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格言联璧 | 金缨 | 金缨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蒙学教材,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内容的至理格言,用以启蒙训教。咸丰元年(1851)刻本,民国十五年(1926)鸿宝斋书局重刻本。 |
声律启蒙 | 车万育 | 清邵阳车万育著。全书两卷。按三十个平声韵部编写对文,上、下卷各十五个韵部。每韵有对文三则,每则有联语十对,联语也从三言到十一言不等。对仗工整,语言雅致,一韵到底,便于记忆,流传以来,影响极为深广,深受读者喜爱,因而版本很多。近年来湖南岳麓书社加以整理重印。兹录其“东”韵对文一则,以见一斑:“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蛩。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色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独钓之翁。” |
平水韵 | 宋刘渊 | 韵书。宋刘渊编。全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是宋代淳祐壬子年(1252)由平水人刘渊刊刻的一部韵书。这部书把通行的汉字按韵母分为107类,即所谓107韵,专供人们写诗填词时查找押韵字之用,可以视为宋代《广韵》的简编本。几乎与刘渊同时,又有人把韵母归纳为106个,这种分韵在后代影响极大,已经成了诗词用韵的准则。所以,后人所说的“平水韵”或“诗韵”,实际上都是指106韵而言的。《古今韵会举要》(元人熊忠编)沿用了它的韵目。《平水韵》对明清诗韵产生深远的影响,其韵目为后人广泛使用。 |
金石文字记 | 顾炎武 | 清顾炎武编著。全书凡6卷,共裒辑所见汉以来碑刻300余种,后又有顾氏门人吴江潘耒补遗20余种。所收碑刻以时代为次,各条下均缀以跋语,无跋者具列立石年月及撰书人姓名。本书证据今石,辨误正讹,抉剔史传,发挥经典,考释较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更为精核。例如卷三“少林寺碑”条,先注明作者、书体、年代、地点,云:“裴漼撰并书,行书,开元十六年七月,今在大殿东南钟楼下。”然后对碑文的行款、格式、文字逐一加以考订。又如卷五对唐长安国子学石经上的文字详加论证,确凿有据,灿然可观,充分显示了顾氏的深厚功力。但本书也间有讹谬,例如卷一引据马定国、杨慎的说法,斥石鼓为伪品,即失之臆断。本书有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扫叶山房《亭林先生遗书》本。 |
日知录之馀 | 顾炎武 | 顾炎武去世后,所撰《日知录》三十二卷即由弟子潘耒整理刊刻于闽。而《日知录之馀》四卷,溢出于《日知录》之外,流传甚稀,学界罕见。当是潘耒整理顾炎武遗稿,刊刻日知录后,没有收录的残存稿件,有好事者不忍心其泯灭,遂收拾遗存,编成四卷,行之于世。内容涉及书法、历代禁止之事、徙民、国史律令等方面,虽大多抄录史传各书编辑而成,然广博该洽,识见高妙,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是研究顾炎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
日知录 | 顾炎武 | 明清之际顾炎武著。三十二卷。炎武有《亭林文集》已著录。是书为作者积三十年笔记而成,成书于康熙九年(1670)。内容十分宏富。一至七卷言经义,八至十二卷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至十五卷论礼制,十六至十七卷论科举,十八至二十一卷论艺文,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名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与外交,三十卷论天象学术,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杂事考证。“日知”二字,出自《论语·子张》。孔子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有清刊本多种,流传刻本曾被删改很多。道光间黄汝成作《日知录集释》,近人黄侃作有《日知录校记》。本书系作者一生精力之所注,他曾以铸钱为喻,谓先从“采山之铜”入手,广集资料,自30岁起,作者边读书,边记心得,历30年,经反复修改集成此书。 |
数术记遗 | 徐岳 | 记载中国古代大数进位制度、记数方法与计算器械的数学著作。一卷,汉代徐岳撰。卷首题“汉徐岳撰,北周汉中郡守、前司隶,臣甄鸾注”。成书年代不详。北周汉中郡守甄鸾注释。书中介绍命数法和筹算、珠算、心算等14种计算法,是唐代应试数学科考生的必读书。后亡佚。南宋时,鲍瀚之在杭州宁寿观所藏道书中觅得手抄本。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鲍瀚之的翻刻本。自清代以后,将其作为《算经十书》附录之一。 |
朱子治家格言 | 朱用纯 | 又名《朱子家训》《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清初朱柏庐著。该书颇多生活经验之谈,为朱氏治家教子之作。内中虽有“安分守命,顺时听天”等乐天知命的封建处世之道,但亦不乏诸多有价值的生活哲理,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而像“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等,更是用语明快,义理深刻。故多为人传诵,实已成封建社会修身养性之铭。坊间多有刻本,字句小有差异。 |
