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包括了宋代房屋营造之匠作体系中的“瓦作”与“泥作”两种制度。
所谓“瓦作”,主要指的是如何用瓦来覆盖房屋的屋顶,也包括房屋屋脊,如正脊、垂脊与戗脊等的垒造,以及屋脊之端头装饰性兽头等瓦件的安装。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古代中国房屋营造,在建筑材料上的重要突破之一,就是屋瓦的出现与使用。事实上,由黏土塑形并入窑烧制的陶器,或称瓦器,产生的时代由来已久。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诸多原始彩陶器物。由古代文献亦可推知,中国人很早就熟悉瓦的制作,《禹贡说断》云:“考工记,用土为瓦,谓之搏埴之工。是埴为黏土,故土黏曰埴。”春秋时已出现以瓦覆盖屋顶的房屋。《左传·隐公八年》:“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疏曰:“齐侯尊宋,使主会,故宋公序齐上,瓦屋,周地。”尽管这里的“瓦屋”指的是周天子所辖地区的一个地名,但也反映出,这一地方曾有一座用瓦覆盖屋顶的房屋。由此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公元前8世纪已经有了用瓦葺盖屋顶的建筑;二是,这时以瓦为顶的建筑十分稀少,故才会以“瓦屋”作为地名称谓。
战国时期,瓦顶房屋已比较多见。晋平公(?—前532)喜好音乐,再三请师旷弹奏悲苦之音,“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史记·乐书》)。可知,当时连廊上有瓦,殿堂上用瓦覆盖,应是十分多见了。墨子时代的城门楼,也采用了瓦顶。《墨子·备突》云:“城百步一突门,突门各为窑灶,窦入门四五尺,为亓门上瓦屋,毋令水潦能入门中。”春秋时的城墙,已设防御性突门,门上设瓦屋,相当于后世城墙上的敌楼。《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记载了战国时秦赵战争期间,“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这大约是赵惠文王在位之时(前298—前266)。
在世界建筑史上,早在古巴比伦城的全盛时期,就已经有了琉璃饰面的城门。但琉璃瓦在中国的出现与利用,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尽管在汉代的文献中就能够看到有关“琉璃”这种材料的描述,但琉璃瓦用于房屋屋顶之上,至少是南北朝时期的事情了。南朝齐末东昏侯后宫遭火后,他穷极绮丽大兴土木,以期厌火。当时,他质疑其祖齐武帝所建兴光楼:“何不纯用琉璃?”(《南齐书·东昏侯纪》)齐武帝(440—493)仅比齐东昏侯(499—501)早二三十年。可能因为齐武帝时,南朝地区的琉璃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故他以青漆装饰建筑,到齐昏侯时他修建宫室则大肆采用了防火效果更好的琉璃加以装饰。
同一时代的北魏,已开始使用琉璃瓦装饰屋顶。《南齐书·魏虏传》提到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自佛狸至万民,世增雕饰。正殿西筑土台,谓之白楼。万民禅位后,常游观其上。台南又有伺星楼。正殿西又有祠屋,琉璃为瓦。”这里的“佛狸”,指魏太武帝拓跋焘,万民则指魏献文帝拓跋弘。两人之间的时间跨度,从424年至471年。显然,在这一时间段内,北魏帝室的宫殿建筑屋顶,已经开始使用琉璃瓦。由此推测,与西域交往更为密切的北朝,似乎比南朝更早地接受了琉璃瓦技术。据此或也可以推测,5世纪中叶至6世纪初,是作为建筑材料的琉璃,开始在中土南北地区被广为接受的一个时间节点。
但是从考古资料来观察,隋唐时代两京城内的宫殿建筑遗址中,琉璃瓦仍然极其罕见。这说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古代中国人在琉璃瓦的烧制技术上,可能还不那么纯熟,故其产量还不足以提供大体量的宫殿与寺庙宫观殿堂建筑的使用。但是,自晚唐至五代,使用琉璃瓦覆盖屋顶的例证,似已渐渐多了起来。到了两宋辽金时代,无论是宫殿建筑,还是佛寺道观内的殿堂建筑,用琉璃瓦覆盖屋顶已经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了。
本卷中提到的“泥作制度”,主要涉及的是将灰泥作为黏接材料,用以垒砌屋墙、炉灶及射垛等,以及用灰泥涂抹房屋墙壁,特别是涂抹用以绘制装饰性壁画之画壁的做法。其泥的成分中,显然包括了粗泥、中泥、细泥,以及掺有不同石灰材料的合灰泥。各种不同的泥中,掺入的材料也各不相同,如可能用到石灰、白蔑土、麦等,甚至可能用到软石炭、墨煤、胶以及麻捣等材料。这说明宋代房屋营造中,作为砌筑黏接材料或墙面表层材料的灰泥,在确保墙体或墙面结构的坚固与耐久性方面,技术手段上已经十分成熟。这一点可从这一时代房屋的墙体及所留存的室内壁画中,看得十分清楚。
瓦作制度
【题解】
《法式》中的“瓦作制度”与“窑作制度”是两个互为补充的章节。窑作制度中所给出的㼧瓦与瓪瓦尺寸,与瓦作制度中不同等第建筑用瓦尺寸差异等可以相互印证,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宋代建筑的房屋等第与建筑分类。
当然,由于时代的差异,宋代瓦作与清代瓦作,在形式与做法上有很大差别。如宋代尚用鸱尾,而清代正脊以鸱吻为主,两者在构造上与造型上有很大差异。宋代垒脊,以瓪瓦为主,而清代则有一整套相互匹配的瓦件,其垒造的方法也就大相径庭。另宋代所谓“剪边”,与清代常见的“剪边”做法,二者没有什么关联。宋代垂脊、角脊用蹲兽、嫔伽的做法,与清代岔脊上用仙人、走兽的做法,也有很多差别。故而,简单地从清代瓦顶、屋脊及角兽等做法上推测宋代的相应做法,仍然有比较大的难度。
由于时代久远,较为确定的宋代屋顶覆瓦及饰件几乎难见尚存实例,所以很难从《法式》的这一相应章节中还原宋代屋瓦做法的准确形式与构造。但是,《法式》文本中透露出来的房屋等第秩序与相应用瓦尺寸的关联性,反而使今人理解宋代建筑的等第分级,与不同等第及造型建筑彼此之间的差异,有了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
关于瓦作制度,梁思成先生做了详细说明:“我国的瓦和瓦作制度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遗留下来的实物证明,远在周初,亦即在公元前十个世纪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瓦,用来覆盖屋顶。毫无疑问,瓦的开始制度是从仰韶、龙山等文化的制陶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瓦的类型、形式和构造方法上,大约到汉朝就已基本上定型了。汉代石阙和无数的明器上可以看出,今天在北京太和殿屋顶上所看到的,就是汉代屋顶的嫡系子孙。《营造法式》的瓦作制度以及许多宋、辽、金实物都证明,这种‘制度’已经沿用了至少二千年。除了一些细节外,明清的瓦作和宋朝的瓦作基本上是一样的。”
本卷标题“瓦作制度”,陈明达先生注:改“瓦”为“”。傅合校本注:改“瓦”为“”。又原目录中“结瓦”,梁注本改为“结”。傅注:改“结瓦”为“结”,又注“用瓦”,其注曰:“用瓦之瓦不当作‘’。”
疑“”(wà)与“”(wà)在字义上应有相通之处。《汉语大字典》:“,泥屋。《字汇·宀部》:‘,泥屋。’”又“”字:“用瓦盖屋。明陈铎《北双调水仙子·瓦匠》:‘东家壁土恰涂交,西舍厅堂初了。’”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六:“俗字……泥坐瓦曰‘’。”从字义讲,梁先生将“结瓦”改为“结”似更为恰当。
另在《汉语大字典》中似未收入“”字,疑其似为“”之别写,亦属俗杂之字。
结
【题解】
本节小标题的原文为“结瓦”,梁注本改为“结”。
关于“结”一词,梁先生有注:“‘结’的‘’字(吾化切,去声wà)各本原文均作‘瓦’。在清代,将瓦施之屋面的工作,叫做‘瓦’。《康熙字典》引《集韵》:‘施瓦于屋也。’‘瓦’是名词,‘’是动词。因此《法式》中‘瓦’字凡作动词用的,我们把它一律改作‘’,使词义更明确、准确。”
梁先生基于清代建筑实践及《康熙字典》所做的这一解释,不仅涉及版本问题,也涉及古人在传抄付印过程中对个别字词可能产生的误解。关于此注,徐伯安先生再注:“陶本为‘瓦’,误。”
(结屋宇之制)
【题解】
此条文字为㼧瓦与瓪瓦结合的结之法,主要用于高等级殿阁、厅堂及亭榭等建筑中。其方法是下铺仰瓪瓦,上压㼧瓦,两陇㼧瓦的距离,即瓦陇行距,与㼧瓦的宽度相当,同时要匀分陇行,自下而上铺装。正式瓦之前,要先在屋面上拽勘陇行,并将相接瓦口缝隙修斫严密之后,再将瓦揭开,铺上灰泥,正式瓦。“拽勘陇行”这道工序,与清代屋顶瓦过程中的“冲垄”有几分类似。据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冲垄’是在大面积瓦之前先几垄瓦,以此作为对整个瓦面的高低及囊相的分区控制。”结完㼧瓪瓦之后,在所留房屋正脊当沟处,先砌大当沟瓦,再砌线道瓦,然后在其上垒砌屋脊瓦。
