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所谓“料例”,涉及的是有关房屋营造工程中工程用料之计算与准备等方面的问题,大概与现代施工中的“估工算料”在概念上比较接近:估工者,所关涉的是“功限”问题;算料者,所关涉的就是“料例”问题。

“料例”这一术语,最早似见于晚唐武宗朝,唐武宗(814—846)于开成五年(840)即位不久,即下“条流百官俸料制”,其诏曰:“诸道承乏官等,虽云假摄,当责课程。但沾一半料钱,不获杂给料例。自此手力纸笔,特委中书门下条流,贵在酌中,共为均济。”(《全唐文》卷七十六)此时,“料例”一词,似与官员日常俸禄与后勤杂给有关,并非是土木营造工程中所用之词。

北宋时期,“料例”一词已经与“工课”相联,具有与制造之“工”相关联的“料例”概念。如宋代欧阳修《乞条制都作院》中有:“及申三司于南北作坊检会工课料例,及于辖下抽拣工匠,令都作院依样打造次。”这里的“工课”,似与后来《法式》中所云“功限”亦有相通之处。

宋人苏辙所上奏文《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中提到:“指挥未几,复以诸处修造,岁有料例,遂令般运堆积,以分出卖之计。臣不知将作见工几何,一岁所用几何。取此积彼,未用之间,有无损败,而遂为此计,本部虽知不便,而以工部之事,不敢复言。”显然,这时已将“料例”与土木营造之事关联在一起了。

宋时,“料例”一词已用于加工制造、土木营造乃至钱币铸造等诸多行业之用料计量。《法式》中设专卷详列料例,恰与这一时期社会上下关注“理财”之事的时代风气密切相关。两宋及元以后,“料例”一词似已不大见于官方文书,亦难见于世俗文本之中。

《法式》在以10卷的篇幅详列诸作“功限”的基础上,又给出了3卷篇幅,列出了诸作料例,足见《法式》在用工、用料之计量上的精密与细致。

《法式》中“诸作料例”部分的内容架构,与“诸作功限”部分的内容架构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功限部分大体上与《法式》中各种将作的制度性叙述,有着基本的对应关系,那么在料例上,这种关系就显得不那么直接了。但是在大致的顺序上,还是先谈及与基础或基座关联比较密切的石作,然后是大木作与小木作,之后再是可能用于墙面或其他辅助用途的竹作,最后才是覆盖屋顶所要用到的瓦作,即遵循从基础或基座,到屋身,再到屋顶这样一个基本的叙述逻辑。

石作

【题解】

石作,是对以石头为建筑材料的房屋内外各组成部位,如台基、踏阶,及各种与房屋有关的石质构件,如柱础、勾阑、碑碣等房屋名件的造作、加工与安卓。石作料例,顾名思义,就是对房屋建筑中的石材或石料进行加工、营造或安卓时可能发生的相关工序所需要之材料数的统计与计算。

与石作相关之料例中,部分涉及石料表面的处理,部分与石材之间的衔接与固定有关,部分则与其石造名件在安卓时所需要的相应材料,如石灰等的使用,有所关联。与石材的表面处理相关的料例,会用到蜡面、黄蜡以及木炭、细墨之类,而与石材的垒砌、衔接相关的料例,则会用到矿石灰、熟铁鼓卯、铁叶等材料。

蜡面,每长一丈,广一尺:碑身,鳌坐同。

黄蜡,五钱;

木炭,三斤;一段通及一丈以上者,减一斤。

细墨,五钱。

安砌,每长三尺,广二尺,矿石灰五斤。赑屃碑一坐,三十斤;笏头碣,一十斤。

每段:

熟铁鼓卯,二枚;上下大头各广二寸,长一寸;腰长四寸,厚六分;每一枚重一斤。

铁叶[1],每铺石二重,隔一尺用一段。每段广三寸五分,厚三分。如并四造,长七尺;并三造,长五尺。

灌鼓卯缝,每一枚,用白锡三斤。如用黑锡,加一斤。

【注释】

[1] 铁叶:当指一种薄铁皮。其在宋式营造中,主要用于石作与瓦作的屋顶结做法中。

【译文】

蜡面,每长1丈,宽1尺:碑身,鳌坐所施蜡面,其所计长宽尺寸与之相同。

黄蜡,5钱;

木炭,3斤;1段石材其通长达到1丈以上者,所用木炭减1斤。

细墨,5钱。

安砌,每长3尺,宽2尺,用矿石灰5斤。赑屃碑1坐,用矿石灰30斤;笏头碣,用矿石灰10斤。

每段:

熟铁鼓卯,2枚;上下大头各广2寸,长1寸;腰长4寸,厚0.6寸;每1枚重1斤。

铁叶,每铺石2重,隔1尺用1段。每段宽3.5寸,厚0.3寸。如果都是四石造作,铁叶长7尺;都是三石造作,铁叶长5尺。

灌鼓卯缝,每1枚,用白锡3斤。若用黑锡,加1斤。

大木作小木作附

【题解】

大木作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说,也包括房屋营造中不可或缺的小木作工程),是中国古代房屋营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所使用材料的数量与加工,在整个房屋建造工程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宋代营造制度中,一般是将从自然中采伐的圆木加工成各种方木。房屋营造过程,则是将这些经过初加工的方木,进一步加工成为房屋中各种结构与建筑的相应名件。

尺寸较大的方木,一般优先用为房屋的立柱与梁栿,这属于房屋最重要的结构构架部分。与梁栿相关的各种槫、方以及具有承托作用的角梁、绰幕方等,也都在用料的长度与截面尺寸上有一定的要求。尺寸较小的木料,可用于房屋中的枓栱铺作以及房屋内外的小木作营造上。

正因为木作所需材料的重要性及其数量巨大,所以对方木的切割就变得十分重要与小心。对于不同的材料以及将要制作的不同名件,选择其所需的初始切割尺度,就成为一个十分谨慎而严肃的问题。不很严谨的切割尺寸,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材料浪费。这也许就是《法式》作者对全条料及其剪截解割的相应尺寸做了十分细致的记录与规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方木)

用方木:

大料模方,长八十尺至六十尺,广三尺五寸至二尺五寸,厚二尺五寸至二尺,充十二架椽至八架椽栿。

广厚方,长六十尺至五十尺,广三尺至二尺,厚二尺至一尺八寸,充八架椽栿并檐栿、绰幕、大檐头。

长方,长四十尺至三十尺,广二尺至一尺五寸,厚一尺五寸至一尺二寸,充出跳六架椽至四架椽栿。

松方,长二丈八尺至二丈三尺,广二尺至一尺四寸,厚一尺二寸至九寸,充四架椽至三架椽栿、大角梁、檐额、压槽方、高一丈五尺以上版门及裹栿版、佛道帐所用枓槽、压厦版。其名件广厚非小松方以下可充者同。

【译文】

用方木:

大料模方,长80尺至60尺,截面高3.5尺至2.5尺,厚2.5尺至2尺,可以用来加工制作房屋屋顶梁架中的十二架椽栿至八架椽栿。

广厚方,长60尺至50尺,截面高3尺至2尺,厚2尺至1.8尺,可以用来加工制作房屋屋顶梁架中的八架椽栿,和制作房屋中的檐栿、绰幕方、大檐额等。

长方,长40尺至30尺,截面高2尺至1.5尺,厚1.5尺至1.2尺,可以用来加工制作房屋屋顶梁架中其檐部有出跳构件的六架椽栿至四架椽栿。

松方,长28尺至23尺,截面高2尺至1.4尺,厚1.2尺至0.9尺,可以用来加工制作大木作中的四架椽栿至三架椽栿、大角梁、檐额、压槽方,或制作小木作中高1.5丈以上的版门及裹栿版,或制作佛道帐中所用的枓槽、压厦版等。此外,其名件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不是小松方以下可以充用加工者,与此相同。

(柱)

朴柱,长三十尺,径三尺五寸至二尺五寸,充五间八架椽以上殿柱。

松柱,长二丈八尺至二丈三尺,径二尺至一尺五寸,就料剪截,充七间八架椽以上殿副阶柱或五间、三间八架椽至六架椽殿身柱,或七间至三间八架椽至六架椽厅堂柱。

【译文】

朴柱,柱长30尺,柱径3.5尺至2.5尺,可以用来加工制作面广五开间、进深八架椽以上之殿阁式或殿堂式房屋的屋柱。

松柱,柱长28尺至23尺,柱径2尺至1.5尺,若就其料之尺寸做适当剪截,可以用来加工制作面广七开间、进深八架椽以上的殿阁式或殿堂式房屋之副阶的用柱,或加工制作面广五开间或三开间、进深八架椽至六架椽的殿阁式或殿堂式房屋的殿身用柱,或面广七开间至三开间、进深八架椽至六架椽的厅堂式房屋的屋柱。

(就全条料又剪截解割)

就全条料又剪截解割用下项:

小松方,长二丈五尺至二丈二尺,广一尺三寸至一尺二寸,厚九寸至八寸;

