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转轮经藏与壁藏,与前文所描述的佛道帐、牙脚帐、九脊小帐、壁帐之间的根本不同是:所谓“帐”,实为“龛”,是用于供奉佛道造像或牌位的;而所谓“藏”,实为“橱柜”,是用于贮存经藏的,如佛寺中用于贮藏佛经,或道观中用于贮藏道经的橱柜。无论佛经与道经,都具有某种神圣意义,因此转轮经藏或壁藏也都是造型精美的小木作形式。
历史上最早的转轮经藏是由南朝梁时的高僧傅大士开创的,据明人顾起元撰《客座赘语·傅大士》:“大士傅弘,东阳郡乌伤人。……梁武闻之,延于钟山定林寺,……常以经目繁多,人不能遍阅,乃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作为一种可以转动的巨大藏经橱柜,其机械原理及制造难度,在那个时代是相当高的。南北朝时的中国人,能够创造出这样庞大的转动性经藏,也可以称得上是机械史上的一个奇迹。
转轮经藏虽然是一个转动的机械性贮藏设施,但其外观仍然保持了一座八角形殿阁的形式,故其外槽帐身柱上,施以腰檐、平坐;檐下与平坐下,应有枓栱;平坐之上,再施以小尺度的木构殿阁造型,寓意佛国世界的天宫楼阁。
本卷图样参见卷第三十二《小木作制度图样》图32-62、图32-63。
转轮经藏
【题解】
尽管转轮经藏这一具有机械性质的小木作匠作形式,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被创造了出来,但现存实例中最早的转轮经藏只能追溯到北宋时代,即宋代所创建的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中的转轮经藏。这一实例,恰好为我们理解宋《法式》中的转轮经藏做法,提供了最好的实例证明。
之后的例证中,能够见到的实存案例,似乎只能在明代及以后的遗构中找到了。同是明代创立的四川平武报恩寺与北京智化寺内,都有转轮经藏的遗存。
转轮经藏,其要在两点:一是转轮,这本身具有较大规模之机械的性质,即通过人力的推动,能够使整座经藏转动;二是经藏,即在其可以转动的轮柜中藏有经匣,经匣内则贮有经书。使进入寺庙中的信徒,可以亲自动手对经藏的转轮加以转动,方便阅览佛教或道教经典,以实现弘法的目的。
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国人就创造出如此巨大的木制转动性机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创造性智慧与能力。遗憾的是,这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却始终没有被应用在实际的生产与生活中,只是作为一种宗教的象征性设施,供人们顶礼膜拜,故其在人类机械史上,也就不太引人注意了。
(造经藏之制)
【题解】
按照《法式》的描述,转轮经藏的平面为八角形,其高2丈,其八角形的直径为1.6丈;八角形每面的边长为6.66尺。经藏内外施柱,称“内外槽柱”。外槽帐身柱上有腰檐、平坐,平坐之上施天宫楼阁。转轮经藏八个面的外观及细部做法相同。
转轮经藏各部分构件尺寸,是按照各层的高度,以这一层每1尺的高度,其构件所取的相应比例尺寸,累积推算而出的。
转轮经藏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其外槽帐身。外槽帐身是由帐身外槽柱、隔科版、仰托榥、隔科内外贴、内外上下柱子以及欢门、帐带等与前文所描述的佛道帐、牙脚帐、九脊小帐、壁帐等帐身中所用相类似的一些构件组成的。
转轮经藏外槽的枓槽直径为1.584丈,这一尺寸,不包括枓槽及其出挑外檐的尺寸。
(造经藏之制)
造经藏之制:共高二丈,径一丈六尺,八棱,每棱面广六尺六寸六分。内外槽柱;外槽帐身柱上腰檐、平坐,坐上施天宫楼阁。八面制度并同,其名件广厚,皆随逐层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译文】
营造转轮经藏的制度:经藏共高2丈,平面八边形的径长为1.6丈,共有八条边,每一边的面广为6.66尺。经藏有内外槽柱;其外槽帐身柱上施有腰檐、平坐,平坐之上施以天宫楼阁。经藏八个面的各种做法都是一样的,组成经藏之各个构件的截面广厚尺寸,都是依照经藏每层中的每1尺之高,其构件所取的相应比例尺寸,累积推算而出的。
(内外槽柱、外造帐身诸名件)
外槽帐身:柱上用隔枓、欢门、帐带造,高一丈二尺。
帐身外槽柱:长视高,广四分六厘,厚四分。归瓣造。
隔枓版:长随帐柱内,其广一寸六分,厚一分二厘。
仰托榥:长同上,广三分,厚二分。
隔枓内外贴:长同上,广二分,厚九厘。
内外上下柱子:上柱长四分,下柱长三分,广厚同上。
欢门:长同隔枓版,其广一寸二分,厚一分二厘。
帐带:长二寸五分,方二分六厘。
【译文】
外槽帐身:转轮经藏外槽帐身,其外槽帐柱之上施用隔枓版,帐柱开间内施欢门,内外槽柱上施帐带,帐身高为1.2丈。
帐身外槽柱:帐身外槽柱的长度依帐身高度而定,以帐身每高1尺,其柱截面宽0.46寸,厚0.4寸计。其柱之定位与转轮经藏帐坐下所分芙蓉瓣上下对应制作。
隔枓版:帐柱上所施隔枓版,其长依帐柱之间的距离而定,以帐身每高1尺,其版宽1.6寸,厚0.12寸计。
仰托榥:帐柱上所施仰托榥之长与隔枓版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其榥截面宽0.3寸,厚0.2寸计。
隔枓内外贴:隔枓版内外所施贴之长,与隔枓版及仰托榥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其贴宽0.2寸,厚0.09寸计。
内外上下柱子:帐柱隔枓版内外所施上下柱子,以帐身每高1尺,其上柱子长0.4寸,下柱子长0.3寸计,上下柱子的截面宽、厚尺寸与隔枓内外贴宽、厚尺寸相同。
欢门:外槽帐柱开间内所施欢门,其长度与柱上隔枓版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欢门宽1.2寸,厚0.12寸计。
帐带:以帐身每高1尺,帐身内外槽帐柱上所施帐带长2.5寸,帐带截面方0.26寸计。
(腰檐并结)
【题解】
外槽帐柱上施以腰檐,高度为2尺的腰檐之上亦有结。腰檐枓槽之上施以六铺作单杪双昂重栱造枓栱,其枓栱用材高度为1寸,材厚0.66寸,枓栱里转出三杪华栱,每两帐柱间用补间铺作5朵。
柱头之上用普拍方,方上施枓槽版并枓栱;枓栱之上用压厦版,压厦版之下为出檐椽子与飞子,并角梁、贴生(类如大木作之生头木)。转角处亦施角梁、子角梁。
腰檐起举,按照大木作殿阁之副阶起举方式,即以副阶进深之1/2高度为其举高,亦即搏脊槫之上皮标高,腰檐之内亦有井口榥、立榥、马头榥等,檐下施搏脊槫、曲椽等,檐口仍施飞子,飞子之上覆以白版。
腰檐屋顶之上,仍为结做法。其顶之上用瓦陇条、瓦口子及两山小山子版、搏脊、角脊等,形成与大木作制度下屋顶腰檐十分类似的形式与做法。
(腰檐并结)
腰檐并结[1]:共高二尺,枓槽径一丈五尺八寸四分。枓槽及出檐在外。内外并六铺作重栱,用一寸材,厚六分六厘。每瓣补间铺作五朵:外跳单杪重昂;里跳并卷头。其柱上先用普拍方施枓栱,上用压厦版,出椽并飞子、角梁、贴生。依副阶举折结[2]。
【注释】
[1] 腰檐并结(wà):原文“腰檐并结瓦”及下文“依副阶举折结瓦”,梁注本一并改为“腰檐并结”及“依副阶举折结”。陈注:改“瓦”为“”。傅合校本:改“瓦”为“”或“”。
[2] 依副阶举折结:意为经藏帐身上腰檐屋盖的举折坡度及屋顶结形式,都应依据大木作制度殿阁副阶檐部屋顶的举折及结做法。
【译文】
腰檐并结:转轮经藏帐身上所施腰檐及檐上屋盖结的高度之和为2尺,腰檐枓槽的直径为1.584丈。帐身枓槽及腰檐上所出挑之檐口,不包含在这一直径尺寸之内。其腰檐枓槽内外皆施用六铺作重栱造枓栱,其栱所用材之高为1寸,栱截面厚度为0.66寸。其腰檐之八边形枓槽的每一面各施用补间铺作5朵:其外跳枓栱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做法;而其里跳枓栱则为六铺作出三杪的做法。在其帐身柱柱头之上,先施以普拍方,方上施枓栱,枓栱之上覆以压厦版,并出檐椽及飞子,至角用角梁,翼角檐下有贴生做法。腰檐顶盖的举折及结形式,都可依照大木作殿阁副阶檐部的举折与结做法营作。
(腰檐诸名件)
普拍方:长随每瓣之广,绞角在外。其广二寸,厚七分五厘。
枓槽版:长同上,广三寸五分,厚一寸。
压厦版:长同上,加长七寸。广七寸五分,厚七分五厘。
山版:长同上,广四寸五分,厚一寸。
贴生:长同山版,加长六寸。方一分。
角梁:长八寸,广一寸五分,厚同上。
子角梁:长六寸,广同上,厚八分。
搏脊槫:长同上,加长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
曲椽:长八寸,曲广一寸,厚四分。每补间铺作一朵用三条,与从椽取匀分擘。
飞子:长五寸,方三分五厘。
白版:长同山版,加长一尺。广三寸五分。以厚五分为定法。
井口榥:长随径,方二寸。
立榥:长视高,方一寸五分。每瓣用三条。
马头榥:方同上。用数亦同上。
厦瓦版[1]:长同山版,加长一尺。广五寸。以厚五分为定法。
瓦陇条:长九寸,方四分。瓦头在内。
瓦口子:长厚同厦瓦版,曲广三寸。
小山子版:长广各四寸,厚一寸。
