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武编 | 唐顺之 | 兵书。又题《唐荆川纂编武编》。明代唐顺之编。全书共10卷,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首刊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有明刊本、清刊本、清抄本存世。该书内容丰富,分作12大部分、296项(版本不同所列项数不等),皆论兵指要。体例如《武经总略》。所录前人旧说,自孙武,吴起诸兵家言。分前后两集,前集六卷,主要辑编历代重要的兵学理论和用兵原则,采《武经七书》、《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及名臣奏议等资料,按类划分五十五门。卷一辑“将、士”等十一门,卷二辑“攻、守”等十五门,卷三卷四讲“阵”,卷五辑“刀、火器”等十七门,卷六辑“车、舟”等十门。后集六卷则辑录历代治军用兵的实例,归类划分为一百三十四门,一本九十七门。全书取材广泛,较重视当朝资料,并兼收反面战例,内容颇丰。书成于明嘉靖年间,即有抄本行世。现存有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
卫公兵法辑本 | 汪宗沂 | 三卷,清汪宗沂辑。一题《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李靖所著兵书除《李卫公问对》,馀已散失。然《通典》中所引李靖兵学言论甚多。汪宗沂从中辑出,分为三卷。上卷题为“将务兵谋”;中卷题为“部伍营阵”;下卷题为“攻守战具”。其虽为残编,仍可窥见李靖军事思想的某些方面。如在强调“用兵上神,战贵其速”的同时,也要视敌强弱或作持久准备,并归纳出如“敌有十五形可击”等作战经验。在阵法上除“七军六花阵”,还创制了颇有特色的“竖阵”阵法,即“弩手、弓手与战锋队相间引前”,用纵队挺进的方式攻坚克敌。而撤退时,不能“一时齐拔”,必须“隔一队抽一队”,逐次掩护后撤。这也是李靖所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此外,辑本还有行军、安营、教战等方面的内容。 |
孙子注 | 李筌 | 计 |
孙子集注 | 佚名 | 明代华阴《道藏》本《孙子集注》的后传。嘉靖乙卯年(1555)刊刻。13卷。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称此书“即《宋志》所称《十家注》”。卷首有谈氏序。193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谈恺刻并序。前有《〈孙子集注〉序》,末署“嘉靖乙卯春正月穀日锡山谈恺书虔台之思归轩”。嘉靖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穀旦”,义为“良辰”。经校查,这是依南宋《十一家注孙子》的翻刻本。书中凡引曹操注直称“曹操曰”,与南宋《十一家注孙子》同,而与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所依据的底本华阴道藏本不同,其引曹操注一律称“曹公曰”。款式与南宋《十一家注孙子》不同,宋人刻书习惯是在原文行内加注(双行小字),此《孙子集注》则是原文占一行,注文另起一行,低原文一格,用与原文大小一样的字,依序排列注文。此刻本对于校勘《孙子》有重要的价值(唯《行军篇》有若干错乱)。 |
水战兵法辑佚 | 伍子胥 | 《水战兵法辑佚》是春秋时期伍子胥所作的一部兵书。 |
三略直解 | 刘寅 | 军事理论书。明刘寅撰。三卷。寅,崞县(今山西原平县)人,洪武间进士。《三略》,旧题黄石公撰,已著录;刘寅为其作注,遂成此编。寅注以黄老思想为准,参校诸本,考其异同,时有发挥,故《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务在沈(沉)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之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其所注之书皆名《直解》,《尉缭子直解》已著录,此又其所注书之一种。今本《三略直解》分上、中、下三卷。卷上首有一段文字叙《三略》作者及授受源流,谓 《三略》本太公书,而黄石公推演之以授子房 (张良),其说本宋真德秀,误袭旧说,了无新意。然辨宋张商英 《素书》之伪,诚为至当。故《四库提要》评其前谓《三略》真出太公云云,“则其诬与商英等矣”。 |
