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李诫《营造法式》,用了2卷专门的篇幅,对一般读者可能混淆的房屋营造术语加以诠释,即卷一《总释上》、卷二《总释下》。《总释上》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中国古代建筑类型;2.壕寨制度与石作制度;3.大木作制度中的枓栱铺作部分;4.大木作制度中的柱梁等房屋构架部分。
《总释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总释上》所列术语范畴的一个延续。其逻辑顺序大略如下:
一、大木作制度(梁架):栋、两际、搏风、柎、椽、檐、举折;
二、小木作制度(门窗、天花):门、乌头门、华表、窗;
三、小木作制度(天花版):平棊、斗八藻井;
四、小木作制度(栏杆之类):勾阑、拒马叉子、屏风、槏柱、露篱;
五、瓦作—泥作制度:鸱尾、瓦、涂;
六、彩画作—砖作制度:彩画、阶、砖、井。
这些术语范畴,是作者从历代文献中扒梳出来,并将古人对这一范畴的相关解释也罗列出来。虽然作者并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对该概念做进一步的解释,但作者相信,每一位熟读古书的儒者或了解古代典籍与建造工艺的工匠,对其所列出的每一范畴,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栋
《易》:栋隆,吉。
《尔雅》:栋谓之桴。屋檼也。
《仪礼》:序则物当栋,堂则物当楣。是制五架之屋也。正中曰栋,次曰楣,前曰庋,九伪切,又九委切。
《西都赋》:列棼橑以布翼,荷栋桴而高骧。棼、桴,皆栋也。
扬雄《方言》:甍谓之霤。即屋檼也。
《说文》:极,栋也。栋,屋极也。檼,棼也。甍,屋栋也。徐锴曰:所以承瓦,故从瓦。
《释名》:檼,隐也;所以隐桷也。或谓之望,言高可望也。或谓之栋;栋,中也,居屋之中也。屋脊曰甍;甍,蒙也,在上蒙覆屋也。
《博雅》:檼,栋也。
《义训》:屋栋谓之甍。今谓之槫,亦谓之檩,又谓之櫋。
【译文】
《周易》中有言:若屋栋隆起,则其屋吉利。
《尔雅》中解释说:栋,亦可称为“桴”。“栋”“桴”二者指的皆是屋顶梁架上的“檼”,亦即屋顶结构中的“槫”或“檩”。
《仪礼》中描述乡射礼时说道:在两厢之屋中行其礼,物则应当置于屋栋之下;在正房之堂上行其礼,物则应当置于屋之前楣下。这里指的是五架屋的形制。其屋顶结构中的承椽之构件——槫:正中的脊槫称为“栋”,次之的屋槫称为“楣”,前(及后)之屋槫,称为“庋”,庋,九伪切,亦为九委切。
东汉班固《西都赋》中描述说:屋顶之上,架栋排椽,布列翼角;承托屋椽的栋或桴,高高在上,气势非凡。其文中的“棼”与“桴”,指的都是房屋之“栋”,即屋槫或檩。
扬雄所撰《方言》解释说:房屋之甍,亦可称为“霤”。其意是指屋顶结构中的承椽之“檼”,也就是“槫”或“檩”。
《说文》中有释:极,指的是“栋”。栋,指的是屋内最高位置的结构构件。檼,可以用来指“棼”。甍,指房屋的脊栋。徐锴解释说:因为脊栋有承屋脊之瓦的功能,故“甍”字从瓦。
《释名》:檼,有“隐”的意思;意为隐于椽桷之下。或可以称之为“望”,意思是说,屋内之檼,高高在上,仰而可望。或可以称为“栋”;栋,即为“中”的意思,位居房屋中央。屋脊之栋,称之为“甍”;甍,有“蒙”的意思,位于屋内上方,以蒙覆屋内的空间。
《博雅》解释说:檼,就是“栋”的意思。
《义训》中亦有释:屋顶结构中的栋,可以称为“甍”。今日则称其为“槫”,亦称为“檩”,还可以称为“櫋”。
两际
《尔雅》:桷直而遂谓之阅。谓五架屋际椽正相当。
《甘泉赋》:日月才经于柍桭。柍,于两切;桭,音真。
《义训》:屋端谓之柍桭。今谓之废[1]。
【注释】
[1] 废:两际屋端即称“废”。《说文·广部》:“废,屋顿也。”清朱骏声《通训定声》:“按,倾圮无用之意。”又《尔雅·释诂下》:“废,止也。”屋之两际,伸出两山墙之外,极易遭风雨侵蚀,亦易倾圮;且屋两际之端,乃屋顶延伸之截止处;故宋人称两际屋端为“废”。又“屋废”,见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栋·出际之制”条;“华废”,见卷第十三《瓦作制度》“结·燕颔版与狼牙版”条。
【译文】
《尔雅》解释说:屋之两际的椽桷长直而顺,称之为“阅”。意思是说,五架房屋的屋际椽与出际处正相当。
《甘泉赋》:太阳与月亮刚刚悄然飞经过宫室两山的屋际。柍,于两切;桭,音真。
《义训》:两坡或九脊屋顶的房屋两际端头,称之为“柍桭”。今日之人称屋之两际为“废”。
搏风
《仪礼》:直于东荣。荣,屋翼也。
《甘泉赋》:列宿乃施于上荣。
《说文》:屋梠之两头起者为荣。
《义训》:搏风谓之荣。今谓之搏风版。
【译文】
《仪礼》中描述士冠礼时提到:为礼仪所设之洗沿房屋东侧山墙顺着搏风版的方向设置。荣,即搏风版,亦如房屋之翅翼。
《甘泉赋》中描述道:天上的星宿,星星点点,有如挂在宫室上端的“荣”之上。
《说文》解释说:两坡屋顶房屋屋檐的两侧开端位置就是“荣”。
《义训》中有释:搏风,称之为“荣”。即是今日所称的“搏风版”。
柎
《说文》:棼,复屋栋也。
《鲁灵光殿赋》:狡兔跧伏于柎侧。柎,枓上横木,刻兔形,致木于背也。
《义训》:复栋谓之棼。今俗谓之替木。
【译文】
《说文》中提到:棼,指的是复屋屋顶之栋。
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形象地描述道:刻如狡兔般的木构件,蜷伏于柎的旁边。柎,指的是施于枓口之上的横木,可以雕刻为兔子的形状,一般是放置在其下木构件的背部,以承托上部的荷重。
《义训》中解释说:复栋,可以称为“棼”。这种复栋今日的俗称为“替木”。
椽
《易》: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春秋左氏传》:桓公伐郑,以大宫之椽为卢门之椽。
《国语》:天子之室,斫其椽而砻之,加密石焉。诸侯砻之,大夫斫之,士首之。密,细密文理。石,谓砥也。先粗砻之,加以密砥。首之,斫其首也。
《尔雅》:桷谓之榱。屋椽也。
《甘泉赋》:璇题玉英。题,头也。榱椽之头,皆以玉饰。
《说文》: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
又:椽方曰桷,短椽谓之梀。耻绿切。
《释名》:桷,确也;其形细而疏确也。或谓之椽;椽,传也,传次而布列之也。或谓之榱,在檼旁下列,衰衰然垂也。
《博雅》:榱、橑、鲁好切。桷、梀,椽也。
《景福殿赋》:爰有禁楄,勒分翼张。禁楄,短椽也。楄,蒲沔切。
陆德明《春秋左氏传音义》:圜曰椽。
【译文】
《周易·渐卦》中有一卦象描绘:飞落屋檐的鸿鸟缓缓向上,寻找落脚之处,或能立于椽桷之上,始得安定。
《春秋左氏传》中载:鲁桓公时曾联合诸侯伐郑,获胜而返的宋人取郑国太庙屋顶上所用之椽而归,将其椽用于卢门之上。
《国语》中提到:天子宫室的屋椽,需先砍削齐整,再打磨其外形,最后需用密石琢磨,使其光洁圆润;诸侯宫室的屋椽,砍削成形后,仍需打磨表面;大夫邸宅的屋椽,则只要削斫成形即可;士人屋舍之椽,只需将椽头砍削整齐,无须再做修饰。所谓“密”,指的是细密的纹理。石,则指用于做表面磨砻的砥石。要先将椽子粗略地打磨,然后用砥石细密地琢磨,使表面现出木质的细密纹理。所谓“首之”,就是将椽头削斫整齐即可。
《尔雅》中有释:桷,可以称为“榱”。二者指的都是屋椽。
《甘泉赋》中描述:用美玉装饰的宫椽之端头熠熠生辉。题,这里指“端头”。屋檐处出露的榱椽之端头,都用玉石加以装饰。
依《说文》的解释:秦人所称的屋顶之椽,周人称为“榱”,齐鲁人称为“桷”。
