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三拔撰水法附余

高地作井,未审泉源所在,其求之法有四:

第一气试

当夜水气恒上腾,日出即止。今欲知此地水脉安在,宜掘一地窖,于天明辨色时,人入窖,以目切地,望地面有气如烟,腾腾上出者,水气也。气所出处,水脉在其下。

第二盘试

望气之法,旷野则可,城邑之中,室居之侧,气不可见。宜掘地深三尺,广长任意,用铜锡盘一具,清油微微遍擦之。窖底用木高一二寸,以支盘偃置之,盘上乾草盖之,草上土盖之。越一日开视,盘底有水欲滴者,其下则泉也。

第三缶试

又法,近陶家之处,取瓶缶坯子一具,如前铜盘法用之。有水气沁入瓶缶者,其下泉也。无陶之处,以土甓代之,或用羊羢代之。羊羢者不受湿,得水气必足见也。」

第四火试

又法,掘地如前,篝火其底,烟气上升,蜿蜒曲折者,是水气所滞,其下则泉也。直上者否。

凿井之法有五:

第一择地

凿井之处,山麓为上。蒙泉所出,阴阳适宜。园林室屋所在,向阳之地次之,旷野又次之。山腰者,居阳则太热,居阴则太寒。凿井者,察泉水之有无,斟酌避就之。

第二量浅深

井与江河地脉通贯,其水浅深尺度必等。今问凿井应深几何?宜度天时旱涝,河水所至,酌量加深几何,而为之度。去江河远者不论。

第三避震气

地中之脉,条理相通,有气伏行焉,强而密理,中人者,九窍俱塞,迷闷而死。凡山乡高亢之地多有之,泽国鲜焉。此地震之所由也,故曰「震气」。凡凿井遇此,觉有气飒飒侵人,急起避之,俟泄尽,更下凿之。欲候知气尽者,缒灯火下视之,火不灭,是气尽也。

第四察泉脉

凡掘井及泉,视水所从来,而辨其土色。若赤埴土,其水味恶。赤埴,黏土也,中为甓为瓦者是。若散沙土,水味稍淡。若黑坟土,其水良。黑坟者,色黑稍黏也。若沙中带细石子者,其水最良。

第五澄水

作井底用木为下,砖次之,石次之,铅为上。既作底,更加细石子,厚一二尺,能令水清而味美。若井大者,于中置金鱼或鲫鱼数头,能令水味美。鱼食水虫及土垢故。试水美恶,辨水高下,其法有五。凡江河井泉雨雪之水,试法并同。

第一煮试

取清水置净器煮熟,倾入白磁器中,候澄清下有沙土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无滓。又水之良者,以煮物,则易熟。

第二日试

清水置白磁器中,向日下,令日光正射水,视日光中若有尘埃𬘡缊如游气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其澄澈底。

第三味试

水元行也。元行无味,无味者真水。凡味皆从外合之。故试水以淡为主,味佳者次之,味恶为下。

第四称试

有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称之,轻者为上。

第五纸帛试

又法用纸或绢帛之类色莹白者,以水蘸而乾之,无迹者为上也。

以水疗病,其法有二:

第一,温泉

温泉可以疗病者,何也?凡治病之药,皆以其味。四元行皆无味,故真水不能为药。以水为药,必藉他味焉。温泉出于硫黄,硫黄为药,多所主治,而过于酷烈,医方谓其效虽紧,其患更速,难可服饵。温泉本水,而得硫之精气,故为胜之。又温泉疗病,用之薰浴者什九,用之汤饮者什一。薰沐者,其热毒不致入于肠胃,而性力却能达于腠理,则利多而害少焉。第同一温泉,性味各异,其所主治亦悉不同。西国一大郡,其山间所出温泉数十道,每道各有主治。昔有国主,征集名医,辨其性理,又多用罪囚患诸对症者,累试累验,然后定为方术。是何泉水,本何性味,主何疾病,作何薰蒸,或是沐浴,或是汤饮,用何药物,以为佐助。设立薰蒸器具,沐浴盆池,刊刻石碑,详著方法,树之本所。凡染病者,依方疗治,多得差焉。今温泉所在有之,亦有沐浴而得愈疾者。若更讲求试验,如前所云,所拯救疲癃,当复不少也。