文房四谱 | 苏易简 | 我国古代系统介绍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第一部专著。又名《文房四宝谱》。北宋苏易简撰于雍熙三年(986年)。凡笔谱二卷、砚谱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各述本末、制作及故实并有关诗词文赋,援引类书及唐五代以前旧籍,广搜博采,体例仿欧阳询《艺文类聚》,分门隶事,后附诗文,但专举一器一物辑成一谱始自此书,多为后人所宗,为研究书法的重要资料。 |
围炉夜话 | 王永彬 | 《围炉夜话》是清咸丰年间学者王永彬所著的格言体文学品评著作。全书分为221则,以随笔的形式阐发了安身立命的主旨,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全书以短小精辟,富有哲理见长,文辞浅近明晰,言语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意境深远。 |
名贤集 | 佚名 | 蒙学读本。一卷。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为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全书共一千八百八十二字。分为四段:第一段为四字句,第二段为五字句,第三段为六字句,第四段为七字句。均以韵文编成。全书汇辑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懿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身等方面的格言谚语,多富有哲理性,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
弟子规 | 李毓秀 | 初名《训蒙文》。传统蒙学读本。清代李毓秀编撰。后由儒生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是一部对学童进行封建伦理教育和学习指导的蒙学教材。全书共1080字,以孔子《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纂辑而成。在体例上仿《三字经》,句句押韵。一卷分五节: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复性斋丛书》收录,也有单行本。 |
五字鉴 | 李廷机 | 《五字鉴》是一部几百年来流传较广的蒙学读物,原名为《鉴略》,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写。此书大略是以五言诗句韵文的形式,按时代顺序将我国上自远古传说,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总述和概括。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 全书仅万余字,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赢得了旧时读书人的喜爱,并成为蒙馆中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并列的蒙学读物,且被称之为《五字鉴》。 |
三字经 | 王应麟 | 相传是南宋学者王应麟编撰,一说是宋末区适子编撰。明、清时陆续有所补充,计1140字。它是我国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著名的一种,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三字经》全用三言,三字一句,或三字倍数成一句。结构严谨,押韵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因之书中许多名言警句,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字经》内容极为丰富,从论述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开首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代史事、最后列举历代奋兴勤学、显亲扬名者,启人效法。全书全用三言,开三言蒙学书先例。 |
百家姓 | 佚名 | 《百家姓》是流传极广的一种蒙学教材。成书于北宋,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全篇将400个毫无关系的汉族姓氏编在一起,无任何内在联系,但由于编排巧妙,4字一句,押韵上口,听来悦耳,易学易记。旧时学童多以此作为识字启蒙课本。旧题宋初钱塘老儒所作。据宋代学者王明清《玉照新志》考:《百家姓》首八姓,“赵”指赵宋,为国姓;“钱”指吴越;“孙”为钱镠正妃;“李”为南唐李氏;“周吴郑王”为钱镠以下后妃。据此可推断著者为原吴越治下之人,依皇权正统观念编成此书。该书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之一。通行本《百家姓》共五百六十八字,收录姓氏四百九十八个,其中单姓四百三十六个,复姓六十二个。 |
石林燕语 | 叶梦得 | 笔记。南宋叶梦得撰。梦得字少蕴, 号石林居士, 原籍吴县(今属江苏)。居乌程(今浙江吴兴)。绍圣进士。嶶宗朝任翰林学士。高宗朝官尚书左丞、福建安抚使等职。宣和五年(1123) 归隐湖州, 随记故实旧闻,古今嘉言善行,建炎二年(1128)由其子栋编集成书。全书三百六十八则,约八万余字。十卷。记叙宋代典章制度、名人言行、宫殿建置,尤详于官制科目。《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 《直斋书录解题》、 《文献通考》入子部小说类。有《丛书集成初编》本、《说郛》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等多种版本,以后者为常见。宋宇文绍奕尝作《考异》一卷,对本书失实之处予以考证辨驳,可参读。有中华书局1984年本。 |
