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的行文所述,主要涉及宋式营造中的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的详细用料情况,即料例。其行文中所给出的诸作料例中详细的材料特征与所用之料的数量关系,使我们对宋代营造中所用灰泥、彩画颜料、砖的烧造、窑的垒造等诸多信息,特别是一些具有较重要技术含量的相关配料与配比信息,以及宋代营造中的一些特殊做法,有了更为直接与真切的了解。

由文中所透露出的更进一步的信息可以了解到,仅仅泥作中的石灰一项,就有红石灰、黄石灰、青石灰、白石灰的不同配方,也可略窥宋代墙体在使用石灰的等级与色彩上的一些细节信息。

彩画颜料的配制,对于今人了解五彩斑斓的宋代建筑彩画是如何完成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至于砖的样号及其在各种需求下的使用,不同等级与质量之瓦的烧制,对于今日建筑学、色彩学、材料学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泥作

【题解】

这里的“泥作”指的是灰泥,而非用单纯的黏土所和制的泥。泥作中的料例,也以其所施用的位置与作用而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较高的灰泥,应当是用于室内墙壁或寺观殿堂内的画壁之上的,其泥不仅要细腻,还要有较强的整体性与韧性,以在确保其墙面平整光洁的前提下还要保持耐久,不会发生龟裂或出现表面裂纹的现象。故其料例的配比,就显得十分重要。

墙面,作为房屋的一个重要视觉平面,其表面的色彩感觉也十分重要。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在平整光洁的前提下,其墙面不可过于鲜艳,不宜有明显刺目的反光现象,故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墙面保持某种程度的灰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处理手段。宋式营造中,在不同色相的灰泥如红石灰、赤土、黄石灰、白石灰等的拌合配比中,有时会加入适量的墨煤或粗墨,这其中很可能隐含了当时的泥瓦匠人,要求在墙面色彩光亮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灰度这一信息。这种采用某种技术手段使得建筑较大体量或面积的表面在光洁靓丽中透显出某种适度灰的做法,在世界传统建筑史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

从这一角度观察,早在11世纪时的中国古代工匠,在建筑色彩的感觉与把握上,已经具有了相当的修养与技巧。

(石灰)

每方一丈:

红石灰:干厚一分三厘;下至破灰同。

石灰,三十斤;非殿阁等,加四斤;若用矿灰,减五分之一。下同。

赤土,二十三斤;

土朱,一十斤。非殿阁等,减四斤。

黄石灰:

石灰,四十七斤四两;

黄土,一十五斤十二两。

青石灰:

石灰,三十二斤四两;

软石炭,三十二斤四两。如无软石炭,即倍加石灰之数;每石灰一十斤,用粗墨一斤或墨煤十一两。

白石灰:

石灰,六十三斤。

【译文】

施用石灰每1丈见方的面积:

施用红石灰:其干厚为0.13寸;下面到“破灰”各项,所用灰的干厚皆与之相同。

石灰,30斤;如果不是殿阁类等房屋,应增加4斤用之;如果用矿灰,则应减少其基数的1/5用之。下面诸项与之相同。

赤土,23斤;

土朱,10斤。如果不是殿阁类等房屋,应减少4斤用之。

施用黄石灰:

石灰,47斤4两;

黄土,15斤12两。

施用青石灰:

石灰,32斤4两;

软石炭,32斤4两。如果没有软石炭,则应将所用石灰的数量增加一倍;每用石灰10斤,则应用粗墨1斤或墨煤11两。

施用白石灰:

石灰,63斤。

(破灰)

破灰:

石灰,二十斤;

白蔑土,一担半;

麦[1],一十八斤。

细泥[2]:

麦,一十五斤;作灰衬,同;其施之于城壁者,倍用;下麦准此[3]。

土,三担。

粗泥[4]:中泥同。

麦,八斤;搭络及中泥作衬,并减半。

土,七担。

【注释】

[1] 麦(yì):麦壳。参见卷第十三《泥作制度》“用泥”条相关注释。

[2] 细泥:由本条行文可知,“细泥”指用麦(可能是麦壳)与土合和的较为细密的灰泥,主要用于泥壁的灰衬。

[3] 麦(juān):麦秸。参见卷第十三《泥作制度》“用泥”条相关注释。

[4] 粗泥:由本条行文可知,“粗泥”指用麦(可能是麦秸)与土合和的泥粒稍粗的灰泥。

【译文】

合制破灰:

石灰,20斤;

白蔑土,1.5担;

麦,18斤。

合和细泥:

麦,15斤;如果其泥用作灰衬,与之相同;如果其泥施之于城壁之上,其所掺麦应增加一倍用之;下面的麦,也以此为标准。

土,3担。

合和粗泥:合和中泥与之相同。

麦,8斤;用粗泥搭络找平,以及用中泥作衬时,所用麦数都应减少一半用之。

土,7担。

(沙泥画壁)

沙泥画壁:

沙土、胶土、白蔑土,各半担。

麻捣,九斤;栱眼壁同;每斤洗净者,收一十二两。

粗麻,一斤;

径一寸三分竹,三条。

【译文】

营作沙泥画壁:

沙土、胶土、白蔑土,各0.5担。

麻捣,9斤;若营作栱眼壁,用麻捣数与之相同;将每斤麻捣洗净后,所余数为12两。

粗麻,1斤;

直径为1.3寸竹,3条。

(垒石山)

垒石山:

石灰,四十五斤;

粗墨,三斤。

【译文】

垒造石假山:

石灰,45斤;

粗墨,3斤。

(泥假山)

泥假山:

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砖,三十口;

柴,五十斤;曲堰者。

径一寸七分竹,一条;

常使麻皮,二斤;

中箔,一领;

石灰,九十斤;

粗墨,九斤;

麦,四十斤;

麦,二十斤;

胶土,一十担。

【译文】

造作泥假山:

长1.2尺,宽6寸,厚为2寸的砖,30口;

柴,50斤;其柴应使用外形如曲堰的。

直径为1.7寸竹,1条;

常使麻皮,2斤;

中箔,1领;

石灰,90斤;

粗墨,9斤;

麦,40斤;

麦,20斤;

胶土,10担。

(壁隐假山)

壁隐假山:

石灰,三十斤;

粗墨,三斤。

【译文】

在墙壁上模塑假山:

石灰,30斤;

粗墨,3斤。

(盆山)

盆山,每方五尺:

石灰,三十斤;每增减一尺,各加减六斤。

粗墨,二斤。

【译文】

泥塑盆山,其山平面面积每5尺见方:

石灰,30斤;其面积每增加或减少1尺见方,则各自增加或减少6斤。

粗墨,2斤。

(立灶)

每坐:

立灶:用石灰或泥,并依泥饰料例约计;下至茶炉子准此。

突,每高一丈二尺,方六寸,坯四十口;方加至一尺二寸,倍用。其坯系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下应用砖、坯,并同。

垒灶身,每一斗,坯八十口。每增一斗,加一十口。

【译文】

垒造每1坐立灶;

立灶:用石灰或泥,并依据泥饰的料例做一大略计算;以下至茶炉子,做法以此为准。

烟突,每高1.2丈,方6寸,用坯40口;若其方增加到1.2尺,则用坯量增加1倍。所用者应是长1.2尺,宽6寸,厚2寸之坯;以下所用砖、坯,也都与之相同。

垒砌其灶的灶身,以其锅容量每1斗,用坯80口。其容量每增加1斗,则增加用坯10口。

(釜灶)

釜灶:以一石为率。

突,依立灶法。每增一石,腔口直径加一寸;至十石止。

垒腔口坑子罨烟,砖五十口。每增一石,加一十口。

【译文】

垒造釜灶:以其釜容量1石为标准。

烟突,依据立灶中烟突的做法。其釜容量每增加1石,则釜之腔口的直径增加1寸;至其釜容量达10石为止。

垒砌釜之腔口、坑子及罨烟,用砖50口。其釜容量每增加1石,则用砖量增加10口。

(坐甑)

