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古代建筑是以砖石材料为其房屋结构主体的做法不同,中国古代建筑,当然也包括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直接影响的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等东亚地区的传统建筑,都采用了以木材为房屋结构主体的做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古代东亚的木构建筑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与起源,即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
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建造的诸多匠作制度中,木作部分是这些匠作制度的核心。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作制度,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大木作制度与小木作制度。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作制度,又进一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房屋的主体构架部分,包括房屋的立柱、阑额、地栿等柱子之间的横向联系构件,梁栿、槫方、椽子、望板等屋顶构架与屋面覆盖部分;另一个则是施于房屋屋顶与柱额之间的枓栱部分,或亦可称作房屋柱头之上的铺作部分。这第二个部分,即枓栱铺作部分,成为了构成房屋支撑构架的立柱、横额与构成房屋室内空间顶盖的梁栿、槫方、椽望等之间的过渡性部分。
东亚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枓栱铺作部分,既有其结构上的不可或缺性,如承托房屋四周挑檐的出跳部分,以加大挑檐的出跳长度,防止雨水对房屋墙体与基座的侵蚀,也有其社会表征意义上的功能。不同用材等级的枓栱,或枓栱出跳层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房屋居住者或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密切关联的。任何不适当的僭越性构造做法,在传统社会中都是不被允许的。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具有结构性质的枓栱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房屋建造形式等,将中国延续数千年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社会等级制度,表达得充分而百不失一。
在实际的建造中,一座房屋的枓栱用材,即这座房屋所用枓栱之栱断面的高度尺寸,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这座房屋之基本模数的作用。此即所谓“构屋之制,以材为祖”的思想。不同等级的房屋,其所采用的材分°等级是不一样的,高等级的房屋,其用材等级较高,其材之断面高度值也较大,故这座房屋各方面的用料尺寸,也会因材分°等级而变得比较长大,房屋的尺度与体量自然也就显得高伟雄硕。相反,用材等级较低的房屋,其相应的构件尺寸也会较为短小,其房屋也自然会显得低矮卑微。尤其是在一个大的建筑群中,基于这样一种材分°等级的差异而形成的整组建筑群大小适配,高低错落,前后呼应,左右相拥的空间与体型特征,会使整组建筑群在建筑的空间与造型上,体现某种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可能正是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之枓栱铺作体系所具有的这样一个特殊的功能,所以《法式》的作者将房屋枓栱部分的各种做法放在了大木作制度的第一篇,而将更为基础性的房屋大木构架部分放在了大木作制度的第二篇。
本卷图样参见卷第三十《大木作制度图样上》图30-1至图30-108,卷第三十一《大木作制度图样下》图31-1至图31-26。亦可将卷第三十附、卷第三十一附作为参考。
材其名有三:一曰章,二曰材,三曰方桁
【题解】
关于宋式营造中“材”这一概念的诸种异名,参见《看详》与卷第一《总释上》中有关“材”条的注释。
宋代营造中的材分°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模数”作用,从而使中国建筑彼此之间,特别是在一个较大建筑群中,在等级、规模与尺度上,有了某种内在的协调与和洽,也多少反映出中国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之间,存在某种思维与创作逻辑上的相互呼应。因为,被西方建筑史尊崇为经典的希腊建筑“柱式(order)”的概念,恰恰也表现为某种建筑模数的价值与意义。
与宋代材分°制度中的八等材关联最为密切的,是对宋代房屋等级的认知。透过这段文字,我们至少对使用枓栱的八种等级的宋代建筑有了一个基本判断。
一等材,用于殿身为九间至十一间的殿阁式建筑,其副阶与挟屋所用材分°等级为二等。
二等材,用于殿身为五间至七间的殿阁式建筑,其副阶与挟屋所用材分°等级为三等。
三等材,用于殿身三间的殿阁式建筑,其副阶与挟屋所用材分°等级为四等;及五间殿堂(疑无副阶或挟屋)或七间厅堂式建筑。
四等材,用于三间殿堂(疑无副阶或挟屋),或五间厅堂式建筑。
五等材,用于小三间殿堂(无副阶或挟屋),或大三间厅堂式建筑。
六等材,用于亭榭或小厅堂建筑。
七等材,用于小殿及亭榭等。
八等材,用于殿内藻井或施枓栱多的小亭榭。
与“材”密切相关的是“栔”。“栔”在《法式》中,其本来的意思是枓栱体系中之“枓”的“平”和“欹”部分,但在材分°制度中,“栔”同样起到与“材”之模数意义相关联的作用,即所谓与“材”相补充的“栔”之概念,及与“材”相叠加的“足材”概念。
对《法式》材分°制度中的“分°”,梁思成先生在《〈营造法式〉注释》中,特别加以了说明:“材分之‘分’音符问切,因此应读如‘份’。为了避免混淆,本书中将‘材分’之‘分’一律加符号写成‘分°’。”为了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明确此“分”与彼“分”的不同,凡在《法式》原文、注释与译文中,遇到材分°之“分°”时,都依照梁先生的意见,将原文之“分”,书写为“分°”,并读之为“份”。
(构屋之制,以材为祖)
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
【译文】
凡是构建房屋的制度,都是以其所用材为基本模数标准的;材可以分为八个等级,在房屋营造过程中,要根据房屋的等级高低与规模大小,选用适当的材等,应用于房屋的设计与施工中。
(材有八等)
第一等:广九寸,厚六寸。以六分为一分°。右殿身九间至十一间则用之。若副阶并殿挟屋,材分°减殿身一等,廊屋减挟屋一等。余准此。
第二等:广八寸二分五厘,厚五寸五分。以五分五厘为一分°。右殿身五间至七间则用之。
第三等:广七寸五分,厚五寸。以五分为一分°。右殿身三间至殿五间或堂七间则用之[1]。
第四等:广七寸二分,厚四寸八分。以四分八厘为一分°。右殿三间,厅堂五间则用之。
第五等:广六寸六分,厚四寸四分。以四分四厘为一分°。右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则用之。
第六等:广六寸,厚四寸。以四分为一分°。右亭榭或小厅堂皆用之。
第七等:广五寸二分五厘,厚三寸五分。以三分五厘为一分°。右小殿及亭榭等用之。
第八等:广四寸五分,厚三寸。以三分为一分°。右殿内藻井或小亭榭施铺作多则用之。
【注释】
[1] 殿五间:这里的“殿”,疑指单檐屋顶殿阁,其开间数,即为其殿本身的开间数。堂七间:唐宋时代较高等级的建筑,分为两种基本的结构与造型形式:其一为殿阁式,其二为厅堂式。殿阁式房屋,屋内柱一般不生起,内外柱同高,柱头之上有一个完整的枓栱铺作层,且室内多设有平棊或平类天花装饰;厅堂式房屋,内外柱不同高,屋内柱随房屋举势生起,柱头枓栱多为各自独立,或与梁栿结合的形式,室内多为不设天花的彻上露明造做法。这里的“堂七间”,指的就是七开间的厅堂式建筑。
