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内容是有关小木作中之“门”的造作、安卓等功限的计量,其中包括了四种格子门,分别是:四斜毬文格子门、四斜毬文上出条桱重格眼格子门、四直方格眼格子门以及两明格子门。透过这些小木作功限中所隐含的信息,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人加工这些构件所用的功限,还能了解诸多古代建筑的设计信息,如一间四斜毬文格子门的高、广尺寸,或一间殿内截间格子门的高、广尺寸等,其中无疑隐含了房屋的开间或进深尺寸。
“门”作为古代营造中的小木作做法,其需求与制作的数量是十分大的。因为格子门主要施安于房屋的室内外连接处,其作用既为了出入的便捷,也兼有采光与通风的作用,故每日的开启与闭锁,变得十分频繁。这不仅要求门扇的结构重量需要轻一些,同样也要求门扇有非常好的结构性能,能够经得起长时间的启闭转动;同时,其在关闭时,对室内采光的作用也变得十分重要。从这一角度来观察,古代建筑上所施用的格子门,其材料要坚固耐用,其做法要轻巧通透,在材料选择与构造做法上,就是一个十分具有技术含量的建筑构件。同时,作为一座房屋日常的出入口,其门在形式上,也尤其需要有造型美观上的考虑。宋式营造中的诸种格子门,就是因应这一难题而创造出来的。
即使我们不从大的比例上做过多的分析,仅仅从其格子的造型上来观察也能够发现,简单明快的四直式格子门,或造型细致华美的四斜毬文格子门,甚至四斜毬文上出条桱重格眼式格子门,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在适度解决室内光线透入的前提下,提升房屋外观的美学效果。
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种格子门,尤其是比较复杂的四斜毬文格子门等,在加工制作上会比较耗费匠人的工时,有比较高超的匠作技术要求。这些要求,在其造作加工以及施工安卓上,就会体现在所用功限的计量上。
本卷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大体与卷第七《小木作制度二》中所列出的诸种小木作做法相对应,如本卷的阑槛钩窗、截间格子、照壁版与障日版、栱眼壁版、胡梯、裹栿版、擗帘竿,几乎都是在《小木作制度二》的基础上,对应给出了各种做法的功限计量方式。本卷还有大约一半的内容,是与卷第八《小木作制度三》中所叙述的内容相对应的,诸如平棊、藻井、拒马叉子、叉子、勾阑、棵笼子、井亭子、牌等。仅从这些条目的排布,大约可以了解,本卷基本上覆盖了《法式》卷第七与卷第八,即《小木作制度二》与《小木作制度三》中所提及的诸种小木作做法的功限计算方式。
重要的是,在其有关功限计算的描述中,还给出了一些小木作的相应长、高、宽等尺寸,及其相应的比例性计算方式。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木作制度中有关各种小木作做法在尺寸与比例上的缺失,从这一角度看,小木作功限部分也是对我们比较关注的宋式小木作制度信息的一种补充。
格子门四斜毬文格子、四斜毬文上出条桱重格眼、四直方格眼、版壁、两明格子
【题解】
本节的内容集中在宋式小木作营造中的“格子门”上,其文又进一步将格子门细分为较为复杂的“四斜毬文格子门”“四斜毬文上出条桱重格眼格子门”,以及在构造与形式上比较简单的“四直方格眼格子门”和“两明格子门”等做法。所谓“格子门”,就是除了构成其门扇的主要部分不采用格子做法而采用板壁做法之外,其门扇的上半部分,主要是由不同形式的格子构成的。其格子的造型大体上分为毬文式与四直式。
关于“格子门”,本书在卷第七《小木作制度二》中,引用梁思成先生的注释,已经做了一个基本的解释,即宋式营造中的“格子门”与清式营造中的“格扇”有相近之处,其特点就是,其门的上半部分是用条桱,或清代人所称的“棂子”,组合成不同形式的格子或格眼。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要减轻门扇的结构重量,使其门比较容易开启,而且是为了透过在格眼上黏贴比较轻薄的窗纸,为室内提供适度的采光条件。
因其在构造上的细密与繁复,格子门,特别是四斜毬文格子门,在功限计量上有比较细密的工序区分与功限额度区分,这些具体的数字,对于我们了解这种较为复杂的格子门的构造与做法也有一定的补充意义。
(四斜毬文格子门)
四斜毬文格子门,一间,四扇,双腰串造;高一丈,广一丈二尺。
造作功:额、地栿、槫柱在内。如两明造者,每一功加七分功。其四直方格眼及格子门桯准此。
四混、中心出双线;
破瓣双混、平地出双线[1];
右各四十功。若毬文上出条桱重格眼造[2],即加二十功。
四混、中心出单线;
破瓣双混、平地出单线;