搏脊:长同山版,加长二寸。广二寸五分,厚八分。
角脊:长五寸,广二寸,厚一寸。
【注释】
[1] 厦瓦版:陈注:改“瓦”为“”。傅合校本:改“瓦”为“”。这里的“厦瓦版”,疑即腰檐每一侧檐口处所覆的顶版。厦瓦版之里侧,当与山版相接。
【译文】
普拍方:转轮经藏腰檐下所施普拍方,其长随经藏八边形的每一边之长而定,转角处两侧普拍方相交之绞头不包含在这一长度之内。以腰檐每高1尺,普拍方宽2寸,厚0.75寸计。
枓槽版:经藏腰檐每一侧所施枓槽版之长,与其侧所施普拍方的长度相同,以腰檐每高1尺,枓槽版截面宽3.5寸,厚1寸计。
压厦版:每一侧腰檐之枓栱上所覆压厦版,版之长与其侧所施枓槽版的长度相同,在其长度的基础上再加长7寸。以腰檐每高1尺,其上压厦版宽7.5寸,厚0.75寸计。
山版:每一侧腰檐上所施山版之长,与其侧所施枓槽版、压厦版的长度相同,以腰檐每高1尺,其山版宽4.5寸,厚1寸计。
贴生:每一侧腰檐上所施贴生木,其长度与其侧腰檐所施山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加长6寸。以腰檐每高1尺,其贴生截面方0.1寸计。
角梁:以腰檐每高1尺,腰檐每一转角处所施角梁长8寸,宽1.5寸计,角梁之厚与山版的厚度相同。
子角梁:以腰檐每高1尺,其每一转角之角梁上所施子角梁长6寸,厚0.8寸计,子角梁的宽度与角梁的宽度相同。
搏脊槫:腰檐上所施搏脊槫的长度与山版的长度一样,亦取腰檐每一侧边长的长度,在此基础上再加长1寸。以腰檐每高1尺,搏脊槫高1.5寸,厚1寸计。
曲椽:以腰檐每高1尺,其檐上所覆曲椽之长为8寸,椽之曲宽1寸,椽厚0.4寸计。檐上曲椽对应檐下所施枓栱,以每补间铺作1朵,施用曲椽3条计,至翼角处与从角椽取匀分布。
飞子:以腰檐每高1尺,其曲椽上所施飞子长5寸,飞子截面方0.35寸计。
白版:飞子上所覆白版的长度与山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加长1尺。以腰檐每高1尺,其白版宽为3.5寸计。白版厚度为0.5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井口榥:腰檐枓槽之内所施井口榥的长度,依其枓槽八角形平面的直径而定,以腰檐每高1尺,其井口榥截面方2寸计。
立榥:腰檐枓槽内所施立榥,其长依腰檐的高度而定,以腰檐每高1尺,其立榥截面方1.5寸计。其腰檐枓槽八边形平面的每一边,施用立榥3条。
马头榥:以腰檐每高1尺,其腰檐内所施马头榥截面之方与立榥的截面尺寸相同。其枓槽每一侧所用马头榥数,与所用立榥数亦相同。
厦瓦版:腰檐顶部所覆厦瓦版,其长与山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加长1尺。以腰檐每高1尺,其厦瓦版宽为5寸计。版之厚为0.5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瓦陇条:以腰檐每高1尺,其檐上所施瓦陇条长9寸,条之截面方0.4寸计。其瓦头尺寸亦包含在内。
瓦口子:腰檐檐口处所施瓦口子的长度、厚度与其下所施厦瓦版的长度、厚度相同,以腰檐每高1尺,其瓦口子曲宽3寸计。
小山子版:以腰檐每高1尺,其每侧两端所施小山子版的长与宽各为4寸,版之厚为1寸计。
搏脊:腰檐上所施搏脊之长与山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加长2寸。以腰檐每高1尺,其搏脊高2.5寸,厚0.8寸计。
角脊:以腰檐每高1尺,其转角处翼角之上所施角脊长5寸,高2寸,厚1寸计。
(平坐)
【题解】
转轮经藏的腰檐之上施有平坐,平坐高为1尺;其八角形枓槽径为1.584丈;柱头上用六铺作重栱三卷头枓栱,其栱用材高1寸,材厚0.66寸,以其八边形的每一侧边,或称每一瓣,用补间铺作9朵。
平坐之上施单勾阑,勾阑高6寸,寻杖下用撮项云栱造。其勾阑诸做法,与佛道帐之勾阑制度相同。
平坐下所施普拍方与腰檐普拍方同,其方长度随八角转轮一个侧面(瓣)的开间之广,两个侧边普拍方相聚处的绞头在外,以平坐高1尺推计,平坐普拍方断面为1寸见方。
与平坐枓栱等相匹配的枓槽版、枓栱之上所施压厦版,平坐外沿所施雁翅版,平坐内施有的具结构性功能的井口榥、马头榥、钿面版等构件,这些构件与其下腰檐内所施类似构件可能具有一定的上下对应性。
(平坐)
平坐:高一尺,枓槽径一丈五尺八寸四分,压厦版出头在外。六铺作,卷头重栱,用一寸材。每瓣用补间铺作九朵。上施单勾阑,高六寸。撮项云栱造,其勾阑准佛道帐制度。
【译文】
平坐:经藏腰檐上所施平坐之高为1尺,平坐枓槽径与腰檐枓槽径尺寸相同,其径长为1.584丈,这一直径尺寸不包括平坐上所施压厦版的出头尺寸。平坐枓槽上施以六铺作出三杪重栱造枓栱,其栱所用材之高为1寸。平坐枓槽八边形的每一面施用补间铺作9朵。平坐之上施用单勾阑,勾阑高为6寸。平坐勾阑寻杖下采用撮项云栱造做法,其勾阑尺寸、做法皆以佛道帐平坐上所施勾阑制度相同。
(平坐诸名件)
普拍方:长随每瓣之广,绞头在外。方一寸。
枓槽版:长同上,其广九寸,厚二寸。
压厦版:长同上,加长七寸五分。广九寸五分,厚二寸。
雁翅版:长同上,加长八寸。广二寸五分,厚八分。
井口榥:长同上,方三寸。
马头榥:每直径一尺,则长一寸五分。方三分。每瓣用三条。
钿面版:长同井口榥,减长四寸。广一尺二寸,厚七分。
【译文】
普拍方:经藏平坐枓栱下所施普拍方之长,随其平坐枓槽之八边形平面的每一边的面广长度而定,这一长度内不包括两侧普拍方相交处的绞头长度尺寸。以平坐每高1尺,其普拍方截面方1寸计。
枓槽版:平坐枓槽上每一侧所施枓槽版,其长度与每一侧之普拍方的长度相同,其版之宽为9寸,厚为2寸。
压厦版:平坐枓栱上每一侧所覆压厦版之长,与每一侧之枓槽版及普拍方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加长7.5寸。压厦版之宽为9.5寸,厚2寸。
雁翅版:平坐四周外沿每一侧所施雁翅版之长,与每一侧所施压厦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加长8寸。雁翅版之宽为2.5寸,厚0.8寸。
井口榥:平坐枓槽内所施井口榥的长度,与每一侧雁翅版的长度相同,其榥的截面方为3寸。
马头榥:平坐枓槽上所施马头榥,以平坐枓槽八边形平面直径每长1尺,其榥长1.5寸计。马头榥截面方0.3寸。平坐枓槽每一侧边施用马头榥3条。
钿面版:平坐顶面所覆钿面版之长,与平坐枓槽内所施井口榥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减短4寸。其版宽1.2尺,厚0.7寸。
(天宫楼阁)
【题解】
所谓“天宫楼阁”,更像是一种具有象征性或寓意性的说法,但在形式上,在转轮经藏的平坐上,确实施造了造型十分奇特、结构亦很繁杂的类似大木作殿阁式样的楼台、连廊与亭榭。平坐上所施天宫楼阁有三层,其高5尺,楼阁进深1尺。天宫楼阁首层为副阶,其副阶内角楼子,面广为1瓣。但这里提到的角楼子的一瓣之长,与上文八角形枓槽之一瓣的意义大相径庭,这里的“瓣”当指后文所言转轮经藏之具有模数单位意义的“芙蓉瓣”之“瓣”,其每瓣之长为6.6寸;如此,则角楼子面广亦为6.6寸。角楼子檐下用六铺作单杪重昂枓栱。
角楼挟屋面广,亦为1瓣,即6.6寸;茶楼子长2瓣,面广1.32尺。角楼挟屋与茶楼子,檐下枓栱为五铺作单杪单昂。
连接角楼挟屋与茶楼子之行廊,长2瓣,则行廊面广亦为1.32尺。行廊平面为分心造,其柱上用四铺作枓栱。这种不同相邻建筑之间所用枓栱铺作数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大木作制度中相邻建筑之间所用铺作数的不同。
角楼、角楼挟屋、茶楼子及行廊所用枓栱,或为单栱造,或为重栱造。其枓栱用材0.5寸,材厚0.33寸。
每瓣(即在6.6寸面广范围内)用补间铺作2朵。依此分°值,用单栱造,其泥道用瓜子栱,每一铺作横向长度为62分°;若用补间铺作2朵,加之两侧各留0.5朵,其枓栱长度约为6.14寸,似可以布置得下。但若其泥道用令栱,其长72分°,枓栱总长约为7.13寸,则难以在1瓣之内布置下2朵补间铺作了。若用重栱造,则更无可能。此为一问题,存疑。
诸铺作之出杪皆用卷头,且上层楼阁所用铺作数与下层所用铺作数对应一致。中层平坐之上施单勾阑,其高4寸。其勾阑为枓子蜀柱,做法与佛道帐制度相同。
天宫楼阁屋顶之结做法,参照腰檐瓦顶形式,只是尺寸宜相应减小。
天宫楼阁:三层,共高五尺,深一尺。下层副阶内角楼子,长一瓣,六铺作,单杪重昂。角楼挟屋长一瓣,茶楼子长二瓣,并五铺作,单杪单昂。行廊长二瓣,分心。四铺作,以上并或单栱或重栱造。材广五分,厚三分三厘,每瓣用补间铺作两朵,其中层平坐上安单勾阑,高四寸。枓子蜀柱造,其勾阑准佛道帐制度。铺作并用卷头,与上层楼阁所用铺作之数,并准下层之制。其结名件[1],准腰檐制度,量所宜减之。
【注释】
[1] 其结名件:原文“其结瓦名件”,梁注本改为“其结名件”。傅注:改“瓦”为“”。
【译文】
