【题解】
本卷涉及《法式》卷第四《大木作制度一》与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行文中所述及的有关枓栱、梁柱、屋顶举折等部分的做法图样。但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将图样与《法式》大木作制度行文章节一一对应。从图样内容看,“大木作制度图样上”关注的主要是大木作诸名件的做法,特别是那些以文字或图形难以表现的大木构件中比较隐蔽处的一些做法,如不同构件间相互连接处的榫头、卯口等做法,当然,也包括将铺作中枓、栱、昂等绞割在一起的各种卯口,或将梁栿、阑额、屋内额等拉接在一起的各种卯口,甚至《法式》行文中未提及的那些带有某种特殊技术的拼合柱之内部各部分相互联结的榫卯形式与做法等。
本卷图样中还包括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做法,特别是一些需要做曲面形式处理的部位,如各种枓的枓欹曲面或各种栱的栱头曲面,以及月梁与梭柱等构件的表面轮廓曲面等。这些部位都需要做不同形式的卷杀处理。
此外,本卷图样中还给出了屋顶举折做法,特别是亭榭斗尖屋顶的举折做法样例。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宋式亭榭斗尖屋顶的举折做法,在实际建造中久已失传,且无实际案例可考。这里给出的图样,能够比较充分地将《法式》行文中叙述的相关做法表现出来。与屋顶举折有所关联的槫缝、襻间等做法,在本卷中也给出了清晰的图样表现。
枓栱铺作的组合方式也是一个技术难题,且转角铺作的做法尤为复杂。本卷中给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转角铺作正样做法图形,使得人们对宋代房屋枓栱中的转角铺作做法,可以有较为真切的了解。
大木作制度图样上
栱枓等卷杀第一
图30-1 华栱
图30-2 泥道栱
图30-3 慢栱
图30-4 瓜子栱
图30-5 令栱
图30-6 交互枓
图30-7 齐心枓
图30-8 散枓
图30-9 栌枓
图30-10 柱礩
图30-11 耍头
图30-12 下昂尖
图30-13 华头子
图30-14 替木头
图30-15 梁枺头
梁柱等卷杀第二
图30-16 月梁
额肚并柱样
图30-17 下檐额肚
注:原图如此。其“额肚”曲线呈向内凹式与其义不符。参见梁注本此图,其“额肚”曲线呈向外凸式。(如下图)
图30-18 梭柱
图30-19 直柱
图30-20 子角梁
图30-21 大角梁三辨(瓣)头或只作踏头
图30-22 㭼头绰幕
图30-23 蝉肚绰幕
图30-24 鹰嘴驼峰三辨(瓣)
图30-25 两辨(瓣)驼峰
图30-26 搯瓣驼峰
图30-27 毡笠驼峰
下昂上昂出跳分数第三
图30-28 四铺作里外并一杪,卷头,壁内用重栱
下昂侧样
图30-29 五铺作重栱出单杪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杪,并计心
图30-30 六铺作重栱出单杪双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杪,并计心
图30-31 七铺作重栱出双杪双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杪,并计心
图30-32 八铺作重栱出双杪三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杪,并计心
上昂侧样
图30-33 五铺作重栱出上昂,并计心
