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历代蒙求 | 陈栎 | 此书当是陈栎在家乡教书时为童蒙而作。用四字韵语的形式,简述从开天辟地到元代的历朝兴衰,每个朝代皆述其开国与亡国之君,再提及其间有作为的皇帝,简单扼要地介绍了历史的便概,易于掌握,是一部较好的童蒙读物。 |
名物蒙求 | 方逢辰 | 古代蒙学课本。宋方逢辰编。一卷。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草木、鸟兽、人事、伦理、衣服、建筑、器具等有关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名物知识,广而不繁。共2720字,采用四言韵语,通俗易懂。有《小四书》本。 |
性理字训 | 程若庸 | 南宋学者程端蒙为青少年学习理学基本知识而著的启蒙教材。程端蒙(1143—119),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先师事江介,后受业于朱熹。《性理字训》共30条,基本上是4句成言,共428字。形式类似词典,内容是从《四书》和朱熹《四书集注》中提炼出的30个理学范畴,加以通俗疏释,和以声韵,以便于记诵。根据《四书》以及朱熹《四书集注》,从中提炼出命、性、心、情、才、志、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中、和、敬、一、孝、悌、天理、人欲、义利、善、恶、公、私等三十个范畴,通俗疏释。释句多为四字一句,并和以声韵,便于儿童读时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
晁氏墨经 | 晁说之 | 晁说之撰。制墨之书 |
老学究语 | 李惺 | 《老学究语》包括四言、六言、杂言三部分。它以当时的通俗语言向少年儿童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 程端蒙 | 南宋学者程端蒙、董铢制订的理学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守则。程端蒙(1143~1191),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董铢(1152~?),字叔重,人称槃涧先生,江西德兴人。《学则》共18条,基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条规定了学生在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和晨昏应举行的仪式,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余皆为学生律己、待人、接物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其中,讲日常生活行为的有八条:“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谈吐举止,以及容貌视听都作了繁琐的、缺乏生机活意的具体规定。讲学习的有五条:“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讲待人接物的有两条:“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朱熹曾为《学则》作跋,向师长们推荐,认为如能依此训导学生,就能培养出有德性、有成就、能为封建帝王服务的优秀人材。 |
六艺纲目 | 舒天民 | 二卷,元舒天民编。其书取《周礼·地官·保氏》郑玄注,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依次编为条目,用四字一语的体裁,讲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其子舒恭为书作注,同郡赵中作有附注。书刊成于至正甲辰年(1364),前有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潞国张翥、徽州路儒学教授胡世佐、朝列大夫温州路总管刘仁本及揭汯的序,又有舒恭的原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书,“均能考证精核,于小学颇有发明。……其九数一门,以密术推郑注,颇为详至,以之补正贾疏,亦考礼之一助也。”是一部研究经学所讲的六艺与古代贵族子弟教育内容的参考书。收入《四库全书》中。 |