坐甑:

生铁灶门;依大小用;镬灶同。

生铁版,二片,各长一尺七寸,每增一石,加一寸。广二寸,厚五分。

坯,四十八口。每增一石,加四口。

矿石灰,七斤。每增一口,加一斤。

【译文】

垒造坐甑:

生铁灶门;依其甑的大小施用;镬灶与之相同。

生铁版,2片,各长1.7尺,其甑容量每增加1石,则其版之长增加1寸。宽2寸,厚0.5寸。

坯,48口。其甑容量每增加1石,则其坯数量增加4口。

矿石灰,7斤。其甑容量每增加1石,则其矿石灰用量增加1斤。

(镬灶)

镬灶:以口径三尺为准。

突,依釜灶法。斜高二尺五寸,曲长一丈七尺,驼势在内。自方一尺五寸,并二垒砌为定法。

砖,一百口。每径加一尺,加三十口。

生铁版,二片,各长二尺,每径长加一尺,加三寸。广二寸五分,厚八分。

生铁柱子,一条,长二尺五寸,径三寸。仰合莲造;若径不满五尺不用。

【译文】

镬灶:以其灶口的口径3尺为标准。

烟突,依照釜灶烟突的做法。其烟突斜高2.5尺,突之曲长1.7丈,其烟突的弯曲部分包括在这一长度内。烟突自身截面尺寸为1.5尺见方,通身均采用将其砖并二垒砌的做法,这一做法为镬灶烟突垒造的标准做法。

砖,100口。其灶口口径每增加1尺,则其砖用量应增加30口。

生铁版,2片,各长2尺,其灶口口径每增加1尺,其版长度增加3寸。宽2.5寸,厚0.8寸。

生铁柱子,1条,长2.5尺,柱子直径3寸。采用仰合莲造形式;如果其灶口口径不满5尺,则不用生铁柱子。

(茶炉子)

茶炉子:以高一尺五寸为率。

燎杖,用生铁或熟铁造。八条,各长八寸,方三分。

坯,二十口。每加一寸,加一口。

【译文】

垒造茶炉子:以其炉高1.5尺为标准。

燎杖,用生铁或熟铁造。8条,各长8寸,其杖截面方0.3寸。

坯,20口。其炉高度每增加1寸,则增加用坯1口。

(垒坯墙)

垒坯墙:

用坯每一千口,径一寸三分竹,三条。造泥篮在内。

闇柱每一条,长一丈一尺,径一尺二寸为准,墙头在外。中箔,一领。

石灰,每一十五斤,用麻捣一斤。若用矿灰,加八两;其和红、黄、青灰,即以所用土朱之类斤数在石灰之内。

泥篮,每六椽屋一间,三枚。以径一寸三分竹一条织造。

【译文】

垒造土坯墙:

用坯每1000口,用直径1.3寸竹,3条。编织泥篮所用竹包括在内。

墙内所施闇柱每1条,以其柱长1.1丈,柱径1.2尺为标准,墙头出所施柱暴露在外。用中箔,1领。

石灰,每用石灰15斤,应用麻捣1斤。如果用矿灰,则其用麻捣数增加8两;如果合和红、黄、青石灰,则诸色之灰皆以红石灰用土朱之类所需斤数,加入其所合和的石灰之内。

泥篮,每进深6步椽架的房屋1开间,用3枚。以直径1.3寸竹1条织造。

彩画作

【题解】

对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而言,彩画的作用不仅是为其房屋提供外在的装饰美,更重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其一,具有区别房屋等级的作用,这对于传统中国这样一个古代礼制社会,具有标明某种社会等级秩序的意义。一般的色彩,是不允许施用在普通百姓的房屋之上的,一些特殊的色彩,如黄色、红色、紫色,甚至金色等,只能施用于统治阶层的宫殿建筑,或佛道寺观的殿堂中。