【译文】
第一等材:其高9寸,厚6寸。以6分为1分°。这种材等用于殿身为九间至十一间的重檐殿屋中。如果用于其副阶或主殿两侧的殿挟屋中,所用材分°应比殿身所用材分°低一等,若是用于廊屋中,则应比挟屋所用材分°再减一等。其他的情况,以此类推。
第二等材:其高8.25寸,厚5.5寸。以5.5分为1分°。这种材等用于殿身为五间至七间的重檐殿屋中。
第三等材:其高7.5寸,厚5寸。以5分为1分°。这种材等用于殿身为三开间的重檐殿屋,或五开间的单檐殿屋中,亦可用于七开间的厅堂中。
第四等材:其高7.2寸,厚4.8寸。以4.8分为1分°。这种材等用于三开间的单檐殿屋,或五开间的厅堂中。
第五等材:其高6.6寸,厚4.4寸。以4.4分为1分°。这种材等用于尺度较小的三开间单檐小殿中,或用于尺度较大的三开间厅堂中。
第六等材:其高6寸,厚4寸。以4分为1分°。这种材等在一般的亭榭及规模或尺度较小的厅堂中都可以使用。
第七等材:其高5.25寸,厚3.5寸。以3.5分为1分°。这种材等用于小尺度殿屋及亭榭等房屋中。
第八等材:其高4.5寸,厚3寸。以3分为1分°。若在殿屋之内施有藻井,或在尺度较小的亭榭中需施用较多枓栱铺作时,多采用这种材等。
(栔、足材、闇栔)
栔:广六分°,厚四分°。材上加栔者谓之足材。施之栱眼内两枓之间者,谓之栔[1]。
【注释】
[1] (àn)栔:一般的栔,指施之于栱心或栱头之上的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枓欹与枓平部分。但若将栱上两枓之间相当于栔之高度的栱眼部分,与其下之栱合为一体,则这部分填补了两枓之间的栱眼空隙,这个在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栱身之上两枓之间所添补的与栔同高的部分,即称“栔”。
【译文】
上下层栱之间的栔:其高6分°,其厚4分°。如果在材之上再加上栔的高度,就称之为“足材”。若将栱身之上两枓之间的栱眼内,施以与枓身之栔同样高度的栔,并将之与其下的栱合为一体,这部分的栔,即称为“栔”。
(材分°制度之“分°”)
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凡分寸之“分”皆如字,材分°之“分°”音符问切。余准此。
【译文】
在房屋营造中要将其屋所用材的高度分为15份,此即为其材之分°,以其中的10分°为其材的厚度。有了该房屋的这一“材分°”标准值,则其屋平面的面广与进深尺寸,或剖面的梁柱与屋顶的高低上下,房屋各个组成部分中不同名件的长短粗细,房屋建造中的方位是否端正,墙宇柱梁是否平直,屋顶峻起的举折之势是否恰当,构成房屋诸多名件是否平正或垂直,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据该房屋所用之材的分°值,作为确定如上各种相关尺寸的依据。凡分寸的“分”,就是尺、寸、分之“分”字;凡材分°之“分°”,其发音为“符问切”,即读为重音。本书中所有材分°之“分°”皆以此为准。
栱其名有六:一曰,二曰槉,三曰欂,四曰曲枅,五曰栾,六曰栱
【题解】
与栱意义相近者,有、槉、欂、曲枅、栾。关于这几个词的词义,参见卷第一《总释上》“栱”条的相关注释。
本节所述及的“栱”,包括了铺作中与外檐柱缝呈正交方向布置的出跳华栱,转角铺作中的角华栱,沿檐柱缝顺身布置的泥道栱,及施于铺作出跳跳头上的横栱,包括瓜子栱、慢栱,以及主要出现在铺作最外一跳跳头,承托其上橑檐方或平棊方的令栱。至于各种不同形式的栱之加工制作,本节中特别提及的诸如栱头卷杀做法及开栱口之法等,都给出了十分具体详细的描述。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本节中所有与栱相关的尺寸,例如不同形式之栱的长度,不同栱栱头卷杀的分瓣尺寸等,采用的都是宋式营造中材分°制度之材的“分°”。透过这一节,读者或可对宋代营造中的材分°制度有更为具体与深入的理解。
这一节中也分别谈到了出跳华栱之偷心造与计心造的问题,及铺作出跳跳头上所施为单栱造还是重栱造的问题。其中,单栱造的情况下,铺作跳头上所施的横栱,一般都采用令栱的形式;而重栱造的情况下,铺作跳头上所施的横栱,则采用瓜子栱与慢栱相叠布置的做法。
本节文字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枓栱形式,诸如“骑槽檐栱”“丁头栱”“虾须栱”等,可使读者对宋代营造中的“栱”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
转角铺作中出现的“列栱之制”,是理解宋式营造中转角铺作枓栱体系的一把钥匙。“列栱之制”中出现的诸如“切几头”“华头子”及“鸳鸯交手栱”等的处理方法,也使我们对宋式营造中枓栱体系的灵活性与适用性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华栱)
造栱之制有五:一曰华栱,或谓之杪栱,又谓之卷头,亦谓之跳头。足材栱也[1]。若补间铺作,则用单材[2]。两卷头者,其长七十二分°。若铺作多者,里跳减长二分°。七铺作以上,即第二里外跳各减四分°。六铺作以下不减。若八铺作下两跳偷心,则减第三跳,令上下两跳交互枓畔相对。若平坐出跳,杪栱并不减。其第一跳于栌枓口外,添令与上跳相应。
【注释】
[1] 足材:梁注:“广一材一栔,即广21分°之材。”足材栱一般出现在出跳华栱中,即将栱上所承两枓之间的栱眼部分,补以栔的高度,使华栱出跳部分截面高度从单材的15分°增至足材的21分°,以增强出跳华栱的截面刚度,提高华栱的承载能力。
[2] 单材:梁注:“即广为15分°的材。”也就是不在栱上两枓之间填补栔,故其截面高度仅为15分°的栱。单材栱,一般多用于包括令栱在内的跳头上的横栱。
【译文】
房屋营造中栱的造作制度有五种:其一称为“华栱”,或称之为“杪栱”,又称为“卷头”,也可以称之为“跳头”。华栱一般是足材栱。但若是用于补间铺作中的华栱,则使用单材栱。若是位于铺作底层,内外各出一跳的两卷头华栱,其标准的长度为72分°。但如果是在枓栱上再叠压枓栱,形成多铺作枓栱的形式,则华栱里跳的出跳长度会减少2分°。若其上枓栱叠压至七铺作以上,则其华栱第二跳的里外跳都需要各自减少4分°。若其枓栱为六铺作或更少,则出跳华栱的长度不减。如果其枓栱为八铺作,且其下两跳华栱的跳头为偷心的做法,则将第三跳华栱的长度减少,使得第二与第三上下两跳跳头上所施交互枓的边沿线上下相互对应。如果是平坐枓栱中的出跳华栱,其出跳华栱的长度都不做减短的处理。其第一跳华栱于栌枓口外,做适当延长,使其出跳长度与其上一跳的出跳长度相当。
(华栱卷杀与出跳)
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四分°。如里跳减多,不及四瓣者,只用三瓣,每瓣长四分°。与泥道栱相交,安于栌枓口内,若累铺作数多,或内外俱匀,或里跳减一铺至两铺。其骑槽檐栱,皆随所出之跳加之。每跳之长,心不过三十分°;传跳虽多,不过一百五十分°。若造厅堂,里跳承梁出㭼头者[1],长更加一跳。其头或谓之压跳。
【注释】
[1] (tà)头:梁注:“方木出头的一种型式。,音‘塔’或‘答’。”
【译文】
华栱的两个端头,每一端头的下部以四段称为“瓣”的直线斫切为折曲线的栱头形式,每一直线段的长度为4分°。如果里跳华栱出跳长度减少得比较多,无法形成四段直线组成的折曲线,就只用三段折曲线,每段的长度仍为4分°。华栱与泥道栱呈正交的形式,其交合部位安于栌枓口内,如果出跳的铺作数多,那么可以使其里跳与外跳的出跳数相同,也可以将里跳的出跳数比外跳出跳数减少一跳或两跳。横跨里外跳诸横栱缝上的华栱,即称“骑槽檐栱”,其栱长度要随所出之跳长度,增加栱身的长度。每跳的出跳长度,从中心线到中心线的距离不超过30分°;出跳总数的积累虽然多,但其上所施骑槽檐栱的总长不宜超过150分°。如果是营造厅堂屋,其里跳最末一跳的跳头承托梁栿处是以出㭼头的形式结束的,则其栱身长度可以再增加一跳之长。这里所出的㭼头亦可以称之为“压跳”。
(缝与角华栱)
交角内外,皆随铺作之数,斜出跳一缝。栱谓之角栱,昂谓之角昂。其华栱则以斜长加之[1]。假如跳头长五寸,则加二寸五厘之类[2]。后称斜长者准此。