本条文字中,涉及几个疑难术语,如解挢、撺窠等,梁先生均作了解释:一是“㼧瓦”:“㼧瓦即筒瓦,㼧音同。”二是“解挢”:“解挢,(挢,音矫,含义亦同“矫正”的“矫”。)这道工序是清代瓦作中所没有的。它本身包括‘齐口斫去下棱’和‘斫去㼧瓦身内里棱’两步。什么是‘下棱’?什么是‘身内里棱’?我们都不清楚,从文义上推测,可能宋代的瓦,出窑之后,还有许多很不整齐的、但又是烧制过程中不可少的,因而留下来的‘棱’。在结以前,需要把这些不规则的部分斫掉,这就是‘解挢’。斫造完毕,还要经过‘撺窠’这一道检验关,以保证所有的瓦都大小一致,下文小注中还说‘瓪瓦须……修斫口缝令密’。这在清代瓦作中都是没有的。清代的瓦,一般都是‘齐直’‘四角平稳’的,尺寸大小也都是一致的。由此可以推测,制陶的工艺技术,在我国虽然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而且宋朝的陶瓷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还有诸如此类的缺点;同时由此可见,制瓦的技术,从宋到清初的六百余年中,还在继续改进、发展。”
梁先生的这一注解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将宋代建筑的瓦做法与古代制瓦技术的发展历史,融合在屋顶结施工中的一个具体操作性问题上。透过宋人的这道工序,折射出的是自宋代至清代,制瓦技术的发展与屋顶瓦在施工技术上的进步。
虽然清代制瓦技术有所提高,但在清代屋顶的结过程中,类似于解挢或撺窠的工序还是有的。刘大可在“屋面瓦”一节中,提到了“审瓦”:“在瓦之前应对瓦件逐块检查,这道工序叫‘审瓦’。”其意与宋代屋面瓦之前,对不达标准的瓦加以“解挢”修整,并“撺窠”检查,在工序上有相通之处。
其文中的“大当沟”,本义是结过程中,屋面前后坡交汇于屋脊处形成的“当沟”。这里的意思,是指一种瓦,即大当沟瓦,如本卷“垒屋脊”条有:“常行散屋:若六椽用大当沟瓦者,正脊高七层;用小当沟瓦者,高五层。”可知,宋代屋脊会用大当沟瓦或小当沟瓦。疑其与清代正脊上所用“压当条”瓦件相类似。清代正脊吻兽下,另有称为“吻下当沟”的瓦件,名称似沿袭自古代。“线道瓦”,是与当沟瓦同时使用来垒砌屋脊的瓦,相当于叠造屋脊根部线脚的瓦。疑其与清代正脊上所用“群色条”瓦件相类似。
经梁先生注释后,这段文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值得注意的几点是,檐口部位的小连檐之上,用燕颔版;出际华废之下,用狼牙版。两者的当口曲线是不同的。两种版的尺寸,都会随建筑物的等级与大小而变化,在高等级建筑中,如七开间以上的殿宇,燕颔版宽3寸,厚0.8寸;在等级较低的余屋中,所用燕颔版宽2寸,厚0.5寸。相信两者之间,还有与建筑等级和大小相当的其他燕颔版尺寸。要将燕颔版固定在小连檐上,或将狼牙版固定在出际山花上,应每隔2尺用钉1枚。在燕颔版或狼牙版转角合版处,用铁叶裹压两版接缝,然后用钉。
凡在檐口处用华头㼧瓦,瓦身之内要用蔥台钉,使其钉入小连檐内,但不要钉透。当屋顶跨度达到六架椽屋以上,且屋顶起举高度比较峻峭时,在正脊下第四排㼧瓦与第八排㼧瓦的瓦背中心,要用腰钉将瓦固定在屋面上。腰钉之上,用钉帽覆盖,称“着盖腰钉”。为使腰钉落在木版上,应在屋顶所覆作为铺衬之用的柴栈、版栈、竹笆或苇箔上,约度腰钉的可能位置,横安两道木版,以使腰钉有透钉脚处。
(㼧瓦)
结屋宇之制有二等[1]:一曰㼧瓦:施之于殿阁、厅堂、亭榭等。其结之法:先将㼧瓦齐口斫去下棱,令上齐直;次斫去㼧瓦身内里棱,令四角平稳,角内或有不稳,须斫令平正。谓之解挢[2]。于平版上安一半圈[3],高广与㼧瓦同。将㼧瓦斫造毕,于圈内试过,谓之撺窠。下铺仰瓪瓦。上压四分,下留六分。散瓪仰、合瓦,并准此。两㼧瓦相去,随所用㼧瓦之广,匀分陇行,自下而上。其㼧瓦须先就屋上拽勘陇行[4],修斫口缝令密[5],再揭起,方用灰结[6]。毕[7],先用大当沟[8],次用线道瓦,然后垒脊。
【注释】
[1] 结(wà)屋宇:原文“结瓦”,梁注本改为“结”。徐补注:“陶本为‘瓦’,误。”陈注:改“瓦”为“”。傅合校本注:改“瓦作制度”为“作制度”。结屋宇,就是用瓦覆盖其屋顶的房屋楼宇。
[2] 解挢(jiǎo):梁注:“在结以前,需要把这些不规则的部分斫掉,这就是‘解挢’。”这道工序是清代瓦作中所没有的。它本身包括“齐口斫去下棱”和“斫去㼧瓦身内里棱”两步。挢,纠正。傅注:改“挢”为“桥”,即“解桥”,疑其与清代大式建筑屋顶瓦之前的“审瓦”有相近之处。
[3] 平版:疑指在瓦之前,为确保其瓦施安平顺正直所做试过程中使用的一处平正之版面,而非指房屋屋顶的顶版。安一半圈:疑指用来控制㼧瓦高度与平直程度的一种辅助性工具或做法。
[4] 拽勘陇行:疑指在未瓦之前,在拟施工的屋顶上先勘测确定拟之瓦陇的左右分布与上下顺直的线条,为正式开始瓦施工前的准备工序之一。这道工序与清代屋顶瓦过程中的“冲垄”(参见本卷“结屋宇之制”题解)有几分类似。
[5] 修斫(zhuó)口缝:梁注:“在结以前,需要把这些不规则的部分斫掉。这就是‘解挢’。斫造完毕,还要经过‘撺窠’这一道检验关,以保证所有的瓦都大小一致。下文小注中还说‘瓪瓦须……修斫口缝令密’。这在清代瓦作中都是没有的。”
[6] 再揭起,方用灰结:将拟之瓦先试,并修斫其口缝,确保平正顺直后再揭起,施灰泥后,正式安。
[7] 毕:原文“瓦毕”,梁注本改为“毕”。傅注:改“瓦”为“”,即“毕”。
[8] 大当沟:本指结过程中,屋面前后坡交汇于屋脊处形成的“当沟”。这里疑指一种瓦,即大当沟瓦。参见本卷“结屋宇之制”条题解。
【译文】
屋顶为结形式的殿堂屋宇,其结制度有两个等级:第一等称“㼧瓦”:施之于殿阁、厅堂、亭榭等等级较高的建筑物屋顶之上。在其屋顶上结的方法是:先将㼧瓦沿其瓦口齐口斫去下棱,使得其瓦口及瓦身齐整顺直;然后斫去㼧瓦里侧的身内不很平正的里棱,以使其瓦的四角能够平稳着地,其四角之内如果有不平稳之处,也必须加以削斫使其平正。这一做法称之为“解挢”。之后,在平版之面上安置一个半圈形,半圈形的高与宽应与㼧瓦的高与宽相同。将㼧瓦斫削修整完毕,放入这一半圈形中进行测试,以观其是否吻合,这一过程称之为“撺窠”。㼧瓦之下铺装仰瓪瓦。在铺装好的仰瓪瓦上,将其上部的4/10用其两侧之上的㼧瓦覆压住,其下留出瓪瓦的6/10作为排雨水之瓦沟。若是用散瓪仰、合瓦覆盖屋顶,其合瓦与仰瓦的覆盖形式与比例也都以此为准。瓪瓦之上所覆两道㼧瓦相互的距离,随其所用㼧瓦的宽度而定,均匀地划分瓦陇的行排,自下而上地铺设。在覆施㼧瓦之前,必须先在其屋顶之上勘测确定拟之瓦陇的左右分布与上下顺直的线条,或先上几垄瓦,作为对整个屋顶瓦面及瓦行之高低与直顺加以控制的基准,同时,要将所之瓦的瓦口与接缝再加修斫,以使得其上下左右紧密地衔接,然后再将瓦揭起,才用灰正式结。结完成之后,在贴近屋脊处先施用大当沟,然后再施用线道瓦,之后再垒砌屋脊。
(瓪瓦)
二曰瓪瓦:施之于厅堂及常行屋舍等。其结之法:两合瓦相去,随所用合瓦广之半[1],先用当沟等垒脊毕[2],乃自上而至下,匀拽陇行[3]。其仰瓦并小头向下,合瓦小头在上。
【注释】
[1] 随所用合瓦广之半:将瓪瓦之仰瓦与合瓦结合的屋顶结施工做法,似用于等级较低的厅堂及常行屋舍(散屋)等建筑上。其过程是先用当沟瓦垒砌屋脊,再均匀分布各行瓦陇。两陇合瓦的行距,是所用合瓦宽度的一半。然后,自上而下铺砌仰瓦与合瓦,务必使瓦陇均匀分布。瓪瓦时,仰瓦小头向下,合瓦小头在上。
[2] 先用当沟等垒脊:这里的“当沟”与上条行文中的“大当沟”在意思上有相近之处,在垒脊之前,先铺当沟,然后再在其上垒砌屋脊。这里没有提到线道瓦,疑以仰合瓪瓦所结的屋顶,其屋脊下仅施当沟,不施线道瓦。
[3] 自上而至下,匀拽陇行:似乎是指在施完成其瓪瓦屋顶之后,再用线衡量其瓦陇是否平正顺直,依其线自上而下对瓦陇的陇行再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译文】
第二等称“瓪瓦”:一般施之于等级稍低的厅堂及较为大量建造的常行屋舍等房屋屋顶之上。瓪瓦屋顶的结之法是:其覆压于仰瓦之上的两陇合瓦之间的距离,应以其所用合瓦宽度的一半为标准,在施完成屋顶仰合瓦之后,先在屋脊处施设当沟,然后垒砌屋脊,在完成垒脊工序之后,才将其所屋瓦自上而下,加以勘验检察,调整其瓦陇,使仰合瓦之陇与行的分布与铺排得更为均匀平整。其所屋瓦,凡仰瓦都要将其小头向下,凡合瓦都要将其小头在上。
(燕颔版与狼牙版)
凡结至出檐[1],仰瓦之下,小连檐之上,用燕颔版,华废之下用狼牙版。若殿宇七间以上,燕颔版广三寸,厚八分;余屋并广二寸,厚五分为率。每长二尺,用钉一枚;狼牙版同。其转角合版处,用铁叶裹钉。其当檐所出华头㼧瓦,身内用蔥台钉。下入小连檐,勿令透。若六椽以上,屋势紧峻者,于正脊下第四㼧瓦及第八㼧瓦背当中用着盖腰钉。先于栈笆或箔上约度腰钉远近,横安版两道,以透钉脚。
【注释】
[1] 凡结至出檐:原文“凡结瓦至出檐”,梁注本改为“凡结至出檐”。傅注:改“瓦”为“”,即“凡结至出檐”。
【译文】
凡为房屋屋顶结,其瓦延至出檐处时,在仰瓦之下,檐口飞子上所施小连檐之上,应用燕颔版,至两山出际之厦两头处所施华废之下应用狼牙版。如果是殿阁堂宇,其开间在7间以上者,所施燕颔版宽3寸,厚0.8分;其他等级稍低的房屋,所用燕颔版皆以宽2寸,厚0.5寸为基准。其版每长2尺,施用钉子1枚;狼牙版的广厚尺寸及使用钉子的情况,与燕颔版同。燕颔版与狼牙版在房屋转角处形成合版,合版则用薄铁皮加以包裹并用钉固定。在房屋檐口处所出的带有装饰华文瓦当的㼧瓦,应在其瓦身之内用蔥台钉加以固定。其钉向下钉入小连檐中,但勿将小连檐钉透。如果其房屋进深在6个椽架以上,当其屋顶举折形势比较陡峻时,要从正脊下第四㼧瓦和第八㼧瓦的瓦背之上,在瓦身当中采用有钉帽的腰钉固定。这样做时,应先在屋顶所覆之栈笆或箔上大概推测出其腰钉的远近位置,在其笆或箔上横施两道版,以确保瓦背上所钉腰钉的钉脚能够钉入其版中。
用瓦
【题解】
本节文字描述了宋代不同等级建筑的用瓦制度。所谓“用瓦制度”,说到底,指的就是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殿阁屋宇应当施用与自身等级相对应之形式与尺度的瓦,等级较低的房屋若施用了高等级的瓦,或尺寸较大的瓦,或不适当的瓦饰件,都有可能发生某种违背当时社会等级规则的僭越性风险,甚至会因此而遭到某种处罚。
