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图画见闻志 | 郭若虚 | 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北宋郭若虚著。郭若虚,太原人,生卒年不详,为宋真宗郭皇后之侄孙。熙宁三年(1070)任供备库使,曾以贺正旦副使之职出使辽国。本书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续,共六卷。第一卷《叙话》,包括十六篇论述,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绘画思想与艺术见解。主要论述了绘画的规鉴作用,表现不同人物神貌和物象特征的方法,认为气韵为轩冕才贤所有,并批评了用笔“版”(板)、“刻”、“结”的三种弊病;阐述了五代至宋初诸名家画风的异同,如李成、关仝、范宽北方三家山水和黄荃、徐熙两家花鸟画派的渊源和特点;兼从画科盛衰论古今优劣,鲜明地指出“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文中还记述了宋初皇室搜访名迹的活动。第二卷至第四卷为《纪艺》,记载了唐会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间二百八十四位画家的生平、师承、擅长、艺术思想和绘画成就等。北宋画家按地位先分出帝王、王公士大夫两类,地位一般的画家则归类到山水、花鸟、杂画中分述,皆不分品。第五卷《故事拾遗》和第六卷《近事》,专录画坛遗闻轶事,前者采自前人著作中有关唐至五代间画家的故事传说,后者为作者对当时画坛耳闻目睹之事件的记录,本书较多利用了前人著作成果,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名画记》记传体与史论相结合的传统,保存了大量绘画史料,在中国绘画史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
唐朝名画录 | 朱景玄 | 唐代朱景玄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绘画断代史。作者系吴郡人,生活于唐宪宗元和年至武宗会昌年间(806~846),曾官翰林学士,太子谕德。朱景玄以“寻其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为原则写成本书。书中将绘画分为人物、禽兽、山水、楼殿屋木四科,以人物为重,按“神、妙、能、逸”四品评鉴唐代画家吴道子等一百二十余人,“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品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先在目录中注明每家所擅画科,次立小传,略叙事迹,评论画艺。在入品画家中,定为一尊的是居神品上的吴道子,称之为“冠绝于世,国朝第一”。引人注意的是,与同时的张彦远不同,他将类同“自然”的逸格置于末品。本书记载虽间有舛误,多半尚较确当,在品格中略叙其事,可谓创举。开后世之先河,为唐代画家保存了不少史料。 |
山水纯全集 | 韩拙 | 中国北宋韩拙(生卒年不详)著,中国画论专著,成书于1121年以前,通行本有5卷和1卷两种。内分10篇:《论山》、《论水》、《论林木》、《论石》、《论云霞烟霭岚光风雨雪雾》、《论人物桥彴关城寺观山居船车四时之景》、《论用笔格法气韵之病》、《论观画别识》、《古今学者》、《论三古之画过与不及》。作者按不同景物及需要,论述了山水画的各种画法及注意点,以准确表达四时景象及八方山川的不同体貌。在评述笔墨运用中易犯的忌病及得失时,作者尤为注重和强调作画要有规矩法度,要师学专心和持之以恒,主张笔墨技法要服从于对象的表现,既要高度发挥笔墨的妙处,又要做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而合乎“格法”。全书分类评说,不为虚标空泛之谈,历来为山水画家者所重。主要版本:明沈辨抄本(常熟铁琴铜剑楼藏)、《画苑补益》本(1卷,缺最后1篇)、《说郛一百二十局》本(5卷10篇)等。近现代刊行的《美术丛书》(黄宾虹、邓实编)、《画论丛刊》(于安澜编)、《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等,皆有辑录。 |
圣朝名画评 | 刘道醇 | 《四库全书》采择的浙江苑懋柱家天一阁藏书,其名为《宋朝名画评》。绘画品评著作。三卷。北宋刘道醇撰。成书约在北宋元丰年间(1080年前后)。刘道醇,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生平事迹无考。另著有《五代名画补遗》一卷。《圣朝名画评》,首有序文一篇。正文分六门:人物、山水林木、畜兽、花草翎毛、鬼神、屋木。每门之中,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分上、中、下三等。共录北宋及五代画家九十余人,先分品,然后各系以传,传后加以评语 |
