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林泉高致 | 郭思 |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专著。北宋郭熙及其子郭思著。全1卷。《四库全书》本共收录《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6篇,而通行本无《画记》。前4篇为郭熙著,其子郭思著后两篇,并为前4篇注释,总成其书。郭熙(生卒年不详),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熙宁年间(1068—1077)曾为画院“艺学”,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曾为枢密院、学士院作壁画多处。一生作画百余件,传世作品尚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溪山秋霁图》、《幽谷图》、《窠石平远图》等约6件。本书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由于作者本人的实践基础深厚,故所论切贴深入,为历代山水画家所推崇。认为山水画的立意在于抒发“林泉之志”,“高蹈远引”,抒情畅意。主张画家要“饱游饫看”,使山川“历历罗列于胸中”,并抓住自然景色的特征,溶入人的感情,与自然发生共鸣。如“春山烟云连绵,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使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使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使人寂寂”。对于山水画的构图,总结了“三远” (平远、高远、深远)、“三大”(山、木、人三者之间,山大于木、木大于人)的提法,一直为后代山水画家所依循。对于山水画的笔墨技巧,提出墨有浓、淡、焦、宿、退,笔有勾勒、皴擦、渲染、点、刷等。由郭熙父子总结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宝贵经验,直至今天,对于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笔势论 | 王羲之 | 中国古代书学论文。又名《笔势论十二章》。晋王羲之撰。十二章。亦有人怀疑此文非王羲之所作。收入唐代韦续的《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未标作者,且说“不知何代所辑”。孙过庭《书谱》曰:“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本文开篇即言明此文是给其子子敬学书而作:“略修《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总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其便宜。”提出“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创临章第一》),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此处指临摹而言,与王羲之重“意”的思想并不矛盾。亦提出“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启心章第二》)的命题,注重“启心”。另对书法之形体结构、点画笔法、笔画布局、运笔神采、学书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 |
书旨述 | 虞世南 | 又名《书旨术》。一篇。书论。唐代虞世南撰。此篇是通过人物对话随记年代、考究兴亡,简述书体源流变化的作品。其论从元龟者举而叙之,先以“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概略述之,然后自史籀起分述,其内容大体围绕书体的来源、产生原因、实际应用及发展变化等项进行,直到今体。文章语意连贯,内容互有衔接,对源远流长的书体变化可成纵观。“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言语,必撰其理,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篇末阐明“书法玄微,其难品绘,今之优劣,神用无方,小学疑迷,惕然将寤。而旨述议,其可闻乎?”今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刊本。 |
