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官箴 | 吕本中 | 一卷。宋吕本中撰。吕本中,字居仁,号东莱先生。吕公著之曾孙。曾任济阴主簿、起居舍人,官至直学士院。一生著述甚丰,有《春秋解》十卷、《童蒙训》三卷、《师友渊源录》五卷。本书是一本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共有三十三则。吕本中曾任地方官多年,颇有阅历,书中所载多是他的切身体会。卷首即标明“清、慎、勤”三字,实为任官要旨。此书不载《宋史》本中列传,而见于 《宋史·艺文志》。此书有《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 |
益部方物略记 | 宋祁 | 物产志。宋宋祁撰。一卷。祁,字子京, 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天圣进士。官翰林学士,吏部侍郎。是书乃嘉祐二年(1057)祁知益州(今四川成都)时所作。约四千余字。体例仿万震《南州志》。共记海椶、楠、竹栢、海芋、鸳鸯草等草木四十一种,药属九种,鸟兽八种、虫鱼七种,总六十五种。每物首绘图谱,各系以赞,并附注其下。今图已亡,赞皆古雅。材料皆为作者询访所得,翔实具体。对研究川西平原古代生态环境有一定参考价值。末有海盐胡震亨跋。有《四库全书》本。 |
闽中理学渊源考 | 李清馥 | 九十二卷。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即记述从杨时至明末闽中理学的发展情况及代表人物。书名原为《闽中师友渊源考》,序文、凡列皆称旧名。体例先分别流派,凡某派传几人,某人为某派,一一考寻,如昭穆谱谍。其中家学相承或友而不师者,亦予并列,以明其学由来。每人一小传,传末各注所据书目,并以语录、文集中有关论学之语摘录于后,考证颇为详核。而对于败名堕节,贻玷门墙者,则削除不载。其人或良莠参半,则弃短录长。有 《四库全书》本、《爱日精庐丛书》本等。 |
办案要略 | 王又槐 | 清代的地方长官和司法人员中有相 当一部分人不熟悉法律。作者撰写《办案要略》旨在介绍办案经验,以增长官吏的办案知识,故内容颇求务实。全书的篇目为:论命案、论犯奸及因奸致命案、论强窃盗案、论抢夺、论杂案、论批呈词、论详案、叙供、作看、论作禀、论驳案、论祥报、论枷杖加减和论六赃。综合其内容主要可分三部分:勘验与定罪、量刑与执行、处理各种法律文书。作者认为,勘验与定罪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手段,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故常把此两者联系起来论述。主要有光绪十年(1884)元和张廷骧 刊行的《入幕须知五种》本和群众出版社 1987年出版的注译本。 |
棠阴比事 | 桂万荣 | 中国古代的一部案例汇编。宋代桂万荣编。1211年刊行,以后一再重刊,受到各朝统治阶级的重视。本书是在和凝、和㠓编撰的《疑狱集》和郑克编的《折狱龟鉴》两书的基础上选编出一部分,并从正史、野史、名人笔记中选出一些案例,合编而成的。原书分2卷,共144条,明朝吴讷又将它删去64条,剩80条,增补50条,共130条。内容有:原编“棠阴比事”包括小事函首、乖崖察额、彦超虚盗、吕妇断腕、王珣辨印、钱推求妇、程琳烓灶、孔察代盗、裴均释夫、曹摅明妇、魏涛证死等案例故事;“棠阴比事续编、补编”包括有寒朗悟帝、素立守法、李峤列枉、高柔察色、提举辩明、师泰折狱、筠守释诬等案例故事,介绍了封建社会执法、断狱、量刑等情况,总结了古代司法检验和审判的经验,其中许多案例,通过实地勘验调查案情原委、取得确凿证据等,对现存司法机关侦察破案、判罪量刑,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在当时对于指导司法活动,减轻人民讼累、避免冤案错案发生,加强封建统治,具有一定意义,它还流传到日本,被译为日文,对传播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
增广贤文 | 周希陶 | 清代以后流行的启蒙书。编著者不详。原名《昔时贤文》,又称《古今贤文》,后来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始定今名。清同治年间周希陶按音韵对此书作了重新编排,使之更易诵记。内容大多采自古代典籍和民间谚语,主要是人生和道德格言。由于其通俗易懂、容易记忆而风行全国,几至家喻户晓。“读了《增广》会说话”成了口头禅。书中宣扬封建三纲五常和传统的道德戒条,行为方式以及人生观。宣称“农工与商贾,皆宜敦五伦”,倡导存理灭欲的禁欲主义道德,“人欲从初起处剪除”。要求人们“守分安命”,容忍、谦让,“得忍且忍”,明哲保身,“无益世言休著口,不干己事少当头”。鼓励人们勤劳、节俭、行善止恶。但也批评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是一本内容庞杂,良莠并存的通俗道德教科书。 |