图30-34 六铺作重栱出上昂,偷心跳内当中施骑枓栱
图30-35 七铺作重栱出上昂,偷心跳内当中施骑枓栱
图30-36 八铺作重栱出上昂,偷心跳内当中施骑枓栱
举折屋舍分数第四
图30-37 朱弦为第一折、青弦为第二折、黄弦为第三折
图30-38 亭榭斗尖用㼧瓦举折
图30-39 亭榭斗尖用瓪瓦举折
绞割铺作栱昂枓等所用卯口第五以五铺作名件卯口为法,其六铺作以上并随跳加长
图30-40 华栱足材
图30-41 华栱单材
图30-42 华栱第二跳外作华头子,如第三跳以上,随跳加长
图30-43 闇梁(栔)
图30-44 泥道栱上施闇梁(栔)
图30-45 瓜子栱外跳用
图30-46 瓜子栱里跳用
图30-47 瓜子栱绞栿用
图30-48 慢栱壁内用,上施闇梁(栔)
图30-49 慢栱外跳骑昂用
图30-50 慢栱里跳用
图30-51 慢栱足材驸(骑)栿用
图30-52 令栱外跳用
图30-53 令栱里跳用
图30-54 令栱足材骑栿用
图30-55 华栱与泥道栱相列外跳用
图30-56 慢栱与华头子相列外跳用,七铺作以上随跳加长
图30-57 瓜子栱与小栱头相列外跳用
图30-58 慢栱与切几头相列外跳用
图30-59 瓜子栱与令栱相列外跳鸳鸯交首栱也,六铺作以上并用瓜子栱
图30-60 慢栱与切几头相列里跳用
图30-61 瓜子栱与小栱头相列里跳用
图30-62 令栱与小栱头相列里跳用
图30-63 柱头或补间铺作内第二跳下昂第三跳以上随跳加长
图30-64 合角下昂角内用,六铺作以上随跳加长
图30-65 耍头外跳昂上用
图30-66 耍头里跳上用,七铺作以上随跳加长
图30-67 衬方头
图30-68 华栱角内第一跳用
图30-69 华栱角内第二跳用,七铺作以上随跳加长
图30-70 耍头角内用,七铺作以上随跳加长
图30-71 由昂角内用,六铺作以上随跳加长
图30-72 方栌枓角内用
图30-73 方栌枓柱头或补间用
图30-74 圆栌枓角内用
图30-75 下昂角内用,六铺作以上同由昂
图30-76 圆栌枓柱头用
图30-77 讹角箱枓补间内用
图30-78 交互枓横包
图30-79 交互枓昂上用
图30-80 齐心枓泥道栱上用
图30-81 齐心枓令栱上用
图30-82 齐心枓泥道栱上用
图30-83 平盘枓昂上用
图30-84 平盘枓华栱上用
图30-85 散枓泥道栱上用
图30-86 散枓外跳上用
梁额等卯口第六
图30-87 梁柱镊口鼓卯
图30-88 梁柱鼓卯
图30-89 梁柱对卯藕批搭掌、箫眼穿串
图30-90 槫间缝螳螂头口
图30-91 普拍方间缝螳螂头口
图30-92 普拍方间缝勾头搭掌
合柱鼓卯第七
图30-93 两段合
图30-94 暗鼓卯
图30-95 儹楔
图30-96 正样
图30-97 盖鞠明鼓卯
图30-98 鞠
图30-99 三段合四段合同
槫缝襻间第八
图30-100 两材襻间、单材襻间、捧节令栱、实拍襻间
铺作转角正样第九
图30-101 殿阁亭榭等转角正样四铺作壁内重栱插下昂
图30-102 殿阁亭榭等转角正样五铺作重栱出单杪单下昂逐跳计心
图30-103 殿阁亭榭等转角正样六铺作重栱出单杪两下昂逐跳计心
图30-104 殿阁亭榭等转角正样七铺作重栱出双杪两下昂逐跳计心
图30-105 殿阁亭榭等转角正样八铺作重栱出双杪三下昂逐跳计心
图30-106 楼阁平坐转角正样六铺作重栱出卷头并计心
图30-107 楼阁平坐转角正样七铺作重栱出卷头并计心
图30-108 楼阁平坐转角正样七铺作重栱出上昂偷心跳内当中施骑枓栱
卷第三十附 大木作制度图样上
【题解】
朱启钤先生委托陶湘先生于1925年出版的陶版《法式》中,添加了两个《法式》原版中没有的部分,这两个部分与世传《法式》原书卷第三十与卷第三十一两卷图样的篇幅大体相同,且分别附在了原书卷第三十与卷第三十一之后。