笔髓论 | 虞世南 | 唐虞世南著。论述书法艺术,分《原古》、《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七节。认为书法艺术之美来源于客观自然,其“动静”禀于“阴阳”之气,其形体模拟“万物”之象;又是艺术家“心”、“性”的表现。强调艺术家审美思维的重要,认为领悟书法之美须资于“神遇”、“心悟”。若“心悟于至妙”(《契妙》),则“书契于无为”、“契以天真”。能在“至微至妙”的审美思维统帅下,自然而然地臻于妙境,不假勉强造作,亦非言语所能说明。因而强调作书时须“引兴”、“取兴”,激发、保持审美兴会,“兴尽则已”(《释草》)。作书前须“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使心“契于妙”(《契妙》),达到兴会淋漓、审美思维积极活跃的妙境。审美思维之重要,犹如国之君,其“妙用无穷,故为君也”,而“手为辅”(《辨应》)。“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释真》)。强调书法中和之美,“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则冲和之谓也”(《契妙》)。收入康熙静永堂刻本《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全唐文》,二本文字略有不同。 |
笔法记 | 荆浩 | 山水画论。一作《山水受笔法》、《水山录》。 五代荆浩。 一卷。 约920年。 有《画苑》本、《书画谱》本、《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收入。著者假托在太行山洪谷石鼓岩间遇一老人的答问,谈论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实为著者对东晋至隋唐五代的山水画创作经验进行总结。通篇借与石鼓老叟对话,来阐明画理,立论精辟, 分析透彻。 提出画有“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 以此作为山水画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提出“似者, 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 气质俱盛”的见解;从品评标准和表现要求方面提出“神”、“妙”、“奇”、“巧”的“四品”; 用笔方面的“筋、 肉、 骨、气”的“四势”;指出画分“有形”和“无形”的“二病”。 认为“山水之象, 气势相生”,“写云林山水,须明物像之原”,“随类赋彩, 自古有能”而“水晕墨章”兴于唐代。通过“古松赞”说松树“不凋不容,惟彼贞松”, 乃有“君子之风”。认为吴道子“有笔无墨”, 项容“有墨无笔”。为中国山水画论较完整的理论著作。 |
寓意编 | 都穆 | 一卷。杂著。明代都穆撰。是书记其所见书画名迹,及当时收藏名氏,共六十条。所论书画墨迹,皆属精要。所载“颜鲁公《争座位帖》”、“薛尚功摹《钟鼎款识帖》”,足资鉴别。其中有仅录书画品名和都氏未曾见者,或间受他人亲见的名迹,仅列其名,以待后人征访。是书似随笔记录,并未成书,故行文简略。其体例仿米氏《书画史》。还当为注意一事,据《四库提要》载,世有刻本别为穆氏《铁网珊瑚》二十卷,其第五、第六两卷题《寓意上》、《寓意下》,乃多一卷。考其上卷所载书画,每条各系以收藏之家,而下卷则否。以上卷之末语意所云,已为终篇,不应更有下卷。《四库全书》考订都氏《铁网珊瑚》所著录之下卷,当由误记或刻本偶伪。《四库全书》考订都氏《铁网珊瑚》伪托有明证可据,故仍以陈继儒所刻一卷著录,以存其旧。今有《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奇晋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羯鼓录 | 南卓 | 唐南卓撰。一卷。卓字昭嗣。进士出身。初授拾遗,大中时任黔南经略使。是编分前后二条,前录叙述羯鼓源流、形状,开元天宝时羯鼓五事, 广德时一事。成书于大中二年(848)。后录载崔铉说宋璟知音事,并载诸宫曲名、佛曲、食曲等调名,共一百二十八曲名。全篇约三千字。成书于大中四年。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版本较多,主要有《续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笈》、《说郛》 (宛委山堂本)、《五朝小说》、《四库全书》、《唐人说荟》、《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画继补遗 | 庄肃 | 画史著作。南宋庄肃撰。此书是邓椿《画继》的续补,故称《画继补遗》。于元大德二年(1298)成书。辑 录南宋绍兴元年(1131)至德祐元年(1275) 间画家八十四人小传,分上、下两卷,上卷 记缙绅、僧道、士庶,下卷记画院众工。《画继补遗》舛错脱漏不少,长期以来 未得重视,其地位难与《画继》比肩,然而 由于此书是记录南宋画史的早期资料,不 应忽视。书中均为画家传记,缺乏理论 性,难以构成真正的画史著作体系。作者 对院体画风颇多非难,抑马远、夏珪等名 家,然而又不似邓椿之推崇文人画,却对 金碧青绿的赵伯驹表示赞赏。除《画继补遗》外,《画继》续编者尚有 陈德辉的《续画记》,滕霄《图绘宝鉴续编 序》谓此书所载自高宗迄宋终,计画家一 百五十人,惜原书已佚,难知其详。自元 陶宗仪以来,均不知《画继补遗》作者,明 黄虞稷错作“明嘉兴吴景长撰”,直至清黄 锡蕃得明罗凤抄本,才知作者为庄肃。有《四库全书》所采用的天一阁藏本, 新刊本有《中国美术论著丛刊》本,与邓椿 《画继》合刊,黄苖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 社1963年版。 |