右各三十九功。
通混、出双线;
通混、出单线;
通混、压边线[3];
素通混;
方直破瓣;
右通混、出双线者,三十八功。余各递减一功。
安卓,二功五分。若两明造者,每一功加四分功。
【注释】
[1] 破瓣双混:仍引梁先生在《小木作制度二》中的解释:“边或角上向里刻入作‘L’正角凹槽的,叫做‘破瓣’。”双混,指在木方表面刻出两道混线;则“破瓣双混”,意为其方边棱破瓣,方之表面刻为两道混线。平地出双线:从字义上看,指在平整的条方子外表面镌刻出两道线脚。
[2] 毬文上出条重格眼:系最高等级的格子门格眼做法。参见卷第七《小木作制度二》“格子门·四斜毬文上出条重格眼”条相关注释。
[3] 通混、压边线:据卷第七《小木作制度二》“格子门·四斜毬文格眼”条,这种“通混、压边线”的做法,系格子门中的第四等做法。其做法是在组成其格眼的条之上,刻有一个较大的混线,混线两侧,即条的两侧边棱,压以齐整的边线。
【译文】
造四斜毬文格子门,1间,四扇,双腰串造;门高1丈,门之面广1.2丈。
其门造作所用功:门上之额、门下地栿、门两侧槫柱皆包括在内。如果是两明造式门,在其标准所用功的基础上,以其每1功增加0.7功计。如果是四直方格眼式门,以及格子门的门桯等,亦以此为准。
条表面刻为四混、中心出双线形式;
条桱表面刻为破瓣双混、平地出双线形式;
如上做法所用造作功,各计为40功。如果在其毬文之上再出条桱重格眼造做法,则应再增加20功。
条桱表面刻为四混、中心出单线做法;
条桱表面刻为破瓣双混、平地出单线做法;
如上做法所用造作功,各计为39功。
条桱表面刻为通混、出双线做法;
条桱表面刻为通混、出单线做法;
条桱表面刻为通混、压边线做法;
条桱表面为素通混做法;
条桱表面为方直破瓣做法;
如上诸通混、出双线做法者,其造作功,皆计为38功。其余做法的,各自以递减1功计之。
格子门安卓所用功,计为2.5功。如果是两明造式格子门,在其安卓功本功的基础上,每1功再增加0.4功。
(四直方格眼格子门)
四直方格眼格子门,一间,四扇,各高一丈,共广一丈一尺,双腰串造。
造作功:
格眼,四扇:
四混、绞双线,二十一功。
四混、出单线;
丽口、绞瓣、双混、出边线;
右各二十功。
丽口、绞瓣、单混、出边线,一十九功。
一混、绞双线,一十五功。
一混、绞单线,一十四功。
一混、不出线;
丽口、素绞瓣,
右各一十三功。
平地出线,一十功。
四直方绞眼,八功。
【译文】
造作四直方格眼格子门,其门据房屋一间之广,分为四扇,每扇高度各为1丈,四扇门总宽共为1.1丈,门扇为双腰串造。
格子门造作所用功:
格眼门扇,四扇:
门之条桱上出四混线脚、四混中刻以绞双线线脚,计为21功。
门之条桱上出四混线脚、四混中再出单线线脚;
条桱之上刻有丽口、镌出绞瓣及双混线脚、并出边线;
以上几种做法各计为20功。
条桱之上刻有丽口、镌出绞瓣及单混线脚、并出边线,计为19功。
条桱之上刻为一混线脚,并镌出绞双线线脚,计为15功。
条桱上刻为一混线脚、并镌出绞单线线脚,计为14功。
条桱上刻为一混线脚、混线上不出线脚;
凿出丽口、镌出素绞瓣线脚,以上几种做法各计为13功。
若在条桱平地上刻出线,计为10功。
其格眼若镌为四直方绞眼形式,计为8功。
(格子门桯)
格子门桯:事件在内。如造版壁,更不用格眼功限。于腰串上用障水版,加六功。若单腰串造,如方直破瓣,减一功;混作出线,减二功。
四混、出双线;
破瓣、双混、平地、出双线;
右各一十九功。
四混、出单线;
破瓣、双混、平地、出单线;
右各一十八功。
一混、出双线;
一混、出单线;
通混、压边线;
素通混;
方直破瓣撺尖;
右一混出双线,一十七功;余各递减一功。其方直破瓣,若叉瓣造,又减一功。
安卓功:四直方格眼格子门一间,高一丈,广一丈一尺,事件在内。共二功五分。
【译文】
造作四直方格门格子门桯:与门桯造作有关的其他事项亦包括在内。如果其门为版壁造形式,则不另外计入造作格眼的功限。如果在门扇的腰串上施用障水版,应加计6功。若是单腰串造,如果其门桯为方直破瓣做法,则应减计1功;如果其桯为混作且出线的做法,则减计2功。
其桯为四混、混上出双线;
桯之两棱为破瓣、桯表面出双混线、平地、混上出双线;
以上做法各计为19功。
其桯为四混、混上出单线;
桯之两棱为破瓣、桯表面出双混线、平地、混上出单线;
以上做法各计为18功。
其桯为一混、混上出双线;
其桯为一混、混上出单线;
桯之表面刻为通混、两棱压边线;
其桯表面为素通混;
其桯形式为方直破瓣,桯之转角处亦以撺尖方式相交接;
以上若为一混出双线做法,计为17功;其余做法分别递减1功。如果其桯为方直破瓣做法,且其桯之转角处以叉瓣造相交接,应再减计1功。
格子门桯安卓所用功限:若安卓四直方格眼格子门一间,其门高为1丈,门之总宽为1.1丈,与门桯安卓相关诸事项亦包括在内。共计为2.5功。
阑槛钩窗
【题解】