家范 | 司马光 | 北宋司马光撰。取唐代狄仁杰所著 《家范》之名,撰 《家范》10卷。全书之首以 《周易·家人卜辞》 和摘录 《大学》、《孝经》、《尧典》、《诗经 ·思齐》等书中的精语作为家范的总原则,自 “治家”至 “乳母”共19篇,广泛搜集历史上可以作为子弟榜样的历史故事、名言警句,加上自己的评论,分论家庭中不同身份人的不同行为规范和准则。提出齐家的准则是: 为人祖者,要“以义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为人父者,“爱子教之以义”,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子者,以孝为天经地义等。治家的总的方针是 “莫如礼”。内容接近于生活实际,语言比较通俗简洁,各种准则大多有可操作性。其目的在于敦厚子弟的道德,加强他们的封建家教,维护纲常伦理。本书版本有《四库全书》本等。《洪氏唐石经馆丛书》收录清朱轼点评 《家范》本,颇便阅读参考。 |
读书分年日程 | 程端礼 | 元程端礼撰。凡三卷,《纲领》一卷。程氏有感于时人教育子弟读书时不懂方法、不讲程序、不得要领而编撰。《纲领》一卷提纲挈领地标出为人、修身、读书治学、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正文三卷,前二卷有“读书工程”之称,从8岁入学前开始,依次叙述读书学习的步骤、程序,每个阶段应阅读的书目及具体教授方法、学习要求,对批点经书的方法,也做了详尽明了的介绍。后“国子监以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元史·程端礼传》)。并列举了大量他所推荐的参考阅读书目和导读要点。实际上,该“读书工程”是当时在学士子的课程表,犹似今日的教学计划。第三卷收录王柏《正始之音》、朱熹《学校贡举私议》、《调息箴》及程氏自撰的《集庆路江东书院讲义》。其中《正始之音》是王柏在贾昌朝《群经音辨》、郑樵《六书略》等小学著作基础上钞编而成的关于声韵和六书的著作。程氏的老师史蒙卿曾把朱熹的读书方法概括为“读书六法”,即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系用力。程氏《读书分年日程》以此为宗旨。王重民认为,程氏《工程》“在与课程进度表相适应的各门功课的参考阅读书目单之外,还有更广泛的总书目。这种更广泛的总书目,就是清代龙启瑞的《经籍举要》、张之洞《书目答问》的先声了”(《中国目录学史》第3章第7节)。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及《丛书集成》本等。 |
深衣考误 | 江永 | 清江永辨析历代关于深衣误注的著作。1卷。深衣之制,见于《仪礼》及郑注孔疏。其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 ,故谓之深衣。其制始于春秋。后世注家众说纷纭,多不得要领。江永认为郑注于裳衽之制、裁布之法,与 “续衽钩边” 之文本不误,“而疏家皇氏、熊氏、孔氏皆不能细绎郑说,遂失其制度。后儒更承伪袭舛,或以臆为之,考辨愈详,而误愈甚。其失自 《玉藻》始” (《自序》) 。故作是书,遂条引《玉藻》疏、《家礼·深衣制度》 ,其下求证于郑注,详加考证。书后附深衣裁布图、深衣裳裁布图、深衣前后图。又引 《家礼》深衣前后图、深衣前两襟相掩图、深衣前图,一一指其谬误。以其说求之训诂诸书,“虽有合与不合,而衷诸经文,其义最当。” “考证精核,胜前人多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成,未行于世。清道光五年,其孙江柏森携至粤东,编入《皇清经解》。又有李秉授刊本、阮刻经解本行于世。 |
深衣考 | 黄宗羲 | 清黄宗羲解释、辨证深衣制度的著作。1卷。深衣之制,见于《仪礼》及郑注孔疏。因时代久远,历代注家都不得要领。此书前列已说,后附深衣经文,然后并列朱熹、吴澄、朱右、黄润玉、王廷相五家图说,各指其谬误,总之务在出新。故其文变乱旧诂,穿凿臆测,多有乖谬,学者不可不察。如于上衣下裳之幅数,其说较孔疏之误更甚。又释 “衽当傍” 、“续衽”等,亦无所根据。有借月山房汇钞本、南菁书院丛书本。 |
幼学琼林 | 程登吉 | 是讲成语典故、名物制度常识的蒙学教材,清程允升著。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嘉庆间邹圣脉增补注释,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有的版本,名之为《幼学故事琼林》,“故事”是典故的意思。该书是一本知识汇编,博采古籍中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典故,分类编纂。全书共四卷,用骈偶语式叙述,便于诵记。其体例借鉴唐代李翰的《蒙求》,不少内容也取材于《蒙求》。卷一为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二为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三为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四为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共计33类。开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其对宇宙形成的认识虽不科学,但十分简洁地概括了古代宇宙论的基本哲学思想。末篇名为《花木》,“植物非一,故有万卉之名;谷种甚多,故有百谷之号。”旁及各类植物,包孕不少促人奋进的格言。全书两两相对的骈语,节奏感很强,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学童在朗读背诵中即能获得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幼学琼林》风靡全国百余年,不仅是学童启蒙必读,几乎家传户诵,与《三字经》、《百家姓》的覆盖面不相上下。 |