还有一种说法:椽,若其截面为方形,则称为“桷”;短椽,可称为“梀”。耻绿切。
《释名》中有言:桷,有“确”的意思;因其形也细,其布列也疏,故其外观齐整明确。也可以将其称为“椽”;椽,有“传”的意思,上下接序,传而布列。也可以称为“榱”,榱有“衰”义,因其沿屋槫循序向下布列,有如人之情衰意疏,形意低垂的感觉。
《博雅》中说道:榱、橑、鲁好切。桷、梀,这四个字的字义相通,都有“椽”的意思。
《景福殿赋》:于是在宫室之翼角就有了禁楄,其形如兽肋之分布,如鸟翼之舒张。禁楄,指的是房屋转角处檐下所施短椽。楄,蒲沔切。
隋唐时人陆德明在《春秋左氏传音义》中提到:屋槫上用以承托屋盖望板之构件中,截面为圆形者,可称为“椽”。
檐余廉切。或作櫩。俗作“簷”者非是
《易·系辞》: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诗》: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疏云:言檐阿之势,似鸟飞也。翼言其体,飞言其势也。
《尔雅》:檐谓之樀。屋梠也。
《礼》:复廇重檐,天子之庙饰也。
《仪礼》:宾升,主人阼阶上,当楣。楣,前梁也。
《淮南子》:橑檐榱题。檐,屋垂也。
《方言》:屋梠谓之棂。即屋檐也。
《说文》:秦谓屋联櫋曰楣,齐谓之檐,楚谓之梠。橝,徒含切。屋梠前也。庌,音雅。庑也。宇,屋边也。
《释名》: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又曰:梠,梠旅也,连旅旅也。或谓之槾;槾,绵也,绵连榱头使齐平也。宇,羽也,如鸟羽自蔽覆者也。
《西京赋》:飞檐[1]。
又:镂槛文[2]。,连檐也。
《景福殿赋》梠椽櫋[3]。连檐木,以承瓦也。
《博雅》:楣,檐棂,梠也。
《义训》:屋垂谓之宇,宇下谓之庑,步檐谓之廊,嵏廊谓之岩,檐谓之庮[4]。音由。
【注释】
[1] 飞檐(niè):意为房屋的檐宇,高悬如飞。,高貌。
[2] 镂槛(jiàn)文(pí):经过雕镂的栏槛,绘有纹饰的连檐。槛,有勾阑义。,《法式》:“,连檐也。”《说文·木部》:“,梠也。”徐锴《系传》:“,即连檐木也,在椽之耑际。”耑,意为物之一端,则“”是施于椽之端头的连檐木。
[3] 梠椽櫋: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梠缘边,周流四极。”《文选》李善注:“言以梠缘屋边隅,周匝流移,至于四极。《说文》曰:梠,秦名屋绵联,楚谓之梠也。”可知,其原文为“梠缘边”,意为“梠缘屋边隅”,即屋檐之义。《法式》误抄为“梠椽櫋”,但释其义为:“连檐木,以承瓦也。”
[4] 谓之庮(yóu):,有“连檐”义。庮,屋檐。《集韵·尤韵》:“庮,檐谓之庮。”则庮亦似有“连檐”义。
【译文】
《周易·系辞下》在谈及“大壮”的卦义时有“上为屋栋,下为檐宇,以栋宇为屋舍,为人遮风避雨”这样的描述。
《诗经》中描述道:端庄的宫室端正伫立,屋宇的形态如鸟翼般舒展;屋宇檐口处的椽桷之端,如箭矢般向外凸显;屋盖上覆盖的茅草,如鸟的羽毛般平抚舒展;宫室的屋盖与翼角,飘飘跃跃如鸟翅飞展。其注疏中谈到:这里描写的是飘逸的檐宇形态,如鸟展翅欲飞的样子。翼,说的是房屋的形体;飞,说的是屋顶的态势。
《尔雅》中提到:檐,可以称为“樀”。亦即房屋之檐梠。
《礼记·明堂位》中有:层叠的檐霤,双重的檐宇,这是天子庙堂的外观所应采用的装饰。
《仪礼》中描述道:宾客来临,欲登阶而上,站在阼阶上的主人,应当立于屋楣之下恭礼奉迎。楣,指的是房屋前檐立柱间的梁额。
《淮南子》中有这样的描述:加以雕镂的檐橑,经过装饰的椽头。檐,指的是屋顶四坡的下垂之处。
《方言》中说:屋梠,指的是檐口处的棂。亦即屋檐。
《说文》中解释说:秦人将屋檐处的联櫋称为“楣”,齐人则称其为“檐”,楚人称之为“梠”。另有一些术语,如橝,徒含切。指的是房屋前部的檐檩。庌,音雅。指的是屋檐之下四周的廊庑。宇,则指屋顶四周檐口的边缘。
《释名》中有释:楣,义近人眼之眉,有如就在面前,如脸面之上有眉毛的意思。又有说:梠,有“梠旅”义,旅,有“末端”义,则梠可承托屋椽之末端;连旅旅者,所连之旅即为屋椽之末端。或也可以称为“槾”;槾,即绵绵之义,有如绵连椽子的端头,使其齐而平整。宇,有羽毛之义,就好像鸟儿身上的羽毛,可以将自己的身体加以遮蔽覆盖一样。
《西京赋》中有“房屋的檐宇,高悬如飞”的描绘。
还有“雕镂的勾阑,装饰的檐”等描述。,即连檐。
《景福殿赋》中有一句话:“梠缘边。”意为梠缘屋边隅。《法式》中抄为“梠椽櫋”,误。这里所说的“梠”指的是连檐木,用来承托檐口处的屋瓦。
《博雅》中解释道:楣,即指檐棂,也就是“梠”,即“屋檐”的意思。
《义训》对“房屋”作释,其中有:屋垂,称为“宇”;宇下四周的房屋,称为“庑”;步檐,称为“廊”;依山而造的廊庑,可以称为“岩”;檐,称为“庮”,亦即连檐。音由。
举折
《周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各分其修,以其一为峻。
《通俗文》:屋上平曰陠。必孤切。
《匡谬正俗·音字》:陠,今犹言陠峻也。
唐柳宗元《梓人传》: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皇朝景文公宋祁《笔录》:今造屋有曲折者,谓之庯峻。齐魏间,以人有仪矩可喜者,谓之庯峭,盖庯峻也。今谓之举折。
【译文】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言:灌溉及排水沟渠的开凿与房屋的营造是工匠们的专务。用茅草覆盖的房屋,屋顶起举高度以其进深跨度三分计之;用瓦覆盖的房屋,屋顶起举的高度以其进深跨度四分计之。将其进深跨度尺寸分为三份或四份,以其中一份为其屋顶起举之高。
《通俗文》中说:房屋屋顶坡度平直者,称为“陠”。必孤切。
《匡谬正俗·音字》中有:陠,今日仍有人将“陠峻”作为形容词来使用的。
唐代文人柳宗元所撰《梓人传》中描述道:将营造房屋的图形绘于墙壁之上,将最为细微的尺寸也绘制出来,以使其充分符合房屋营造的各种制度;将柱额与梁栿的尺寸精确到毫厘不差,以确保没有任何考虑不周的地方。
本朝景文公宋祁所撰《笔录》中写道:在今日的房屋营造中,若其屋顶坡度有曲折者,称之为“庯峻”。这一词语也见于北朝齐魏时期,见到那些仪态端方、规矩有致,令人欣喜之人,就称其人形态“庯峭”,这一说法中也含有“庯峻”之义。今日房屋营造中,若遇“庯峻”一词,则可用“举折”一词而代之。
门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诗》: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又:乃立皋门,皋门有闶;乃立应门,应门锵锵。
《诗义》:横一木作门,而上无屋,谓之衡门。
《春秋左氏传》:高其闬闳。
《尔雅》:闬谓之门,正门谓之应门。柣谓之阈,阈,门限也。疏云:俗谓之地柣,十结切。枨谓之楔,门两旁木。李巡曰:梱上两旁木。楣谓之梁,门户上横木。枢谓之椳。门户扉枢。枢达北方,谓之落时,门持枢者,或达北檼,以为固也。落时谓之戺。道二名也。橛谓之,门阃[1]。阖谓之扉。所以止扉谓之闳。门辟旁长橛也。长杙即门橛也。植谓之傅,傅谓之突。户持锁植也。见《埤苍》。
【注释】
[1] 橛(jué)谓之(niè)。门(kǔn):语出《尔雅注疏》。橛,《说文》:“橛,弋也。从木,厥声。一曰门梱也。”则“橛”有门梱义。门橛,或指古代竖于大门中央的短木。,《礼记正义》:“君入门,介拂,大夫中枨与之间,士介拂枨。(……君入必中门,上介夹,大夫介、士介雁行于后,示不相沿也。)”其疏:“,谓门之中央所竖短木也。枨,谓门之两旁长木,所谓门楔也。介者,副也。”其意为入门之时,各行其位,不相沿,以示君臣之礼。阃,意为门槛、门限。可知,“橛”“”“阃”三者,在这里似都是指位于门之中央的短木桩,即门限。