这两部分附加的图样,是陶湘先生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法式》大木作中所表述的内容,委托当时的清代官工匠师,参照《法式》文本与图样,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绘制,并用红笔附加了详细的说明。如陶湘先生在他为陶本《法式》出版所撰“识语”中说的:“今北京宫殿建于明永乐年间,地为金元故址,而规模实宋代遗制。八百年来,工用相传,名式不无变更;稽诸会典事例,工部档案,均有源流可溯。惟图式缺如,无凭实验,爰倩京都承办官工之老匠师贺新赓等,就现今之图样,按法式第三十、三十一两卷大木作制度名目详绘,增坿并注今名于上,俾与原图对勘,觇其同异,观其会通,既可作依仿之模型,且以证名词之沿革。”
依陶先生所言,这两部分附加的图样,是参照清代工匠熟知的当时屋木营造做法,按照《法式》卷第三十与卷第三十一两卷大木作制度目录,重新详加绘制,并在其图上附以清代大木作制度的术语名称。他这样做似乎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帮助读者初步了解《法式》大木作制度的内容,或借助清代大木结构术语,对宋式大木作制度有所了解;二是通过在图样的各部分附加清代木构建筑术语,或可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各个不同组成部分名词术语随时代发生的变化沿革。
与《法式》卷第三十中的内容一样,卷第三十附中列出了与卷第四《大木作制度一》的内容大体相合的8个方面的图样,分别是:
1.栱枓等卷杀第一;
2.梁柱等卷杀第二;
3.下昂上昂出跳分数第三;
4.举折屋舍分数第四;
5.绞割铺作栱昂枓等所用卯口第五;
6.梁额等卯口第六;
7.合柱鼓卯第七;
8.铺作转角正样第九。
这些标题,与《法式》卷第三十的图录几乎一致,其中所附图样,除了个别不同之外,也几乎是与《法式》卷第三十所附图样一一对应的,在画法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依笔者的理解,陶先生所请的匠师,是希望依据他所了解的清式建筑各部件的做法与形式,再现《法式》卷第三十所给出的那些大木作构件图样及其构造与做法,并附以相应的清代建筑术语,这在当时显然也是帮助读者理解宋代大木作制度诸名件、构造及其做法的唯一有效途径。无论如何,陶先生邀请清代官工匠师所特别附加的这些图,应该可以被理解为是20世纪的中国人,对宋《营造法式》这部千年古籍中所内涵奥秘的最初探索。
栱枓等卷杀第一
枓科相传规矩,以枓口尺寸为定论。如枓口即栱昂中之口。一寸,应定瓜栱长六寸二分,万栱应长九寸二分,厢栱应长七寸二分。此三种栱子用于柱外,为外拽单彩(跴)瓜栱、外拽单彩(跴)万栱、外拽厢栱,此不称单彩(跴)者,仅此一种,无他分别,只分里外。俱以枓口二份定高。单彩(跴)者,应除去一升,底六分,应定高一寸四分,以枓口一份,定厚一寸。
图30附-1 里外厢栱
图30附-2 里外拽单彩万栱
图30附-3 里外拽单彩瓜栱
柱内里拽单彩(跴)各栱子相同外拽尺寸。
正心瓜栱、正心万栱,在柱中者。长同单彩(跴),惟按二枓口定高二寸,以枓口一寸应加三分定厚一寸三分。
此五种栱子,勿论三彩(跴)、五彩(跴)起,至十一彩(跴)止,仅用此五种栱子而已,惟分别里外拽,头层、二层名称,庶免相混。以上栱子等件系用于宫殿正面。
柱中心正身上之侧面枓科,统谓之出彩(跴)料件。