【注释】
[1] 斜长:角华栱的长度,参照华栱标准出跳长度,按其斜长出跳,即角华栱的出跳长度,是同一层位柱头华栱标准出跳长度的倍。
[2] 加二寸五厘:梁注:“原文作‘二分五厘’,显然是‘二寸五厘’之误。但五寸的斜长,较准确的应该是加二寸零七厘。”若标准华栱跳头距离栌枓心的长度为5寸,则角华栱就要在此基础上增加2.05(2.07)寸的长度,其长约为7.05(7.07)寸,即角华栱长当为同一层标准华栱长度的倍。
【译文】
房屋枓栱转角铺作的内外檐枓栱,都需要随铺作出跳数,在转角45°线上斜出一缝角枓栱。栱,称之为“角栱”;昂,称之为“角昂”。转角45°缝上的角华栱需加长,其长度相当于以标准栱之长度为边长的正方形的斜长,亦即其角华栱出跳长度,是该铺作同一层普通华栱出跳长度的倍。假如标准栱的跳头长5寸,则应在此基础上加长2.05寸,如此类推。后文中凡称“斜长”者,都以此为标准。
(丁头栱与虾须栱)
若丁头栱,其长三十三分°,出卯长五分°。若只里跳转角者,谓之虾须栱,用股卯到心,以斜长加之。若入柱者,用双卯,长六分°或七分°。
【译文】
如果是丁头栱,其长为33分°,其中出卯的长度为5分°。如果只是在转角铺作里转处所施,则称为“虾须栱”,其栱用的是股卯,并将其卯插入转角铺作的中心位置,因虾须栱位处转角里转45°线上,故其栱长应依普通虾须栱长度的倍之斜长加长之。如果是插入柱子之内的丁头栱,则其插入柱中的栱尾应用双卯,其卯的长度为其栱所用材分°的6分°至7分°。
(泥道栱)
二曰泥道栱,其长六十二分°。若枓口跳及铺作全用单栱造者,只用令栱。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三分°半。与华栱相交,安于栌枓口内。
【译文】
造栱之制中的第二种,称为“泥道栱”,其栱的长度为62分°。如果檐下枓栱采用的是枓口跳的做法,或者虽有出跳铺作,但其跳头横栱均为单栱造的情况下,其檐柱缝上所施泥道栱就都只用泥道令栱。泥道栱栱头的折曲线,以4个小直线段做卷杀瓣,每一瓣的长度为其栱所用材分°的3.5分°。位于铺作底层的泥道栱与同一层的华栱相交,安于承托其上整组铺作的栌枓口之内。
(瓜子栱)
三曰瓜子栱,施之于跳头。若五铺作以上重栱造,即于令栱内、泥道栱外用之,四铺作以下不用。其长六十二分°;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四分°。
【译文】
造栱之制中的第三种,称为“瓜子栱”,其栱施之于铺作里外跳华栱的跳头之上。如果采用的是五铺作以上,且为重栱造的做法时,瓜子栱用于位于橑檐方缝的令栱之内与位于柱心缝的泥道栱之外,这两者之间的几跳跳头上,但四铺作枓栱,及比四铺作等级更低的枓栱中,是不用瓜子栱的。瓜子栱的长度为62分°;瓜子栱栱头折曲线,以4个小直线段做卷杀瓣,每一瓣的长度为其栱所用材分°的4分°。
(令栱)
四曰令栱,或谓之单栱。施之于里外跳头之上,外在橑檐方之下,内在算桯方之下[1]。与耍头相交,亦有不用耍头者。及屋内槫缝之下。其长七十二分°。每头以五瓣卷杀,每瓣长四分°。若里跳骑栿,则用足材。
【注释】
[1] 算桯(tīng)方:位于铺作里跳枓栱最外一跳的跳头之上,承托屋内平棊或平荷重的长条形木方。
【译文】
造栱之制中的第四种,称为“令栱”,或也可称其为“单栱”。一般施之于铺作里外跳之最外一跳的跳头之上,若是外跳跳头上,则施于橑檐方之下;若是里跳跳头之上,则施于算桯方之下。并与位于同一层的耍头相交,也有不用耍头的做法。以及施于屋内梁架之上所承诸槫的槫缝之下。令栱的长度为72分°。令栱栱头的折曲线,以5个小直线段做卷杀瓣,每一瓣的长度为其栱所用材分°的4分°。如果铺作里跳最外一跳令栱横跨于梁上,即所谓处于骑栿的状态,则其令栱需采用足材的做法。
(慢栱)
五曰慢栱,或谓之肾栱。施之于泥道、瓜子栱之上。其长九十二分°;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三分°。骑栿及至角,则用足材。
【译文】
造栱之制中的第五种,称为“慢栱”,或也可以称之为“肾栱”。其位置,或在泥道栱之上,或在内外跳头上所施的瓜子栱之上。慢栱的长度为92分°;其栱头的折曲线,以4个小直线段做卷杀瓣,每一瓣的长度为其栱所用材分°的3分°。如果里转铺作跳头上的慢栱横跨于梁栿之上,或施之于转角铺作中的慢栱,则这种慢栱的截面应采用足材尺寸。
(造栱之制)
凡栱之广厚并如材。栱头上留六分°,下杀九分°;其九分°匀分为四大分;又从栱头顺身量为四瓣。瓣又谓之胥,亦谓之枨,或谓之生。各以逐分之首,自下而至上。与逐瓣之末,自内而至外。以真尺对斜画定,然后斫造。用五瓣及分数不同者,准此。栱两头及中心,各留坐枓处,余并为栱眼,深三分°。如造足材栱,则更加一栔,隐出心枓及栱眼。
【译文】
凡造栱之时,其栱的截面高度与厚度尺寸,应与其屋所选定之材的高度与厚度相同。栱之端头,上部留出6分°保持直面;下部9分°做卷杀的处理;一般是将下部9分°依上下方向分为4大份;再在栱底从栱头顺身向内量出4瓣。瓣,也可以称为“胥”,或称为“枨”,亦可称为“生”。然后将栱头竖直面上所分线段每段端头,由下而上。与栱身底面上所分线段的每段之末尾,由内而外。用直尺将两点对斜画出其连线,然后斫造。若是其底分为5瓣,其端头直面所分份数与上不同时,亦按如上方法求之。栱身顶面的两头及中心,要分别留出施放其上所承之枓的位置,其余部分则斫为栱眼,其栱眼凹入栱身3分°。如果是制作足材栱,则需在栱身之上再加上一栔的高度,除两栱头仍留出其上所承之枓的位置外,其栱上部的中心隐刻出心枓的轮廓,同时刻出心枓两侧的栱眼。
(列栱之制)
凡栱至角相交出跳,则谓之列栱。其过角栱或角昂处,栱眼外长内小,自心向外量出一材分,又栱头量一枓底。余并为小眼。
泥道栱与华栱出跳相列。
瓜子栱与小栱头出跳相列。小栱头从心出,其长二十三分;以三瓣卷杀,每瓣长三分;上施散枓。若平坐铺作,即不用小栱头,却与华栱头相列。其华栱之上,皆累跳至令栱,于每跳当心上施耍头。
慢栱与切几头相列。切几头微刻材下作两卷瓣。如角内足材下昂造,即与华头子出跳相列。华头子承昂者,在昂制度内。
令栱与瓜子栱出跳相列。承替木头或橑檐方头。
【译文】
凡一个方向上的横栱,至转角铺作45°角斜缝与角栱或昂相交之后,变成了另外一个方向上的出跳栱,这种一头是横栱,另一头是出跳栱的栱,被称作“列栱”。列栱在跨过角栱或角昂之后,其应留栱眼部分的栱身,外长内小,自角栱或角昂中心向外量出一材15分°的长度,再在栱头部位量出一枓底的长度。所余部分,与其内所留栱眼部分一样,都斫为小栱眼的形式。
在一组转角铺作中,一个方向上的泥道栱,在转过45°角斜缝之后,即成为另外一个方向上的出跳华栱,两者相列为一完整构件。
同是在这组转角铺作中,一个方向上的瓜子栱,在转过45°角斜缝之后,即成为另外一个方向上的小栱头,两者相列为一完整构件。小栱头从角栱或角昂中心向外出跳,其出跳长度为23分°;其端头分为三段小直线段卷杀为瓣,每瓣的长度为3分°;小栱头上施以散枓。如果是平坐铺作,则与瓜子栱出跳相列的部分,不用小栱头的做法,而采用华栱头的形式,华栱头与瓜子栱亦相列为一完整构件。华栱头之上,再跳华栱,直至令栱,所累与令栱相交处,其当心皆施耍头。
仍是在这组转角铺作中,一个方向上的慢栱,在转过45°角斜缝之后,即成为另外一个方向上的切几头,两者相列为一完整构件。切几头的端头需稍做刻斫,将其下部斫成两卷瓣形式。如果转角铺作之昂采用的是足材下昂造的做法,则与这一慢栱出跳相列之另外一个方向的昂身之下,采用华头子做法,慢栱与华头子相列为一完整构件。华头子承昂的做法,见于飞昂制度内的文字描述。
还是在这组转角铺作中,一个方向上的令栱,在转过45°角斜缝之后,即成为另外一个方向上的瓜子栱,两者相列为一完整构件。彼此相列的令栱或瓜子栱之上,或承替木头,或承橑檐方头。
(开栱口之法)
凡开栱口之法:华栱于底面开口,深五分°,角华栱深十分°。广二十分°。包栌枓耳在内。口上当心两面,各开子荫通栱身,各广十分°,若角华栱连隐枓通开。深一分°。余栱谓泥道栱、瓜子栱、令栱、慢栱也。上开口,深十分°,广八分°。其骑栿、绞昂栿者,各随所用。若角内足材列栱,则上下各开口。上开口深十分°,连栔。下开口深五分°。
【译文】
凡开凿栱口的方法:华栱于栱之底面上开口,口深5分°,若是角华栱,其口深10分°。口宽20分°。华栱开口宽度包括了其下栌枓的两耳厚度。华栱开口上部中心的两侧,要各凿一道浅浅的凹槽,凹槽应贯通栱身上下,两侧凹槽各宽10分°,如果是角华栱连其上所刻隐枓上下通开凹槽。其槽深1分°。在其他的栱指的是泥道栱、瓜子栱、令栱、慢栱。上开口,开口深度为10分°,开口宽度为8分°。如果这些栱中有骑栿,或与昂或梁栿相交时,其开口则随交接方式而定。如果是转角铺作之内所施的足材列栱,则可以在栱之上下各开一口。上部所开之口,深为10分°,其口一直延伸到栱身上部栔的位置上。其足材列栱的下部所开之口,深为5分°。