集韵 | 丁度 | 韵书名。宋丁度、李淑等奉敕编撰。十卷。二百零六韵。体例仿《广韵》,但韵目名称和次第稍有变动。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收字五万三千五百的二十五(包括古体、或体、俗体等不同字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韵书。完稿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后司马光续编,英宗治平四年(1067)成书。本书以《广韵》为底本修订成,韵目分部与《广韵》同,仍为206部,韵目名称和部分韵目编排次序及韵目下面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如覆元泰定本《广韵》吻韵下注“独用”, 《集韵》下注“与隐通”。还改变了《广韵》注释中反切与释义的先后次序,先音后义,文字义训以《说文解字》为依据 |
钦定叶韵汇辑 | 梁诗正 | 五十八卷。清梁诗正等撰。是书字数及部分皆仍《佩文诗韵》之例,惟以今韵之离合别古韵之异同,如江韵独用,则一韵为一部,东冬两韵同用,则两韵为一部,支微齐三韵同用则三韵为一部。每部皆附叶韵,略如吴棫之 《韵补》。只是《韵补》于今韵每部皆附叶韵,此书则一部独用者附本部末,诸部同用者即总附诸部末,如“蒙”字叶莫邦切,则独附江部后;“江”字叶户公切,则总附东冬二部后;“鱼”字叶鱼羁切,则总附支微齐三部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夫古今声音之递变,亦如大小篆隶八分之递变,或相因,或迥不相近。以迥不相近之音施于歌咏,于古虽有征而于今不能悉协。唐人古诗大抵皆相近之音,故东冬江古音虽同,而此书东冬自为部,江自为部;支微齐佳灰古音虽同,而此书支微齐自为部,佳灰自为部,皆取不戾于古而可行于今也。”至于叶韵“此书所录,惟据古书注有是音者,使以类相从,明前有所承即后有所本。不复旁牵博辨,致枝蔓横生,解结释纷,尤为得要,于数百年讲古韵者,诚为独酌其中矣。”是书有殿刊本。 |
钦定音韵述微 | 佚名 | 清乾隆年间奉敕编撰。共三十卷。其反切注音,都以《音韵阐微》为依据,但《阐微》注重字音,训诂不求详备;《述微》注重字义,考据务求核实。在排列上,《阐微》以三十六字母的次第为序,《述微》则以领韵的字母为首,其下诸母所领之字,以次相从,使归于划一。《述微》收字增多,且增收后起义,故较为完备。 |
康熙字典 | 张玉书 | 清康熙间张玉书等奉诏编撰。四十四卷。收字四万七千三十五,另附古文字一千九百九十五。按天干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按二百十四部首编排,同部首者以笔画为序。字有古体则列正文之下,重文、别体、俗字、讹体则附于释义之后。每字先列历代重要韵书反切,并加注直音。然后释义。先本义后引伸义,有别音别义亦列举之。加引书证。编者考辨处加“按”字以区别。末加“补遗”一卷,专收冷僻字;又“备考”一卷,收有音无义或音义失考之字。收字较多,引证丰富,重于诠释古义,又因为官书,故旧时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但其体例较杂,校核欠精,错误讹谬之处颇多。清王引之有《康熙字典考证》,指出引书错误二千五百余条。此书版本颇多,重要者有康熙五十五年初刻本,上海鸿宝斋石印本于书眉附加篆体,商务印书馆1933年铜版印本后附加《康熙字典考证》与“四角号码索引”,世界书局1936年印本附“笔画检字索引”、“篆字谱”和《康熙字典考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等。 |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 佚名 | 五卷。作者不详。陈振孙《书录解题》云:“以监本增注而释之。”此书于每一字下先列“官注”,后附“互注”,中间用一“释”字隔开,如:“鳜,鱼名。〔释〕云:大口,细鳞,有斑文。”此书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曹寅刻本,即《楝亭五种》本。后姚觐元重刻,为《姚刻三韵》本。是本冠以余文焴为欧阳德隆《押韵释疑》所作的序文及郭守正的重修序、重修条例十则、淳熙文书式一道。另一种为常熟钱孙保家影钞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即据此影印。此本书前无曹本所附之序文条例,正文五卷同。卷末附《贡举条式》 一卷,凡五十三页,所载上起元祐五年 (1090年),下至绍熙五年 (1194年),凡一切增删韵字、庙讳、祧讳、书写试卷格式,以及考校章程,无不具载,多史志之所未备,犹可考见一代典制也。 |