“阑槛钩窗”包括了阑槛与钩窗两个部分。梁先生解释说:“阑槛钩窗多用于亭榭,是一种开窗就可以坐下凭栏眺望的特殊装修。现在江南民居中,还有一些楼上窗外设置类似这样的阑槛钩窗的;在园林中一些亭榭、游廊上,也可以看到类似槛面板和鹅项勾阑(但没有钩窗)做成的,可供小坐凭栏眺望的矮槛墙或栏杆。”
这里的“钩窗”,傅先生认为应该是“钓窗”,古人在抄写过程中将“钓”误抄为“钩”。傅先生的理解,是以故宫本《法式》为依据的。这里暂按梁注本《法式》,称之为“钩窗”。
(钩窗)
钩窗,一间,高六尺,广一丈二尺;三段造。
造作功:安卓事件在内。
四混、绞双线,一十六功。
四混、绞单线;
丽口、绞瓣、瓣内双混。面上出线;
右各一十五功。
丽口、绞瓣、瓣内单混。面上出线,一十四功。
一混、双线,一十二功五分。
一混、单线,一十一功五分。
丽口、绞素瓣;
一混、绞眼;
右各一十一功。
方绞眼[1],八功。
安卓,一功三分。
【注释】
[1] 方绞眼:梁注:“‘方绞眼’可能就是没有任何混、线的条相交组成的最简单的方直格眼。”参见卷第七《小木作制度二》“格子门·四直方格眼”条相关注释。
【译文】
造作钩窗,其窗施于房屋之内,1间,窗之高6尺,窗之宽1.2丈;其窗分为三段造。
钩窗造作所用功:其窗的安卓事项包括在内。
若其窗之桯为四混、绞双线做法,计为16功。
若其桯为四混、绞单线做法;
其窗桯凿出丽口、镌刻绞瓣、其瓣内出双混。桯之面上刻出线脚;
以上做法各计为15功。
若其桯上凿丽口、刻出绞瓣形式、瓣内出单混。桯面上刻出线脚,计为14功。
若其桯上出一混、刻以双线,计为12.5功。
若其桯上出一混、刻单线,计为11.5功。
其桯上凿丽口、刻出绞素瓣形式;
其桯上出一混、桯以绞眼方式相接;
以上做法各计为11功。
若其窗之格眼为方绞眼形式,计为8功。
钩窗的安卓就位所用功,计为1.3功。
(阑槛)
阑槛,一间,高一尺八寸,广一丈二尺。
造作,共一十功五厘。槛面版,一功二分;鹅项,四枚,共二功四分;云栱,四枚,共二功;心柱,二条,共二分功;槫柱,二条,共二分功;地栿,三分功;障水版,三片,共六分功;托柱,四枚,共一功六分;难子,二十四条,共五分功;八混寻杖,一功五厘;其寻杖若六混,减一分五厘功;四混减三分功;一混减四分五厘功。
安卓,二功二分。
【译文】
造作阑槛,其阑槛施于房屋之内,1间,阑槛高度为1.8尺,阑槛面广为1.2丈。
阑槛造作所用功,共计为10.05功。其中槛面版造作,计为1.2功;鹅项造作,4枚,共计为2.4功;云栱造作,4枚,共计为2功;心柱造作,2条,共计为0.2功;槫柱造作,2条,共计为0.2功;地栿造作,计为0.3功;障水版造作,3片,共计为0.6功;托柱造作,4枚,共计为1.6功;障水版四周所缠难子的造作,24条,共计为0.5功;八混形状寻杖造作,计为1.05功;其寻杖截面如果为六混,则在此基础上减计0.15功;其截面若为四混,则减计0.3功;其截面若为一混,则减计0.45功。
阑槛造作安卓所用功,计为2.2功。
(截间格子)
【题解】
截间格子,可能相当于宋式殿阁或殿堂等建筑物室内的隔断墙。造殿内截间格子所用名件及做法,可以参见卷第七《小木作制度二》中的“殿内截间格子·造殿内截间格子之制”条与《小木作制度二》之“堂阁内截间格子·堂阁内截间格子之制”条的行文及相应的注释与译文。
殿内截间格子
殿内截间四斜毬文格子,一间,单腰串造,高、广各一丈四尺,心柱、槫柱等在内。
造作,五十九功六分;
安卓,七功。
【译文】
殿阁室内所施造的截间格子,其格扇为四斜毬文格子形式,截间格子1间,其格扇为单腰串造,截间格子的高度与面广各为1.4丈,其截间格子内所施心柱与槫柱等计入其尺寸之内。
殿内截间四斜毬文格子造作所用功,计为59.6功;
其截间格子安卓所用功,计为7功。
堂阁内截间格子
堂阁内截间四斜毬文格子,一间,高一丈,广一丈一尺,槫柱在内。额子泥道,双扇门造。
造作功:
破瓣撺尖,瓣内双混,面上出心线、压边线,四十六功;
破瓣撺尖,瓣内单混,四十二功;
方直破瓣撺尖,四十功。方直造者减二功。
安卓,二功五分。
【译文】
堂阁内所施造的截间四斜毬文格子,1间,截间格子高为1丈,1间截间格子的面广为1.1丈,槫柱的尺寸包括在其面广尺寸之中。截间格子之上施以额子,槫柱两侧施以泥道版,其截间格子之格扇为双扇门造。
堂阁内截间格子造作所用功:
若其格扇之桯为破瓣撺尖,瓣内双混,面上出心线、压边线做法,计为46功;
若其格扇之桯为破瓣撺尖,瓣内单混做法,计为42功;
若其格扇之桯为方直破瓣撺尖做法,计为40功。若其桯为方直造而不破瓣者,可在此基础上减计2功。
堂阁内截间四斜毬文格子安卓所用功,计为2.5功。
殿阁照壁版
【题解】
照壁版,一般施于殿阁或堂阁之内的左、右两柱柱心槽上,以起到室内分隔前后空间的屏扆之作用。若用于殿阁或堂阁的外墙柱缝,可施于前檐或前廊的柱缝上,同时亦可施用于有照壁的门窗上。