【译文】
《周易·系辞下》在解释“豫”卦时说道:值夜之人在重重大门外敲打梆子,就是为了提防盗贼的到来。
《诗经·陈风·衡门》的诗句中有:即使在简陋的门下也可以暂作憩息。
《诗经》中还提到:竖立起王宫外的皋门吧,那皋门显得多么宏伟高大;在王宫正门的位置上,再建造起应门吧,那应门又显得那么庄严肃穆。
《毛诗义问》中解释说:在两柱的上端横施一木,就造起了一座门,在这门上却没有屋顶的覆盖,如此简陋之门,就是人们所说的“衡门”。
《春秋左氏传》有一句话说:要将里巷入口处的大门,建造得高大挺拔。
《公羊传》记载:弑君者宋万击碎对手仇牧的头,并将其牙齿悬于门阖之上。何休解释说:阖,就是门扇的意思。
《尔雅》及其“注疏”中对“门”做了详细的解释:闬,指的就是门;王宫的正门,称为“应门”。柣,可以称为“阈”,所谓“阈”,就是“门限”的意思。其注疏中解释说:俗语中也称其为“地柣”,十结切。枨,亦可称为“楔”,楔,指的是门两旁所竖立的木柱。李巡解释说:楔,即指门槛之上两旁的木柱。楣,亦称之为“梁”,即指门户之上所施的横木。门的枢轴,可以称为“椳”。即门扇之上所安的枢轴。若将门枢设置在门之北侧,就称为“落时”,如其疏中所解释的:门户中护持门之枢轴的立柱,若设在门头北侧上端的横木之下,这门的结构就很坚固了。所谓“落时”,也称之为“戺”。这里提到了“落时”与‘戺’两个名称。门橛,可以称为“”,即指“门阃”。阖,指的是门扉。用来止扉,防止其转动过大的短木桩,称为“闳”。指在开敞之门的旁边所立的稍长木桩。长杙,指的就是“门橛”,亦即门中央的短木桩。将门户维持在闭锁的状态的木“植”,亦可以称之为“傅”;傅,也可以称为“突”。意思是说,在门户处,立持木植,使其保持闭锁的状态。这一说法见于曹魏时人张揖所撰《埤苍》中的描述。
《说文》:,门旁户也[1]。闺,特立之门,上圜下方,有似圭。
《风俗通义》:门户铺首。昔公输班之水,见蠡,曰:见汝形。蠡适出头,般以足画图之。蠡引闭其户,终不可得开,遂施之于门户,云人闭藏如是,固周密矣。
《博雅》:闼谓之门。、呼计切。扇,扉也[2]。限谓之丞、柣、橛、巨月切。机、,苦木切。也[3]。
《释名》:门,扪也;在外为人所扪摸也。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也。
《声类》曰:庑,堂下周屋也。
《义训》:门饰金谓之铺,铺谓之[4],音欧。今俗谓之浮沤钉也。门持关谓之摙[5]。音连。户版谓之[6],上音牵,下音先。门上木谓之枅。扉谓之户,户谓之。臬谓之柣。限谓之阃,阃谓之阅。闳谓之扊扅,上音琰,下音移。扊扅谓之[7],音坦。《广韵》曰:所以止扉。门上梁谓之[8],音帽。谓之阘。音沓。键谓之[9],音及。开谓之[10]。音伟。阖谓之[11],音蛭。外关谓之扃,外启谓之[12],音挺。门次谓之[13]。高门谓之[14],音唐。谓之阆。荆门谓之荜。石门谓之庯。音孚。
【注释】
[1] (gé),门旁户也:“”为大门旁的小门。
[2] (xiè)、扇,扉也:《法式》引《博雅》:“、(呼计切。)扇,扉也。”“”与“扇”,皆为门之“扉”义。,门扇。《说文》:“,门扇也,从门,介声。”
[3] 限谓之丞、柣(zhì)、橛、巨月切。机、(niè),(kǔn)苦木切。也:此句意为,如上所举诸字,皆有“”之义。丞,门槛,门限。《尔雅·释宫》:“限谓之丞。”柣,门槛。《尔雅·释宫》:“柣谓之阈。”晋郭璞注:“阈,门限。”橛,指门橛,或竖于门中央的短木,即“门限”。机,意为门限。《尔雅·释宫》:“机,也。”,意为门橛,即门限。,清王念孙疏证:“,或作‘梱’,又作‘阃’。界于门者曰‘切’,中于门者曰‘梱’,二者皆所以为限,故皆曰‘门限’也。”
[4] 铺谓之(ōu):铺,亦称之为“”。,指古代门上所施金属铺首或装饰。
[5] 门持关谓之(liǎn):《楚辞补注》:“五臣云:又刻镂横木为文章,连于上,使之方好。[补]曰:连,《集韵》作‘梿’,门持关。”门持关,指用于连接两门,将之锁闭的横木,又称为“”,或称“梿”。
[6] 户版谓之(qiǎn xiǎn):“户版”,称“”。,《集韵·先韵》:“,户枢谓之。”《玉篇·竹部》:“,户籍也。”《周礼注疏》:“版,名籍也,以版为之。今时乡户籍谓之户版。”可知“户版”(或“”)有两义:一为门枢;二为户籍。
[7] (dǎn):意为门闩。
[8] 门上梁谓之(mào):疑指门楣。,《说文·木部》:“,门枢之横梁,从木,冒声。”清朱骏声《通训定声》:“门上为横木,凿孔以贯枢者,在门下即门限,楣也。”
[9] 键谓之(jí):键即门之关牡。,《博雅》释曰:“户牡也。”《广韵》释曰:“户键也。”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三:“键。关牡也。所以止扉。或谓之剡移(即扊扅)。”
[10] (wěi):《广韵·佳韵》:“,斜开门。”则有“开门”之义。
[11] 阖谓之(dié):阖,义同“”,即关闭门户的意思。,《广韵·屑韵》曰:“,门闭。”
[12] (tǐng):意为门向外开启。《集韵·回韵》:“门外启谓之。”
[13] 门次谓之(jiàn):门次,即门前之义。,《玉篇·门部》:“门次也。”
[14] (táng):意为高门。
【译文】
《说文》有释:,指的是大门旁的小门。闺,是一种特别设立的门,其外观轮廓为上圆下方的形式,类似于古人举行礼仪时所持的玉圭。
《风俗通义》中解释:门户之上的铺首。古时公输班来到水边,看见了蠡,就说:“把你真实的样子显露出来。”蠡恰好伸出了头,公输班就用脚将其形象画了下来。蠡又将自己的外壳封闭了起来,公输班始终无法使其重新打开,于是公输班就将这一形象用在门户的设计制作上,意思是说,人若能像蠡这样将自己闭藏起来,就十分安全周密了。
《博雅》解释说:闼,指的是门。、呼计切。扇,两字都是“门扉”的意思。门限,也可以分别称为“丞”“柣”“橛”巨月切。“机”“”,这几个字都与“”,苦木切。即“门限”的意思相同。
《释名》说:门,有扪,即拍打、触摸之义;是说在门之外为人们所拍打、抚摸。户,就是“保护”的意思;也就是要起到谨慎保护、密闭封塞的作用。
《声类》中提到:庑,指的是堂下四周的房屋。
《义训》为“门”作释:门上的金属装饰称为“铺”,“铺”又称为“”,音欧。今日俗称门扇上的“浮沤钉”。门的持关,称为“”。音连。门户之版,即门扇,称为“”,前一个字音牵,后一个字音先。门上所施的横木,称为“枅”。门扉,也可称为“户”;户,可以称为“”。臬,称为“柣”。限,称为“阃”;阃,称为“阅”。闳,称为“扊扅”;前一个字音琰;后一个字音移。扊扅,称为“”,音坦。《广韵》解释说:,是用来限止门扉的。门上的横梁称为“”,音帽。也可以称为“阘”。音沓。键,称为“”,音及。将门打开,称为“”。音伟。将门闭合,称为“”。音蛭。从外面将门闭锁,称为“扃”;把门向外开启,称为“”。音挺。门次,即门前,称为“”。高门,称为“”。音唐。,亦称为“阆”。由柴荆所造之门,称为“荜”。由石头所造之门,称为“庯”。音孚。
乌头门
《唐六典》: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门。
唐上官仪《投壶经》:第一箭入谓之初箭,再入谓之乌头,取门双表之义。
《义训》:表楬,阀阅也。楬音竭,今呼为棂星门。
【译文】
据《唐六典》所载:六品以上官员的署廨或宅第门前,仍可采用乌头大门制度。
经初唐时代上官仪删改修定的《投壶经》中提到:投入壶中的第一箭,称之为“初箭”;若投入第二箭,就称为“乌头”,以取乌头门之双柱有双表之义。
