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的内容是与卷第十三《瓦作制度·泥作制度》、卷第十四《彩画作制度》和卷第十五《砖作制度·窑作制度》中的内容相对应的。涉及与宋代营造相关的诸杂作,即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之功限,对我们了解宋代房屋营造中各种杂项工程做法的工艺与用功有所助益,同时,亦能帮助我们了解诸作中的一些构件,如各种形式的屋瓦或用于不同位置的砖等的基本尺寸。此外,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宋代建筑之瓦件、脊饰、墙面、彩画饰及用砖、烧制瓦件、琉璃件等诸附属构件的形式、尺度、工艺、做法等。

然而,在本卷“瓦作”一节中,虽然提到了琉璃瓪瓦、掍素白瓦随等级增减,其计功瓦口数量之增减数,但却未给出所计瓦口数的标准等级,故未将每一等级计功瓦口数一一推算出来。

瓦作

【题解】

上文目录标题中的“瓦作”,傅熹年先生在其中华书局版《营造法式(合校本)》中改“瓦”为“”,并注:“‘’,故宫本。”

古代房屋营造中的“瓦作”,至迟在宋代,其制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例如有关琉璃瓦的施用情况,在隋唐时代的史料及考古资料中还比较稀见;然而,大约自五代至宋,是琉璃瓦较为普遍施用的一个转折性时代。故这里的“瓦作”,不仅涵盖了比较常见的㼧瓦与瓪瓦,也涵盖了以琉璃瓦施行的瓦作功限问题。

瓦作功限,几乎覆盖了与屋瓦施工有关的各个方面,包括瓦口的修斫、屋顶诸瓦脊的垒砌、装饰性瓦饰的安装,等等。重要的是,有关“瓦作功限”的诸多描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宋代屋顶结与垒脊的一些细节处理方式,从而对与明清建筑之屋顶的瓦方式有着诸多不同的宋式建筑屋顶瓦作的一些构造性做法,有一个更为直接与真切的认知或理解。

(斫事㼧瓦口)

斫事㼧瓦口[1]:以一尺二寸㼧瓦、一尺四寸瓪瓦为准[2];打造同。

琉璃:

撺窠[3],每九十口;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二十口;至一尺以下,每减一等,各加三十口。

解挢[4],打造大当沟同。每一百四十口;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三十口;至一尺以下,每减一等,各加四十口。

青掍素白:

撺窠,每一百口;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二十口;至一尺以下,每减一等,各加三十口。

解挢,每一百七十口;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三十五口;至一尺以下,每减一等,各加四十五口。

右各一功。

【注释】

[1] 斫(zhuó)事㼧(tǒng)瓦口:陈注:“㼧瓪,竹本。”依陈所改,其文应为“斫事㼧瓪瓦口”。从上下文看,这样改似有一定道理。暂从原文。斫事㼧瓦口,意为对烧制好的㼧瓦端口部位加以修斫。斫,砍斫,修斫。㼧瓦,即筒瓦。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㼧瓦”条相关注释。

[2] 瓪(bǎn)瓦:即板瓦。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㼧瓦”条相关注释。为准:傅注:改“准”为“率”,并注:“率,故宫本。”依傅所改,其文为“以一尺二寸㼧瓦、一尺四寸瓪瓦为率”。

[3] 撺窠(cuān kē):检验斫造完毕的瓦。梁先生有注,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㼧瓦”条相关注释。

[4] 解挢(jiǎo):斫掸瓦不规则的部分。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㼧瓦”条相关注释。

【译文】

修斫㼧瓦瓦口:以长1.2尺㼧瓦、长1.4尺瓪瓦为计算功限的标准;打造㼧、瓪瓦亦取相同标准。

琉璃瓦:

对瓦之外形做检验撺窠修斫,每90口;其瓦大小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以减少或增加20口计之;其长度规格减至1尺以下时,若每再减低一等,各自以增加30口计之。

对瓦做审视解挢修整,打造大当沟瓦与之相同。每140口;其瓦大小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以减少或增加30口计之;其长度规格减至1尺以下的,若每再减低一等,则各自以增加40口计之。

青掍素白瓦:

对瓦之外形做检验撺窠修斫,每100口;其瓦大小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以减少或增加20口计之;其长度规格减至1尺以下的,若每再减低一等,则各自以增加30口计之。

对瓦做审视解挢修整,每170口;其瓦大小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以减少或增加35口计之;其长度规格减至1尺以下的,若每再减低一等,则各自以增加45口计之。

如上诸项各计为1功。

(打造㼧瓪瓦口)

打造㼧瓪瓦口:

琉璃瓪瓦:

线道,每一百二十口;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二十五口,加至一尺四寸止;至一尺以下,每减一等,各加三十五口;剺画者加三分之一;青掍素白瓦同。

条子瓦,比线道加一倍;剺画者加四分之一;青掍素白瓦同。

素掍素白:

㼧瓦大当沟,每一百八十口;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三十口;至一尺以下,每减一等,各加三十五口。