画继 | 邓椿 | 画论著作。十卷。宋邓椿撰。初刊于南宋时期。该书一至七卷是当时画家的传记。其中,一至五卷按画家记录:卷一《圣艺》记徽宗皇帝;卷二《侯王贵戚》记郓王等十三人,都是王侯贵族画家;卷三《轩冕才贤》、《岩穴上士》记苏轼等二十三位画家;卷四《搢绅韦布》记刘明复等四十五位画家;卷五《道人衲子》、《世胄妇女》记甘风子、宋庄等四十一位画家。六、七两卷按画类记录:卷六分《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四类,共记画家七十五人;卷七分《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四类,共记画家二十二人。卷八所记乃作者所见私家收藏的作品目录,题《铭心绝品》。九、十两卷则以杂记体裁,阐述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画继》的最早版本是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舖刊本。现存通行的有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清《四库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
棋经十三篇 | 佚名 | 围棋专著。简称《棋经》。对撰者和撰写时代说法不一,有认是宋代张拟、张靖、刘仲甫、元代晏天章以及宋代以前的人所作。共十三篇。内容涉及围棋的规格等级、品德风格、术语、战略战术等,有文无图,理论较为全面,初刊载于宋谱《忘忧清乐集》,元明诸谱也分别刊登,各本文字略有同异 |
氾胜之书 | 氾胜之 | 西汉农学家氾胜之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均有提及。全书18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农学专著。唐人贾公彦认为:“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该书在宋元时期失传,今仅有辑自《太平御览》、《齐民要术》等书的片断,约有3700多字。该书总结了西汉后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作技术。书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有不少宝贵经验,并且大都符合科学原理。现存文字的内容涉及早禾、晚禾、麦、稻、稗、黍、大豆、小豆、麻、瓠、桑等农作物,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农作物栽培技术、区种法、整地技术、选种和留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项目。其中最突出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还有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技术水平。另外象穗选法、稻田中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桑苗截干法等,也很突出地标志着西汉关中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
补农书 | 张履祥 | 反映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农书。清张履祥撰。成书于1658年。此书为补明末《沈氏农书》而作。内容包括“补农书后”22条,主要论述农桑园圃事宜;总论9条,述地主持家操业之经验;附录8条也多与农事有关。介绍了我国南方江浙一带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经验和集约经营等方面的知识,记载了桐乡等地较重要的经济作物如甘菊、大麻、梅豆和芋艿等的栽培技术。内容广泛、实用。乾隆年间,朱坤编辑《杨园全集》时把《沈氏农书》与该书合为一本,分为上、下两卷,并统称作《补农书》。《沈氏农书》卷有4部分内容,其中“月令”部分按月列举重要农事、工具和用品装备等;“田地法”部分记述稻、桑栽培事宜;“蚕务(附六畜)”部分介绍养蚕、丝织和六畜饲养;“家常日用”部分关于农副产品加工和贮藏,另附“区田法”。书中介绍的耕作技术、农业资源利用、集约经营基本措施、农业商品生产和雇佣关系等以及提供的农副产品单产、价格、利润等数据,为研究明末清初嘉湖地区农业生产和技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有的至今对农事仍有参考价值。 |
蚕书 | 秦观 | 一卷。北宋秦观著。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蚕书》分《种变》、《时食》、《制居》、《化治》、《钱眼》、《锁星》、《添梯》、《车》、《祷神》、《戎治》十目。全书简明地叙述了从浴种到缫丝的全过程,还涉及缫车的结构、用法。作者说:“而桑土既蚕,独言于兖。然则九州蚕事,兖为最乎?予游济闾之间,见蚕者豫事时作,不妇不蚕,比屋置之。故知兖人可为蚕师。今予所书有与吴中蚕家不同者,皆得之兖人也。”由此可知作者所记乃兖州(今属山东)人的蚕法,而且是从直接观察得来的。文虽简略,但仍极可贵。后世多种丛书均将此书收入。本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蚕丝专书,它为了解北宋时期兖州地区的养蚕生产技术状况提供了一个很可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经济史颇有意义。 |