天宫楼阁:转轮经藏上层所施天宫楼阁,分为三层,楼阁共高5尺,进深1尺。楼阁下层副阶内所施角楼子,面广长度为1芙蓉瓣,角楼子檐下用六铺作,单杪双下昂造。天宫楼阁中的角楼与挟屋的面广长度,均为1芙蓉瓣,茶楼子面广长2芙蓉瓣,其角楼、挟屋、茶楼子檐下均用五铺作,单杪单下昂做法。天宫楼阁中所施行廊,面广长2芙蓉瓣,行廊正面呈分心对称布置。廊檐下施四铺作,以上诸殿阁楼屋行廊,或都采用单栱造,或都采用重栱造。诸殿阁楼屋行廊檐下所施枓栱,其栱所用材之广为0.5寸,材厚0.33寸,以每一芙蓉瓣长度之内,对应施安补间铺作2朵,其中层平坐上施安单勾阑,勾阑高4寸。寻杖下用枓子蜀柱造做法,其勾阑尺寸、比例及做法均以佛道帐平坐上所施勾阑制度保持一致。枓栱铺作均采用华栱出跳的卷头做法,且上层楼阁所施用的补间铺作数,与下层所施用的补间铺作数都是一一对应的。天宫楼阁屋顶结名件,皆以经藏之腰檐屋顶结名件为准,并量其所宜,在尺寸上适当缩减。
(里槽坐)
【题解】
对应于转轮经藏的外槽帐身,转轮经藏之内亦施有里槽结构。其里槽坐高3.5尺;以里槽坐之高,再加上坐上帐身及上层楼阁,共高1.3丈。其八角形帐身平面的直径为1丈。八角形里槽,两面相对之径为1.144丈,枓槽径为9.84尺。结合其外槽帐身枓槽径15.84尺,可以推算出,里槽与外槽之间的距离为4.4尺。以枓槽计之,枓槽与外槽之间的距离为6尺,如此似可形成类似房屋外檐廊子的空间效果。这一空间,或为储藏佛经经匣之所。
里槽之下用龟脚,脚上施车槽、叠涩等。里槽柱上施门窗,内门窗之上用平坐;坐上施重台勾阑,勾阑高为9寸,勾阑之寻杖下用云栱瘿项,其做法与佛道帐中的重台勾阑相同。
里槽帐身柱上用六铺作枓栱,出三卷头。枓栱用材,其广1寸,材厚0.66寸。里槽坐每瓣,施有补间铺作5朵。这里的“每瓣”,为里槽八角形平面的每一面,即里槽每面的柱头之上、两柱之间,均施有补间铺作5朵。
转轮经藏里槽上所施门窗,表现为壸门、神龛等形式。其内当为藏经之处。里槽坐下作芙蓉瓣造形式。
里槽坐之下施有龟脚、车槽、车槽上下涩、坐腰、坐面涩、猴面版、猴面梯盘榥、猴面钿版榥、明金版、车槽华版、坐腰华版、坐下榻头木并下卧榥、柱脚方并下卧榥、榻头木立榥、拽后榥、柱脚立榥、坐内背版、坐面版等构件。其上另施有普拍方、枓槽版、压厦版等,其相应的构件名目与做法,似乎比大木作制度殿阁楼宇的构件名目与做法还要复杂、繁细许多。其中的一些名目与做法,因为缺乏实物印证,仅从文字上是很难厘清其真实面貌的。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里槽坐)
里槽坐:高三尺五寸。并帐身及上层楼阁,共高一丈三尺;帐身直径一丈。面径一丈一尺四寸四分;枓槽径九尺八寸四分;下用龟脚;脚上施车槽、叠涩等。其制度并准佛道帐坐之法。内门窗上设平坐;坐上施重台勾阑,高九寸。云栱瘿项造,其勾阑准佛道帐制度。用六铺作卷头;其材广一寸,厚六分六厘。每瓣用补间铺作五朵,门窗或用壸门、神龛。并作芙蓉瓣造。
【译文】
转轮经藏里槽坐:坐高3.5尺。其坐与坐上帐身及上层楼阁,共高1.3丈;帐身的直径为1丈。里槽坐顶面直径为1.144丈;其帐身枓槽直径为9.84尺;里槽坐下用龟脚;龟脚之上施车槽、叠涩等。经藏里槽坐诸制度做法均以佛道帐帐坐制度做法为准。于内槽所施门窗之上设平坐;平坐之上施重台勾阑,其高9寸。勾阑寻杖下用云栱瘿项造,其勾阑做法以佛道帐重台勾阑做法为准。平坐下所施枓栱为六铺作出三卷头做法;枓栱用材高1寸,材厚0.66寸。其里槽八边形每一面各用补间铺作5朵,其下门窗或采用壸门、神龛等形式。自龟脚至门窗等,均采用芙蓉瓣做法。
(里槽坐诸名件)
龟脚:长二寸,广八分,厚四分。
车槽上下涩:长随每瓣之广,加长一寸。其广二寸六分,厚六分。
车槽:长同上,减长一寸。广二寸,厚七分。安华版在外。
上子涩:两重,在坐腰上下者。长同上,减长二寸。广二寸,厚三分。
下子涩:长厚同上,广二寸三分。
坐腰:长同上,减长三寸五分。广一寸三分,厚一寸。安华版在外。
坐面涩:长同上,广二寸三分,厚六分。
猴面版:长同上,广三寸,厚六分。
明金版:长同上,减长二寸。广一寸八分,厚一分五厘。
普拍方:长同上,绞头在外。方三分。
枓槽版:长同上,减长七寸。广二寸,厚三分。
压厦版:长同上,减长一寸。广一寸五分,厚同上。
车槽华版:长随车槽,广七分,厚同上。
坐腰华版:长随坐腰,广一寸,厚同上。
坐面版:长广并随猴面版内,厚二分五厘。
坐内背版:每枓槽径一尺,则长二寸五分;广随坐高。以厚六分为定法。
猴面梯盘榥:每枓槽径一尺,则长八寸。方一寸。
猴面钿版榥:每枓槽径一尺,则长二寸。方八分。每瓣用三条。
坐下榻头木并下卧榥:每枓槽径一尺,则长八寸。方同上。随瓣用。
榻头木立榥:长九寸,方同上。随瓣用。
拽后榥:每枓槽径一尺,则长二寸五分。方同上。每瓣上下用六条。
柱脚方并下卧榥:每枓槽径一尺,则长五寸。方一寸。随瓣用。
柱脚立榥:长九寸,方同上。每瓣上下用六条。
【译文】
龟脚: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龟脚长2寸,宽0.8寸,厚0.4寸计。
车槽上下涩:其上下涩的长度随八边形平面里槽坐每面之长而定,在其基础上再加长1寸。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涩宽2.6寸,厚0.6寸计。
车槽:车槽之长与车槽上下涩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减短1寸。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宽2寸,厚0.7寸计。施安华版的尺寸不计在内。
上子涩:里槽坐施有上子涩两重,两重上子涩分别施于坐腰之上与下。其涩之长与车槽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减短2寸。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上子涩宽2寸,厚0.3寸计。
下子涩:其长度、厚度皆与上子涩相同,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下子涩宽2.3寸计。
坐腰:其长与下子涩、上子涩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减短3.5寸。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坐腰宽1.3寸,厚1寸计。施安华版的尺寸不计在内。
坐面涩:里槽坐之坐面涩的长度与坐腰的长度相同,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涩宽2.3寸,厚0.6寸计。
猴面版:其版长度与坐面涩的长度相同,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版宽3寸,厚0.6寸计。
明金版:其版的长度与猴面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减短2寸。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明金版宽1.8寸,厚0.15寸计。
普拍方:普拍方之长与明金版的长度相同,两侧边普拍方相交处的绞头之长未计入这一长度尺寸之中。以里槽坐每高1尺,普拍方截面方0.3寸计。
枓槽版:其版之长与普拍方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减短7寸。以里槽坐每高1尺,枓槽版宽2寸,厚0.3寸计。
压厦版:其版之长与枓槽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减短1寸。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压厦版宽1.5寸计,压厦版的厚度与枓槽版的厚度相同。
车槽华版:其版之长与车槽长度相同,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车槽华版宽0.7寸计,其版之厚与压厦版的厚度相同。
坐腰华版:坐腰上所施华版的长度依坐腰的长度而定,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坐腰华版宽1寸计,其版之厚与车槽华版的厚度相同。
坐面版:里槽坐顶所施坐面版的长与宽,都以猴面版内所留出的大小尺寸为准,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坐面版厚0.25寸计。
坐内背版:以里槽坐之枓槽直径每长1尺,其坐内背版长2.5寸计;背版的宽度随里槽坐的高度而定。坐内背版的厚度为0.6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猴面梯盘榥:以里槽坐之枓槽直径每长1尺,其里槽坐上梯盘内所施猴面梯盘榥长8寸计。并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猴面梯盘榥截面方1寸计。
猴面钿版榥:以里槽坐之枓槽直径每长1尺,其猴面钿版榥长2寸计。并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猴面钿版榥截面方0.8寸计。里槽坐每面施用3条猴面钿版榥。
坐下榻头木并下卧榥:以里槽坐之枓槽直径每长1尺,其坐下榻头木并下卧榥长8寸计。榻头木并下卧榥的截面见方尺寸,与猴面钿版榥截面尺寸相同。坐下榻头木并下卧榥随坐下芙蓉瓣对应施用。