瓪瓦线道,每一百八十口;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三十口;加至一尺四寸止。

条子瓦,每三百口;每增减一等,各加减六分之一;加至一尺四寸止。

小当沟,每四百三十枚;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三十枚。

右各一功。

【译文】

打造㼧瓦与瓪瓦瓦口:

琉璃瓪瓦:

线道瓦,每120口;其长度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减少或增加25口,其瓦长度增至1.4寸止;若其瓦长度减至1尺以下,每再减少一等,则各自增加35口;若在瓦上再加剺画者,则以增加其数的1/3计之;青掍素白瓦与线道瓦相同。

条子瓦,比线道瓦增加一倍;有剺画者增加四分之一;青掍素白瓦与之相同。

素掍素白瓦:

㼧瓦大当沟瓦,每180口;其长度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以增加或减少30口计之;至其瓦长度减至1尺以下,则每再减低一等,各自以增加35口计之。

瓪瓦线道瓦,每180口;其长度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以增加或减少30口计之;其长度增加至1.4尺为止。

条子瓦,每300口;其长度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减少或增加如上所计数字的1/6;其长度增加至1.4尺为止。

小当沟瓦,每430枚;其长度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以减少或增加30枚计之。

如上诸项各计为1功。

(结)

结[1],每方一丈:如尖斜高峻[2],比直行每功加五分功。

㼧瓪瓦:

琉璃:以一尺二寸为准。二功二分。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一分功。

青掍素白:比琉璃其功减三分之一。

散瓪、大当沟[3]:四分功。小当沟减功三分之一。

垒脊,每长一丈:曲脊,加长二倍。

琉璃,六层;

青掍素白,用大当沟,一十层;用小当沟者,加二层。

右各一功。

【注释】

[1] 结(wà):原文“结瓦”,梁注本改为“结”。傅注:改“瓦”为“”,又注:“,故宫本。”

[2] 尖斜高峻:这里当指做结之屋顶的形式比较陡峻尖斜,有可能是指较为陡峻的“攒尖”式屋顶,其瓦陇不一定是一条直线。

[3] 散瓪:散瓪瓦。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㼧瓦”条相关注释。

【译文】

屋顶结,其屋顶面积每方1丈:如果其顶为尖斜高峻的形式,可比直行排瓦做法每1功增加0.5功计之。

以㼧瓪瓦结:

琉璃瓦:以其长1.2尺为基准。计为2.2功。其瓦长度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以增加或减少0.1功计之。

青掍素白瓦:比琉璃瓦所应计功减少1/3计之。

散瓪瓦、大当沟瓦:计为0.4功。小当沟瓦,减少如上所计功的1/3计之。

垒屋脊,每长1丈;若所垒为曲脊,以垒屋脊之长2倍计之。

琉璃瓦脊,6层;

青掍素白瓦,用大当沟瓦者,10层;用小当沟瓦者,再增加2层计之。

如上诸项各计为1功。

(安卓)

安卓:

火珠,每坐,以径二尺为准。二功五分。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五分功。

琉璃,每一只:

龙尾,每高一尺,八分功。青掍素白者,减二分功。

鸱尾,每高一尺,五分功。青掍素白者,减一分功。

兽头,以高二尺五寸为准。七分五厘功。每增减一等,各加减五厘功;减至一分止。

套兽,以口径一尺为准。二分五厘功。每增减二寸,各加减六厘功。

嫔伽,以高一尺二寸为准。一分五厘功。每增减二寸,各加减三厘功。

阀阅,高五尺,一功。每增减一尺,各加减二分功。

蹲兽,以高六寸为准。每一十五枚;每增减二寸,各加减三枚。

滴当子,以高八寸为准。每三十五枚;每增减二寸,各加减五枚。

右各一功。

系大箔,每三百领;铺箔减三分之一。

抹栈及笆箔,每三百尺;

开燕颔版[1],每九十尺;安钉在内[2]。

织泥篮子[3],每一十枚;

右各一功。

【注释】

[1] 燕颔版:版名。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燕颔版与狼牙版”条相关注释。

[2] 安钉:指施安固定燕颔版的钉子。参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燕颔版与狼牙版”条行文。

[3] 泥篮子:指屋顶瓦过程中,将和好之泥提运到屋顶上所用的篮子。

【译文】

屋瓦安卓:

屋脊所施火珠脊饰,每坐,以火珠直径2尺为准。计为2.5功。其火珠直径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以增加或减少0.5功计之。

琉璃瓦饰件,每1只:

