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广雅 | 张揖 | 中国训诂书。隋代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三国魏张揖著。张揖,字稚让,清河人,太和中为博士。著作除《广雅》外,还有《埤仓》和《古今字诂》,惜二书亡佚,仅《广雅》存于世。清王念孙有《广雅疏证》10卷。卷首有张揖《上广雅表》,自言此书分上中下3卷。唐以来析为10卷。《广雅》一书即广《尔雅》、续《尔雅》之意。他说:“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凡万八千一百五十文,分为上、中、下,以须方徕俊哲、洪秀伟彦之伦,扣其两端,摘其过谬,今得用,亦所企想也。” |
易韵 | 毛奇龄 | 四卷。清毛奇龄撰。《周易》的 《系辞》及爻象多为韵文,吴棫《韵补》很少征引《周易》文字,至明张献翼始作《读易韵考》七卷。然张氏不懂古音,往往随口取读,或牵引附会,颇庞杂无绪。至毛氏此书与顾炎武《易本音》,方对《周易》中有韵之文加以分析归纳。毛氏此书条理清晰、征引赅洽;“至于通其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则奇龄之书又不及炎武之详慎,如乾卦上九用九为一节,本奇龄臆说,而此并牵古韵以实之,则尤为穿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外,毛氏所制定之古今通韵之例,一如《古今通韵》 一书往往自相矛盾,远不及炎武偶杂方言之说为通达而无弊。是书有《西河全集》本。 |
洪武正韵 | 宋濂 | 明人乐韶凤、宋濂、王僎等人奉旨编修。成书于明洪武八年(1375)。该书分16卷。在宋濂为此书所做的序言中,认为宋代人沈约在其《四声韵谱》中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是用吴地的语音来约束中国的音韵学。应该由本书来更正其中的错误。于是,该书以宋代人毛晃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为根据,以元代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参考,稍稍引进其它资料加以增删,采用文字义训,分韵归字的办法。把古音中的平、上、去三声并为22部,再加入声10部。编者力图“以中原雅音为定”,使“五方之人皆能通解”。所谓“中原雅音”,与《中原音韵》音系大体一致。注释以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为蓝本,稍有增减。分韵归字,近似周德清《中原音韵》。 |
埤雅 | 陆佃 | 训诂书。宋陆佃撰。前有其子陆宰序,称其书原名《物性门类》,佃注《尔雅》(有《尔雅注》、《尔雅新义》)后,续撰此书,更名《埤雅》,取辅翼《尔雅》之意。今本20卷,分8类,包括《释鱼》2卷,计30章;《释兽》3卷,计44章;《释鸟》4卷,计60章;《释虫》2卷,计40章; 《释马》1卷,计15章;《释木》2卷,计31章;《释草》4卷,计64章;《释天》2卷,计13章;共297章。书之目录后注“后阙”二字,可见为未竟之作。宣和七年(1125)始刊于世。其后再刻于赣州。两版传世绝少。明末,林榆访于耆民黄维而重刊于崇祯十三年(1640)。今有《五雅》、《四库全书》等版本传世。 |
增修校正押韵释疑 | 欧阳德隆 | 韵书。宋欧阳德隆、易有开撰,郭守正增修。绍定三年(1230),欧阳德隆、易有开辑成《押韵释疑》,取例于经史子集,参照省监科举程文,对官韵《礼部韵略》所收的字加以注释,辨析字同义异、义同字异者。此书为举子应试选韵用字提供了方便,书肆屡加翻刻,错讹严重。郭守正用原本和其他各种版本校勘,辨别字画本原,注明监注有无,考订注释、引文,正误辨疑,重加编次,增删各千余条,于景定五年(1264)编成《增修校正押韵释疑》5卷。袁文焴为之序。后书肆屡为刊刻,多所窜乱,守正因取德隆之书参以诸本,为删削增益各十余条,遂成《增修校正押韵释疑》。德隆原书不传,存世者为守正校订本。是书前载文焴序、守正自序。 |
义府 | 黄生 | 清人黄生撰。清初成书。二卷,四百零三条。上卷分论群经词语,下卷分论史子集词语,并兼及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古碑文,又疏证南朝梁人陶宏景《冥通记》词义。注重“因声以求义”、“因声以知意”,于古音古训考究淹通,引据精确,如解《周书·武成》“血流飘杵”之“杵”即古“樐”字,“大盾”意;引《易·系辞》及《孟子》,证“有客信信”、“再宿曰信”之“信”当读为“申”,训“重”,“再宿”义;谓《考工记·玉人》“大圭,杼上终葵首”之“终葵”即“椎”字切音,急言曰“椎”,缓言曰“终葵”。刊正前人谬误甚多。虽篇帙无多,然可取者不在《通雅》之下。原抄本经戴震访求推荐,与《字诂》并收入《四库全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族孙黄承吉自文宗阁《四库全书》录出,为免使二书分离,合加按语,题《字诂义府合按》。《合按》有《安徽丛书》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校点本(内附黄承吉《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 |