德隅斋画品 | 李廌 | 中国画品评著作。北宋李廌著。一卷。成于元符元年(1098)。主要版本有《说郛》本、《詹氏画苑补益》本、《宝颜堂秘笈》本、《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本、《涵芬楼秘笈》本、《画品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等。主要记宗室赵令畤官襄阳,行橐中所藏唐五代以及北宋名画二十二件,如萧衍、范琼、孙位、张南本、赵公祐、勾龙爽、厉归真、徐熙、郭忠恕、石恪、赵昌、李公麟、包鼎等。 |
翰墨志 | 赵构 | 又名《评书》、《高宗翰墨志》、《思陵翰墨志》。一卷。杂著。宋代赵构撰。乃汇辑平日论书之笔札而成,非一时之作。凡二十二则。大旨所宗,在于二王。自称五十年来未尝舍笔墨,可知其用功之勤。言宋代无字画可称,可窥其眼界之高。论学米书者,不过得其外貌,“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可见其评析之深。言米芾“觉其词翰同凌云之气”、杨凝式“其知与字法亦俱高”,可见其研品之备。又谓学书,宜先学正书,而正草又不可不兼有,今书家犹奉为指南。有《百川学海》本、《说郛》本、《王氏书苑》本、《詹氏书苑补益》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宣和画谱 | 佚名 | 有作品著录的传纪体绘画通史。共二十卷,成书于宣和二年(1120)。无编者姓名,为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由官方主持编撰而成。卷首有宋徽宗赵佶的《御制序》。书中共收录自北宋太祖至徽宗时期宫廷所藏魏晋至北宋历代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的作品共六千三百九十六件。按画科分十门:道释四十九人,人物三十三人,宫室四人,番族五人,龙鱼八人,山水四十一人,畜兽二十七人,花鸟四十六人,墨竹十二人,蔬果六人。每门均先作叙论,叙述该画科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然后依时代先后为画家评传,传后则列画目和件数。蔡絛《铁围山丛谈》载书中论述的作品大都由米芾所鉴别。作者采取“因人而论世”的方式论述时代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末期皇家的审美意识,主张绘画的社会教育作用,强调“是则画之作也,善足以观时,恶足以戒其后”。同时强调绘画要有艺术感染力。对于作品提倡“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且更应重视立意和格调。书中艺术观点反对画家的评论,与宋代画院品第标准一致。但《笔塵》认为“《画谱》采苓诸家记录,或臣下撰述,不出一手,故有自相矛盾者”。虽然书中缺乏对绘画发展的综合性的概括论述,只录作品题目,而不加说明,过于简略。加之鉴别去取,有时难免欠精,致使真伪相杂。且因蔡京执政,颇多书画名家被黜,对画家评论,亦有失当之处。然而在官家著录中,本书仍不失为绘画著录方面的重要典籍之一,对研究北宋及以前画家创作情况和绘画收藏史变迁,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
书法雅言 | 项穆 | 明项穆撰。沈思孝序。一卷。分书统、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用、知识等十七节。其中多有创新之说,如“形质”中在“中和”、“肥”、“瘦”三种书法形态之外,又提出“瘦而实肥”的“清妙”和“肥而实秀”的“丰艳”。又在“老少”中提出书法“老”与“少”的命题。认为“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融而通焉,书其几矣。”这些新颖的见解充实了我国古代书论的宝库。有明万历刊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
画山水赋 | 荆浩 | 《画山水赋》一卷、附《笔法记》一卷,旧本题唐荆浩撰。案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曰,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五季多故,隐於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著《山水诀》一卷。汤垕《画鉴》亦曰荆浩山水为唐末之冠,作《山水诀》,为范宽辈之祖。则此书本名《山水诀》。此本载詹景凤王氏《画苑补益》中,独题曰《画山水赋》。考荀卿以後,赋体数更,而自汉及唐,未有无韵之格。此篇虽用骈辞,而中间或数句有韵,数句无韵,仍如散体,强题曰赋,未见其然。又以浩为豫章人,题曰豫章先生。益诞妄无稽矣。别有《笔法记》一卷,载王氏《画苑》中,标题之下注曰一名《画山水录》。案《唐书·艺文志》载荆浩《笔法记》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作《山水受笔法》一卷,沁水荆浩浩然撰。今检记中称石鼓岩前遇一叟,讲授笔法。则陈氏所记乃其本名,《唐志》所载乃省文呼之,王氏《画苑》所注又後人改名也。二书文皆拙涩,中间忽作雅词,忽参鄙语,似艺术家粗知文义而不知文格者依托为之,非其本书,以相传既久,其论亦颇有可采者,姑录存之,备画家一说云尔。 |