韵补 | 吴棫 | 研究上古音著作。宋吴棫撰。5卷。首创协韵之说。音韵学专著。成书于南宋初年。吴棫,字才老。约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卒于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宣和六年进士,曾任太常丞,泉州通判。南宋音韵训诂学家。著《毛诗叶韵补音》、《楚辞释音》、《韵补》等。现仅存《韵补》。《韵补》卷一为上平声,卷二为下平声,卷三为上声,卷四为去声,卷五为入声。此书据古人用韵推206韵之古音相通关系。取《书》、《易》、《诗》等先秦经典、诸子文章、《楚辞》、汉魏诗赋、唐宋至欧苏文集凡50种,录其韵字,依206韵次序分列。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为一卷。收录的字有两类:一是用韵不见于《集韵》诸书的;二是虽见于韵书而训义不同,“或诸书当作此读而注释未收者”。吴氏就206韵论其古音之相通,收录的字也就列于所相通数韵的第一韵中。 |
韵补正 | 顾炎武 | 清初顾炎武撰。成于康熙五年(1666)。不分卷。顾氏在撰写《唐韵正》之后,遂作此书以正宋吴棫《韵补》之得失。 《韵补》内容可分为二:1是收录古人用韵而今韵不收的韵字;一是论206韵的古音关系。此书对二者均予是正。首先,逐字考辨吴书所收之字。依内容异同分别若干门类:一,所收与古音相合的;二,不合古音的;三,虽不合古音而又见于《诗》、《易》方音用韵的(此为存疑条);四,四声递转,吴氏本不必收录的;五,“入声转用”的(此见于去声阴声韵中)。进而逐韵考订吴氏所论206韵古音相通关系。其与吴书意见相同的,则列而不论;意见不同的,则列而正之。其中有吴氏认为与此通而顾氏认为当与彼通的,如江韵;有一韵当析其半而吴氏未析的,如庚韵;有古韵部当立与否的,如尤侯幽。但真以下14韵,吴氏分真、先二部,顾氏虽不分,却无异议。此书对吴书的功过是非,都能尽其所知给予指出订正,态度公允,条理清晰,考订详谨。此书有连筠簃丛书本。《音韵学丛书》、《丛书集成初编》都收有此书。 |
骈雅 | 朱谋玮 | 专释双音词的训诂书。七卷。明朱谋玮撰。刊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朱谋玮,字明父,一字郁仪。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宁献王朱权曾孙,袭封镇国中尉。藏书丰富,博学多闻,著有《周易象通》、《诗故》、《春秋戴记》、《鲁论笺》、《水经注笺》及《骈雅》等。在《骈雅》自序中,朱谋认为许多词语都是“联二为一,骈异而同”,他广搜古书中生僻古奥的词语加以解释,被训释的词和训释词都是双音词。该书从古籍中采辑双音词语,依《尔雅》体制,分为释诂、释训、释天、释器、释名称、释宫、释服食、释草、释地、释木、释虫鱼、释鸟、释兽13类,逐类诠释,故称《骈雅》。引征广博,足资参考。有《借月山房汇钞》本、《丛书集成》本等。 |
御制同文韵统 | 允禄 | 简称《同文韵统》。是用满汉两种文字翻译并拼写梵文和藏文经咒的文字学音韵学著作。允禄(康熙十六子)奉乾隆皇帝之命监纂,由章嘉呼图克图(名贝白多杰,为章嘉三世,1717~?) 纂修,刘统勋 (1720~1804) 等汇纂。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全书共6卷。卷首附乾隆《御制同文韵统序》和允禄等人的奏本,主要内容包括梵文字母谱、梵文音韵翻切配合字谱、西番字母配合字谱、梵藏文阴阳字谱、大藏经典字母同异考、华梵字母合璧谱。各卷前后均有说明和诠释。其中卷1、卷6为全书主要部分。卷1中所增10余个满文新字母,以解决满文字母之不足,卷6用梵文字母、藏文字母及满文十二字头同“三十六字母”等韵“四呼”作比较对照,说明字音的原理。在反切的改良、字母的等呼的论述方面,对研究音韵学有较高价值。 |
转注古音略 | 杨慎 | 音韵学著作。明杨慎撰。5卷。杨慎以为《毛诗》、《楚辞》等先秦古籍反映的古韵,有一定标准,称之为“一字数音必展转注释”的“转注”,也说是“叶韵”。于是仿宋吴棫《韵补》之例,补缺刊谬,以今韵分部,以古音相协的字注于其下。取例详于经典略于文集,详于周秦两汉而略于晋以下。 本书列字不甚精密, 所谓 “一字数音”不脱叶韵旧说的谬误, 故本书科学价值不大。 |
重修广韵 | 陈彭年 | 该书共有5卷,系宋代陈彭年、丘雍等奉敕所编。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增广《切韵》,收字26194个,分为206韵。 书中所收入的字,都是先释其义,后用反切注音,并将许多同音字排列在一字的头下,或注明异读。本字下附有异体字。引证内容不仅出自经史子集,还兼采小说、杂记等。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古代文字训诂的重要资料。对了解宋以前州郡沿革,姓氏源流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沈兼士按部首笔划编成《广韵声系》,为查检、辨韵之指南。《右逸丛书》收入《重修广韵》详略注本两种。 |