榻头木立榥: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榻头木立榥长9寸计,其榥的截面尺寸,亦与猴面钿版榥的截面见方尺寸相同。其榥亦随坐下芙蓉瓣对应施用。
拽后榥:以里槽坐之枓槽直径每长1尺,其拽后榥长2.5寸计。拽后榥截面尺寸,亦与猴面钿版榥的截面见方尺寸相同。其里槽坐每一面的上下施用拽后榥6条。
柱脚方并下卧榥:以里槽坐之枓槽直径每长1尺,其柱脚方并下卧榥长5寸计。并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方并榥截面方1寸计。柱脚方并下卧榥亦随坐下芙蓉瓣对应施用。
柱脚立榥:以里槽坐每高1尺,其柱脚立榥长9寸计,其榥截面尺寸与柱脚方并下卧榥的截面尺寸相同。其里槽坐每一面的上下施用柱脚立榥6条。
(帐身)
【题解】
帐身施于里槽坐之上,其高8.5尺;其平面亦为八角形,径1丈;八角各施帐柱,帐柱之下用脚,之上用隔科;其脚类如大木作柱根之地栿,隔科或类如大木作柱头间之阑额。帐身四面皆安欢门、帐带,其前后则用门。
两帐柱之内,其两侧边施立颊,并作泥道版造。柱间可施欢门,柱上施以帐带,若不设门的帐身面,则施以帐身版。帐身版的上下及两侧,缠以内外难子。
(帐身)
帐身:高八尺五寸,径一丈,帐柱下用脚,上用隔枓,四面并安欢门、帐带,前后用门。柱内两边皆施立颊、泥道版造。
【译文】
帐身:转轮经藏帐身之高为8.5尺,帐身之径为1丈,帐柱之下施用脚版,帐柱之上施用隔枓版,帐之四面都应施安欢门及内外槽间帐带,帐之前后施门。凡转轮经藏帐身柱内两侧皆施以立颊并用泥道版造做法。
(帐身诸名件)
帐柱:长视高,其广六分,厚五分。
下脚上隔枓版:各长随帐柱内,广八分,厚二分四厘[1];内上隔枓版广一寸七分[2]。
下脚上隔枓仰托榥:各长同上,广三分六厘,厚二分四厘[3]。
下脚上隔枓内外贴:各长同上,广二分四厘,厚一分一厘[4]。
下脚及上隔枓上内外柱子:各长六分六厘[5]。上隔枓内外下柱子:长五分六厘。广厚同上。
立颊:长视上下仰托榥内,广厚同仰托榥。
泥道版:长同上,广八分,厚一分。
难子:长同上,方一分。
欢门:长随两立颊内,广一寸二分,厚一分。
帐带:长三寸二分,方二分四厘。
门子:长视立颊,广随两立颊内。合版令足两扇之数。以厚八分为定法。
帐身版:长同上,广随帐柱内,厚一分二厘。
帐身版上下及两侧内外难子:长同上,方一分二厘。
【注释】
[1] 广八分,厚二分四厘:原文“厚二分四厘”,陈注:改“二”作“一”。傅合校本:改“二”为“一”,即改为“广八分,厚一分四厘”。未知改动之由,暂从原文。以帐身每高1尺,其下脚上隔枓版宽0.8寸,厚0.24寸计;若帐身高8.5尺,则其下脚上隔枓版宽6.8寸,厚2.04寸。
[2] 广一寸七分:以帐身每高1尺,其下脚内上隔枓版宽1.7寸计;若帐身高8.5尺,则下脚内上隔枓版宽1.445尺。
[3] 广三分六厘,厚二分四厘:以帐身每高1尺,其帐身下脚上隔枓版内所施仰托榥宽0.36寸,厚0.24寸计;若帐身高8.5尺,则其仰托榥宽3.06寸,厚2.04寸。
[4] 广二分四厘,厚一分一厘:以帐身每高1尺,其下脚上隔枓版内外所施贴宽0.24寸,厚0.11寸计;若帐身高8.5尺,则其内外贴宽2.04寸,厚0.935寸。
[5] 各长六分六厘:以帐身每高1尺,其下脚及隔枓版上内外柱子各长0.66寸计;若帐身高8.5尺,则其上内外柱子各长5.61寸。
【译文】
帐柱:柱之长依帐身的高度而定,以帐身每高1尺,其柱截面宽0.6寸,厚0.5寸计。
下脚上隔枓版:帐柱下脚上所施隔枓版的长度各随帐柱之内的净距而定,以帐身每高1尺,其下脚上隔枓版宽0.8寸,厚0.24寸计;仍以帐身每高1尺,其内上隔枓版宽1.7寸计。
下脚上隔枓仰托榥:下脚上隔枓仰托榥的长度与下脚上隔枓版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其榥宽0.36寸,厚0.24寸计。
下脚上隔枓内外贴:下脚上隔枓版内外所施贴之长与隔枓版之长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其贴宽0.24寸,厚0.11寸计。
下脚及上隔枓上内外柱子:以帐身每高1尺,其下脚及上隔枓版上内外柱子各长0.66寸计。上隔枓内外下柱子:仍以帐身每高1尺,其上隔枓内外下柱子长0.56寸。两者的截面广厚与上隔枓版内外贴的广厚尺寸相同。
立颊:帐柱内两侧所施立颊之长,依上下仰托榥内的高度差而定,立颊的截面广厚与仰托榥的截面广厚相同。
泥道版:帐身上所施泥道版之长与立颊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其泥道版宽0.8寸,厚0.1寸计。
难子:难子之长与泥道版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难子截面方0.1寸计。
欢门:帐身柱间所施欢门,其长随两立颊之内的净距而定,以帐身每高1尺,欢门宽1.2寸,厚0.1寸计。
帐带:以帐身每高1尺,其内外槽间所施帐带长3.2寸,截面方0.24寸计。
门子:帐身所施门子,其长依立颊之长而定,门子之宽随两立颊之内的净距而定。门子所施合版应有两扇门子的宽度。门子合版的厚度为0.8寸,这一尺寸为绝对尺寸。
帐身版:其版之长与门子的长度相同,版之宽依帐柱之内的净距而定,以帐身每高1尺,其版厚0.12寸计。
帐身版上下及两侧内外难子:帐身版四周所缠难子,其长度与帐身版之长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其内外难子截面方0.12寸计。
(帐头)
【题解】
帐柱之上,承以帐头。帐头高1尺,帐头的八角形平面之径为9.84尺。其径不含帐头上之出檐及枓栱出跳尺寸。帐柱之上施六铺作出三杪重栱造枓栱,枓栱用材为1寸,材厚0.66寸。以其八角形之一面,即一瓣,施用补间铺作5朵;里转铺作之上,施以平棊。
帐柱柱头之上施普拍方,方之上施枓槽版并铺作。铺作之上覆压厦版,转角柱之上施有角栿。帐柱之内则以算桯方承平棊,其平棊背版、护缝、贴、难子与贴华等,与大木作屋宇中的平棊做法亦有诸多相近之处。
(帐头)
柱上帐头:共高一尺,径九尺八寸四分。檐及出跳在外。六铺作,卷头重栱造;其材广一寸,厚六分六厘。每瓣用补间铺作五朵,上施平棊。
【译文】
帐柱上所承帐头:帐头共高1尺,其平面直径9.84尺。檐口出挑及枓栱出跳尺寸未计在内。帐头下施用六铺作出三杪,跳头上用重栱造;其栱用材高1寸,厚0.66寸。其帐头八角形平面的每一面各施补间铺作5朵,里转枓栱之上施以平棊。
(帐头诸名件)
普拍方:长随每瓣之广,绞头在外。广三寸,厚一寸二分。
枓槽版:长同上,广七寸五分,厚二寸。
压厦版:长同上,加长七寸。广九寸,厚一寸五分。
角栿:每径一尺,则长三寸。广四寸,厚三寸。
算桯方:广四寸,厚二寸五分,长用两等:一,每径二尺,长六寸二分;一,每径一尺,长四寸八分。
平棊:贴络华文等,并准殿内平棊制度。
桯:长随内外算桯方及算桯方心,广二寸,厚一分五厘。
背版:长广随桯四周之内。以厚五分为定法。
楅:每径一尺,则长五寸七分。方二寸。
护缝:长同背版,广二寸。以厚五分为定法。
贴:长随桯内,广一寸二分。厚同上。
难子并贴络华:厚同贴。每方一尺,用华子二十五枚或十六枚。
【译文】
普拍方:其方之长依帐头八角形平面每面的边长而定,每两侧普拍方相交处之绞头尺寸不计在内。其帐头高1尺,则其方宽3寸,厚1.2寸。
枓槽版:普拍方上所立枓槽版之长,与普拍方的长度相同,其帐头高1尺,则枓槽版宽7.5寸,厚2寸。
压厦版:帐头铺作上所施压厦版之长与枓槽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加长7寸。其帐头高1尺,则压厦版宽9寸,厚1.5寸。
角栿:以帐头八边形平面之径每长1尺,其栿长3寸计。其帐头高1尺,则角栿截面宽4寸,厚3寸。
算桯方:其帐头高1尺,则帐头铺作里转所承算桯方截面宽4寸,厚2.5寸,算桯方长度分为两等:其一,以帐头八角形平面直径每长2尺,其算桯方长6.2寸计;其二,以帐头八角形平面直径每长1尺,其算桯方长4.8寸计。
平棊:帐头内平棊版下贴络华文等做法,都以大木作殿内平棊制度为准。
桯:帐头内平棊上所施桯之长随内外算桯方及算桯方中心的距离长度而定,其帐头高1尺,则其桯宽2寸,厚0.15寸。
背版:平棊背版的长度与宽度随平棊之桯四周之内的净距而定。其版厚0.5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楅:以帐头八角形平面直径每长1尺,其平棊背版后所施楅长5.7寸计。其帐头高1尺,则其楅截面方2寸。
护缝:平棊背版所施护缝之长与背版的长度相同;其帐头高1尺,则其护缝宽2寸。护缝之厚为0.5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贴:平棊桯内所施贴之长,随其桯内的净距而定;其帐头高1尺,其贴宽1.2寸。贴之厚度与平棊护缝的厚度相同。
难子并贴络华:平棊下所施难子并贴华的厚度与其内所施贴的厚度相同。以平棊每1尺见方的面积,施用华子25枚或16枚。
(转轮)
【题解】
转轮,为转轮经藏可以转动的部分。其高8尺,直径9尺;转轮中心施以直立转轴,轴长1.8丈,转轴直径1.5尺。轴之上端,用铁锏钏;下端用铁鹅台桶子,以承转动之轴。