传神秘要 | 蒋骥 | 肖像画技法论著。一卷。清蒋骥撰。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年)以前。《传神秘要》全书凡二十七目:分为传神以远取神法、点睛取神法、眼珠上下分寸、笑容部位不同、取笑法、神情、闪光、气色、用全面颜色法、笼墨、用笔总论、用笔四要、砌染虚实不同、起手诀、用笔层次、鼻准与鼻相参核法、起稿算全面分寸法、全局、生纸画法、礬纸画法、设色层次、用粉、补缀、火气、气韵、白描、临摹。书前有程嗣立乾隆七年(1742年)序文一篇。《传神秘要》作为肖像画技法专论著作,论述极详。近人余绍宋认为“元王思善(绎)所作《写像秘诀》,语焉未详,疑非全帙。得此编补益之,写真一道,可云无蕴不宣矣。”唯编次先后顺序,略嫌凌杂,但持论研析精微,亦有见地。《传神秘要》主要版本为《蒋氏游艺秘录》本、《借月山房汇钞》本、《泽古斋丛钞》本、《四铜鼓斋论画》本。收入《美术丛书》、《画论丛刊》、《中国画论类编》。 |
海岳名言 | 米芾 | 一卷。北宋米芾撰。是编所録为米氏平日论书之语,表题 “名言”,当係后人所加。辞句豪快,其旨大抵宗魏、晋而薄唐、宋,从唐欧阳询、徐浩、薛稷、顔真卿、柳公权至宋蔡襄、沉辽、黄庭坚、苏轼、蔡京、蔡卞等,无不论难抨击。讥诋欧、柳书为丑怪恶札之祖;徐书肥俗更无气骨,薛稷大字用笔如蒸饼;顔鲁公真书便入俗品,云云。不免于言矜肆之习,抑扬太过。而所论运笔、布格之法,自有独到语,自抒心得,实能脱落蹊径,别阐精微,为书家之圭臬,临池者所宜探索也。然止二十余项,仅属小篇而已。刊有《王氏书苑》 本、《百川学海》 本、《说郛》 本、《美术丛书》 本、《盐邑志林》本、《四库全书》本、《横山草堂丛书》本、《湖北先正遗书》 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古画品录 | 谢赫 | 又称《古今画品》或《画品》。 画评、 画品。南朝齐谢赫。 南朝齐梁画家谢赫著。共一卷。成书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532~549)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品评画家绘画的论著。 有《津逮》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书画谱》本、《学津讨原》本、《美术丛书》本。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根据他们的艺术造诣, 分成六品: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第二品顾骏之、陆绥、袁茜。第三品姚昙度、顾恺之、毛惠远、夏瞻、戴逵、 江僧宝、 吴暕、 张则、陆杲。第四品蘧道愍、章继伯、顾宝光、王微、史道硕。第五品刘顼、晋明帝、刘绍祖。第六品宗炳、 丁光。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论”,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指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品评绘画的重要著作。树立了绘画批评的典范,成为后世论画和鉴赏批评的标准, 以致“六法”一词,后来引伸成为中国画的代称,或理论、技法的总称。 |
林泉高致 | 郭思 |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专著。北宋郭熙及其子郭思著。全1卷。《四库全书》本共收录《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6篇,而通行本无《画记》。前4篇为郭熙著,其子郭思著后两篇,并为前4篇注释,总成其书。郭熙(生卒年不详),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熙宁年间(1068—1077)曾为画院“艺学”,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曾为枢密院、学士院作壁画多处。一生作画百余件,传世作品尚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溪山秋霁图》、《幽谷图》、《窠石平远图》等约6件。本书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由于作者本人的实践基础深厚,故所论切贴深入,为历代山水画家所推崇。认为山水画的立意在于抒发“林泉之志”,“高蹈远引”,抒情畅意。