《义训》中解释说:表楬,就是“阀阅”的意思。楬,音竭。表楬,今日又被人们称之为“棂星门”。
华表
《说文》:桓,亭邮表也。
《前汉书注》:旧亭传于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余,有大版,贯柱四出,名曰桓表。县所治,夹两边各一桓。陈宋之俗,言“桓”声如“和”,今人犹谓之和表。颜师古云,即华表也。
崔豹《古今注》: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亦以表识衢路。秦乃除之,汉始复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柱。
【译文】
《说文》解释说:桓,指的是古代驿站前作为标识的立柱。
据唐人颜师古撰《汉书注》中的描述:旧时的亭邮分布于天下四方,以利驿传;亭邮有其规制,其基址每面长为百步,用夯土筑造一个四方台座;台座之上立有屋舍,在屋舍之上另立有柱,其柱出屋的高度约为一丈有余,柱上端施以大版,其版穿过立柱,呈纵横交叉的形式,伸向四个方向,人们称此柱为“桓表”。若是在县的治所之前,则各立一根桓柱,夹立于门前两侧。南朝陈宋时人的习惯,将“桓”字之音发声为“和”,因而今日之人仍然称这种桓柱为“和表”。颜师古解释说,这里的“桓表”或“和表”指的就是“华表”。
晋人崔豹撰《古今注》“问答释义”节中有:程雅提问说:尧帝时,曾设立诽谤之木,这指的是什么?回答说:即指今日所称的“华表”,其形式是用横木在立柱上端贯穿交错,类如开放的花朵一样,外形很像是农家用来汲水灌溉所用的桔槔;在通衢大道的交叉口上,多会设立这种上有横版的立柱。也可以称其为“表木”,以表达或象征王者有虚心纳谏的意向,也可以用来标识出大路的交叉口。秦代时,将这种具有纳谏意义的表木废除了,汉代又开始恢复这一做法。今日西京长安城中所立的表木,人们称为“交午柱”。
窗
《周官·考工记》:四旁两夹窗。窗,助户为明;每室四户八窗也。
《尔雅》:牖户之间谓之扆。窗东户西也。
《说文》:窗,穿壁以木为交窗。向北出牖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棂,楯间子也;栊,房室之疏也。
《释名》: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
《博雅》:窗、牖,虚谅切。也[1]。
《义训》:交窗谓之牖,棂窗谓之,牖牍谓之篰。音部。绮窗谓之廲音黎。音娄[2]。房谓之栊。
【注释】
[1] (xiàng):即窗户。
[2] 绮(qǐ)窗谓之廲(lí lóu):绮窗,意为经过细致雕斫或绘饰的窗子。廲,意即经过雕饰,形状优雅,光线明亮的窗子。
【译文】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描述夏世室:在室的四面墙上,每面有两个夹窗。窗,能够增加透过门户进入室内的光线;每一室都开四个门八个窗。
《尔雅》释言:在窗子与门户之间的那个地方,是可以设置为屏扆之处。这里说的是窗子之东、门户之西的那一段屏墙。
《说文》为“窗”作释:窗,就是穿透墙壁,在所开凿的墙洞口内以木交接形成交窗。交窗是在北墙上所开的窗牖。在墙上开凿的窗子称为“牖”,在房屋室壁上开凿的窗子称为“窗”。棂,就如栏楯横杆间的棂子,窗框之间亦如之;栊,或窗上的棂条,可以为房室的通风采光提供可通透的洞疏。
《释名》亦解释说:窗,就是“聪”的意思,透过窗,人能够从室内窥见室外,有如人之耳聪目明。
《博雅》有言:房屋中所设的窗子和户牖,都包含有“”,虚谅切。亦即“方向”“朝向”的含义。
《义训》释窗:交窗,可以称为“牖”;棂窗,可以称为“疏”;牖牍,似指窗牖之上的木片,可以称为“篰”,音部。即以“竹简”之义譬喻之;绮窗,可以称为“廲音黎。音娄。”,指的是经过雕琢装饰,形式精美雅丽的窗。房屋之,或言屋室之壁上所开的洞疏,称之为“栊”。
平棊
《史记》:汉武帝建章后[1],平机中有驺牙出焉[2]。今本作“平栎”者误。
《山海经图》:作平橑,云今之平棊也。古谓之承尘。今宫殿中,其上悉用草架梁栿承屋盖之重,如攀额、樘柱、敦㮇、方槫之类,及纵横固济之物,皆不施斤斧。于明栿背上,架算桯方,以方椽施版,谓之平[3];以平版贴华,谓之平棊;俗亦呼为“平起”者,语讹也。
【注释】
[1] 建章:汉武帝时于长安所建造的建章宫。据《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时,因柏梁台发生火灾,以方士言“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史记·封禅书》亦载。(gé):此处当为“阁”义。《史记·滑稽列传》载:“建章宫后重栎(指后(阁)屋顶之下的天花平棊)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
[2] 平机:据《看详》“诸作异名”条释“平棊”:“其名有三:一曰平机,二曰平橑,三曰平棊。”则这里的“平机”,为古代房屋室内天花版,即“平棊”的别名之一。“平机”似为汉代时对“平棊”的称谓。驺(zōu)牙:一种古人所称的动物名。《册府元龟·总录部·博物》引东方朔言建章宫后所出物:“昔所谓驺牙者也。……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
[3] 平(àn):殿堂建筑室内天花的一种,与平棊相类似,但其承托天花版的方椽所构成的网格比较细密,一般其背版之下不再增加绘饰性的图案。
【译文】
《史记》中记载:在汉武帝建造的建章宫后阁内,在其平棊上曾出现过一种被称为“驺牙”的异兽。当今的人们将室内的吊顶天花称作“平栎”,这种称谓是一种误说。
《山海经图》中提到:在房屋室内营作平橑,说的就是今人所称的“平棊”。古人将这种平棊称为“承尘”。在今日的宫殿室内,在平棊之上,采用的都是草架梁栿,用以承托其上屋盖的荷重,如攀拉之杆、柱头之额、屋内撑柱、矮立柱、檐方屋槫之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纵横交叉的加固与支撑性构件,这些都是不加以精雕细琢的草架构件。如果在露明的梁栿背上,用枓栱承挑用来托架天花版的算桯方,并在细密网格的方椽之上,施以覆盖天花的背版,就称为“平”;若是在平展的天花背版下贴以装饰性华文图案,就称为“平棊”;俗语中也有将这种天花版称为“平起”的,这其实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称。
斗八藻井
《西京赋》: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藻井当栋中[1],交木如井,画以藻文,饰以莲茎,缀其根于井中,其华下垂,故云倒也。
《鲁灵光殿赋》:圜渊方井,反植荷蕖。为方井,图以圜渊及芙蓉,华叶向下,故云反植。
《风俗通义》: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菱。菱,水物也,所以厌火。
沈约《宋书》:殿屋之为圜泉方井兼荷华者,以厌火祥。今以四方造者,谓之斗四。
【注释】
[1] 藻井当栋中:藻井正位于屋内槫栋之下。室内施藻井,至迟在汉末三国时已有。三国韦诞《景福殿赋》:“芙蓉侧植,藻井悬川。”三国何晏《景福殿赋》:“缭以藻井,编以疏。”
【译文】
张衡《西京赋》在描绘宫殿的室内时说:莲藕的花蒂倒植于藻井,反披的红花重接下垂。藻井正位于房屋正中的槫栋之下,以木方相交形如井状,其内绘以藻纹,饰以莲茎,并将莲荷的根部连缀于井中,将雕刻精美的花朵向下倒垂,这就是所以称为“倒”的原因所在。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也描述说:圆形的水潭,方形的井口;反植的荷蕖,倒垂下花蒂。其注言:在室内天花版上营造成方井的形式,在井内绘以圆形的深潭和美丽的芙蓉,芙蓉的花朵与茎叶倒垂向下,因而称其为“反植”。