这节文字讲三间以下厅堂及门楼、廊屋用瓦,从等级上看,当皆用瓪瓦。透过上下文,梁先生发现了各版《法式》文本中存在的这一讹误,从而使其意思比较容易理解。梁先生还进一步注释说:“合瓦檐口用的垂尖华头瓪瓦,在清代官式中没有这种瓦,但各地有用这种瓦的。”
对于“柴栈”与“版栈”的区别,《法式》文本中并没有给出一个解释。栈,有“栅”之意,略近竖排的木条。《艺文类聚·兽部》引《庄子》论“治马”:“连之以羁绊,编之以皂栈。”这里的“皂栈”,即为马圈的围栏。从文义上推测,柴栈,像是厚度较大的木方;版栈,则似较为平薄的木版;故瓦下铺衬,柴栈为上,版栈次之。另外,还可以用竹笆、苇箔做瓦下铺衬。
从《法式》行文看,无论房屋等级大小,都应先铺柴栈或版栈,然后在栈(望板)上再铺竹笆、苇箔或荻箔,再在柴栈等之上遍涂胶泥,之后,用纯石灰瓦。其瓦做法或纯用石灰而不用泥,或用泥,两者亦有差异。
(用瓦之制)
用瓦之制:殿阁、厅堂等,五间以上,用㼧瓦长一尺四寸,广六寸五分。仰瓪瓦长一尺六寸,广一尺。三间以下,用㼧瓦长一尺二寸,广五寸。仰瓪瓦长一尺四寸,广八寸。
散屋用㼧瓦,长九寸,广三寸五分。仰瓪瓦长一尺二寸,广六寸五分。
小亭榭之类,柱心相去方一丈以上者,用㼧瓦长八寸,广三寸五分。仰瓪瓦长一尺,广六寸。若方一丈者,用㼧瓦长六寸,广二寸五分。仰瓪瓦长八寸五分,广五寸五分。如方九尺以下者,用㼧瓦长四寸,广二寸三分。仰瓪瓦长六寸,广四寸五分。
厅堂等用散瓪瓦者,五间以上,用瓪瓦长一尺四寸,广八寸。
厅堂三间以下,门楼同。及廊屋六椽以上,用瓪瓦长一尺三寸,广七寸。或廊屋四椽及散屋,用瓪瓦长一尺二寸,广六寸五分。以上仰瓦、合瓦并同。至檐头,并用重唇瓪瓦。其散瓪瓦结者[1],合瓦仍用垂尖华头瓪瓦。
【注释】
[1] 其散瓪瓦结者:原文“其散瓪瓦结瓦者”,梁注本改为“其散瓪瓦结者”。傅注:改“瓦”为“”,即“其散瓪瓦结者”。
【译文】
房屋用瓦的制度:若是为殿阁、厅堂等施瓦,其面广在五开间以上者,其所用㼧瓦长1.4尺,宽6.5寸。所用仰瓪瓦长1.6尺,宽1尺。其面广在三开间及以下者,其所用㼧瓦长1.2尺,宽5寸。所用仰瓪瓦长1.4尺,宽8寸。
若在等级稍低的散屋中施瓦,其所用㼧瓦长9寸,宽3.5寸。所用仰瓪瓦长1.2尺,宽6.5寸。
若是小亭榭之类的房屋,当其亭榭四柱的柱中心线距离大于1丈见方时,其所用㼧瓦长8寸,宽3.5寸。所用仰瓪瓦长1尺,宽6寸。若其四柱中心线距离为1丈见方时,其所用㼧瓦长6寸,宽2.5寸。所用仰瓪瓦长8.5寸,宽5.5寸。如果其四柱中心线距离小于9尺见方时,其所用㼧瓦长4寸,宽2.3寸。所用仰瓪瓦长6寸,宽4.5寸。
若是等级较低的厅堂等施用散瓪瓦,其面广为五开间以上者,所用瓪瓦长1.4尺,宽8寸。
若其厅堂面广为三开间或以下时,门楼也是一样。或其进深为六椽架以上的廊屋,其所用瓪瓦长1.3尺,宽7寸。或若进深为四椽架的廊屋及散屋时,其所用瓪瓦长1.2尺,宽6.5寸。以上这几种情况,其所用仰瓦与合瓦的尺寸是一样的。若覆散瓪瓦至屋檐檐口处时,都应施用重唇瓪瓦。如果用散瓪瓦为屋顶结,其所用合瓦至檐口处时,仍应用垂尖华头瓪瓦。
(瓦下铺衬)
凡瓦下铺衬,柴栈为上,版栈次之。如用竹笆、苇箔,若殿阁七间以上,用竹笆一重,苇箔五重;五间以下,用竹笆一重,苇箔四重;厅堂等五间以上,用竹笆一重,苇箔三重;如三间以下至廊屋,并用竹笆一重,苇箔二重。以上如不用竹笆,更加苇箔两重;若用荻箔,则两重代苇箔三重。散屋用苇箔三重或两重。其柴栈之上,先以胶泥遍泥,次以纯石灰施[1]。若版及笆、箔上用纯灰结者[2],不用泥抹,并用石灰随抹施[3]。其只用泥结者,亦用泥先抹版及笆、箔,然后结。所用之瓦,须水浸过,然后用之。其用泥以灰点节缝者同。若只用泥或破灰泥,及浇灰下瓦者[4],其瓦更不用水浸。垒脊亦同。
【注释】
[1] 次以纯石灰施:原文“次以纯石灰施瓦”,梁注本改为“次以纯石灰施”。
[2] 结:原文“结瓦”,梁注本改为“结”。下同。
[3] 并用石灰随抹施:原文“并用石灰随抹施瓦”,梁注本改为“并用石灰随抹施”。陈注:“施瓦”之“瓦”作“”。傅注:改“施瓦”为“施”。其后文之“结瓦”,改为“结”。
[4] 浇灰下瓦:意为以石灰为瓦材料,即前文所谓“以纯石灰施”的具体做法,浇倒石灰,在其上施屋瓦。
【译文】
凡在屋瓦之下做铺衬,以铺施柴栈为上,铺施版栈则次之。如果在其栈之上施用竹笆或苇箔,若是殿阁建筑,其开间在7间以上时,施用竹笆1重,苇箔5重;如果其开间在5间以下时,则用竹笆1重,苇箔4重;如果是等级稍低的厅堂建筑,其开间在5间以上时,用竹笆1重,苇箔3重;如果是开间在3间以下的厅堂,或是等级更低的廊屋建筑,则都施用竹笆1重,苇箔2重。在如上各种情况下,如果不使用竹笆,就再增加两重苇箔;但若施用荻箔,则可以用2重荻箔取代3重苇箔。如果是散屋建筑,则仅用3重或2重苇箔。施铺方式,则是在已经铺设的柴栈之上,先用胶泥普遍地施抹一遍,然后再用纯石灰施屋瓦。如果在栈版之上,或是在竹笆、苇箔之上,以纯石灰结时,则不必先用泥抹一遍,在这几种情况下,则是用石灰随抹随施屋瓦。但如果是只用泥结屋顶时,仍是用泥先抹其版以及竹笆、苇箔,然后在其上用泥结。在结时所用之瓦,都须先用水浸润过,然后再用来施。施时的用泥方式,与用石灰铺点其瓦的节点与缝隙时的方式一样。如果只施用泥或掺有石灰的破灰泥,以及用直接浇石灰下瓦的做法时,其所施之瓦就不再用水事先浸润了。垒砌脊瓦时的情况也是一样。
垒屋脊
【题解】
对于本节文字所涉及的多方面内容,梁思成先生分别做了较为详细的注释。理解了梁先生的注释,也就对本节所表述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与深入的了解。
一是对“垒屋脊”条文字所做的总释:“在瓦作中,屋脊这部分的做法,以清代的做法,实例和《法式》中的‘制度’相比较,可以看到很大的差别。清代官式建筑的屋脊,比宋代官式建筑的屋脊,在制作和施工方法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宋代的屋脊,是用瓪瓦垒成的。所用的瓦就是结屋顶用的瓦,按屋的大小和等第决定用瓦的尺寸和层数。但在清代,脊已经成了一种预制的构件,并按大小、等第之不同,做成若干型号,而且还做成各式各样的线道、当沟等等‘成龙配套’,简化了施工的操作过程,也增强了脊的整体性和坚固性。这是一个不小的改进,但在艺术形象方面,由于烧制脊和线道等,都是各用一个模子,一次成坯,一次烧成。因而增加了许多线道(线脚),使形象趋向烦琐,使宋、清两代屋脊的区别更加显著。至于这种发展和转变,在从北宋末到清初这六百年间,是怎样逐渐形成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段文字既是对宋、清屋脊做法不同所做的比较,也是对二者在制作方法、屋脊结方式及各自利弊方面加以分析。同时,还将屋脊瓦件制造及结方式纳入艺术鉴赏的范畴。
二是对“垒屋脊”条中所列房屋等第的解释:“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房屋也有它的等第。在前几卷的大木作、小木作制度中,虽然也可以多少看出一些等第次序,但都不如这里以脊瓦层数排列举出的,从殿阁到营房等七个等第明确、清楚;特别是堂屋与厅屋,大木作中一般称‘厅堂’,这里却明确了堂屋比厅屋高一等。但是,具体地什么样的叫‘堂’,什么样的叫‘厅’,还是不明确。推测可能是按它们的位置和用途而定的。”
《法式》文本中几乎所有的尺寸性规定,都会与房屋的大小与等第序列发生联系,而大部分等第分划多以不同开间殿阁、不同开间厅堂、亭榭、常行散屋等分列等级,唯有“垒屋脊”条,出现了殿阁、堂屋、厅屋、门楼屋、廊屋、常行散屋、营房屋7个等级。其实,在这一等级分割中,如殿阁、堂屋等,因开间数的不同,其中还可能有进一步的分划。但是,这里所分的7个等级,至少从基本类型上,将宋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揭示了出来。梁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正反映了他对中国建筑史诸多本质问题的深刻理解与关注。
三是对宋代垒屋脊用瓦层数及砌筑方法的说明:“这里所谓‘层’,是指垒脊所用瓦的层数。但仅仅根据这层数,我们还难以确知脊的高度。这是因为除层数外,还须看所用瓦的大小、厚度。由于一块瓪瓦不是一块平板,而是一个圆筒的四分之一(即90°);这样的弧面垒叠起来,高度就不等于各层厚度相加的和。例如(按卷十五‘窑作制度’)长一尺六寸的瓪瓦,‘大头广九寸五分,厚一寸;小头广八寸五分,厚八分’。若按大头相垒,则每层高度实际约为一寸四分强,三十一层共计约高四尺三寸七分左右。但是,这些瓪瓦究竟怎样叠砌?大头与小头怎样安排?怎样相互交叠衔接?是否用灰垫砌?等等问题,在‘制度’中都没有交代。由于屋顶是房屋各部分中经常必须修缮的部分,所以现存宋代建筑实物中,已不可能找到宋代屋顶的原物。因此,对于宋代瓦屋顶,特别是垒脊的做法,我们所知还是很少的。”
这段注释与上一段注释一样,既把研究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又将其放在建筑史的大背景下,引发一些使人能够深入思考的问题。其中所谈“现存宋代建筑实物中,已不可能找到宋代屋顶的原物”这一判断,对于我们理解现存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遗存,也有深刻的意义。
四是对“大、小当沟瓦”的解释:“这里提到‘大当沟瓦’和‘小当沟瓦’,二者的区别未说明,在‘瓦作’和‘窑作’的制度中,也没有说明。在清代瓦作中,当沟已成为一种定型的标准瓦件,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型号。在宋代,它是否已经定型预制,抑或需要用瓪瓦临时斫造,不得而知。”
五是对“房屋正脊厚度”的解释:“最大的瓪瓦大头广,在‘用瓦’篇中是一尺,次大的广八寸,因此这就是一块瓪瓦的宽度(广)作为正脊的厚度。但‘窑作制度’中,最大的瓪瓦的大头广仅九寸五分,不知应怎样理解?”