主张画家要“饱游饫看”,使山川“历历罗列于胸中”,并抓住自然景色的特征,溶入人的感情,与自然发生共鸣。如“春山烟云连绵,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使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使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使人寂寂”。对于山水画的构图,总结了“三远” (平远、高远、深远)、“三大”(山、木、人三者之间,山大于木、木大于人)的提法,一直为后代山水画家所依循。对于山水画的笔墨技巧,提出墨有浓、淡、焦、宿、退,笔有勾勒、皴擦、渲染、点、刷等。由郭熙父子总结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宝贵经验,直至今天,对于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笔势论 | 王羲之 | 中国古代书学论文。又名《笔势论十二章》。晋王羲之撰。十二章。亦有人怀疑此文非王羲之所作。收入唐代韦续的《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未标作者,且说“不知何代所辑”。孙过庭《书谱》曰:“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本文开篇即言明此文是给其子子敬学书而作:“略修《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总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其便宜。”提出“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创临章第一》),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此处指临摹而言,与王羲之重“意”的思想并不矛盾。亦提出“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启心章第二》)的命题,注重“启心”。另对书法之形体结构、点画笔法、笔画布局、运笔神采、学书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 |
书旨述 | 虞世南 | 又名《书旨术》。一篇。书论。唐代虞世南撰。此篇是通过人物对话随记年代、考究兴亡,简述书体源流变化的作品。其论从元龟者举而叙之,先以“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概略述之,然后自史籀起分述,其内容大体围绕书体的来源、产生原因、实际应用及发展变化等项进行,直到今体。文章语意连贯,内容互有衔接,对源远流长的书体变化可成纵观。“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言语,必撰其理,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篇末阐明“书法玄微,其难品绘,今之优劣,神用无方,小学疑迷,惕然将寤。而旨述议,其可闻乎?”今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刊本。 |
笔髓论 | 虞世南 | 唐虞世南著。论述书法艺术,分《原古》、《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七节。认为书法艺术之美来源于客观自然,其“动静”禀于“阴阳”之气,其形体模拟“万物”之象;又是艺术家“心”、“性”的表现。强调艺术家审美思维的重要,认为领悟书法之美须资于“神遇”、“心悟”。若“心悟于至妙”(《契妙》),则“书契于无为”、“契以天真”。能在“至微至妙”的审美思维统帅下,自然而然地臻于妙境,不假勉强造作,亦非言语所能说明。因而强调作书时须“引兴”、“取兴”,激发、保持审美兴会,“兴尽则已”(《释草》)。作书前须“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使心“契于妙”(《契妙》),达到兴会淋漓、审美思维积极活跃的妙境。审美思维之重要,犹如国之君,其“妙用无穷,故为君也”,而“手为辅”(《辨应》)。“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释真》)。强调书法中和之美,“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则冲和之谓也”(《契妙》)。收入康熙静永堂刻本《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全唐文》,二本文字略有不同。 |