其二,要为房屋,特别是高等级的重要木构殿阁、厅堂建筑的木结构外表,提供某种保护性措施。虽然彩画用料主要是用各色颜料来涂饰木构件的表面,但是从保护的角度而言,仅仅有表面的色彩,不太可能完全实现对木构件材料的防雨、防腐蚀等功能。因此,在表面所涂的色彩之下,古人在木构材料的防雨水、防渗漏等方面做了诸多的尝试。如宋式房屋木构件表面会涂以具有防水功能的桐油。同时,在颜色原料中加入石灰、白土等,以及诸多粉质材料或某些带有药物性质的颜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对木构材质的保护需要。

至明清时代的高等级大木结构中,在柱子周围打以底灰,裹以麻刀灰,则是在宋式彩画基础上对彩画保护功能的进一步加强与提升。

颜料的配制中,除了各种矿物颜料之外,还会用到一些中药类的制品,如雌黄、藤黄、槐华等。描绘彩画,需要先做衬地,即所谓“衬色之法”。其衬地中,需要用到铅粉、紫粉,可能还包括定粉、土朱等,以及相应颜料的合和制品。宋代彩画作中所用各种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人在艺术创作中可能用到的颜料及其配制。

(应刷染木植)

应刷染木植,每面方一尺,各使下项:栱眼壁各减五分之一;雕木华版加五分之一;即描华之类,准折计之。

定粉,五钱三分;

墨煤,二钱二分八厘五毫;

土朱,一钱七分四厘四毫;殿宇、楼阁,加三分;廊屋、散舍,减二分。

白土,八钱;石灰同。

土黄,二钱六分六厘;殿宇、楼阁,加二分。

黄丹,四钱四分;殿宇、楼阁,加二分;廊屋、散舍,减一分。

雌黄,六钱四分;合雌黄、红粉,同。

合青华,四钱四分四厘;合绿华同。

合深青,四钱;合深绿及常使朱红、心子朱红、紫檀并同。

合朱,五钱;生青、绿华、深朱、红,同。

生大青,七钱;生大青、浮淘青、梓州熟大青绿、二青绿,并同。

生二绿,六钱;生二青同。

常使紫粉,五钱四分;

藤黄,三钱;

槐华,二钱六分;

中绵胭脂,四片;若合色,以苏木五钱二分,白矾一钱三分煎合充。

描画细墨,一分;

熟桐油,一钱六分。若在暗处不见风日者,加十分之一。

【译文】

拟在其表面作刷饰涂染的木名件,以其件表面的每1尺见方,应分别施使如下诸项:如果是在栱眼壁面上,则诸项分别减少1/5用之;若是在雕木华版上,则诸项分别增加1/5用之;如果是描华之类做法,则可由如下标准折计推算而出。

定粉,5钱3分;

墨煤,2钱2分8厘5毫;

土朱,1钱7分4厘4毫;若是用于殿宇、楼阁之上,则在此基础上增加3分;若是用于廊屋、散舍之上,则应减少2分。

白土,8钱;石灰与之相同。

土黄,2钱6分6厘;若是用于殿宇、楼阁之上,则在此基础上增加2分。

黄丹,4钱4分;若是用于殿宇、楼阁之上,则在此基础上增加2分;若是用于廊屋、散舍之上,则应减少1分。

雌黄,6钱4分;若用合雌黄、红粉,与之相同。

合青华,4钱4分4厘;若用合绿华,与之相同。

合深青,4钱;若用合深绿及常使朱红、心子朱红、紫檀,都与之相同。

合朱,5钱;若用生青、绿华、深朱、红,与之相同。

生大青,7钱;若用生大青、浮淘青、梓州熟大青绿、二青绿,都与之相同。

生二绿,6钱;若用生二青,与之相同。

常使紫粉,5钱4分;

藤黄,3钱;

槐华,2钱6分;