字诂 | 黄生 | 清人黄生撰,清初成书。取晋张揖《古今字诂》中二字名书。一卷,一百二十四条。论证字的形、音、义,间或研求“不惜”、“郎当”、“了鸟”等复音词的得名之由,探寻音转轨迹,并专列“无字之音”条,讨论方言、译语中借字寄音现象。系编取魏张辑《字诂》以名其书,于六书训诂多有发明。每字引征博奥,诠释有新义。有康熙52年刊本,指海本等。 |
字孪 | 叶秉敬 | 文字学书。明叶秉敬撰。2卷。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此书取字形相似而意义不同者分类训释,与郭忠恕的《佩觿》大旨略同。每字下缀以四言歌诀,是著者自创的体例。其说字以《说文》为依据,辨析甚细。于偏旁点画,分别了然。以韵语立训便于记诵。作者认为形似义别字犹如孪子,“眉目发肤虽无别,而伯仲先后弗淆”,因称。辨字本之《说文》。毫厘不爽,偏旁点画,分别了然。并概括成四字韵语,便于记忆,这是作者的创造。 |
尔雅注 | 郑樵 | 训诂学著作。三卷,宋郑樵著。约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专门诠释《尔雅》的训诂书。郑樵认为,经文散失,然后才有《尔雅》的疏和注;而疏注又往往以数十言为义,言理不明;兼以解释《诗》义,又多昧于事物的情状,故尤须加以辨证。书中坚执作《尔雅》的是江南人,对郭璞所说河语、蜀中语悉加辩驳,虽未免太过,但驳正旧文,多极精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郑樵“作是书,乃通其所可通,阙其所不可通。文似简略,而绝无穿凿附会之失,于说《尔雅》家为善本。”今存《四库全书》本。 |
古今通韵 | 毛奇龄 | 音韵学书。清毛奇龄撰。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共12卷,卷首另有疏、表、序首、序、缘起、论例、韵表、图、韵目、古韵目合一卷。此书考证律韵(指唐宋官韵)和平水韵的源流,并讨论古韵的分部和通转。毛氏以为平水韵应为108韵,在通行的诗韵106韵外,另增上声拯韵、去声证韵。全书按108韵列字。有关韵目下注明礼部韵独用、通用之例,以恢复律韵206韵的面貌。每韵收字、反切、释义在诗韵基础上有所增删修改。是书为排斥顾炎武《音学五书》而作。创为五部、三声、两界、两合之说。五部是:东冬江阳庚青蒸为一部、支微齐佳灰为一部、鱼虞歌麻萧肴豪尤为一部、真文元寒删先为一部、侵覃盐咸为一部。三声指平上去三声相通,而不与入通;与入相通者谓之叶。两界指有入声的东冬江阳庚青蒸真文元寒刪先侵覃盐咸十七韵为一部,无入声的支微齐佳灰鱼虞歌麻萧肴豪尤十三韵为一部,谓两部互不相通; |
古音丛目 | 杨慎 | 明杨慎撰。五卷。宋吴棫著《诗补音》、《楚辞释音》、《韵补》辨明古韵。杨氏认为吴氏3书有的字有问题应当阙疑,有的有错误应当删除,于是合此3书,阙疑刊误,又加上自著《转注古音略》的主要内容,合为一书。考证古音,详引古籍韵例。书言古音,得失参半。其书仿吴棫《韵补》之例,以今韵分部,而以古音相协者分隶之。与慎所著之《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馀》五卷、《古音附录》一卷,虽各为卷帙,号称四种,然核其体例,实本一书。观其《猎要》“东”、“冬”二韵共标,与《丛目》“东”、“冬”所标全复,与《古诗馀》“东”、“冬”所标亦复五字,参差互出,即其随手成编,未归划一的明证。故其条例不密。疏漏颇多;然取材丰富,亦有可采。 |
闺律 | 佚名 | 作者芙蓉外史,生平事迹不详。“……为之妻者,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漠焉不加喜戚于其心,妒则否矣,抑何情不相关乃尔耶?予反其意,作《闺律》若干条,于锦衾角枕之旁,寓读法悬书之意,所以保全男子一片婆心。”《闺律》分为吏律七条、户律七条、礼律七条、兵律九条、刑律七条、工律四条,共41条。 |
蕉廊脞录 | 吴庆坻 | 《蕉廊脞录》为笔记。近代吴庆坻著。八卷。作者在世时尚未定稿,卒后由其长子吴士鉴整理 分类,由刘承幹校阅作序,为其刊行。刘序谓全 书分为八类,“曰国闻,曰里乘,曰忠义,曰经 籍,曰金石,曰书画,曰嘉言,而以杂记附焉”。“国闻”记同治以后政事。“里乘”记浙江人物遗 事与名胜古迹。“忠义”记明末遗民最多。“经 籍”、“金石”、“书画”记作者收藏或寓目之书籍 版本、金石文字、书画真迹。“嘉言”记清人家 训。内记“西泠十子”中丁澎轶事,记《清诗铎》 编者张应昌身世,记杭州诸诗社,记《王荆公诗 注》版本,记郝莲所选清人诗,记三多辑《柳营诗传》,均有文学史料价值。 |