(鸳鸯交手栱)
凡栱至角相连长两跳者,则当心施枓,枓底两面相交,隐出栱头,如令栱只用四瓣。谓之鸳鸯交手栱。里跳上栱同。
【译文】
凡出跳华栱跳头上所施横栱,至转角铺作并与另一方向的栱形成出跳相列形式,若其位于距离稍大的角斜缝与角柱柱心缝之间,相连长度为两跳时,其栱之上的中心位置应施以散枓,枓下之栱相交于枓底两侧,并隐刻出栱头卷杀折曲线,如果是令栱,则只采用4瓣卷杀的隐出栱头形式。这种将栱头卷杀曲线交叉于其上枓底两侧的做法,称之为“鸳鸯交手栱”。若是转角铺作里转部分出现连长两跳的列栱之时,亦应采用同样的处理方式。
飞昂其名有五:一曰櫼,二曰飞昂,三曰英昂,四曰斜角,五曰下昂
【题解】
关于“飞昂”五种不同名称的讨论,参见卷第一《总释上》之“飞昂”条的相关注释。
昂,作为枓栱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分为下昂与上昂。下昂主要用于外檐铺作,上昂则多见于内檐铺作。这里的“飞昂”,主要是指下昂。下昂的作用有二:一是通过杠杆原理,承托向外悬出的深远屋檐;二是在保证檐口出挑深度的前提下,不影响檐口的下垂坡度,也不会因为华栱的内外均衡,而增加里跳华栱的出跳层数。
如梁先生在《〈营造法式〉注释》中解释的:“在一组枓栱中,外跳层层出跳的构件有两种:一种是水平放置的华栱;一种是头(前)低尾(后)高,斜置的下昂。出檐越远,出跳就越多。有时需要比较深远的出檐,如果全用华栱挑出,层数多了,檐口就可能太高。由于昂头向下斜出,所以在取得出跳的长度的同时,却将出跳的高度降低了少许。在需要较大的檐深但不愿将檐抬得过高时,就可以用下昂来取得所需的效果。”
梁先生在这里通过解释下昂相对于屋檐的关系,以说明下昂之作为檐口悬挑构件的必要性。梁先生还进一步解释说:“从一组枓栱受力的角度来分析,下昂成为一条杠杆,巧妙地使挑檐的重量与屋面及槫、梁的重量相平衡。从构造上看,昂还解决了里跳华栱出跳与斜屋面的矛盾,减少了里跳华栱出跳的层数。”
昂,作为一种上下倾斜的构件,在受力状态下,有可能发生向下的滑动位移;因此需要增加一个隐藏于昂身之内的构件——昂栓。昂栓贯穿于上下昂身之内,并将一部分插入其下承昂的栱身之内,从而将昂固定于铺作之中,以防止其因受力而发生的可能位移。
这一节也多少透露了《法式》中关于下昂使用的一些信息,如五铺作中,可以出现单杪单下昂的做法;而六铺作中,或可有双杪单下昂,或单杪双下昂的做法;七铺作中,一般为双杪双下昂做法,但未知是否有单杪三下昂的做法;八铺作中,会出现双杪三下昂做法,似乎未见有单杪四下昂的做法。
除了下昂之外,在一些铺作的里转部分,还可能出现斜戗向上的上昂。据梁先生的分析,上昂的特征:一是,其作用与下昂相反,主要是起到在较短的距离内,有较高的承挑高度;二是,上昂只用于铺作的里转部分。上昂上端的昂头要向外伸出,昂身则应向铺作内斜收,甚至可能通过柱心。实例中,仅用一跳上昂者,似不必一定要通过柱心。若施两跳以上上昂者,则其第二跳之上的昂身,可能需要通过柱心。
(下昂)
造昂之制有二:一曰下昂[1],自上一材,垂尖向下,从枓底心下取直,其长二十三分°。其昂身上彻屋内。
【注释】
[1] 下昂:枓栱体系中沿铺作中心缝呈上下斜置状态的长条形木方,其截面一般为一材,昂的前端下垂,伸出枓栱之外,形成昂头,昂身之上于出跳位置施枓,以承上层枓栱;昂之后端一般会上延至铺作里转,可承挑室内平棊或平;若施于柱头铺作中,其昂尾亦可起到承托梁栿的作用。
【译文】
铺作中所施昂的造作制度有两种:一种称为“下昂”,其斜度是自上一层枓栱中缝延伸至其下一跳的下一层枓栱中缝,昂之斫为昂尖的端头斜伸向下,挑出铺作之外,其挑出的长度,自承托昂头部分之枓的枓底中心线与外挑昂尖的水平距离为23分°。其昂身沿铺作逐层向内向上延伸,直至屋内所承托的相应构件处。
(琴面昂、批竹昂)
自枓外斜杀向下,留厚二分°,昂面中二分°[1],令势圜和。亦有于昂面上随加一分°,讹杀至两棱者[2],谓之琴面昂;亦有自枓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谓之批竹昂[3]。
【注释】
[1] 中(āo):意即“中凹”。梁注:“:音坳,头凹也。即杀成凹入的曲线或曲面。”
[2] 讹杀:梁注:“杀成凸出的曲线或曲面。”讹,有圆圜之义,即将本已有中的曲面,再刻作自中线向两侧的曲面。
[3] 批竹昂:指将其昂头部位直接削斫为一个挺直的斜面,其表面如刀斧所劈开的竹片一样直挺。关于“琴面昂”与“批竹昂”,梁先生做了特别的解释:“在宋代‘中’而‘讹杀至两棱’的‘琴面昂’显然是最常用的样式,而‘斜杀至尖’且‘昂面平直’的‘批竹昂’是比较少用的。历代实例所见,唐辽都用批竹昂,宋初也有用的,如山西榆次雨花宫;宋、金以后多用标准式的琴面昂,但与《法式》同时的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和殿前金代的献殿则用一种面中不而讹杀至两棱的昂。我们也许可以给它杜撰一个名字叫‘琴面批竹昂’吧。”
【译文】
下昂最外端的挑出部分,自其上所承之枓的底边之外向昂的端头,斫作一个向下的斜面,至尽端处留出2分°的厚度,形成昂嘴,这一斜面的中部稍做凹入,下凹的深度亦为2分°,要使昂面的凹势曲缓圜和。也有在昂面上,随其凹曲面的走势再增加1分°的厚度,并由凹曲面的中线向两边的侧棱做曲缓斜面,以形成中间隆起、两棱低缓的曲面感,这样的昂头形式,称之为“琴面昂”;或由自昂上所承枓底的边线向昂之端头尖口处,直接砍削作一个平直的面,其昂头表面犹如批竹般直挺,称之为“批竹昂”。
(昂之上下安枓)
凡昂安枓处,高下及远近皆准一跳。若从下第一昂,自上一材下出,斜垂向下;枓口内以华头子承之。华头子自枓口外长九分°;将昂势尽处匀分,刻作两卷瓣,每瓣长四分°。如至第二昂以上,只于枓口内出昂,其承昂枓口及昂身下,皆斜开镫口,令上大下小,与昂身相衔。
凡昂上坐枓,四铺作、五铺作并归平;六铺作以上,自五铺作外,昂上枓并再向下二分°至五分°。如逐跳计心造,即于昂身开方斜口,深二分°,两面各开子荫,深一分°。
【译文】
凡在向外出挑的昂身之上安枓,其枓的出跳高度与距离,与假设在同一层出一跳华栱之上所施之枓的高度与距离相同。如果是铺作中所出最下第一层昂,则其昂自华栱跳头的上一层栱身之下出挑,使昂身呈倾斜向下的态势;所出昂之枓口内,用华头子承托昂身。华头子自枓口向外伸出的长度为9分°;将其与昂身相接之伸出枓口的部分做均匀的划分,并斫刻为两卷瓣形式,每一卷瓣的直线长度为4分°。若是铺作中第二层昂以上,则只需从枓口内直接出昂,其承昂的枓口及昂身之下,都要顺着昂身方向斜开镫口,并使其镫口上大下小,以使枓口与昂身相互衔接紧密。
凡在昂身之上坐以出跳之枓,若是仅为四铺作或五铺作的情况,其枓底标高皆与出一跳华栱之上所施之枓的枓底标高是一样的;但若是采用了六铺作,或者更多铺作的情况,则自五铺作之外,其昂身上所坐之枓,都要较假设是在同层出一跳华栱之上所施枓的枓底标高基础上,下沉2分°至5分°的高度。为了锁定昂身,在逐跳计心造的情况下,还应通过在昂身上开深度为2分°的方斜口,并在昂身两个侧面开深度为1分°的浅凹槽,以使昂身与跳头上所施计心横栱有更为紧密与贴切的咬合。
(角昂)
若角昂,以斜长加之[1]。角昂之上别施由昂。长同角昂,广或加一分°至二分°。所坐枓上安角神,若宝藏神,或宝瓶。
【注释】
[1] 斜长:角昂的长度,是同一座房屋中同层标准昂长度的倍,即相当于以标准昂长度所构成之正方形的对角线之长。
【译文】
如果是转角铺作角斜缝之上所施的角昂,其长度应该是以其同层标准昂长度为边长之方形的对角线斜长。角昂之上再施以由昂。由昂的长度与角昂相同,其截面高度或在角昂截面高度基础上再加高1分°至2分°。在由昂之上所坐之枓上安以角神,角神的形式有如宝藏神的式样,抑或在其枓上安以宝瓶。
(插昂挣昂、矮昂)
若昂身于屋内上出,皆至下平槫。若四铺作用插昂,即其长斜随跳头。插昂又谓之挣昂,亦谓之矮昂。
【译文】
如果在铺作里转部分的昂身,其尾部向屋内上部延伸,都会伸至下平槫之下。如果是四铺作用插昂的做法,其插昂的长度,依据其出一跳之跳头的距离求其斜长。插昂又可以称为“挣昂”,也可以称为“矮昂”。
(昂栓)