转轮似依其上下分为7格,上下每格分别劄以轮辐,挂以格辋。每格似按八角平面施用8辋,其辋分内辋、外辋,内外辋共16根辐,可盛装经匣16枚。如此,则7格或可有56辋,盛装经匣392个。
其转轮之辐,以其轮径每1尺,长4.5寸,轮径9尺,辐长4.05尺;以转轮之高8尺推计,其辐断面2.4寸见方。其转轮有转轮外辋、转轮内辋及外柱子、内柱子等结构构件,以及与内外柱子相配属的立颊、钿面版、格版、后壁格版、托辐牙子、托枨、立绞榥、十字套轴版等,其中一些构件,应该还会带有某种原始机械性的功能。
(转轮)
转轮:高八尺,径九尺,当心用立轴,长一丈八尺,径一尺五寸;上用铁锏钏,下用铁鹅台桶子。如造地藏,其辐量所用增之。其轮七格,上下各劄辐挂辋;每格用八辋,安十六辐,盛经匣十六枚。
【译文】
转轮:转轮高8尺,其轮八角形平面的直径为9尺,转轮中心施用立轴,立轴上下长1.8丈,立轴直径1.5尺;轴之上端施用铁锏钏,其下端则施用铁鹅台桶子。如其转轮底部下沉为地藏式做法,其轮所用轮辐的数量应有所增加。转轮上下共分7格,每格上下各劄其轮辐,轮辐之外施挂轮辋;每一格施挂8条辋;每一层转轮内施安16根轮辐,其格之内可盛装16枚经匣。
(转轮诸名件)
辐:每径一尺,则长四寸五分。方三分。
外辋:径九尺,每径一尺,则长四寸八分。曲广七分,厚二分五厘。
内辋:径五尺,每径一尺,则长三寸八分。曲广五分,厚四分。
外柱子:长视高,方二分五厘。
内柱子:长一寸五分,方同上。
立颊:长同外柱子,方一分五厘。
钿面版:长二寸五分,外广二寸二分,内广一寸二分。以厚六分为定法。
格版:长二寸五分,广一寸二分。厚同上。
后壁格版:长广一寸二分。厚同上。
难子:长随格版、后壁版四周,方八厘。
托辐牙子:长二寸,广一寸,厚三分。隔间用。
托枨:每径一尺,则长四寸。方四分。
立绞榥:长视高,方二分五厘。随辐用。
十字套轴版:长随外平坐上外径,广一寸五分,厚五分。
泥道版:长一寸一分,广三分二厘。以厚六分为定法。
泥道难子:长随泥道版四周,方三厘。
【译文】
转轮之辐:以转轮直径每长1尺,其辐长4.5寸计。以转轮每高1尺,其辐截面方0.3寸计。
外辋:转轮外辋直径9尺,以其外辋径每长1尺,外辋长4.8寸计。以转轮每高1尺,其外辋曲宽0.7寸,厚0.25寸计。
内辋:转轮内辋直径5尺,以其内辋径每长1尺,内辋长3.8寸计。以转轮每高1尺,内外曲宽0.5寸,厚0.4寸计。
转轮外柱子:其长随其转轮之高而定,以转轮每高1尺,外柱子截面方0.25寸计。
转轮内柱子:以转轮每高1尺,其内柱子长1.5寸计,内柱子截面之方与外柱子的截面尺寸相同。
转轮外柱之侧所施立颊:其长与外柱子的长度相同,以转轮每高1尺,立颊截面方0.15寸计。
钿面版:转轮格子内所施钿面版,以转轮每高1尺,钿面版长2.5寸,版外沿宽2.2寸,内沿宽1.2寸计。其版厚0.6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格版:转轮格子内所施格版,以转轮每高1尺,其格版长2.5寸,宽1.2寸计。格版厚度与钿面版厚度相同。
后壁格版:转轮格子后壁所施格版,以转轮每高1尺,其后壁格版长与宽各为1.2寸计。后壁格版之厚与格版的厚度相同。
难子:转轮格内之格版及后壁格版四周所缠难子之长,随格版及后壁版四周周长而定,以转轮每高1尺,其难子截面方0.08寸计。
转轮内所施托辐牙子:以转轮每高1尺,其托辐牙子长2寸,宽1寸,厚0.3寸计。托辐牙子应隔间施用。
托枨:以转轮直径每长1尺,其托枨长4寸计。以转轮每高1尺,其托枨截面方0.4寸计。
立绞榥:转轮内所施立绞榥之长,以转轮之高为准,以转轮每高1尺,其立绞榥截面方0.25寸计。其榥应对应转轮中所施轮辐施用。
十字套轴版:其版之长随外平坐上之八边形的外直径而定,以转轮每高1尺,其十字套轴版宽1.5寸,厚0.5寸计。
泥道版:以转轮每高1尺,其内所施泥道版长1.1寸,宽0.32寸计。泥道版厚0.6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泥道难子:转轮内泥道版四周所缠难子之长,随泥道版四周周长而定,以转轮每高1尺,其难子截面方0.3寸计。
(经匣)
【题解】
这段文字给出了贮藏于转轮经藏内之经匣的具体做法。转轮藏内所存经匣,长1.5尺,宽6.5寸,高6寸。匣顶为盝顶形式,其高6寸含盝顶之高。经匣上用趄尘盝顶,趄者,斜也,其顶边缘似为斜置;其盝顶形式为“陷顶开带,四角打卯”的做法,经匣之底似亦有低陷凹入的造型。
以经匣每高1寸,其盝顶斜高0.2寸,开带0.13寸,则盝顶斜高1.2寸,开带0.78寸。但未详这里所言“开带”为何物,未知是否是指盝顶上其形若带状之屋脊。
经匣四壁之版,长随经匣之长与广,则左右壁版长1.5尺,前后壁版长6.5寸。以每匣高1寸,版广0.8寸,版厚0.08寸计,其版宽(广)4.8寸,厚0.48寸。经匣的子口版,长随匣四周之内,以匣每高1寸,子口版高0.2寸,厚0.05寸计,则其子口版高1.2寸,厚0.3寸。
经匣:长一尺五寸,广六寸五分,高六寸。盝顶在内。上用趄尘盝顶,陷顶开带,四角打卯,下陷底。每高一寸,以二分为盝顶斜高;以一分三厘为开带。四壁版长随匣之长广,每匣高一寸,则广八分,厚八厘。顶版、底版,每匣长一尺,则长九寸五分;每匣广一寸,则广八分八厘;每匣高一寸,则厚八厘。子口版长随匣四周之内,每高一寸,则广二分,厚五厘。
【译文】
经匣:匣长1.5尺,宽6.5寸,高6寸。匣盖盝顶在其高度尺寸内。匣盖采用趄尘盝顶形式,顶版凹陷并施以开带,匣之四角通过榫卯连接,匣底亦内凹,使底版略高出四周底边。以其匣每高1寸,其盝顶斜高为0.2寸推算;接近匣顶处所施开带宽0.13寸。匣之四壁之版的长度、宽度与其匣的长度、宽度尺寸一致,以其匣每高1寸,壁版宽0.8寸,厚0.08寸计。以其匣每长1尺,匣之顶版与底版长9.5寸计;以其匣每宽1寸,其底版与顶版宽0.88寸计;以其匣每高1寸,其底版与顶版厚0.08寸计。其匣开口处所施子口版之长,随匣四周之内的净距而定,以其匣每高1寸,子口版宽0.2寸,厚0.05寸计。
(经藏坐)
【题解】
本节文字的最后一段,说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经藏坐下芙蓉瓣的尺寸,每瓣长0.66尺,瓣下有龟脚;其瓣的分布,与经藏帐身柱上的铺作相对应,故芙蓉瓣似有转轮经藏的某种模数化功能。这种以芙蓉瓣之每一瓣的尺寸为单元的模数化设计,以及将这一模数化理念贯穿于整座经藏或帐阁的上下构件对应中,不仅提供了小木作制度之模数化、预制化与装配化的基础,而且为各种小木作之屋帐与藏帐的造型规制化,提供了一个基础。这不仅是古代中国工匠智慧的结晶,也可以说是11至12世纪中古时代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与创造。
二,十字套轴版,大致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轴承”,安于外槽平坐之上。
三,经藏腰檐及天宫楼阁结及挂瓦陇条等做法,与佛道帐制度相同。
四,转轮经藏上屋顶举折,亦与佛道帐上屋顶举折做法相同。
凡经藏坐芙蓉瓣,长六寸六分,下施龟脚。上对铺作。套轴版安于外槽平坐之上。其结、瓦陇条之类[1],并准佛道帐制度。举折等亦如之。
【注释】
[1] 结:原文“结瓦”,梁注本改为“结”。陈注:“‘瓦’作‘’。”
【译文】
凡经藏坐所分芙蓉瓣,其长6.6寸,瓣下施龟脚。其瓣之接缝与经藏腰檐下及帐头下所施补间铺作缝一一对应,其八边形转角处接缝亦与其上转角铺作中缝对应。转轮十字套轴版安装在外槽平坐之上。经藏腰檐及帐顶所施天宫楼阁屋顶结及瓦陇条等做法,都以佛道帐中腰檐及天宫楼阁屋顶做法为准。腰檐及天宫楼阁屋顶的举折做法也是同样。
壁藏
【题解】
壁藏,与前文中的壁帐有类似之处,都是紧贴室内墙壁而设。只是壁藏的功能是贮藏佛经,而壁帐的功能则是用来供奉佛像。现存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两山及后壁之小木作,应是宋辽时期佛殿内小木作壁藏的典型例证。
文中所言“壁藏”,其平面似为“八”字形,壁藏总高19尺,通面广30尺,左右两摆手,各广6尺;如此,则中央主体部分面宽18尺,可分为3间,每间间广为6尺,左右两摆手,各为1间,间广亦为6尺。与《法式》卷第三十二《小木作制度图样》中,图32-63“天宫壁藏”所示大体上相契合。
其内外槽深4尺,大约相当于壁藏进深。但这一尺寸,不包括经藏坐坐头及上部檐口等出跳部分的尺寸。其各部分构件尺寸,是按照每层的高度,以“每尺之高,积而为法”的方式,推算而出的。
这段文字中,唯一令人不解的是,经藏之前后与两侧的做法相同。其前部与两侧制度相同,容易理解,但后部紧贴墙壁,当无须与前部做法相类。
壁藏造型颇为复杂,包括了壁藏坐、帐身、腰檐及压厦版、平坐、天宫楼阁等部分,类如一组包括了复杂殿屋造型的建筑模型。
(造壁藏之制)
造壁藏之制:共高一丈九尺,身广三丈,两摆子各广六尺,内外槽共深四尺。坐头及出跳皆在柱外。前后与两侧制度并同,其名件广厚,皆取逐层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译文】