常使方,长二丈七尺至一丈六尺,广一尺二寸至八寸,厚七寸至四寸;

官样方,长二丈至一丈六尺,广一尺二寸至九寸,厚七寸至四寸;

截头方,长二丈至一丈八尺,广一尺三寸至一尺一寸,厚九寸至七寸五分;

材子方,长一丈八尺至一丈六尺,广一尺二寸至一尺,厚八寸至六寸;

方八方,长一丈五尺至一丈三尺,广一尺一寸至九寸,厚六寸至四寸;

常使方八方,长一丈五尺至一丈三尺,广八寸至六寸,厚五寸至四寸;

方八子方,长一丈五尺至一丈二尺,广七寸至五寸,厚五寸至四寸。

【译文】

就方木中的全条料又可以进一步剪截解割用为如下诸项方木:

小松方,长25尺至22尺,截面高1.3尺至1.2尺,厚9寸至8寸;

常使方,长27尺至16尺,截面高1.2尺至8寸,厚7寸至4寸;

官样方,长20尺至16尺,截面高1.2尺至0.9尺,厚7寸至4寸;

截头方,长20尺至18尺,截面高1.3尺至1.1尺,厚9寸至7.5寸;

材子方,长18尺至16尺,截面高1.2尺至1尺,厚8寸至6寸;

方八方,长15尺至13尺,截面高1.1尺至9寸,厚6寸至4寸;

常使方八方,长15尺至13尺,截面高8寸至6寸,厚5寸至4寸;

方八子方,长15尺至12尺,截面高7寸至5寸,厚5寸至4寸。

竹作

【题解】

竹作,主要是指竹子构件的加工与制作。与木材料例的相关规则一样,作为自然材料的竹材,在开始加工制作之前,也要依据其粗细与长短,以及其质地、色泽等,做出相应的等级分类。

经过分类的不同竹条,在很大程度上,也像经过初步加工的方木一样,是为房屋营造中的不同竹作提供相应的初始材料的。

与木作不同的是,竹作最重要的选择,应该在于首先着眼于那些优质的、可以剥离出非常细致而精密的竹篾的竹条,以用来编织房屋室内外经常用到的诸如细棊文簟、雀眼网等,或用来造作竹笍索等具有绑缚功能的竹制品。

等级稍低的竹材,或可用于编造障日䈳、芦蕟等,或可用于造作房屋的屋顶营造中常常用到的竹笆等。此外,如编道、竹栅等的造作,可以采用品质更为粗糙一些的竹条。

(色额等第)

色额等第:

上等:每径一寸,分作四片,每片广七分。每径加一分,至一寸以上,准此计之;中等同。其打笆用下等者,只推竹造。

漏三,长二丈,径二寸一分,系除梢实收数,下并同。

漏二,长一丈九尺,径一寸九分;

漏一,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七分;

中等:

大竿条,长一丈六尺,织簟,减一尺;次竿头竹同。径一寸五分;

次竿条,长一丈五尺,径一寸三分;

头竹,长一丈二尺,径一寸二分;

次头竹,长一丈一尺,径一寸。

下等:

笪竹,长一丈,径八分;

大管,长九尺,径六分;

小管,长八尺,径四分。

【译文】

竹作中所用竹材的色额等第:

上等竹材:其竹直径每1寸,分作4片,每片宽0.7寸。若其竹直径每增加0.1寸,增加值达到1寸以上时,仍以这一标准计算;中等竹的做法与之相同。如果是打造竹笆用下等竹时,就应只用整竹编造了。

漏三竹,其长2丈,竹径2.1寸,其长度与竹径是除去竹梢后实际所得之数,以下亦与之相同。

漏二竹,其长1.9丈,竹径1.9寸;

漏一竹,其长1.8丈,竹径1.7寸;

中等竹材:

大竿条,其长1.6丈,若用以织簟,减其长1尺;若用次竿头竹,亦与之相同。竹径1.5寸;

次竿条竹,其长1.5丈,竹径1.3寸;

头竹,其长1.2丈,竹径1.2寸;

次头竹,其长1.1丈,竹径1寸。

下等竹材:

笪竹,其长1丈,竹径0.8寸;

大管竹,其长9尺,竹径0.6寸;

小管竹,其长8尺,竹径0.4寸。

(织簟等)

织细棊文素簟,织华或龙、凤造同。每方一尺,径一寸二分竹一条。衬簟在内。

织粗簟,假棊文簟同。每方二尺,径一寸二分竹一条八分。

织雀眼网,每长一丈,广五尺。以径一寸二分竹;

