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的内容包括宋代房屋营造中两个方面的匠作制度:一个是“砖作制度”,另外一个是“窑作制度”。砖作制度,主要讲的是如何用烧制好的砖来垒砌房屋基座、踏阶、慢道、须弥坐、墙体,以及用砖铺装房屋室内外地面,或庭院中的甬道地面即露道等的做法。
除了与房屋直接关联的各部分构件之外,本卷中的砖作制度还给出了需要用砖来垒砌的其他构筑物,如与城墙有所关联的排水设施——城壁水道,或在城墙及其他墙体上设置的拱券式样的卷河渠水口,及用砖垒砌、和瓦质或铁质的蒸食器相接触的锅台口或炉膛口等。此外,古人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马台、马槽,以及古代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或缺的用砖砌筑的水井等。或言之,这里对古人可能用到砖的地方,几乎都有所涉及。
重要的是,在《砖作制度》之第一节有关“用砖之制”的叙述中,作者特别给出了不同等级房屋所施用砖块的大小与厚薄尺寸,这不仅使我们对宋代各种砖的形制有了具体的了解,也对宋代严格的房屋等级制度中,有关用砖等级的规则细则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这里提到的不同等级房屋的用砖尺寸,可以与大木作制度中所给出的各种不同等级房屋所用枓栱的材分°等级做一个参照性理解。这里的“等级”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与不同等级房屋的规模与尺度大小密切关联的。正是这种因应房屋规模与尺度之不同,而确定其所用砖块或材分°之大小不同的做法,使得古代中国建筑在不同的建筑组群中,能够呈现出某种内在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本卷中的《窑作制度》部分,其实是与本卷的《砖作制度》和卷第十三的《瓦作制度》都有着十分密切关联的一个章节。从内容上讲,瓦作制度与砖作制度说的都是瓦与砖在房屋营造等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问题,而这里的窑作制度则主要给出了瓦与砖的烧制工艺与方法。
窑作制度中特别给出的瓪瓦与㼧瓦,及各种砖的不同尺寸,更进一步地弥补了古代营造中不同等级之房屋的屋顶用瓦或房屋用砖的尺寸细则,这对于理解古代建筑的等级差别与尺度差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窑作制度中有关琉璃瓦与青掍瓦的瓦坯加工与成瓦烧制,对于我们了解宋代高等级瓦的制作工艺,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窑作制度中,有关宋代垒砌筑造用来烧制砖与瓦的大窑与曝窑的“垒造之制”,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一制度性描述,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宋代瓦窑与砖窑的大体构造与基本尺寸有一个形象的了解,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在进一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条自中古时代的宋辽时期,到时代稍晚的元明时期,乃至近古时代的清代及民国时期,传统建筑所用砖瓦的烧制窑体与烧制方法的历史变迁与技术演进线索,从而对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的加工与制作的历史发展,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砖作制度
【题解】
砖与瓦作为依靠土质材料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在历史上出现得很早。在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秦砖汉瓦”之类的说法,其意似乎是说,秦代出现了砖,而汉代出现了瓦。这一说法其实不够准确,因为出于房屋对防雨的需求,瓦的出现很可能早于秦汉时代。
中国人常说的“秦砖汉瓦”,可能是一种譬喻性说法,但其中也多少暗示出,在中国历史上,砖的出现可能会比用于覆盖屋顶的瓦的出现要更早一些。据现有的考古发掘,在陕西省周原西周遗址发现有铺地砖与空心砖,如此,似乎可以将中国古代砖的出现,推测为距今三千年左右。然而,近年在陕西蓝田新街仰韶文化遗址,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烧结砖残块5件,同时还发现未曾烧过的土坯砖残块1件;此外,在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1件早期的烧结砖残块。这些考古发现,都可将中国古代砖的出现年代提前到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砖”这一术语出现,已知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如《荀子·正论》中有:“譬之是犹以砖涂塞江海也,以焦侥而戴太山也,蹎跌碎折,不待顷矣。”大意是说,用砖来为江海铺路,或使焦侥国的矮小之人登上泰山之巅,几乎都是不可想象之事。可知,战国时可能已经出现了用砖铺路的做法。此后的西汉史料中,也提到了砖:“子独不闻和氏之璧乎,价重千金,然以之间纺,曾不如瓦砖。”(《说苑·杂言》)其意思是说,尽管和氏之璧价值昂贵,但若将其用作纺纱织布的纺锤,未必比瓦砖材料更好。可知当时将瓦和砖看作同样性质的材料,除了作为建筑材料之外,瓦砖材料还可以打磨成为纺线织布的纺锤形式。
当然,砖的烧制需要较大规模来源的燃料背景,因而早期砖的使用,可能会因燃料的原因而受到一定局限。两汉时代是砖的烧制与使用发展规模较大的一个时代,因为汉代社会稳定,农业发展,用于烧砖的柴草似乎比较容易获得。近代以来,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较多汉砖与汉代的陶制明器,以及汉画像砖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烧制精良的汉代空心砖。另外,从已知的考古资料中观察,用砖垒砌的墓穴在汉代已比较多见。
魏晋时期,砖的使用渐渐多了起来,如晋人所撰写的文献中提到:“石头城,吴时悉土坞。义熙初,始加砖累甓,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亦谓之石首城也。”(《世说新语·言语》)可知东晋义煕(405—418)初,今日南京城的前身——建邺城已经因山为城,并用砖甓砌城墙,被称为“石头城”。能用砖砌城墙,证明砖的烧制能力已经比较强了。
砖在房屋建筑中较为普遍地使用,似乎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如北魏有关寺院建筑的壁画中,出现了较多用砖砌筑的楼阁建筑。唐代敦煌壁画中,也出现了不少砖砌台基。实物中,自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了一批单层或多层砖塔。北齐文献中提到:“(先君、先夫人)旅葬江陵东郭,……欲营迁厝。蒙诏赐银百两,已于扬州小郊北地烧砖。”(《颜氏家训·终制》)显然,这里提到的“砖”,当是用于坟茔墓地之营造。《宋书·吴逵传》中还提到:“家徒壁立,冬无被绔,昼则庸赁,夜则伐木烧砖。”可知这时砖的烧制,是以木柴为燃料的。
两宋辽金时期,不仅砖的使用量大,而且其烧制的质量也得以提高,如宋人楼钥有“黄冈下得宝墨,古人烧砖坚于石”的诗句,略可一窥其质量。在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法式》一书中,专门列出的“砖作制度”,正反映了在北宋时代,砖的烧制已经趋于标准化。
无论如何,两宋辽金时期的砖筑佛塔已相当普遍,现在尚存当时建造的一些楼阁式、密檐式砖塔,不仅形体高大,造型精美,而且在细部装饰上也十分繁缛细密,说明这一时期的制砖技术与砖的砌筑、打磨与雕琢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里专设的《砖作制度》部分,将其制度所涉,主要限定在垒砌殿阶基、铺装地面、砌筑墙下隔减、垒砌登堂踏道、慢道及砌筑须弥坐等与房屋或神佛造像的基座、地面等有关的工程处理方式,以及砖墙、城壁水道、卷河渠口等的砌筑,这些部位都需要防止雨水或河水的日常侵蚀,大体上也反映了宋代砖的应用范围。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明代以来,砖的使用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正是在有明一代,在全国范围内,包括京城、府城、州城与县城,建造了一大批砖砌城墙。一些原本是夯土城墙的古老城池,在明代或清初,也普遍包砌了砖甃城墙。明代修建的用于抵御北方边患的砖筑长城,气势恢宏,也印证了明代制砖业的发达与砖筑结构的普及。
在房屋建筑上,可以从自明代兴起的砖筑无梁殿,或以砖为外墙及两山主要表皮的硬山式屋顶建筑形式在民居建筑中的大规模普及中略窥一斑。南方建筑,包括徽派建筑,以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建筑,大量出现砖砌的封火山墙,也是在明代开始流行的。