六是对“线道瓦”的解释:“这里没有说明线道瓦用几层。可能仅用一层而已。到了清朝,在正脊之下、当沟之上,却已经有了许多‘压当条’‘群色条’‘黄道’等等重叠的线道了。”
七是对“刻项子”的解释:“在最上一节㼧瓦上还要这样‘刻项子’,是清代瓦作所没有的。”这一做法的意思,是如果㼧瓪瓦结屋顶时,在屋脊处,当沟瓦会压住最上一节㼧瓦的上端端头,这时要在㼧瓦上端端头项部表面,凿刻一道深约0.3寸的沟槽,称为“刻项子”。这道沟槽,是为了与其上所压的当沟瓦相衔接。但清代建筑中并无这种做法。
还有两个容易混淆的问题应该特别提出来:一是,宋代所称“合脊”,与清代的“戗脊”及“角脊”(或统称“岔脊”)可能是一个意思,指的都是覆压于房屋翼角处角梁之上的瓦屋脊;二是,宋代合脊上用兽,与清代戗脊或角脊上用兽不同,宋代合脊上,兽与兽之间的距离似乎要大一些。
另外,关于《法式》文本中提到的“剪边”一词,梁先生还做了特别的解释:“这种‘剪边’不是清代的剪边瓦。”宋代的“剪边”似仅用于常行散屋,是在垂脊之外,顺施瓪瓦相垒者,称为“剪边”,故与清代具有装饰性的剪边瓦做法,在意思上似截然不同。
宋代建筑屋顶脊饰,除了屋脊、垂脊等本身之外,还有相应的走兽饰件。这一方面的内容,也见于《法式》“瓦作制度”中的本节。
宋代建筑在正脊当沟瓦下,要垂两头各长5尺的铁索,以备修整屋面时绾系棚架所用。五间压10条,七间压12条,九间压14条,均匀分布。推测铁索为一连续铁制链条,覆压于正脊当沟瓦下,故两头用力时不会拽脱。但这种铁索如何覆压?修整屋面时,又如何搭造并绾系棚架?都不清楚。此外,这段文字中还对垂脊之外所施华废、剪边进行了解释。高等级房屋,垂脊之外,横施华头㼧瓦及重唇瓪瓦者,称“华废”;等级较低之常行散屋,在垂脊外,顺垒瓪瓦者,谓“剪边”。这其实是对不同等级建筑之相同位置所规定的两种不同做法。
(垒屋脊之制)
垒屋脊之制[1]:殿阁:若三间八椽或五间六椽,正脊高三十一层,垂脊低正脊两层。并线道瓦在内。下同。
堂屋:若三间八椽或五间六椽,正脊高二十一层。
厅屋:若间、椽与堂等者,正脊减堂脊两层。余同堂法。
门楼屋:一间四椽,正脊高一十一层或一十三层;若三间六椽,正脊高一十七层。其高不得过厅。如殿门者,依殿制。
廊屋:若四椽,正脊高九层。
常行散屋:若六椽用大当沟瓦者,正脊高七层;用小当沟瓦者,高五层。
营房屋:若两椽,脊高三层。
【注释】
[1] 垒屋脊:在房屋屋顶施屋瓦的一道工序,即在屋面瓦施完成后,对房屋正脊、垂脊等屋脊部分的铺装与垒砌。如梁先生所注:“宋代的屋脊,是用瓪瓦垒成的。所用的瓦就是结屋顶用的瓦,按屋的大小和等第决定用瓦的尺寸和层数。”
【译文】
垒砌房屋屋脊的制度:若是殿阁式房屋:其屋如果为面广3间,进深8架椽,或面广5间,进深6架椽时,其正脊所垒瓦有31层之高,其屋之垂脊所垒瓦比正脊瓦低2层。这里的层数,都已将垒脊仰瓪瓦下所施线道瓦计入在内。下面所述情况相同。
若是厅堂建筑中的堂屋:其屋如果为3个开间,进深8架椽,或5个开间,进深6架椽,其正脊所垒瓦有21层之高。
若是厅堂建筑中的厅屋:如果其屋的开间数与进深椽架数,与上文所说的堂屋相同,其正脊所垒瓦比堂屋屋脊低2层。其余做法与堂屋相同。
若是门楼屋:其屋若为1个开间,进深为4架椽,则其正脊所垒瓦高11层或13层;如果其屋为3个开间,进深6架椽,其正脊所垒瓦高17层。但其脊所垒瓦之高度不得超过厅屋正脊的高度。如果是殿堂之前的门殿屋,其正脊的垒瓦做法依据殿阁式房屋正脊垒瓦制度。
若是廊屋:其屋进深为4架椽时,其正脊所垒瓦高9层。
如果是常行散屋:其屋进深为6架椽,且使用了大当沟瓦的情况下,其正脊垒瓦高度为7层;若为使用了小当沟瓦的情况,其正脊垒瓦高度为5层。
若是营房屋:其屋为2架椽,其正脊垒瓦高度则为3层。
凡垒屋脊,每增两间或两椽,则正脊加两层。殿阁加至三十七层止;厅堂二十五层止;门楼一十九层止;廊屋一十一层止;常行散屋大当沟者九层止;小当沟者七层止;营屋五层止。正脊,于线道瓦上厚一尺至八寸;垂脊减正脊二寸。正脊十分中上收二分;垂脊上收一分。线道瓦在当沟瓦之上,脊之下,殿阁等露三寸五分,堂屋等三寸,廊屋以下并二寸五分。其垒脊瓦并用本等。其本等用长一尺六寸至一尺四寸瓪瓦者,垒脊瓦只用长一尺三寸瓦。合脊㼧瓦亦用本等。其本等用八寸、六寸㼧瓦者,合脊用长九寸㼧瓦。令合垂脊㼧瓦在正脊㼧瓦之下。其线道上及合脊㼧瓦下,并用白石灰各泥一道,谓之白道。若㼧瓪瓦结,其当沟瓦所压㼧瓦头,并勘缝刻项子[1],深三分,令与当沟瓦相衔。
【注释】
[1] 勘缝:指在刻项子之前,对屋顶所施㼧瓦之上端端头拟凿刻项子的位置,勘验其项子之沟槽的位置,并标志出来。刻项子:如果㼧瓪瓦结屋顶时,在屋脊处,当沟瓦会压住最上一节㼧瓦的上端端头,这时要在㼧瓦上端端头项部表面凿刻一道深约0.3寸的沟槽,称为“刻项子”。这道沟槽,是为了与其上所压的当沟瓦相衔接。梁注:“在最上一节㼧瓦上还要这样‘刻项子’,是清代瓦作所没有的。”
【译文】
凡是垒砌屋脊时,在上文所说的基础上,若其开间每增加2间,或进深每增加2架椽,其正脊就应相应增加2层垒瓦。若是殿阁建筑,其脊最高可增加至37层止;若是厅堂,其脊最高可增加至25层止;若是门楼屋,其脊最高可增加至19层止;若是廊屋,其脊最高可增加至11层止;若是常行散屋且施用大当沟的情况,其脊最高可增加至9层止;若是常行散屋却施用小当沟的情况,其脊最高可增加至7层止;若是营房屋,其脊最高可增加至5层止。房屋正脊,自线道瓦以上,其脊的厚度一般为1尺至8寸;若是垂脊,其脊的厚度应比正脊减薄2寸。若是正脊,其脊自下至上,按照2/10的斜率收分;若是垂脊,其脊自下而上,按照1/10的斜率收分。屋脊之下所施线道瓦,在脊下所施当沟瓦之上,其线道瓦在屋脊之下,若是在殿阁屋脊下,其两侧外露3.5寸,若是在堂屋屋脊之下,其两侧外露3寸,若是廊屋及以下等级的房屋,其脊两侧所露线道瓦皆为2.5寸。线道瓦之上所垒脊瓦,都应对应其所施房屋之等级,采用其等级所适用的仰瓪瓦施用。如果其等级所适用的是长1.6尺至1.4尺的仰瓪瓦,则其所用垒脊仰瓪瓦只应施用长1.3尺的仰瓪瓦。若是合脊㼧瓦,也应采用其屋顶所应施的本等瓦。如果其本等瓦用长度为8寸、6寸的㼧瓦时,其合脊瓦则应使用长9寸的㼧瓦。要使其合垂脊㼧瓦的高度在其屋所施正脊㼧瓦的高度之下。在其屋脊所施的线道瓦之上与合脊㼧瓦之下,都要施用白石灰泥各抹一道,这两处白石灰泥道称为“白道”。如果是以㼧瓦与瓪瓦结屋顶,在其脊下所施当沟瓦所压的㼧瓦头,还都应勘校其当沟瓦缝,在其缝处凿刻项子,其项子之沟槽深度为0.3寸,以使㼧瓦之背与当沟瓦相互契合并衔接。
(施走兽)
其殿阁于合脊㼧瓦上施走兽者,其走兽有九品:一曰行龙,二曰飞凤,三曰行师,四曰天马,五曰海马,六曰飞鱼,七曰牙鱼,八曰狻狮,九曰獬豸,相间用之。每隔三瓦或五瓦安兽一枚。其兽之长随所用㼧瓦,谓如用一尺六寸㼧瓦,即兽长一尺六寸之类。正脊当沟瓦之下垂铁索,两头各长五尺。以备修整绾系棚架之用。五间者十条,七间者十二条,九间者十四条,并匀分布用之。若五间以下,九间以上,并约此加减。垂脊之外,横施华头㼧瓦及重唇瓪瓦者,谓之华废。常行屋垂脊之外,顺施瓪瓦相垒者,谓之剪边。
【译文】
如果是在殿阁建筑之屋顶的合脊㼧瓦上施安走兽,其脊上所施走兽有九品:一曰行龙,二曰飞凤,三曰行狮,四曰天马,五曰海马,六曰飞鱼,七曰牙鱼,八曰狻狮,九曰獬豸,其走兽应相间而施用之。每隔3瓦或5瓦施安走兽一枚。脊上所施走兽的长度以所用㼧瓦的长度为准,例如,若用长为1.6尺㼧瓦,则其所用走兽之长亦为1.6尺,如此等等。在正脊之下所施当沟瓦的下面垂以铁索,铁索两头所留出部分,各长5尺。所留铁索是为了以后修整时绾系棚架而预设的。其殿屋为5个开间的,垂留铁索10条;为7个开间的,垂留铁索12条;9个开间的,垂留铁索14条;所有情况下,都要将铁索沿其正脊均匀分布,以方便以后使用。如果其殿屋在5个开间以下,或在9个开间以上,可以参照如上情况,做适当地减或增。在九脊式或两际式殿阁屋顶的两山垂脊之外,若横施华头㼧瓦及重唇瓪瓦者,称之为“华废”。若在常行散屋的垂脊之外,顺其垂脊之坡势,施安相互垒叠的瓪瓦,则称之为“剪边”。
用鸱尾
【题解】
鸱尾,是屋脊瓦饰中最为重要的瓦件,尤其涉及古代房屋的等级。此节文字不仅给出了屋脊所对应的不同等级房屋的施用规则,还特别给出了不同等级与大小建筑所用鸱尾的尺寸;同时,也给出了安装与固定鸱尾的一些技术措施。
如梁先生所注释的:“本篇末了这一段是讲固定鸱尾的方法。一种是用抢铁的,一种是用柏木桩或龙尾的。抢铁,铁脚子和铁束子具体做法不详。从字面上看,乌头门柱前后用斜柱(称“抢柱”)扶持。‘抢’的含义是‘斜’;书法用笔,‘由蹲而斜上急出’(如挑)叫作‘抢’,‘舟迎侧面之风斜行曰抢’。因此‘抢铁’可能是斜撑的铁杆,但怎样与铁脚子、铁束子交接,脚子、束子又怎样用于鸱尾上,都不清楚。‘拒鹊子’是装饰性的东西。‘铁鞠’则用以将若干块的鸱尾鞠在一起,像我们今天鞠破碗那样。柏木桩大概即清代所称‘吻桩’。龙尾与柏木桩的区别不详。”
鸱尾根部四隅施有铁脚子与铁束子,铁脚子的作用略似清式鸱吻的吻座;铁束子长0.8尺,还分大小头,大头宽0.2尺,小头宽0.12尺,不知是否有拉结固定4块铁脚子的作用。抢铁为薄铁片状,长约1尺,大头宽0.2尺,小头宽0.1尺,每只鸱尾,用32片抢铁。其做法是否会环绕并斜戗于鸱尾四周,起到扶持鸱尾之作用?