浑青造,一十一条;内一条作贴;如用木贴,即不用;下同。

青白造,六条。

笍索,每一束,长二百尺,广一寸五分,厚四分。以径一寸三分竹;

浑青叠四造,一十九条;

青白造,一十三条。

【译文】

织细棊文素簟,在其簟上织以华文或龙、凤造型等与之相同。每方1尺,用直径为1.2寸的竹子一条。其衬簟用材也包括在内。

织粗簟,织假棊文簟与之相同。每方2尺,用直径1.2寸竹1条,并将其分为8份编织之。

织雀眼网,每长1丈,宽5尺。以直径1.2寸竹造;

浑青造,11条;内中一条做竹贴用;如果用木贴,即不用;以下相同。

青白造,6条。

笍索,每1束,长200尺,宽1.5寸,厚0.4寸。以直径1.3寸竹造;

浑青叠四造,19条;

青白造,13条。

(障日䈳等)

障日䈳,每三片,各长一丈,广二尺:

径一寸三分竹,二十一条;劈篾在内。

芦蕟,八领。压缝在内。如织簟造,不用。

每方一丈:

打笆,以径一寸三分竹为率,用竹三十条造。一十二条作经,一十八条作纬,钩头、搀压在内。其竹,若㼧瓦结,六椽以上,用上等;四椽及瓪瓦六椽以上,用中等;㼧瓦两椽,瓪瓦四椽以下,用下等。若阙本等,以别等竹比折充。

【译文】

障日䈳,每3片,各长1丈,宽2尺:

直径1.3寸竹,21条;劈篾的数量包括在内。

芦蕟,8领。其领与领之间所施压缝包括在内。如为织簟造,则不用压缝。

每方1丈:

打造竹笆,以径1.3寸竹为标准,用竹30条造。其中12条作经,18条作纬,钩头、搀压包括在内。其所用竹,如果其笆用于房屋屋顶的㼧瓦结,若其屋进深在6个椽架以上,用上等竹;如果其屋进深在4个椽架,以及若用瓪瓦结,其屋进深在6个椽架以上,用中等竹;若其屋覆以㼧瓦,进深2个椽架,或其屋覆以瓪瓦,进深4个椽架以下,则用下等竹材。如果没有所需用的本等竹,可以用其他等级的竹材类比折合抵数而用之。

(编道、竹栅)

编道:以径一寸五分竹为率,用二十三条造。榥并竹钉在内。阙,以别色充。若照壁中缝及高不满五尺,或栱壁、山斜、泥道,以次竿或头竹、次竹比折充。

竹栅,以径八分竹一百八十三条造。四十条作经、一百四十三条作纬编造。如高不满一丈,以大管竹或小管竹比折充。

【译文】

造隔截编道:以直径1.5寸的竹子为标准,用23条竹造。其编道中所施榥并竹钉,亦包括在内。如果缺乏这一标准的竹子,即以别色竹子充用。如果施于照壁的中缝处,或施为高度不满5尺的隔截编道,或在栱眼壁、屋两山檐口之下所施山斜墙、柱中缝所施泥道版壁,则以标准稍低之次竿条或头竹、次头竹等类比折合抵数而用之。

造竹栅,以直径为0.8寸的竹子183条造作。其中40条作经、143条作纬编造。如果竹栅高度不满1丈,则以大管竹或小管竹类比折合抵数而用之。

(夹截)

夹截:

中箔,五领;搀压在内。

径一寸二分竹,一十条。劈篾在内。

搭盖凉棚,每方一丈二尺:

中箔,三领半;

径一寸三分竹,四十八条;三十二条作椽,四条走水,四条裹唇,三条压缝,五条劈篾;青白用。

芦蕟,九领。如打笆造,不用。

【译文】

编造夹截:

用中箔,5领;其领与领之间的搀压包括在内。

用直径1.2寸竹,10条。劈篾的数量包括在内。

搭盖凉棚,以其棚每方1.2丈:

用中箔,3.5领;

用直径1.3寸竹,48条;其中32条做棚顶之椽,4条做棚顶排水天沟,4条用于檐口裹唇,3条用来做棚顶压缝,5条用以劈篾;其篾采用青白篾杂用方式。

用芦蕟,9领。如果采用打笆造做法,则不用芦蕟。

瓦作

【题解】

房屋营造中的瓦作,主要出现在房屋屋顶的造作之上。其所关涉的材料,不仅包括不同长宽尺寸的㼧瓦、瓪瓦,而且包括垒屋脊所用的线道瓦、大当沟瓦、小当沟瓦等不同类型与用途的瓦。其屋顶覆瓦的瓦陇间距,也与所用㼧瓦或瓪瓦的长度尺寸等有所关联。