坐枓,以枓口二份定高二寸,以三份定长三寸,以枓口一寸加三分定进深一寸三分。
出彩(跴)头二层上下翘头,出彩(跴)头二层上下昂及耍头、撑头,俱以枓口二份定高二寸,以枓口一份定厚一寸。槽桁椀定长厚同出彩(跴)料,高以举架定之。说见后。出彩(跴)各料,以几彩(跴)几拽架定长。
拽架以枓口一寸三份定之,每拽架应宽三寸。
蚂蚱头、六分头、麻叶头等,以一拽架定长。
正心枋同正心栱子,里外拽枋同单彩(跴)栱子定高厚,以面阔定长。
瓜三、万四、厢五言之,以分定栱湾之瓣也,起二回三搭拉十而定昂嘴之斜垂也,以升腰二份三份定之。余仿此。
图30附-4 正心万栱
图30附-5 正心瓜栱
图30附-6 角科十八枓
角科十八枓以平身科尺寸相同,惟见方加斜,以枓口一寸应加斜四分一厘,升腰四份,共八分,应加斜三分二厘八毫定之,应方二寸五分三厘。余仿此。
图30附-7 槽升子
槽升子,以枓口一寸加二升腰定长,每升腰二分,应长宽俱一寸四分,高一寸。
图30附-8 十八枓
平身十八枓,以枓口一寸加四升腰说见前。定长一寸八分,高宽同槽升子。
图30附-9 坐枓
坐枓说见前。
图30附-10 柱顶石
柱礩,音质,柱下石,古时之称也。今称柱顶石”。以柱径二份定厚、三份定方,如柱径一尺二寸,应厚二尺四寸,方三尺六寸。“
图30附-11 耍头
耍头,上下昂及六分头以出彩料拽架定。说见前。
图30附-12 上下昂
图30附-13 六分头
图30附-14 替木头
替木头,以柱内卯榫定之。如卯宽三寸,卯即柱中之眼,勿论已透未透,皆谓之“卯”。应厚二寸九分,稍减小以便穿入也。以口二份定高六寸。两头用钉向上钉之。
图30附-15 三岔头
三岔头,大者用于篐头枋。以枋至角柱上顶卯榫十字通出头,仍同枋身大小相同者,谓“大三岔头”。枋身以柱径定之,如柱径八寸即宽八寸,每尺收三寸,定厚五寸五分。
小者由柱卯内穿出向外露之榫,说见前。用此谓之“小三岔头”。余仿此。
梁柱等卷杀第二
图30附-16 抱柁
枓科抱柁不代(带)尖者,仍称“抱柁”。如不代(带)枓科者,以柱径定厚。如柱径九寸应加一寸定厚一尺,以厚每尺加三寸,定高一尺三寸。如代(带)枓科者,同挑尖梁尺寸。
图30附-17 月梁
月梁大者,以大柁古式两头特湾者呼之,以进深步架定长。说见后。
小者,以此梁上代(带)有罗锅椽子者望之,如半月式,谓之“月梁”。以下柁收二寸定厚,如下柁一尺三寸,即厚一尺一寸。以每尺加三寸,定高一尺四寸三分。余仿此。
图30附-18 挑尖梁
挑尖梁,以代(带)枓科之抱柁头尖者,谓之“挑尖梁”。以枓口六分定厚,如枓口二寸应厚一尺二寸。以每厚一尺应加三寸,定高一尺五寸六分。
额枋并柱样
额枋,以枓口六份定高。如枓三寸,应高一尺八寸。以每尺减三寸定厚,应厚一尺二寸六分。
卯榫,以每枋一尺十分之三定厚,应厚五寸四分,高同枋身尺寸。余仿此。
图30附-19 短榫额枋
图30附-20 长榫额枋
图30附-21 梭柱
图30附-22 直柱今名“檐柱”
梭柱,古式。以上下消腮之谓也。直柱即今檐柱式。
檐柱,以枓口六份定圆径。如枓口三寸,即应径一尺八寸。以枓口六十份定高,即高一丈八尺。柱子上小下大,每高一丈,上应小一寸,谓之“绺”。卯榫说见前。余仿此。
图30附-23 梓(子)角梁
梓(子)角梁以椽径二份定厚。如椽径三寸,即厚六寸。以三份定高,即九寸外加斜加长之法。如步架七尺,说见后。加出檐六尺九寸,加冲三椽径九寸,共长一丈四尺八寸,即以此每丈加斜长四尺一寸,即定长二丈零八寸六分八厘,外加榫头。
图30附-24 大角梁
大角梁高厚同梓(子)角梁。定长应退减一翘,飞椽头斜长三尺二寸四分三厘,再退减二斜椽径八寸四分六厘,共斜长一丈六尺七寸七分九厘,外加后榫。