蒋子万机论 | 蒋济 | 《蒋子万机论》八卷,蒋济撰。《旧唐志》同。《新唐志》作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称《馆阁书目》十卷,五十五篇。今惟十五篇,非完书也。至明而二卷本亦亡。焦竑《国史经籍志》以八卷入儒家,以二卷入杂家,虚列书名,又误分为两种,不足据。今从《群书治要》写出三篇,益以各书所征引,定著一卷。嘉庆乙亥岁四月朔。 |
江南经略 | 郑若曾 | 兵书。明代郑若曾撰。全书共8卷。每卷又分二子卷,附图一百八十五幅,计十余万言。为作者在完成海防专著《筹海图编》后,为使“江海巨防相为表里”而续作的江防专著,为军事地理之作。其中有兵器总论、火器论、处置焰硝论、制火球法附录、海船论、福船论、沙船论、黄鱼船议等。该书为江南御倭而作,亦论及如何镇压农民起义。每卷又分二子卷。卷一之一为兵务总要,之下为江南内外形势总考。卷二至卷六分述苏州、常州、松江、镇江4府所属山川险易、城池兵马及农民起义据点。卷七论战守事宜。卷八则杂论战具战备。此书针对江南倭患提出抗御之策,多权宜之计,但就江海险要、道路冲僻、守御缓急、地形水势等方面的分析述说,多为作者亲历探考,亦有可取之处。 |
间书 | 朱逢甲 | 《间书》堪称中国古代的间谍史话,清代朱逢甲编著。成书于咸丰五年(1855)。当时正值爆发大规模的苗族和各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大起义,作者本人也在贵州普安等地参与镇压起义,面对着声势浩大的起义大军,鉴于“城屡陷,官屡殉,饷则匮矣,兵则恇矣,练则不教之民矣”,遂撰此书,旨在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该书原稿由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保存,发表于日伪时期的《中和杂志》,1979年群众出版社据《中和杂志》转载标点、校注并加译白话。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
素书注释汇编 | 佚名 | 爱读中国历史的人,一开始都会被帝王将相们的文韬武略所吸引。台前幕后的经国大计,莽原沙场的刀光剑影,舞榭歌台的杯盘交错,孤城远镇的阴谋策划,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壮士悲歌,忠臣饮恨......无不让人或击节嘘唏,或扼腕长叹。然而,看得多了,慢慢就会发觉浩翰的史籍应该记载却有意无意遗漏忽略的人事委实不少。 |
黄帝问玄女兵法 | 洪颐煊 | 一卷。旧传黄帝或云玄女撰,清洪颐煊辑。此书依托,无待明辨。最早著录见于《隋书·经籍志》。《隋志·子部·兵家》云 “《黄帝问玄女兵法》 四卷,注曰: 梁三卷”。其后 《旧唐书·经籍志》也著录云: “《黄帝问玄女兵法》三卷,注曰: 玄女撰”。《新唐书·艺文志》亦云三卷。较《隋志》少一卷,未知佚,抑篇卷有所损益?其书久佚,今本为清人洪颐煊据类书辑录,凡引黄帝玄女战法,或黄帝兵法,皆辑入。古之兵法,依托黄帝,其来尚矣。考 《汉志》兵阴阳类,有 “黄帝十六篇,图三卷”是其证。《隋志》尚有 《黄帝兵法孤虚杂记》一卷,《黄帝兵法杂要诀》一卷,《黄帝军出大师年命立成》一卷,《黄帝太一兵历》一卷,《黄帝蚩尤风后行军秘术》二卷,注云:梁有《黄帝蚩尤兵法》。《旧唐志》有《黄帝太公三宫法要诀》一卷等,依托益繁,不可究诘。视为黄帝书,固为荒谬。然以其出现在隋、唐以前,其来已久,虽零文只句,仍可珍贵。至少可作隋唐兵书读,得窥其时兵家之一斑。此书有《问经堂丛书》本,清嘉庆中承德孙氏刊本。另有 《经典集林》本,民国十五年 (1926)陈氏慎初堂影印本。 |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 王真 | 又称《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道德经论兵要义》。唐代论述治国治兵之道的著作。王真撰。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刀兵不息,作者忧患于国家安危,惮思竭虑撰成此书,于元和四年(809)七月呈献朝廷。今有明正统《道藏》本、《宛委别藏》本多种存世。81章。该书从军事角度注释《老子》,强调治国治军要道、德、仁、义、礼兼用,统治者要戢兵去战,就要无为,不争。但要为止战而备兵,反对麻痹轻敌。在战略上,提倡以不欲求欲,以不为求为,应敌后起,常为客兵。该书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军事思想并有所发展,但其企图以文治而非武力消除战乱的迂腐思想,不仅无济于当时,对后世也有不良影响。 |
策林 | 白居易 | 唐白居易撰。四卷。成书于元和元年(806)。当时白居易为应制举,闭门“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后应试高中第二名。试毕,白居易将所拟策目“次而集之,分为四卷”。该书内容丰富,所拟问题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如“辨兴亡之由”;“议盐法之弊”;“备边并将置帅”;“禁厚葬”;“议释教”等。该书多与白居易文集并行,也有名《白氏策林》单行者。 |
草庐经略 | 佚名 | 明代兵书。一般题为无名氏撰,有的版本题为黄之瑞或黄启瑞撰,均不可考。全书共12卷(清乾隆抄本作8卷,道光抄本作6卷),152篇。每篇先理论阐述,次引古代战例及兵家言论以佐证。内容涉及战争目的、战略战术、治军用将、阵法训练、火器制造、赏罚原则、屯田粮饷、阴阳占卜等。 |
兵说 | 沈炼 | 兵说,一卷明沈炼撰。变化第一,兵之道神乎非圣人孰其能之一刚为龙一柔为蛇蟠屈翱翔各有其时非独旌旗之见伏而已也动静几之矣。 |
兵垒 | 尹宾商 | 意谓兵法之百囊,全书共七卷。将古代兵法抽象概括为三十六个字,每字都有独立的含义,每字之下引战例加以说明,共引战例三百三十七则。是书具有明清兵书的显著特点,条分缕析,事理结合。许多精避论述,已成军事名言,虽非名家手笔,亦不乏真知灼见。正如方以南在刻本序言中指出的那样,“语必析精,事必征实,适合陆军学校教科之用。噫!是编出而胡文忠公《读史兵略》之价值减矣。” 是书虽著于明代,但作者手校孤本传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湖北工业传习所用铅字印刷,湖北国学编辑社出版发行,今藏于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今据湖北工业传习所铅印本整理。 |
东谷赘言 | 敖英 | 《东谷赘言》二卷,(明)敖英所撰。是书为著者于致仕后退居乡里所作。其最早由仁和沉淮刊刻于(明)嘉靖己酉年(二十八年)。书中所载多为先儒事迹及其语录,间或诗文评论、当朝史事。其行文採取问答的方式,既叙且议,阐释了儒者处世的价值观。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敖公的学识、经历以及兴趣爱好,可以说是其一生行历的缩影。透过这部书,可以有助于考察敖英的人生际遇,其作为一个古代普通读书人的思想,以及了解有关明代的若干典故旧闻.该书现在有江西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点校本。 |
世说旧注 | 杨慎 | 《世说旧注》一卷,明杨慎撰。杨慎,四川新都人,字用修,号升庵。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即位改充经筵讲官,嘉靖初因议礼案充军云南永昌卫(今属大理)。是书摘取刘孝标注《世说》加以编纂,共十五条,内容广泛,涉及经史诗传等所撰,以求证补。本书有《函海》本,今据《丛书集成初编》本标点整理。 |