龙尾,每高1尺,计为0.8功。若为青掍素白瓦龙尾,减计0.2功。

鸱尾,每高1尺,计为0.5功。若为青掍素白瓦鸱尾,减计0.1功。

垂脊及戗脊上所施兽头,以高2.5尺为准。计为0.75功。其尺寸规格每增加或减少一等,则各自以增加或减少0.05功计之;其所计功减至0.1功时为止。

翼角角梁上所施套兽,以其兽套口口径1尺为准。计为0.25功。其套口口径每增加或减少2寸,则各自以增加或减少0.06功计之。

房屋翼角上所立嫔伽,以高1.2尺为准。计为0.15功。其高每增加或减少2寸,则各自增加或减少0.03功。

阀阅柱头之上所施琉璃饰件,其高5尺,计为1功。其高每增加或减少1尺,则各自增加或减少0.2功。

屋顶转角瓦饰中所施蹲兽,以高6寸为准。每15枚;其高度每增加或减少2寸,则各自增加或减少3枚计之。

檐口瓦檐檐头上所施滴当子,以高8寸为准。每35枚;其高度每增加或减少2寸,则各自增加或减少5枚计之。

如上诸项各计为1功。

屋面瓦下敷系大箔,每300领;若铺箔,减其数1/3计之。

屋面瓦下铺衬抹栈及笆箔,每300尺;

开燕颔版,每90尺;安钉工作包括在内。

织造运送灰泥的泥篮子,每10枚;

如上诸项各计为1功。

泥作

【题解】

泥作,似包括了用土坯垒筑墙体,以及在已经砌筑好的墙体表面包括可以用来绘制壁画的画壁表面,做抹泥、抹灰泥、表面压光等的施工过程。其功限包括不同材料灰泥的拌和、灰泥运送及在墙体等作业面的涂抹等施工过程。

据《法式》文本,泥作中的红石灰及黄、青、白石灰等涂抹灰泥的工作,是按其所抹面积每方1丈计算所做功限的,其做功还包括了“收光五遍,合和、斫事、麻捣”等,计为0.55功。但殿宇、楼阁之类,凡有转角、合角、托匙处,则在本功基础上再加0.5功,即每方1丈,计为1.05功。凡泥作,高度在2丈以上,每方1丈,其每1功各加0.12功,加至4丈止。这种情况下的供作,并不加功。

其泥作高度不满7尺,不需要搭造棚阁者,其每方1丈,以其应计每1功减0.3功计之。泥作贴补等活计,亦与上文所言同。

(泥作)

每方一丈:殿宇、楼阁之类,有转角、合角、托匙处,于本作每功上加五分功;高二丈以上,每一丈每一功各加一分二厘功,加至四丈止;供作并不加;即高不满七尺,不须棚阁者,每功减三分功;贴补同。

【译文】

其屋墙面积每方1丈:若是殿宇、楼阁之类,有屋墙转角、合角或托匙之处,于本作所计每1功之上再增加0.5功计之;若其墙高为2丈以上,则在每方1丈所计每1功的基础上,再各自增加0.12功计之,增加至4丈时为止;其灰泥等供作之功不做增加计算;如果其墙高度不满7尺,不必搭造施工棚阁的,以其应计每1功减少0.3功计之;对墙面作贴垒修补的情况与之相同。

(诸泥作功)

红石灰,黄、青、白石灰同。五分五厘功。收光五遍,合和、斫事、麻捣在内。如仰泥缚棚阁者,每两椽加七厘五毫功,加至一十椽,上下并同。

破灰;

细泥;

右各三分功。收光在内。如仰泥缚棚阁者,每两椽各加一厘功。其细泥作画壁,并灰衬,二分五厘功。

粗泥,二分五厘功。如仰泥缚棚阁者,每两椽加二厘功。其画壁披盖麻篾,并搭乍中泥,若麻灰细泥下作衬,一分五厘功。如仰泥缚棚阁,每两椽各加五毫功。

沙泥画壁:

劈篾、被篾,共二分功。

披麻,一分功。

下沙收压,一十遍,共一功七分。栱眼壁同。

垒石山,泥假山同。五功。

壁隐假山,一功。

盆山,每方五尺,三功。每增减一尺,各加减六分功。

【译文】

屋墙表面等处抹红石灰,抹黄、青、白石灰与之相同。计为0.55功。其表面收光5遍,其灰泥合和、对表面做修斫整理等事、掺麻捣等做法包括在内。如其为仰作抹灰泥,且应缚施工棚阁者,其屋顶每2步椽架加计0.075功,加至10步椽架为止,屋顶上下抹灰所计面积是相同的。

掺杂白蔑土与麦等破灰做法;

用细泥抹墙面等;

如上诸项各计为0.3功。收光包括在内。如果是仰作抹泥应架缚棚阁者,则每2步椽架各加计0.01功。如果是用细泥作画壁,并施以灰衬,则计为0.25功。

用粗泥抹墙面等,计为0.25功。如果是仰作抹灰泥,且应缚施工棚阁者,则其屋顶每2步椽架加计0.02功。其画壁所抹灰泥中披盖麻篾,并搭乍中泥者,如果在其麻灰细泥下作衬,则计为0.15功。如果是仰作抹灰泥,且应缚施工棚阁者,则每2步椽架各自增加0.005功计之。

抹沙泥画壁:

其灰泥中施以劈篾、被篾,共计为0.2功。

其灰泥中披麻,计为0.1功。

灰泥之下用中泥细衬,泥上施沙泥,收压10遍,共计为1.7功。栱眼壁若如此做法,与之相同。

垒砌石头假山,若垒塑泥假山与之相同。计为5功。

塑筑壁隐假山,计为1功。

垒砌盆山式假山,每方5尺,计为3功。其假山大小每增加或减少1尺,则各自以增加或减少0.6功计之。

(用坯)