抢铁之上,还会再安以拒鹊叉子,拒鹊加襻脊铁索,将拒鹊与屋脊拉结在一起。清式鸱吻中似未见有这样一些铁件的使用。关于鸱尾与拒鹊叉子,《宋史·舆服志》中有:“诸州正牙门及城门,并施鸱尾,不得施拒鹊。”可知,宋代建筑中,除了宫殿、寺观之外,各级衙门的正堂及城门楼建筑,也是可以设置鸱尾的;亦可知拒鹊叉子不仅具有功能与装饰作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等级标志性。
用鸱尾之制:殿屋,八椽九间以上,其下有副阶者,鸱尾高九尺至一丈,若无副阶高八尺。五间至七间,不计椽数。高七尺至七尺五寸,三间高五尺至五尺五寸。
楼阁,三层檐者与殿五间同;两层檐者与殿三间同。
殿挟屋,高四尺至四尺五寸。
廊屋之类,并高三尺至三尺五寸。若廊屋转角,即用合角鸱尾。
小亭殿等,高二尺五寸至三尺。
凡用鸱尾,若高三尺以上者,于鸱尾上用铁脚子及铁束子安抢铁。其抢铁之上,施五叉拒鹊子。三尺以下不用。身两面用铁鞠。身内用柏木桩或龙尾,唯不用抢铁。拒鹊加襻脊铁索。
【译文】
在正脊之上施用鸱尾的制度:高等级的殿堂式屋宇,若其进深在8架椽,面广在9个开间以上,且其殿身屋顶之下施有副阶檐廊者,其殿身正脊上所施鸱尾高为9尺至1丈,若其为单檐殿堂,殿身下未施副阶檐廊,则其正脊上所施鸱尾高8尺。若殿堂式屋宇,面广为5个开间至7个开间,不论其进深椽架数多少。其殿身正脊上所施鸱尾高7尺至7.5尺,若为3个开间的殿堂,其正脊上所施鸱尾高为5尺至5.5尺。
多层楼阁式屋宇,若其楼宇为3层屋檐,其脊所用鸱尾与5个开间的殿堂正脊所用鸱尾相同;若其楼宇为2层屋檐,其脊所用鸱尾与3个开间的殿堂正脊所用鸱尾相同。
与主殿相匹配的殿挟屋,其屋正脊之上所施鸱尾可高4尺至4.5尺。大型建筑群中所附属之廊屋等房舍,其正脊上所施鸱尾高度皆在3尺至3.5尺。如果是在廊屋的转角处,其屋顶正脊应施用合角鸱尾。
尺度较小的亭榭与小殿等,其正脊上所施鸱尾高2.5尺至3尺。
凡施用鸱尾,如果其高度超过3尺,应在鸱尾之上用铁脚子及铁束子施安斜戗的抢铁。在抢铁之上,再施以铁制的五叉拒鹊子。若其高度不足3尺则不必使用。在鸱尾的两个侧面应以铁鞠对鸱尾加以强固。鸱尾的内部则应用柏木桩或龙尾,这种情况下则不施用抢铁。同时,其五叉拒鹊子之上还应施加襻脊铁索。
用兽头等
【题解】
此节文字对宋代屋顶瓦饰的用兽头之制叙述得比较仔细。究其要点,建筑物垂脊、角脊等用兽头之制既与房屋建筑等级有关,也与房屋正脊所垒瓪瓦层数有关。故其文中有“殿阁垂脊兽,并以正脊层数为祖”和“堂屋等正脊兽,亦以正脊层数为祖”及“廊屋等正脊及垂脊兽祖并同上”。
此节文字最后一句话,很可能囊括了各种不同等级及类型的建筑物,包括高等级的殿阁或等级稍低的亭榭等,其兽头均顺脊用铁钩,套兽上皆以钉安之,嫔伽皆用蔥台钉,滴当火珠均坐于华头㼧瓦之上。
另据《宋史·舆服志》:“凡公宇,栋施瓦兽,门设梐枑。”可知宋代除了宫殿、寺观之外,不同等级的衙署建筑屋顶也是可以施以瓦饰兽头的。
殿阁垂脊兽,并以正脊层数为祖。
正脊三十七层者,兽高四尺;三十五层者,兽高三尺五寸;三十三层者,兽高三尺;三十一层者,兽高二尺五寸。
堂屋等正脊兽,亦以正脊层数为祖。其垂脊并降正脊兽一等用之。谓正脊兽高一尺四寸者,垂脊兽高一尺二寸之类。正脊二十五层者,兽高三尺五寸;二十三层者,兽高三尺;二十一层者,兽高二尺五寸;一十九层者,兽高二尺。
廊屋等正脊及垂脊兽祖并同上。散屋亦同。正脊九层者,兽高二尺;七层者,兽高一尺八寸。散屋等,正脊七层者,兽高一尺六寸;五层者,兽高一尺四寸。
殿阁、厅堂、亭榭转角,上下用套兽、嫔伽、蹲兽、滴当火珠等。
四阿殿九间以上,或九脊殿十一间以上者,套兽径一尺二寸,嫔伽高一尺六寸;蹲兽八枚,各高一尺;滴当火珠高八寸。套兽施之于子角梁首,嫔伽施于角上,蹲兽在嫔伽之后。其滴当火珠在檐头华头㼧瓦之上。下同。
四阿殿七间或九脊殿九间,套兽径一尺;嫔伽高一尺四寸,蹲兽六枚,各高九寸;滴当火珠高七寸。
四阿殿五间,九脊殿五间至七间,套兽径八寸;嫔伽高一尺二寸;蹲兽四枚,各高八寸;滴当火珠高六寸。厅堂三间至五间以上,如五铺作造厦两头者,亦用此制,唯不用滴当火珠。下同。
九脊殿三间或厅堂五间至三间,枓口跳及四铺作造厦两头者,套兽径六寸,嫔伽高一尺,蹲兽两枚,各高六寸;滴当火珠高五寸。
亭榭厦两头者,四角或八角撮尖亭子同。如用八寸㼧瓦,套兽径六寸;嫔伽高八寸;蹲兽四枚,各高六寸;滴当火珠高四寸。若用六寸㼧瓦,套兽径四寸;嫔伽高六寸;蹲兽四枚,各高四寸,如枓口跳或四铺作,蹲兽只用两枚。滴当火珠高三寸。
厅堂之类,不厦两头者,每角用嫔伽一枚,高一尺;或只用蹲兽一枚,高六寸。
佛道寺观等殿阁正脊,当中用火珠等数:殿阁三间,火珠径一尺五寸;五间,径二尺;七间以上,并径二尺五寸。火珠并两焰,其夹脊两面造盘龙或兽面。每火珠一枚,内用柏木竿一条,亭榭所用同。
亭榭斗尖用火珠等数:四角亭子:方一丈至一丈二尺者,火珠径一尺五寸;方一丈五尺至二丈者,径二尺。火珠四焰或八焰;其下用圆坐。
八角亭子,方一丈五尺至二丈者,火珠径二尺五寸;方三丈以上者,径三尺五寸。
【译文】
在房屋屋脊上施用兽头等的制度:殿阁式建筑垂脊上所施兽,都是以正脊所施仰版瓦的层数为标准。
如果正脊所施仰瓪瓦为37层,所用兽高4尺;正脊所施瓦为35层,所用兽高3.5尺;正脊瓦为33层,所用兽高3尺;正脊瓦为31层,兽高2.5尺。
厅堂式建筑中的堂屋等正脊上所施兽,也是以正脊所施仰瓪瓦的层数为标准的。堂屋的垂脊所用兽都要比正脊上所用兽降低一等施用。也就是说,如果正脊兽高为1.4尺,其垂脊兽可选高1.2尺的,如此等等。如果其正脊所施仰瓪瓦为25层,所用兽高3.5尺;正脊瓦为23层,所用兽高3尺;正脊瓦为21层,所用兽高2.5尺;正脊瓦为19层,其所用兽高2尺。
廊屋式建筑等的正脊以及垂脊上所施兽与前文所言相同,都是以其正脊所施仰瓪瓦的层数为标准的。散屋式建筑也是一样。如果其正脊所施仰瓪瓦为9层,其所用兽高2尺;正脊瓦为7层,其所用兽高1.8尺。散屋式房屋等,其正脊瓦为7层,所用兽高1.6尺;正脊瓦为5层,所用兽高1.4寸。
凡殿阁、厅堂、亭榭等建筑的屋顶,其至转角处,屋顶转角角梁及其上合脊的上下,施用套兽、嫔伽、蹲兽以及滴当火珠等。
四阿式屋顶的殿阁建筑,其面广在9个开间以上,或九脊式屋顶的殿阁建筑,其面广在11个开间以上时,其转角合脊上所施套兽的直径为1.2尺,所施嫔伽高1.6尺;所施蹲兽有8枚,其兽分别高1尺;檐口处之华头㼧瓦上所施滴当火珠高8寸。套兽施用于子角梁的梁首,嫔伽施于转角合脊之上,蹲兽施于嫔伽之后。而滴当火珠则施于檐头处的华头㼧瓦之上。以下情况的做法也都一样。
四阿式屋顶殿堂面广为7个开间,或九脊式屋顶殿堂面广为9个开间时,其转角所施套兽的直径为1尺;转角之合脊上所施嫔伽高1.4尺,并施蹲兽6枚,其蹲兽各高9寸;其檐头之华头㼧瓦上所施滴当火珠高7寸。
四阿式屋顶殿堂面广为5个开间,或九脊式屋顶殿堂面广为5个开间至7个开间时,其转角所施套兽直径8寸;其转角之合脊上所施嫔伽高1.2尺;并施蹲兽4枚,其蹲兽各高8寸;其檐头之华头㼧瓦上所施滴当火珠高6寸。如果是厅堂式建筑,其开间数在3间至5间以上时,若用五铺作厦两头造做法时,也可以采用这一制度,只是这时不需要施用滴当火珠。以下情况时的做法也是一样。
九脊式屋顶殿堂3个开间或厅堂式房屋5个开间至3个开间,其檐下所用枓栱为枓口跳或四铺作造,其屋顶形式为厦两头造时,其转角所用套兽直径为6寸,转角合脊上所施嫔伽高1尺,并施蹲兽2枚,其蹲兽各高6寸;其檐头之华头㼧瓦上所施滴当火珠高5寸。
亭榭式建筑,其屋顶为厦两头造时,或屋顶为四角或八角撮尖式的亭子,也是一样。若在这几种情况下,其屋顶施用的是8寸的㼧瓦,其转角所施套兽直径为6寸;转角合脊上所施嫔伽高8寸;所用蹲兽4枚,其高各为6寸;檐头㼧瓦上所施滴当火珠,高4寸。如果施用6寸的㼧瓦,其转角套兽的直径为4寸;转角合脊上所施嫔伽高6寸;并施蹲兽4枚,其兽各高4寸,如果其檐下采用的是枓口跳或四铺作枓栱,其蹲兽仅施用2枚。其檐头㼧瓦上所施滴当火珠高3寸。
厅堂之类的屋舍,如果其屋顶不采用厦两头造做法时,其每一转角合脊上施用嫔伽1枚,其高1尺;或只用蹲兽1枚,其高6寸。
佛寺与道观等建筑群内所营造的殿阁式屋顶的正脊,当中施用火珠等的数量:若其殿阁为3个开间,其正脊上所施火珠的直径为1.5尺;若其殿阁为5个开间,其火珠直径2尺;其殿阁为7个开间以上时,其正脊上所施火珠的直径皆为2.5尺。正脊上所施火珠都采用两朵火焰文做法,其火珠下夹正脊的两面,则造为盘龙或兽面形式。每施火珠1枚,其内应施用柏木竿1条,亭榭中施用火珠时,其所用柏木竿也是一样。