殿阁照壁版,一间,高五尺至一丈一尺,广一丈四尺。如广增减者,以本功分数加减之。
造作功:
高五尺,七功。每高增一尺,加一功四分。
安卓功:
高五尺,二功。每高增一尺,加四分功。
【译文】
殿阁屋照壁版的造作,1间,其高5尺至1.1丈,其广1.4丈。如果其广尺寸有增加或减少,其造作所计功,以其本功为基数,按照其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做相应的增加或减少。
照壁版造作所用功:
若其照壁版高为5尺,其造作所用功计为7功。若其高度每增加1尺,造作所计功应增加1.4功。
照壁版安卓所用功:
若其照壁版高5尺,其安卓所用功计为2功。若其高度每增加1尺,其安卓所计功应增加0.4功。
障日版
【题解】
障日版,大概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遮阳版。在宋式建筑中,其版似可施于屋檐之下,两柱之间;或施于格子门及门、窗之上,以起到遮蔽强烈阳光作用。参见卷第七《小木作制度二》“障日版·造障日版之制”条相关注释。
障日版,一间,高三尺至五尺,广一丈一尺。如广增减者,即以本功分数加减之。
造作功:
高三尺,三功。每高增一尺,则加一功。若用心柱、槫柱、难子、合版造,则每功各加一分功。
安卓功:
高三尺,一功二分。每高增一尺,则加三分功。若用心柱、槫柱、难子、合版造,则每功减二分功。下同。
【译文】
房屋障日版,1间,其高3尺至5尺,其广1.1丈。如果其广尺寸有增加或减少,则以其本功为基数,所计功按照其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做相应的增加或减少。
障日版造作所用功:
若障日版高3尺,造作所计功为3功。若其高每增加1尺,则应加计1功。如果施用心柱、槫柱、难子及采用合版造做法,则其造作所用功应在其本功每1功的基础上各增加0.1功。
障日版安卓所用功:
若障日版高3尺,其安卓所用功计为1.2功。其高度每增加1尺,则应在其本功的基础上增计0.3功。如果施用心柱、槫柱、难子及采用合版造做法,则应在其本功每1功的基础上各减计0.2功。以下的情况与之相同。
廊屋照壁版
廊屋照壁版,一间,高一尺五寸至二尺五寸,广一丈一尺。如广增减者,即以本功分数加减之。
造作功:
高一尺五寸,二功一分。每增高五寸,则加七分功。
安卓功:
高一尺五寸,八分功。每增高五寸,则加二分功。
【译文】
廊屋照壁版,1间,其高1.5尺至2.5尺,其广1.1丈。如果其广尺寸有增加或减少,即以其本功为基数,其造作所计功以其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做相应的增加或减少。
廊屋照壁版造作所用功:
若其高为1.5尺,其造作所用功计为2.1功。如果其高度每增加5寸,则应加计0.7功。
廊屋照壁版安卓所用功:
若其高为1.5尺,其安卓所用功计为0.8功。如果其高度每增加5寸,则应加计0.2功。
胡梯
【题解】
胡梯,为古代建筑内一种斜置的步梯,一般将其施于楼阁建筑之内,以解决房屋内不同标高之间的竖向交通。胡梯的高度与拽脚尺寸,即踏数,使我们能够了解古人在室内设梯的坡度,及每一踏阶的高宽尺寸。裹栿版的长、广尺寸,给出了殿槽内梁栿,即副阶内梁栿的长度与截面高度。
至于“胡梯”,为什么称为“胡梯”,梁先生认为可能是南方人将“扶梯”之“扶”字的发音与“胡”字的发音,区别得不是太清楚而造成的。这是一种猜测性的解释,因为目前我们还很难将这种“梯”,与来自西方或北方的“胡”人文化,找到什么适当的联系。
胡梯,一坐,高一丈,拽脚长一丈,广三尺,作十三踏,用枓子蜀柱单勾阑造。
造作,一十七功。
安卓,一功五分。
【译文】
胡梯,1坐,高1丈,其拽脚之长为1丈,宽3尺,分作13步踏阶,其上勾阑为枓子蜀柱式单勾阑造做法。
胡梯造作所用功,计为17功。
胡梯安卓所用功,计为1.5功。
垂鱼惹草
【题解】
垂鱼、惹草,系宋式建筑之厦两头造或于出两际式屋顶的两侧屋山搏风版上所施用以封檐的构件。一般是将垂鱼施于搏风版的合尖之下,惹草施于搏风版之下,这样既能够连接两坡的搏风版,也能够将搏风版固定在两山出际槫头上,同时还可以起到对两际屋山的装饰性作用。
垂鱼,一枚,长五尺,广三尺。
造作,二功一分;
安卓,四分功。
惹草,一枚,长五尺。
造作,一功五分;
安卓,二分五厘功。
【译文】
垂鱼,1枚,其长5尺,其宽3尺。
垂鱼造作所用功,计为2.1功;
垂鱼安卓所用功,计为0.4功。
惹草,1枚,其长5尺。
惹草造作所用功,计为1.5功;
惹草安卓所用功,计为0.25功。
栱眼壁版
【题解】
栱眼壁版,分单栱眼壁版与重栱眼壁版两种,是房屋外檐泥道缝上、阑额之上、柱头方之下、两铺作之间的嵌版。参见卷第七《小木作制度二》“栱眼壁版·造栱眼壁版之制”条相关注释。