用坯:

殿宇墙,厅、堂、门、楼墙,并补垒柱窠同。每七百口;廊屋、散舍墙,加一百口。

贴垒脱落墙壁,每四百五十口;创接垒墙头射垛,加五十口。

垒烧钱炉,每四百口;

侧劄照壁,窗坐、门颊之类同。每三百五十口;

垒砌灶,茶炉同。每一百五十口;用砖同,其泥饰各约计积尺别计功。

右各一功。

织泥篮子,每一十枚,一功。

【译文】

用坯垒砌:

殿堂屋宇等墙,厅、堂、门、楼等墙,包括补垒屋柱柱窠与之相同。每700口;廊屋、散舍墙,增加100口计之。

贴垒脱落墙壁,每450口;创接垒墙头射垛,增加50口计之。

垒砌烧钱炉,每400口;

砌垒侧劄照壁,砌筑窗座、门颊之类与之相同。每350口;

垒砌灶,垒砌茶炉与之相同。每150口;用砖垒砌所计数与之相同,其墙表泥饰各自以大约估计所累积的尺寸另外计算其所用功限。

如上各自计为1功。

编织运送灰泥的泥篮子,每10枚,计为1功。

彩画作

【题解】

在房屋木结构的表面敷施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不仅可以美化房屋外观,对不同等级的房屋加以进一步区隔,而且还可以保护木结构房屋的表面。

彩画的绘制,包括材料的遴选、调配,以及彩画图文的描绘与敷色等,其工作亦是相当繁杂的。宋式建筑彩画与明清时代房屋的彩画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说来,清式彩画的外檐部分,主要绘制在其屋檐之外的额枋、枓栱等部分,室内则绘于天花吊顶,或绘于室内的大梁、檩枋之上,即所谓“雕梁画栋”。宋式彩画则在等级区分上较清式彩画更为细致,且其最高等级的彩画称为“五彩遍装”,也就是说,其彩画的敷施范围,远不仅仅是在室外的檐下部分或室内的梁栿之上,甚至会将房屋的内外柱子上也绘满彩画。故其所用功限也会相应增加很多。

(五彩)

五彩间金:

描画、装染,四尺四寸;平棊华子之类,系雕造者,即各减数之半。

上颜色雕华版,一尺八寸;

五彩遍装亭子、廊屋、散舍之类,五尺五寸;殿宇、楼阁,各减数五分之一;如装画晕锦,即各减数十分之一;若描白地枝条华,即各加数十分之一;或装四出、六出锦者同。

右各一功。

上粉贴金出褫,每一尺,一功五分。

【译文】

在五彩遍装彩画图案中间插以金色:

其描画、装染,4.4尺;其平棊华版之类,如果是雕造做法,即可以各自减去如上所给数之半。

图绘颜色并施以雕刻纹样的华版,1.8尺;

施以五彩遍装的亭子、廊屋、散舍之类,5.5尺;如果是殿宇、楼阁,则各自减去其数的1/5;如果是装画晕锦,就各自减去其数的1/10;如果是描白地枝条华做法,就各自增加其数的1/10;或者是琐文装四出、六出锦的彩画做法,与之相同。

如上各自计为1功。

若为上粉贴金出褫做法,每1尺,计为1.5功。

(青绿)

青绿碾玉,红或抢金碾玉同。亭子、廊屋、散舍之类,一十二尺;殿宇、楼阁各项,减数六分之一。

青绿间红、三晕棱间,亭子、廊屋、散舍之类,二十尺;殿宇、楼阁各项,减数四分之一。

青绿二晕棱间,亭子、廊屋、散舍之类,二十五尺;殿宇、楼阁各项,减数五分之一。

【译文】

青绿碾玉装,若红或抢金碾玉装,与之相同。其亭子、廊屋、散舍之类,12尺;若为殿宇、楼阁等诸项,则应减其数1/6计之。

青绿间红、三晕棱间装,其亭子、廊屋、散舍之类,20尺;若为殿宇、楼阁等诸项,则应以减其数的1/4计之。

青绿二晕棱间装,其亭子、廊屋、散舍之类,25尺;若为殿宇、楼阁等诸项,则应以减其数的1/5计之。

(解绿)

解绿画松、青绿缘道,厅堂、亭子、廊屋、散舍之类,四十五尺;殿宇、楼阁,减数九分之一;如间红三晕,即各减十分之二。

解绿赤白,廊屋、散舍、华架之类,一百四十尺;殿宇即减数七分之二;若楼阁、亭子、厅堂、门楼及内中屋各项,减廊屋数七分之一;若间结华或卓柏,各减十分之二。

【译文】

解绿画松文、青绿缘道做法,其厅堂、亭子、廊屋、散舍之类,45尺;若为殿宇、楼阁,则应以减其数的1/9计之;如果为间红三晕做法,就各自减其数的2/10计之。

解绿赤白做法,其廊屋、散舍、华架之类,140尺;若为殿宇,则应以减其数的2/7计之;如果是楼阁、亭子、厅堂、门楼及房屋室内各项,则应以减廊屋数的1/7计之;如果是采用间结华或卓柏做法,则各自减其数的2/10计之。