斗尖式屋顶的亭榭建筑,其屋顶斗尖处施用火珠等的数量:若是四角亭子:其平面为1丈至1.2丈见方时,其屋顶所施火珠的直径为1.5尺;其平面为1.5丈至2丈见方时,其屋顶所施火珠的直径为2尺。斗尖式亭榭屋顶所施火珠为4朵火焰文或8朵火焰文;火珠之下采用圆坐式火珠坐。
八角形平面的亭子,若其八角形每两对边的距离为1.5丈至2丈,其屋顶上所施火珠直径为2.5尺;若其八角形对边距离为3丈以上,其屋顶上所施火珠的直径为3.5尺。
凡兽头皆顺脊用铁钩一条,套兽上以钉安之。嫔伽用蔥台钉。滴当火珠坐于华头㼧瓦滴当钉之上。
【译文】
凡屋脊上所施兽头,都应顺其脊施用铁钩1条加以固定,若是在子角梁上所施套兽,则应用钉子加以固定。脊上所施嫔伽则应用蔥台钉固定。檐头处所施滴当火珠,则应施坐于华头㼧瓦的滴当钉之上。
泥作制度
【题解】
《法式》的泥作制度,主要涉及用土坯垒筑墙体,以及墙体表面的处理,包括可以用来绘制壁画的画壁表面之抹泥、抹灰泥并压光等所用之材料及施工做法。其“用泥”一节中有关各种灰泥的做法与配比,对于我们了解古人墙面抹灰及表面收压处理所用材料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泥作制度中的垒射垛,其形式类似城墙射垛。但从文字叙述上,似乎又并非宋代用于防卫性的城墙射垛。这段文字被放在“泥作制度”一节,故其应该也是某种用土坯垒砌的具有一定功能性或观赏性的构筑物。
文中还述及垒砌各种炉灶,如立灶、釜灶、镬灶及茶炉的垒砌方法与内部构造,这对于人们了解古人日常生活中所用各种炉灶的造型、构造与做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人杭世骏《订讹类编续补·杂物讹》:《字林》:“砖未烧曰墼。”《埤苍》:“形土为方曰墼。”今之土砖也,以木为模,实土其中,非筑而何?”另据《仪礼注疏》:“舍外寝,于中门之外,屋下垒墼为之,不涂塈,所谓垩室。”可知,“坯墼”即土坯。这里所垒之墙为土坯墙。每垒三重,铺襻竹一重。襻竹,即梁先生所说的“竹筋”。
垒砌土坯墙,高广随房屋开间。墙随高度而有收分,每高1尺,其上每面斜收0.03尺。以高4尺墙计,其底厚1尺,每面收分0.12尺,共收分0.24尺,则上厚0.76尺。每高增1尺,则厚加0.25尺。以墙高5尺计,其底厚1.25尺,每面收分0.15尺,共收分0.3尺,其上厚0.95尺。以此类推。
垒墙
垒墙之制:高广随间。每墙高四尺,则厚一尺。每高一尺,其上斜收六分。每面斜收向上各三分。每用坯墼三重,铺襻竹一重。若高增一尺,则厚加二寸五分;减亦如之。
【译文】
垒砌屋墙的制度:墙的高度与宽度依其所砌房屋开间的间广尺寸而定。以每墙高4尺,其墙厚1尺为基准。其墙每高1尺,向内斜收0.6寸。即墙之两面的每一面随其向上每1尺而向内各斜收0.3寸。如果其墙砌筑时使用的是坯墼,则每砌3重坯墼,其上加铺襻竹1重。坯墼所砌墙的高度每增加1尺,其墙的厚度应在砖墙厚度的基础上再增厚2.5寸;若其高度减低,其厚度亦做相应减少。
用泥其名有四:一曰,二曰墐,三曰涂,四曰泥
【题解】
关于本节标题中的几个疑难字,梁先生分别做了注解,其注一:“,音现,泥涂也。”(xiàn),涂抹的意思。其注二:“墐,音觐,涂也。”墐(jìn),用泥涂塞的意思。
本节文字主要记录的是宋代抹泥、和泥、和灰泥等的各种做法。其中提到了细泥、中泥、粗泥、粗细泥,红灰、青灰、黄灰、破灰,石灰泥(麻捣灰)等,以及用于不同位置灰泥的和制方法,用石灰等泥涂的涂抹及收压方式。细泥、粗泥、粗细泥,似以所用的不同位置或抹灰泥的不同层面而有所区分,其和制材料与方法亦有区别。
红灰、青灰、黄灰,似为晾干后呈现为不同色彩的灰泥,当用于有不同色彩需求的墙面上,很可能较多用于宫苑及寺观的殿阁等建筑上。
细泥、粗泥,属于过程中所抹之泥,略近抹灰泥过程中的衬底或找平之意,称“灰衬”“搭络”。
破灰似因掺了白蔑土与麦而会比较光洁,疑用于表面收压的灰泥。粗细泥则用于城壁或散屋内外等,其表面不需收压十分细密而有光泽的地方。
矿石灰,不仅用于和制各种灰泥,还用于安砌赑屃碑坐、笏头碣碑坐及垒砌釜灶等。推测这是一种黏结力较强的灰泥。
用石灰等泥涂之制:先用粗泥搭络不平处,候稍干,次用中泥趁平[1];又候稍干,次用细泥为衬;上施石灰泥毕,候水脉定,收压五遍,令泥面光泽。干厚一分三厘,其破灰泥不用中泥[2]。
合红灰:每石灰一十五斤,用土朱五斤,非殿阁者,用石灰一十七斤,土朱三斤。赤土一十一斤八两。
合青灰:用石灰及软石炭各一半。如无软石炭,每石灰一十斤用粗墨一斤,或墨煤一十一两,胶七钱。
合黄灰:每石灰三斤,用黄土一斤。
合破灰:每石灰一斤,用白蔑土四斤八两。每用石灰十斤,用麦九斤[3]。收压两遍,令泥面光泽。
细泥:一重作灰衬用。方一丈,用麦一十五斤[4]。城壁增一倍。粗泥同。
粗泥:一重方一丈,用麦八斤。搭络及中泥作衬减半。
粗细泥:施之城壁及散屋内外,先用粗泥,次用细泥,收压两遍。
【注释】
[1] 中泥:其粗细当介于“粗泥”与“细泥”之间,其泥土中所掺似既有麦,又有麦,故其泥的粗细程度适中。
[2] 破灰泥:似指因掺杂了白蔑土与麦而使得墙面比较光洁的泥,这种泥疑系施用于墙体表面收压的灰泥。
[3] 麦(yì):即麦壳。,梁注:“音确,壳也。”
[4] 麦(juān):梁注:“,音涓,麦茎也。”麦茎,即麦秸。
【译文】
用石灰等为墙体表面涂抹灰泥的制度:先用粗泥搭络找补墙面不平之处,等所抹粗泥稍微干燥一点,然后用中泥将其找平;再等其泥稍加干燥,再用细泥作为补衬;其墙表面施抹完石灰泥后,等其含水率稳定下来,再将其表面收压5遍,以使其墙之泥面显露出光泽。待泥干透后所抹之泥的厚度为0.13寸,若施用破灰泥,则施工过程中不必施用中泥。
拌和红灰的做法:每用石灰15斤,掺以土朱5斤,如果不是殿阁类建筑,亦可以石灰17斤,掺以土朱3斤。并掺入赤土11斤8两。
拌和青灰的做法:用石灰和软石炭各一半。如果没有软石炭,每用10斤石灰,则应掺入粗墨1斤,或掺入墨煤11两,并再掺入7钱的胶。
拌和黄灰的做法:每用石灰3斤,掺用黄土1斤。
拌和破灰的做法:每用石灰1斤,掺用白蔑土4斤8两。每用石灰10斤,还应掺用麦9斤。在用破灰抹墙面时,最后应收压两遍,以使其墙之泥面显露出光泽。
施抹细泥做法:每施抹细泥一重这层细泥是作为灰衬而用的。施抹的面积方为1丈时,其泥中应掺用麦15斤。如果是在城墙壁上抹细泥,其掺入的麦量应增加一倍。在城墙壁上施抹粗泥时,应增加的麦量,也是一样。
施抹粗泥的做法:每施抹粗泥一重,若其施抹的面积方1丈,其泥中应掺用麦8斤。用粗泥搭络找平时,或同时用中泥做衬地时,其所掺用的麦数量应减少一半。
施抹粗细泥的做法:若将粗泥与细泥施抹于城墙之壁或散屋墙的内侧与外侧时,应先用粗泥涂抹,然后再用细泥涂抹,其泥面应收压两遍。
凡和石灰泥,每石灰三十斤,用麻捣二斤。其和红、黄、青灰等,即通计所用土朱、赤土、黄土、石灰等斤数在石灰之内。如青灰内,若用墨煤或粗墨者,不计数。若矿石灰,每八斤可以充十斤之用。每矿石灰三十斤,加麻捣一斤。
【译文】
凡拌和石灰泥,以每用石灰30斤,掺用麻捣2斤。如果是拌和红灰、黄灰或青灰等,都可以将经计算所得出的土朱、赤土、黄土、石灰等的斤数计入石灰之内。如果在青灰之内,掺用墨煤或粗墨,可以不将其数计入。若是拌和矿石灰,每用灰8斤可以充作10斤灰使用。且每用矿石灰30斤,应掺加麻捣1斤。
画壁
【题解】
这里提到了竹篾、麻华、沙泥等抹画壁时需添加的辅助材料。竹篾需要用粗细泥抹压于墙面上,起到墙面拉筋的作用。麻华,疑为细散的麻丝,钉于墙面衬泥上,再用泥分披涂抹,使之分布均匀,再用泥盖平。前后抹5道泥,都用粗泥,总厚0.15寸。其上用中泥再细衬一遍,上用沙泥,在墙面晾至适当时机,收压10遍,使其表面光泽。沙泥是用白沙2斤,胶土1斤,再掺7两的干净麻捣和制而成。待晾干后即可在其墙面上作画,是为画壁。
宋代建筑的拱眼壁内,往往也会出现彩绘图案。如果在拱眼壁内抹制画壁,则只需要用粗泥与细泥各一道,表面再以沙泥收压光整即可。
造画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络毕。候稍干,再用泥横被竹篾一重,以泥盖平。又候稍干,钉麻华,以泥分披令匀,又用泥盖平;以上用粗泥五重,厚一分五厘。若栱眼壁,只用粗、细泥各一重,上施沙泥,收压三遍。方用中泥细衬,泥上施沙泥,候水脉定,收压十遍,令泥面光泽。凡和沙泥,每白沙二斤,用胶土一斤,麻捣洗择净者七两。
【译文】