栱眼壁版,一片,长五尺,广二尺六寸。于第一等材栱内用。
造作,一功九分五厘;若单栱内用,于三分中减一分功;若长加一尺,增三分五厘功;材加一等,增一分三厘功。
安卓,二分功。
【译文】
栱眼壁版,1片,版长5尺,版宽2.6尺。其栱眼壁版施于第三等材的泥道栱之内。
栱眼壁版造作所用功,计为1.95功;若其版施于泥道单栱之内,则应在其本功的每0.3功之中减去0.1功;如果其版长度每增加1尺,则应在其本功中增加0.35功;如果其材等每增加一等,则应增加0.13功。
栱眼壁版安卓所用功,计为0.2功。
裹栿版
【题解】
裹栿版,就是将经过雕琢的有纹饰的木版,包裹在梁栿的两侧与底面上,既起到加大梁栿截面,增强梁栿结构强度的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梁栿的雕琢装饰效果。参见卷第七《小木作制度二》“裹栿版·造裹栿版之制”条相关注释。
裹栿版,一副,厢壁两段,底版一片,
造作功:
殿槽内裹栿版,长一丈六尺五寸,广二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共二十功。
副阶内裹栿版,长一丈二尺,广二尺,厚一尺,共一十四功。
安钉功:
殿槽,二功五厘。副阶,减五厘功。
【译文】
梁栿上所施裹栿版,1副,其栿两侧所施厢壁版两段,其栿底部所施底版1片,
裹栿版造作所用功:
若是殿槽内梁栿上所施裹栿版,其裹栿版长1.65丈,高2.5尺,宽1.4尺,其造作所用功,共计为20功。
若是副阶内梁栿上所施裹栿版,其裹栿版长1.2丈,高2尺,宽1尺,其造作所用功,共计为14功。
将裹栿版安钉于梁栿之上所用功:
殿槽内裹栿版,其安钉所用功,计为2.05功。若是副阶裹栿版,其安钉所用功,在殿槽裹栿版安钉所用功的基础上减计0.05功。
擗帘竿
【题解】
梁先生所释:擗(bò)帘竿“是一种专供挂竹帘用的特殊装修,事实是在檐柱之外另加一根小柱,腰串是两竿间的联系构件,并做悬挂帘子之用。腰串安在什么高度,未作具体规定”。参见卷第七《小木作制度二》“擗帘竿·造擗帘竿之制”条相关注释。
擗帘竿,一条,并腰串。
造作功:
竿,一条,长一丈五尺,八混造,一功五分。破瓣造,减五分功;方直造,减七分功。
串,一条,长一丈,破瓣造,三分五厘功。方直造,减五厘功。
安卓,三分功。
【译文】
擗帘竿,1条,也包括擗帘竿中所施腰串。
擗帘竿造作功:
竿,1条,长1.5丈,若其竿截面为八混造,计为1.5功。其竿截面为破瓣造,在其本功的基础上减计0.5功;其竿截面为方直造,在其本功的基础上减计0.7功。
腰串,1条,长1丈,若其腰串截面为破瓣造,计为0.35功。若其腰串截面为方直造,在其本功的基础上减计0.05功。
擗帘竿安卓功,计为0.3功。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
【题解】
梁先生注,宋式建筑中的护殿阁檐枓栱竹雀眼网,是“为了防止鸟雀在檐下枓栱间搭巢,所以用竹篾编成格网把枓栱防护起来。这种竹网需要用木条—贴—钉牢。本篇制度就是规定这种木条的尺寸——一律为0.2×0.06尺的木条。晚清末年,故宫殿堂檐已一律改用铁丝网”。
护殿阁檐枓栱雀眼网上、下木贴,每长一百尺,地衣簟贴同。
造作,五分功。地衣簟贴,绕碇之类,随曲剜造者,其功加倍。安钉同。
安钉,五分功。
【译文】
用以保护殿阁檐下枓栱的雀眼网之上、下所施木贴,其贴每长100尺,用以固定铺地所用之竹席的地衣簟贴也是一样。
其雀眼网上、下贴的造作所用功,计为0.5功。如果是地衣簟贴,且其簟及贴有绕碇之类的做法,应随其所绕而加以曲折剜造的,其所用功应在此基础上加倍计之。在贴上施安钉子固定其贴的,其所用功同样也应加倍计之。
在雀眼网上、下安钉固定,计为0.5功。
平棊
【题解】
所谓“平棊”,同时也包括平,都指的是宋式殿阁等房屋室内屋顶所设的天花吊顶。平棊或平,一般是以四边用桯,桯内用贴,贴内再缠难子的方式,将平棊版隔截成长方或方形的格网,版内贴络华文。平棊或平四边之桯,是由殿内四周铺作最后一跳令栱上所施算桯方承托;背版后要用护缝与楅,以加强平棊版的结构性能。
殿内平棊,一段,
造作功:
每平棊于贴内贴络华文,长二尺,广一尺,背版桯,贴在内。共一功。
安搭,一分功。
【译文】
施造殿内平棊,1段,
平棊造作所用功:
每1段平棊应于平棊贴之网格内贴络华文,其贴所分之格长2尺,宽1尺,承平棊背版之桯及平棊之贴等造作用功皆计在内。共计为1功;
平棊每1段安搭所用功,计为0.1功。
斗八藻井
【题解】
藻井,是古代较高等级建筑室内天花吊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犹如倒悬的水井,寓意亦有水井之意,以起到厌火的作用。斗八藻井则是宋式殿阁建筑中较为常见的藻井形式之一。