檐头博缝,以步架出檐加举说见后。定长。如步架五尺,出檐三尺六寸,外加头当一檐径二寸五分,共通长八尺八寸五分;再加举长,以每尺加长二寸,统长一丈零六寸二分。以七椽径定宽,应宽一尺七寸五分。以一椽径定厚,即厚二寸五分。蝉肚头斜一半,分七份凸凹圆式为之。博缝内定檩中立正之线法,以博缝宽定檩中斜线。如五举每尺斜五寸,六举每尺斜六寸。将博缝立起时,檩中上下即正㭼头绰幕,音昌奇切,㭼音搭。即今齐头博缝同檐头博缝。余仿此。
图30附-25 齐头博缝
图30附-26 檐头博缝
柁墩角背,昔称“驼峰”。以举架定高说见后。如举高二尺,刨去上平水五寸、下柁背三寸五分,应定高一尺一寸五分。以一步架定长说见后,如步架二尺五寸五分,即定长二尺五寸五分。以柁厚一尺,每尺收三寸定厚,即厚七寸。
瓜柱角背,除长同柁墩角背,以瓜柱二份定高。如瓜柱高一尺六寸五分,应高一尺一寸。以瓜柱径九寸、以径三分之一定厚,即厚三寸。余仿此。
图30附-27 柁墩角背
下昂上昂出跳分数第三
枓科侧面长料,昔云“出跳”,今云“出彩(跴)”,左列各升枓,以每攒侧面绘之,逐件标注名称。所有瓜栱、万栱、厢栱及出彩(跴)昂翘拽架各件之规矩,详见前二篇。
下昂侧样
昔云几铺今云几彩(跴)
图30附-28 正名“品”字单翘枓科出彩(跴)一拽架,俗名“品字三彩(跴)枓科”
图30附-29 正名单昂枓科出彩(跴)一拽架,俗名“三彩(跴)枓科”
图30附-30 正名单翘单昂枓科出彩(跴)二拽架,俗名“五彩(跴)枓科”
图30附-31 正名单翘重昂枓科出彩(跴)三拽架,俗名“七彩(跴)枓科”
图30附-32 正名重翘重昂枓科,出彩(跴)四拽架,俗名“九彩(跴)枓科”,里由撑头斜起枰杆,至金枋相交托之,名曰“溜金枓科”
图30附-33 正名重翘三昂枓科,出彩(跴)五拽架,俗名“十一彩(跴)枓科”,里由撑头斜起枰杆,至金枋相交托之,名曰“溜金枓科”
上昂侧样
图30附-34 五彩(跴)二翘品字枓科
图30附-35 七彩(跴)三翘品字枓科
“品”字枓科侧面式
“品”字枓科之规矩尺寸。详见第一篇各说明。“品”字之取义,以所有出彩(跴)料件皆不出昂尖,皆以翘头出彩(跴),两头皆无昂者。其形有类倒置“品”字,是以谓之“品”字科。此科用挂落,即平台。如北京正阳门楼,大木为三层檐一挂落是也。即平檐。殿阁内部或亦用之。余仿此。
图30附-36 九彩(跴)四翘“品”字枓科
图30附-37 十一彩(跴)五翘“品”字枓科
举折屋舍分数第四举折今名步架举架
图30附-38 朱弦为第一折、青弦为第二折、黄弦为第三折
图30附-39 殿阁屋舍步架举架分数
大木架有枓科者,尺寸以口定之。如枓口三寸,即枓科之口。以枓口六份定柱径,即应径一尺八寸。以枓口六十份定柱高,即应高一丈八尺。额枋同柱径,大柁以柱径加二定厚,即二尺,以厚加三定高,即高二尺六寸。其二柁挨次以二成递减。挑檐桁以枓口三份定径,即径九寸。正心桁以枓口四份半定之,即径一尺五寸。椽子以枓口一份半定之,即方圆四寸五分。出檐三探者,以枓口二十三份定之,即出檐长六尺九寸。即柱上椽子出头者。步架者由前柱至后柱共分若干份为若干步架,由檐正心桁至脊桁为举架,以若干桁为若干举架步架,即如每步六尺。初举按五举,即五六三尺。举架即高三尺;二举按六举,即六六三尺六寸。即举架高三尺六寸;三举应加半举,按七举五。以六七四尺二寸再加半举,五七三寸五分。即举高四尺五寸五分;四举按八举加半举,六八四尺八寸。再加半举,五八四寸。即举高五尺二寸。此以六尺步架仿之,庶免步架有小数混乱,使学者易于了然。余仿此。
图30附-40 亭榭斗尖用㼧瓦举折
图30附-41 亭榭斗尖,用㼧瓦,举折断面,斜式方亭样,枓科七彩(跴)单翘两昂,本身,角科枓口照平身科规定加一昂
图30附-42 亭榭攒尖㼧瓦步架举架单翘重枓科昂式