琅琊漫抄 | 文林 | 笔记。明文林撰。原书已佚。今存40余则,多记录当时见闻。有一些为民间传说、故事,如《阿丑善诙谐》、《宋太祖与薛妪》、《活石》、《吴官童退胡兵》。 |
病榻寤言 | 陆树声 | 一卷。明陆树声撰。撰者于卷首有题记,称:“余卧病榻间,冥心摄思。或瞥然起念,意有所得,欲言嗫嚅。时复假寐,顷焉得寤,蹶然起坐,凭儿捉笔, 造次疾书。”可见是他卧病榻间所做的杂记,至于称“寤言”者, “以其得之寤寐也”。全卷多为杂议,间以琐事杂记。 《四库全书总目》指其“中多养生家言”,并说:如“缓步当车、晚食当肉”语出《战国策》,而陆氏以为《史记》,这是由于“明人读书不求源本之故也。” |
耄余杂识 | 陆树声 | 一卷。明陆树声撰。此书成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书首有陆树声于万历十八年(1590)所作的叙,当时陆树声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又因此书为其杂抒所见,所以取名为《耄余杂识》。陆树声在叙中说:“余性资寡僻,例简应缘,居尝燕闲,颇亲纪籍。今迫衰暮,两目昏眊,艰于披阅,第平生所接交知谈议,及紬绎旧闻,一知半解,注之臆想,提撕仅存。每旦栉沐之余,南荣就明,笔砚粗设,间录一二,以备遗忘。”据撰者自叙称,自己性好做笔记,直至年迈衰暮、双目昏眊,尝艰于披阅,此书是他“第平生所接交知谈议,及紬绎旧闻”而成。因此,所记均古人琐事。《四库全书总目》对它的评价是: “颇有足以警世厉俗者,而多杂二氏(佛道)之学。”观其所撰,各篇通过人物的遗闻琐事或言谈行动来叙写人物,往往形象生动。 |
笔记 | 陈继儒 |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共二卷,明陈继儒撰。此书内容,大抵抄撮旧籍,取遗闻杂说、山水事物之类。《四库全书总目》指其为“取杂志碎语,抄录成帙,略无伦次”。每一则前都不列标题,篇幅也都不长,从数十字到数百字不等。具小说意味的条则不十分多。所录小说,主要是述异志怪类的,一般情节完整,故事色彩也比较浓厚,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
秋园杂佩 | 陈贞慧 | 明陈贞慧撰。一卷。贞慧有《书事七则》已著录。书序云:是书为作者驱病消寂之作,凡十六则,三千余字。内容皆载耳目间常物,如草、兰、书砚、湘管、折迭扇、丘山胡桃、杜鹃、海棠等。旨在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
苑洛志乐 | 韩邦奇 | 二十卷。明韩邦奇(1479—1555)撰。邦奇字汝节、苑洛,朝邑(今陕西大荔)人。是书首取《律吕新书》为之直解,凡二卷。前有邦奇自序,后有卫淮序。第三卷以下乃为邦奇所自著。其于律吕之原,较明人所得为密,而亦不免于好奇。其说虽多本前人,然决择颇允。又若考定度量权衡、乐器、乐舞、乐曲之类,皆能本经据史,具见学术,与不知而妄作者殊异。史称邦奇性嗜学,自诸经、子、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之书,无不通究,所撰《志乐》,尤为世所珍。末有嘉靖二十八年(1549)其门人杨继盛序。是书有清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四库全书》本。 |
玉堂丛语 | 焦竑 | 亦作《玉堂丛话》8卷,明焦竑撰。焦竑平生著述宏富,此书是其最后一部著作,他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为本书作序,第2年即谢世。此书是他死后由其门人编辑行世的。“玉堂”是翰林院的别称,此书因专记翰林故事,故称《玉堂丛语》。《玉堂丛语》实则是明代万历以前的翰林人物言行录,顾起元序称:“《玉堂丛语》若干卷,太史澹园先生以其腹笥所储词林往哲之行实,仿临川《世说》而记之者也。此书系仿《世说新语》体例,专记明初以来翰林诸臣遗言往行,分“行谊”、 “文学”、 “惑溺”、 “仇隙”等五十四类,体例简净。谢国桢谓此书实较何良俊《何氏语林》、梁维枢《玉剑尊闻》等书为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