《风俗通义》中说:殿堂内的藻井,有如天上星宿东井的式样,井内刻以荷菱。菱,是水生植物,可以起到厌火的作用。
南朝人沈约在所撰的《宋书》中有说:在殿屋之内,营构出圆形的藻井,亦可营构为方井的形式,其内装饰以水中的荷花,用来抑制潜在的火患。现今的藻井,若采用四方形式建造,可以称为“斗四藻井”。
勾阑
《西都赋》:舍棂槛而却倚,若颠坠而复稽。
《鲁灵光殿赋》:长涂升降,轩槛曼延。轩槛,勾阑也。
《博雅》:阑槛、栊梐,牢也。
《景福殿赋》:棂槛邳张,钩错矩成;楯类腾蛇,槢以琼英;如螭之蟠,如虬之停。棂槛,勾阑也。言勾阑中错为方斜之文。楯,勾阑上横木也。
《汉书》:朱云忠谏攀槛,槛折。及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今殿勾阑,当中两栱不施寻杖,谓之折槛,亦谓之龙池。
《义训》:阑楯谓之柃,阶槛谓之阑。
【译文】
《西都赋》中描述:不依凭栏杆,却侧身斜倚;差一点跌倒坠下,却又勉强停立了下来。
《鲁灵光殿赋》亦有描绘:修长的阁道,上上下下;蜿蜒的勾阑,曲折绵延。轩槛,指的就是勾阑。
《博雅》解释说:阑槛、栊梐,都有“牢”的意思,亦即“勾阑”之义。
《景福殿赋》对“勾阑”做描绘:台基上的勾阑,高大修长,蔓延伸展;勾阑上的栏版或直方或曲环,左右相连,前后接续;殿台基座上经过雕镂与装饰的勾阑宛如腾跃的长蛇,勾阑上各个接合部位的连接构件装饰以鲜丽的文采,星星点点,有如玉石般镶嵌于栏杆之上;那修长蜿蜒的勾阑,恰似螭龙盘伏于地上,又如虬龙曲卧于殿阶。棂槛,指的就是勾阑。其中还特别提到勾阑的栏版上交错而成的方斜纹样。楯,指的是勾阑上的横木,亦即栏杆的扶手。
《汉书》中记录:汉臣朱云,忠贞直谏,遭受责打,手攀勾阑,据理力争,折断栏杆。事后臣子要对勾阑加以修治,皇帝说:“不用更换栏杆了,就这样修整一下,保持断槛式样,以表示对忠直谏臣的褒奖。”今日大殿前勾阑,当中两栱间位置不施寻杖,栏杆扶手在这里断开,这段断开的栏杆称为“折槛”,也有人称其为“龙池”。
《义训》中亦有释:阑楯,称为“柃”;阶槛,称为“阑”;其实指的都是勾阑。
拒马叉子
《周官·天官》:掌舍设梐枑再重。故书“枑”为“拒”。郑司农云:梐,榱梐也;拒,受居溜水涑橐者也。行马再重者,以周卫有内外列。杜子春读为梐枑,谓行马者也。
《义训》:梐枑,行马也。今谓之拒马叉子。
【译文】
《周礼·天官冢宰》有记载:执掌王舍保卫之官,会在王舍外设两重梐枑,即防护栅栏。因而有将“枑”写为“柜”的。如郑司农的解释:梐,有“榱梐”之义;柜,是将梐枑设于接受王舍居室屋顶雨水下滴处的位置之上。说行马再重,是因为王舍周围的保卫措施有内列与外列之分。东汉经学家杜子春将这种保卫性设施称为“梐枑”,指的就是“行马”。
《义训》解释说:梐枑,指的就是“行马”。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拒马叉子。
屏风
《周官》:掌次设皇邸。邸,后版也。谓后版屏风与染羽,象凤凰羽色以为之。
《礼记》:天子当扆而立。又:天子负扆南乡而立。扆,屏风也。斧扆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间。
《尔雅》: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今人称家,义出于此。
《释名》: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扆,倚也,在后所依倚也。
【译文】
据《周礼·天官冢宰》:周代宫中主管天子礼仪帐幕诸事准备的官员,称为“掌次”,负责设置皇邸事务。邸,就是天子身后所立之屏风。所谓的后版屏风与染羽,就是在天子身后的立版上用染有像凤凰羽毛一样的色彩的鸟羽加以装饰。
《礼记》中有言:天子立于屏扆前的正中。又言:天子是背倚着屏风,面向南而站立的。所谓“扆”,就是屏风。斧扆,指于屏风之上绘以斧纹,并将其置于户牖之间,即窗牖之东、门户之西的位置上。
《尔雅》解释说:窗牖与门户之间的那个位置,称为“扆”,即屏扆,在屏扆之内,就属于室家居处的空间了,故屏扆之内称之为“家”。今日之人所称的“家”,其本义就是从这一概念中演绎出来的。
《释名》亦释:所谓“屏风”,意思是对往来之风能够加以屏蔽阻障。所谓“扆”,有“倚”的意思,就是在身后有可以倚靠与倚恃之物。
槏柱
《义训》:牖边柱谓之槏。苦减切。今梁或槫及额之下,施柱以安门窗者,谓之柱[1],盖语讹也。,俗音蘸,字书不载。
【注释】
[1] 柱:如《法式》所释:以“柱”来指称“槏柱”是一种语讹;这个“”字,俗音为“蘸”,但在诸种字书上未曾见过此字。
【译文】
《义训》中提到:窗牖的边柱称为“槏”。苦减切。现今的营造中,在梁栿或槫檩及柱头阑额或屋内额之下,若施以立柱,在两柱之间安装门窗,这种柱被称为“柱”,但是这种称谓其实是一种语讹。“”这个字,俗语中的发音为“蘸”,在各种字书上不见有与这个字相关的记载。
露篱
《释名》:樆,离也,以柴竹作之。疏离离也。青、徐曰椐。椐,居也,居其中也。栅,迹也,以木作之,上平,迹然也[1]。又谓之撤;撤,紧也,诜诜然紧也。
《博雅》:椐、巨於切。栫、在见切。藩、筚、音必。椤、[2]、音落。杝,篱也。栅谓之[3]。音朔。
《义训》:篱谓之藩。今谓之露篱。
【注释】
[1] 栅,迹也,以木作之,上平,迹然也:《法式》释“迹”与“栅”同,以木作之,上平。这里的“迹然”,未知是否即为“迹然”之义。其义难推知。“迹()”或为“赜”之形讹,“赜然”即为整齐的样子。
[2] (luò):篱笆。
[3] 栅谓之(shuò):“栅栏”称作“”。
【译文】
《释名》解释说:樆,得名于“离”,用柴木或竹子制作。稀稀疏疏的样子。青州与徐州一带的人称之为“椐”。椐,为“居住”之义,亦即居住于其中之义。栅,得名于“迹”,用木条制作,木条上部找平,如足迹般连成一线。又可称为“撤”;撤,有“紧”的意思,大概就是用众多的木条紧密相邻而接之义。
《博雅》对如下几个字作注:椐、巨於切。栫、在见切。藩、筚、音必。椤、、音落。杝,这几个字都含有“篱笆”之义。栅,可以称为“”,指的也是篱笆。音朔。
《义训》解释说:篱,可以称为“藩”。今日则可称其为“露篱”。
鸱尾
《汉纪》: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时人或谓之鸱吻,非也。
《谭宾录》: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
【译文】
东汉人荀悦编撰的《汉纪》中有载:汉武帝时营造的柏梁台遭火灾之后,来自东南越地的巫师进言说:大海之中有类如鱼形的虬龙,其尾又与凶悍的鸱鸟之尾相似,这种鱼虬,若腾跃于海上,激起巨浪就能够引发空中降雨。汉武帝于是就将尾巴像鸱鸟之尾的鱼虬形象施造于殿阁屋宇之上,以起到防止或压制火灾,保证房屋平安吉祥的作用。当时的人亦有将这种鸱尾式屋顶装饰称之为“鸱吻”的,显然不正确。
唐人所撰的《谭宾录》中也提到:东海之中有鱼形的虬龙,其尾与鸱鸟之尾十分相似,此龙若掀起波浪就会在空中引发降雨,故而人们将这种有类如鸱鸟之尾的鱼虬形象施设于房屋屋脊之上。
瓦
《诗》: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也。旊,周家砖埴之工也。旊,分两切。
《古史考》:昆吾氏作瓦。
《释名》:瓦,踝也。踝,确坚貌也,亦言腂也,在外腂见之也。
《博物志》:桀作瓦。