在《法式》编撰的北宋时代,砖的使用规模与范围,远不及明清时代那样普及与多样,故《法式》中对砖筑城池,或用砖垒砌的殿阁楼堂等方面的叙述几乎没有,应该也是由于这一原因。
用砖
【题解】
《砖作制度》篇的核心是如何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等级来用砖,故其文用了专门一个条目,对宋代建筑砖作制度中的“用砖”规则做了规定。
北宋时代所用的砖,在尺寸上是随房屋的等级与开间不同而有所区别的。这里给出了五个不同的等级与相应的方砖尺寸。
第一等级,是开间为11间以上的大型殿阁建筑,其所用砖的尺寸最大,为方2尺,厚0.3尺。
第二等级,是开间为7间以上的较大殿阁建筑,应该也包括9个开间的殿阁建筑,其所用砖的尺寸,为方1.7尺,厚0.28尺。
第三等级,是开间为5间以上中等规模的殿阁建筑,其所用砖的尺寸,为方1.5尺,厚0.27尺。
第四等级,包括开间小于5间的较小规模的殿阁,如开间为3间的殿阁建筑,以及等级较低的不同开间的厅堂与亭榭等建筑,其用砖的尺寸,为方1.3尺,厚0.25尺。
第五等级,行廊、小亭榭及散屋,其用砖尺寸最小,为方1.2尺,厚0.2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种方砖较大可能是用来为殿阁楼台或屋舍亭榭之室内地面及室外的台基表面做铺装而用的。
除了这五种方砖之外,建筑物中还可能用到另外三种长方形条砖。
一,是从第一到第四等级建筑物所用的条砖:“以上用条砖,并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厚二寸五分。如阶唇用压阑砖,长二尺一寸,广一尺一寸,厚二寸五分。”即无论是高等级的殿阁,还是中、低规模的殿阁,以及厅堂与亭榭建筑中,所用条砖都是长1.3尺,宽0.65尺,厚0.25尺的长方形的砖。这种条砖,恰为第四等级建筑物所用方砖的“半砖”尺寸。
二,是在较大体量建筑物的台基或踏阶的边缘,即“阶唇”位置上,用长2.1尺,宽1.1尺,厚0.25尺的长方形条砖。这种用于台阶边缘的条砖,称“压阑砖”。
三,是在行廊、小亭榭及散屋等低等级建筑物中,其所用“条砖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这种条砖,恰为第五等级建筑物所用方砖的“半砖”尺寸,应该是比较多地施用于露墙或屋墙等的砌筑之中。
本节还提到用于城墙壁上的三种砖,分别为走趄砖、趄条砖与牛头砖。这里的“趄”,其意似为“倾斜”。从形状看,走趄砖是一种在宽度方向上,上下面不同,面狭底宽,侧面为倾斜状的楔形砖。其长1.2尺,上面宽0.55尺,底面宽0.6尺,厚0.2尺。趄条砖,则为在长度方向上,上下面不同,顶面长1.15尺,底面长1.2尺,宽0.6尺,厚0.2尺的楔形砖。牛头砖,也是一种异型砖,其左右两侧的厚度不同,这种砖长1.3尺,宽0.65尺,一侧的厚度为0.25尺,另外一侧的厚度为0.22尺。
笔者猜测,这3种城壁砖,很可能是随着城墙的倾斜角度而砌筑的砖。走趄砖与趄条砖,厚度相同,应该是砌置于一个层面上的,且走趄砖的长度,与趄条砖底面的长度也相同。牛头砖,在长、宽、厚三个向度上,比走趄砖与趄条砖的尺寸都要大一些。三者似因纵横交错的砌筑位置不同而有所区别。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这一注释中没有提到另外一种尺寸较大的条砖——压阑砖。而压阑砖与石作制度中所列压阑石在使用功能与位置上应该比较接近。
(殿阁、厅堂、亭榭、行廊、散屋等用砖)
用砖之制:
殿阁等十一间以上,用砖方二尺,厚三寸。
殿阁等七间以上,用砖方一尺七寸,厚二寸八分。
殿阁等五间以上,用砖方一尺五寸,厚二寸七分。
殿阁、厅堂、亭榭等,用砖方一尺三寸,厚二寸五分。以上用条砖,并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厚二寸五分。如阶唇用压阑砖,长二尺一寸,广一尺一寸,厚二寸五分。
行廊、小亭榭、散屋等,用砖方一尺二寸,厚二寸。用条砖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
【译文】
在房屋营造中使用砖的制度:
殿阁等面广11间以上房屋,所用砖方2尺,厚3寸。
殿阁等面广7间以上房屋,所用砖方1.7尺,厚2.8寸。
殿阁等面广5间以上房屋,所用砖方1.5尺,厚2.7寸。
殿阁、厅堂、亭榭等规模稍小或等级稍低的房屋,所用砖方1.3尺,厚2.5寸。以上这几种房屋若使用条砖,其砖的规格皆为长1.3尺,宽6.5寸,厚2.5寸。如果其殿堂阶基的阶唇部位使用压阑砖,其砖的规格长2.1尺,宽1.1尺,厚2.5寸。
行廊、小亭榭、散屋等规模较小等级较低的房屋,所用砖方1.2尺,厚2寸。这几种房屋若施用条砖,其砖的规格长1.2尺,宽6寸,厚2寸。
(城壁用砖)
城壁所用走趄砖,长一尺二寸,面广五寸五分,底广六寸,厚二寸。趄条砖,面长一尺一寸五分,底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牛头砖,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二分。
【译文】
在营造城墙的墙壁时所用的走趄砖,其规格为砖面长1.2尺,砖面宽5.5寸,砖底宽6寸,其砖厚为2寸。在城墙壁上所用的趄条砖,其规格为砖面长1.15尺,砖底长1.2尺,其砖宽6寸,厚2寸。在城墙壁上所用的牛头砖,其规格为砖长1.3尺,宽6.5寸,砖的一侧壁厚2.5寸,另一侧壁厚2.2寸。
垒阶基其名有四:一曰阶,二曰陛,三曰陔,四曰墒
【题解】
本卷《砖作制度》中的“垒阶基”一节给出了古人有关古代房屋阶基的四种名称:“其名有四:一曰阶,二曰陛,三曰陔,四曰墒。”
一,阶。这里的“阶”,即为“阶基”之意,如殿阶基、厅堂阶基等,相当于殿阁或厅堂建筑的台基。
二,陛。据卷第二《总释下》“阶”条:“除,殿阶也。阶,陛也。”可知,“陛”即阶,亦即殿阁或厅堂建筑的台基。
三,陔。据卷第二《总释下》“阶”条:“陔,阶次也。”又:“殿阶次序谓之陔。”则“陔”意为殿阶的次序,其意大概是不同层级的殿阶。
四,墒。据卷第二《总释下》“阶”条:“除谓之阶,阶谓之墒。”这里的意思十分明确,“墒”就是“阶”的意思。
此外,《法式》中还提到了隚、除、墄、阼、戺等与阶意思相近的术语。如“殿基谓之隚(音堂)”,“阶下齿谓之墄(七仄切。)东阶谓之阼。霤外砌谓之戺”等,这些术语,当是古人对殿阁或厅堂台基不同部位的一些称谓,如“隚”即殿基,“墄”为登阶之踏步(齿),“阼”为登阶之东侧踏阶,亦称“主阶”。戺,这里说是“霤外砌”,“霤”为屋檐,一般情况下,屋檐应该遮盖住房屋的台基,则“戺”似为殿阁或厅堂主要台基之外所砌筑之阶,或与“陔”即阶次的意思相近,抑或仅仅是护持台基的侧阶。
垒砌阶基,就是用砖砌筑建筑台基的做法。砌筑阶基所用砖,是条砖。这里所说的“×砖相并”,指的可能是房屋台基四周侧壁砖砌体的厚度。如殿堂、亭榭的台基,低于4尺的,可以用两砖相并的侧壁;高5~10尺的,用三砖相并的侧壁;高大建筑物的台基,如楼台建筑的台基,其高度若为10~20尺,则用四砖相并的侧壁。如此递进,如台基高20~30尺,用五砖相并;高40尺以上,用六砖相并。大致的规则是,殿堂、亭榭、楼台,台基愈高,砌筑台基的侧壁应该愈厚。台基侧壁之内,当为用土夯筑的房屋基座。
《法式》进一步给出了垒砌阶基的做法,在殿堂、亭榭或楼台檐柱柱缝之外的台基部分,即“普拍方外阶头”,从檐柱柱缝,即柱心线,向外出3~3.5尺,是这座建筑物台基的边缘线。其台基的垒砌方法是,在最外缘用细砖砌10层的高度;细砖以里,衬砌台基侧壁砖,即用“×砖相并”的砌筑方法,垒砌8层的高度;也就是说,砖筑台基的外露部分,是用细砖垒砌的。这一部分的砖砌体可以砌筑成须弥坐,或其他造型形式,并可以有相应的华文雕镌纹饰。而细砖以里的相并砖,更多是起到房屋台基四周围护部分的结构作用。唯一不解的是,在整部《法式》中,仅仅在这里提到“细砖”,这种砖是否是前文所提到各种用砖中的一种?从行文推测,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细砖”,有可能与现代砖砌体中较为细致的“清水砖墙”的砌筑方式有所关联的;反之,《法式》行文所言与“细砖”相对应的“粗垒”,则可能与现代砖砌体中较为粗糙的“混水砖墙”的砌筑方式相关联。
这里还提出了两种殿堂建筑台基的砌筑方式:一种是“平砌”,另外一种是“露龈砌”。平砌,可以理解为其台基外壁是平整的外观;而露龈砌,则可以理解为有明显叠涩收分做法的外观。如果是平砌,则台基要做整体的收分。平砌台基的收分斜率为每高1尺,收分0.015尺,即按1.5%的斜率收分。如果是露龈砌,则加砌一层砖,应向内退收0.01尺。如果是粗垒的做法,则每加砌一层砖,应向内退收0.02尺。
如果是楼台或亭榭等建筑,其露龈砌的收分的斜率会更大。如加砌一层砖,向内退收0.02尺;如果是粗垒的做法,则每加砌一层砖,应向内退收0.05尺。这也许是因为,殿堂类建筑属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其外在环境更接近某种居住性、生活性的空间;而楼台或亭榭建筑,更接近景观类建筑,其周围的环境更为自然、粗犷,故其台基垒砌的收分斜率也就比较明显。
垒砌阶基之制:用条砖。殿堂、亭榭,阶高四尺以下者,用二砖相并;高五尺以上至一丈者,用三砖相并。楼台基高一丈以上至二丈者,用四砖相并;高二丈至三丈以上者,用五砖相并;高四丈以上者,用六砖相并。普拍方外阶头,自柱心出三尺至三尺五寸。每阶外细砖高十层,其内相并砖高八层。其殿堂等阶,若平砌,每阶高一尺,上收一分五厘;如露龈砌,每砖一层,上收一分。粗垒二分。楼台、亭榭,每砖一层,上收二分。粗垒五分。