房屋屋顶结,需要用到石灰、泥土、麦等铺垫性、黏接性材料。《法式》瓦作料例中关于这一部分材料,也给出了一些相应的数据。同时,高等级房屋的屋顶瓦饰性装饰名件,也属于房屋瓦作所用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在铺设㼧瓦、瓪瓦时用到的纯石灰、矿灰之外,在屋顶覆瓦及屋顶瓦脊的垒砌与处理上所用到的墨煤、灰泥、麦、紫土、抹柴栈或版、笆、箔等材料,在施用量上也依据其所覆盖之屋顶面积而有一定的规则。

至于与屋瓦及脊饰安卓有关的龙尾、铁索、火珠、滴当子、兽头、嫔伽等,以及在等级较高房屋中用到琉璃瓦时需施用的麻捣、常使麻等,在本节中都给出了相应的施用数量。这对于了解宋代屋顶的覆瓦情况及做法、屋顶脊饰或瓦饰之安卓与固定所需施用的材料及用量有直接的意义。

(瓦作)

用纯石灰[1]:谓矿灰。下同。

【注释】

[1] 纯石灰:意为纯净的石灰。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用瓦·瓦下铺衬”条提到“次以纯石灰施”,可知纯石灰可用于房屋屋顶施施工。参见该条相关注释。

【译文】

在房屋营造中施用纯石灰:也可称为“矿灰”。如下与之相同。

(结)

结[1],每一口:

㼧瓦,一尺二寸,二斤。即浇灰结用五分之一[2]。每增减一等,各加减八两;至一尺以下,各减所减之半。下至垒脊条子瓦同。其一尺二寸瓪瓦,准一尺㼧瓦法。

仰瓪瓦,一尺四寸,三斤。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一斤。

点节㼧瓦[3],一尺二寸,一两。每增减一等,各加减四钱。

【注释】

[1] 结:原文“结瓦”,梁注本改为“结”。傅注:改“瓦”为“”。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㼧瓦”条相关注释。

[2] 浇灰结:当与卷第十三所言“浇灰下瓦”义同。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用瓦·瓦下铺衬”条相关注释。

[3] 点节㼧(tǒng)瓦:疑指屋顶㼧瓦的施工工序,如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用瓦·瓦下铺衬”提到“用泥以灰点节缝者”,就是用泥施㼧瓦,需要用灰点其㼧瓦的接缝处。

【译文】

屋顶结,每1口:

㼧瓦,1.2尺,用灰2斤。即浇灰结用1/5。其瓦等第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增加或减少8两;其瓦尺寸至1尺以下,则各减少其所应减少数的一半。下至垒脊条子瓦,与之相同。如果是1.2尺的瓪瓦,则采用与1尺㼧瓦相同的做法。

仰瓪瓦,1.4尺,用灰3斤。其瓦等第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增加或减少1斤。

点节㼧瓦,1.2尺,用灰1两。其瓦等级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增加或减少4钱。

(垒脊)

垒脊:以一尺四寸瓪瓦结为率。

大当沟[1],以㼧瓦一口造。每二枚,七斤八两。每增减一等,各加减四分之一。线道同。

线道,以㼧瓦一口造二片。每一尺,两壁共二斤。

条子瓦,以㼧瓦一口造四片。每一尺,两壁共一斤。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五分之一。

泥脊白道,每长一丈,一斤四两。

用墨煤染脊,每层,长一丈,四钱。

用泥垒脊,九层为率,每长一丈:

麦[2],一十八斤;每增减二层,各加减四斤。

紫土,八担,每一担重六十斤,余应用土并同;每增减二层,各加减一担。

小当沟,每瓪瓦一口造,二枚。仍取条子瓦二片。

燕颔或牙子版[3],每合角处,用铁叶一段。殿宇,长一尺,广六寸;余长六寸,广四寸。

【注释】

[1] 大当沟:瓦名。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㼧瓦”条相关注释。

[2] 麦(yì):麦壳。参见卷第十三《泥作制度》“用泥”条相关注释。

[3] 燕颔:即燕颔版。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燕颔版与狼牙版”条相关注释。牙子版:未知这里的“牙子版”与卷第十三《瓦作制度》中提到的“狼牙版”是什么关系。疑二者可能是指同一名件。牙子版若与狼牙版相类,可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燕颔版与狼牙版”条相关注释。