古韵标准 | 江永 | 中国音韵学著作。江永撰,戴震参定。有音韵学丛书本。江永(1681—1763),字慎修,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终生居于乡里授徒。长于比勘,深究《三礼》,对先秦名物、礼乐制度、锺律声韵都有深入研究。一生著述甚丰,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乡党图考》、《律吕阐微》、《深衣考误》等。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前。4卷。江氏之前,研究古韵的人多把《诗经》、《楚辞》与汉魏六朝唐宋等不同时代的韵文相提并论,没有标准。江永确定一个标准,即以《诗》韵为研究古韵的主要依据,以经传骚子的用韵为佐证。这样,才能与方音偶押、后人用韵相比较,参校异同,考其流变。这是此书的主旨,也是书名的由来。 |
九经字样 | 唐玄度 | 字书。唐玄度撰,1卷。书成于唐开成(836—840)中。大和七年(833),唐玄度奉敕复定九经字体,他以张参《五经文字》为准,参照《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正其乖误,补其遗漏,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通称《九经字样》。全书依《五经文字》体例,以类相从,分为76部,共421字。又设“杂辨部”以收录“偏旁上下,本部所无”之字,并引文注解“经典相承、与字义不同”之字。全书系用直音法,不标反切,均用同纽之字注音,并标明四声。如无同音字可注,则用“某平”、“某上”字样就四声之转以表其音,这一点,与《五经文字》不同。《九经字样》与《五经文字》相辅而行,刻在石壁九经之后。对于校定经书中的字体,刊正讹谬,有一定作用。五代开运(944—947)中,田敏合二书为一编,后又有印板,据陈振孙《书录解题》中所记,他曾得到过这种刻本,为家藏书籍中最古者。宋代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的合刻本。明嘉靖乙卯(1555)地震,二书同石经皆遭损缺。清人马日璐依宋刻本刊印成书,即今流传的扬州马氏丛书楼刻本。此书尚属完善,但其间传写失真及校者意改之处,往往有之。 |
五经文字[四库本] | 张参 | 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唐大历11年(公元776年)。该书收集经典中的疑文互体,并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吕忱《字林》、蔡邕《石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等,刊正谬失,辨其异同,相承隶省,引而伸之,共收3235字,依偏旁分160部,以类相从。书中每字之下标有反切,多本陆德明《经典释文》,以正音读。张参于该书自序中批评了当时“务于取人之急,许以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的弊病,明确提出“字失六书犹为小事,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的字学观点,从而阐明《五经文字》之编纂“为经而不为字”的宗旨。故“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虽切于时,略不集录。”所收字不合常体者,则写明出处,以为证据。如“樝,侧加反,又作祖,见《礼记》。”“桃,桃,上《说文》,下《石经》”。《五经文字》刻于长安太学孔庙壁。太和(827-835)间,齐暤、韦公肃等改用木版,选择擅长书法的人缮写后悬在堂上,后又改为石刻,至北周时雕印成书。现在流行的有与《九经字样》同函的扬州马氏丛书楼刻本。 |
佩觿 | 郭忠恕 | 辨正文字的字书。宋郭忠恕撰。以可解决疑难,像觿可以解结,故取《诗·卫风·芄兰》“童子佩觿”一语作为书名。凡三卷。上卷论述文字的变化,分析文字形体讹变、读音复杂、传写差误的情况和原因,分为“造字”、“四声”、“传写”三部分。中、下两卷着重辨证字画近似的字,将字形、字音相似而易于混淆的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平声自相对”、“平声、上声相对”、“平声、去声相对”、“平声,入声相对”、“上声自相对”、“上声、去声相对”、“上声、入声相对”、“去声自相对”、“去声、入声相对”以及“入声自相对”等十部分,一般将两字成对排列,并注明其音义之别,间有将三字或四字排列在一起者。卷末附与《玉篇》、《切韵》音义相异字十五个,又附辨正舛误字一百一十九个,不知何人所加。所析甚详,辨别音义颇精,对辨析文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泽存堂本、道光间高承勳编刻续知不足斋丛书本、长洲蒋氏铁华馆本、重刊泽存堂五种本等版本传世,以据铁华馆本影印的丛书集成本较便翻阅。 |