【译文】
垒砌房屋阶基的制度:房屋的阶基之墙,一般使用条砖砌筑。如果是殿堂、亭榭,其房屋阶基高度在4尺以下的,其基之墙应用二砖相并砌筑;其房屋阶基高度在5尺以上至1丈的,其基之墙应用三砖相并砌筑。如果是楼台的基座,其基座高度在1丈以上至2丈的,其楼台基座之墙应用四砖相并砌筑;若楼台基座的高度为2丈至3丈以上的,其基座之墙应用五砖相并砌筑;若其楼台基座高度在4丈以上的,其基座之墙应用六砖相并砌筑。房屋阶基的大小,以其屋柱上的普拍方缝起计,或其外檐柱柱缝起计,其缝之外的殿阶基边缘,亦即殿阶基阶头处,应自普拍方缝,或外檐柱心缝向外伸出3尺至3.5尺。每座房屋阶基的外表面若是用细砖砌筑的清水砖墙,其所用细砖高为10层,细砖之内与之相并的混水砖墙,其所用粗垒砖高8层。殿堂等房屋的阶基,如果采用平砌做法,以其阶基每高1尺,其基之墙的上部向内斜收0.15寸计;如果其屋之阶基采用露龈砌的做法,则每砌一层砖,其上层之砖向内退收0.1寸。如果是粗垒的混水砖墙,其上层之砖向内退收0.2寸。若是楼台、亭榭等房屋基座之墙,采用露龈砌的做法,则每砌一层砖,其上层之砖向内退收0.2寸。这种楼台、亭榭基座,若采用粗垒式露龈砌做法,则每砌一层砖,其上层之砖向内退收0.5寸。
铺地面
【题解】
铺地面,指的是用地面砖铺砌殿阁、厅堂或亭榭等建筑物的台基顶面,包括室内、副阶廊内及台基阶唇压阑砖以里的地面。
本节提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如何用砖:对应于不同等级的殿阁、厅堂或亭榭,使用不同尺寸的方砖,即地面砖。在铺砌之前,要先对毛砖加以打磨与削斫,既要使其方正,以保证砖与砖之间的接缝严密;又要通过将方砖四个侧面的削斫,使每一侧面的下棱向内收入0.01尺,以保证铺砌完成的地面能够严丝合缝。
其二,室内地面砖铺砌方式:如果是殿堂等高等级建筑,殿堂身内前后两柱的轴线距离为1丈时,要将室内中心点地面砖的标高抬高0.02尺。但如果前后两柱的轴线距离为3丈时,则应将室内中心点地面砖的标高抬高0.03尺。室内中心之外所铺砌的地面砖,似应以平滑相接的铺砌方式形成渐次向外的微微斜面,有如现代建筑之所谓“泛水”的做法。
此外,等级较低的建筑物,如厅堂、廨舍等,可以室内中心前后两柱之间每两椽步架的距离(相当于殿堂室内1丈的柱心距离)为标准,进行推算。亦即,若厅堂、廨舍室内前后柱轴线距离为两椽架时,室内中心点地面标高应抬高0.02尺。中心点之外的地面,亦呈类似“泛水”的倾斜面。
其三,外檐檐柱缝之外台基面所铺地面砖:台基边缘距离檐柱柱缝的宽度小于5尺时,按照向外取2%的泛水坡度铺砌地面砖。但如果台基边缘距离檐柱柱缝的宽度大于6尺,则应按照向外有3%的泛水坡度铺砌地面砖。在台基四面的边缘部位,即阶龈处,应改用压阑砖或压阑石铺砌。
此外,在建筑物台基之外,还应用砖铺砌散水。散水的铺砌宽度,是按照屋顶檐口滴水距离台基的远近为依据而确定的。散水可能仍用地面方砖铺砌,但在散水的外侧边缘,应用侧砖砌线道两圈,以界定散水的边缘,并起到稳固散水的作用。
铺砌殿堂等地面砖之制:用方砖,先以两砖面相合,磨令平;次斫四边,以曲尺较令方正;其四侧斫令下棱收入一分。殿堂等地面,每柱心内方一丈者,令当心高二分;方三丈者,高三分。如厅堂、廊舍等,亦可以两椽为计。柱外阶广五尺以下者,每一尺令自柱心起至阶龈垂二分;广六尺以上者,垂三分。其阶龈压阑,用石或亦用砖。其阶外散水,量檐上滴水远近铺砌;向外侧砖砌线道二周。
【译文】
铺砌殿堂等房屋阶基上之室内外地面砖的制度:其地面用方砖铺砌,先以两砖的砖面相合,并相互磨合,以使其砖面变得平整;然后斫削砖的四个侧边,并用曲尺校正,以使砖的四角方正平直;在斫削砖的四个侧边时,要使砖的下棱向内收入0.1寸。殿堂等房屋的地面,其每由四个屋柱柱心所围合之地面面积为1丈见方时,应使其中心处的地面高出0.2寸;若其地面面积为3丈见方时,应使其中心处的地面高出0.3寸。如果是厅堂、廊舍等房屋,其地面面积也可以其屋之每两椽的椽距长度见方为依据。其屋檐檐柱缝之外的阶头宽度在5尺以下的,若其每宽1尺,则其地面应自柱心至其阶基边缘处向下降低0.2寸;若其檐柱缝之外的阶头宽度在6尺以上的,则其地面自柱心至其阶基边缘处要向下降低0.3寸。其屋阶基的边沿处所施的压阑,可以用压阑石,也可以用压阑砖。其屋阶基下之外的散水,应量测其屋檐上所滴下之水滴的远近来铺砌;其散水的外沿,应向外砌筑两周侧立之砖,以形成阶下四周散水的边棱。
墙下隔减
【题解】
关于“墙下隔减”,梁思成先生判断“隔减”是房屋四周的围护墙体与台基顶面接触的那一段墙,接着,梁先生进一步解释说:“由于隔减的位置和用砖砌造的做法,又考虑到华北黄土区墙壁常有盐碱化的现象,我们推测‘隔减’的‘减’字很可能原来是‘碱’字。在一般土墙下,先砌这样一段砖墙以隔碱,否则‘隔减’两个字很难理解。由于‘碱(鹼)’笔画太繁,当时的工匠就借用同音的‘减’字把它‘简化’了。”对“隔减”一词的这一推测性解释,从逻辑上看,可能性是很大的。
这里描述的是墙下隔减的砌筑方式。殿阁外有副阶者,其房屋外墙当在殿身檐柱缝上,其隔减墙的长度,这里定义为“长随墙广”。如梁思成先生所解释的:“这个‘长随墙广’就是‘长度同墙的长度’。”其长与房屋外墙长度一致。而文中所言墙下隔减之广,即墙下隔减的厚度,梁先生亦做了解释:“这个‘广六尺至四尺五寸’的‘广’就是我们所说的‘厚’——即厚六尺至四尺五寸。”
这里所提“殿阁外有副阶者”,当属高等级的殿阁建筑,其墙下隔减的厚度控制在6~4.5尺之间。其意是说,厚度应依据殿阁规模等级,自6尺始,以每5寸递减,减至4.5尺为止。
例如,最高等级的十一间以上殿阁,其隔减厚度为6尺;则七间以上殿阁,隔减厚度减少0.5尺,其厚5.5尺;五间以上殿阁,隔减厚度再减0.5尺,其厚5尺;规模较小但有副阶的殿阁,如三间殿阁,其隔减厚度再减0.5尺,其厚4.5尺。换言之,殿阁外有副阶者,其墙下隔减的厚度,不少于4.5尺。
墙下隔减,在高度方向上也有收减。如殿阁外有副阶的高等级建筑,其墙下隔减,最高为5尺。随着建筑尺度的差别以0.6尺的折减率渐次减低,假设最高等级的十一间以上殿阁,隔减高为5尺;则七间至九间者,减0.6尺,隔减高为4.4尺;五间以上者,再减0.6尺,隔减高为3.8尺。有副阶但规模较小的殿阁,如三间殿阁,则似比上一等级殿阁的隔减高度,仅减少0.4尺,其高减至3.4尺为止。
没有副阶的殿阁或厅堂建筑,其墙下隔减的厚度为4尺至3.5尺不等,高度则为3尺至2.4尺不等。相对应于前文所说的用砖等级,则殿阁3间无副阶者,或厅堂等建筑,其墙下隔减厚度为4尺,高度为3尺;廊子及散屋等建筑,其墙下隔减厚度减0.5尺,其厚为3.5尺;隔减高度亦减0.6尺,其高为2.4尺。其文未谈及亭榭,可能因为亭榭属于不设外墙的建筑物,故亦应不用墙下隔减。
更低等级的“廊屋之类”建筑,墙下隔减的厚度,依据廊屋的大小可控制在3尺至2.5尺,隔减的高度可控制在2尺至1.6尺。也就是说,宋代建筑的墙下隔减,最低等级的廊屋,其厚也有2.5尺,其高也有1.6尺。
据上文的描述,墙下隔减在高度方向上亦有收分。因墙下隔减的砌筑方式宜为平砌而非露龈砌,故其收分与前文所述平砌房屋阶基的收分相同,以每高1尺,收分0.015尺为率,即按1.5%的斜率收分。
垒砌墙隔减之制:殿阁外有副阶者,其内墙下隔减,长随墙广。下同。其广六尺至四尺五寸。自六尺以减五寸为法,减至四尺五寸止。高五尺至三尺四寸。自五尺以减六寸为法,至三尺四寸止。如外无副阶者,厅堂同。广四尺至三尺五寸,高三尺至二尺四寸。若廊屋之类,广三尺至二尺五寸,高二尺至一尺五寸。其上收同阶基制度。
【译文】
垒砌墙下隔减墙的制度:如果是其殿身之外有副阶的重檐殿阁屋宇,其副阶之内殿身墙之下隔减墙的长度,与其殿身墙的面广长度一致。下面的情况一样。其隔减墙的高度为6尺至4.5尺。具体算法可以自6尺起计,以每减5寸为一个层级,直到减至4.5尺为止。或其隔减墙的高度为5尺至3.4尺。其算法可以自5尺起计,以每减6寸为一个层级,直到减至3.4尺为止。如果是殿身之外不设副阶的单檐殿阁屋宇,厅堂的情况与之相同。其屋墙之下所砌隔减墙的高度为4尺至3.5尺,或者,其隔减墙高为3尺至2.4尺。如果是等级较低的廊屋之类屋宇,其屋墙之下隔减墙的高度为3尺至2.5尺,或其隔减墙高为2尺至1.5尺。隔减墙上部的收分做法与上文提到的房屋阶基的收分做法相同。
踏道
【题解】
踏道,即登临高处的踏步道。宋以前文献,似称“梯道”,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又如《高僧传》卷三:“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亦有称“阶道”的,如《太平御览·鳞介部》引南朝宋人撰《南康记》:“翻见石蒙穹窿,高十余丈,头可受二十人坐也。今四面有阶道,仿佛人冢。”或称“阶级”,如《艺文类聚·居处部》:“左墄右平者,以文砖相亚次,墄者为阶级也。”
自北宋时代,渐用“踏道”一词表征高低登降之步道,如《宋史·礼志》:“各祗候直身立,降踏道归幕次。”又如《东京梦华录》卷十:“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正南曰午阶,东曰卯阶,西曰酉阶,北曰子阶。”这里的南、东、西、北四阶,指的就是环坛而设的四条踏道。由这里所称“阶”可知,北宋时“踏道”与“阶道”“阶级”等有相同之意。
从行文看,踏道宽度与其所对应房屋开间的间广尺寸相同。踏道投影长度,即踏道底长,随房屋台基(阶基)的高度推定,每高1尺,踏道底长2.5尺。其中,每一踏,高0.4尺,宽1尺。换言之,每高1尺台基,可以有2.5步踏阶。踏阶,清式建筑中称“踏垛”。如此,则可以推算:若台基高6尺,可有15步踏阶;台基高10尺,可有25步踏阶,如此等等。