《义训》:瓦谓之[1]。音觳。半瓦谓之[2]。音浃。谓之[3]。音爽。牝瓦谓之瓪。音版。瓪谓之[4]。音还。牡瓦谓之[5],音皆。谓之[6],音雷。小瓦谓之[7]。音横。
【注释】
[1] (hú):指瓦坯。
[2] (jié):有两义:一,未烧透的瓦。《玉篇·瓦部》:“,半瓦也。”二,瓦相掩。《集韵·叶韵》:“,瓦相掩。”
[3] (shuǎng):没有烧透的瓦器。《玉篇·瓦部》:“,半瓦也。”
[4] (huán):《说文·广部》:“,屋牝瓦下。”清人朱骏声《通训定声》:“凡瓦下载者曰‘牝’,上覆者曰‘牡’。”意为屋上仰盖的槽瓦。
[5] 牡瓦谓之(jiē):牡瓦,指屋瓦中的覆瓦。,指牡瓦,即屋瓦中的上覆之瓦。
[6] 谓之(léi),其意与“”,亦指屋瓦中的上覆之瓦。
[7] 小瓦谓之(héng),意为“小瓦”。《集韵·庚韵》:“小瓦谓之。”
【译文】
《诗经·小雅·斯干》中有诗句: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就让她把玩织布时用的纺砖。
《说文》中有释:瓦,是经过烧制之土器的总名称。旊,或瓬,是周代时专门负责制作瓦器的工匠。旊(瓬),分两切。
三国时人谯周所撰《古史考》提到:是上古时夏代的昆吾氏创造了瓦。
《释名》中有释:瓦,有“踝”的意思。踝,体现的是确立且坚固的外观;也可以将瓦形容为“腂”,因其类如腂之肿胀,在房屋之外,就可以看见。
《博物志》则认为:是上古时的夏朝末代君主桀时才创造出了瓦。
《义训》释“瓦”:瓦,可以称为“”。音觳。半瓦可以称为“”。音浃。“”又可以称为“”。音爽。牝瓦或仰瓦,称为“瓪”。音版。瓪,亦可称为“”。音还。牡瓦或覆瓦,称为“”,音皆。“”又可称为“”,音雷。小瓦则可以称为“”。音横。
涂
《尚书·梓材篇》:若作室家,既勤垣墉,唯其涂塈茨。
《周官·守祧》:职其祧,则守祧黝垩之。
《诗》:塞向墐户。墐,涂也。
《论语》: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尔雅》:镘谓之杇[1],地谓之黝,墙谓之垩。泥镘也,一名“杇”,涂工之作具也。以黑饰地谓之黝,以白饰墙谓之垩。
《说文》:、胡典切。墐[2],渠吝切。涂也。杇,所以涂也。秦谓之杇,关东谓之槾。
《释名》:泥,迩近也,以水沃土,使相黏近也。塈犹煟;煟,细泽貌也。
《博雅》:黝、垩,乌故切。、岘又乎典切[3]。墐、墀、塈、[4]、奴回切。[5]、力奉切。[6]、古湛切。塓、莫典切。培、音裴。封,涂也。
《义训》:涂谓之塓,音觅。塓谓之[7],音垅。仰涂谓之塈。音洎。
【注释】
[1] 镘(màn)谓之杇:镘,有两义:一,泥工涂墙的工具。《尔雅·释宫》:“镘谓之杇。”唐陆德明释文引李巡云:“泥镘,一名‘杇’,涂工之作具。”二,涂抹。杇,亦有两义:一,泥镘,俗称“瓦刀”,泥工涂墙壁的工具。后作“圬”“”。《尔雅·释宫》:“镘谓之杇。”晋郭璞注:“泥镘。”郝懿行义疏:“《释文》引李巡云:泥镘,一名‘杇’,涂工之作具。是也。”二,涂饰,粉刷。《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2] (xiàn):涂抹。墐:用泥涂塞。《说文》:“墐,涂也。从土,堇声。”《诗经·豳风·七月》:“穹室熏鼠,塞向墐户。”毛传:“墐,涂也。”
[3] (xiàn)、岘又乎典切:本为山名,又有“小而高的山岭”义。《法式》在这里插入“岘又乎典切”,似是将“岘”与“”做比较,有二字发音相同之意。
[4] (néi):《法式》原文为“懮(奴回切)”,仅从发音已知,其字误,其义亦有讹。梁注本改为“(奴回切)”。《说文·巾部》:“,墀地,以巾之。……一曰箸也。”清王筠《句读》:“先云‘巾’,是抆拭也;后云‘箸也’,是涂塈也。”《玉篇·巾部》:“,著也,涂也。”
[5] (lǒng):涂泥。
[6] (xiàn):涂抹。《广韵·豏韵》:“,涂也。”
[7] 塓谓之:“塓”与“”亦都具有涂抹、涂饰之义。
【译文】
《尚书·周书·梓材篇》:如若人们要营造室家屋舍,先已辛勤造立了屋院垣墙,之后就应当将屋顶覆以茅草,涂以灰泥。
《周礼·春官·守祧》:在自家家庙举行祭祀前,除了修葺庙宇,扫除灰垢外,还要将地面涂黑,将墙面刷白,以展示其庙之新,表达敬祖之意。
《诗经·豳风·七月》:将北向的窗子堵塞,并将门户加以涂抹修整,以防御冬日的寒风。所谓“墐”,就是涂抹、涂塞之义。
《论语》中载孔子之言:以粪土垒筑之墙,极易朽烂垝坏,不可再在其外涂抹灰泥,修饰墙面,以求华美了。
《尔雅》:镘,与“杇”的意义相同,都是泥工所用的抹子,也都有涂抹、涂饰之义;地,可以涂为青黑之色;墙,应当以白土涂刷其表面。所谓“泥镘”,也称为“杇”,指的是泥瓦匠涂抹墙地表面时所用的工具。以青黑之色涂饰的地面,称为“黝”;以白土涂饰的墙面,称为“垩”。
《说文》亦有释:,胡典切。墐,渠吝切。两个字都是涂抹、涂饰之义。杇,涂泥之工具,亦有涂抹、涂饰之义。关中秦地之人称其为“杇”,关东之人则称之为“槾”。
《释名》释曰:泥,有贴近之义,若将水掺入土中,土会变得黏湿,使相邻之物相互黏合贴近。塈,也可以称为“煟”;“煟”之本义为光明、明亮,这里是说经过泥土涂饰的墙面或屋面,表面细泽,透出光亮。
《博雅》中解释说:黝、垩、乌故切。、与‘岘’字音一样,也是乎典切。墐、墀、塈、、奴回切。、力奉切。、古湛切。塓、莫典切。培、音裴。封,这十二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就是“涂抹”“涂饰”之义。
《义训》释曰:涂,可以称为“塓”;音觅。塓,亦可以称为“”;音垅。仰首涂饰屋室之内的顶部,亦可以称为“塈”。音洎。
彩画
《周官》:以猷鬼神祇。猷,谓图画也。
《世本》:史皇作图。宋衷曰:史皇,黄帝臣。图,谓图画形象也。
《尔雅》:猷,图也,画形也。
《西京赋》:绣栭云楣,镂槛文[1]。五臣曰:画为绣云之饰。,连檐也。皆饰为文彩。故其馆室次舍,彩饰织缛,裛以藻绣,文以朱绿。馆室之上,缠饰藻绣朱绿之文。
《吴都赋》:青琐丹楹,图以云气,画以仙灵。青琐,画为琐文,染以青色,及画云气、神仙、灵奇之物。
谢赫《画品》:夫图者,画之权舆;缋者,画之末迹。总而名之为画。仓颉造文字,其体有六:一曰鸟书,书端象鸟头,此即图画之类,尚标书称,未受画名。逮史皇作图,犹略体物;有虞作缋,始备象形。今画之法,盖兴于重华之世也。穷神测幽,于用甚博。今以施之于缣素之类者谓之画;布彩于梁栋枓栱或素象什物之类者,俗谓之装銮;以粉、朱、丹三色为屋宇门窗之饰者,谓之刷染。
【注释】
[1] 绣栭(ér)云楣,镂槛文:语出《西京赋》:“雕楹玉磶,绣栭云楣。三阶重轩,镂槛文。”《文选》注曰:“绣栭云楣。(栭,枓也。楣,梁也。皆云气画如绣也。善曰:王褒《甘泉颂》曰:采云气以为楣。)”又:“镂槛文。(槛,栏也。皆刻画,又以大板,广四五尺加漆泽焉。重置中间兰上,名曰轩。善曰:《西都赋》曰:重轩三阶。王褒《甘泉颂》曰:编玳瑁之文。《声类》曰:,屋连绵也。)”意为枓与梁楣上图绘出如绣的云气,还有精雕细刻的栏槛与绘有彩纹的连檐。
【译文】
《尚书·周书·周官》中提到:古之巫觋以图画描绘鬼与神祇的形象。猷,为图画之义。
《世本》:黄帝时的臣子史皇开始绘作图画。东汉末人宋衷注:史皇,是黄帝的臣子。图,指的是图画形象的意思。
《尔雅》:猷,其意为图,即画事物的形象。
《西京赋》:枓与梁楣上图绘出如绣的云气,还有精雕细刻的栏槛与绘有彩纹的连檐。五臣注《文选》说:画出如绣云一般的彩饰。,指的是檐部的连檐木。其上都装饰以文采。故宫馆屋室,宿卫休沐之所,彩饰精致繁缛,用藻绣加以缠绕,用红绿之色绘以华文。堂馆屋室之上,缠绕装饰以藻绣纹样,并以红绿的色彩描绘出各样的华文。