斗八藻井一般在构造上分为三层:下为方井;中为八角井,落在方井之上;上为斗八。斗八是在第二层八角井之上,以八根枨杆,用类似簇角梁的方式,“斗”成一个八角形的结构盖,结构盖的中心,可以施一中心枨杆,但更常见的则是安一八角形或圆形的明镜,以使八角枨杆在受力上达到均衡。
斗八藻井,结合功限给出的方井、中腰八角井、上层斗八等尺寸,其上所用铺作及栱、昂的情况,可以给出一坐宋代斗八藻井的相当详细的设计信息。勾阑及其主要构件的尺寸,对于理解一组宋代勾阑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殿内斗八,一坐,
造作功:
下斗四,方井内方八尺,高一尺六寸;下昂、重栱、六铺作枓栱,每一朵共二功二分。或只用卷头造,减二功。
中腰八角井,高二尺二寸,内径六尺四寸;枓槽、压厦版、随瓣方等事件,共八功。
上层斗八,高一尺五寸,内径四尺二寸;内贴络龙凤、华版并背版、阳马等,共二十二功。其龙凤并雕作计功。如用平棊制度贴络华文,加一十二功。
上昂、重栱、七铺作枓栱,每一朵共三功。如入角,其功加倍。下同。
拢裹功:
上下昂、六铺作枓栱,每一朵,五分功。如卷头者,减一分功。
安搭,共四功。
【译文】
殿阁内屋顶所施斗八藻井,1坐,
斗八藻井造作所用功:
藻井下层的斗四方井,其方井平面内方8尺,其井高1.6尺;斗四井内所施下昂、重栱、六铺作枓栱等的造作,每1朵共计为2.2功。或其井内铺作只用出华栱之卷头造做法的,其每1朵可在此基础上减计2功。
藻井中层的八角井,其井高2.2尺,井之内径为6.4尺;八角井上所施枓槽版、压厦版、随瓣方等诸名件造作,共计为8功。
藻井上层的斗八井,其井高1.5尺,井之内径为4.2尺;其井之内贴络龙凤、华版并施以背版及转角所施角梁等造作功,共计为22功。其中所贴络之龙凤并雕作等均计入所用功限。如果施用造平棊之制中所给出的贴络华文做法,应加计12功。
上层斗八藻井内所施上昂、重栱、七铺作枓栱等的造作,每1朵共计为3功。如果造作入角造枓栱,其所用功应在此基础上加倍计之。下面的做法也是一样。
斗八藻井的组装拢裹所用功:
其内所施上下昂、六铺作枓栱,每1朵之拢裹造作,计为0.5功。如果其铺作为只出华栱的卷头造做法,则在此基础上减0.1功计之。
斗八藻井的安搭所用功,共计为4功。
小斗八藻井
小斗八,一坐,高二尺二寸,径四尺八寸。
造作,共五十二功;
安搭,一功。
【译文】
小斗八藻井,1坐,其井高为2.2尺,其八角形直径为4.8尺。
其藻井造作所用功,共计为52功;
其藻井安搭所用功,计为1功。
拒马叉子
【题解】
梁先生注曰:“‘拒马叉子’是衙署府第大门外使用的活动路障。”拒马叉子的外观为叉形,其棂之下端左右相间,自连梯两侧出;上端伸出上串之上,形成棂首;其棂相对斜向交叉布置,故呈叉子状。
拒马叉子,一间,斜高五尺,间广一丈,下广三尺五寸。
造作,四功。如云头造,加五分功。
安卓,二分功。
【译文】
拒马叉子,1间,其叉子之棂子的斜长为5尺,叉子的间广为1丈,叉子之棂子根部的前后距离为3.5尺。
拒马叉子造作所用功,计为4功。如果其棂首为云头造做法,则应在其本功的基础上加计0.5功。
拒马叉子安卓所用功,计为0.2功。
叉子
【题解】
叉子,是可以依附于房屋之柱设置的一种阻隔设施。一般是在较长叉子的连接处或转角处,以望柱为立框;屋柱或望柱间辅以马衔木,上下用串;底部用地栿、地霞造,即在地栿之下施以经过雕饰的地霞;地栿以上用直立的棂,穿出上下串,形成伸出上串的棂头。参见卷第八《小木作制度三》“叉子·造叉子之制”条相关注释。
叉子,一间,高五尺,广一丈。
造作功:下并用三瓣霞子。
棂子:
笏头,方直,串,方直。三功。
挑瓣云头,方直,串,破瓣。三功七分。
云头,方直,出心线,串,侧面出心线。四功五分。
云头,方直,出边线,压白,串,侧面出心线,压白。五功五分。
海石榴头,一混,心出单线,两边线,串,破瓣,单混,出线。六功五分。
海石榴头,破瓣,瓣里单混,面上出心线,串,侧面上出心线,压白边线。七功。
望柱:
仰覆莲华,胡桃子,破瓣,混面上出线,一功。
海石榴头,一功二分。
地栿:
连梯混,每长一丈,一功二分。
连梯混,侧面出线,每长一丈,一功五分。
衮砧:每一枚,
云头,五分功;
方直,三分功。
托枨:每一条,四厘功。
曲枨:每一条,五厘功。
安卓,三分功。若用地栿、望柱,其功加倍。
【译文】
造作叉子,其叉子广为1间,叉子高5尺,其广为1丈。
叉子造作所用功:叉子的地栿之下皆采用三瓣地霞的形式。
棂子:
棂子上首为笏头状,棂身截面为方直形式,棂子之间所施串,其截面为方直形式。其造作之功,计为3功。
棂子上首刻为挑瓣云头状,棂身截面为方直形式,棂子之间所施串,其边棱为破瓣形式。其造作之功,计为3.7功。
棂子上首刻为云头状,棂身截面为方直形式,棂子表面中心刻出心线,棂子之间所施串,其侧面亦刻出心线。其造作功,计为4.5功。