营造壁藏的制度:壁藏通高1.9丈,壁藏身通面广3丈,其左右两侧八字形摆子面广各为6尺,壁藏内外槽共进深4尺。这一尺寸中不包括平坐上挑出之坐头,及平坐、腰檐等处枓栱出跳的尺寸。壁藏前后与两侧的做法与制度都是一样的,组成壁藏各部分构件的截面宽度与厚度,都以壁藏每一层中的每1尺高度,其构件所取的相应比例尺寸,依其层高累积推算而出。
(壁藏坐)
【题解】
壁藏坐高3尺,进深5.2尺,坐长与壁藏本体面广长度相当,其长30尺。坐下用龟脚,脚上施车槽、叠涩等;龟脚、车槽与叠涩等做法与佛道帐坐做法相同。壁藏坐造型类如须弥坐形式,其坐腰,即束腰内,设以壸门、神龛;门外亦施重台勾阑。
坐腰之上设以平坐,平坐上施安重台勾阑。勾阑高1尺,其寻杖下用云栱瘿项造,做法与佛道帐中之重台勾阑同。
平坐用五铺作出两卷头枓栱,其材广1寸,厚0.66寸,则其枓栱材分°之分°值为0.066寸。其平坐枓栱,以每6.6寸施补间铺作1朵;坐下仍用芙蓉瓣,瓣长亦为6.6寸,与其上铺作对应。
其余如龟脚、车槽、车槽上下涩、坐腰、坐面涩、猴面版、明金版以及枓槽版、压厦版,或神龛、壸门背版、柱子、面版、普拍方、柱脚方、柱脚方立榥、榻头木、榻头木立榥、拽后榥、罗文榥、猴面卧榥等,与前文中的转轮经藏坐中的相应构件一样,都是架构或装饰壁藏坐不可或缺的名件,只是其中一些名件,因为缺乏实物的支撑,还难以厘清其具体的位置与形式。
(壁藏坐)
坐:高三尺,深五尺二寸,长随藏身之广。下用龟脚,脚上施车槽、叠涩等。其制度并准佛道帐坐之法。唯坐腰之内,造神龛壸门,门外安重台勾阑,高八寸。上设平坐,坐上安重台勾阑。高一尺,用云栱瘿项造。其勾阑准佛道帐制度。用五铺作卷头,其材广一寸,厚六分六厘。每六寸六分施补间铺作一朵。其坐并芙蓉瓣造。
【译文】
壁藏坐:坐高3尺,坐之进深为5.2尺,坐之长随壁藏身之长而定。坐下施用龟脚,龟脚之上施以车槽、叠涩等。其车槽与叠涩等的做法皆以佛道帐帐坐制度为准。唯一不同的是,在坐腰之内,应施造神龛壸门,其神龛壸门之外的坐腰地面阶沿处,应施安重台勾阑,其高8寸。坐腰之上设平坐,平坐之上再施安重台勾阑。这一施于坐腰之上的勾阑高1尺,其寻杖下施用云栱瘿项造做法。构件的各种做法以佛道帐帐坐上所施勾阑的制度为准。平坐下施用五铺作出双杪枓栱,其栱用材高1寸,厚0.66寸。在平坐下每6.6寸的间隔施用补间铺作1朵。其壁藏坐皆采用芙蓉瓣造做法。
(壁藏坐诸名件)
龟脚:每坐高一尺,则长二寸,广八分,厚五分。
车槽上下涩:后壁侧当者,长随坐之深加二寸;内上涩面前长减坐八尺。广二寸五分,厚六分五厘。
车槽:长随坐之深广,广二寸,厚七分。
上子涩:两重,长同上,广一寸七分,厚三分。
下子涩:长同上,广二寸,厚同上。
坐腰:长同上,减五寸。广一寸二分,厚一寸。
坐面涩:长同上,广二寸,厚六分五厘。
猴面版:长同上,广三寸,厚七分。
明金版:长同上,每面减四寸。广一寸四分,厚二分。
枓槽版:长同车槽上下涩,侧当减一尺二寸,面前减八尺,摆手面前广减六寸。广二寸三分,厚三分四厘。
压厦版:长同上,侧当减四寸,面前减八尺,摆手面前减二寸。广一寸六分,厚同上。
神龛、壸门背版:长随枓槽,广一寸七分,厚一分四厘。
壸门牙头:长同上,广五分,厚三分。
柱子:长五分七厘,广三分四厘,厚同上。随瓣用。
面版:长与广皆随猴面版内。以厚八分为定法。
普拍方:长随枓槽之深广,方三分四厘。
下车槽卧榥:每深一尺,则长九寸,卯在内。方一寸一分。隔瓣用。
柱脚方:长随枓槽内深广,方一寸二分。绞荫在内。
柱脚方立榥:长九寸,卯在内。方一寸一分。隔瓣用。
榻头木:长随柱脚方内,方同上。绞荫在内。
榻头木立榥:长九寸一分,卯在内。方同上。隔瓣用。
拽后榥:长五寸,卯在内。方一寸。
罗文榥:长随高之斜长,方同上。隔瓣用。
猴面卧榥:每深一尺,则长九寸,卯在内。方同榻头木。隔瓣用。
【译文】
壁藏坐下龟脚:以壁藏坐每高1尺,龟脚长2寸,宽0.8寸,厚0.5寸计。
壁藏坐车槽上下涩:坐之后壁两侧与两摆子相交之处的车槽上下涩,其长度随其坐进深尺寸再加长2寸;其坐“八”字形平面内侧顶面所施上涩面的前沿之长,较其坐身长度减少8尺。以其坐每高1尺,车槽上下涩宽2.5寸,厚0.65寸计。
车槽:壁藏坐车槽之长以其坐的进深与面广长度为准,以其坐每高1尺,其车槽截面宽2寸,厚0.7寸计。
上子涩:壁藏坐施有两重上子涩,两条上子涩的长度与车槽长度相同,以其坐每高1尺,其涩宽1.7寸,厚0.3寸计。
下子涩:壁藏坐下所施下子涩,其长与上子涩的长度相同,以其坐每高1尺,其涩宽2寸计,下子涩之厚度与上子涩的厚度相同。
坐腰:其坐之坐腰长度与车槽及上、下子涩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减短5寸。以其坐每高1尺,坐腰宽1.2寸,厚1寸计。
坐面涩:其坐腰顶面所施坐面涩之长与坐腰的长度相同,以其坐每高1尺,坐面涩宽2寸,厚0.65寸计。
猴面版:壁藏坐顶面的坐面涩上所施猴面版之长,与坐面涩的长度相同,以其坐每高1尺,猴面版宽3寸,厚0.7寸计。
明金版:坐腰顶面所施明金版之长与猴面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每面减短4寸。以其坐每高1尺,明金版宽1.4寸,厚0.2寸计。
枓槽版:壁藏坐内所施枓槽版,其长与其坐的车槽上下涩的长度相同,至后壁两侧当处,其长度减短1.2尺,至壁藏之前正面,其枓槽版长度减短8尺,壁藏两摆手之前正面枓槽版前面广尺寸减少6寸。以其坐每高1尺,其枓槽版宽2.3寸,厚0.34寸计。
压厦版:壁藏坐上所施压厦版之长与枓槽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其后壁两侧当处减短2寸,前正面压厦版减短8尺,两摆手正面前压厦版减短2寸。以其坐每高1尺,压厦版宽1.6寸计,版之厚与枓槽版的厚度相同。
神龛、壸门背版:壁藏坐坐腰处神龛、壸门后所施背版之长,与枓槽版的长度相同,以其坐每高1尺,背版宽1.7寸,厚0.14寸计。
壸门牙头:坐腰壸门前所施牙头之长与其背版的长度相同,以其坐每高1尺,壸门牙头宽0.5寸,厚0.3寸计。
柱子:以壁藏坐每高1尺,其坐之内外槽所施柱子长0.57寸,柱截面宽0.34寸计,柱厚尺寸与壸门牙头的厚度相同。其柱子随壁藏坐所分芙蓉瓣对应施用。
面版:壁藏坐顶面面版的长度与宽度都以猴面版内的净距为准。其版厚0.8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普拍方:壁藏坐柱子上所施普拍方之长,随其坐枓槽的进深与面广长度而定,以其坐每高1尺,普拍方截面方0.34寸计。
下车槽卧榥:以壁藏坐进深每长1尺,其坐之下车槽所施卧榥长9寸计,其中包括榥的榫卯长度尺寸。以其坐每高1尺,其卧榥截面方1.1寸计。对应其坐所分芙蓉瓣,每隔一瓣施用卧榥1条。
柱脚方:壁藏坐内柱子下所施柱脚方之长,随其坐枓槽的进深与面广长度而定,以其坐每高1尺,其方截面方1.2寸计。两个方向之柱脚方相交处的接口凹槽深度计算在内。
柱脚方立榥:以壁藏坐每高1尺,坐下柱脚方上所施立榥长9寸计,包括其卯之长。以其坐每高1尺,立榥截面方1.1寸计。对应其坐所分芙蓉瓣,每隔一瓣施用柱脚方立榥1条。
榻头木:壁藏坐内所施榻头木之长与其下柱脚方的长度相同,榻头木与柱脚方立榥的截面尺寸亦相同。两个方向之榻头木相交处的接口凹槽深度包括在内。
榻头木立榥:以壁藏坐每高1尺,其榻头木立榥长9.1寸计,含其卯之长。其榥截面尺寸与柱脚方立榥的截面尺寸相同。对应其坐所分芙蓉瓣,每隔一瓣施用榻头木立榥1条。
拽后榥:以壁藏坐每高1尺,其坐内所施拽后榥长5寸,含其卯之长。榥之截面方1寸计。
罗文榥:壁藏坐内所施罗文榥之长,以其坐高度之斜长为准,罗文榥的截面尺寸与拽后榥的截面尺寸相同。对应其坐所分芙蓉瓣,每隔一瓣施用罗文榥1条。
猴面卧榥:以壁藏坐进深每长1尺,其坐顶所施猴面卧榥长9寸计,其卯之长包括在内。猴面卧榥的截面尺寸与榻头木的截面尺寸相同。对应其坐所分芙蓉瓣,每隔一瓣施用猴面卧榥1条。
(帐身)
【题解】
帐身,是贮藏经匣之所,其高8尺,进深4尺。其结构为在帐柱之上部施隔科,下部安脚;帐身前面及两侧安欢门、帐带;帐身施版门子。
帐身之上下分为7格,与转轮经藏同。每格内施安经匣40枚,可知其格应该比较大,或不再有横向的分隔。帐柱以内,则类如大木作佛殿内施以平棊造等做法。
帐身由帐内外槽柱、内外槽上隔科版、内外槽上隔科内外上下贴、内外槽上隔科内外上柱子、内外槽上隔科内外下柱子、内外槽上所施欢门、内外帐带、正后壁及两侧后壁心柱、帐身版、逐格前后格榥、钿版榥、逐格钿面版、格版、破间心柱、折叠门子、格版难子、里槽普拍方以及帐身内屋顶之下所施平棊等构件组成。
壁藏帐身之内所用贮藏佛经之经匣,亦采用盝顶形式;其尺寸大小等,皆与转轮经藏中的经匣制度相同。
(帐身)
帐身:高八尺,深四尺,帐柱上施隔枓;下用脚;前面及两侧皆安欢门、帐带。帐身施版门子。上下截作七格。每格安经匣四十枚。屋内用平棊等造。
【译文】
帐身:其高8尺,进深4尺,在帐柱之上施以隔枓版;柱下用脚版;帐身前正立面及两摆手前立面皆施安欢门,内外槽帐柱间施以帐带。帐身柱之间施安版门子。将壁藏帐身上下区隔为7格。每格之内安贮经匣40枚。帐身内顶部采用平棊造等做法。
(帐身诸名件)
帐内外槽柱:长视帐身之高,方四分。
内外槽上隔枓版:长随帐柱内,广一寸三分,厚一分八厘。
内外槽上隔枓仰托榥:长同上,广五分,厚二分二厘。
内外槽上隔枓内外上下贴:长同上,广五分二厘,厚一分二厘。
内外槽上隔枓内外上柱子:长五分,广厚同上。