宣和北苑贡茶录 | 熊蕃 | 宋代茶书,熊蕃撰,其子熊克增补,1卷,今存。熊蕃,字叔茂,建州建阳人,善属文,工吟咏,宗王学。筑室题额曰“独善”,学者因号为独善先生。是书作者撰于宣和三年至七年(1121~1125)间,生前未刻印。绍兴二十八年(1158),其子熊克摄事北苑,承父遗志,加以增补,模写绘图,《贡茶录》记徽宗时贡茶凡41品,今存图38幅,赖说郛本保存规格(注于茶品下),又附录乃父《御苑采茶歌》10首,始刊于淳熙九年(1182)。此书内容为宋代北苑贡茶简史,其图尤可贵。四库本据《永乐大典》本录出,有图有注,清代汪继壕校注本刊于《读画斋丛书·辛集》,乃现存各本中允称精善之本。余参见万国鼎先生《茶书总目提要》之说。 |
古今刀剑录 | 陶弘景 | 兵器史书。旧题梁陶弘景撰。弘景, 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 人。曾官齐奉朝请, 后辞官归隐句曲。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和医学家。是书一卷,所计共七十四事,皆刀剑之属, 其中记帝王刀剑自夏启至梁武帝四十事, 诸国刀剑自刘渊至赫连勃勃凡十八事, 吴将刀自周瑜以下十事,魏将刀自钟会以下六事。所记内容,证以唐李绰《尚书故实》 为据, 虽文字小有异同, 而大旨则无不合。但今所传, 内容多有考证不周者,亦有舛误、失真之处, 如将蜀将误入吴将中, 董卓、袁绍编入魏将中等, 故《四库全书总目》疑有后人窜作。但可借以考查古代兵器。今存 《汉魏丛书》本、《百川学海》本、《群芳清玩》本、《龙威祕书》本、《说郛》本。 |
洛阳牡丹记 | 欧阳修 | 欧阳修撰。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二。作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牡丹的专著,全文分《花品序第一》,《花释名第二》,《风俗记第三》和《牡丹记跋尾》四部分。《花品序第一》,写天下牡丹不能与洛阳牡丹相敌,洛阳牡丹花果为天下第一,驳斥洛阳牡丹之美盛,乃因洛阳居九州之中、得中气之和的说法,并记20多种特著之花名。《花释名第二》,详记牡丹各种品种的得名之由来,花色之特点,尤见名贵品种的产生是人们长期精心培育的结果,指出牡丹不载于文字,文人吟咏篇什不多。《风俗记第三》,记叙洛阳人爱花赏花之习俗和向朝廷贡花之事,并对接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等方法,详加说明,反映出当时园艺栽培之技术。《牡丹记跋尾》则叙蔡君谟书此“记”于石的经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言不繁,说事明晰。知识性很强,文风也朴实自然。在结构和行文上对陆游《天彭牡丹谱》有影响。 |
扬州芍药谱 | 王观 | 植物谱录。北宋王观撰。1卷。观字通叟,泰州如皋(今属江苏)人,一说高邮(今属江苏)人。嘉祐进士。累迁大理寺丞。熙宁八年(1075)知扬州江都县事。时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遂在前人旧作基础上撰为此书。全书分三部分。首论扬州芍药之盛,肯定人力的精心栽培可“盗天地之功”,故芍药奇容异色出于人间。又叙栽培之法,认为其花须二三年一分,分时以清水洗净,削去老硬病腐处,用新土施肥培植,可使花蕊繁盛,颜色多变。中评品等,大致本刘攽《芍药谱》而略易其次第,凡分上之上至下之下六等31品。此外又新增8品,不列等。后论芍药名于宋初,前人皆未及之。又指出新增8品系得于民间最佳者,然“花之名品,时或变易”,后世或有“出兹八品之外者”。此书为现存较早的芍药专谱,对研究芍药品种、培植等有一定价值。有《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墨海金壶》、《扬州丛刻》、《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茶具图赞 | 董真卿 | 茶具专著。旧题审安老人撰,今考定为董真卿撰。成书于宋咸淳五年 (1269),有明代沈津 《欣 赏编全本》本、汪士贤 《山居杂志》本、孙大绶刊本、喻政 《茶书全集》等刊本。该书集绘宋代著名茶具12件,每件各 有赞语,并假以职官名氏,计有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 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 提点、竺副帅、司职方。此书可见古代茶具形制,其中铁碾 槽、石磨、罗筛等为宋时制造团茶专用,明朝已无这些器具。 该书有芝园主人茅一相序、朱存理后序,另有明正德六年 (1511) 沈杰总序。 |