凡昂栓,广四分°至五分°,厚二分°。若四铺作,即于第一跳上用之;五铺作至八铺作,并于第二跳上用之。并上彻昂背,自一昂至三昂,只用一栓,彻上面昂之背。下入栱身之半或三分之一。
【译文】
凡使用昂栓,其栓宽约4分°至5分°,厚仅2分°。若是用于四铺作枓栱,就在第一跳上使用;若是用于五铺作至八铺作枓栱中,都从第二跳之上使用。在铺作多的情况下,其昂栓都要贯穿昂身,直抵昂背,无论是用一昂,乃至用到三昂,都只用一根昂栓,并需贯穿所有昂的昂身,直抵最上面一层昂的昂背。昂栓之下端插入其下承昂之栱的栱身之内,深入栱身的深度,或为栱身截面高度的一半,或为其高的1/3。
(昂尾搭压做法)
若屋内彻上明造,即用挑斡,或只挑一枓,或挑一材两栔。谓一栱上下皆有枓也。若不出昂而用挑斡者,即骑束阑方下昂桯。如用平棊,即自槫安蜀柱以叉昂尾;如当柱头,即以草栿或丁栿压之[1]。
【注释】
[1] 草栿:屋顶梁架中位于屋内平棊或平之上的梁栿,这里的“梁栿”,因为隐于天花之内,故一般不做艺术的雕琢处理,故称“草栿”。丁栿:一般是出现在屋内梁架中两山部位的梁栿,其一端由山墙上的柱子与枓栱承托,另外一端则搭在屋内次间或梢间的横向大梁上,形成“丁”字形搭配,故称“丁栿”。
【译文】
如果屋内是不用平棊或平,梁架呈露明状态的彻上明造做法,就会在昂之尾端使用挑斡的做法,可以是只挑一枓的做法,也可以是上挑一材两栔的做法。意思是说挑斡上承一栱,栱之上下各有一枓。如果不出昂而用挑斡时,则采用使其上之栱骑于束阑方下的昂桯之上的做法。如果屋内使用了平棊,则自平棊之上的下平槫下安以蜀柱,蜀柱的下端则叉在昂尾之上;如果正好是在柱头铺作缝上,其昂尾可以用遮隐于平棊之上的草栿或丁栿压之。
(上昂)
二曰上昂:头向外留六分。其昂头外出,昂身斜收向里,并通过柱心。
【译文】
铺作中所施昂的造作制度之第二种称为“上昂”:上昂的端头要自其上所承枓之枓底边缘向外伸出6分°的长度。上昂的昂头向铺作之外伸出,其昂身则斜收向铺作之里,并需将其昂的尾端穿过该组铺作的柱心缝。
(五铺作单杪用上昂)
如五铺作单杪上用者,自栌枓心出,第一跳华栱心长二十五分°;第二跳上昂心长二十二分°。其第一跳上,枓口内用靴楔。其平棊方至栌枓口内,共高五材四栔。其第一跳重栱计心造。
【译文】
如果在五铺作出一跳华栱,其上用上昂的做法,则华栱从栌枓心向外出跳,栌枓心至第一跳华栱心的长度为25分°;第二跳用上昂出跳,自华栱心至第二跳上昂心的出跳距离为22分°。在第一跳华栱跳头上所施枓的枓口内,使用靴楔。从铺作最上层的平棊方上皮至铺作底层的栌枓口内,各跳枓栱累积的高度为五材四栔。其第一跳华栱跳头上所施横栱,采用的是重栱计心造做法。
(六铺作重杪用上昂)
如六铺作重杪上用者,自栌枓心出,第一跳华栱心长二十七分°。第二跳华栱心及上昂心共长二十八分°。华栱上用连珠枓,其枓口内用靴楔,七铺作、八铺作同。其平棊方至栌枓口内,共高六材五栔。于两跳之内,当中施骑枓栱。
【译文】
如果是六铺作自栌枓心出两跳华栱,其上用上昂者,则其第一跳华栱自栌枓心向外出跳的距离为27分°。第二跳华栱心与第三跳上昂心,两跳出跳的总长度为28分°。第二跳华栱之上采用连珠枓的形式以承昂身,连珠枓枓口之内用靴楔上承上昂昂身,这种使用连珠枓与靴楔的做法,也同样会出现于七铺作与八铺作用上昂的情况下。从铺作最上层的平棊方上皮至铺作底层的栌枓口内,各跳枓栱累积的高度为六材五栔。在第二跳华栱心之内,在上昂昂背上的中心施以横栱,这里的“横栱”,因其横跨于上昂昂身之上,故称“骑枓栱”。
(七铺作重杪用上昂两重)
如七铺作于重杪上用上昂两重者,自栌枓心出,第一跳华栱心长二十三分°,第二跳华栱心长一十五分°;华栱上用连珠枓。第三跳上昂心两重上昂共此一跳。长三十五分°。其平棊方至栌枓口内,共高七材六栔。其骑枓栱与六铺作同。
【译文】
如果是七铺作自栌枓心出两跳华栱,其上用上昂两重者,则其第一跳华栱自栌枓心向外出跳的距离为23分°,第二跳华栱心与第一跳华栱心的距离为15分°;在第二跳华栱跳头之上用连珠枓。第三跳落在了最上一重上昂的端头,两重上昂合为一跳。其上昂跳头上所承枓底之心与第二跳华栱心的距离为35分°。从铺作最上层的平棊方上皮至铺作底层的栌枓口内,各跳枓栱累积的高度为七材六栔。其第二重昂背中心施骑枓栱的做法,与六铺作双杪单上昂情况下,在昂背上施骑枓栱的做法相同。
(八铺作三杪用上昂两重)
如八铺作于三杪上用上昂两重者,自栌枓心出,第一跳华栱心长二十六分°;第二跳、第三跳并华栱心各长一十六分°;于第三跳华栱上用连珠枓。第四跳上昂心两重上昂共此一跳。长二十六分°。其平棊方至栌枓口内,共高八材七栔。其骑枓栱与七铺作同。
【译文】
如果是八铺作自栌枓心出三跳华栱,其上用上昂两重者,则其第一跳华栱自栌枓心向外出跳的距离为26分°;第一跳华栱心至第二跳华栱心的距离、第二跳华栱心与第三跳华栱心的距离,均为16分°;在第三跳华栱跳头之上用连珠枓。第四跳落在了最上一重,即第二重上昂的端头,第一与第二两重上昂合为一跳。其上昂跳头上所承枓底之心,与第三跳华栱心的距离为26分°。从铺作最上层的平棊方上皮至铺作底层的栌枓口内,各跳枓栱累积的高度为八材七栔。其第二重昂背中心施骑枓栱的做法,与七铺作双杪双上昂情况下,在最上层昂背上施骑枓栱的做法相同。
(飞昂做法)
凡昂之广厚并如材。其下昂施之于外跳,或单栱或重栱,或偷心或计心造。上昂施之里跳之上及平坐铺作之内;昂背斜尖,皆至下枓底外;昂底于跳头枓口内出,其枓口外用靴楔。刻作三卷瓣。
【译文】
铺作中所施飞昂,无论是上昂,还是下昂,其截面高宽的尺寸,与其铺作中所用栱(材)的截面尺寸是一样的。其下昂施于外檐铺作向檐口之外出跳的枓栱之上,其跳头上可以是仅施瓜子栱的单栱做法,也可以是叠施瓜子栱与慢栱的重栱做法;或其跳头上可以是不施横栱的偷心造做法,也可以是施以横栱的计心造做法。若在铺作中使用上昂,则其上昂仅用于铺作里转部分的出跳枓栱之上,上昂亦有可能用于平坐铺作之中;上昂昂头,即上昂昂背的斜尖部分,皆要伸出其上所承之枓的枓底之外;上昂的底部是自其下出跳跳头上所施枓的枓口内侧向外出挑的,其枓口之外则嵌入靴楔,以使上昂昂身与其下之枓有紧密的契合。靴楔镌刻作三卷瓣的曲面形式。
(骑枓栱)
凡骑枓栱,宜单用;其下跳并偷心造。凡铺作计心、偷心,并在总铺作次序制度之内。
【译文】
凡在上昂上施以骑枓栱时,宜将骑枓栱单独施用;骑枓栱之下诸出跳栱,均采用跳头不施横栱的偷心造做法。凡铺作中的计心、偷心等做法,不论下昂造与上昂造,都应计入总铺作次序制度之中。
爵头其名有四:一曰爵头,二曰耍头,三曰胡孙头,四曰蜉䗥头
【题解】
关于“爵头”各种不同名称的讨论,参见《看详》“诸作异名”条、卷第一《总释上》“爵头”条。标题上的“蜉头”,《看详》《总释上》中皆作“头”。
按照梁先生的解释,爵头,又称“耍头”。这里给出了宋式耍头的一般做法:耍头与令栱相交,并安于齐心枓下。耍头与令栱之上,承橑檐方或平棊方。其断面为足材,但与令栱相交且伸出令栱之外的出头部分,仅为单材。其出头部分,通过斜杀、斜抹、开龙牙口等做法,留出“鹊台”“锥眼”等细部形态,大致的外形轮廓与清式建筑中与厢栱相交的蚂蚱头十分接近。
若耍头之下铺作数多,耍头的长度应随所出之跳加长。如遇转角铺作斜角方向之耍头,则更应以斜长加之。一般情况下,耍头应与铺作内外跳头上的令栱相交。但若铺作中有下昂或上昂,则应随昂之斜势,斜杀耍头尾部,使两斜贴切,并放过昂身。这时,枓栱内外跳头上所施耍头,是两根构件,且很可能不在同一跳高度上。
若遇不出耍头做法时,则耍头仅伸至铺作内外令栱之内,但应通过“到心股卯”,使耍头之卯深入令栱之心,令两相交接。这时的耍头所用之木方,其断面无需用足材,仅用单材即可。
(造耍头之制)
造耍头之制:用足材自枓心出,长二十五分°,自上棱斜杀向下六分°,自头上量五分°,斜杀向下二分°。谓之鹊台。两面留心,各斜抹五分°,下随尖各斜杀向上二分°,长五分°。下大棱上,两面开龙牙口,广半分°,斜梢向尖。又谓之锥眼。开口与华栱同,与令栱相交,安于齐心枓下。
【译文】
造铺作中耍头的制度:耍头的主体部分应采用足材断面,其出头部分长度,自出挑耍头的枓心计量,其长25分°,耍头端部,自上棱至下棱向内斜抹出6分°的深度,再自端头向内量5分°,向下斜抹2分°的高度,以形成一个三角斜面。这一斜面称为“鹊台”。在向内斜抹的6分°处,留出中心线,向两侧各斜抹5分°之宽,形成两个斜面,两个斜面的下端,随其斜尖各向上再斜抹2分°,其斜面的长度为5分°。耍头底部大棱上,两面开龙牙口,宽0.5分°,斜梢向下形成一个尖头。又称为“锥眼”。耍头与其下交互枓相咬合的开口,与同是自交互枓出跳之华栱的开口相同,耍头与令栱相交,并安于令栱之上所施的齐心枓之下。
(耍头安装或不出耍头)