中绵胭脂,4片;如果用合色做法,以苏木5钱2分,白矾1钱3分煎合,亦可充用。

描画细墨,1分;

熟桐油,1钱6分。如果是在暗处没有风,也得不到阳光照射的地方,则增加1/10。

(应合和颜色)

应合和颜色,每斤,各使下项:

合色:

绿华:青华减定粉一两,仍不用槐华、白矾。

定粉,一十三两;青黛,三两;槐华,一两;白矾,一钱。

朱:

黄丹,一十两;常使紫粉,六两。

绿:

雌黄,八两;淀,八两。

红粉:

心子朱红,四两;定粉,一十二两。

紫檀:

常使紫粉,一十五两五钱;细墨,五钱。

草色:

绿华:青华减槐华、白矾。

淀,一十二两;定粉,四两;槐华,一两;白矾,一钱。

深绿:深青即减槐华、白矾。

淀,一斤;槐华,一两;白矾,一钱。

绿:

淀,一十四两;石灰,二两;槐华,二两;白矾,二钱。

红粉:

黄丹,八两;定粉,八两。

衬金粉:

定粉,一斤;土朱,八钱。颗块者。

【译文】

拟调制需要合和而成的颜色,每调制1斤,分别使用如下诸项:

合色:

绿华:如青华,则应减少定粉1两,仍无须掺加槐华、白矾。

定粉,13两;青黛,3两;槐华,1两;白矾,1钱。

朱:

黄丹,10两;常使紫粉,6两。

绿:

雌黄,8两;淀,8两。

红粉:

心子朱红,4两;定粉,12两。

紫檀:

常使紫粉,15两5钱;细墨,5钱。

草色:

绿华:若青华,则减用槐华、白矾。

淀,12两;定粉,4两;槐华,1两;白矾,1钱。

深绿:若深青,即减用槐华、白矾。

淀,1斤;槐华,1两;白矾,1钱。

绿:

淀,14两;石灰,2两;槐华,2两;白矾,2钱。

红粉:

黄丹,8两;定粉,8两。

衬金粉:

定粉,1斤;土朱,8钱。应使用有颗块形式者。

(应使金箔)

应使金箔,每面方一尺,使衬粉四两,颗块土朱一钱。每粉三十斤,仍用生白绢一尺,滤粉。木炭一十斤,熁粉。绵半两。描金。

应煎合桐油,每一斤:

松脂、定粉、黄丹,各四钱;

木扎,二斤。

应使桐油,每一斤,用乱丝四钱。

【译文】

拟在彩绘中施使金箔时,其木制名件表面面积每1尺见方,应使用衬粉4两,颗块状的土朱1钱。每施用衬粉30斤,还应使用生白绢1尺,用以过滤衬粉。并用木炭10斤,用于烧烤衬粉。及用绵半两。用以描贴金箔。

若拟煎合桐油,每1斤:

用松脂、定粉、黄丹,各为4钱;

用木札,2斤。

若拟施使桐油,每1斤,则用乱丝4钱。

砖作

【题解】

砖,作为房屋建筑材料,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砖之较大规模的使用,是在五代以后,宋代时砖已经比较广泛地使用到殿堂的阶基、屋墙、城墙,以及作为围墙之水门的卷輂水窗等工程中。

砖墙,在现代概念中,一般分为清水砖墙与混水砖墙。清水砖墙是将墙面暴露在外的,故其砌造会比较整齐严谨。古代建筑中,也有相应的概念,故其墙体的外壁,可能为细垒的做法,须用外壁斫磨砖;而其墙的内侧,即里壁,则可能采用粗垒的方式,只用粗砖垒造,并不十分关注其砖壁的外观严密整齐。