踏道两侧有两颊,两颊之间为踏阶。砖砌踏道的两颊,大概与石砌踏道两侧的“副子”意思相类。两颊之下的侧面,即清代所谓“象眼”。重要的是,梁先生发现了砌筑踏道及两颊所用的砖:“从本篇所规定的一些尺寸可以看出,这里所用的是最小一号的,即方一尺二寸,厚二寸的砖。‘踏高四寸’是两砖,‘颊广一尺二寸’是一砖之广;‘线道厚二寸’是一砖等。”砌筑踏道用砖,是前文“用砖之制”中提到的“行廊、小亭榭、散屋等,用砖方一尺二寸,厚二寸”之“砖”,这是宋代方砖中型号最小的砖,除了用作行廊、小亭榭、散屋等的地面砖外,也用作踏道砖。
在踏阶上使用时,每两层砖叠砌成一步踏阶。上一步踏阶砖与下一步踏阶砖之间,有2寸的衔压搭接,从而使下一步踏阶露出1尺的踏步宽度,如此叠压砌筑,直至台基顶面。两颊表面,以一砖的长宽尺寸砌筑。两颊下有向内叠涩收进的线道,一层线道的厚度为2寸,恰好可用一砖砌筑。
两颊之下,另有柱子、地栿。所谓“柱子”,指的是用砖砌筑的与台基相邻,类似台基四隅之“角柱”,而垂直于地面的立柱;“地栿”,则是与踏道柱子相垂直,平砌于地面上,与台基立面垂直,如地梁状的砌体。踏道两侧,由两颊、柱子与地栿可以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外轮廓。
关于两颊下的做法,梁先生解释道:“从字面上理解,‘平双转’可能是用两层砖(四寸)沿两颊内的三面砌一周。”即在台基高度为8砖的厚度时,用两层砖沿两颊之内、柱子之前、地栿之上的三角形内环砌一周。这一“平双转”线道的厚度为4寸。再用一层砖向内退入1寸,沿这一三角形内,环砌一周,称“单转一周”;之后,再向内退入1寸,并沿三角形内再单转一周。这一三角形的最中心位置,仍为一个如凹池状的小三角形,宋人称之为“象眼”。故而梁先生又进一步对宋式营造中的“象眼”做解释说:“与清代‘象眼’的定义不同,只指三角形内‘退入’最深处的池子为‘象眼’。”
如上做法,是以8砖厚的台基高,即有4步踏阶的高度标准推算的。如果台基高每增加3砖(1.5步踏阶)的厚度,则两颊下三角形内要增加单转一周的线道。如果台基的高度超过20砖的厚度,即高于4尺,或多于10步踏阶时,其两颊下三角形内要增加平双转一周。
这节文字结尾部分所云“踏道下线道亦如之”,意思不很清楚。或可以推测为,在踏道最下一步踏阶之前,也有砖砌的线道。似略近清式踏道第一步踏阶前铺砌的“燕窝石”,以起到稳定踏阶整体结构的作用。若果如此,则如其文所述,如果台基高于20砖厚,那么踏道下线道应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一道。
造踏道之制:广随间广,每阶基高一尺,底长二尺五寸,每一踏高四寸,广一尺。两颊各广一尺二寸,两颊内线道各厚二寸。若阶基高八砖,其两颊内地栿,柱子等,平双转一周;以次单转一周,退入一寸;又以次单转一周,当心为象眼。每阶基加三砖,两颊内单转加一周;若阶基高二十砖以上者,两颊内平双转加一周。踏道下线道亦如之。
【译文】
筑造屋阶踏道的制度:踏道的宽度与其所对应之房屋的开间间广长度相同,其屋之阶基每高1尺,其踏阶之底的长度为2.5尺,其每一踏步之高为4寸,宽为1尺。踏步的两颊各宽1.2尺,两颊之内所施线道的厚度每层各为2寸。如果其屋阶基之高为8砖,其两颊之内的地栿,柱子等,应顺着其周边平行地双转一周;然后再单转一周,并向内退入1寸;接着,又单转一周,其所围转之中心处留为象眼。其屋阶基每增加3砖的高度,两颊之内的单转应增加一周;如果其屋阶基的高度为20砖以上,则踏阶两颊之内的平双转应增加一周。踏道之下所施的线道也是一样,应随其屋阶基的高度而有所变化。
慢道
【题解】
汉代宫殿前所设登临台基的步道为“左墄(cè)右平”,据《三辅黄图·未央宫》:“左墄右平。(右乘车上,故使之平;左以人上,故为之阶级。墄,阶级也。)”可知,“右平”之道,即为慢道。
本节文字中给出了两种慢道:一种是城门慢道,另外一种是厅堂等慢道。
城门慢道是联系地面与城墙上露台之间的坡道,厅堂等慢道则是联系地面与厅堂等建筑物台基顶面的坡道。
城门慢道的坡度,是按每高1尺,其拽脚斜长为5尺起坡的。城门慢道的宽度,则比其所连接之露台伸出城墙的宽度减1尺。厅堂等慢道的坡度,是按每高1尺,其拽脚斜长为4尺起坡的。显然两种慢道的坡度不一样,城门慢道的坡度更缓一些。
关于这里所描述的慢道坡度计算方法,梁先生做了一些评析:“‘拽脚斜长’的准确含义不大明确。根据‘大木作制度’所常用的‘斜长’和‘小木作’‘胡梯’篇中的‘拽脚’,我们认为应理解为慢道斜坡的长度,作为一个不等边直角三角形,垂直的短边(勾)是阶基和露台的高;水平的长边(股)是拽脚,斜角的最长边(弦)就是拽脚斜长。从几何制图的角度看来,这种以弦的长度来定水平长度的设计方法未免有点故意绕弯路自找麻烦,不如直接定出拽脚的长度更简便些。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评析显然十分有道理。
这里我们试做一点推算:若勾长1尺,弦长5尺,则其股之长约为4.9尺,坡度约为20%强;若勾长1尺,弦长4尺,其股之长为3.87尺,坡度约为26%弱。显然,这两个数据,都很难算得十分准确。但如果我们假设《法式》原文中,这里可能有误,即其原意本为:“城门慢道,每露台砖基高一尺,拽脚长五尺。……厅堂等慢道,每阶基高一尺,拽脚斜长四尺。”即去掉“拽脚”之后的那个“斜”字,则其算法既极其简单,又十分精准。如此,则城门慢道,基高(勾)1尺,拽脚长(股)5尺,坡度为20%;厅堂等慢道,阶基高(勾)1尺,拽脚长(股)4尺,坡度为25%。与上述算法得出的坡度差极小。这种微小坡度差,在古代土木工程上,应该是不会做进一步精密追求的,且这种算法,也很容易被工匠掌握与计算。因此,我们在这里或可以做一点大胆推测:即《法式》在这节文字的表述上,可能出现了一点小小的讹误。若这一推测成立,则梁先生的这一疑问或也有可能得以解答。
关于这一段行文中提到的令人费解的“蝉翅”,梁先生解释道:“这种三瓣、五瓣的‘蝉翅’,只能从文义推测,可能就是三道或五道并列的慢道。其所以称作‘蝉翅’,可能是两侧翅瓣是上小下大的,形似蝉翅,但是,虽然两侧翅瓣下之广有这样的规定,但翅瓣上之广都未提到,因此我们只能推测。至于‘翅瓣’的‘瓣’,按‘小木作制度’中所常见的‘瓣’字理解,在一定范围内的一个面常称为‘瓣’。所以,这个‘翅瓣’可以理解为一道慢道的面。”
这一推测性解释,使人不仅理解了“蝉翅”的文义,也从一个更整体的层面了解了宋代慢道的设计。从字面上看:“厅堂等慢道,……作三瓣蝉翅;当中随间之广。(取宜约度。两颊及线道,并同踏道之制。)”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
其一,这里的“蝉翅”,似乎直接对应的是“厅堂等慢道”,而其“三瓣蝉翅”的当中一瓣的宽度“随间之广”。也就是说,中间一瓣蝉翅的宽度,与台基顶端的房屋开间宽度相当。由此或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梁先生所做“蝉翅即慢道”的推测。其文似乎以“取宜约度”来定义两侧翅瓣的宽度,即两侧翅瓣的宽度应根据当中翅瓣宽度约度取宜。
其二,慢道两侧有两颊,以踏道两颊各广1.2尺,则慢道两颊亦应各广1.2尺。两颊下有以两颊与柱子、地栿形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内有层层退进及双转一周或单转一周的叠涩砖线道和象眼,这些做法都与踏道的做法相同。
遗憾的是,这三道“蝉瓣”彼此之间是如何处理的?除了两侧的两颊之外,在当中蝉瓣与两侧蝉瓣之间,是否亦各有如两颊之类似“副子”的做法?还是夹以踏步?这里都没有给出说明。其后文中提到的“五瓣蝉翅”也有同样的问题存在。
本节行文中,特别提到慢道翅瓣随斜长增加,在宽度上有所增加:“每斜长一尺,加四寸为两侧翅瓣下之广。”从这句话看,三瓣蝉翅之左右两翅瓣的宽度,是由慢道整体的斜长所确定的。每斜长1尺,两侧翅瓣下增加的宽度为0.4尺,如此累加,则慢道底部显然会比顶部的宽度要大,恰如蝉之两翅。
五瓣蝉翅的宽度情况似乎比较确定:“若作五瓣蝉翅,其两侧翅瓣下取斜长四分之三。”其意似乎是说,如果作五瓣蝉翅,左右两侧的翅瓣宽度,可以通过慢道的整体斜长来确定,其宽相当于斜长的3/4。如果斜长很长,这显然是一个相当宽的翅瓣宽度。
这种三瓣或五瓣蝉翅式慢道的形式,很像是在厅堂等建筑物台基之前,有一个类似喇叭口式的坡道。其作用或有防止人数众多时一拥而入所产生的拥挤,抑或还有方便车马登临台基时的方向转圜之功能;未可知。
这里仍然存在两点疑问:
一是,这种三瓣蝉翅,或五瓣蝉翅的慢道做法,是仅仅用于厅堂等建筑物台基之前,还是同样可以用于城壁露台之前?从逻辑上判断,唯有厅堂等建筑物前的慢道,可以对称布置,而城壁露台多依城墙内壁设置,很难对称向两侧拓展,故较大的可能是,这种多翅瓣的慢道,主要是布置在厅堂等建筑物的台基之前的。
二是,翅瓣宽度随斜长增加的做法,是将所有翅瓣的宽度都增加,还是仅仅增加最外两侧翅瓣的宽度?从行文及逻辑上观察,比较大的可能是,三瓣蝉翅的慢道,其左右两侧翅瓣的宽度随斜长增加而增加,当中一道翅瓣的宽度则保持不变;而五瓣蝉翅的慢道,则仅随慢道斜长增加左右两侧翅瓣的宽度,当中三道翅瓣的宽度亦保持不变。如此则在设计、施工及外观上,都显得比较合理。这一推测与前文所云:“若作五瓣蝉翅,其两侧翅瓣下取斜长四分之三。”即仅给出“两侧翅瓣”宽度确定方式的做法,是相吻合的。
本节行文最后,提到慢道面砖砌筑的方法:“凡慢道面砖露龈,皆深三分。(如华砖即不露龈。)”据梁先生的解释:“这种‘露龈’就是将慢道面砌成锯齿形,齿尖向上,以防滑步。”砖棱出露的高度,约为0.03尺。但如果用具有雕斫纹样的“华砖”,则不露龈,原因可能是,华砖表面有凹凸的纹样,已经起到了坡道防滑的作用,故不必再做锯齿状面砖砌筑的处理了。