棂子上首刻为云头状,棂身截面为方直形式,棂子边棱留出边线,其边线为压白做法,棂子之间所施串,其侧面亦刻出心线,其心线亦为压白做法。其造作功,计为5.5功。
棂子上首刻为海石榴头状,棂身各侧面刻为一混线脚形式,其混之线脚中心刻出单线线脚,其混之两侧刻出两边线,棂子之间所施串,其边棱为破瓣做法,串之表面刻为单混线脚,单混线脚上又刻出线条。其造作功,计为6.5功。
棂子上首刻为海石榴头状,棂身边棱为破瓣做法,其表面破瓣之里侧刻为单混线脚,单混线脚面上刻出心线,棂子之间所施串,其串的侧面上刻出心线,串之边棱为压白边线做法。其造作功,计为7功。
望柱:
望柱头刻为仰覆莲华上承胡桃子的形式,望柱柱身为四棱破瓣造,望柱柱身表面出混线线脚,其混线的面上再刻出线条,计为1功。
若望柱柱头刻为海石榴头形式,计为1.2功。
地栿:
地栿形式为连梯混做法,以地栿每长1丈,计为1.2功。
地栿形式为连梯混做法,地栿侧面出线脚,以地栿每长1丈,计为1.5功。
地栿下所施衮砧托柱:每1枚,
其衮砧刻为云头形式,计为0.5功;
衮砧为方直形式,计为0.3功。
叉子中所施托枨:每1条,计为0.04功。
叉子中所施曲枨:每1条,计为0.05功。
叉子安卓所用功,计为0.3功。如果其叉子施用了地栿、望柱,则其安卓之功应在此基础上增加1倍。
勾阑重台勾阑、单勾阑
【题解】
宋式建筑的勾阑,同时出现在石作与小木作中,石作勾阑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与小木作中的勾阑做法十分相近,这使得石作勾阑在石头材性的利用上就显得很不充分。这一点在有关小木作勾阑的讨论中,梁思成先生已经做了充分的论证。
宋式建筑中的勾阑,无论是石作制度中的,还是小木作制度中的,都可区分为“重台勾阑”与“单勾阑”两种基本形式。
关于重台勾阑与单勾阑在做法与形式上的不同,可以参见卷第三《壕寨及石作制度》“石作制度重台勾阑”条与卷第八《小木作制度三》“勾阑”条的行文及相关注释。
(重台勾阑)
重台勾阑,长一丈为率,高四尺五寸。
造作功:
角柱,每一枚,一功三分。
望柱,破瓣,仰覆莲、胡桃子造。每一条,一功五分。
矮柱,每一枚,三分功。
华托柱,每一枚,四分功。
蜀柱,瘿项,每一枚,六分六厘功。
华盆霞子,每一枚,一功。
云栱,每一枚,六分功。
上华版,每一片,二分五厘功。下华版,减五厘功,其华文并雕作计功。
地栿,每一丈,二功。
束腰,长同上。一功二分。盆唇并八混,寻杖同。其寻杖若六混造,减一分五厘功;四混,减三分功;一混,减四分五厘功。
拢裹:共三功五分。
安卓:一功五分。
【译文】
重台勾阑,以每长1丈为基准,其高4.5尺。
勾阑造作所用功:
转角望柱,每造作1枚,计为1.3功。
望柱,望柱柱身为破瓣做法,望柱柱头刻为仰覆莲,上刻胡桃子造型。每造作1条,计为1.5功。
矮柱,每造作1枚,计为0.3功。
华托柱,每造作1枚,计为0.4功。
蜀柱与其柱上所承瘿项,每造作1枚,计为0.66功。
束腰下地栿上所施华盆霞子,每造作1枚,计为1功。
寻杖下所施云栱,每造作1枚,计为0.6功。
上华版,每造作1片,计为0.25功。勾阑下华版,在上华版所用功的基础上减0.05功计之,其华版上所刻华文并雕作均应计功。
地栿,每长1丈,其造作计为2功。
束腰,其长同地栿。其造作计为1.2功。其勾阑盆唇截面都斫为八混形式,其寻杖截面做法亦与之同。其寻杖如果斫为六混形式,则在此基础上减计0.15功;如果斫为四混形式,则在此基础上减计0.3功;如果斫为一混形式,则在此基础上减计0.45功。
勾阑拢裹所用功:共计为3.5功。
勾阑安卓所用功:计为1.5功。
(单勾阑)
单勾阑,长一丈为率,高三尺五寸。
造作功:
望柱:
海石榴头,一功一分九厘。
仰覆莲、胡桃子,九分四厘五毫功。
“万”字,每片四字,二功四分。如减一字,即减六分功,加亦如之。如作钩片,每一功减一分功。若用华版,不计。
托枨,每一条,三厘功。
蜀柱,撮项,每一枚,四分五厘功。青蜓头,减一分功;枓子,减二分功。
地栿,每长一丈四尺,七厘功。盆唇加三厘功。
华版,每一片,二分功。其华文并雕作计功。
八混寻杖,每长一丈,一功。六混,减二分功;四混,减四分功;一混,减六分七厘功。
云栱,每一枚,五分功。
卧棂子,每一条,五厘功。
拢裹:一功。
安卓:五分功。
【译文】
单勾阑,以每长1丈为基准,其高3.5尺。
造作单勾阑所用功:
勾阑望柱:
海石榴头式望柱头,计为1.19功。
望柱头为仰覆莲上承胡桃子,计为0.945功。
两望柱间所施“万”字条版,其每1片条版由4枚“万”字组成,计为2.4功。如果减少一个“万”字,即应减计0.6功;若是增加一个“万”字,亦应作同样增计。若以完整勾片形式造作,则在其本功基础上,每1功减计0.1功。如果于两望柱间施以华版,则不做增减之计。
两望柱间所施托枨,每1条,计为0.03功。