切韵指掌图 | 司马光 | 中国音韵学著作。作者或说是宋代的司马光,或说是杨中修,疑莫能明。其版本较多,以严式诲所刊《音韵学丛书》本较好。全书共20图,在创作体制上与《韵镜》、《四声等子》皆有不同。没有“摄”、“转”的标目,也不标明“内外”、“轻重”等字样,只是每韵注明“开”、“合”或“独(韵)”。仍以开合口为分图的依据,图的最后一栏标明平、上、去、入,最左一栏写上各字所属韵目。声类以36字母标示,分列36行,改变了《韵镜》一系韵图的23行先例。36字母的排列次序以“影晓匣喻”为次,与《七音略》同,与《四声等子》异。本书虽未明标“摄”的名目,却有“摄”的概念,在以摄统韵的精神上与《四声等子》并无差异。而且各摄各图所统之韵或归为一类的韵以及以入声韵兼配阴阳声韵方面皆与《四声等子》相同。虽然本书与《四声等子》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差异也是很多的。如两书虽然都分为20图,但各图所辖的韵部、所列的字则有差异。本书有革新精神,虽然仍采用《广韵》的206个韵部,但许多韵部已经合并,如冬、东三与锺、鱼与虞、尤与幽、覃与谈、衔与咸等都合在一起,还把原来许多3等韵字列入4等地位,在韵目的标注上也把3等韵与4等韵并列。另外又把齐祭诸韵由蟹摄移入止摄,把“兹”、“雌”、“慈”、“思”、“词”等音由4等移入1等。这些都反映了13世纪初期的语音实际。本书对字音的处置比较切近当时的实际语音,元代讲求字音与实际读音相近的《古今韵会举要》就以本书作为分韵定音的依据之一,其他韵书、韵图也多承其传统。 |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 薛尚功 | 古代金石学著作。薛尚功著。旨在于鉴别书法,故名之曰“法帖”。而后人所重视者乃因其是一部宋代收罗铜器铭文最富的拓本集。此书石刻本成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石刻残叶现存上海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处。木版本以明崇祯六年(1633)朱谋垔刻本最佳。1983年中华书局重新影印于省吾1935年影朱本,流传于世。该书共有20卷。著录历代彝器510件,摹录其文字并加考释。宋代所出青铜器有铭文者收入十分之七八。今仅有宋拓残叶留传。木刻本以明崇祯六年朱谋校刊本较佳。 |
说文解字注 | 段玉裁 | 简称《说文注》。中国研究《说文》的著作。段玉裁著。段氏首先根据《说文》体例和宋以前群书所引《说文》辞句,以校正其讹脱;再用古书上所用字义,以阐明《说文》说解和一字多义由来。创通条例、联系音韵和训诂,有贡献。后附《六书音均表》5篇。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分古韵为6类17部,为古音学重要著作。《说文注》中每篆下所注古韵部,大体以此为据。【末尾附《说文解字注》PDF图文版下载,可以比对阅读】 |
音韵阐微 | 李光地 | 中国音韵学著作。李光地等著。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 开始奉敕修撰,历时10载,到雍正四年(1726)完成。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榕村,福建安溪人。清朝康熙时进士,累官至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治程朱理学颇为出色,曾奉命主编《性理大全》、《朱子大全》等。本书遵用宋元以来流行的“平水韵”,将韵部分为106部。一韵之中,又分开、齐、合、撮四呼。一呼之下,统以36字母,各字遂按36字母的次序排列,始见终日。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还在卷首列一韵图,称为韵谱。这个韵谱在音韵体系上完全与正文韵书部分的内容相合,分韵与韵书一致,也分112韵。各图之中分为4栏,列1、2、3、4等字。同等之内,再别为平上去入4声。韵图之内,只列韵目,不写明等呼及摄名、摄次等。图中列字的次序,完全按照韵书中的次序。所列的字,是韵书中的小韵首字。入声字只配阳声韵,不配阴声韵。平声合为一类,无阴、阳平之分。本书有两个显著特点:1.运用等韵的观念和术语表示字音。这在“凡例”中说得很明白:“按韵分音,在于字母。每音上所标见溪等字,乃字母也。……”。“排列字母各有等第,见溪诸母下系一二三四字,乃其等也。”2.改良反切。本书所用切语,与传统韵书不同。反切上字采用歌麻(开口呼字用之)、支微齐(齐齿呼字用之)、鱼虞(合口撮口呼字用之)各韵的字;反切下字主要采用影、喻纽字。除此对反切上下字还有其他要求。这样就使本书成为出现较晚、影响较大的传统韵书的殿后之作。 |
天演论 | 赫胥黎 | 近代严复所译英国科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前半部。分两卷,三十三篇。1897年译成,在天津《国闻报》增刊《国闻汇编》连载,次年正式出版。1931年收入商务印书馆《严译名著丛刊》。十几年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版本。译书采取“达旨”方针,既介绍原著基本精神,又“不斤斤于字比句次”(《天演论》译例言),附有译者自序及大量按语,“取便发挥”,表达己见,力求服务于当时斗争需要。严复受庸俗进化论者斯宾塞影响,认为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但他不同意斯宾塞的弱肉强食、“任天为治”的主张。