(丹粉赤白)

丹粉赤白,廊屋、散舍、诸营、厅堂及鼓楼、华架之类,一百六十尺;殿宇、楼阁,减数四分之一;即亭子、厅堂、门楼及皇城内屋,各减八分之一。

【译文】

以丹粉赤白刷饰做法,其廊屋、散舍、诸军营房、厅堂及鼓楼、华架之类,160尺;若为殿宇、楼阁,则应以减其数的1/4计之;如果是亭子、厅堂、门楼及皇城内屋等,则各自以减其数的1/8计之。

(刷土黄、白缘道)

刷土黄、白缘道,廊屋、散舍之类,一百八十尺;厅堂、门楼、凉棚各项,减数六分之一;若墨缘道,即减十分之一。

【译文】

刷饰土黄、白缘道做法,其廊屋、散舍之类,180尺;若为厅堂、门楼、凉棚等各项,则应以减其数的1/6计之;如果为墨缘道做法,即应以减其数的1/10计之。

(土朱刷)

土朱刷,间黄丹或土黄刷,带护缝、牙子抹绿同。版壁、平闇、门、窗、叉子、勾阑、棵笼之类,一百八十尺;若护缝、牙子解染青绿者,减数三分之一。

【译文】

土朱刷饰做法,间插以黄丹或采用土黄刷饰做法,带以护缝、牙子抹绿做法者,与之相同。若为版壁、平闇、门、窗、叉子、勾阑、棵笼子之类,180尺,若是护缝、牙子采用解染青绿做法,则应以减其数的1/3计之。

(合朱刷)

合朱刷:

格子,九十尺;抹合绿方眼同;如合绿刷毬文,即减数六分之一;若合朱画松、难子、壸门解压青绿,即减数之半;如抹合绿于障水版之上,刷青地描染戏兽、云子之类,即减数九分之一;若朱红染,难子、壸门、牙子解染青绿,即减数三分之一;如土朱刷间黄丹,即加数六分之一。

平闇、软门、版壁之类,难子、壸门、牙头、护缝解染青绿。一百二十尺;通刷素绿同;若抹绿,牙头、护缝解染青华,即减数四分之一;如朱红染,牙头、护缝等解染青绿,即减数之半。

槛面、勾阑,抹绿同。一百八尺;“万”字、勾片版、难子上解染青绿,或障水版之上描染戏兽、云子之类,即各减数三分之一,朱红染同。

叉子,云头、望柱头五彩或碾玉装造。五十五尺;抹绿者,加数五分之一;若朱红染者,即减数五分之一。

棵笼子,间刷素绿,牙子、难子等解压青绿。六十五尺;

乌头绰楔门,牙头、护缝、难子压染青绿,棂子抹绿。一百尺;若高广一丈以上,即减数四分之一;如若土朱刷间黄丹者,加数二分之一。

抹合绿窗,难子刷黄丹,颊、串、地栿刷土朱。一百尺;

华表柱并装染柱头、鹤子、日月版;须缚棚阁者,减数五分之一。

刷土朱通造,一百二十五尺;

绿筍通造,一百尺;

用桐油,每一斤;煎合在内。

右各一功。

【译文】

合朱色刷饰做法:

格子门,90尺;若抹合绿色方格眼,与之相同;如果为合绿刷饰毬文格子,就应以减其数的1/6计之;若为合朱画松文,或在难子、壸门上绘以解压青绿做法,就应以减去其数的一半计之;如果是抹合绿于障水版之上,或刷饰青地并描染戏兽、云子之类做法,就应以减其数的1/9计之;若为朱红染,或在难子、壸门、牙子上绘施以解染青绿做法,就应以减其数的1/3计之;如果是土朱刷饰并间插以黄丹色,就应以增加其数的1/6计之。

平闇、软门、版壁之类,或是在难子、壸门、牙头、护缝上施绘解染青绿做法。120尺;若其为通刷素绿做法,与之相同;如果是抹绿,或在牙头、护缝上施绘解染青华做法,就应以减其数的1/4计之;如果是朱红染,或在牙头、护缝等上施绘以解染青绿做法,就应以减去其数的一半计之。

槛面、勾阑,若用抹绿做法,与之相同。108尺;或在“万”字版、勾片版、难子上施绘以解染青绿做法,或在障水版之上描染戏兽、云子之类的做法,就应分别以减去其数的1/3计之,如果是朱红染做法,与之相同。

叉子,叉子之云头、望柱头为五彩或碾玉装造做法。55尺;其为抹绿做法者,则应以增加其数的1/5计之;如果为朱红染做法,就应以减去其数的1/5计之。

棵笼子,间刷以素绿色,其牙子、难子等施绘以解压青绿做法。65尺;