若累铺作数多,皆随所出之跳加长,若角内用,则以斜长加之。于里外令栱两出安之。如上下有碍昂势处,即随昂势斜杀,放过昂身。或有不出耍头者,皆于里外令栱之内,安到心股卯[1]。只用单材。
【注释】
[1] 安到心股卯:梁注:“这‘心’是指跳心,即到令栱厚之半。”傅注:“‘股’当作‘鼓’。”即改“股卯”为“鼓卯”。“鼓卯”一词,见于卷第三《壕寨及石作制度》“壕寨制度·卷水窗”条:“如骑河者,每段用熟铁鼓卯二枚,仍以锡灌。”故傅先生所改,有一定道理。暂从原文。
【译文】
如果枓栱出跳数较多,累积的铺作层数亦多,则其上耍头本身的长度,都应随所出之跳的长度加长,如果是在转角铺作45°斜缝中施用耍头,其长度当按以该组铺作标准耍头长度为边长之方形的对角斜线长度而加长。耍头安于内外铺作最上端的令栱处,并与令栱相交出头。如果铺作中所用耍头有妨碍飞昂斜向走势的地方,就要随昂之斜度加以切割,以放过昂身。也有不出耍头的做法,则都将其方施于里外跳头上的令栱之内,并在方之端头凿斫出到令栱中线的股卯,以使之插入令栱之中。在耍头不出头的情况下,其方仅采用单材的断面。
枓其名有五:一曰楶,二曰栭。三曰栌,四曰㭼,五曰枓
【题解】
关于“枓”之五种不同名称的讨论,参见卷第一《总释上》“枓”条。
枓,《说文·木部》:“枓,勺也。从木,从斗。”勺子,舀水用具。如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所云:“枓,食器,正今之杓也。”《通典·沿革》云:“浴水用盆,沃水用枓。”古人生活中亦有一种常见的衡器,称为“斗”。如《孔子集语·论人》引《韩诗外传》:“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弟兄。”又西汉刘向《说苑·政理》:“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可知,“升斗”之“斗”,或在外轮廓之形态上更接近房屋建筑所用“枓栱”之“枓”。换言之,“枓”之形式或与古代衡器中“升斗”之“斗”十分相近,故“枓”或亦通古人之“斗”。
宋式营造中的“枓”,有位于铺作底部的栌枓,位于铺作出跳华栱跳头上的交互枓,位于令栱上之中心位置的齐心枓,及位于出跳华栱或昂之上所施横栱,如瓜子栱、慢栱之上两头的散枓。此外,若铺作为偷心造,则华栱跳头之上所施之枓,亦为散枓。除了枓栱铺作内所施各种不同形式的枓之外,房屋室内梁架中,承托诸槫替木或襻间之下,所施承槫栱上之枓,亦用散枓。
枓之形式,上为枓耳,中为枓平,下为枓欹。无耳之枓,为平盘枓。枓之平与欹,又构成了宋式营造“材分°制度”中的“栔”。
在转角铺作中,其角华栱或角昂跳头上所施齐心枓,如转角由昂上所施齐心枓,上应承角神,或称宝瓶,故其枓当为不用耳的平盘枓。不同的枓,又各有不同的开口方式,特殊的枓,如交互枓,还会在枓口之内留隔口包耳。
(栌枓)
造枓之制有四:一曰栌枓。施之于柱头,其长与广,皆三十二分°。若施于角柱之上者,方三十六分°。如造圜枓,则面径三十六分°,底径二十八分°。高二十分°;上八分°为耳;中四分°为平;下八分°为欹。今俗谓之“溪”者非。开口广十分°,深八分°。出跳则十字开口,四耳;如不出跳,则顺身开口,两耳。底四面各杀四分°,欹一分°[1]。如柱头用圜枓,即补间铺作用讹角枓。
【注释】
[1] 欹(āo):枓平以下至枓底之间倾斜且略有内凹的做法,称为“欹”。,与“凹”义近。
【译文】
造枓的制度有四种:第一种枓称为“栌枓”。施之于柱头之上的栌枓,其枓的长与宽相同,都为32分°。但若是施之于角柱之上的栌枓,其枓仍为方形,方之边长为36分°。如果是斫造平面为圆形的圜枓,则其枓之顶面的直径为36分°,枓之底面的直径为28分°。栌枓的高度为20分°;其中上8分°为“枓耳”;中4分°为“枓平”;下8分°为“枓欹”。今日俗语中将“欹”称为“溪”,是不对的。栌枓上部的开口,宽为10分°,深为8分°。若是枓口内有出跳栱,其枓为十字开口,上留4耳;如果其枓口不出跳,则其枓仅开顺身口,上留2耳。枓底的四面各向内斜杀入4分°,其斜面上再向内斫削出深为1分°的欹。如果柱头铺作栌枓采用的是圜枓的形式,则其两柱之间所施的补间铺作栌枓采用讹角枓的形式。
(交互枓)
二曰交互枓。亦谓之长开枓。施之于华栱出跳之上。十字开口,四耳;如施之于替木下者,顺身开口,两耳。其长十八分°,广十六分°。若屋内梁栿下用者,其长二十四分°,广十八分°,厚十二分°半,谓之交栿枓;于梁栿头横用之。如梁栿项归一材之厚者,只用交互枓。如柱大小不等,其枓量柱材随宜加减。
【译文】
第二种枓称为“交互枓”。也可以称其为“长开枓”。交互枓一般施之于出跳华栱的跳头之上。其枓为十字开口,上有四耳;如果施之于替木之下,则采用顺身开口,两耳的形式。交互枓正面的长度为18分°,侧面的宽度为16分°。如果是在屋内梁栿下使用交互枓,其正面的长度则为24分°,侧面的宽度为18分°,而其枓的高度也有12.5分°,这时则应称其为“交栿枓”;这种情况下,其枓是在梁栿的端头之下,横向施用的。如果其上梁栿端头与枓相交之项,削斫为仅有一材的厚度时,就只需使用标准尺寸的交互枓即可。如柱(梁栿)的大小不等,其下之枓的尺寸则应量柱(梁栿)之材的大小,做随宜的加减。
(齐心枓)
三曰齐心枓。亦谓之华心枓。施之于栱心之上,顺身开口,两耳;若施之于平坐出头木之下,则十字开口,四耳。其长与广皆十六分°。如施由昂及内外转角出跳之上,则不用耳,谓之平盘枓;其高六分°。
【译文】
第三种枓称为“齐心枓”。也可以称其为“华心枓”。齐心枓施之于华栱跳头所施横栱的栱心之上,齐心枓为顺身开口,留有两耳;若将其施之于平坐枓栱的出头木之下,则为十字开口,留四耳。齐心枓为方形,其枓身的长与宽都是16分°。如果将齐心枓施于转角铺作的由昂上,或施于转角铺作45°角斜缝的出跳角华栱或角昂上,则不用留耳,仅有枓平和枓欹,这种枓称之为“平盘枓”;平盘枓高为6分°。
(散枓)
四曰散枓。亦谓之小枓,或谓之顺桁枓,又谓之骑互枓。施之于栱两头。横开口,两耳;以广为面。如铺作偷心,则施之于华栱出跳之上。其长十六分°,广十四分°。
【译文】
第四种枓称为“散枓”。也可以称之为“小枓”,或称其为“顺桁枓”,也有称其为“骑互枓”的。散枓一般施之于铺作中所施横栱的两头。散枓的上部为横开口,留出两耳;其以枓身之宽为正面。如果是铺作偷心造的做法,则可以将散枓施之于华栱出跳的跳头之上。散枓的枓身,长为16分°,宽为14分°。
(诸枓形制)
凡交互枓、齐心枓、散枓,皆高十分°;上四分°为耳,中二分°为平,下四分°为欹。开口皆广十分°,深四分°,底四面各杀二分°,欹半分°。凡四耳枓,于顺跳口内前后里壁,各留隔口包耳,高二分°,厚一分°半;栌枓则倍之。角内栌枓,于出角栱口内留隔口包耳。其高随耳,抹角内荫入半分°。
【译文】
凡交互枓、齐心枓、散枓,其高度均为10分°;其中上部的4分°留为枓耳,中部的2分°留为枓平,下部的4分°则斫为枓欹的形式。这三种枓的开口,都是宽10分°,深4分°的做法,三种枓的枓底四面也都是向内各斜杀2分°,并削斫出0.5分°的欹曲面。凡是在上部留出四耳的枓,其在出跳栱口内的前后里壁,要各留一个隔口包耳,其耳高2分°,厚1.5分°;如果是栌枓,则其上所留隔口包耳的尺寸加倍,即栌枓之隔口包耳高4分°,厚3分°。若是转角铺作的角内栌枓,则在其各个方向的出角栱口内均留隔口包耳。这里的隔口包耳的高度,随其上应留枓耳的高度而定,并在角栌枓上抹角处隔口包耳内侧之角栱或角昂的两个侧面,各斫削一道深0.5分°的浅凹槽,以确保其栱或昂与隔口包耳之间有紧密的契合。
总铺作次序
【题解】
铺作,是《法式》大木作制度枓栱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梁思成先生在《〈营造法式〉注释》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注释。梁先生关于“铺作”的解释是对宋式营造制度最具创见性的发现之一。
宋人所称“铺作”一词,无论在《法式》原文中,还是在历来与营造有关的各种史料文献中,从未见过任何相应的解释。这一术语及《法式》行文中所云“出一跳谓之四铺作”之表述,成为一个难解之谜。基于大量宋辽建筑实例与《法式》文本研究,梁先生恰当而逻辑地为这一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疑难问题找到了合理而科学的解释,系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梁先生的解释,详见本节中有关“铺作”条的注释。