故翻译《天演论》,以赫胥黎“与天争胜”的观点,“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之致意焉”(译《天演论》自序)。严复强调,面对生存竞争,弱者不应消极悲观,坐以待亡,而应奋起抗争,求得生存发展。时值甲午战后,《天演论》的发表具有震聋发聩的作用,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它不仅为当时的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最新式的理论武器,而且教育和鼓舞几代人走上革命道路。严复亦因此成为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康有为称赞:“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与张之洞书》)。书中以“内籀”和“外籀”即近代科学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为“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提出了“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的机械唯物主义宇宙观。 |
唐韵正 | 顾炎武 | 二十卷。《音学五书》之四,清顾炎武撰。这部书表面上是以古音正《唐韵》之讹,故称《唐韵正》;但实质是把本该载在《诗本音》里的许多证据拿出来另编了这部书,以免《诗本音》过于繁重,可以认为《唐韵正》是《诗本音》的详细注解。顾氏《音学五书后叙》云:“《唐韵正》之考音详矣,而不附于经,何也?曰文繁也。”卷首凡例曰:“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即不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文以正之。其一韵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一东是也。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不同者半,则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韵而误并为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二冬、三钟是也。”《四库全书提要》云:“盖逐字以求古音,当移出者移而出,当移入者移而入。视他家谬执今韵言古音,但知有字之当入,而不知有字之当出,以至今古纠牵,不可究诘者,其体例特为明晰。与所作《韵补正》皆为善本。然《韵补》误叶古音,可谓之 ‘正’; 至《唐韵》则本为四声而设,非言古韵之书; 声随世移,是变非误,概名曰‘正’,于义未协。是则炎武泥古之过,其偏亦不可不知也。” |
毛诗古音考 | 陈第 | 中国传统音韵学著作。陈第著。有《学津讨原》本。陈第(1541—1617),明代语言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著作有《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伏羲先天图赞》及诗集多种。本书凡4卷。其自序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著名论断,标志着语音发展观念的确立。自序并有力批判了六朝以来的“叶音”说,为古音学走上科学道路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 |
班马字类 | 娄机 | 五卷。宋娄机(1133—1211)撰。娄机字彦发,嘉兴 (今属浙江) 人。书成于淳熙八年(1181),时人楼钥、洪迈先后为之作序。娄机采录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中的古字僻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编次而成,共收一千八百多字。每字之下,考证训诂,辨析字音,于假借通用之字罗列颇详。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李曾伯又增补一千二百三十九字,附于各部之后,作为“补遗”。其中错误不少,不可尽信。宋人袁文《瓮牖闲评》指出引《史记·礼书》的“不禀京师” 的 “禀”, 应从 “示”作 “示”, 不当从 “禾”;《汉书·西域传》“须诸国禀食”的“禀”,应从“禾”作“稟”,不当从“示”:二书交误。至于任意删节原文、颠倒文字之类错误也屡屡出现。然而《四库提要》亦指出:“古今世异,往往训诂难通,有是一编,区分类聚,虽间有出入,因不失为考古之津梁也。”此书有《涉闻梓旧》的复刻元本,海昌蒋氏《别下斋丛书》本,二者均附李曾伯补遗;还有《后知不足斋丛书》本,泽存堂刊本,二者均无李曾伯补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