垒砌慢道之制[1]:城门慢道,每露台砖基高一尺,拽脚斜长五尺。其广减露台一尺。厅堂等慢道,每阶基高一尺,拽脚斜长四尺;作三瓣蝉翅,当中随间之广。取宜约度。两颊及线道,并同踏道之制。每斜长一尺,加四寸为两侧翅瓣下之广。若作五瓣蝉翅,其两侧翅瓣下取斜长四分之三。凡慢道面砖露龈[2],皆深三分。如华砖即不露龈。
【注释】
[1] 慢道:梁注:“慢道是不做踏步的斜面坡道,以便车马上下。清代称为‘马道’,亦称‘’。”汉代宫殿前所设登临台基的步道为“左墄右平”,据《三辅黄图·未央宫》:“左墄右平。(右乘车上,故使之平;左以人上,故为之阶级。墄,阶级也。)”可知,“右平”之道,即为慢道。
[2] 砖露龈:梁注:“这种‘露龈’就是将慢道面砌成锯齿形,齿尖向上,以防滑步。清代称这种‘露龈’也作‘’。”
【译文】
垒砌慢道的制度:城门处的登城慢道,以其每一露台所砌砖基的高度为1尺,其拽脚的斜长为5尺计。慢道的底边之长比露台的高度减短1尺。厅堂等房屋阶基的慢道,以其每阶基高1尺,其拽脚的斜长为4尺计;若将慢道砌作三瓣蝉翅的形式,则其当中的一瓣应随其所对应之房屋的开间之广。其三瓣的宽度可以约度取宜。其慢道的两颊及阶下所施的线道,都与踏道的制度是相同的。以其慢道的斜长每长1尺,应在此基础上增加4寸以作为两侧翅瓣底部的面广尺寸。如果砌筑五瓣蝉翅,则其两侧翅瓣的底宽应取其慢道斜长的3/4。凡慢道的道面所砌之砖的露龈,都要有0.3寸的龈齿深度。如果其慢道表面所铺装的是带有浮雕花纹的华砖,就不必再做露龈的处理了。
须弥坐
【题解】
“须弥”,梵语音译,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中国史料中,最早见于东汉初年传入的《四十二章经》:“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中国本土文献中,则始见于晋人王嘉所撰的《拾遗记·昆仑山》:“昆仑山者,西方曰须弥山,对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上有九层,第六层有五色玉树,荫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烛。”此书中,晋人其实是误将佛教宇宙观中的须弥山,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昆仑山混为一谈。
此外,《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中提到了赫连勃勃建统万城,刻石城南,以颂其德,其中有:“虽如来、须弥之宝塔,帝释、忉利之神宫,尚未足以喻其丽,方其饰矣。”《魏书·释老志》中更有:“始作五级佛图、耆阇崛山及须弥山殿,加以缋饰。”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用佛塔或佛殿来象征佛教宇宙中的须弥山了。
至北宋时代,则出现了“须弥坐”“须弥台坐”“须弥华台坐”等称谓,大体上都是将“须弥”作为石作、砖作、小木作等建造工艺中出现的某种台座来表述的。
砖筑须弥坐在形制上应该与石作制度中的“殿阶基”的基本形态十分接近,所以梁思成先生关于这段文字的解释是:“参阅卷三《石作制度》中‘角石’‘角柱’‘殿阶基’三篇及各图。”其意是说,砖筑须弥坐,与石作制度中的殿阶基的做法,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接近。
本节文字给出了一座砖筑须弥坐的基本做法:须弥坐以13层砖的高度垒砌而成,且须弥坐四周砖壁的各层砖,都是用两砖相并方式砌筑的。但是,这里所说的13层砖,并没有给出砖的尺寸,也没有给出须弥坐的总高,故这整节文字中所给出的里进外出的尺寸,不应该是一个绝对尺寸,而应该是一个具有比例控制性的相对尺寸。例如,假设本节文字描述尺寸,都是以最小尺寸砖,即厚度为0.2尺的砖垒砌的,则采用其他尺寸砖砌筑时,其相应尺寸都应采用扩大的比例加以调整。
关于这“一十三”层砖,陈明达先生在其对《法式》的注释中逐一做了推计:
1.自下一层与地平;2.上施单混肚砖一层;3.次上牙脚砖一层;4.次上罨牙砖一层;5.次上合莲砖一层;6.次上束腰砖一层;7.次上仰莲砖一层;8-10.次上壸门、柱子砖三层;11.次上罨涩砖一层;12-13.次上方涩平砖两层。合计恰好13层。
这里先假设须弥坐是用厚0.2尺的方砖砌筑。第一层从地面起砌。第二层为“单混肚砖”,这是一层将上棱磨成圆混线脚的砖。第三层为“牙角砖”,这层砖向内收,其外缘比其下单混肚砖的下棱(下龈)退进0.1尺。第四层为“罨牙砖”,“罨”,其义与“掩”相近,罨牙,似有遮掩其下之“牙角砖”的意思,故这里可理解为是向外出挑的一层砖;其出挑距离,要比须弥坐的最下一层砖(身脚)向外伸出0.03尺。
第五层为“合莲砖”,这层砖似为雕刻成叶合而覆的莲瓣式样,即覆莲式雕砖;其外缘要从罨牙砖外棱向内收进0.15尺。第六层是一层“束腰砖”,其外缘要比其下合莲砖的下棱向内收进0.1尺。第七层是一层雕斫为仰莲形状的“仰莲砖”,这层砖比束腰砖向外凸伸出0.07尺。
第八、第九与第十层,用连续三层砖,砌筑成一个由隔身版柱(参见卷第三《石作制度》“殿阶基”条)柱子与壸门组成的总厚度为0.6尺的较大层;这一层内很可能会有一些装饰性的华文雕刻。其中,柱子比仰莲砖向内收进0.15尺,壸门又比柱子向内收进0.05尺。
在这由连续三层砖组成的柱子与壸门之上,是第十一层砖。这是一层向外出挑的“罨涩砖”,比其下柱子的外缘挑出0.05尺。最上两层砖,即第十二与第十三层,是两层叠砌在一起并向外出挑的“方涩平砖”,比其下的罨涩砖向外凸伸出0.05尺。
文中并未明确垒砌须弥坐的用砖尺寸。若以最小方砖砌筑,每层砖厚为0.2尺,则须弥坐总高约为2.6尺;若用稍大尺寸的砖,如用厚度为0.25尺方砖砌筑,须弥坐总高约为3.25尺;若用厚度为0.27尺方砖砌筑,须弥坐总高为3.51尺;用厚度为0.28尺方砖砌筑,须弥坐总高为3.64尺;若用最大尺寸的砖,即厚度为0.3尺的方砖砌筑,须弥坐总高可达3.9尺。依据上文推测的比例,随着用砖的不同,则各层砖的收进与出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其文所述:“如高下不同,约此率随宜加减之。”变化的比率当以各种砖的不同厚度比例为则。
如果将整座殿堂建筑的台基,即殿阶基,用砖垒砌成须弥坐式样,则其砌筑方式,包括角柱、壸门及叠涩等做法,可以参照石作制度中的角柱与殿阶基做法砌筑,也可以参照这里所叙述的须弥坐砌筑方法,按比例随宜加减而成。
垒砌须弥坐之制:共高一十三砖,以二砖相并,以此为率。自下一层与地平,上施单混肚砖一层。次上牙脚砖一层,比混肚砖下龈收入一寸。次上罨牙砖一层,比身脚出三分。次上合莲砖一层,比罨牙收入一寸五分。次上束腰砖一层,比合莲下龈收入一寸。次上仰莲砖一层,比束腰出七分。次上壸门、柱子砖三层,柱子比仰莲收入一寸五分,壸门比柱子收入五分。次上罨涩砖一层,比柱子出五分。次上方涩平砖两层,比罨涩出五分。如高下不同,约此率随宜加减之。如殿阶基作须弥坐砌垒者,其出入并依角石柱制度,或约此法加减。
【译文】
垒砌砖筑须弥坐的制度:其坐所砌之砖共高13层,须弥坐内之四周砖壁皆以二砖相并砌筑而成,凡砖砌须弥坐皆宜以此为准。自须弥坐下面一层砖与地面找平,其上施砌单混肚砖一层。再在单混肚砖上施砌牙脚砖一层,牙脚砖应比混肚砖的下龈向内再收入1寸。然后在牙脚砖上施砌一层罨牙砖,罨牙砖要比须弥坐下所施牙脚砖向外凸出0.3寸。再在罨牙砖上施砌覆莲形式的合莲砖一层,合莲砖要比罨牙砖向内收入1.5寸。再在合莲砖上即须弥坐的束腰部分施砌束腰砖一层,束腰砖要比合莲砖的下龈向内收入1寸。束腰之上施砌仰莲砖一层,仰莲砖比束腰砖向外凸出0.7寸。在仰莲砖之上施砌壸门、隔身版柱子,各用砖3层,其隔身版柱子比仰莲砖向内收入1.5寸,壸门又比隔身版柱子向内收入0.5寸。再在它们的上面施砌罨涩砖一层,罨涩砖比隔身版柱子向外凸出0.5寸。然后施砌两层方涩平砖,这两层方涩平砖比罨涩砖再向外凸出0.5寸。如果所营造之须弥坐的高度不同,可以参考这里所给出的比率随宜做适当增减。如果殿阁阶基是依照须弥坐形式砌垒的,其各层出挑退入的做法,都应依石作制度中的角石与角柱制度处理,或也可以参照这里的做法,做适当地增减处理。
砖墙
【题解】
自五代至宋,随着砖的烧制技术发展,砖在殿阁、厅堂等房屋台基,以及城垣、宫墙、露墙、屋墙,乃至陵寝等营造中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本节文字就是有关砖墙垒筑的。
底广,意为墙底厚度。墙高1尺,底厚0.5尺,高厚比为2∶1。区别于“壕寨制度”中每墙厚3尺,其高9尺,高厚比为3∶1的夯土墙。令人不解的是,何以夯土墙高厚比会比砖砌墙高厚比要大?这里存疑。
且砖墙每高1尺,每面斜收0.1尺,两面各为10%斜率。若墙高9尺,其底厚为4.5尺,每面斜收0.9尺,顶部余厚2.7尺,亦与“壕寨制度”中,其上斜收、比厚减半的做法不同,以夯土墙高9尺,底厚3尺,顶部厚度仅为1.5尺,相比较之,砖墙收分斜率比夯土墙略小一些。
但砖墙若为粗砌,则其收分斜率会提高。其墙若高1尺,则每面斜收0.13尺。仍以墙高9尺,底厚4.5尺为例,每侧收分1.17尺,顶厚2.16尺。在同样高度下,其顶厚甚至不及底厚的1/2,如此观察,则粗砌砖墙的收分斜率,似乎大于夯土墙。古人何以会这样设计墙体,此处亦存疑。
垒砖墙之制:每高一尺,底广五寸,每面斜收一寸,若粗砌,斜收一寸三分,以此为率。
【译文】
垒砌砖墙的制度:以其墙每高1尺,墙之底部的宽度为5寸,墙的每一侧向内斜收1寸,如果是粗砌的混水砖墙,其每一侧向内斜收1.3寸,以此作为砖墙垒砌的一个基本标准。
露道
【题解】
露道,即指砖砌甬道。其道内为“平铺砌”,或“侧砖虹面垒砌”。梁先生对后者加以解释:“指道的断面中间高于两边。”