内外槽上隔枓内外下柱子:长三分六厘,广厚同上。
内外欢门:长同仰托榥,广一寸二分,厚一分八厘。
内外帐带:长三寸,方四分。
里槽下脚版:长同上隔枓版,广七分二厘,厚一分八厘[1]。
[里槽下脚外贴:长同上,广二分二厘,厚一分二厘[2]。]
里槽下脚仰托榥:长同上,广五分,厚二分二厘[3]。
里槽下脚外柱子:长五分,广二分二厘,厚一分二厘[4]。
正后壁及两侧后壁心柱:长视上下仰托榥内,其腰串长随心柱内,各方四分。
帐身版:长视仰托榥、腰串内,广随帐柱、心柱内。以厚八分为定法。
帐身版内外难子:长随版四周之广,方一分。
逐格前后格榥:长随间广,方二分。
钿版榥:每深一尺,则长五寸五分。广一分八厘,厚一分五厘。每广六寸用一条。
逐格钿面版:长同前后两侧格榥,广随前后格榥内。以厚六分为定法。
逐格前后柱子:长八寸,方二分。每匣小间用二条。
格版:长二寸五分,广八分五厘,厚同钿面版。
破间心柱:长视上下仰托榥内,其广五分,厚三分。
折叠门子:长同上,广随心柱、帐柱内。以厚一寸为定法。
格版难子:长随格版之广,其方六厘。
里槽普拍方:长随间之深广,其广五分,厚二分。
平棊:华文等准佛道帐制度。
经匣:盝顶及大小等并准转轮藏经匣制度。
【注释】
[1] 广七分二厘,厚一分八厘:以帐身每高1尺,其里槽柱下脚版宽0.72寸,厚0.18寸计;若帐身高8尺,则里槽下脚宽5.76寸,厚1.44寸。
[2] 里槽下脚外贴:长同上,广二分二厘,厚一分二厘:原文“里槽下脚版”条与“里槽下脚仰托榥”之间,陈注:“似缺‘里槽下脚外贴’一项。”傅合校本:“宋本第十一页补版:‘里槽下外贴:长同上,广二分二厘,厚一分二厘。’各本均无下贴尺寸,缺之则制图不完成,不知脱简,抑原书疏缺。谨按制图所得并参酌上文上隔科上下贴条补入。”又补注:“宋本即无此条。”依据陈、傅两位先生研究成果,于上文中补入此条。以帐身每高1尺,其里槽下脚外贴宽0.22寸,厚0.12寸计;若帐身高8尺,则其贴宽1.76寸,厚0.96寸。
[3] 广五分,厚二分二厘:以帐身每高1尺,其里槽下脚上所施仰托榥宽0.5寸,厚0.22寸计;若帐身高8尺,则其榥宽4寸,厚1.76寸。
[4] 长五分,广二分二厘,厚一分二厘:以帐身每高1尺,其里槽下脚外柱子长0.5寸,宽0.22寸,厚0.12寸计;若帐身高8尺,则下脚外柱子长4寸,宽1.76寸,厚0.96寸。
【译文】
帐内外槽柱:其柱之长以其帐身高度为准,以帐身每高1尺,其帐内外槽柱截面方0.4寸计。
内外槽上隔枓版:帐身内外槽柱上所施隔枓版之长,以帐柱之间的净距为准,以帐身每高1尺,隔枓版宽1.3寸,厚0.18寸计。
内外槽上隔枓仰托榥:其内外槽上隔枓版上所施仰托榥之长,与内外槽上隔枓版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其榥截面宽0.5寸,厚0.22寸计。
内外槽上隔枓内外上下贴:其内外槽上隔枓版内外所施上下贴的长度与内外槽上隔枓仰托榥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其隔枓内外上下贴宽0.52寸,厚0.12寸计。
内外槽上隔枓内外上柱子:以帐身每高1尺,其隔枓内外上柱子长0.5寸计,上柱子的截面广厚尺寸与隔枓内外上下贴的广厚尺寸相同。
内外槽上隔枓内外下柱子:以帐身每高1尺,其隔枓内外下柱子长为0.36寸计,下柱子的截面广厚尺寸与内外上柱子的广厚尺寸相同。
内外欢门:帐身内外欢门之长与内外槽上隔枓仰托榥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欢门宽1.2寸,厚0.18寸计。
内外帐带:以帐身每高1尺,其内外槽柱上所施帐带长3寸,帐带截面方0.4寸计。
里槽下脚版:其下脚版之长与其柱上所施隔枓版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脚版宽0.72寸,厚0.18寸计。
里槽下脚外贴:下脚外贴之长与里槽下脚版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其贴宽0.22寸,厚0.12寸计。
里槽下脚仰托榥:下脚所施仰托榥之长与下脚版的长度相同,以帐身每高1尺,其榥宽0.5寸,厚0.22寸计。
里槽下脚外柱子:以帐身每高1尺,其下脚外柱子长0.5寸,宽0.22寸,厚0.12寸计。
正后壁及两侧后壁心柱:后壁心柱之长以上下仰托榥之间的净距为准,心柱与帐柱之间所施腰串的长度,随心柱与帐柱之间的净距而定,以帐身每高1尺,其正后壁及两侧后壁心柱截面各以方0.4寸计。
帐身版:其版之长以仰托榥与腰串之间的净距为准,版之宽则以帐柱与心柱之间的净距为准。其版厚为0.8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帐身版内外难子:帐身版内外所缠难子之长,与版四周的周长长度相当,以帐身每高1尺,其难子截面方0.1寸计。
逐格前后格榥:帐身逐格前后所施格榥之长随其所在帐身开间的间广而定,以帐身每高1尺,其榥截面方0.2寸计。
钿版榥:以帐身进深每长1尺,其钿版榥长5.5寸计。以帐身每高1尺,其钿版榥宽0.18寸,厚0.15寸计。以帐身面广每长6寸,施用1条钿版榥。
逐格钿面版:逐格所施钿面版之长与前后两侧格榥的长度相同,其版之宽以前后格榥之内的净距为准。其版厚为0.6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逐格前后柱子:以帐身每高1尺,其逐格前后柱子长8寸,柱子截面方0.2寸计。其格子内每一经匣之小间内各用柱子2条。
格版:以帐身每高1尺,其内格版长2.5寸,宽0.85寸计,格版之厚与钿面版的厚度相同。
破间心柱:帐柱之间所施破间心柱之长,以上下仰托榥之内的净距为准,以帐身每高1尺,其柱宽0.5寸,厚0.3寸计。
折叠门子:门子之长与破间心柱的长度相同,门子之宽以心柱与帐柱之间的净距为准。门子厚为1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格版难子:难子之长依格版的宽度而定,以帐身每高1尺,难子截面方0.06寸计。
里槽普拍方:其方之长随帐身开间的进深与间广而定,以帐身每高1尺,其里槽普拍方宽0.5寸,厚0.2寸计。
平棊:帐身屋内平棊下所施华文等,以佛道帐帐身内平棊制度为准。
经匣:壁藏内所贮经匣之盝顶做法及经匣大小等皆以转轮藏经匣制度为准。
(腰檐)
【题解】
腰檐高2尺,腰檐枓槽通长29.84尺,进深3.84尺。枓槽柱上用六铺作出单杪双昂枓栱。其枓栱用材,高1寸,厚0.66寸,其材分°制度之分°值为0.066寸。腰檐之上用压厦版,出檐,并用结顶。
余与前文所述及的诸种帐或藏之腰檐中所施各种构件,在名称与做法上都有大同小异之处。
(腰檐)
腰檐:高一尺,枓槽共长二丈九尺八寸四分,深三尺八寸四分,枓栱用六铺作,单杪双昂;材广一寸,厚六分六厘。上用压厦版出檐结[1]。
【注释】
[1] 出檐结:原文“出檐结瓦”,梁注本改为“出檐结”。陈注:改“瓦”为“”。傅注:改“瓦”为“”。
【译文】
腰檐:其高1尺,腰檐枓槽通长2.984丈,枓槽进深3.84尺,檐下施用六铺作单杪双下昂枓栱;其栱用材高1寸,其材厚为0.66寸。腰檐之上覆以压厦版,其檐出挑,檐顶为结造做法。
(腰檐诸名件)
普拍方:长随深广,绞头在外。广二寸,厚八分。
枓槽版:长随后壁及两侧摆手深广,前面长减八寸。广三寸五分,厚一寸。
压厦版:长同枓槽版,减六寸,前面长减同上。广四寸,厚一寸。
枓槽钥匙头:长随深广,厚同枓槽版。
山版:长同普拍方,广四寸五分,厚一寸。
出入角角梁:长视斜高,广一寸五分,厚同上。
出入角子角梁:长六寸,卯在内。曲广一寸五分,厚八分。
抹角方:长七寸,广一寸五分,厚同角梁。
贴生:长随角梁内,方一寸。折计用。
曲椽:长八寸,曲广一寸,厚四分。每补间铺作一朵用三条,从角匀摊。
飞子:长五寸,尾在内。方三分五厘。
白版:长随后壁及两侧摆手,到角长加一尺,前面长减九尺。广三寸五分。以厚五分为定法。
厦瓦版[1]:长同白版,加一尺三寸,前面长减八尺。广九寸。厚同上。
瓦陇条:长九寸,方四分。瓦头在内,隔间匀摊。
搏脊:长同山版,加二寸,前面长减八尺。其广二寸五分,厚一寸。
角脊:长六寸,广二寸,厚同上。
搏脊槫:长随间之深广,其广一寸五分,厚同上。
小山子版:长与广皆二寸五分,厚同上。
山版枓槽卧榥:长随枓槽内,其方一寸五分。隔瓣上下用二枚。
山版枓槽立榥:长八寸,方同上。隔瓣用二枚。
【注释】
[1] 厦瓦版:陈注:“‘瓦’作‘’。”傅合校本:改“瓦”为“”。
【译文】
普拍方:腰檐下所施普拍方之长随腰檐的进深与面广尺寸而定,每两个方向之普拍方相交处的绞头尺寸不计在内。以腰檐高1尺,其方截面宽2寸,厚0.8寸计。
枓槽版:帐柱上所施承托腰檐的枓槽版之长随壁藏后壁及两侧摆手的进深与面广尺寸而定,壁藏前面的枓槽版长度应减短8寸。以腰檐高1尺,枓槽版宽3.5寸,厚1寸计。
压厦版:其版之长与枓槽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减短6寸,壁藏前面的压厦版之长减短的尺寸数与壁藏前面枓槽版的长度减少的尺寸相同。以腰檐高1尺,其上压厦版宽4寸,厚1寸。
枓槽钥匙头:其长亦以壁藏后壁及两摆手的进深与面广为准,其厚与枓槽版的厚度相同。
山版:腰檐下所施山版之长与普拍方的长度相同,以腰檐高1尺,山版高4.5寸,厚1寸计。