乌头绰楔门,若其牙头、护缝、难子施绘以压染青绿做法,其棂子采用抹绿做法。100尺;如果其高度与宽度在1丈以上,就应以减其数的1/4计之;如果采用土朱刷饰并间插以黄丹色,则应以增加其数的1/2计之。

抹合绿色窗,其难子上刷以黄丹,其立颊、腰串、地栿刷以土朱色。100尺;

华表柱并装染其柱的柱头、鹤子与日月版;如果在施工时须缚设棚阁,则应以减其数的1/5计之。

通刷土朱色做法,125尺;

通施绘以绿筍文做法,100尺;

用桐油,每1斤;包括对桐油的煎合等做法在内。

如上自“青绿”至“合朱刷”诸条下各项,依其所计数,分别计为1功。

砖作

【题解】

砖在房屋建造中的施用,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上由来已久。但从建筑历史本身的发展来看,中国建筑中较大量使用砖筑墙体的一个转折时代,是从唐末至五代时期。例如,唐代皇家陵寝中,还主要以夯土墓穴为主,但五代时期一些地方割据统治者的墓穴,如前蜀王建墓,就几乎是用砖砌筑的了。

宋代都城的城垣,皇家的皇城、宫城,及宫殿建筑的台基、墙体等,比较唐代都城的城垣、皇城、宫城或宫殿建筑,使用砖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故而对砖的造作、加工、削斫、垒砌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功限;不同尺寸的砖,其斫事、垒砌所计功限也有所不同;由此,让我们对宋代砖的不同尺寸型号会有一定的了解。

(斫事)

斫事:

方砖:

二尺,一十三口;每减一寸,加二口。

一尺七寸,二十口;每减一寸,加五口。

一尺二寸,五十口。

压阑砖,二十口。

右各一功。铺砌功,并以斫事砖数加之;二尺以下,加五分;一尺七寸,加六分;一尺五寸以下,各倍加;一尺二寸,加八分;压阑砖,加六分。其添补功,即以铺砌之数减半。

条砖,长一尺三寸,四十口,趄面砖加一分。一功。垒砌功,即以斫事砖数加一倍;趄面砖同,其添补者,即减创垒砖八分之五。若砌高四尺以上者,减砖四分之一。如补换华头,即以斫事之数减半。

粗垒条砖,谓不斫事者。长一尺三寸,二百口,每减一寸,加一倍。一功。其添补者,即减创垒砖数:长一尺三寸者,减四分之一;长一尺二寸,各减半;若垒高四尺以上,各减砖五分之一;长一尺二寸者,减四分之一。

【译文】

对砖做砍削、修斫等事:

方砖:

2尺,13口;每减1寸,则加2口。

1.7尺,20口;每减1寸,则加5口。

1.2尺,50口。

压阑砖,20口。

如上诸项各自计为1功。砖之铺砌所用功,都以做了砍削、修斫等事之砖的数量再做增加;2尺以下的砖,加0.5功;1.7尺的砖,加0.6功;1.5尺以下的砖,各自增加1倍;1.2尺的砖,增加0.8功;压阑砖,增加0.6功。其砖的添补所用功,则以铺砌之数减去一半计之。

条砖,长1.3尺,40口,趄面砖,增加0.1功。计为1功。垒砌所用功,即以经过砍削、修斫等事的砖数再增加1倍;趄面砖与之相同,其砖的添补所用功,就应以减去其砖创垒所用功的5/8计之。如果其砖的砌筑高度在4尺以上者,减去其砖创垒所用功的1/4计之。如果是修补更换砖雕华头,则以其华头修斫雕镌所用功的一半计之。

粗垒条砖,即对所垒条砖不加以砍削、修斫诸事。其长1.3尺,200口,其长度每减少1寸,其所计数增加1倍。计为1功。其砖的添补所用功,则以减除其创垒砖的数量而计之:若为长1.3尺的砖,则减其数的1/4计之;若为长1.2尺的砖,则各自以减去一半计之;若其创垒高度在4尺以上,则各自以减除砖数的1/5计之;长1.2尺的砖,则以减其砖数的1/4计之。

(事造剜凿)

事造剜凿:并用一尺三寸砖。

地面斗八,阶基、城门坐砖侧头、须弥台坐之类同。龙、凤、华样人物、壸门、宝瓶之类;

方砖,一口;间窠毬文,加一口半。

条砖,五口;

右各一功。

【译文】

对砖之外形做剜凿等事造处理:均使用1.3尺砖。

地面斗八,殿屋阶基、城门等之上以坐砖方式所砌筑的侧棱、须弥台座之类与之相同。用砖所剜凿雕镌的龙、凤及华样人物、壸门、宝瓶之类;

用方砖剜造,1口;若其中间插以团窠毬文,则应以增加1.5口计之。

用条砖剜造,5口;

如上诸项各自计为1功。

(透空气眼)

透空气眼:

方砖,每一口:

神子:一功七分。

龙、凤、华盆,一功三分。

条砖:壸门,三枚半,每一枚用砖四口。一功。

【译文】

剜凿透空的气眼:

用方砖,每1口:

雕镌神子:1.7功。

雕镌龙、凤、华盆,1.3功。

用条砖:砌造壸门,3.5枚,每砌造1枚壸门用砖4口。计为1功。

(刷染砖㼧、基阶之类)

刷染砖㼧、基阶之类,每二百五十尺,须缚棚阁者,减五分之一。一功。

甃垒井,每用砖二百口,一功。

淘井:每一眼,径四尺至五尺,二功。每增一尺,加一功;至九尺以上,每增一尺,加二功。

【译文】

对砖砌体及屋顶所覆㼧瓦等做刷染的处理,包括房屋基阶之类,每250尺,如果在施工时须缚以棚阁者,则减其数的1/5计之。计为1功。

甃垒井,每用砖200口,计为1功。

淘井:每1眼,其井径为4尺至5尺,计为2功。若其径每增加1尺,则应增加1功计之;若其径增至9尺以上,则其径每增加1尺,以增加2功计之。

窑作

【题解】

窑作所涉及的内容,更多是关于房屋建筑材料的,如砖、瓦及琉璃瓦件或装饰件的烧制做法及其所用功限。

砖瓦的制作,首先是从砖瓦坯开始的,这一步也包括了打造砖瓦坯的泥土,泥的拌和、晾晒,以及入窑、烧制与出窑等过程。

烧制琉璃瓦或琉璃青掍瓦,应在装窑之前,在瓦坯上涂以由不同原料合和而成的药料,并采用烧变的方式烧造。

坯的搬运与装载,与烧造其坯的窑址距离也有关系,若距离较远,则其在坯之烧作中所计的功限数占比就会比较高,这也多少反映出宋人在功限计算上的细致与科学。

(造砖坯)

造坯:

方砖:

二尺,一十口;每减一寸,加二口。

一尺五寸,二十七口;每减一寸,加六口;砖碇与一尺三寸方砖同。

一尺二寸,七十六口;盘龙凤、杂华同。

条砖:

长一尺三寸,八十二口;牛头砖同;其趄面砖加十分之一。

长一尺二寸,一百八十七口;趄条并走趄砖同。

压阑砖,二十七口;

右各一功。般取土末、和泥、事褫、㬠曝、排垛在内。

【译文】

造坯:

造方砖坯:

2尺,10口;其坯尺寸每减少1寸,则以增加2口计之。

1.5尺,27口;其坯尺寸每减少1寸,则以增加6口计之;造砖碇坯所计功限标准与1.3尺方砖所计功限标准相同。

1.2尺,76口;如果其方砖坯上雕以盘龙凤、杂华等,其所计数与之相同。

造条砖坯:

长1.3尺,82口;造牛头砖坯,其数与之相同;若造趄面砖坯,则其数在此基础上以增加1/10计之。

长1.2尺,187口;若造趄条砖坯包括走趄砖坯的,其数与之相同。

造压阑砖坯,27口;

如上诸项各计为1功。搬取细土、和泥、脱坯、在阳光下暴晒、排列砖坯垛等,亦包括在内。

(造㼧、瓪瓦坯)

㼧瓦,长一尺四寸,九十五口;每减二寸,加三十口;其长一尺以下者,减一十口。

瓪瓦:

长一尺六寸,九十口;每减二寸,加六十口;其长一尺四寸展样,比长一尺四寸瓦减二十口。

长一尺,一百三十六口;每减二寸,加一十二口。

右各一功。其瓦坯并华头所用胶土,即别计。

黏㼧瓦华头,长一尺四寸,四十五口;每减二寸,加五口;其一尺以下者,即倍加。

拨瓪瓦重唇,长一尺六寸,八十口;每减二寸,加八口;其一尺二寸以下者,即倍加。

黏镇子砖系,五十八口;

右各一功。

【译文】

造㼧瓦坯,长1.4尺,95口;其瓦尺寸每减少2寸,则以增加30口计之;若其瓦坯之长在1尺以下的,则以减少10口计之。

造瓪瓦坯:

长1.6尺,90口;其瓦尺寸每减少2寸,则以增加60口计之;若其坯为长1.4尺的展样瓦坯,则应以比长1.4尺的瓪瓦坯减少20口计之。

长1尺,136口;其瓦尺寸每减小2寸,则应以增加12口计之。

如上诸项各计为1功。造瓦坯与华头所用胶土之功限,应分别计之。

黏接㼧瓦的华头,以其㼧瓦长1.4尺,45口;其㼧瓦尺寸每减小2寸,则以增加5口计之;若其㼧瓦长度在1尺以下,其所计瓦口数应增加1倍。

拨制瓪瓦坯的重唇,以其瓪瓦长1.6尺,80口;其瓪瓦尺寸每减小2寸,则以增加8口计之;若其瓪瓦长度在1.2尺以下,其所计瓦口数应增加1倍。

黏镇子砖之类砖坯,58口;

如上诸项各自计为1功。

(造鸱兽等)

造鸱、兽等,每一只:

鸱尾,每高一尺,二功。龙尾,功加三分之一。

兽头:

高三尺五寸,二功八分,每减一寸,减八厘功。

高二尺,八分功。每减一寸,减一分功。

高一尺二寸,一分六厘八毫功。每减一寸,减四毫功。

套兽,口径一尺二寸,七分二厘功。每减二寸,减一分三厘功。

蹲兽,高一尺四寸,二分五厘功。每减二寸,减二厘功。

嫔伽,高一尺四寸,四分六厘功。每减二寸,减六厘功。

角珠,每高一尺,八分功。

火珠,径八寸,二功。每增一寸,加八分功;至一尺以上,更于所加八分功外,递加一分功;谓如径一尺,加九分功,径一尺一寸,加一功之类。

阀阅,每高一尺,八分功。

行龙、飞凤、走兽之类,长一尺四寸,五分功。

【译文】

造鸱、兽等坯,每1只:

鸱尾,每高1尺,计为2功。龙尾,其功以增加1/3计之。

造兽头坯:

高3.5尺,计为2.8功,其坯高度每减小1寸,则以减少0.08功计之。

高2尺,计为0.8功。其坯高度每减小1寸,则以减少0.1功计之。

高1.2尺,计为0.168功。其坯高度每减小1寸,则以减少0.004功计之。

造套兽坯,套兽口径1.2尺,计为0.72功。其口径每减少2寸,则以减少0.13功计之。

造蹲兽坯,高1.4尺,计为0.25功。其坯高度每减小2寸,则以减少0.02功计之。

造嫔伽坯,高1.4尺,计为0.46功。其坯高度每减小2寸,则以减少0.06功计之。

造角珠坯,其珠每高1尺,计为0.8功。

造火珠坯,其珠直径8寸,计为2功。若其径每增加1寸,则以增加0.8功计之;若其径增至1尺以上,则应在所加0.8功的基础之上,再递进增加0.1功;例如,其珠直径为1尺,则以增加0.9功计之,其珠直径为1.1尺,则以增加1功计之,诸如此类。

造乌头门等表柱上所施阀阅之坯,以其阀阅每高1尺,计为0.8功。

造行龙、飞凤、走兽之类坯,其长1.4尺,计为0.5功。

(用荼土掍㼧瓦)

用荼土掍㼧瓦,长一尺四寸,八十口,一功。长一尺六寸瓪瓦同,其华头、重唇在内。余准此。如每减二寸,加四十口。

【译文】

用荼土掍㼧瓦坯,其坯长1.4尺,80口,计为1功。其长为1.6尺的瓪瓦,用荼土混其坯时,用功所计数与之相同,其㼧瓦所黏华头、瓪瓦所拨重唇等功,亦包括在内。其他相类用荼土混其坯者,亦以此为标准。如果其尺寸每减小2寸,则以增加40口计之。

(装素白砖瓦坯)

装素白砖瓦坯,青掍瓦同;如滑石掍,其功在内。大窑计烧变所用芟草数,每七百八十束曝窑,三分之一。为一窑;以坯十分为率,须于往来一里外至二里,般六分,共三十六功。递转在内。曝窑,三分之一。若般取六分以上,每一分加三功,至四十二功止。曝窑,每一分加一功,至一十五功止。即四分之外及不满一里者,每一分减三功,减至二十四功止。曝窑,每一分减一功,减至七功止。

【译文】

向窑内搬装素白砖瓦坯,搬装青掍瓦与之相同;如果在搬装的青掍瓦坯中掺滑石末,其功亦包括在内。大窑应计入烧变所用的芟草之数,每780束若是曝窑,则其烧变所用的芟草之数以此数的1/3计之。为1窑;以装其坯总功为10分计之,若其坯在往来距离1里之外至2里,则其搬运所用功限占其10分中的6分,共计为36功。其中的递转等所用功包括在内。若是向曝窑之内搬装,则以上述之功的1/3计之。如果其搬取之功占到10分中的6分以上,则其每1分应增加3功计之,增至42功为止。若是曝窑,则其每1分增加1功计之,增至15功为止。若其搬运所用功限仅占其所用功之10分中的4分以下,以及其往来距离不满1里者,则其每1分应减3功计之,减至24功为止。若是曝窑,则其每1分减去1功计之,减至7功为止。

(烧变大窑)

烧变大窑,每一窑:

烧变,一十八功。曝窑,三分之一。出窑功同。

出窑,一十五功。

烧变琉璃瓦等,每一窑,七功。合和、用药、般装、出窑在内。

捣罗洛河石末,每六斤一十两,一功。

炒黑锡,每一料,一十五功。

垒窑,每一坐:

大窑,三十二功。

曝窑,一十五功三分。

【译文】

烧变大窑,每1窑:

烧变,计为18功。若烧变曝窑,则以此数的1/3计之。若出窑,大窑与曝窑所计功相同。

出窑,15功。

烧变琉璃瓦等,每1窑,计为7功。其合和、用药、搬运、装载、出窑等所用功包括在内。

捣碎罗筛洛河石末,每6斤10两,计为1功。

炒黑锡,每炒1料,计为15功。

垒造烧变之窑,每1坐:

垒造大窑,计为32功。

垒造曝窑,计为15.3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