文中并未给出露道的宽度,其长与宽应随地形环境取宜。道两侧各侧砌两道砖线道,略近于近世道路两旁的路牙。线道以内,可以用平砖铺砌,亦可以用侧砖砌筑的方式,形成中央隆起,向两边找泛水坡度的做法。道两侧各用4道侧砖砌出线道。
砌露道之制:长广量地取宜,两连各侧砌双线道,其内平铺砌或侧砖虹面垒砌,两边各侧砌四砖为线。
【译文】
铺砌砖筑露天甬道的制度:其露道的长度与宽度可以根据用地情况适当量取确定,露道所连接之两部分的每一个侧边都应以侧砖砌出双线道式的边线,边线之内或平铺地面砖,抑或将其砖侧立,将露道以虹面隆起的形式加以垒砌,露道两边各侧亦应侧砌4砖以为边线。
城壁水道
【题解】
城壁水道,是沿着土筑城墙内壁或外壁用砖砌筑的排水道。这里所描述的总宽4.7尺,其内均匀分布着高2尺、宽0.6尺、用3块厚度为0.2尺的趄条砖相并砌筑、顶面与城墙顶面平齐的蹬踏,可能指的是城墙顶面用以收集雨水的砖砌水池。池中匀布的蹬踏,是为了方便城墙上人员的走动。
与每一水池相对应的是水道。水道很可能是沿着城壁上下方向砌筑的,故称“城壁水道”。其宽1.1尺,深0.6尺;水道两侧各有1.8尺的道壁宽度,用以保护水道两侧的夯土城墙。对应于每一水道排水口的城墙底部地面,用侧砖砌筑一个6尺见方的散水台,以防止沿城壁水道排水口流下来的水对城墙的地基造成损害。
垒城壁水道之制:随城之高,匀分蹬踏。每踏高二尺,广六寸,以三砖相并,用趄条砖。面与城平,广四尺七寸。水道广一尺一寸,深六寸;两边各广一尺八寸。地下砌侧砖散水,方六尺。
【译文】
垒砌城墙壁上排水道的制度:随其城墙高度,均匀地划分出蹬踏。其每一蹬踏高2尺,宽6寸,蹬踏皆以3砖相并的形式砌筑,砌筑时采用的是趄条砖。其蹬踏顶面与城墙面找平,蹬踏与水道总宽4.7尺。其内之水道宽1.1尺,深6寸;水道两侧各宽1.8尺。水道延至城墙下部之地面处,在地面下用侧砖铺砌散水,散水方为6尺。
卷輂河渠口
【题解】
关于这段文字,梁先生在其注释中建议说:“参阅卷三《石作制度》‘卷水窗’篇。”说明其基本砌筑方式与石作制度中的卷水窗做法十分接近。
石筑卷水窗,其广“随渠河之广”,而用砖垒砌的卷河渠砖口,“长广随所用”。大意或是说,砖筑卷河渠口,可能是城墙或某种围垣之上开设的水口,其长宽尺寸随河渠流量与设计所需大小而定。其做法应是先如石筑卷水窗一样,先在河床底面硬地上打筑木橛(地钉),在木橛之上铺设3路木制衬方。并用碎砖瓦打筑于衬方之间的空隙处,与衬方找平。然后,在衬方上开始铺砌地面砖。
按照本节文字的描述,先在河渠底部铺地面砖一重。每河渠深一尺,以二砖相并砌筑方式垒砌河渠两壁。每重砌高0.5尺。可知河渠两壁,有可能是用方1.3尺、厚0.25尺的方砖,或用长1.3尺、宽0.65尺、厚0.25尺的条砖砌筑。如河渠深5尺,两壁砌高当有10重。水深或卷之顺水方向长度均超过5尺者,则用三砖相并方式砌筑河渠两壁。文中所说“心内以三砖相并”,从上下文看,当指两壁,与前文以“二砖相并”垒砌河渠两壁的做法相对应。
两壁之上垒砌卷,其方式为“随圜分侧用砖”,即两侧随着起拱曲线的圜式垒砌,其上所覆盖的背砖,亦沿相同曲线圜砌。在背砖之上,顺铺条砖,形成卷拱券之缴背。
如果是双眼卷,两壁则以三砖相并方式砌筑,其两卷之间,即所谓“心内”,亦起一中央拱壁。中央拱壁应用六砖相并方式砌筑。其余河渠岸两厢侧壁版,及卷外两侧河岸与随岸走势之“八”字形斜分四摆手做法,亦应参照卷第三《壕寨及石作制度》“卷水窗”的做法实施。
垒砌卷河渠砖口之制[1]:长广随所用,单眼卷者[2],先于渠底铺地面砖一重。每河渠深一尺,以二砖相并垒两壁砖,高五寸。如深广五尺以上者,心内以三砖相并。其卷随圜分侧用砖。覆背砖同。其上缴背顺铺条砖。如双眼卷者[3],两壁砖以三砖相并,心内以六砖相并。余并同单眼卷
之制。
【注释】
[1] 卷(jú)河渠砖口:指在河渠之上采用砖砌拱券形式的水口,可用于城墙水口或桥隧。
[2] 单眼卷:即指单拱券形式。
[3] 双眼卷:指双拱券。
【译文】
垒砌卷河渠砖口的制度:其卷的长度与宽度随其河渠需要的尺寸而定,如果是单眼卷的形式,应先在河渠的底部铺砌地面砖一重。以其河渠水的深度,每水深1尺,以2砖相并垒砌两侧侧壁,侧壁之砖砌高5寸。如果其水的深度与宽度在5尺以上的,其河渠中心之内应采用3砖相并的垒砌方式。其侧壁上所起的拱券式卷应随其圜曲之线在两侧分别用砖施砌。卷輂之上所铺施的覆背砖也应分侧施砌。覆背砖之上所砌的缴背部分要顺其拱曲之券施铺条砖。如果垒砌的是双眼卷拱券形式,其两侧的壁砖应以3砖相并的形式砌筑,其位于河渠中心之壁则应以6砖相并的形式砌筑。其他做法都与单眼卷的制度相同。
接甑口
【题解】
依文中的“釜镬灶”所云,“甑”可以为瓦制,亦可以为铁制,都属蒸食器物类;故这里所说的“接甑口”,如梁先生所解释的,可能是用砖垒砌,可以与甑相接的锅台口或炉膛口。
所垒砌炉灶之接甑口的直径,应依釜或锅的大小而定其圜口口径,用砖依其圜逐层砌筑,然后将灶口削斫为圆形口径。其灶身内用二砖相并方式砌筑。顶面平铺方砖一重为灶面。亦可以用条砖铺砌灶面。灶的高度随使用者方便而定。垒砌接甑口(锅台或炉膛)的砖砌体外表,用纯灰抹两道面层。
垒接甑口之制:口径随釜或锅。先以口径圜样,取逐层砖定样,斫磨口径。内以二砖相并,上铺方砖一重为面。或只用条砖覆面。其高随所用。砖并倍用纯灰下。
【译文】
垒砌釜锅灶接甑口的制度:接甑口的口径随其上所架釜或锅的大小而定。先以灶之圆径确定其接甑口之口径的圆样,再取逐层拟砌之砖定其所用砖之样,并对以砖组合之接甑口的口径加以斫磨。其灶内以二砖相并方式砌筑,其灶台之上铺方砖一重以为其面。或也可以只用条砖覆盖其口之面。其灶及接甑口的高随其所用而定。营筑灶及接甑口的砖都应用两倍的纯石灰垒砌。
马台
【题解】
石作制度中的马台,是用长3.8尺,高、宽各2.2尺的石材雕造的。外余1.8尺,顶面为长、宽各2尺的方形。其高2.2尺,下分作两踏,每踏宽0.9尺。
砖垒马台,分为两踏,上踏方2.4尺,下踏步深1尺,则马台当为长3.4尺,宽2.4尺砖砌体。台高1.6尺,则每踏高似为0.8尺。显然,砖砌马台比石马台低0.6尺,但比其顶面宽出0.4尺。推测砖砌马台用方1.2尺、厚0.2尺的砖,四砖相并垒砌而成。每踏高4皮砖,总高8皮砖。下踏外露1尺,上踏叠压下踏0.2尺。
垒马台之制:高一尺六寸,分作两踏。上踏方二尺四寸,下踏广一尺,以此为率。
【译文】
垒砌马台的制度:马台高1.6尺,将其台分作两步踏阶。其上一踏方2.4尺,下一踏宽1尺,马台之踏以这一尺寸为基准。
马槽
【题解】
砖砌马槽,高2.6尺,宽3尺。马槽长度,可随邻近房屋的一间之广确定,亦可以所需长度确定。马槽台座以5砖相并的方式砌筑,高为6皮砖。推测用边长1.5尺、厚0.27尺的方砖垒砌,则以5砖相并,5砖并长7.5尺,垒高6砖,高1.62尺。其上四边垒砖一周,砌高3皮砖。
推测四边垒砖用长1.3尺、宽0.65尺、厚0.25尺的条砖垒砌。三砖高0.75尺。其槽宽余1.7尺,槽内四壁衬砌侧倚1.3尺见方、厚0.25尺的方砖3层一周,其槽宽余1.2尺,恰与石制水槽子池宽相同。方砖之后,随斜分斫贴三层砖,形成槽四边外侧斜面,顶面覆铺一层宽0.65尺、厚0.25尺的条砖,以做槽帮压沿。其沿上皮距地高约2.6尺。
槽底铺1.2尺方砖一重,以作为马槽底面。槽底、槽帮内外等处,以纯灰抹面,以保证槽内外表面光滑。
垒马槽之制:高二尺六寸,广三尺,长随间广,或随所用之长。其下以五砖相并,垒高六砖。其上四边垒砖一周,高三砖。次于槽内四壁,侧倚方砖一周。其方砖后随斜分斫贴,垒三重。方砖之上,铺条砖覆面一重,次于槽底铺方砖一重为槽底面。砖并用纯灰下。
【译文】
垒砌马槽的制度:其槽高2.6尺,宽3尺,马槽之长可随其槽所在棚舍的开间之广,或随其槽所需使用的长度而定。马槽之下以5砖相并而砌,垒砌的高度为6砖。在所砌的6重砖之上,再在其四边环其顶面垒砖一周,环砌的高度为3砖。然后于其槽内四壁,倚壁侧砌方砖一周。在其方砖之后应随其斜度加以斫贴,然后再垒砌3重。在侧倚所砌方砖之上,铺条砖一重以作为马槽槽帮上沿的表面覆砖,再在其槽底另铺方砖一重,以作为其槽底面。这些部位的砖都应以两倍的纯灰砌造。
井
【题解】
古人以井为主要水源,故井的砌筑十分重要。《法式》关于砖砌“井”的甃砌方式,描述得也比较详尽。
一口砖甃水井,是以井内有4尺直径的水面为基准来推算的,故井底似为直径4尺的圆形。井壁用长1.2尺、宽0.6尺、厚0.2尺的条砖垒砌。井壁应抹角就圜甃砌,并向井口倾斜收分,实留井口为直径1尺的圆形。以卷第三《壕寨及石作制度》“石作制度·井口石”条:“造井口石之制:每方二尺五寸,则厚一尺。心内开凿井口,径一尺。”可两相印证。
如果井深10尺,垒砌50层的高度,以每皮砖厚0.2尺,与10尺井壁高度正相吻合。用条砖600块,平均每层用12块。以井底径4尺,井口径1尺,井深10尺,上下井径均分略近2.3尺,井壁平均围长约7.22尺;12砖,每砖约需长0.6寸;可知以条砖窄边顺圜而砌,井壁厚度1.2尺。若井底大小与井筒深浅不同,则参照此法推而算之。
述及井底铺“底盘版”的文字,梁先生存疑:“什么是‘径斜’?砖作怎样有‘牙缝搭掌’?都不清楚。”从其行文观察,似为以井底圆心向外圜,沿半径放射线斜铺甃砌,用1.2尺条砖与方砖,切割以呈楔形砖片周环铺砌,至底盘外径为3尺时,每片外宽0.8寸,可用12片铺之,宽出部分,可以相互搭接,即称“牙缝搭掌”。若至井底围径4尺时,其外圜围长12.56尺,需用1.2尺方砖10块余。若仍用12片铺之,则每两片间亦有牙状搭接;抑或自径3尺至径4尺距离,将1.2尺方砖沿圆径放射线方向与井壁所垒之砖搭接。此三者都可能属所谓“牙缝搭掌”做法。未可知。底盘版厚0.2寸,恰合一砖厚度。
井壁甃造,是在所留水面径外,沿四周开挖2尺的宽度,沿水面径边缘用竹并芦蕟编夹出圆形砖㼧形式。粗芦蕟,似为芦席。以竹子与芦席围成一圆圜形,并搭成收分如井壁式样,形成井壁模子,则可沿圜外甃砌井壁,垒高10尺,即井深。