《吴都赋》:用青色为门户的边缘描绘以琐文,用红色刷染涂饰房屋的柱楹,在其上图绘出空灵的云气,并勾画出腾云驾雾的神仙灵异。青琐,是以琐文为图案,用青色染为图底,并画出云气及各种神仙、灵怪、奇异之物。
南朝齐梁时画家谢赫所撰《画品》中写道:所谓“图”,是绘画的开端;所谓“缋”,是绘画中的次要之事。总称为“画”。黄帝时的仓颉创造了文字,当时的文字有六种形体:一是鸟书,其字的端头比象鸟头,这就如同图画一样,但仍称其为“字书”,并没有赋予其画名。到了同是黄帝时的史皇首创绘图,他还是描绘物体的大致外形;有虞氏开始在物体上作画,初步描绘出物体较为完备的形象。今日的绘画之法,大概兴起于上古舜帝姚重华的时代。绘画的作用,既可以穷尽天下的神奇变化,也可以探究与预测世间的幽深道理,在应用上有着十分广博的范围。今日,将图像绘于白色的细绢之上者,称为“画”;在房屋的梁栋、枓栱,或室内的器物、用品之上图绘以彩画者,俗话中可称之为“装銮”;若以粉、朱、丹三种颜色遍涂于房屋的门窗等之上,以做装饰者,则称为“刷染”。
阶
《说文》:除,殿阶也。阶,陛也。阼,主阶也[1]。陛,升高阶也。陔,阶次也。
《释名》:堦,陛也。陛,卑也,有高卑也。天子殿谓之纳陛,以纳人之言也。阶,梯也,如梯有等差也。
《博雅》:戺、仕巳切。橉,力忍切。砌也。
《义训》:殿基谓之隚。音堂。殿阶次序谓之陔。除谓之阶,阶谓之墑。音的。阶下齿谓之墄。七仄切。东阶谓之阼。霤外砌谓之戺。
【注释】
[1] 阼(zuò),主阶也:古时称大堂前东面主人迎接宾客的台阶。《仪礼·士冠礼》:“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阶下。”郑玄注:“阼,犹酢也,东阶所以答酢宾客也。”
【译文】
《说文》:除,指的是殿堂之阶。阶,也可以称作“陛”。阼,是主人所立与所登之阶。陛,是可以使人拾级而上,登堂入室的踏阶。陔,是指踏阶的层级。
《释名》:堦,其义同“阶”,亦有“陛”之义。陛者,登临殿堂之阶,其虽位处卑下,却可以区别出高贵与卑微。天子殿堂之阶,称之为“纳陛”,以喻能够接纳人臣谏言之意。阶,踏步之阶梯,如同梯子有高下等差一样。
《博雅》:戺、仕巳切。橉,力忍切。两个字都有“砌”的意思。
《义训》:殿堂的台基,称为“隚”。音堂。登殿踏阶的次序,称为“陔”。除可以称为“阶”;“阶”可以称为“墑”。音的。踏阶层级的下齿称为“墄”。七仄切。屋前东侧的踏阶称为“阼阶”。屋檐雨水滴落处之外所砌踏阶上的斜石称为“戺”。
砖
《诗》:中唐有甓。
《尔雅》:瓴甋谓之甓[1]。砖也[2]。今江东呼为瓴甓。
《博雅》:[3]、音潘。瓳[4]、音胡。[5]、音亭。治、甄、音真。[6]、力佳切。[7]、夷耳切。瓴、音零。甋、音的。甓、[8],砖也。
《义训》:井甓谓之[9],音洞。涂甓谓之[10],音哭。大砖谓之瓳[11]。
【注释】
[1] 瓴甋(líng dì)谓之甓:瓴甋,长方砖。又有瓦沟义。甓,本义为砖,又有用砖砌筑义。《尔雅·释宫》:“瓴甋谓之甓。”晋郭璞注:“砖也,今江东呼‘瓴甓’。”
[2] (lù)砖:《广雅·释宫》:“甓,砖。”清王念孙《众经音义》卷十四引《通俗文》曰:“狭长者谓之砖。”又释“砖”:“《广韵·仙韵》:‘砖,砖瓦。’”
[3] (pān):瓳,大砖,大砖。
[4] 瓳(hú):瓳,意为大砖。
[5] (tíng):砖。《广雅·释宫》:“,砖也。”
[6] (léi):砖。《广雅·释宫》:“,砖也。”
[7] (yí):砖。《广雅·释宫》:“,砖也。”
[8] (lù):砖。
[9] 井甓:砌井所用之砖。(tóng):井壁。《广雅·释宫》:“,甃也。”《广韵·东韵》:“,井甓,一云‘甃’也。”
[10] 涂甓:即未及烧就而成的泥砖,即砖坯。涂,有“泥”义。甓,为砖。(kū):《字汇》:“苦谷切,音哭。土墼也。”未烧的砖,即砖坯。《玉篇·土部》:‘。土墼也。’”
[11] 瓳:大砖。
【译文】
《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庭内有用砖铺砌的至大门的路。
《尔雅》:瓴甋,可以称为“甓”。也就是说“砖”是一种长方形的砖。今日的江东人呼其为“瓴甓”。
《博雅》:、音潘。瓳、音胡。、音亭。治、甄、音真。、力佳切。、夷耳切。瓴、音零。甋、音的。甓,也都是砖。
《义训》:甃砌井壁的砖,即甓,称为“”,音洞。未及烧就的砖坯,即土墼,称为“”,音哭。大尺寸的砖称为“瓳”。
井
《周书》:黄帝穿井。
《世本》:化益作井。宋衷曰:化益,伯益也,尧臣。
《易传》:井,通也,物所通用也。
《说文》:甃,井壁也。
《释名》: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
《风俗通义》:井者,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久不渫涤为井泥。《易》云:井泥不食。渫,息列切。不停污曰井渫,涤井曰浚。井水清曰冽。《易》曰:井渫不食。又曰:井冽寒泉。
【译文】
《周书》:是黄帝开创了穿凿水井以提供饮用水的最先尝试。
《世本》:是夏代人化益始创水井的开凿甃砌。宋衷解释曰:化益,即伯益,上古帝尧时的臣子。
《周易·杂卦》:井,有通达之义,也表达了万物可以互通互用的意思。
《说文》:甃,指井壁。
《释名》:井,本义为清冽纯净,有如清凉洁净的泉水一样。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解释说:井,如同国之法度一样,亦如人之节操一般;意思是说,依据法度来节制居处之人,使得人们能够在饮食上加以节制,则井中之水就可以无穷竭了。如果一口井很久都不做清除污水杂质,就会在井中积累泥垢。《周易》中说:淤积了井泥的水是不能饮用的。渫,息列切。经过浚治之井,其水洁净清澈,故称“井渫”;对井加以清泄洗涤,称为“浚”。若井水清冷洁净,就称“冽”。《周易》中说:经过清理渫治之井,其水清洁可饮,却无人饮用。又说:清冽之井水,冰冷之寒泉,其水可饮。
总例
【题解】
在《法式》的内容构架中,对于现代人学习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而言,最重要的部分当属各作制度,包括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泥作制度、砖作制度、彩画作制度,甚至雕木作、竹作、旋作、锯作,等等。这些部分的主要内容及相关名词,在《总释上》与《总释下》中,都有一些概略性述及。
除了各作制度之外,《法式》中也特别提到当时房屋营造中一些基础性的施工方法,如方位之取正、基址地面及房屋标高之取平、房屋台基及墙柱等取直等问题。这些在房屋施工中无可回避的问题,《法式》作者在《总释下》“总例”一节中用了很少的笔墨就做出了一个扼要的表述。
房屋施工中还常常会遇到确定房屋各部分比例的问题,在平面或装饰中的取圆、取方或方中圆、圆中方等问题,以及一些特殊但会较常遇到的正多边形,如正八边形、正六边形的形式确定问题等,这些都是古代工匠们必须熟知的重要技巧。《总释下》“总例”一节用了“取圜方”“诸径围斜长”几个命题,将这些问题概要性的涵盖于其中。