刘氏菊谱 | 刘蒙 | 一卷。宋刘蒙撰。刘蒙,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刘氏菊谱》大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谱叙,首论古代正人达士多吟咏菊之高洁,次叙菊花之功用,后叙作此谱之缘由。作者自称崇宁甲申(1104)九月为龙门之游,访刘元孙所居,见刘氏“萃诸菊而植”,“朝夕啸咏乎其侧”,相与订论,并“访其居之未尝有”,而作是谱。第二部分为说疑,主要是对古人所记菊品与当时多有不同提出质疑。第三部分为定品,主要论述菊花的品评办法,应该以花品的色、香、态为品评标准,指出龙脑为菊花诸品之冠。第四部分为菊品,主要列出名菊花龙脑以下三十五品,分叙各花品的产地、形、色、香,并加以品评。第五部分为杂记,分叙遗、补意、拾遗三篇。是书叙菊花产地、品种十分详尽,与史正志、范成大之谱偏于一隅大有不同。关于对菊品的栽种、灌溉、菊病涉及甚少。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 |
史氏菊谱 | 史正志 | 又名《史老圃菊谱》、《菊谱》。植物谱录。南宋史正志撰。1卷。正志晚年致仕,居苏州养花消遣,见牡丹、芍药、海棠与竹皆有谱,遂以所见撰为此谱。前有自序,称所收27种,实为28种,其中黄色13种,白色10种,杂色红紫5种。其论色素演变曰:“白菊一二年多有变黄者。余在二水植大白菊百余株,次年尽变为黄花。”又曰:“花瓣结密者不落。盛开之后,浅黄者转白,而白色者渐转红,枯于枝上。”遂以菊有落有不落,讥欧阳修、王安石于草木之名未能尽识,而有《楚辞》落英为何花之争。为现存较早的菊谱,于研究当时菊花品种、变异有一定价值。有《百川学海》、《说郛》、《香艳丛书》、《丛书集成初编》诸本。 |
墨法集要 | 沈继孙 | 一卷。明沈继孙撰。古法以松煤製墨,南唐李廷珪始兼用桐油,元、明以后多用油烟。此书专论油烟製墨法,自浸油至试墨之各道工序,叙说详明,有图示二十一幅。旧时论墨著述,皆言说松烟墨,是编乃油烟墨专著之嚆矢。叙次详核,条理整然,遂为近代墨坛所祖。继孙早岁为墨匠,惜无遗品可考,故其巧拙不甚了了。而是编所言,皆据实録,价值殊高。载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 自序。原书已佚,现存本为清·乾隆时(1736—1795)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刊有《美术丛书》本。 |
范村菊谱 | 范成大 | 《范村菊谱》一卷,宋范成大撰。记所居范村之菊,成於淳熙丙午。盖其以资政殿学士领宫祠家居时作。自序称所得三十六种,而此本所载凡黄者十六种,白者十五种,杂色四种,实止三十五种,尚阙其一,疑传写有所脱佚也。菊之种类至繁,其形色幻化不一,与芍药、牡丹相类,而变态尤多。故成大自序称东阳人家菊圃多至七十种,将益访求他品为後谱也。今以此谱与史正志谱相核,其异同已十之五六,则菊之不能以谱尽,大概可睹。但各据耳目所及以记一时之名品,正不必以挂漏为嫌矣。至种植之法,《花史》特出芟蕊一条,使一枝之力尽归一蕊,则开花尤大。成大此谱,乃以一榦所出数千百朵婆娑团植为贵,几於俗所谓千头菊矣。是又古今赏鉴之不同,各随其时之风尚者也。又案谢采伯《密斋笔记》,称《菊谱》范石湖略,胡少瀹详。今考胡融谱尚载史铸《百菊集谱》中,其名目亦互有出入,盖各举所知,更无庸以详略分优劣耳。 |
歙州砚谱 | 唐积 | 一卷。宋唐积撰。书为记述歙州砚台种类、制作的专书。全书分采发、石坑、攻取、品目、修斫、名状、石病、道路、匠手、攻器十部分。所记开凿制造之法十分详尽,以端样最为珍贵。《书录解题》称该书为《歙砚图谱》,米芾称为《歙州砚图》,该书原来有图有谱,而今传世本有谱无图,这是因为左圭刊入《百川学海》时,认为绘图繁费,删而不载,现已无从考补。现存《百川学海》本、明华氏刊本、《说郛》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
端溪砚谱 | 佚名 | 一卷,不着撰人名氏,卷未有淳熙十年东平荣芑跋曰:“右缙云叶樾交叔传此谱,稍异于众人之说,不知何人所撰。称徽祖为太上皇,必绍兴初人”云云,是当时已不详其出自谁手矣。其书前论石之所出,与石质、石眼;次论价次,论形制;而终以石病。唐柳公权《论砚》:“首青、绛二州,不言端石”;苏易简《文房四谱》亦尚以青州红丝砚为首;自是以后端砚始独重于世,而鉴别之法遂愈以精密。此谱所载于地产之优劣、石品之髙下,皆剖晰微至,可以依据。至如当时以子石为贵,而此独辨其妄,故荣芑以为“稍异于众人之说”,葢指此类而言。自米芾《砚史》已云:“遍询石工未尝有子石”。芾为含光县尉,尝亲至端州得其详,而其言正与此合,亦足以知其说之真确也。 |
茶寮记 | 陆树声 | 品茶专著。明代陆树 声撰。成书于明隆庆四年 (1570)前后。有明代喻政《茶书 全集》本、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续说郛》刊本等。凡 一卷,约五百字,系陆氏家居时与终南山僧明亮同试天池茶 而作。前有引言性质的 “漫记”一篇,后分人品、品泉、烹 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主要论述烹茶方法以及 饮茶的人品、伴侣和兴致。虽寥寥数百言,聊以寄意而已, 但论品茶与人品结合,对研究中国古代茶道颇有价值。该书 《古今图书集成》本,仅前面 “漫记”(称为 “总叙”)文字 相同,后16则内容与其他刊本均不同,似为张冠李戴。又 《夷门广牍》本附录的16条,抄自 《清异录》和 《荈茗录》 等书,似非陆著原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