出入角角梁:腰檐之内外转角处所施角梁之长视其转角处的斜高而定,以腰檐高1尺,其出入角角梁截面高1.5寸计,角梁之厚与山版厚度相同。
出入角子角梁:以腰檐高1尺,角梁上所施出入角子角梁长6寸,其卯尺寸计算在内。子角梁曲高1.5寸,厚0.8寸计。
抹角方:以腰檐高1尺,壁藏外转角之内侧所施抹角方长7寸,方截面高1.5寸计,方之厚与角梁的厚度相同。
贴生:腰檐下所施贴生之长以每两转角处所施角梁之间的净距为准,以腰檐高1尺,贴生截面之方为1寸计。其截面高度应随贴生所需高度折计施用。
曲椽:以腰檐高1尺,腰檐顶部所施曲椽长8寸,椽之曲宽1寸,厚0.4寸计。对应檐下每补间铺作1朵,其上施用曲椽3条,至转角处从其翼角均匀摊布。
飞子:以腰檐高1尺,其曲椽上所施飞子长5寸,尾之长度计算在内。飞子截面方0.35寸计。
白版:腰檐上所施白版之长随壁藏后壁及两侧摆手长度而定,至转角处白版长度加长1尺,壁藏前面的白版长度减短9尺。以腰檐高1尺,其白版宽3.5寸计。白版之厚为0.5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厦瓦版:腰檐上所覆厦瓦版之长与白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再加长1.3尺,壁藏前面的厦瓦版长度在其基础上减短8尺。以腰檐高1尺,其厦瓦版宽9寸计。版之厚与白版的厚度相同。
瓦陇条:以腰檐高1尺,腰檐屋顶上所施瓦陇条长9寸,截面方0.4寸计。瓦头尺寸包括在内,其瓦头应随瓦陇条间隔施用,均匀摊布。
搏脊:腰檐顶所施搏脊之长与山版的长度相同,在其基础上加长2寸,壁藏前面的搏脊之长,在其基础上减短8尺。以腰檐高1尺,搏脊高2.5寸,厚1寸计。
角脊:以腰檐高1尺,腰檐顶转角处所施角脊长6寸,高2寸计,角脊之厚与搏脊的厚度相同。
搏脊槫:腰檐屋顶下所施搏脊槫之长,随壁藏每间的进深与面广而定,以腰檐高1尺,其槫截面高1.5寸计,槫之厚仍与搏脊的厚度相同。
小山子版:腰檐搏脊槫两端所施小山子版的长度与宽度皆为2.5寸,其厚与搏脊槫的厚度相同。
山版枓槽卧榥:腰檐内所施山版枓槽卧榥之长随枓槽之内的净距而定,以腰檐高1尺,其榥截面方1.5寸计。应对应壁藏坐之芙蓉瓣,每隔一瓣,其山版枓槽上下各用卧榥2枚。
山版枓槽立榥:以腰檐高1尺,其山版枓槽立榥长8寸计,榥之截面与山版枓槽卧榥截面的见方尺寸相同。仍对应壁藏坐之芙蓉瓣,每隔一瓣,其山版枓槽施用立榥2枚。
(平坐)
【题解】
腰檐之上施平坐,其高1尺,平坐之枓槽,总长29.84尺,深3.84尺。平坐上安单勾阑,高7寸。其勾阑做法与佛道帐中的单勾阑做法一致。
平坐枓栱为六铺作出三杪,枓栱用材与腰檐枓栱用材一致,则其材高1寸,材厚0.66寸,其材分°制度之分°值为0.066寸。平坐所用压厦版等亦与腰檐做法相同。
腰檐之枓槽与平坐之枓槽上下对应,平坐枓槽坐落在腰檐上部的枓槽版、山版所施之普拍方上。
普拍方所施枓槽版、压厦版及平坐外沿所施雁翅版,或平坐顶面所施钿面版等,与小木作其他诸帐与诸藏之平坐的做法一致。
(平坐)
平坐:高一尺,枓槽长随间之广,共长二丈九尺八寸四分,深三尺八寸四分,安单勾阑,高七寸。其勾阑准佛道帐制度。用六铺作卷头,材之广厚及用压厦版,并准腰檐之制。
【译文】
平坐:其高1尺,平坐上所施枓槽版之长随壁藏帐柱开间间广尺寸而定,枓槽的总长度为2.984丈,枓槽进深3.84尺,平坐之上施安单勾阑,勾阑高为7寸。其平坐勾阑做法,以佛道帐中平坐勾阑制度为准。平坐下施用六铺作出三杪枓栱,其栱所用材之高与厚及铺作之上所覆之压厦版,都以壁藏腰檐所用枓栱之材及腰檐上所用压厦版的制度为准。
(平坐诸名件)
普拍方:长随间之深广,合角在外。方一寸。
枓槽版:长随后壁及两侧摆手,前面减八尺。广九寸,子口在内。厚二寸。
压厦版:长同枓槽版,至出角加七寸五分,前面减同上。广九寸五分,厚同上。
雁翅版:长同枓槽版,至出角加九寸,前面减同上。广二寸五分,厚八分。
枓槽内上下卧榥:长随枓槽内,其方三寸。随瓣隔间上下用。
枓槽内上下立榥:长随坐高,其方二寸五分。随卧榥用二条。
钿面版:长同普拍方。以厚七分为定法。
【译文】
普拍方:平坐所施普拍方之长,随以壁藏帐柱所分开间的进深与面广尺寸而定,两个方向的普拍方相交处的合角不计在这一长度内。以平坐高1尺,其普拍方截面方为1寸计。
枓槽版:平坐枓槽版之长,随壁藏后壁及两侧摆手的长度而定,壁藏前面所施枓槽版,在此基础上减短8尺。以平坐高1尺,其枓槽版宽9寸计。枓槽版所开子口尺寸包含在内。以平坐高1尺,其枓槽版厚2寸计。
压厦版:平坐枓栱上所覆压厦版之长与枓槽版的长度相同,至壁藏外转角处,其版加长7.5寸,壁藏前面所施压厦版的长度与枓槽版在其后壁所施压厦版长度的基础上所减短的尺寸相同。以平坐高1尺,其压厦版宽9.5寸计,压厦版之厚与枓槽版的厚度相同。
雁翅版:其版之长与平坐枓槽版的长度相同,至壁藏外转角处,其雁翅版的长度加长9寸,壁藏前面之平坐雁翅版长度减少的尺寸,与压厦版前面所减尺寸相同。以平坐高1尺,其雁翅版宽2.5寸,厚0.8寸计。
枓槽内上下卧榥:其卧榥之长以平坐枓槽之内的净距为准,以平坐高1尺,其枓槽截面方3寸计。枓槽内上下卧榥依壁藏坐所分芙蓉瓣,在瓣与瓣之间,间隔上下施用。
枓槽内上下立榥:立榥之长随平坐之高而定,以平坐高1尺,其立榥截面方2.5寸计。随枓槽内上下卧榥,每一卧榥对应施用立榥2条。
钿面版:其版之长与普拍方的长度相同。其版之厚为0.7寸,这一厚度尺寸为绝对尺寸。
(天宫楼阁)
【题解】
平坐之上设天宫楼阁,其高5尺,楼阁进深1尺。天宫楼阁中有殿屋、茶楼、角楼、gui头殿、挟屋、行廊等丰富的建筑造型,组合成一种琼楼玉宇的天宫景象。天宫楼阁似为重檐,或两层做法,故其下有副阶及行廊。
天宫楼阁在高度方向,仍可分为三层:下层,副阶,及副阶内之殿身、茶楼子、角楼之首层;中层,副阶上平坐;上层,平坐上天宫楼阁。
所谓“下层副阶”,指的是天宫楼阁的首层檐,这一层被副阶围绕,故其中各部分称“下层副阶内”。副阶之内的平面包括:殿身,面广3(芙蓉)瓣;茶楼子,面广3(芙蓉)瓣;角楼,面广1(芙蓉)瓣。这里的“瓣”,应与具有模数作用的芙蓉瓣有关,从上下文中可知,其“瓣”长6.6寸,这或也同时是天宫楼阁中所施殿身、茶楼及角楼的开间尺寸。
其殿身及角楼副阶檐下皆用六铺作单杪双下昂枓栱造;gui头殿、殿挟屋用五铺作单杪单昂枓栱。连接殿身等的行廊,平面为分心造,且仅用四铺作枓栱。殿身、茶楼、角楼及行廊的枓栱用材,其材高0.5寸,则厚0.33寸。其转角之出角、入角以及副阶开间之内,皆施补间铺作。但未知所施补间铺作朵数。
所谓“中层副阶上平坐”,第一,指的是天宫楼阁之中层;第二指的是副阶屋顶之上所设平坐。平坐之上安单勾阑,其高4寸。平坐下所施枓栱,皆用出卷头铺作形式。其枓栱及材分°值与副阶枓栱同。
其上层,即施于平坐上的天宫楼阁。天宫楼阁上所用铺作,亦与下层副阶同。但因副阶枓栱为五铺作单杪单昂,而依大木作铺作之制,副阶枓栱应比殿身枓栱减一铺,则上层楼阁之檐下,或用六铺作单杪双昂枓栱。
(天宫楼阁)
天宫楼阁:高五尺,深一尺,用殿身、茶楼、角楼、gui头殿、挟屋、行廊等造。
【译文】
天宫楼阁:其楼屋总高5尺,进深1尺,其中采用了殿身、茶楼、角楼、gui头殿、挟屋、行廊等形式营造。
(下层副阶)
下层副阶:内殿身长三瓣,茶楼子长二瓣,角楼长一瓣,并六铺作单杪双昂造,gui头、殿挟各长一瓣,并五铺作单杪单昂造;行廊长二瓣,分心四铺作造。其材并广五分,厚三分三厘。出入转角,间内并用补间铺作。
【译文】
下层副阶:天宫楼阁下层即殿阁副阶之内所环绕的殿身,其面广3个芙蓉瓣长,茶楼子面广2个芙蓉瓣长,角楼面广1个芙蓉瓣长,其殿身、茶楼子、角楼檐下均施以六铺作单杪双下昂枓栱;天宫楼阁中所用gui头殿、殿挟屋形式,其面广各长1芙蓉瓣,其檐下则采用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枓栱;天宫楼阁中所施行廊面广2瓣,其廊为分心对称式做法,檐下用四铺作枓栱。无论六铺作、五铺作及四铺作,其所用材均高0.5寸,厚0.33寸。其楼屋殿阁之内外转角,均施有转角铺作,其开间之内也都施以补间铺作。
(平坐与天宫楼阁)
中层副阶上平坐:安单勾阑,高四寸。其勾阑准佛道帐制度。其平坐并用卷头铺作等,及上层平坐上天宫楼阁,并准副阶法。
【译文】
天宫楼阁的中层,即副阶上所施平坐:平坐之上施安单勾阑,勾阑高4寸。其勾阑做法皆以佛道帐中平坐勾阑制度为准。平坐下所用枓栱皆为出跳华栱的做法,天宫楼阁之上层,即平坐上所施的天宫楼阁,其枓栱也都以副阶下之殿身、茶楼子、角楼等所用枓栱之材分°等制度为准。
(壁藏芙蓉瓣)
【题解】
这里的“壁藏芙蓉瓣”,暗示了其芙蓉瓣可通用于整座壁藏,或可进一步验证,芙蓉瓣是小木作制度中的某种模数化处理形式,其每瓣长6.6寸,可贯通于壁帐上下,包括龟脚及上部枓栱铺作等。其或也对结构枓槽、卧榥、立榥等的分布,起到一定的规定性作用。
壁藏中自龟脚至举折等其余各部分的做法,亦与佛道帐中的相应做法一致。
凡壁藏芙蓉瓣,每瓣长六寸六分。其用龟脚至举折等,并准佛道帐之制。
【译文】
凡施造壁藏时所采用的芙蓉瓣做法,以每瓣长6.6寸为标准。其所对应的壁藏坐下之龟脚,直至天宫楼阁中的屋顶举折等,都应以佛道帐中所用芙蓉瓣的制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