多层楼阁或重檐殿阁中施用铺作,大致有如下四种情况:
一,楼阁上层所用铺作,与下层所用铺作相同;
二,楼阁上层所用铺作,比下层铺作减少一铺;如上层为六铺作,下层为七铺作,如此等等。
三,殿阁副阶或缠腰所用铺作,与上檐殿身所用铺作相同;
四,殿阁副阶或缠腰所用铺作,比上檐殿身所用铺作减少一铺。
这里透露出一些有趣的信息:
如果是楼阁,则其上层屋檐枓栱,有可能比下层屋檐枓栱减少一铺;相反,如果是重檐殿阁,则其下层副阶或缠腰,有可能比上层殿身屋檐枓栱减少一铺。
但多层楼阁也可能会出现缠腰(而非下屋)做法,从这里的行文分析,楼阁缠腰铺作,似亦应比上层屋檐铺作减少一铺。
梁先生从《法式》行文有关补间铺作分布的描述中敏锐地抓住了宋代建筑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建筑物开间的比例、组合变化的规律”。《法式》中这段行文,多少透露了一点宋式建筑之开间比例问题,例如:
其一,文中提到:“若逐间皆用双补间,则每间之广,丈尺皆同。”反映出宋代木构建筑,有可能采取将每间开间面广均匀分布的做法。
其二,文中亦提到:“如只心间用双补间者,假如心间用一丈五尺,则次间用一丈之类。”或也多少透露了宋式建筑有可能采用当心间开间比较宽广,而自次间始,开间或有减少的趋势。
这些情况在《法式》中,未做进一步表述,但在实例中,各种不同情况,如诸间间广相同;或诸次间间广相同,而当心间间广尺寸较大;以及自当心间向两侧,其间广逐间递减等情况,似都有存在。故而《法式》中未给出硬性规定,以使当时工匠有自主设计之可能,亦未可知。
这一节行文中,还给出了自五铺作至八铺作,不同枓栱出跳,且外跳跳头为单栱造情况下,其当柱头缝之影栱(扶壁栱)的相应做法:
其一,五铺作一杪一昂,下一杪偷心;其影栱为泥道重栱,上施素方,方上再施令栱,令栱上所施柱头方,为承椽方。
其二,单栱六铺作一杪两昂,或六铺作两杪一昂,若其下一杪偷心,其影栱为单栱素方做法;即于栌枓口上施一层令栱,以承素方;在素方之上,再施一层令栱,令栱之上,再用素方。方上可平铺遮椽版。其铺作之第二跳跳头,应为单栱造。
其三,同样情况,也可以用于单栱七铺作两杪两昂,若下一杪偷心,其影栱亦可以为单栱素方做法,即于栌枓口上施一层令栱,以承素方,再在素方之上,再施一层令栱,令栱之上,再用素方。方上可平铺遮椽版。其铺作之第二跳跳头,亦应为单栱造。
其四,上面三种情况,七铺作两杪两昂、六铺作一杪两昂、六铺作两杪一昂,其影栱均亦可采用在栌枓口内施泥道重栱(泥道瓜子栱与泥道慢栱相叠),再在泥道重栱之上,施柱头方的形式。这种情况下,如六铺作两杪一昂时,其柱头缝泥道重栱上所承素方,可能出现斜安遮椽版的做法。
其五,单栱八铺作两杪三昂,若其下两杪偷心,其影栱为,在栌枓口内出泥道令栱,上承素方,方上再施泥道重栱,于泥道慢栱之上再承柱头方。方上亦可平铺遮椽版。其铺作第三跳跳头,为单栱造。
以如上所述方法推知,若单栱四铺作出一杪,或出一昂,其跳头为单栱造,则其影栱亦可以为,在栌枓口内施泥道重栱,上承素方,方上平铺遮椽版做法。
此外,若自五铺作至八铺作,逐跳为计心重栱造做法,则其影栱亦应采用在栌枓口内施泥道重栱,上承素方,素方之上施以散枓,散枓之上再承素方的形式。只是《法式》行文中,对于这种逐跳计心重栱造铺作之影栱做法,没有做出特别的说明。
(总铺作次序之制)
总铺作次序之制:凡铺作自柱头上栌枓口内出一栱或一昂,皆谓之一跳;传至五跳止。
出一跳谓之四铺作,或用华头子,上出一昂。
出两跳谓之五铺作,下出一卷头,上施一昂。
出三跳谓之六铺作,下出一卷头,上施两昂。
出四跳谓之七铺作,下出两卷头,上施两昂。
出五跳谓之八铺作,下出两卷头,上施三昂。
自四铺作至八铺作,皆于上跳之上,横施令栱与耍头相交,以承橑檐方;至角,各于角昂之上,别施一昂,谓之由昂,以坐角神。
【译文】
总铺作次序的制度:凡铺作每从柱头栌枓口内挑出一栱或一昂,都可称为“一跳”;直至累积到五跳为止。
出一跳者,称为“四铺作”,也可以用华头子,其上挑出一昂。
出两跳者,称为“五铺作”,下面出一跳栱,栱之跳头上再施一昂。
出三跳者,称为“六铺作”,下面出一跳栱,栱之跳头上再施两重昂。
出四跳者,称为“七铺作”,下面出两跳栱,第二跳栱的跳头上再施两重昂。
出五跳者,称为“八铺作”,下面出两跳栱,第二跳栱的跳头上再施三重昂。
从四铺作到八铺作,都要在最上一跳之上,横施一枚令栱,使令栱与耍头相交,其上承以橑檐方;至转角铺作,要分别在每一转角铺作角斜缝上最上一层角昂之上,再加施一重昂,这重昂称为“由昂”,由昂之上用以安置承托角梁的角神。
(补间铺作)
凡于阑额上坐栌枓安铺作者,谓之补间铺作。今俗谓之步间者非。当心间须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用一朵。其铺作分布,令远近皆匀。若逐间皆用双补间,则每间之广,丈尺皆同。如只心间用双补间者,假如心间用一丈五尺,则次间用一丈之类。或间广不匀,即每补间铺作一朵,不得过一尺。
【译文】
凡是在两柱头之间的阑额上所施安的枓栱铺作,称之为“补间铺作”。今人的俗语中称其为“步间”者,是不对的。若是在当心间的阑额之上,则须施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以及梢间的阑额上各施一朵补间铺作。这些补间铺作的分布,要使其与相邻铺作之间的距离保持均匀。如果一座房屋面广方向各个开间的补间铺作都采用了双补间的做法,则可以知道这座房屋在各个开间的尺寸上是相同的。但如果只是在当心间使用了双补间,例如,其当心间的开间为1.5丈,而其次间的开间为1丈,如此类推,或者其面广方向的开间尺寸分布不均匀,那么每施用补间铺作一朵,其与相邻铺作之间宜保持不超过1尺的距离。
(计心与偷心)
凡铺作逐跳上下昂之上亦同。安栱,谓之计心;若逐跳上不安栱,而再出跳或出昂者,谓之偷心。凡出一跳,南中谓之出一枝;计心谓之转叶,偷心谓之不转叶,其实一也。
【译文】
凡铺作出跳华栱的每跳跳头之上出跳下昂的跳头之上也一样。施安横栱,就称其为“计心造”做法;如果在出跳栱或昂的逐跳跳头上不施安横栱,直接从跳头枓口处出跳上一层华栱或昂者,就称其为“偷心造”做法。铺作中每出一跳栱或昂,在南方地区就称之为出挑了“一枝”;如果是计心造的做法,就称其为“转叶”,若是偷心造的做法,就称其为“不转叶”;如此,则所谓计心、偷心,或转叶、不转叶,其意思是一样的。
(单栱与重栱)
凡铺作逐跳计心,每跳令栱上,只用素方一重,谓之单栱;素方在泥道栱上者,谓之柱头方;在跳上者,谓之罗汉方;方上斜安遮椽版。即每跳上安两材一栔。令栱、素方为两材,令栱上枓为一栔。
若每跳瓜子栱上至橑檐方下,用令栱。施慢栱,慢栱上用素方,谓之重栱;方上斜施遮椽版。即每跳上安三材两栔。瓜子栱、慢栱、素方为三材;瓜子栱上枓、慢栱上枓为两栔。
【译文】
凡铺作出跳华栱或昂上,每一跳跳头施以令栱,令栱之上只用素方一重者,称之为“单栱造”;若施之于泥道栱之上的素方,则称之为“柱头方”;而施之于内外出跳跳头横栱之上的素方,则称为“罗汉方”;在柱头方与罗汉方之上斜安遮椽版。如此的做法,即是在每一出跳栱或昂上施安了一材一栔。其中,令栱与素方为两材,令栱上所施之枓为一栔。
如果是在铺作出跳华栱或昂之上施以瓜子栱,至橑檐方之下,则应施以令栱。在瓜子栱上再施慢栱,慢栱之上用素方者,称之为“重栱造”;仍在柱头方与罗汉方之上斜安遮椽版。如此的做法,就是在每一出跳栱或昂上施安了三材两栔。其中,瓜子栱、慢栱、慢栱上所承素方,合为三材;瓜子栱上所施枓、慢栱上所施枓,则合为两栔。
(连栱交隐)
凡铺作,并外跳出昂;里跳及平坐,只用卷头。若铺作数多,里跳恐太远,即里跳减一铺或两铺;或平棊低,即于平棊方下更加慢栱。
凡转角铺作,须与补间铺作勿令相犯;或梢间近者,须连栱交隐;补间铺作不可移远,恐间内不匀。或于次角补间近角处,从上减一跳。
【译文】
凡是铺作,外跳都会采用出昂做法;其里跳及平坐枓栱的里跳与外跳,一般情况下,只采用以华栱出跳的做法。如果该房屋所采用的铺作数较多,其屋室内枓栱向内悬挑的距离恐怕会太远,这时就需要将里跳枓栱的出跳数减少一跳或两跳;但若因里跳铺作数减少,造成了里跳最上一层令栱所承平棊在室内的空间感觉上偏低,则可以将里跳最上一层令栱改为由瓜子栱与慢栱组合的重栱形式,借以提高平棊方的空间高度。