其大木尺寸步架、举架规矩前已详明,惟大角梁、梓(子)角梁之规矩,详见第四篇。其由戗同大角梁;勒栱柱径同檐柱,高以步架一份定高;抹角以桁径加二定厚,以厚加三定高。余仿此。
图30附-43 亭榭攒尖㼧瓦步架举架单翘单枓科昂式
大木步架举架之规矩详见第十一篇。余仿此。
绞割铺作栱昂枓等所用卯口第五
正身科规矩尺寸,详见第十一篇。所有正身科由三彩(跴)、五彩(跴)、七彩(跴)应需各分件均绘图。如后至九彩(跴)、十一彩(跴),每加二彩(跴),须加一拽架定出彩(跴)之长规矩。详见第一篇。余仿此。
图30附-44 里外拽万栱
图30附-45 里外拽瓜栱
图30附-46 正身科正心万栱
图30附-47 正身科正心瓜栱
正身科出彩(跴)料所用枓口各分件
图30附-48 三彩(跴)撑头
图30附-49 三彩(跴)耍头
图30附-50 三彩(跴)单昂
图30附-51 里外拽厢栱
正身科出彩(跴)料所用枓口各分件
图30附-52 正身科五彩(跴)撑头
图30附-53 正身科五彩(跴)耍头
图30附-54 正身科五彩(跴)单昂
图30附-55 正身科五彩(跴)翘头
图30附-56 正身科七彩(跴)撑头
图30附-57 正身科七彩(跴)耍头
图30附-58 正身科七彩(跴)二昂
溜金科规矩,以柱内里后尾起枰杆,以托定金桁为止,以举架定之,举架法详见前。其余以柱外面,如三彩(跴)者同三彩(跴)枓科,五彩(跴)者同五彩(跴)枓科。余仿此。
图30附-59 溜金科三彩(跴)槽桁椀
图30附-60 溜金科三彩(跴)撑头
图30附-61 溜金科三彩(跴)枓科
图30附-62 溜金科五彩(跴)槽桁椀
图30附-63 溜金科五彩(跴)撑头
图30附-64 溜金科五彩(跴)耍头
角科分件正面侧面互交之式
正面、侧面名目相同,栱翘由三彩(跴)、五彩(跴)至七彩(跴)应需各件枓口,均绘图,如后。惟九彩(跴)、十一彩(跴),每加二彩(跴),须加一拽架详见第一篇。加长定之。余仿此。
图30附-65 三彩(跴)角科八背厢栱
图30附-66 三彩(跴)角科搭角闹撑头后带正心枋
图30附-67 三彩(跴)角科搭角闹耍头后带正心万栱
图30附-68 三彩(跴)角科搭角闹头昂后带正心瓜栱
图30附-69 五彩(跴)角科搭角闹单昂后带正心万栱
图30附-70 五彩(跴)角科搭角闹单翘后带正心瓜栱
图30附-71 三彩(跴)角科斜由昂
图30附-72 三彩(跴)角科斜头昂
角科分件
图30附-73 五彩(跴)角科搭角单彩(跴)耍头后带单彩(跴)万栱
图30附-74 五彩(跴)角科搭角单彩(跴)单昂后带单彩(跴)瓜栱
图30附-75 五彩(跴)角科搭角闹撑头后带槽正心枋
图30附-76 五彩(跴)角科搭角闹耍头后带正心枋
图30附-77 七彩(跴)角科搭角闹头昂后带正心万栱
图30附-78 五彩(跴)角科斜翘头
图30附-79 五彩(跴)角科八背厢栱
图30附-80 五彩(跴)角科搭角单彩(跴),撑头后带外拽枋
角科分件
图30附-81 七彩(跴)角科搭角闹,耍头后带槽正心枋
图30附-82 七彩(跴)角科搭角闹二昂后带正心枋
图30附-83 五彩(跴)角科斜由昂
图30附-84 五彩(跴)角科斜单昂
角科分件
图30附-85 七彩(跴)角科,外头层单彩(跴),耍头后带外拽枋
图30附-86 七彩(跴)角科斜由昂
图30附-87 七彩(跴)角科斜二昂
图30附-88 七彩(跴)角科,搭角闹,撑头,后带槽正心枋
角科分件
图30附-89 七彩(跴)角科,外二层单彩(跴),耍头后带单彩(跴)万栱
图30附-90 七彩(跴)角科,外二层单彩(跴),二昂后带单彩(跴)瓜栱
图30附-91 七彩(跴)角科,外头层单彩(跴),二昂后带单彩(跴)万栱
图30附-92 七彩(跴)角科,外头层单彩(跴),头昂后带单彩(跴)瓜栱