笔法记 | 荆浩 | 山水画论。一作《山水受笔法》、《水山录》。 五代荆浩。 一卷。 约920年。 有《画苑》本、《书画谱》本、《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收入。著者假托在太行山洪谷石鼓岩间遇一老人的答问,谈论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实为著者对东晋至隋唐五代的山水画创作经验进行总结。通篇借与石鼓老叟对话,来阐明画理,立论精辟, 分析透彻。 提出画有“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 以此作为山水画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提出“似者, 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 气质俱盛”的见解;从品评标准和表现要求方面提出“神”、“妙”、“奇”、“巧”的“四品”; 用笔方面的“筋、 肉、 骨、气”的“四势”;指出画分“有形”和“无形”的“二病”。 认为“山水之象, 气势相生”,“写云林山水,须明物像之原”,“随类赋彩, 自古有能”而“水晕墨章”兴于唐代。通过“古松赞”说松树“不凋不容,惟彼贞松”, 乃有“君子之风”。认为吴道子“有笔无墨”, 项容“有墨无笔”。为中国山水画论较完整的理论著作。 |
寓意编 | 都穆 | 一卷。杂著。明代都穆撰。是书记其所见书画名迹,及当时收藏名氏,共六十条。所论书画墨迹,皆属精要。所载“颜鲁公《争座位帖》”、“薛尚功摹《钟鼎款识帖》”,足资鉴别。其中有仅录书画品名和都氏未曾见者,或间受他人亲见的名迹,仅列其名,以待后人征访。是书似随笔记录,并未成书,故行文简略。其体例仿米氏《书画史》。还当为注意一事,据《四库提要》载,世有刻本别为穆氏《铁网珊瑚》二十卷,其第五、第六两卷题《寓意上》、《寓意下》,乃多一卷。考其上卷所载书画,每条各系以收藏之家,而下卷则否。以上卷之末语意所云,已为终篇,不应更有下卷。《四库全书》考订都氏《铁网珊瑚》所著录之下卷,当由误记或刻本偶伪。《四库全书》考订都氏《铁网珊瑚》伪托有明证可据,故仍以陈继儒所刻一卷著录,以存其旧。今有《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奇晋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羯鼓录 | 南卓 | 唐南卓撰。一卷。卓字昭嗣。进士出身。初授拾遗,大中时任黔南经略使。是编分前后二条,前录叙述羯鼓源流、形状,开元天宝时羯鼓五事, 广德时一事。成书于大中二年(848)。后录载崔铉说宋璟知音事,并载诸宫曲名、佛曲、食曲等调名,共一百二十八曲名。全篇约三千字。成书于大中四年。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版本较多,主要有《续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笈》、《说郛》 (宛委山堂本)、《五朝小说》、《四库全书》、《唐人说荟》、《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画继补遗 | 庄肃 | 画史著作。南宋庄肃撰。此书是邓椿《画继》的续补,故称《画继补遗》。于元大德二年(1298)成书。辑 录南宋绍兴元年(1131)至德祐元年(1275) 间画家八十四人小传,分上、下两卷,上卷 记缙绅、僧道、士庶,下卷记画院众工。《画继补遗》舛错脱漏不少,长期以来 未得重视,其地位难与《画继》比肩,然而 由于此书是记录南宋画史的早期资料,不 应忽视。书中均为画家传记,缺乏理论 性,难以构成真正的画史著作体系。作者 对院体画风颇多非难,抑马远、夏珪等名 家,然而又不似邓椿之推崇文人画,却对 金碧青绿的赵伯驹表示赞赏。除《画继补遗》外,《画继》续编者尚有 陈德辉的《续画记》,滕霄《图绘宝鉴续编 序》谓此书所载自高宗迄宋终,计画家一 百五十人,惜原书已佚,难知其详。自元 陶宗仪以来,均不知《画继补遗》作者,明 黄虞稷错作“明嘉兴吴景长撰”,直至清黄 锡蕃得明罗凤抄本,才知作者为庄肃。有《四库全书》所采用的天一阁藏本, 新刊本有《中国美术论著丛刊》本,与邓椿 《画继》合刊,黄苖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 社1963年版。 |
画继 | 邓椿 | 画论著作。十卷。宋邓椿撰。初刊于南宋时期。该书一至七卷是当时画家的传记。其中,一至五卷按画家记录:卷一《圣艺》记徽宗皇帝;卷二《侯王贵戚》记郓王等十三人,都是王侯贵族画家;卷三《轩冕才贤》、《岩穴上士》记苏轼等二十三位画家;卷四《搢绅韦布》记刘明复等四十五位画家;卷五《道人衲子》、《世胄妇女》记甘风子、宋庄等四十一位画家。六、七两卷按画类记录:卷六分《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四类,共记画家七十五人;卷七分《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四类,共记画家二十二人。卷八所记乃作者所见私家收藏的作品目录,题《铭心绝品》。九、十两卷则以杂记体裁,阐述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画继》的最早版本是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舖刊本。现存通行的有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清《四库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
