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病耽误一切工作,省文联的事也是久无建白,说来惭愧!今因“前哨”编辑部记者专来,要我谈谈对省文联和刊物的看法,逐略略说出浅薄的所见。实在因了解的差,所说难免不切实际,那只好请大家见谅了。

全国文艺界从北京起,已经开始召集各种座谈会谈论文艺界内部矛盾情况。山东也召集过两次,我以病故未能参加。

山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文艺活动一直受党的领导,当时文艺的普及队伍在农村工作具有良好成绩。战争环境中困难很多,而文艺活动却非常活跃,它使群众懂得了抗战的意义,争取解放,激发起救国的热情,也有一些作品流传下来。许多文艺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受到锻炼,才能也得挥发。

自山东的大城市解放后,文艺队伍大多数进入城市,情况就逐渐差了。一般地谈,和群众隔远了,虽有同志轮流下去,但相隔的时间长,下去的时间又短,因此,写出的作品尽管是“长篇大论”,形式上像提高了,而给群众的感化力量似已不及从前。大都想创作大作品,认为过去的工作意义不大,这是不对的。做给知识分子看的文章多,做给群众看的普及的文章少,也没有过去那种与群众生活打成一片的力量。进城后放松了群众文艺的传统,一般地说,与群众生活隔离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也很少适合知识分子阅读而具有启发性的作品,从两面看来都较缺乏。

再谈谈山东的文艺刊物,从办《山东文艺》一直到现在的《前哨》。据我浅薄的了解,以前是强调往农村发行,给乡村干部阅读,要比较通俗,短小,可是后来多流入公式化,文章的内容结构,甚至语言都差不多,大家闭门作通俗作品。在城市既不流行,农村读者也感到干燥无味,因此办不下去。自改为《前哨》后,读者对象宽了,也注意供给城市知识分子的阅览,可是编辑取材上不能说没有毛病。较好的短文章可能在乡间流行,其余的偏于给城市里的读者看,可是文学素养高的看得不过瘾,知识差些的人又不易完全懂。一般地说,比过去有些进步。但还要富于山东的特点,从创作上,论文中都应注意,使之活泼,健全;使山东的读者格外欢迎,外省的读者也乐于阅读。

省文联过去有些事情放松了领导,该主张的没主张,该注意的没注意,有些事情提倡提倡便可转移视听,引起改进的商讨,以至实施,但是因循过去了。有些事情应立即动手去做,如干部实在不够用,应请省委解决。开过文代会,发过章程,举出人来,会议结束了,各协会出影子也渐渐从有到无,这种作法不好。改进要费点时间,但也不能一松一紧。要对美术、音乐、曲艺、舞蹈加以充分的注意,不可偏重,以后文联须组织好各个协会,不要有名无实,有章程无人力。须要安排专职干部,万不可只靠挂个名义不工作的,便认为有人负责了。这些事不改不宜。大家都不愿担任职务只愿写个人的作品也是不相宜的,其实,适当的作点调查、了解、计划、组织的实际工作,只要不是日无暇时,何碍创作?何况还有轮流休假,专事写作的制度。能写作的人应该给他时间,但不应凡是能写的都应给以全部时间。还不能做职业作家,只好大家分担着干,既可多多接触复杂的人事,也还不至完全丢开写作。

联系群众,了解情况,是做任何工作都应首先履行的。文联的工作更应如此。以前实在做得差些。既然是群众团体,就不能光耍笔头,做文章,还要办事,办有益于群众、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而又是自己的业务所易尽力的事!要把文艺的组织工作做好,除加强领导力量外,还要多想方法,明白、了解全省文艺界的主要情况,再按步就班、有条理、有方法地作去。

山东文联内党员同志的力量壮大,在领会和执行党的文艺政策上就更容易,向省委反映文艺界情况更为方便。

在文联工作的干部,无论是老编辑或初来的人,都是性近文艺,且已有相当素养或成就的,文联有责任组织大家加强业务学习。无论干哪一行,总得不断地吸取新知,融会旧有。如果“故步自封”,以不需要学习,你停止,别人进步,不但使自己落后而且是社会的损失。以后当会大力地改善工作,长期地深入学习。至于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不能详谈。说个简例,如写小说的仔细研究古典作品,一个月精读一本,真有所得已算不错。一个月看十本,过眼云烟,莫明所以,却不正合乎古人所说“虽多亦奚以为”?主持文联工作的同志,对干部的业务学习似应订出制度,到时候了解、抽查,一定时期有互报,以期逐渐提高文联干部的学识。假如整天在文艺的圈子里却不用功,那就说不过去。何况“新陈代谢”,应该尽力逐层培植对文艺有写作力或对研究工作有些基础的青年,否则怎样接续下去,而且还希望在未来时我们的文艺更有长足的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