金楼子 | 萧绎 | 文集。梁人萧绎(508—554)撰。六卷。绎即南朝梁孝元皇帝,字世诚,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时梁宫中积四十年藏书八万卷。绎为太子时饱览群书,自号金楼子。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韦之托人,于是躬自搜纂以为一家之言,纂开辟以来至乎耳目所接,即以成书,为《金楼子》。原书十卷,十五篇。至明散佚。今存六卷,共十四篇,辑自《永乐大典》。前有元人叶森至正三年(1343)序,述其作意,并列十四篇之目为:兴王、箴戒、后妃,终制、戒子、聚书、二南五霸、说蕃、立言(上下)、著书、捷对、志怪、杂记(上下)、自序。其中《二南五霸》篇有目无文,仅存三条,皆与《说蕃》同,疑为后人误分,非原有之目,晁氏读书志,亦无此目。此书内容广泛,所引之周秦古籍,有为近世所未见者。其中大量创世神话传说和后世的山精水怪故事,都有文学价值。而谓优师技巧,作木人献周穆王,“趋走俯仰如人,锁其颐财可语,捧其手则可舞,当是机械人最早的记载。其立言篇更大量搜集具有哲理性的格言。从戒子篇所载“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若自修”看,他还是个开明皇帝。惜其早死。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百子全书》本。 |
艺文类聚 | 欧阳询 | 类书。唐欧阳询(557—641)等奉敕撰。一百卷。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入唐,累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唐高祖李渊因古今图书日渐繁多,欲知事之源流颇难寻究,故于武德五年(622)命询等修纂此书,至七年乃成。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 储宫、 人、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四十四部(一作四十八部或四十七部)。每部又分子目若干,凡七百二十余项。每目下“事居于前,文列于后”,辑录经史百家等书中有关故事、解释、传说等资料以记事。摘抄有关诗文、赋颂、歌赞等多种文体的句、段以为文,理清条序,事贯文存。并逐一注明引文出处,标以文体,或诗或赋。极便检索,并改变了以往类书有事无文之法。引征唐以前文献一千四百三十一种,今存已十不一、二,学者多用以辑佚、引证、汇录、校勘。后世类书多仿其体例。然门类子目颇有繁简失宜,分合不当之处,宋明坊刻多有窜乱。早有宋绍兴刊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明有六家刻本。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又以影印宋本作底本,取明本对校,参以凡所征引之书有传本者,以及宋以前之类书,重新校勘断句出版,附校记一千六百余条。 |
乐府杂录 | 段安节 | 又名《琵琶录》。笔记。一卷。唐段安节撰。安节临淄邹平(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及字号不详。段成式子,温庭筠之婿。乾宁中为国子司业,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通晓音律,能自度曲(《新唐书·段成式传)》。为补崔令钦《教坊记》之不足,而作是书。约成于唐末。录有乐部九则,歌舞、俳优三则,乐器十三则,乐曲十一则,傀儡戏一则。举凡唐代乐部管理制度、宫廷与民间乐曲、舞蹈、乐器之源流及艺伎小传均有记载。末附《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今图已亡,但对唐代燕乐研究,弥足珍贵。有《有山阁丛书》钱熙祚校本,《说郛》本,《古今说海》本等。今被收入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随园食单 | 袁枚 | 食谱专著。4卷。初刻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袁枚编。先论烹调原理,后述海味、肉类、禽蛋、蔬菜、点心、饭粥、茶酒等的烹制方法,涉及不少食养内容。全书有序和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章。是一部总结历代烹饪经验的有理论有实践的烹饪食疗著作,见解独到,阐发甚详,对当世及后世的食疗烹饪有很深的影响。作者强调“饮食之正”,认为“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并认为“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有嘉庆间刻本。 |