棋经十三篇 | 佚名 | 围棋专著。简称《棋经》。对撰者和撰写时代说法不一,有认是宋代张拟、张靖、刘仲甫、元代晏天章以及宋代以前的人所作。共十三篇。内容涉及围棋的规格等级、品德风格、术语、战略战术等,有文无图,理论较为全面,初刊载于宋谱《忘忧清乐集》,元明诸谱也分别刊登,各本文字略有同异 |
氾胜之书 | 氾胜之 | 西汉农学家氾胜之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均有提及。全书18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农学专著。唐人贾公彦认为:“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该书在宋元时期失传,今仅有辑自《太平御览》、《齐民要术》等书的片断,约有3700多字。该书总结了西汉后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作技术。书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有不少宝贵经验,并且大都符合科学原理。现存文字的内容涉及早禾、晚禾、麦、稻、稗、黍、大豆、小豆、麻、瓠、桑等农作物,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农作物栽培技术、区种法、整地技术、选种和留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项目。其中最突出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还有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技术水平。另外象穗选法、稻田中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桑苗截干法等,也很突出地标志着西汉关中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
补农书 | 张履祥 | 反映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农书。清张履祥撰。成书于1658年。此书为补明末《沈氏农书》而作。内容包括“补农书后”22条,主要论述农桑园圃事宜;总论9条,述地主持家操业之经验;附录8条也多与农事有关。介绍了我国南方江浙一带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经验和集约经营等方面的知识,记载了桐乡等地较重要的经济作物如甘菊、大麻、梅豆和芋艿等的栽培技术。内容广泛、实用。乾隆年间,朱坤编辑《杨园全集》时把《沈氏农书》与该书合为一本,分为上、下两卷,并统称作《补农书》。《沈氏农书》卷有4部分内容,其中“月令”部分按月列举重要农事、工具和用品装备等;“田地法”部分记述稻、桑栽培事宜;“蚕务(附六畜)”部分介绍养蚕、丝织和六畜饲养;“家常日用”部分关于农副产品加工和贮藏,另附“区田法”。书中介绍的耕作技术、农业资源利用、集约经营基本措施、农业商品生产和雇佣关系等以及提供的农副产品单产、价格、利润等数据,为研究明末清初嘉湖地区农业生产和技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有的至今对农事仍有参考价值。 |
蚕书 | 秦观 | 一卷。北宋秦观著。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蚕书》分《种变》、《时食》、《制居》、《化治》、《钱眼》、《锁星》、《添梯》、《车》、《祷神》、《戎治》十目。全书简明地叙述了从浴种到缫丝的全过程,还涉及缫车的结构、用法。作者说:“而桑土既蚕,独言于兖。然则九州蚕事,兖为最乎?予游济闾之间,见蚕者豫事时作,不妇不蚕,比屋置之。故知兖人可为蚕师。今予所书有与吴中蚕家不同者,皆得之兖人也。”由此可知作者所记乃兖州(今属山东)人的蚕法,而且是从直接观察得来的。文虽简略,但仍极可贵。后世多种丛书均将此书收入。本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蚕丝专书,它为了解北宋时期兖州地区的养蚕生产技术状况提供了一个很可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经济史颇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