所谓“垒及一丈,闪下甃砌”,闪下,有余下之意。垒,似为粗砌,如混水砖砌法;甃,似为细砌,如清水砖砌法。则在井壁超过10尺高度后,似为始出地面,当以清水砖砌筑方式仔细甃砌,以形成井沿与井口外观。其上或压井口石。
若要在已经损脱无法修整的旧井基础上造作,则应沿原井壁外围,再扩展1尺,新垒井壁,拢套旧井之外,彼此搭接垒砌。井底亦铺甃底版盘。
甃井之制:以水面径四尺为法。
用砖:若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条砖,除抹角就圜,实收长一尺,视高计之,每深一丈,以六百口垒五十层。若深广尺寸不定,皆积而计之。
底盘版:随水面径斜,每片广八寸,牙缝搭掌在外。其厚以二寸为定法。
凡甃造井,于所留水面径外,四周各广二尺开掘。其砖㼧用竹并芦蕟编夹。垒及一丈,闪下甃砌。若旧井损脱难于修补者,即于径外各展掘一尺,拢套接垒下甃。
【译文】
甃砌水井的制度:以井之水面径控制在4尺为标准。
所用砖:如果所用砖为长1.2尺,宽6寸,厚2寸的条砖,除去其抹角并就其井之圜,实际所用的砖长为1尺,依据其井之高推计,以其井每深1丈,应用600口砖垒砌50层。如果井的深度与径围尺寸不确定,就都应以此为基础推算而出。
井底所施底盘版:随其井水水面半径的斜度,以每片宽8寸铺砌,相邻两片间的牙缝搭掌不计在这8寸之内。底盘版的厚度为2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凡是甃砌造井,都应在所拟留出的水面径围之外,在其四周各宽2尺的范围内开掘。其用以作为井筒之模的砖㼧,可以用竹子或芦蕟编夹而成。其井垒砌至1丈时,即可以不再用砖㼧,以细砖环井甃砌。如果是旧井损脱难于修补的,就在旧井的径围之外各拓展1尺,依其旧井加以拢套加固,然后接其旧井之上而垒之,并对井内四围做进一步甃砌。
窑作制度
【题解】
窑作,指砖、瓦及琉璃作诸构件的烧制工艺与技术。故这一部分,涉及瓦、砖、琉璃瓦、青掍瓦等,及烧变次序、垒造窑做法等。包括了砖、瓦及琉璃件的烧制方法,与烧制窑的式样与筑造方法。
瓦其名有二:一曰瓦,二曰㽇
【题解】
本节文字的标题原文“二曰甍”,梁注本为“二曰㽇”,并注:“㽇,音斛,hú,坯也。”陈注:“㽇,四库本。”傅注:改“甍”为“㽇”,并注:“㽇,四库本作‘㽇’,《玉篇》:‘㽇,坯也。’非瓦脊之甍也。”
瓦,主要用于屋顶的覆盖,以防止雨水对屋顶结构造成侵蚀。中国古代建筑,最早的屋顶为茅草覆盖,所谓上古尧时,“堂高三尺,采椽不斫,茅茨不翦”(《史记·李斯列传》)。自商周至秦汉,覆瓦屋顶渐渐出现。
坡形瓦屋,既有防雨功能,亦有排雨水功能。《周礼·冬官·匠人》中对草葺屋顶与瓦葺屋顶坡度做了定义:“葺屋叁分,瓦屋四分。”《看详》“举折”一条提到了这句话:“葺屋三分,瓦屋四分。郑司农注云:各分其修,以其一为峻。”葺屋,是指以茅草葺盖的屋顶;瓦屋,则是以瓦覆盖的屋顶。
瓦坯,及鸱尾、走兽等屋顶饰件,皆用不夹砂细胶黏土制作。于烧制前一日和泥造坯。用轮以转动,札圈似为圆模,在轮上转动札圈,以使瓦坯呈圆筒状;用布筒使坯易与模脱离。其他如鸱尾、走兽等装饰瓦件,则采用类似泥塑的做法捏造。如屋顶等处用火珠,则用轮床旋转成型后收托。坯成型后,去札及布筒,曝晒于日下,以备入窑烧制。
由于瓦不仅分㼧瓦、瓪瓦,而且还有大小尺寸的差别,因此《法式》分别对不同等第的两种瓦加以描述。这里给出了6种等第的㼧瓦尺寸,且要求在制坯时应留出曝干并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缩变余量。但以何种比例留出余量,在文中并未指明,当为经验性数字。
同时还给出了7种等第的瓪瓦尺寸。其所给尺寸,在制坯时,亦应留出曝干并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缩变余量。
瓦坯初件为一圆筒,初坯完成微干,即用刀割划成瓦。一般瓪瓦坯,割为4片;㼧瓦坯,割为2片;线道瓦,以1片瓪瓦坯,在中心再画割1道;条子瓦,则用1片瓪瓦坯,按十字划割成4片。
《法式》文中未给出线道瓦、条子瓦的相应尺寸,故上述中亦未列出。或对应不同等第的㼧瓦与瓪瓦,有不同尺寸的线道瓦、条子瓦等。
(造瓦坯)
造瓦坯:用细胶土不夹砂者,前一日和泥造坯。鸱、兽事件同。先于轮上安定札圈,次套布筒,以水搭泥拨圈,打搭收光,取札并布筒㬠曝。鸱、兽事件捏造,火珠之类用轮床收托。其等第依下项:
【译文】
凡造瓦坯:用其内不夹杂砂粒的细胶土,在打造瓦坯的前一天和成泥。打造鸱、兽等瓦饰件之坯的做法也是一样。在造坯时,先在轮子上安装固定一个札圈,然后在札圈之外套以布筒,边以水搭泥边拨动其圈,并在其泥表面打搭收光,取除札圈和布筒后在阳光下曝晒。屋脊之鸱、兽等瓦饰件之坯应手工捏造,脊上所施火珠之类装饰瓦件则应用轮床加以塑形收托。所造瓦坯的等第可依据如下几项:
㼧瓦
长一尺四寸,口径六寸,厚八分。仍留曝干并烧变所缩分数。下准此:
长一尺二寸,口径五寸,厚五分。
长一尺,口径四寸,厚四分。
长八寸,口径三寸五分,厚三分五厘。
长六寸,口径三寸,厚三分。
长四寸,口径二寸五分,厚二分五厘。
【译文】
㼧瓦
长1.4尺,口径6寸,厚0.6寸。仍应预留出因曝干并烧变所可能缩小的尺寸数。以下情况以此为准:
长1.2尺,口径5寸,厚0.5寸。
长1尺,口径4寸,厚0.4寸。
长8寸,口径3.5寸,厚0.35寸。
长6寸,口径3寸,厚0.3寸。
长4寸,口径2.5寸,厚0.25寸。
瓪瓦
长一尺六寸,大头广九寸五分,厚一寸;小头广八寸五分,厚八分。
长一尺四寸,大头广七寸,厚七分;小头广六寸,厚六分。
长一尺三寸,大头广六寸五分,厚六分;小头广五寸五分,厚五分五厘。
长一尺二寸,大头广六寸,厚六分;小头广五寸,厚五分。
长一尺,大头广五寸,厚五分;小头广四寸,厚四分。
长八寸,大头广四寸五分,厚四分;小头广四寸,厚三分五厘。
长六寸,大头广四寸,厚同上。小头广三寸五分,厚三分。
【译文】
瓪瓦
长1.6尺,其瓦之大头宽9.5寸,厚1寸;瓦之小头宽8.5寸,厚0.8寸。
长1.4尺,瓦之大头宽7寸,厚0.7寸;其小头宽6寸,厚0.6寸。
长1.3尺,瓦之大头宽6.5寸,厚0.6寸;其小头宽5.5寸,厚0.55寸。
长1.2尺,瓦之大头宽6寸,厚0.6寸;其小头宽5寸,厚0.5寸。
长1尺,瓦之大头宽5寸,厚0.5寸;其小头宽4寸,厚0.4寸。
长8寸,瓦之大头宽4.5寸,厚0.4寸;其小头宽4寸,厚0.35寸。
长6寸,瓦之大头宽4寸,其厚与上一等瓦相同。其小头宽3.5寸,厚0.3寸。
(造瓦坯之制)
凡造瓦坯之制:候曝微干,用刀剺画[1],每桶作四片。㼧瓦作二片;线道瓦于每片中心画一道,条子十字剺画。线道条子瓦,仍以水饰露明处一边。
【注释】
[1] 剺(lí):《法式》原字“”,梁注:“‘’字不见于字典。”疑为“剺”字之误。剺,用刀划、割。
【译文】
凡造瓦坯的制度:等其皮被曝晒得微微发干后,用刀切割擘画,将每一坯桶分作4片。若是造㼧瓦,只需分作2片;若是造线道瓦,则于每片的中心刻画一道,若造线道条子瓦,则在其中心做十字剺画切割。造线道条子瓦坯,仍应用水饰涂于其露明处的那一边。
砖其名有四:一曰甓;二曰瓴甋;三曰㲄;四曰㼾甎
【题解】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砖坯的制作方式。砖坯的制作方法与瓦坯的制作方法相类似,应于烧制前一日和泥打造。打造方式为,先在砖模匣内用灰衬隔,然后将坯泥放入。成型后用杖剖脱模匣,曝晒于日下,令其渐干。
除了砖碇、镇子砖外,其他各类砖及相应尺寸,已经见于本卷前文《砖作制度》“用砖”一节的描述。梁注:“以下各种特殊规格的砖,除压阑砖名称本身说明用途外,其他五种用途及用法都不清楚。”
(造砖坯)
造砖坯,前一日和泥打造。其等第依下项:
【译文】
凡造砖坯,应于造砖坯的前一天和泥,然后打造。其砖坯的等第可依据如下几项:
方砖
二尺,厚三寸。
一尺七寸,厚二寸八分。
一尺五寸,厚二寸七分。
一尺三寸,厚二寸五分。
一尺二寸,厚二寸。
【译文】
方砖:
方2尺,厚3寸。
方1.7尺,厚2.8寸。
方1.5尺,厚2.7寸。
方1.3尺,厚2.5寸。
方1.2尺,厚2寸。
条砖
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厚二寸五分。
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
压阑砖:长二尺一寸,广一尺一寸,厚二寸五分。
砖碇:方一尺一寸五分,厚四寸三分。
牛头砖: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二分。
走趄砖:长一尺二寸,面广五寸五分,底广六寸,厚二寸。
趄条砖:面长一尺一寸五分,底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
镇子砖:方六寸五分,厚二寸。
【译文】
条砖:
长1.3尺,宽6.5寸,厚2.5寸。
长1.2尺,宽6寸,厚2寸。
压阑砖:长2.1尺,宽1.1尺,厚2.5寸。
砖碇:方1.15尺,厚4.3寸。
牛头砖:长1.3尺,宽6.5寸,其一侧壁厚2.5寸,另一侧壁厚2.2寸。
走趄砖:长1.2尺,砖面宽5.5寸,砖底宽6寸,厚2寸。
趄条砖:砖面长1.15尺,砖底长1.2尺,砖宽6寸,厚2寸。
镇子砖:方6.5寸,厚2寸。
(造砖坯之制)
凡造砖坯之制:皆先用灰衬隔模匣,次入泥;以杖剖脱曝令干。
【译文】
凡打造砖坯的制度:都应先用灰对用来制作砖坯的模匣加以衬隔,然后将制坯之泥倒入模匣之中;再以杖将坯外模匣刮脱开,使砖坯曝晒于日下,以候其干。
琉璃瓦等炒造黄丹附
【题解】