梦溪笔谈 | 沈括 | 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总三十卷。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祐进士,累官太子中允。翰林学士,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政治家。他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参与制定新法。晚年遭保守派迫害,一再贬谪。五十七岁后闲居润州京口(今江苏镇江东郊),筑室名梦溪。根据科学实践和平生见闻著此编。 全书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仪十七门;《补笔谈》仅分其中十七门,《续笔谈》不分门。按笔记体例共载六百○九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 医药、历史、文学、艺术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其中自然科学条目居三分之一。总结了古代直到北宋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记录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许多杰出的发明和创造,多为正史所不载,成为重要科技史料。记述各种社会历史事实,如李顺起义, 赋税徭役扰民,宋代西北和北方边备利弊,以及典制礼仪的演变,极具史料价值。沈氏诗文俱佳,记载故事、乐律、艺文、书画谬误、讥谑等门,多有文学史料,为研究文学艺术的重要参考材料,旦往往被后世艺术创作取资。本书为笔记文学之上乘。最早有宋乾道二年(1166)刻本,今存元明复刻宋本。一九五六年,胡道静据清光绪番隅陶氏爱庐刊本为底本,参以十数种版本校注出版《梦溪笔谈校证》、一九五七年,又有《新校正梦溪笔谈》,颇便研读。 |
握奇经 | 佚名 | 中国古代关于八阵布列的兵书。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1卷,380余字。相传书中的经文为黄帝臣风后撰,姜尚加以发挥引申,后来又经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作解。经文后附有佚名《握奇经续图》一卷,但仅存其目,无图。再后则附晋马隆《八阵总述》一卷。按《七略·兵书略》有“《风后》十三篇,图二卷”。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曰“依托也”。已定其伪。而《握奇经》之名,汉、隋、唐诸书《艺文志》皆不载。 |
历代兵制 | 陈傅良 | 中国古代最早的专论兵制的军事著作。南宋孝宗时陈傅良撰。共8卷,约4万字。该书按照朝代顺序,记述自西周到北宋的兵制。对西周的乡遂井田兵农合一制,汉代的京师兵、地方兵,隋、唐的府兵,唐代的骑、禁军,以及兵制的继承、发 展也有所论述。有关历代兵员征集办法,兵役、徭役情况,军功爵赏,兵员数额,军费开支,战争状况等亦有记述。对其中重要内容,还加以评论。如在兵农关系上赞赏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在征调问题上,主张爱惜民力反对征调无度;在统御关系上,强调权限分明,既要保证“强干弱枝”,反对“诸王擅兵”,又要保证将领必要的指挥权,反对“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在练兵问题上,主张号令严明,严加考核,选拔优秀,反对“练习不精”,等等。 该书对北宋兵制的流弊,言之尤详,旨在通过古今兵制对比,以针对南宋将弱兵骄,冗兵充斥,军费浩繁的现实,提供改革兵制的借鉴,以贯彻其兵要少但要至精的主张。《历代兵制》作为论述中国古代兵制的第一部专著,对后世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其学术价值至今仍值得重视和探讨。 |
何博士备论 | 何去非 |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1卷,28篇。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书成后,深得翰林学士苏轼赞赏,两次奏荐,乞换文资,并附呈此《备论》,以证实其“文章议论”。该书现存26篇。书中对战国至五代的兴衰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旨在以史为鉴。该书认为,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战争,战争既“有以 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重要的是看是否含乎“德”、合乎“顺逆之情”、“利害之势”。它强调,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智”,“智”胜于“勇”,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得真智之所在”,所以战胜了一味争强斗力的项羽; “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认为隋朝杨素堪称智勇兼备。