【译文】

垒砌屋脊:以长度为1.4尺的瓪瓦做屋顶结的做法为标准。

砌造大当沟瓦,大当沟瓦采用1口㼧瓦之宽度砌造。每用2枚大当沟瓦,其所用灰的重量为7斤8两。其所用瓦等级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其用灰重量各自在此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4。垒砌线道瓦时用灰的重量及增减做法与之相同。

垒砌屋脊线道瓦,用㼧瓦1口分为2片垒造。其线道每长1尺,屋脊两侧壁共用灰2斤。

垒砌屋脊条子瓦,用㼧瓦1口分为4片垒造。其条子瓦每长1尺,屋脊两侧壁共用灰1斤。其所用瓦的等级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其所用灰的重量应各自增加或减少1/5。

合脊㼧瓦下所施石灰白道,其脊每长1丈,用石灰1斤4两。

用墨煤涂染屋脊,每染1层,其脊每长1丈,用墨煤4钱。

用泥垒砌屋脊,以垒砌9层瓦为标准,每长1丈:

用麦,18斤;其所垒砌之瓦每增加或减少2层,所用麦各自增加或减少4斤。

用紫土,8担,每1担的重量为60斤,其他所当施用之土的重量亦与之相同;其所垒砌之瓦每增加或减少2层,其所用紫土或其他用土需各自增加或减少1担。

垒砌小当沟,每以1口瓪瓦之宽度砌造,采用瓪瓦2枚垒造。仍可用2片条子瓦垒造。

屋脊所施燕颔版或牙子版,每至屋脊合角之处,应施用铁叶1段。若为殿宇之脊,其所用铁叶长1尺,宽6寸;若为其他房屋之脊,则所用铁叶长6寸,宽4寸。

(结)

结[1],以瓪瓦长,每口搀压四分[2],收长六分。其解挢剪截[3],不得过三分。

合溜处尖斜瓦者[4],并计整口。

【注释】

[1] 结:原文“结瓦”,梁注本改为“结”。傅注:改“瓦”为“”。

[2] 搀压:本卷“竹作”一节中,在屋顶铺箔式有搀压做法,似指中箔的领与领之间相互叠压的部分。这里的“搀压”似指瓪瓦在施时的上下叠压做法。

[3] 解挢(jiǎo)剪截:关于“解挢”,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㼧瓦”条相关注释。因“解挢”相当于“审瓦”,故“剪截”就是在解挢之后,对拟用之瓦加以修斫。

[4] 合溜处:指其瓪瓦承担了排雨水的作用。尖斜瓦:似指铺施五脊或九脊屋顶的屋瓦至翼角处,或铺施攒尖屋顶的屋瓦至宝顶下时,因其处狭窄,故其瓪瓦多斫为尖斜状施之。

【译文】

屋顶结时,根据瓪瓦尺寸长度,每1口瓪瓦上下叠压其瓦之长的4/10,所留出的长度为其瓦的6/10。对瓪瓦进行解挢与剪截,不得超过其瓦长度的3/10。

瓪瓦起排雨水作用之处,若需要施用经过修斫的尖斜瓪瓦,也都一并按照整瓦的瓦口计算。

(布瓦陇)

布瓦陇[1],每一行依下项:

㼧瓦:以仰瓪瓦为计。

长一尺六寸,每一尺[2];

长一尺四寸,每八寸;

长一尺二寸,每七寸;

长一尺,每五寸八分;

长八寸,每五寸;

长六寸,每四寸八分。

瓪瓦[3]:

长一尺四寸,每九寸;

长一尺二寸,每七寸五分。

【注释】

[1] 布瓦陇:其意与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㼧瓦”条中提到的“匀分陇行,自下而上”相类。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㼧瓦”条相关注释。

[2] 长一尺六寸,每一尺:梁注:“如用长一尺六寸瓪瓦,即每一尺为一行(一陇)。”陈注:“此为㼧瓪瓦结瓦(),即瓪瓦长一尺六者,亦每陇长一尺,用一口。下同。”此处译文宜从梁注。

[3] 瓪瓦:陈注:“此为散瓪瓦结瓦()。”

【译文】

分布瓦陇,每一行依下项:

㼧瓦:以仰瓪瓦的分行为标准。

长1.6尺,每1尺[为一行。下同];

长1.4尺,每8寸;

长1.2尺,每7寸;

长1尺,每5.8寸;

长8寸,每5寸;

长6寸,每4.8寸。

瓪瓦:

长1.4尺,每9寸;

长1.2尺,每7.5寸。

(结)