寻杖下所施蜀柱、撮项,每1枚,计为0.45功。若在蜀柱上施用蜻蜓头,减计0.1功;若在蜀柱上施用枓子,减计0.2功。
勾阑下所施地栿,以其每长1.4丈,其造作计为0.07功。同样长度的盆唇造作,应在此基础上加计0.03功。
盆唇下所施华版,每1片,计为0.2功。其华版上所刻华文并雕作均应计功。
截面为八混形式的寻杖,以其每长1丈,其造作计为1功。若其截面为六混形式,则在此基础上减计0.2功;若为四混形式,则减计0.4功;若其截面仅为一混形式,则减计0.67功。
寻杖下所施云栱,每1枚,计为0.5功。
盆唇下所施卧棂子,每1条,计为0.05功。
单勾阑拢裹所用功:计为1功。
单勾阑安卓所用功:计为0.5功。
棵笼子
【题解】
梁先生注曰:“棵笼子是保护树的周圈栏杆。”其形式似较为简单,多少与前文提到的“叉子”有相类之处,或比叉子在造型与构造上更为简单。其作用是保护树木免受人畜的伤害。这也多少反映了宋时在城市绿化与相应的绿化保护措施上已经有了一些思想与做法。
我们在宋人的绘画中,也会看到这种围设在一棵树木周围的“棵笼子”做法。
棵笼子,一只,高五尺,上广二尺,下广三尺。
造作功:
四瓣,鋜脚、单榥、棂子,二功。
四瓣,鋜脚、双榥、腰串、棂子、牙子,四功。
六瓣,双榥、单腰串、棂子、子桯、仰覆莲华胡桃子,六功。
八瓣,双榥、鋜脚、腰串、棂子、垂脚、牙子、柱子、海石榴头,七功。
安卓功:
四瓣,鋜脚、单榥、棂子;
四瓣,鋜脚、双榥、腰串、棂子、牙子;
右各三分功。
六瓣,双榥、单腰串、棂子、子桯、仰覆莲单胡桃子;
八瓣,双榥、鋜脚、腰串、棂子、垂脚、牙子、柱子、海石榴头;
右各五分功。
【译文】
棵笼子,1只,其高5尺,其上部宽2尺,下部宽3尺。
棵笼子造作所用功:
平面为四边形的棵笼子,下用鋜脚,施单榥、棂子,计为2功。
平面为四边形的棵笼子,下用鋜脚,施上下双榥,并施腰串、棂子及牙子,计为4功。
平面为六边形的棵笼子,施上下双榥,并施单腰串、棂子与子桯,立柱头施仰覆莲华承胡桃子,计为6功。
平面为八边形的棵笼子,施上下双榥,下用鋜脚,施腰串、棂子,其下施垂脚、牙子,并转角立柱,柱头上刻为海石榴头,计为7功。
棵笼子安卓所用功:
平面为四边形的棵笼子,下用鋜脚,施单榥、棂子;
平面为四边形的棵笼子,下用鋜脚,上下用双榥并腰串、棂子及牙子;
以上诸项各计为0.3功。
平面为六边形的棵笼子,上下用双榥并单腰串、棂子、子桯,柱子头刻为仰覆莲单胡桃子造型;
平面为八边形的棵笼子,上下用双榥并鋜脚、腰串、棂子及垂脚、牙子、柱子,柱子头上刻为海石榴头;
以上诸项各计为0.5功。
井亭子
【题解】
井亭子系坐落于井口台阶上的一种小型亭榭建筑,其平面一般为方形,方为7尺,井亭子的高度约为1.1丈。亭子的屋顶,一般做瓦的处理。亭子屋檐之下,亦有可能施以枓栱。
井亭子,一坐,鋜脚至脊共高一丈一尺,鸱尾在外。方七尺。
造作功:
结、柱木、鋜脚等[1],共四十五功;
枓栱,一寸二分材,每一朵,一功四分。
安卓:五功。
【注释】
[1] 结(wà):井亭子虽为小木作做法,但其屋顶一般都会暴露在露天处,故其屋顶仍要以九脊屋顶形式的瓦结顶,以防止雨水的侵袭。柱木:柱,即井亭子的四根柱,其为井亭子的结构立柱;木,指井亭子的额及屋顶、压厦版等部分名件。脚:施于柱根部,并将每两根柱子之间连接在一起的护版。参见卷第八《小木作制度三》“井亭子·造井亭子之制”条相关注释。
【译文】
井亭子,1坐,从柱根鋜脚版底至屋顶正脊上皮共高1.1丈,鸱尾的高度未计在内。亭子平面为7尺见方。
井亭子造作所用功:
屋顶结、立柱屋木、柱根鋜脚等,共计为45功;
檐下所施枓栱,其所用材之广为1.2寸,每1朵造作,计为1.4功。
井亭子柱屋构架及枓栱等的安卓所用功:计为5功。
牌
【题解】
牌者,即古代房屋前檐下所悬的牌匾。其主要功能是标志出殿堂、楼阁、亭榭之名称,从而赋予该建筑以意义。
牌,虽在制作上相对比较简单,但仍纳入了小木作制度的范畴之内,可知,在古人眼里,牌匾的制作也是一个十分严肃与严谨的营造工艺。
殿、堂、楼、阁、门、亭等牌,高二尺至七尺,广一尺六寸至五尺六寸。如官府或仓库等用,其造作功减半;安卓功三分减一分。
造作功:安勘头、带、舌内华版在内。
高二尺,六功。每高增一尺,其功加倍。安挂功同。
安挂功:
高二尺,五分功。
【译文】
悬挂于殿、堂、楼、阁、门、亭等处的牌匾,其高度为2尺至7尺,宽度为1.6尺至5.6尺。如果是悬挂于官府屋舍之前或仓库之前等处所用者,其造作功应在这里所给出的本功基础上减少一半计之;其安装悬挂之功,应在其本功基础上减少1/3计之。
造作牌匾所用功:安装组合牌首、牌带、牌舌及其内牌面华版所用功应计入在内。
其牌匾高2尺,计为6功。其高度每增加1尺,其所用功应在此基础上加倍计之。安挂所用功也是一样。
安挂牌匾所用功:
其牌匾高2尺,计为0.5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