书中对如何用“智”作了多方面的论述:认清主要敌人,以战国时六国之亡,“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为鉴;攻防的主次方向要分明,以晋灭吴所以胜,刘濞之所以败为例证;主张灵活用兵,“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推崇韩信、曹操“出奇应变”,多谋善断。 为了以智胜敌,主张利用“谋夫策士”,东汉末孙坚之所以“功业不就”,就是因为无人“发智虑之所不及”。书中提出君将要和谐,认为孙武、司马穰苴、周亚夫、诸葛亮、王猛等历代著名将相都是“深得于君”,权不中御,因而才能“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何博士备论》褒贬历史人物不囿旧说,苏轼赞誉它“论历代所 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当然,其中对某些人和事的评论,也难免有偏颇之处。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华岳 | 又名《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翠微北征录》。宋代论述抗金备战问题的兵书。南宋华岳撰。12卷。今存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刊本。该书主要由《平戎十策》和《治安药石》两部分组成。作者面对宋金对峙、征战不休的局面,既不同意主战派逞忿出兵,也不同意主和派偏安江南。他主张在内政不修,国力不足时,切忌与强大的敌国硬拼。因而建议以“和议”为缓兵之计,积蓄实力,拣选贤才,重赏功臣,抚慰民心,并针对女真铁骑横冲直撞的特点,具体提出了以车御骑,以弩陷骑等制骑战术。由于作者身遭厄运,书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并没有被宋朝廷所采纳,其书也被淹没三四百年。但至清代被重新搜寻到以后,仍受到兵学界的普遍重视。 |
三十六计 | 佚名 | 不分卷,无年代和作者可考。共分六套,每套六计,共三十六计。第一套战胜计,有“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有“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有“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姑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第四套混战计,有“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第五套并战计,有“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有“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前三套是处于优势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之计。各计解语有不少是用阴阳燮理,推演成为兵法的刚柔、奇正、进退以及攻守的变化。解语之后设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子、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既集中了古代兵家的奇谋方略,也集中了封建割据的尔虞我诈、掠夺兼并一类落后、反动的东西。它不能正确地阐明战争的实质问题,只局限于计谋的推演与施用上。 |
孙膑兵法 | 孙膑 | 中国古代军事著作。战国中期孙膑著 (为其门弟子所记,可能有部分自著)。《汉书·艺文志 ·兵书略》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 经籍志》已不见著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中发现其残简,经整理后编定为《孙膑兵法》。共收入竹 简三百六十四枚,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编,各十五 篇,共三十篇。上编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 《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 《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强兵》,下编 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 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 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由于简文残缺不 全,有些篇题是由整理者根据内容补加,《杀士》、《略 甲》等篇大多无法写出。虽其缺残,但仍可从中窥出其 军事思想之概略。它是对战国中期以前战争经验的总 结,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内容主要讲治军和 战略战术的原则,包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中 国军事理论的一份珍贵遗产。现有山东临沂银雀山汉 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张震泽《孙膑兵法校 理》等,可供研究参考。 |