结[1],每方一丈:

中箔,每重,二领半。压占在内。殿宇、楼阁,五间以上,用五重;三间,四重;厅堂,三重;余并二重。

土,四十担。系㼧、瓪结;以一尺四寸瓪瓦为率;下、同。每增一等,加一十担;每减一等,减五担;其散瓪瓦,各减半。

麦[2],二十斤。每增一等,加一斤;每减一等,减八两;散瓪瓦,各减半。如纯灰结,不用;其麦同。

麦[3],一十斤。每增一等,加八两;每减一等,减四两;散瓪瓦,不用。

泥篮,二枚。散瓪瓦,一枚。用径一寸三分竹一条,织造二枚。

系箔常使麻,一钱五分。

抹柴栈或版、笆、箔,每方一丈:如纯灰于版并笆、箔上结者,不用。

土,二十担;

麦,一十斤。

【注释】

[1] 结:原文“结瓦”,梁注本改为“结”。傅注:改“瓦”为“”,并注:“。下同。”

[2] 麦(yì):即麦壳。参见卷第十三《泥作制度》“用泥”条相关注释。

[3] 麦(juān):即麦秸。参见卷第十三《泥作制度》“用泥”条相关注释。

【译文】

结,以其屋顶面积每方1丈:

用中箔,每重,用2.5领。包括叠压所占部分在内。若是殿宇、楼阁式房屋,5个开间以上,用5重箔;3个开间,用4重箔;若是厅堂式房屋,用3重箔;除殿阁、厅堂之外的其余房屋,都采用2重箔做法。

用土,40担。如果是㼧、瓪结;以1.4尺的瓪瓦为标准;其下所施、亦与之相同。其瓦等第每增加一等,则增加10担;其瓦等第每减少一等,则减少5担;若是采用散瓪瓦结,则各自减少一半。

麦,20斤。其瓦等第每增加一等,则增加1斤;其瓦等第每减少一等,则减少8两;若是采用散瓪瓦结,则各自减少一半。如果是用纯灰结,则可不施用麦;其麦也是一样。

麦,10斤。其瓦等第每增加一等,则增加8两;其瓦等第每减少一等,则减少4两;若是采用散瓪瓦结,则两者皆不用。

运送灰泥的泥篮子,2枚。若采用散瓪瓦结,1枚。其篮采用直径1.3寸竹1条,织造2枚。

系箔常使麻,1钱5分。

抹柴栈或版、笆、箔,以其屋顶面积每方1丈:如果使用纯灰于版并笆、箔上结,则不用。

土,20担;

麦,10斤。

(安卓)

安卓:

鸱尾,每一只:以高三尺为率,龙尾同。

铁脚子,四枚,各长五寸;每高增一尺,长加一寸。

铁束,一枚,长八寸;每高增一尺,长加二寸。其束子大头广二寸,小头广一寸二分为定法。

抢铁,三十二片,长视身三分之一;每高增一尺,加八片;大头广二寸,小头广一寸为定法。

拒鹊子,二十四枚,上作五叉子,每高增一尺,加三枚。各长五寸。每高增一尺,加六分。

安拒鹊等石灰,八斤;坐鸱尾及龙尾同;每增减一尺,各加减一斤。

墨煤,四两;龙尾,三两;每增减一尺,各加减一两三钱;龙尾,加减一两;其琉璃者,不用。

鞠,六道,各长一尺;曲在内,为定法;龙尾同;每增一尺,添八道;龙尾,添六道;其高不及三尺者,不用。

柏桩,二条,龙尾同;高不及三尺者,减一条。长视高,径三寸五分。三尺以下,径三寸。

【译文】

屋顶诸名件安卓:

鸱尾,每1只:以其高3尺为标准,龙尾也是一样。

铁脚子,4枚,各长5寸;若鸱尾或龙尾的高度每增高1尺,则其铁脚子长度增加1寸。

铁束子,1枚,其长8寸;若鸱尾或龙尾的高度每增高1尺,则其铁束子的长度增加2寸。铁束子的大头宽2寸,小头宽1.2寸,这一尺寸为绝对尺寸。

抢铁,32片,抢铁的长度是鸱尾或龙尾本身高度的1/3;若其鸱尾或龙尾的高度每增加1尺,则其所用抢铁数量增加8片;其抢铁的大头宽2寸,小头宽1寸,这一尺寸为绝对尺寸。

拒鹊叉子,24枚,其上分作五叉子,若鸱尾或龙尾的高度每增加1尺,则其拒鹊叉子的数量增加3枚。每一拒鹊叉子长5寸。若鸱尾的高度每增加1尺,则其拒鹊叉子的长度增加0.6寸。