枓科规矩,三彩(跴)者一拽架、五彩(跴)者二拽架、七彩(跴)者三拽架、九彩(跴)者四拽架、十一彩(跴)者五拽架。此以柱外核算柱内相同拽架,规矩见前详明。每加二彩(跴)者,即一瓜栱、一万栱二件上下相合为二彩(跴)。须加一拽架。此枓科各彩(跴)分件列表,由三彩(跴)起至七彩(跴),所有平身科、角科,应有各件互相通用,全行齐备。惟九彩(跴)者,仅绘此三件形式列表,以证明相同各彩(跴)。如加彩(跴),惟须次第加拽架,此九彩(跴)头翘,同五彩(跴)单翘、同七彩(跴)单翘、同十一彩(跴)头翘。此九彩(跴)二翘,同十一彩(跴)之二翘。此九彩(跴)头昂,同七彩(跴)二昂、同十一彩(跴)头昂。以此三件表明,每加二彩(跴),须加一拽架互相通用之法。余仿此。
图30附-93 七彩(跴)角科外二层单彩(跴),撑头后带外拽枋
图30附-94 七彩(跴)角科八背厢栱
图30附-95 九彩(跴)平身科头昂
图30附-96 九彩(跴)平身科二翘
图30附-97 九彩(跴)平身科头翘
枓科分件尺寸规矩,详见第一篇。所有平身科、角科、柱栌科,各坐枓、十八枓、槽升子、升耳等件规矩俱同前。余仿此。
图30附-98 分件一枓三升栱子贴升耳
图30附-99 一枓三升枓科
图30附-100 一枓三升柱栌科坐枓
图30附-101 各彩(跴)平身科坐枓
图30附-102 分件麻叶二升子子贴升耳
图30附-103 麻叶二升枓科
图30附-104 各彩(跴)角科坐枓
图30附-105 各彩(跴)柱栌科坐枓
坐枓、十八枓、槽升子、升耳及溜金科、栿连梢、宝瓶等各分件式。宝瓶者,用于角科由昂上,以顶托角梁之立木也。
图30附-106 各彩(跴)正身科升耳
图30附-107 各彩(跴)带槽升子
图30附-108 各彩(跴)角科槽升子
图30附-109 各彩(跴)十八枓
图30附-110 一枓三升平身科坐枓
图30附-111 各彩(跴)角科升耳
图30附-112 溜金科栿连梢
图30附-113 圆栌科坐枓
图30附-114 各彩(跴)十八枓升耳
图30附-115 各彩(跴)槽升子
图30附-116 各彩(跴)角科宝瓶
图30附-117 各彩(跴)角科十八枓
图30附-118 分件麻叶二升麻叶云头
梁额等卯口第六
图30附-119 梁枋檐柱镊口鼓卯
图30附-120 额枋檐吞口鼓卯
图30附-121 梁柱对卯藕批搭掌、箫眼穿串
图30附-122 桁条间缝螳螂头口
图30附-123 平板枋间缝螳螂头口
图30附-124 平板枋间缝勾头搭掌
合柱鼓卯第七
两段合 如柱木尺寸有不敷用者,则以两段合法为一柱。余仿此。
图30附-125 檐柱半面(正、背)
图30附-126 暗鼓卯
图30附-127 暗榫
图30附-128 柱底正式
图30附-129 木硍锭
图30附-130 柱榫
图30附-131 合两段为一柱
图30附-132 檐柱三角式三段合为一柱
槫缝襻间第八
图30附-133 槫缝襻间
铺作转角正样第九
图30附-134 殿阁亭等转角正样 枓科三彩(跴)重栱单昂
图30附-135 殿阁亭等转角正样 枓科五彩(跴)重栱一昂
图30附-136 殿阁亭等正面 枓科七彩(跴)重栱单翘两下昂
图30附-137 殿阁亭等转角正面 枓科重栱重翘两昂、檐头出彩(跴)三探二十三分口
图30附-138 殿阁亭样转角枓科正面 古名升枓十一彩(跴)重翘三下昂、檐出规定二十三分口
图30附-139 殿阁平座转角正面样 枓科古名重栱三翘七彩(跴),各座角科规定多加一昂
图30附-140 楼阁平座转角正面 枓科九彩(跴)重栱四翘角科坐枓,古名“规定连半做法”
图30附-141 楼阁平面转角正样 枓科九彩(跴)重栱四翘枓口出彩(跴),卷三十第三篇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