砌造砖墙,或甃砌水井、砌造卷輂水窗等,需要用到将砖黏接为一体的灰。不像现代人使用水泥砂浆,古人除了用泥之外,标准稍高的房屋,是用石灰或矿灰调制的灰泥砌筑的。房屋的阶基或墙体砌筑完成后,为了使得墙体的表面看起来色调同一整洁,有时还需要用墨煤或灰加以涂刷,涂刷砖砌体的表面则需要用到苕帚。其所用墨煤、矿灰、石灰及运送灰泥的泥篮、涂刷阶基或墙体表面的苕帚等,都需要计入工程用料。

(铺垒、安砌)

应铺垒、安砌,皆随高、广指定合用砖等第,以积尺计之。若阶基、慢道之类,并二或并三砌,应用尺三条砖,细垒者,外壁斫磨砖每一十行,里壁粗砖八行填后。其隔减、砖㼧,及楼阁高窎,或行数不及者,并依此增减计定。

【译文】

拟铺垒、安砌砖砌体时,都要随其砌体的高度、宽度指定适合其处所用之砖的等第,以所砌尺寸的高宽之数,累而计算其用砖数量。如果是殿堂阶基、慢道之类,应采用二砖并砌或三砖并砌的方式砌造,应使用长度为1.3尺的条砖,并加以仔细垒筑,其砌体外壁表面所用经过斫磨的砖每10行,其砌体里壁则用未经斫磨的粗砖8行填补其壁之表面的里侧。如果是砌筑墙下隔减、造作砖㼧,以及营造的楼阁形体高远,抑或其所砌筑的砖行之数达不到时,都可以按照这一规则,对其用砖数做适当增加或减少的推算与确定。

(卷輂河渠)

应卷輂河渠,并随圜用砖;每广二寸,计一口;覆背卷准此。其缴背,每广六寸,用一口。

【译文】

拟于河渠之上砌筑卷輂水窗做法,其砖券都要随其水窗圜势施用其砖;每宽2寸,计用砖1口;铺砌覆盖于卷輂水窗拱背之上的砖券也以此为标准。其砖券上所施砌的缴背层,每宽6寸,计用砖1口。

(安砌所须矿灰)

应安砌所须矿灰,以方一尺五寸砖,用一十三两。每增减一寸,各加减三两。其条砖,减方砖之半;压阑,于二尺方砖之数,减十分之四。

【译文】

拟砌筑施安砖时所应使用的矿灰,以1.5尺见方的砖,用13两计。其砖见方尺寸每增加或减少1寸,则各自增加或减少3两。如果所砌为条砖,则其所用灰量减少到方砖所用灰量的一半;如果是铺施压阑砖,则以2尺见方的方砖所用灰量为基数,减去这一基数的4/10用之。

(墨煤刷、灰刷)

应以墨煤刷砖㼧、基阶之类,每方一百尺,用八两。

应以灰刷砖墙之类,每方一百尺,用一十五斤。

应以墨煤刷砖㼧、基阶之类,每方一百尺,并灰刷砖墙之类,计灰一百五十斤,各用苕帚一枚。

【译文】

拟用墨煤涂刷砖㼧或房屋台基、踏阶之类时,其拟涂刷的面积每100尺见方,用墨煤8两。

拟用石灰或矿灰涂刷砖墙表面之类时,其拟涂刷的面积每100尺见方,用灰15斤。

拟用墨煤涂刷砖㼧或房屋台基、踏阶之类时,其拟涂刷的面积每100尺见方,以及拟用石灰或矿灰涂刷砖墙表面之类时,若其所用灰量每计150斤时,各自使用苕帚1枚。

(甃垒井所用盘版)

应甃垒井所用盘版,长随径,每片广八寸,厚二寸。每一片:

常使麻皮,一斤;

芦蕟,一领;

径一寸五分竹,二条。

【译文】

拟甃垒井所用的底盘版,其版的长度随其盘径而定,每片版宽8寸,厚2寸。铺砌每1片盘版:

常使麻皮,1斤;

芦蕟,1领;