这里特别提到的“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或“圜径内取方,一百中得七十一”,其实涉及的是古代的一个重要比例,即与的问题。这一问题,甚至与古代人的宇宙观、空间观有所关联。中国人相信宇宙的模式是“天圆地方”,或大地的模式是“外圆内方”,如此就会将方圆关系,特别是源之于方圆关系的或的比例关系运用到房屋规划与营造的各种可能的比例之中,例如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唐宋时期建筑中檐高(橑檐方上皮标高)与柱高(外檐檐柱柱头标高)之间存在之的有趣的比例关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此外,《法式》中除了各作制度之外,还用了多卷的篇幅,特别述及了宋代营造中各作做法中的功限计算与料例计算。功限与料例,既与古代营造中的施工备料,即施工结束之后的费用结算有关,也与参与施工的匠役人员的数量、每日劳动定额及对于其所付出的劳动价值的给付有所关联。这种将劳动力计入付酬范畴的计量思维,也多少反映了北宋社会已经开始出现了一点商业经济的萌芽。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对于了解宋代房屋营造的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且对于研究宋代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形态,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总释下·总例》中有关“长功”“中功”“短功”“诸式内功限”“本功及其增减”与“取料规则”“营缮计料”正好覆盖了其正文中所专门列出的“功限”与“料例”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图样参见卷第二十九《总例图样》图29-1、图29-2。
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译文】
凡求取圆形,要用圆规;求取方形,要用矩尺。若求直线,则以绷直之绳抨墨而取之;求物之竖直于地,则用垂悬之绳而取其直正;求物之横平,则采用平稳的水平之器而求取之。
诸径围斜长依下项:
圜径七,其围二十有二。
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
八棱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
六棱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
圜径内取方,一百中得七十一。
方内取圜,径一得一。八棱、六棱取圜准此。
【译文】
各种直径、周长、斜长的计算方式,依据以下各项:
圆的直径为7,其圆的周长就是22。
边长为100的正方形,其方之内的对角线斜长为141。
正八边形的直径若为60,其八个边每一边的边长为25,其两个对角间的斜线长度为65。
正六边形的直径若为87,其六个边每一边的边长为50,其两个对角间的斜线长度则为100。
若在一个圆形之内,求取其内接正方形的边长,则若以其圆径为100,则其内接正方形的边长,即为71。
若在一个正方形之内求取其内切圆的直径,则圆的直径与其外切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1。若在正八边形、正六边形内,求取其内切圆的直径时,所取的比率与之相同。
诸称广厚者,谓熟材;称长者,皆别计出卯。
【译文】
诸房屋营造材料中,凡以“广”与“厚”等术语称其尺寸者,都应该是经过初步加工,截面形态主要为矩形的熟材;在计算材料的长度时,应将其两端的榫卯长度单独计算进来,以防在构件加工过程中,因榫卯加工而影响构件主体的长度。
诸称长功者,谓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中功谓二月、三月、八月、九月;短功谓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
诸称功者谓中功,以十分为率,长功加一分,短功减一分。
【译文】
所谓“长功”,指的是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中功”,指的是二月、三月、八月、九月;“短功”,指的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
所谓的“功”,应当以“中功”为标准,将其定为十分,则长功应加一分,短功应减一分。
诸式内功限并以军工计定,若和雇人造作者,即减军工三分之一。谓如军工应计三功即和雇人计二功之类。
【译文】
在各种造作制度不同等级做法的匠作法式内,其功限的计算均以厢军工匠的功限为标准计算与确定,若将其折算为雇佣人匠的造作功限,即按军工功限的标准,减除三分之一后计算即可。也就是说,假如军工所做功限应计为3功,则可折合为雇佣人匠所作功限的2功计之。
诸称本功者[1],以本等所得功十分为率。
诸称增高广之类而加功者,减亦如之。
诸功称尺者,皆以方计。若土功或材木,则厚亦如之。
【注释】
[1] 本功:即以该作制度所用等级相应之做法计算的功限。参见卷第二十六《诸作料例一》“障日㼧等”条:“其竹,若㼧瓦结,六椽以上,用上等;四椽及瓪瓦六椽以上,用中等,㼧瓦两椽、瓪瓦四椽以下,用下等。若阙本等,以别等竹比折充。”又卷十九《大木作功限三》“殿堂梁、柱等事件功限·柱”条:“柱:每一条长一丈五尺,径一尺一寸,一功。(穿凿功在内。若角柱,每一功加一分功。)如径增一寸,加一分二厘功。……若长增一尺五寸,加本功一分功。……或用方柱,每一功减二分功。若壁内暗柱,圜者每一功减三分功,方者减一分功。”
【译文】
各种称为本功的功限,都是将其作制度本等工作相应功限计为十分,以作为计算其作制度其他功限的基准比率。
凡计算功限时,若因其高与面广尺寸之增加而增加所计功限者,若其高与面广尺寸减少时,也应以同样方式减少其所计功限。
以尺寸数计算的各作各等功限,应按其所计尺寸数的“平方”或“立方”计算。搬运或堆积土或材木所计功限,若以尺计其土或材木的厚度尺寸,亦应按其厚度尺寸数的“平方”或“立方”计算。
诸造作功,并以生材。即名件之类,或有收旧,及已造堪就用,而不须更改者,并计数于元料帐内除豁。
诸造作并依功限。即长广各有增减法者,各随所用细计。如不载增减者,各以本等合得功限内计分数增减。
【译文】
各作制度中各种不同名件加工制作所用功限,均以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计算。各作制度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构件,若是用老旧构件,或已加工好,基本可用,不须更改者,要将其所计之功从原初计划的材料帐目中减除。
各作制度中各种构件的制作加工,都应依据相应构件本等功限计算。若其构件长、广等尺寸各有其增减计算方法者,也应各随其增减数量仔细推算计入。如没有相应增减计算方法者,则各将其增减之尺寸依据其在该构件之本等加工制作中应计入的功限数中所占比值,对所计功限加以增减。
诸营缮计料,并于式内指定一等,随法算计。若非泛抛降,或制度有异,应与式不同,及该载不尽名色等第者,并比类增减。其完葺增修之类准此。
【译文】
房屋营造与修缮工程中所需材料之计算,应在各作制度下不同名件营作制式之内,选择并明确其中一个等第,作为一个用料标准,其他等第的用料计算则以各名件之不同等第与标准等第在尺寸等方面的差异,按比率逐一推算而出。若是不在标准计划之内的用料费用支付,或所应用之营作制度不同,则应与诸名件营作制式不同,以及应该列入的各种不同名件与各名件之不同等级情况,都要依据其类别、根据其等第与尺寸差异按比率增减。其他修葺、补缮及增建、扩建等工程用料计算,亦与如上所说诸多不同情况应采用的方法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