凡房屋各角所施转角铺作,都必须与相邻的补间铺作保持适当距离,不要使两者相互影响;如果是因为其屋梢间的开间偏小,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的距离难以拉开,则须将两者相接处采用连栱交隐的鸳鸯交手栱形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宜将补间铺作移动到远离转角的位置上,因为若如此,则檐下各开间内所施补间铺作,就会显得相互之间分布不够均匀。同样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将与梢间相邻之次间靠近角柱缝的补间铺作的出跳数从上减少一跳的做法,如此,则会使铺作在最上一层彼此之间的距离稍显均匀,从而防止相邻两铺作最外跳横栱发生彼此相犯的情况。
(影栱扶壁栱)
凡铺作当柱头壁栱,谓之影栱。又谓之扶壁栱。如铺作重栱全计心造,则于泥道重栱上施素方。方上斜安遮椽版。
【译文】
凡一组铺作中正位于柱头缝之上的壁栱,称之为“影栱”。又可称其为“扶壁栱”。如果这一组铺作,采用的是全计心重栱造的做法,则其柱头壁栱,亦应采用重栱造做法,即在泥道栱上施以泥道慢栱,慢栱之上再施以柱头方。柱头方与两侧罗汉方之间,则斜安遮椽版。
(与五铺作至八铺作几种做法相对应的柱头壁栱做法)
五铺作一杪一昂,若下一杪偷心,则泥道重栱上施素方,方上又施令栱,栱上施承椽方。
单栱七铺作两杪两昂及六铺作一杪两昂或两杪一昂,若下一杪偷心,则于栌枓之上施两令栱、两素方。方上平铺遮椽版。或只于泥道重栱上施素方。
单栱八铺作两杪三昂,若下两杪偷心,则泥道栱上施素方,方上又施重栱素方。方上平铺遮椽版。
【译文】
五铺作出一华栱一下昂,如果下面的一条华栱为偷心做法,则其柱头壁栱可以采用泥道重栱上承以柱头方,柱头方上再承令栱,令栱之上施承椽方的做法。
七铺作双杪双昂单栱造,以及六铺作单杪双昂或双杪单昂单栱造的做法中,如果其铺作第一跳华栱为偷心造,则其柱头壁栱可以采用单栱素方重叠的做法,但其承方之栱应为泥道令栱。这时其铺作中的柱头方与罗汉方上可以平铺遮椽版。或者其柱头壁栱亦可以采用自栌枓口内施泥道重栱,即泥道瓜子栱与泥道慢栱相叠,再在泥道慢栱上施以柱头方。
八铺作双杪三下昂单栱造,若其下面两跳华栱均为偷心造的做法,则其柱头壁栱宜采用自栌枓口用泥道令栱,上承柱头方,方上再施泥道重栱,再于泥道慢栱之上施柱头方的做法。这时亦可在泥道缝上的柱头方与出跳横栱上所施罗汉方上平铺遮椽版。
(楼阁铺作)
凡楼阁上屋铺作,或减下屋一铺。其副阶缠腰铺作,不得过殿身,或减殿身一铺。
【译文】
凡楼阁之上层楼屋的屋檐下所施铺作的出跳数,或者可以比其下层楼屋屋檐下所施铺作的出跳数减少一跳。如果是殿阁房屋,其下檐副阶或缠腰上所覆屋檐下的铺作,出跳数不得超过殿身檐下所施铺作的出跳数,或者比殿身檐下所施铺作的出跳数减少一跳。
平坐其名有五:一曰阁道,二曰墱道,三曰飞陛,四曰平坐,五曰鼓坐
【题解】
卷第一《总释上》“平坐”条引:“《义训》:阁道谓之飞陛,飞陛谓之墱。(今俗谓之平坐,亦曰鼓坐。)”几乎覆盖了有关“平坐”的各种称谓:阁道、墱(道)、飞陛、平坐、鼓坐。平坐,当是宋时较为流行的说法,故曰“今俗”。简而言之,宋式建筑中的“平坐”,是由枓栱与梁方承托的一个平台。平台之上或有上层屋身。造平坐枓栱的一般规则如下:
其一,平坐枓栱,比其上所承屋身枓栱,减少一铺或两铺。如上屋为七铺作时,平坐为六铺作,或五铺作。
其二,因为平坐所特有的承载功能,其下之枓栱结构体应更为坚实、稳固,故平坐枓栱宜用宋式枓栱中最为完善细密的“逐跳计心重栱造”做法。
至于平坐上所承屋柱与平坐铺作的联系,有两种基本做法:
一种是叉柱造。其做法是将上层柱根叉于平坐栌枓之上;上层柱所承荷载,大体上可直接传递于下层柱身之上。
另一种是缠柱造。其做法是在平坐转角普拍方上栌枓两侧,各安一枚附角栌枓,再在附角栌枓内,施铺作一缝,与转角栌枓上所出铺作合为一体。以三枚栌枓所出铺作,形成围绕上层角柱根部的环护结构。上层柱所承荷载,通过下层柱头上所施之柱脚方,传递于下层柱上。
关于殿屋与平坐铺作下所施普拍方的做法,大量见诸宋、辽、金、元时代的殿阁屋身柱头阑额之上,或承托平坐之柱头阑额之上。但在《法式》文本之大木作制度中,仅在有关“平坐”部分提到普拍方。在大木作功限与小木作制度中,亦提到普拍方。但其所附大木作侧样图,却未见绘有普拍方。或可推测,宋辽时期,虽然普拍方已经十分普及,但因其增加房屋所用木料,似仍未必是木构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构件,故《法式》中未做充分强调。然而,普拍方确有强化结构之作用,现存较为完好的宋、辽、金、元木构建筑遗存,或恰是因为其结构较为强固,而侥幸保存了下来,其中普拍方在加强其结构性能方面,功不可没。这或许是现存宋、辽等遗构中,多有普拍方的原因之一。
普拍方上所坐枓栱,即为平坐铺作;其上承平坐、上屋柱及上层地面方、铺板方、地面版等。
平坐为上屋基座,其生起幅度应明显小于殿堂等屋身柱。以平坐四角生起,比角柱减半,则平坐生起,以三间生高一寸,五间生高二寸,七间生高三寸,九间生高四寸,十一间生高五寸,十三间生高六寸等,以此为则。
平坐乃一独立结构体,其内如殿屋厅堂之梁架结构,故平坐之内,应逐间下草栿。草栿应施于前后平坐铺作之间,如房屋之前后檐之间所施梁栿。以本卷“平坐·地面方、铺版方与雁翅版”条中所称,“逐间下草栿,前后安地面方,以拘前后铺作”,则地面方似应施于草栿前后两端。是否可将地面方理解为房屋檐柱缝最上一层柱头方,即压槽方?即地面方为平坐铺作柱头缝上之方,前后铺作间之草栿,长度当为前后柱头缝间之距离。地面方上安铺版方,铺版方上铺地面版。
平坐四周安雁翅版。雁翅版的主要功能是对平坐的遮护作用,类如山面的搏风版,故其广尺寸较大,而其厚尺寸较小。
(造平坐之制)
造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其铺作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作。
【译文】
营造平坐的制度:其平坐下所施铺作之枓栱出跳数,宜比其上所承殿屋檐下所施铺作之枓栱的出跳数减少一跳或两跳。且平坐铺作中的出跳栱昂上所施横栱,既宜采用重栱造的做法,也宜采取逐跳计心造的做法。
(平坐铺作)
凡平坐铺作,若叉柱造,即每角用栌枓一枚,其柱根叉于栌枓之上。若缠柱造,即每角于柱外普拍方上安栌枓三枚。每面互见两枓,于附角枓上,各别加铺作一缝。
【译文】
凡在平坐上施以枓栱铺作,如果是叉柱造的做法,则在平坐转角每一角柱上施用栌枓1枚,然后就平坐上屋角柱的柱根直接叉于这一栌枓之上。但如果是缠柱造的做法,则需要在平坐转角每一角柱所施普拍方上,即在平坐上屋角柱的外侧,沿转角两侧柱缝施安3枚栌枓。使平坐转角铺作每面能够看到两枚紧密相邻的栌枓,除了在角栌枓上施转角枓栱外,在两侧相邻的附角枓上也应分别增加一缝铺作。
(普拍方与柱脚方)
凡平坐铺作下用普拍方,厚随材广,或更加一栔;其广尽所用方木。若缠柱造,即于普拍方里用柱脚方,广三材,厚二材,上生柱脚卯。
【译文】
凡在平坐柱头及阑额之上、平坐铺作之下施以普拍方时,其方的厚度与该平坐所用之材的高度相同,或者在其材高度基础上再增加1栔的尺寸,以作为其方之厚;至于普拍方的宽度,则尽其所用方木的宽度使用就好。如果平坐与上屋的连接是采用缠柱造的做法,则需要在普拍方里侧,在平坐柱柱头位置上,施以柱脚方,柱脚方的截面高度为3材,厚度为2材;柱脚方上,还应留出与平坐上屋柱根相接的柱脚卯。
(永定柱与平坐)
凡平坐先自地立柱,谓之永定柱;柱上安搭头木,木上安普拍方,方上坐枓栱。
【译文】
如果平坐是先从地上土基中立柱,则这种结构方式的柱子就称为“永定柱”;在永定柱的柱头之间需施安搭头木,搭头木之上再安以普拍方,然后在普拍方之上施以承托平坐版及上屋柱梁等的枓栱。
(地面方、铺版方与雁翅版)
凡平坐四角生起,比角柱减半。生角柱法在柱制度内。平坐之内,逐间下草栿,前后安地面方,以拘前后铺作。铺作之上安铺版方,用一材。四周安雁翅版,广加材一倍,厚四分°至五分°。
【译文】
凡平坐柱至四角亦有生起做法,但其生起的幅度较殿屋柱的生起幅度稍低,如其角柱较平柱的生起高度,要比殿屋平柱至角柱的生起高度减少一半。关于殿屋角柱的生起方法,可参见大木作制度中有关柱子制度的行文。平坐之内,在每一开间的前后柱之间都要施安草栿,草栿之上还应施以地面方,以将平坐的前后铺作加以固定。在铺作之上则施安铺版方,铺版方的截面高度则为该平坐所用之材的一材高。平坐四周应安以雁翅版,雁翅版的上下宽度相当于该平坐所用之材高度的两倍,其版厚则为其平坐所用之材的4分°至5分°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