施安拒鹊叉子等所用石灰,8斤;安坐鸱尾及龙尾所用石灰与之相同;若其鸱尾及龙尾的高度每增加或减少1尺,则分别增加或减少1斤。

墨煤,4两;若用于龙尾,3两;若其鸱尾的高度每增加或减少1尺,则各自增加或减少1两3钱;若是龙尾的高度如此增减,则增加或减少1两;如果所安卓之鸱尾及龙尾为琉璃造,则不施用墨煤。

安卓鸱尾所用铁鞠,6道,各自的长度为1尺;其弯曲的长度计算在内,此尺寸为绝对尺寸;在龙尾上施以铁鞠,与之相同;如果其鸱尾高度每增加1尺,则增添8道铁鞠;若是龙尾做相应增高,则增添6道铁鞠;如果鸱尾及龙尾的高度不足3尺,则不必施用铁鞠。

安卓鸱尾所用柏桩,2条,安卓龙尾所用与之相同;其高度不足3尺的,则减少1条。柏桩的长度依鸱尾的高度而定,其桩的直径为3.5寸。若其鸱尾的高度在3尺以下,则其桩的直径为3寸。

(龙尾)

龙尾:

铁索,二条;两头各带独脚屈膝;其高不及三尺者,不用。

一条长视高一倍,外加三尺;

一条长四尺。每增一尺,加五寸。

【译文】

安卓龙尾:

用襻脊铁索,2条;其铁索两头分别带有独脚屈戌;若其龙尾高度不足3尺,则不用铁索。

铁索中的一条,长度取其龙尾高度的1倍,在此基础上再另外增加3尺长;

铁索中的另一条,长4尺。其龙尾高度每增加1尺,则这条铁索的长度增加5寸。

(火珠)

火珠,每一坐:以径二尺为准。

柏桩,一条,长八尺;每增减一等,各加减六寸,其径以三寸五分为定法。

石灰,一十五斤;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二斤。

墨煤,三两;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五钱。

【译文】

施安火珠,每1坐:以其火珠直径2尺为基准。

其火珠下所施柏桩,1条,桩长8尺;其火珠等级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其桩长各自增加或减少6寸,其柏桩直径为3.5寸,这一尺寸为绝对尺寸。

用石灰,15斤;其火珠等级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增加或减少2斤。

用墨煤,3两;其火珠等级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增加或减少5钱。

(兽头、滴当子、嫔伽、蹲兽)

兽头,每一只:

铁钩,一条;高二尺五寸以上,钩长五尺;高一尺八寸至二尺,钩长三尺;高一尺四寸至一尺六寸,钩长二尺五寸;高一尺二寸以下,钩长二尺。

系顋铁索,一条,长七尺。两头各带直脚屈膝;兽高一尺八寸以下,并不用。

滴当子,每一枚:以高五寸为率。

石灰,五两,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一两。

嫔伽,每一只:以高一尺四寸为率。

石灰,三斤八两,每增减一等,各加减八两;至一尺以下,减四两。

蹲兽,每一只:以高六寸为率。

石灰,二斤,每增减一等,各加减八两。

【译文】

屋顶瓦饰兽头,每1只:

用铁钩,1条;若兽头高度在2.5尺以上,其钩长5尺;若兽头高度在1.8尺至2尺,其钩长3尺;若兽头高度在1.4尺至1.6尺,其钩长2.5尺;若兽头高度在1.2尺以下,其钩长2尺。

系兽头两顋的铁索,1条,长7尺。其铁索两头各带直脚屈戌;若兽头高度在1.8尺以下,则不必施用。

滴当子,每1枚:以其高5寸为基准。

用石灰,5两,用瓦等第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增加或减少1两。

嫔伽,每1只:以其高1.4尺为基准。

用石灰,3斤8两,用瓦等第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增加或减少8两;若嫔伽高度在1尺以下,则所用石灰减少数为4两。

蹲兽,每1只:以其高6寸为基准。

用石灰,2斤,用瓦等第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增加或减少8两。

(石灰、琉璃瓦)

石灰,每三十斤,用麻捣一斤。

出光琉璃瓦,每方一丈,用常使麻[1],八两。

【注释】

[1] 常使麻:疑指系箔常使麻。参见本卷“瓦作·布瓦陇·结”条相关注释。

【译文】

石灰,每30斤,用麻捣1斤。

出光琉璃瓦,每施铺琉璃瓦面积方1丈,用系箔常使麻,8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