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蛇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九九引《蛇谱》:“人蛇,长七尺,色如墨。蛇头蛇尾蛇身,尾长尺许;而人足人手,长三尺。人立而行,出则群相聚,遇人辄嘻笑,笑而即转噬。然行甚迟,闻其笑即速奔可脱。” 

巨蛇

《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昆仑西北有山,周回三万里,巨蛇绕之,得三周。蛇为长九万里。蛇居此山,饮食沧海。” 

长蛇

山海经·北山经》:“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修蛇

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异……断修蛇于洞庭。“高秀注:“修蛇,大蛇也,吞象,三年而出其骨之类。” 

钩蛇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博南)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歧。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玄蛇

《山海经·大荒南经》:“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 

髯蛇

《淮南子·精神训》:“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注:“髯蛇,大蛇也,其长数丈。”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叶榆河》云:“(交趾)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围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先濡令湿讫,便吞,头角骨皆钻皮出。山夷始见蛇不动时,便以大竹签签蛇头至尾,杀而食之,以为珍异。” 

委蛇

庄子·达生》:(桓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 

巴蛇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海内经》云:“有巴遂山,渑水出焉。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即谓巴蛇。《说乳》(百二十卷本)卷六二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巴陵,……今在鄂州蒲沂县界。……《江记》言,羿屠巴蛇于洞庭,积其骨为陵。《淮南子》曰,斩蛇于洞庭。今巴蛇冢在州院厅侧,巍然而高,草木丛翳。……兼为巴蛇庙,在岳阳门内,太守欧颖废之。” 

飞蛇

《山海经·中次十二经》:“柴桑之山……多白蛇飞蛇。”郭璞注:“即腾蛇,乘雾而飞者。”《荀子·劝学》:“腾蛇无足而飞。”《尔雅·释鱼》:“腾,腾蛇。”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 

鸣蛇

《山海经·中次二经》:“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磐,见则其邑大旱。” 

蝮蛇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开明南有……蝮蛇。”《楚辞·招魂》:“蝮蛇蓁蓁。”晋张华博物志》(《四部备要》)卷九云:“蝮蛇秋月毒盛无所蜇,蜇啮草木以泄其气,草木即死。人采樵,设为草木所伤刺者,亦杀人。” 

化蛇

《山海经·中次二经》:阳山,“阳山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蠕蛇

《山海经·海内经》:“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蠕蛇,木食。”郭璞注:“言不食禽兽也;音如软弱之软。”按此“不食禽兽”而居灵山之蠕蛇,当亦神蛇之属。 

两头蛇

贾谊新书》:“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唐刘恂岭表录异》:“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昔孙叔敖见之不祥,乃杀而埋之。南人见之为常,其祸安在哉。” 

九头蛇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九九引《鸟兽考》:“真腊王宫之中有金塔,王夜则卧其上。土人皆谓塔之中有九头蛇精,乃一国之土地主也。” 

九尾蛇

袁枚《续子不语》卷八“九尾蛇”条:“……旋见一蛇,从林际出,身如拱柱,两目灼灼,体甲皆如鱼鳞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声如铁甲。” 

大青蛇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大青蛇,黄头,食麈。”郭璞注:“今南方蚺蛇食鹿;麈亦鹿属也。” 

虎色蛇

《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台,台在其(相柳)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按此蛇当为守卫共工台之神蛇。 

唤人蛇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二三引陈鼎《蛇谱》:“唤人蛇长丈余,至数仞,广西近交趾山中有之。伏草莽间,遇行旅过,辄大呼曰:‘何处来?哪里去?’只此六字,甚清楚,音同中州。不知而误应之,虽去隔数十里,蛇必至。至则腥风拥树,排闼而入,吞应者去,人莫能制也。” 

量人蛇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四:“广东琼州有量人蛇,长六七尺,遇人辄竖起量人长短,然后噬之。土人言此蛇于量人时鸣声曰‘我高’,人亦应声曰‘我高’,蛇即自坠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