涂造画壁的制度:先用粗泥将凹凸不平的墙壁表面搭络平整完毕。等墙壁的表面稍加干燥后,再用泥在其表面横向披贴1重竹篾,用泥将所披竹篾覆盖并找平。再等其壁稍加干燥后,在其表面钉以细散麻丝,用泥将麻丝分散涂抹,使麻丝分布均匀,然后,又将泥覆压其上,并涂抹找平;以上所用粗泥为5重,所涂抹泥的厚度为0.15寸。如果是在柱头之上的栱眼壁中,则只用粗泥、细泥各涂抹1重,其上再涂施沙泥,并将其表面收压3遍。然后再用中泥做细部的涂衬,在泥之上施以沙泥,等其泥的水分干燥到适当的程度,再收压10遍,以使其墙所涂抹的泥之表面显露出光泽。凡是拌和沙泥,以每用白沙2斤,掺用胶土1斤,并掺入经过清洗且仔细挑选的干净麻捣7两。
立灶转烟、直拔
【题解】
关于“立灶”,梁先生解释说:“这篇‘立灶’和下两篇‘釜镬灶’‘茶炉子’,是按照几种不同的盛器而设计的。‘立灶’是对锅加热用的。‘釜灶’和‘镬灶’则专为釜或镬之用。按《辞海》的解释,三者的不同的断面大致可理解如下:锅;釜;镬。为什么不同的盛器需要不同的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法式》中的锅、釜、镬,是否就是这几种,也很难回答。例如今天广州方言就把锅叫做‘镬’,根本不用‘锅’字。此外,灶的各部分的专门名称,也是我们弄不清的。因此,除了少数词句稍加注释,对这几篇一些不清楚的地方,我们就‘避而不谈’了。”
在上面的注释中,梁先生从古代盛器的角度,解释了与锅、釜、镬有关的几种炉灶,同时也揭示了古人所用炉灶的不同。
锅,据西汉扬雄《方言》卷九:“车,齐、燕、海岱之间谓之‘锅’,或谓之‘锟’。自关而西谓之‘’,盛膏者乃谓之‘锅’。”西汉时代,在齐、燕、海岱地区,锅指的是车上一种圆形配件——;但在关中地区,锅则是一种盛器。
釜,据扬雄《方言》卷五:“釜,自关而西或谓之‘釜’,或谓之‘’。(注亦釜之总名。)”“”乃古代的一种盛器,《说文·金部》曰:“,如釜而大口者。”则可知,“釜”即“”,属锅的一种。釜,亦为古字,且为汉代关中方言。也就是说,锅与釜,都出自汉代关中地区方言,其义为在炉灶上蒸煮之用的盛器。
镬,亦为一种盛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提到“汤镬之罪”,《汉书·景十三传》中则有“置大镬中,取桃灰毒药并煮之”,可知“镬”是一种大而深的盛器,可以放在火上煮物。
灶的出现更早,据《管子·轻重己》:天子的职责之一是,“教民樵室钻鐩,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墐者,泥涂也;则“墐灶”,即以泥及坯墼垒砌炉灶。
灶台,一般高度为2.5尺。台上设锅口。其径1尺,所用锅的容量为1斗,其锅容量每增1斗,口径增0.05尺。至锅容量至1石,其径约1.45尺时,锅径为最大。
灶口,即灶门,位于灶之正面,以锅径1尺,台高2.5尺时,门高0.7尺,宽0.5尺。锅容量每增1斗,门之高、广各增0.025尺。若仍以锅容量至1石计,灶门最高0.925尺,最宽0.725尺。
灶身之方,以锅径四周外增0.3尺,则锅径1尺时,其身广1.6尺,深亦1.6尺;则锅径1.45尺时,其身广2.05尺,其身深亦2.05尺。
灶台之长、广,随灶身,则锅径1尺,灶台长、广各1.6尺;锅径1.45尺,灶台长、广各2.05尺。然而,锅台高度似随锅径而降。锅容量1斗,锅径1尺,其高1.5尺;锅容量每增1斗,其高降0.025尺。锅容量至1石,其高则降0.225尺,锅台高1.275尺。锅台至低,不可低于1.25尺。其高度随锅径降低的原因,或因锅愈大,灶口直径也愈大,灶腔亦大,则要通过降低灶台高度增加火与锅底的接触面。
腔内后项子,当是灶腔通往烟突的连接口。其内部形式为“斜高向上入突,谓之抢烟”。这里的“抢”,既有斜向之意,似乎又有主动将烟抢先导入的意思。
隔烟,或为有防止烟倒向室内作用的一种烟道措施。
隔锅项子,疑为两个以上的锅各有其烟道,并采用“分烟入突”的处理方式。
如上为一般锅灶的砌筑与涂抹方式。
直拔立灶,是一种不用隔烟措施的炉灶。灶腔与烟匮子相接。这里的“烟匮子”,似为一个位于灶台后部上方,集聚烟气的空腔;高出灶身1.5尺,宽为0.6尺。烟匮子直接与烟突相接,将所聚烟气直拔向外。
山华子,位于烟突两旁烟匮子之上,长与烟匮子同,并呈倾斜向上的形态,可能具有将烟转向烟突而出的辅助性作用,或亦增加灶台上部烟匮子、烟突等的形式美化效果,亦未可知。
关于“突”,梁先生解释说:“突,烟突就是烟囱。”此注十分简要、明晰。其灶,有门、有突、有身、有台;另有转烟、隔烟、隔锅、项子以及烟匮子、山华子等,皆为构成炉灶的各个组成部分。
灶突者,烟囱也。其高视屋身之高而定,要比烟突出屋面处再高出3尺。如果是临时搭砌的灶台,且不在室内者,其突高3尺即可。其突的上端,要砌成一个靴头的形式,以利出烟。这里的“靴头”,不详其形制,猜测可能是将顶面封住,端头之下四面开口,既能够防止有风倒灌而入,又能够使烟气顺利排出。烟突为方形,其方0.6尺。随锅径增大,烟突亦应增大,最大可至1.2尺见方。推测这里所指,应为烟囱内部的孔洞截面尺寸。烟突之外,宜用石灰泥涂抹,使其平整光洁,且不会泄露烟气。
造立灶之制:并台共高二尺五寸。其门、突之类,皆以锅口径一尺为祖加减之。锅径一尺者一斗;每增一斗,口径加五分,加至一石止。
转烟连二灶:门与突并隔烟后。
门:高七寸,广五寸。每增一斗,高、广各加二分五厘。
身:方出锅口径四周各三寸。为定法。
台:长同上,广亦随身,高一尺五寸至一尺二寸。一斗者高一尺五寸;每加一斗者,减二分五厘,减至一尺二寸五分止。
腔内后项子:高同门,其广二寸,高广五分。项子内斜高向上入突,谓之抢烟;增减亦同门。
隔烟:长同台,厚二寸,高视身出一尺。为定法。
隔锅项子:广一尺,心内虚,隔作两处,令分烟入突。
直拔立灶:门及台在前,突在烟匮之上。自一锅至连数锅。
门、身、台等:并同前制。唯不用隔烟。
烟匮子:长随身,高出灶身一尺五寸,广六寸。为定法。
山华子:斜高一尺五寸至二尺,长随烟匮子,在烟突两旁匮子之上。
【译文】
营造直立式炉灶的制度:其炉灶与灶台共高2.5尺。其灶门、灶突等炉灶各组成部分,都是以其灶中所用锅之锅口直径1尺为基准,以做适当的增大与减小的。如果其锅直径为1尺,其锅的容量为1斗;则若其锅容量每增加1斗,其锅口的直径就应增大0.5寸,以其锅容量增加到1石时为止。
灶内所施转烟道将二灶连接在一起:灶门与烟突都被隔在转烟之后。
灶门:高7寸,宽5寸。其锅容量每增加1斗,灶门的高度与宽度各增加0.25寸。
灶身:灶身为方,其方比锅口外径的四周各多出3寸。这一尺寸为标准做法。
灶台:灶台的长度与灶身之方的尺寸相同,灶台的宽度也随灶身的尺寸而定,其台高1.5尺至1.2尺。以其锅容量为1斗时,灶台高为1.5尺;其锅容量每增加1斗,灶台高度减低0.25寸,其高度减至1.25尺为止。
炉灶之腔,即炉膛之内的后部所施项颈:其项之高与灶门同,项宽2寸,其锅容量每增加1斗,其腔内后项子的高度与宽度各增加0.5寸。项子之内斜向高起向上与烟突相连,这一斜向连接体称为“抢烟”;抢烟的尺寸增减与灶门的尺寸增减做法相同。
炉灶中所施隔烟:其长与灶台的长度相同,隔烟厚为2寸,隔烟高度比其灶身高出1尺。这一相对高度差为标准做法。
炉灶内所施隔锅项子:项子宽1尺,其项中心虚空,并分隔为两部分,以使炉灶之烟能被分别导入烟突后排出。
竖直拔起的立灶:其灶门及灶台在灶之前部,烟突施于烟匮的上部。其立灶可以从一锅以致相连数锅。
立灶的灶门、灶身、灶台等:皆与前面所言炉灶制度相同。只是不在其灶中施用隔烟。
灶上所施烟匮子:其长随灶身尺寸,烟匮子之高比灶身高出1.5尺,烟匮子之宽为6寸。这一宽度为绝对尺寸。
山华子:其斜高为1.5尺至2尺,其长随烟匮子之长而定,山华子施于烟突两旁的烟匮子之上。
凡灶突,高视屋身,出屋外三尺。如时暂用,不在屋下者,高三尺。突上作靴头出烟。其方六寸。或锅增大者,量宜加之,加至方一尺二寸止。并以石灰泥饰。
【译文】
凡施造灶突,其突的高度依房屋本身的高度而定,灶突高出屋顶之外3尺。如果是临时搭造且仅短时间使用的炉灶,其灶未施于房屋之下,则其灶突高为3尺。灶突之上以靴头形式收头,其靴头亦是出烟口。其靴头方6寸。如果其锅的尺寸有所增大,其灶突顶端的靴头,亦应量其宜而有所增加,靴头尺寸的增加幅度,亦应控制在其靴头之方达1.2尺时为止。灶突与靴头都应以石灰泥加以涂饰。
釜镬灶
【题解】
釜镬灶,这节文字描述的是古人所用的两种炉灶:釜灶与镬灶。相比较之,釜灶似较小一些,釜灶口径为1.6尺,可以用坯墼垒之;其门高0.6尺,宽0.5尺。镬灶就要大一点,镬灶的口径3尺,要用砖垒造;其门高1.2尺,宽0.9尺。但相较于锅之口径为1尺,门高0.7尺,宽0.5尺的立灶,这两种灶的尺寸都要略大一些。