烧造琉璃瓦用药,有黄丹、洛河石与铜末。黄丹,呈橙红或橙黄色状,宋代彩画作、琉璃瓦作中多用之。洛河石,据宋人杜绾撰《云林石谱》卷中:“洛河石: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颇多青白,间有五色斑斓。采其最白者,入铅和诸药,可烧变假玉或琉璃用之。”洛河石当研成末用之。
将黄丹、洛河石、铜末用水调匀,冬季用汤调,涂于㼧瓦背面,或鸱尾、走兽等安卓后可能露明之处。然后再普遍浇刷一遍。青掍瓦,亦涂于背面等露明处,并遍浇刷。
瓪瓦,涂于仰面内中心。重唇瓪瓦,除了仰面内中心外,还要在瓦背大头处浇涂。其余如线道瓦、条子瓦等,浇涂外露的唇沿部位。
可知,炒造黄丹,是为制作调制琉璃釉的药物而用。如上文所述,其药用黄丹、洛河石末、铜末等调制而成。黄丹阙,似即黄丹。调制琉璃药所用黄丹阙,要与黑锡、盆硝等入于铁镬中,炒煎一日者,为粗釉。倾倒出后,候其冷却,捣碎过罗筛,使之成末状。第二日再炒,用砖覆盖。第三日方炒造成功。
(造琉璃瓦等之制)
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月用汤。㼧瓦于背面,鸱、兽之类于安卓露明处,青掍同。并遍浇刷。瓪瓦于仰面内中心。重唇瓪瓦仍于背上浇大头;其线道、条子瓦,浇唇一壁。
【译文】
凡制造琉璃瓦等的制度:其瓦所用药包括黄丹、洛河石和铜末,应将药用水调匀。冬天应用热水调匀。若是㼧瓦就在瓦的背面,若是鸱尾、走兽之类,就在安卓其瓦饰件后需要露明之处,制作青掍瓦也是一样。在这几处地方都要普遍浇刷其药。若是瓪瓦,则浇于其瓦仰面之内的中心部位。若是重唇瓪瓦,则仍应在其瓦背上浇其瓦的大头一端;若是线道瓦、条子瓦等,应浇涂其瓦外露一侧的唇沿部位。
(炒造黄丹阙)
凡合琉璃药所用黄丹阙炒造之制,以黑锡、盆硝等入镬,煎一日为粗[1],出候冷,捣罗作末;次日再炒,砖盖罨;第三日炒成。
【注释】
[1] (yòu):同“釉”。
【译文】
凡是合制用于琉璃之药中所需的黄丹阙的炒造制度,将黑锡、盆硝等加入镬中,用火煎一日,形成黄丹阙粗釉,将粗釉滤出等候其自然冷却,将冷却后的黄丹阙捣碎罗筛以使其成粉末状;第二天再加炒作,并用砖将其加以掩盖;至第三天再炒而成。
青掍瓦滑石掍、荼土掍
【题解】
掍,其义为“混”或“混合”,亦有“掍边”“缘边”的意思。古人的青色,略近黑色。从本节文字描述其烧制工艺:“先烧芟草,次蒿草、松柏柴、羊屎、麻籸、浓油,盖罨不令透烟。”可知这种略近黑色,是通过特殊的烟熏工艺而达成的。
青掍瓦,亦分㼧瓦、瓪瓦。在烧制前的干坯状态,要先用瓦石将㼧瓦背部、瓪瓦仰面等外露部分磨去布纹,并用浸水湿布揩拭。待干后,再以洛河石碾磨,此后,掺入滑石末再加磨拭,使其表面光亮。其效果当是一种表面有光泽,且防水性能较好的青黑色瓦。
荼土或茶土,未解其为何种土。“荼”似有白色之意,若称“荼土”,疑指略近白色之土;则“荼土掍”可能是在磨去布纹的坯面上,先掺白土。若称“茶土”,则似应掺“茶土”;再用洛河石碾磨,令表面光润,再加烧制。由此推测,滑石掍,其意相类,先磨去布纹,再掺滑石末,以石碾磨入坯面缝隙中,令光润,再加烧制。相信荼(茶)土掍与滑石掍亦应各有其㼧瓦、瓪瓦的区别。
青掍瓦等之制:以干坯用瓦石磨擦,㼧瓦于背,瓪瓦于仰面,磨去布文。次用水湿布揩拭,候干;次以洛河石掍砑;次掺滑石末令匀。用荼土掍者,准先掺荼土,次以石掍砑。
【译文】
制造青掍瓦等的制度:其瓦尚处于干坯状态时,应用瓦石摩擦,若是㼧瓦,就在瓦背之上摩擦;若是瓪瓦,就在瓦之仰面上摩擦,应磨去瓦面上的布纹。然后用水将布濡湿后进一步揩拭,再等候其干;待其干后再以洛河石揉搓掍砑;之后再掺以滑石粉末于其表面均匀涂抹。若是采用荼土制作青掍瓦,可以先掺以荼土,然后再用洛河石做掍砑揉摩。
烧变次序
【题解】
这里给出了三种瓦的烧制方法。
其一,素白窑。疑即烧制色近深灰布瓦之窑。其方法为:第一日装窑;第二日下火烧变;第三日,浇水并封闭窑口。三日后开窑,继续冷却,至第七日出窑。
其二,青掍窑(及荼土掍窑)。即烧制青掍瓦之窑。其装窑、烧变、出窑的时间节点,与素白窑相同。烧制过程中,先烧芟草。芟,本义为“除”,则这里的芟草,似为芟除而来的杂草。在烧芟草的时候,窑内可以搭带放置一些荼土掍瓦坯,与青掍瓦同时烧制。荼土掍窑的进一步烧制过程,不需加入柴草、羊粪、油籸等物作为燃料。如烧制青掍瓦,其后还需再加蒿草、松柏柴、羊粪、麻籸、浓油等燃料进一步烧制。这第二阶段的烧制,要将拟烧之青掍瓦坯加以掩盖,使所起烟雾不致外泄,以达到熏烤青掍瓦面的效果。
其三,琉璃瓦。第一日装窑,第二日下火烧变,第三日开窑。然后,令其自然冷却,到第五日即可出窑。
其文中没有给出滑石掍瓦的烧制方法。或也可以搭带于青掍窑烧制的第一个阶段中。未可知。
凡烧变砖瓦之制:素白窑,前一日装窑,次日下火烧变,又次日上水窨,更三日开窑,候冷透,及七日出窑。青掍窑,装窑、烧变、出窑日分准上法。先烧芟草,荼土掍者,止于曝窑内搭带,烧变不用柴草、羊屎、油籸。次蒿草、松柏柴、羊屎、麻籸、浓油,盖罨不令透烟。琉璃窑,前一日装窑,次日下火烧变,三日开窑,候火冷,至第五日出窑。
【译文】
凡是烧制变造砖瓦的制度:若是烧制素白瓦窑,应在前一天装好窑,第二天就可以下火烧变,第三天可以上水窨,再过三天后就可以开窑,开窑后要等其窑冷透,直至第七天出窑。若是烧制青掍瓦窑,其装窑、烧变、出窑的日子分别与上面烧制素白窑的做法一致。先用芟草烧窑,若是烧制荼土掍瓦,只需要在曝窑之内搭带烧制即可,烧变时不用柴草、羊粪、油籸等做辅助燃料。之后再加入蒿草、松柏柴、羊粪、麻籸、浓油等做进一步烧变处理,在烧制过程中应对其窑进行盖掩,以不使其透烟为要。若是烧制琉璃瓦窑,应在前一天装窑,第二天下火烧变,第三天开窑,等候窑火冷却,至第五天即可出窑。
垒造窑
【题解】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烧制砖瓦的大窑与曝窑的制度。大窑,其高22.4尺,其径18尺。其窑的外围地不包含在这一尺寸之内。
关于“曝窑”,卷第二十七《诸作料例二》“窑作·诸事件”条:“琉璃瓦并事件:并随药料,每窑计之。(谓曝窑。)”或可由此推知,“曝窑”很可能是专门用于烧制琉璃瓦及琉璃饰件的窑。如此,则大窑为可以烧制包括布瓦、青掍瓦等各种砖、瓦之窑。
文中给出了垒造窑之各个不同高度段的尺寸。这些尺寸覆盖了包括大窑、曝窑的外围,及窑周围的各部分,如门、子门、床、池、踏道等部分的具体尺寸。根据这些尺寸与描述,或可以还原宋代烧制砖瓦之大窑与曝窑的可能形式。
(垒造之制)
垒窑之制:大窑高二丈二尺四寸,径一丈八尺。外围地在外,曝窑同。
【译文】
垒造烧制砖瓦之窑的制度:大窑之高为2.24丈,大窑之径为1.8丈。环绕其窑的外围地不包括在这一尺寸之内,曝窑的情况也是一样。
(窑诸段尺寸)
门:高五尺六寸,广二尺六寸。曝窑高一丈五尺四寸,径一丈二尺八寸。门高同大窑,广二尺四寸。
平坐:高五尺六寸,径一丈八尺,曝窑一丈二尺八寸。垒二十八层。曝窑同。其上垒五币,高七尺,曝窑垒三币,高四尺二寸。垒七层。曝窑同。
收顶:七币,高九尺八寸,垒四十九层。曝窑四币,高五尺六寸,垒二十八层;逐层各收入五寸,递减半砖。
龟壳窑眼暗突:底脚长一丈五尺,上留空分,方四尺二寸,盖罨实收长二尺四寸。曝窑同。广五寸,垒二十层。曝窑长一丈八尺,广同大窑,垒一十五层。
床:长一丈五尺,高一尺四寸,垒七层。曝窑长一丈八尺,高一尺六寸,垒八层。
壁:长一丈五尺,高一丈一尺四寸,垒五十七层。下作出烟口子、承重托柱。其曝窑长一丈八尺,高一丈,垒五十层。
门两壁:各广五尺四寸,高五尺六寸,垒二十八层,仍垒脊。子门同。曝窑广四尺八寸,高同大窑。
子门两壁:各广五尺二寸,高八尺,垒四十层。
外围:径二丈九尺,高二丈,垒一百层。曝窑径二丈二寸,高一丈八尺,垒五十四层。
池:径一丈,高二尺,垒一十层。曝窑径八尺,高一尺,垒五层。
踏道:长三丈八尺四寸。曝窑长二丈。
【译文】
窑门:高5.6尺,宽2.6尺。曝窑之高为1.54丈,其径为1.28丈。曝窑之门的高度与大窑的门高相同,其门宽2.4尺。
窑之平坐:其高5.6尺,其坐之径为1.8丈,曝窑平坐之径为1.28丈。垒造平坐应用砖28层。曝窑平坐也是一样。在平坐之上再垒5币,其高7尺,若是曝窑则只应垒3币,其高4.2尺。垒为7层。曝窑也是一样。
其窑收顶:其收顶为7币,高9.8尺,用49层砖垒制。曝窑收顶为4币,高5.6尺,用28层砖垒制;每一层向内各收入5寸,同时每一层递减半砖。
龟壳窑眼上所出暗突:其暗突的底脚长1.5丈,其上所留空分,方为4.2尺,将其盖掩后实际所收长度为2.4尺。曝窑的暗突也是一样。宽5寸,用20层砖垒制。曝窑的暗突长1.8丈,其宽与大窑相同,用15层砖垒制。
窑床:其长1.5丈,高1.4尺,用7层砖垒制。曝窑的窑床长1.8丈,高1.6尺,用8层砖垒制。
窑壁:其长1.5丈,高1.14丈,用57层砖垒制。其壁之下作出烟口子,及承重托柱。曝窑的窑壁长1.8丈,高1丈,用50层砖垒制。
窑门之侧的两壁:其壁各宽5.4尺,高5.6尺,用28层砖垒制,其门上仍垒砌门脊。子门也是一样。曝窑门侧两壁各宽4.8尺,壁之高同大窑门侧两壁之高。
子门之侧的两壁:各宽5.2尺,高8尺,用40层砖垒砌。
窑之外围:其径2.9丈,高2丈,用100层砖垒制。曝窑外围之径为2.2丈,高1.8丈,用54层砖垒制。
窑池:其径1丈,高2尺,用10层砖垒制。曝窑窑池之径8尺,高1尺,用5层砖垒制。
出入窑踏道:其长3.84丈。曝窑踏道长2丈。
(垒窑一般)
凡垒窑,用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条砖。平坐并窑门,子门、窑床,踏外围道,皆并二砌。其窑池下面,作蛾眉垒砌承重。上侧使暗突出烟。
【译文】
凡垒砌烧制砖瓦之窑,用长1.2尺,宽6寸,厚2寸条砖砌筑。其平坐并窑门,子门、窑床,外围踏道,都应以两砖并砌的方式砌筑。在其窑池的下面,应以蛾眉式拱券方式垒砌以承上重。其上之侧则施以暗突以利出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