第二,药露

凡诸药,系草木果蓏谷菜诸部具有水性者,皆用新鲜物料,依法蒸馏得水,名之为露。今所用蔷薇露,则以蔷薇花作之。其他药所作,皆此类也。凡此诸露,以之为药,胜诸药物。何者?诸药既乾既久,或失本性。如用陈米作酒,酒多无力。小西洋用葡萄乾作酒,味亦薄焉。若以诸药煎为汤饮,味故不全。间有因煎失其本性者。若作丸散,并其查滓下之,亦恐未善。凡人饮食,盖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缓咽。三曰胃化,蒸变传送。二化得力,不劳于胃。故食生食冷,大嚼急咽,则胃受伤也。胃化既毕,乃传于脾。传脾之物,悉成乳糜。次乃分散,达于周身。其上妙者,化气归筋;其次妙者,化血归脉。用能滋益精髓,长养肌体,调和荣卫。所云妙者,饮食之精华也。故能宣越流通,无处不到。所存糟粕,乃下于大肠焉。今用丸散,皆乾药合成。精华已耗,又须受变于胃,传送于脾。所沁入宣布,能有几何?其余悉成糟粕,下坠而已。病人脾胃,有如老弱,祇应坐享见成饮食,而乃令操臼执爨,责以化治乎?今用诸水,皆诸药之精华,不待胃化脾传,已成微妙。裁下于咽,即能流通宣越,沁入筋脉,裨益弘多。又蒸馏所得,既于诸物体中最为上分,复得初力,则气厚势大焉。不见烧酒之味,𬪩于他酒乎?西国市肆中所鬻药物,大半是诸露水。每味用器盛置。医官止主立方,持方诣肆,和药付之。然且有不堪陈久者。国主及郡邑长吏,岁时遣官,巡视诸肆,令取过时之药。是水料者,即倾弃之。是乾料者,即杂烧之。盖虑陈久之药,无益于疾,或反致损也。其制法,先造铜锅,平底直口,下稍广,上稍敛,不论大小,皆高四五寸。次造锡兜牟,用铅或银尤胜也。制如兜牟,上为提梁,下口适合。铜锅之口,罩在其外。锡口内,去口一寸许,周遭作一锡槽。槽底欲平,无令积水。锡口外,去口一寸许,安一锡管。管通于槽,其势斜下。管之底,平于槽之底,宁下无高,以利水之出也。次造灶,与常灶同法。安锅之处,用大砖盖之。四旁以砖甃成一窝,涂之黏土,以铜锅底为模。铜锅底入于灶窝,深二寸。窝底大砖并泥,厚二寸。欲作诸露,以物料治净,长大者,剉碎之。花则去蒂与心,置铜锅中,不须按实,按实气不上行也。置铜锅入灶窝内,兜牟盖之,文火烧之,砖热则锅底热,热气升于兜牟,即化为水。沿兜牟而下,入于沟,出于管,以器承之。兜牟之上,以布盖之,恒用冷水湿之,气升遇冷即化水,候物料既乾而易之。所得之水,以银石瓷器贮之,日晒之,令减其半,则水气尽,能久不坏。玻璃尤胜,透日易耗故也。他凡为香,以其花草作之,如蔷薇、木樨、茉莉、梅、莲之属。凡为味,以其花草作之,如薄荷、茶、茴香、紫苏之属。诸香与味,用其水,皆胜其物。若药肆多作诸药露者,则为大灶,高数层,每层置数器,凡数十器。或平作大灶,置数十器,皆𦶟火一处,数十器悉得水焉。其薪火人力,俱省数倍矣。

注曰:如本图之甲壬癸子,铜锅也。乙庚辛,兜牟也。戌,提梁也。庚辛,锡口也。戊己,槽也。丙丁,管也。丑卯辰,灶也。丑寅,灶面也。申酉,窝也。申酉与壬癸相入,甲子与庚辛相入也。午未,灶门也。亥角亢,大灶也。氐房心尾,平灶也。

此外测量水地,度形势高下,用以决排江河,蓄泄湖淀,开濬沟渠,疆理田亩,捍大患,兴大利者,别为一法。

或于江湖河海之中,欲作桥梁,欲作城垣,欲作宫室楼台,令千万年不致圯坏,别为一法。

或于山泉溪涧,去城郭数里,或数十里,乃至百里,疏引原泉,伏流灌注,入于国城,或至大内,或至官府,或至园囿,或至人家,分枝析脉,任意取用,别为一法。

已上三法,别有备论,兹者专言取水,未暇多及。

泰西水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