无论釜或镬灶,其腔子、腔内后项子、抢烟、后突等,都与立灶的做法相同。不同的是,镬灶有用两坯并垒砌的后驼项突,其形式为斜高2.5尺,曲长1.7丈,出墙外4尺。另外,釜灶与镬灶的台面形式为圆圜状,表面用灰泥抹光,与立灶之方形台面明显不同。同时,因釜与镬用于蒸煮器物,其灶尺寸较大,用火亦强烈,故除镬口用砖垒造外,凡用铁甑处,其灶口均用铁铸造,灶门前后亦用生铁版。镬灶腔内底下当心,还要用铁柱子。其灶台外观用灰泥涂抹光整,与立灶一样。
造釜镬灶之制:釜灶,如蒸作用者,高六寸。余并入地内。其非蒸作用,安铁甑或瓦甑者,量宜加高,加至三尺止。镬灶高一尺五寸,其门、项之类,皆以釜口径以每增一寸,镬口径以每增一尺为祖加减之。釜口径一尺六寸者一石;每增一石,口径加一寸,加至一十石止。镬口径三尺,增至八尺止。
釜灶:釜口径一尺六寸。
门:高六寸,于灶身内高三寸,余入地。广五寸。每径增一寸,高、广各加五分。如用铁甑者,灶门用铁铸造,及门前后各用生铁版。
腔内后项子高、广,抢烟及增加并后突,并同立灶之制。如连二或连三造者,并垒向后。其向后者,每一釜加高五寸。
镬灶:镬口径三尺。用砖垒造。
门:高一尺二寸,广九寸。每径增一尺,高、广各加三寸。用铁灶门,其门前后各用铁版。
腔内后项子:高视身。抢烟同上。若镬口径五尺以上者,底下当心用铁柱子。
后驼项突:方一尺五寸。并二坯垒。斜高二尺五寸,曲长一丈七尺。令出墙外四尺。
【译文】
营造釜灶与镬灶的制度:釜灶,如果用于蒸制食物的,其灶高6寸。其余的部分则可延入地面以下。其灶非用于蒸制食物,应在其灶上施安铁甑或瓦甑的,其灶的高度应量宜有所增加,但其高度增至3尺即为止。镬灶高为1.5尺,镬灶的灶门及腔内后项之类,是以其釜口径每增大1寸,或其镬口径每增大1尺为一个标准,以此增加或减少的。以釜的口径为1.6尺,其釜的容量为1石;若其釜的容量每增加1石,釜的口径应增加1寸,直至增加到10石时为止。镬的口径为3尺,其口径增加至8尺时亦为止。
釜灶:其灶内所用釜的口径为1.6尺。
灶门:其高6寸,其灶门施于灶身之内高3寸处,其余部分延入地面以下。灶门之宽为5寸。以其釜口径每增大1寸,其灶门的高度与宽度各增加0.5寸。如果施用铁甑,其灶门应用铁铸造,其门的前后还应各施以生铁版。
其灶之腔内后项子的高度与宽度,灶后所施斜向的抢烟,及后项子与抢烟之后所增加的后灶突,都与立灶的制度相同。如果其灶是以连二或连三的形式营造的,其腔内后项子都应向后垒砌。其向后的部分,每增加一釜应加高5寸。
镬灶:其灶内所用镬的口径为3尺。其灶应用砖垒造。
灶门:其高1.2尺,灶门之宽9寸。以其镬的口径增大1尺,其灶门的高度与宽度各增加3寸。其灶门应用铁制造,其门的前后还应各施以铁版。
其灶之腔内后项子:项子之高依其灶身的尺寸而定。项子之后的抢烟与釜灶抢烟做法相同。如果其镬的口径为5尺以上,其腔内后项子的底下中心部位应施以铁柱子。
其灶之后的驼形项突:其突方为1.5尺。都是采用2坯垒砌的方法营造的。其项突的斜高为2.5尺,项突的曲长为1.7丈。要使其突高出墙外4尺。
凡釜镬灶面并取圜,泥造。其釜镬口径四周各出六寸。外泥饰与立灶同。
【译文】
凡是釜镬灶的灶台表面都应取作圆形,用泥涂抹营造。其灶台要比其所用釜镬口的直径四周各大出6寸。其灶之外亦以泥涂饰,其做法与立灶的表面做法相同。
茶炉
【题解】
茶炉,亦为炉灶的一种,以煮茶为主要功能。其尺寸较立灶、釜灶、镬灶等要小。其高1.5尺,炉面方0.75尺;炉台方、广,会以其高1尺为则,随其高度增加而有所增大。炉口圜径0.35尺,深0.4尺。
吵眼,疑为与立灶、釜灶或镬灶的灶门相类似的孔眼,位于茶炉的正立面上。其高0.6尺,宽0.3尺。炉内与吵眼相对应处有抢风,斜高向上0.8尺。
另茶炉底仅方0.6尺,而其面却方0.75尺,或可推知,其炉可能是上大下小的倒方锥台形式。茶炉表面亦以灰泥抹饰,令其平整光洁。
造茶炉之制:高一尺五寸。其方、广等皆以高一尺为祖加减之。
面:方七寸五分。
口:圜径三寸五分,深四寸。
吵眼:高六寸,广三寸。内抢风斜高向上八寸。
【译文】
营造茶炉的制度:炉高1.5尺。茶炉外形的方与宽等尺寸,都是以其炉高1尺为标准,随其炉的高度变化加减而得出的。
炉面:其炉高1尺时,其方7.5寸。
炉口:其炉高1尺时,其口圆径3.5寸,口深4寸。
吵眼:其炉高1尺时,其炉上吵眼高6寸,宽3寸。炉内所施抢风的斜高为向上8寸。
凡茶炉,底方六寸,内用铁燎杖八条。其泥饰同立灶之制。
【译文】
凡营造茶炉,若其炉高1尺,其炉底方6寸,炉内用铁燎杖8条,以做炉箅子用。茶炉外表面所涂泥饰,都与立灶等的做法相同。
垒射垛
【题解】
除了作为宫墙上的射垛形墙头装饰外,疑本节文字所描述的“射垛”可能还有操练军队的功能。如《册府元龟·帝王部·发号令》提到,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十一月有诏:“若要习射,并请令本司各制射垛教试,不得将弓箭出城,假托习射从之。”这种用于习射的射垛,具有临时性质,似亦可用“泥作”垒砌方式筑造。
以其墙长5丈,高2丈为率,墙分三段,中心一段长2丈,左、右各长1.5丈,并斜收向里各3尺。大致形成一个微斜向里的“八”字形。从后文所言射垛五峰之间,形成内圆势,似也可以看出,这五峰不在一条直线上,两侧四峰,略向内移,故需通过内圆势使其在一个圆圜面上展开。由此或也可以推测,这里所垒的射垛,并非一个连续城墙面上的射垛,而是以5丈长、2丈高为一个单位,以坯墼垒砌的墩台状砌体。
所谓“子垛”“踏道”“踏台”,似为登台瞭望或练习射击所用之台,未可知。
因其峰上各安莲华坐瓦火珠一枚,当面以青石灰、白石灰,上以青灰为缘泥饰之,确有装饰性效果,故梁先生所说的“这种‘射垛’并不是城墙上防御敌箭的射垛,而是宫墙上射垛形的墙头装饰”的推测,亦有一定道理。
垒射垛之制:先筑墙,以长五丈,高二丈为率。墙心内长二丈,两边墙各长一丈五尺;两头斜收向里各三尺。上垒作五峰。其峰之高下,皆以墙每一丈之长积而为法。
中峰:每墙长一丈,高二尺。
次中两峰:各高一尺二寸。其心至中峰心各一丈。
两外峰:各高一尺六寸。其心至次中两峰各一丈五尺。
子垛:高同中峰。广减高一尺,厚减高之半。
两边踏道:斜高视子垛,长随垛身。厚减高之半。分作一十二踏;每踏高八寸三分,广一尺二寸五分。
子垛上当心踏台:长一尺二寸,高六寸,面广四寸。厚减面之半,分作三踏,每一尺为一踏。
【译文】
垒砌射垛的制度:先砌筑墙体,以其墙长5丈,高2丈为一个标准。其墙的中心部分长度为2丈,其中心墙段两侧的墙,长度分别为1.5丈;墙之两头各向中心斜向收进3尺。墙上垒作5个峰墩。其峰墩的高低,都是以其墙每1丈的长度为基准,依其墙的长度按比例推算而出的。
中峰:以其射垛墙每长1丈,其中峰高2尺计。
次中两峰:以其射垛墙每长1丈,其次中两峰各高1.2尺计。其心至中峰心各1丈。
两外峰:以其射垛墙每长1丈,其两外峰各高1.6尺计。其两外峰的中心至次中两峰的中心各长1.5丈。
子垛:其垛之高与中峰的高度相同。其垛的宽度,比其高度减低1尺,其垛之厚比垛之高度减半。
子垛两边所施踏道:踏道的斜高依其子垛的高度而定,踏道之长随子垛的身长而定。踏道之厚为其垛高度的一半。将其踏道分作12步踏阶;每一踏阶的高度为8.3寸,每一踏阶的宽度为1.25尺。
子垛之上的中心踏台:踏台长1.2尺,高6寸,踏台顶面宽4寸。踏台之厚减其顶面尺寸的一半,并将其台再分作3步踏阶,每一踏阶的宽度为1尺。
凡射垛五峰,每中峰高一尺,则其下各厚三寸;上收令方,减下厚之半。上收至方一尺五寸止。其两峰之间,并先约度上收之广,相对垂绳,令纵至墙上,为两峰内圆势[1]。其峰上各安莲华坐瓦火珠各一枚。当面以青石灰,白石灰,上以青灰为缘泥饰之。
【注释】
[1] 两峰(āo)内圆势:疑指其屋峰的每两峰之间有一个向内的圆形曲面。
【译文】
凡砌筑射垛,其垛之上有5峰,以其中峰每高1尺,则其峰之下的垛厚为3寸计;垛之上向内收分,使其峰为方形,所收减尺寸为下垛厚度的一半。其峰上收至方1.5尺为止。在其每两峰之间,都应先约度向上收分后的宽度,在两峰之间相对悬以垂绳,使绳垂直向下而贴至墙上,此即可作为两峰向内䫜曲的圆势。其射垛的诸峰之上,分别施安有莲华坐的瓦制火珠各1枚。峰垛的正面用青石灰,白石灰涂抹表层,其峰的上部则以青灰涂抹,以作为其峰之边缘的灰泥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