朱文公政训 | 朱熹 | 南宋官箴。朱熹撰。1卷。汇集朱熹与弟子议论时政及为官法规的言论。理学宗师朱熹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论述为官之道,多有发展和创见,体现了爱民恤民的主张,为研究其政治思想提供了资料。此书由明代彭韶辑出。通行有《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即据以排印。 |
昼帘绪论 | 胡太初 | 官箴。南宋胡太初撰。1卷。是书论次县令居官之道,分尽己、临民、事上、寮寀、御吏、听讼、治狱、催科、理财、差役、赈恤、行刑、期限、势利、远嫌等15篇。大旨以洁己清心、爱民勤政为急务,所论皆平近贴切,胪列事例多涉宋代典章,可资证史。作者在《治狱篇》中全面阐述了其治狱思想、原则以及建立健全封建狱政制度的具体主张。作于端平二年(1235),刊于宝祐元年。 |
州县提纲 | 陈襄 | 四卷。宋陈襄(1016—1080)撰。陈襄,字述古,号古灵。福州候官(今福建福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调浦城主簿。历知常州、杭州。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有《古灵集》传于世。本书主要论述治理州县的方法,尤其在防奸杜弊方面颇有见地。如第一卷首先论述为官应正己、省身等数十事,实为任官之根本。一说此书非陈襄所撰,因为陈襄故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而此书中却有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之语,且元初刻本不著作者名氏。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多种版本。 |
折狱龟鉴 | 郑克 | 又名《决狱龟鉴》。中国古代有关刑事检验的案例汇编。郑克著。约南宋初年开始印行,后多次刊行,明、清分别被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郑克,字克明,曾任北宋建康府上元县尉,南宋湖南提刑司干官,熟知历代史传和当时狱政。本书是以五代和凝、和父子所著《疑狱集》为基础,收集旧文,加以增补而成,共20卷,276条,共收案例故事395件,分释冤、辨诬、鞫情、议罪等20门,明《永乐大典》中虽载有全书,但各卷的界限不清,清代收入《四库全书》时,对全书进行了校订,分为八卷。 |
云麓漫钞 | 赵彦卫 | 南宋赵彦卫作。初名《拥炉闲话》,十卷。开禧二年(1206),赵彦卫知新安郡时重刻,增补5卷。始题今名。南宋赵彦卫撰。书中多考证上古、秦汉名物,然亦有关于唐宋典章制度及其他杂事的记载。所记东京(开封)至女真御寨(黑龙江阿城)行程及吕大防《长安图》梗概,皆足资参考。其中记宋朝迎送金使所费,岳飞、韩世忠所部士兵作战勇敢等内容有史料价值。“记宋时杂事者十之三,考证名物者十之七”(《四库全书总目》)。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
寓简 | 沈作喆 | 南宋沈作喆撰。十卷。作喆字明远,号寓山,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绍兴进士。官至左奉议郎。曾有《寓林集》三十卷,今佚。约当淳熙元年(1174)成此书。以评议北宋名臣之篇居多。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本书以考辨经史诗文为主,涉及面较广。由于作者学问渊博,才辩纵横,所述颇可供参考。此书自序题“甲午岁”,是为淳熙元年(1174),据序知此书为作者放废以后所著。书中多文史杂考,往往信实有据。所记北宋遗闻轶事,亦可资考证。 |
渔樵闲话录 | 苏轼 | 又名《渔樵闲话》。笔记小说。旧题宋苏轼著。上下二篇。此书借渔樵之间对话,谈诸如祸福成败一类人生道理,“其间往往辄语及朝政故事”(上篇),并常以唐人小说(如唐明皇故事、裴铏《传奇》)为议论之喻。明赵开美称其“句句名喻,非理则不入,非喻则不启”(书前识语),然《四库全书总目》云:“晁公武《读书志》(卷三下)中有此书,作《渔樵闲话》,无‘录’字,公武又云:‘设为问答及史传杂史,不知何人所为’,亦不言出自轼手,书中多引唐人小说,议论皆极浅鄙,疑宋时流俗相传有是书,而明人重刻者复假轼以行耳。”有《宝颜堂秘笈》、《龙威秘书》等本。 |
于役志 | 欧阳修 | 《于役志》是欧阳修记录其景祐三年(1036 年)自开封赴夷陵令之任时的行程,是宋代除外 交使节行程录外的第一篇官员旅行日记,开创了一个新的文体(日记体),其后官僚纷纷效仿, 今天仍留有多篇宋人旅行日记。这些旅行日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记录了当时官员生活、交通、社 情、环境等情况,为后人留下了第一手资料。 |
宜斋野乘 | 吴枋 | 一卷。宋吴枋(生卒年不详)撰。吴枋字木方,江阴 (今属江苏)人。生平事迹不详。卷首自序谓,40岁以来,荣念已绝,独于嗜书一事,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未尝一日忘情也。仿司马光“闻新事即录于册,且记所言之人”之作法,凡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口之所诵,心之所得,随手抄记,日积月累,形成十卷之书,定名为 《宜斋野乘》。后毁于大火,吴枋重新回忆、撰成此书。今检其书,共记五帝非官天下、过秦论误、先辈、千字文重复、孟子与孟尝君同时、先子先君先人、颜子非廿九岁死、画野分州、名不可称、小人小生、状元词误等十一条,当非完帙。此书虽以《野乘》为名,而多涉考证,其中如谓孟尝君与孟子同时,谓颜子不足29岁而死,谓吞灭东、西周者不是秦始皇等,皆有依据。又论五帝非官天下,举少昊传位于侄、颛顼传位于从侄、挚传位于弟、尧传位于五世侄孙、舜传位于六世祖之从兄弟等,以证五帝家天下,颇有新意,可资参证。今传本主要有《百川学海》、《顾氏文房小说》、《格致丛书》、宛委山堂 《说郛》、《艺海珠尘》、《续知不足斋》、《江阴丛书》、《粟香室丛书》、《养素轩丛录》、《常州先哲遗书》、《古今说部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等丛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