练兵实纪 | 戚继光 | 中国古代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明代戚继光著,成书于隆庆五年(1571年)。 共9卷,附杂集6卷。现存有明刻本,清代以来有众多的抄本和刻印本,多种丛书亦收录。全书可分为练卒和练将两大部分。正集一至四卷为练伍法、胆气、耳目和手足,侧重单兵训练;五至八卷的场操、行营、野营、战约和杂集中的《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则为营阵训练。通过训练达到“联异为同,聚少成多,合寡为众”, “万人一心,万身一力”,以取得“防身杀贼立功”的实效。该书反映了在当时的作战 对象和火器大量使用的情况下编制装备的改进,即车、步、骑、辎各营配备较多火器。同时,反映了练兵方法的革新,即训练步兵、骑兵、车兵和铳手、炮手等配合作战,以发挥各种武器的威力。这具有时代的特点。作者认为:“练兵之要,在先练将。”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将官的品德修养,战术和技术修养,以及养兵、练兵、用兵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作者还主张兴办“武庠”,训练将官,并放到实战中锻炼,以培养深谙韬钤的良将。《练兵实纪》总结了明代的练兵经验,且文字通俗,便于官兵“口念心记”,掌握运用,对当时边备修整,保持安宁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后世兵家所重视。 |
太白阴经 | 李筌 | 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名《太白阴符》、《阴符太白阴经》,中国古代兵书。李筌撰。10卷,约2万余字。现存平津馆影宋抄本、明汲古阁抄本、清内府抄本等。《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多种丛书收录。《四库全书》本为8卷本。李筌,中国唐代学者,号少室山达观子,里籍生卒年均不详。官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唐代宗时任河东节度使都虞侯,后入山访道,不知所终。著有《孙子注》等10余种兵书,多已亡佚。本书分人谋、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遁甲、杂式等篇,思想内容较丰富。强调战争胜负取决于人的谋划、士兵勇怯、君主仁义及国家富强,而不靠阴阳鬼神。强调将帅用兵须团结内部,选拔人材,利用地形,发动政治攻势,提出了人无勇怯,勇怯形成于后天的思想。书中还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对军仪典礼、攻防战具、粮秣屯田、阵法队形、公文程式、人马医护等分别做了详细记述,推导出“方营图”、“风后握奇垒图”、“偃月营图”等阵图。所论不乏新意,颇为杜佑《通典》所推重。文中贯穿着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不仅具有军事学价值,也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
纪效新书 | 戚继光 | 中国古代军事、武术典籍。戚继光著。新版本由马明达点校,中国武术协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朝鲜以此书为基础编写了《武艺图谱通志》;日本除平山行藏翻印外,改名《武术早学》· 《军法兵记》· 《兵法奥义书》于江户时代出版。本书除卷首、附录,共18卷,约18万字。卷首有《或问》篇,阐述兵法、武艺之概要;卷1论述选兵、授器、束伍;卷2论述紧要操敌号令简明条款;卷3论述临阵连坐军法;卷4论述谕兵紧要禁令;卷5论述教官兵法令禁约;卷6论述比较武艺赏罚;卷7论述行营野营军令禁约;卷8论述操练营阵旗鼓;卷9论述出征起程在途行营;卷10论述长兵短用法;卷11论述狼筅、藤牌用法;卷12论述短兵长用法;卷13论述射法;卷14介绍拳经捷要;卷15论述布城诸器图;卷16论述旌旗金鼓图;卷17论述守哨;卷18论述治水兵。每卷各附图说明,其中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等篇记述了长枪、藤牌、狼筅、棍、钯、弓矢、拳法等武术,收录了“杨家梨花枪”(六合八母枪),俞大猷《剑经》等。本书是中国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颁布的第一批待整理古籍之一,并纳入中华武术文库古籍部。书中论述的军事、体育理论和实践,对研究古代军事史、武术史,练兵习武有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