直径为1.5寸的竹,2条。

窑作

【题解】

中国古代建筑,本以自然材料为主,包括了自然生长的木材、竹材以及天然的土石材料。但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会用土烧制各种陶制的器物,渐渐地也学会了烧制砖瓦。至南北朝时期,随着琉璃瓦的传入,古代建筑中使用琉璃瓦件逐渐增多,工匠们也对琉璃瓦的烧制技术十分谙熟。

烧制房屋营造中使用的最大量的砖、瓦及琉璃瓦件,包括屋顶装饰件,都需要窑作。窑作本身的材料,仍需要用到土坯或砖。而在烧制砖瓦之前,最重要的材料则是制造砖、瓦的坯件。

烧制砖瓦所需要的燃料,即这里提到的芟草,则是窑作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其计量方式是按“束”。

烧制琉璃瓦,除了瓦坯及燃料之外,重要的是在瓦坯上所涂的药料。各种药料的配制,是烧制琉璃瓦的重要技术信息。这里给出的宋代琉璃瓦所配每种药料的分量,精确到了极其细密的程度,或也使我们对古人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砖)

烧造用芟草:

砖,每一十口:

方砖:

方二尺,八束。每束重二十斤,余芟草称“束”者,并同。每减一寸,减六分。

方一尺二寸,二束六分。盘龙、凤、华并砖碇同。

条砖:

长一尺三寸,一束九分。牛头砖同;其趄面即减十分之一。

长一尺二寸,九分。走趄并趄条砖,同。

压阑砖:长二尺一寸,八束。

【译文】

窑作烧造砖瓦等所用芟草:

砖,每10口:

方砖:

2尺见方,用芟草8束。每束重20斤,其余芟草凡称“束”者,都是一样。其砖之见方尺寸每减1寸,则其所用芟草减少6分。

1.2尺见方,2束6分。若烧制盘龙、凤、华文以及砖碇等,所用之数亦与之相同。

条砖:

长1.3尺,1束9分。牛头砖与之相同;若是趄面砖,则应减少其数的1/10用之。

长1.2尺,9分。走趄砖以及趄条砖,与之相同。

压阑砖:长2.1尺,8束。

(瓦)

瓦:

素白,每一百口:

㼧瓦:

长一尺四寸,六束七分。每减二寸,减一束四分。

长六寸,一束八分。每减二寸,减七分。

瓪瓦:

长一尺六寸,八束。每减二寸,减二束。

长一尺,三束。每减二寸,减五分。

青掍瓦:以素白所用数加一倍。

【译文】

烧造瓦:

素白瓦,每100口:

㼧瓦:

长1.4尺,用芟草6束7分。其瓦长度每减少2寸,所用芟草减少1束4分。

长6寸,1束8分。其瓦长度每减少2寸,所用芟草减少7分。

瓪瓦:

长1.6尺,8束。其瓦长度每减少2寸,所用芟草减少2束。

长1尺,3束。其瓦长度每减少2寸,所用芟草减少5分。

烧造青掍瓦:以烧造素白瓦所用芟草之数,再增加1倍用之。

(诸事件)

诸事件,谓鸱、兽、嫔伽、火珠之类;本作内余称事件者准此。每一功,一束。其龙尾所用芟草,同鸱尾。

琉璃瓦并事件,并随药料,每窑计之。谓曝窑。大料分三窑折大料同。一百束,折大料八十五束,中料分二窑小料同。一百一十束,小料一百束。

掍造鸱尾,龙尾同。每一只,以高一尺为率,用麻捣,二斤八两。

青掍瓦:

滑石掍:

坯数:

大料,以长一尺四寸㼧瓦,一尺六寸瓪瓦,各六百口。华头重唇在内。下同。

中料,以长一尺二寸㼧瓦,一尺四寸瓪瓦,各八百口。

小料,以㼧瓦一千四百口,长一尺,一千三百口,六寸并四寸,各五十口。瓪瓦一千三百口。长一尺二寸,一千二百口,八寸并六寸,各五十口。

柴药数:

大料:滑石末,三百两;羊粪,三;中料,减三分之一,小料,减半。浓油,一十二斤;柏柴,一百二十斤;松柴,麻籸,各四十斤。中料,减四分之一;小料,减半。

荼土掍:长一尺四寸㼧瓦,一尺六寸瓪瓦,每一口,一两。每减二寸,减五分。

【译文】

如下诸项事件,即所谓烧制鸱尾、兽头、嫔伽、火珠之类;在本作内,其余所称“事件”者,也都以此为准。每1功,用芟草1束。其烧制龙尾所用芟草,与鸱尾所用之量相同。

烧制琉璃瓦诸相关事件,都应随药料,以每窑分别计算。即所谓曝窑。大料如果分为三窑,所折算的大料与之相同。100束,折算大料85束,中料如果分为二窑,其小料与之相同。110束,折算小料100束。

掍造鸱尾,掍造龙尾与之相同。每1只,以其高度1尺为标准,用麻捣,2斤8两。

青掍瓦:

滑石掍:

坯数:

大料,以长1.4尺㼧瓦,1.6尺瓪瓦,各600口。华头重唇做法包括在内。下同。

中料,以长1.2尺㼧瓦,1.4尺瓪瓦,各800口。

小料,以㼧瓦1400口,长1尺,1300口,长6寸并4寸,各5000口。瓪瓦1300口。长1.2尺,1200口,长8寸并6寸,各5000口。

柴药数:

大料:滑石末,300两;羊粪,3;中料,减其用量的1/3,小料,减其用量的一半。浓油,12斤;柏柴,120斤;松柴,麻籸,各40斤。中料,减其用量的1/4;小料,减其用量的一半。

荼土掍:长1.4尺㼧瓦,1.6尺瓪瓦,每1口,1两。其长度每减少2寸,则减5分。

(造琉璃瓦并事件)

造琉璃瓦并事件:

药料:每一大料;用黄丹二百四十三斤。折大料,二百二十五斤;中料,二百二十二斤;小料,二百九斤四两。每黄丹三斤,用铜末三两,洛河石末一斤。

用药,每一口:鸱、兽、事件及条子,线道之类,以用药处通计尺寸折大料。

大料,长一尺四寸㼧瓦,七两二钱三分六厘。长一尺六寸瓪瓦,减五分。

中料,长一尺二寸㼧瓦,六两六钱一分六毫六丝六忽。长一尺四寸瓪瓦,减五分。

小料,长一尺㼧瓦,六两一钱二分四厘三毫三丝二忽。长一尺二寸瓪瓦,减五分。

药料所用黄丹阙,用黑锡炒造。其锡,以黄丹十分加一分,即所加之数,斤以下不计。每黑锡一斤,用蜜驼僧二分九厘,硫黄八分八厘,盆硝二钱五分八厘,柴二斤一十一两,炒成收黄丹十分之数。

【译文】

烧造琉璃瓦并相应的药料配制事项:

药料:每1大料;用黄丹243斤。折大料,225斤;折中料,222斤;折小料,209斤4两。每用黄丹3斤,则用铜末3两,并用洛河石末1斤。

用药,每1口瓦件:如鸱尾、兽头、其相应事项及条子瓦,线道瓦之类,都要以在其瓦件应用药处所通计的尺寸折成大料计算。

大料,长1.4尺㼧瓦,7两2钱3分6厘。长1.6尺瓪瓦,减其量的5分用之。

中料,长1.2尺㼧瓦,6两6钱1分6毫6丝6忽。长1.4尺瓪瓦,减其量的5分用之。

小料,长1尺㼧瓦,6两1钱2分4厘3毫3丝2忽。长1.2尺瓪瓦,减其量的5分用之。

如果药料中所用的黄丹缺失,可以用黑锡炒造。其锡,即以黄丹10分加1分,即所加之数,斤以下的不计入其中。每黑锡1斤,用蜜驼僧2分9厘,硫黄8分8厘,盆硝2钱5分8厘,柴2斤11两,炒成后收取相当于黄丹10分的数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