急就篇 | 史游 | 一名《急就章》,中国古代字书。史游著,唐颜师古注。史游,汉元帝时任黄门令。《急就篇》今本34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7字句,以教学童识字。取首句“急就”二字为名。共2016字,起首5句说明编书宗旨:“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急就”,速成意思。“觚”是识字用的木板。二三句说明本书的体例编排,四五句说明是速成识字课本,努力学习“必有喜”。书中所收多为当时常见常用的字,另外兼收人名、地名、杂物、词语,以类相从。文皆三、七字句,整齐押韵,便于诵读和记忆。唐代颜师古曾作注,宋代王应麟作补注,分为四卷。有津逮本、学津本,《至海》附刻本等。 |
玉篇 | 顾野王 | 南朝梁陈之间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所撰写的一部字书。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博学经史,擅于文字音义。《玉篇》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共30卷,收字16917个,是继《说文》之后一部按汉字楷书形体编排的重要字典。顾野王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综合群书,网罗诸家学说,从而澄清是非,纠正错误。他在叙中说:“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玉篇》制,文字之训以备。”原本《玉篇》收字16917个,每字下先注反切,再引群书训诂,解说颇详。对字形,注重篆隶的变迁。释字以音义为主,词义不明时,还有顾野王按语。异体字附在后面,注明另见。因原本已佚,留世只有若干残卷。此书在唐宋间曾经多次修订、增补。流传至今的是唐上元元年(674)富春孙强增字减注本。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邱雍等又据孙强本重修,改名《大广益会玉篇》。 |
群经音辨 | 贾昌朝 | 音义书。宋贾昌朝撰。7卷。贾氏因群经字多假借,形成同字音义有异,前人音训繁多,彼此不同,于是著此书加以辨析。搜集经传中形同而音训各异的字,按《说文》部首排列。分为“辨字同音异”、“辨字音清浊”、“辨彼此异音”、“辨字音疑混”、“辨字训得失”五类。其中“辨字同音异”多达五卷。根据《经典释文》,会集其音义,加以辨析。书分5门。卷1至卷5为“辨字同音异”,讨论一般的又音及借音。卷6包括3门:“辨字音清浊”、“辨彼此异音”、“辨字音疑混”,对典籍中依靠声调或声母、韵母的形态变化区别意义的字加以辨析。其中“彼此异音”,指意义相对相反靠声调变化区别;“字音疑混”指一为浊上, 一为浊去而意义不同。 卷七为“辨字训得失” ,讨论前人音注的正误得失。其中卷六的三门第一 次汇总了四声别义的材料,是研究汉语形态变化的重要资料。 |
类篇 | 司马光 | 字书。四十五卷。旧题宋司马光撰。实际是宋仁宗命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等人相继纂修的。宋治平三年(1066年)由司马光接代,已经成书,次年缮写完毕。宋宝元二年(1039年)丁度等人修纂《集韵》,因增字较多,不能与《玉篇》相互参照,所以由王洙等人修纂《类篇》,同《集韵》相辅而行。《类篇》是修纂《集韵》的副产品。《类篇》全书分十四卷,又目录一卷,每卷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实为四十五卷。其分部及各部排列顺序,基本上沿袭《说文》,仍为五百四十部,只个别地方有较少改动。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修纂,至英宗治平三年(1066)成书。本书旧版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所刻杨州诗局刊行的楝亭五种本,光绪二年(1876)姚觐元翻刻本(即一般所说的“姚刻三韵本”)。1984年中华书局影印了“姚刻三韵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汲古阁影宋钞本出版了影印本,并于书后附加了四角号码索引。 |
续方言 | 杭世骏 | 中国传统语言学著作。杭世骏撰。收入《道古堂外集》内,又有《四库全书》本。杭世骏(1695—1772),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中国清代学者。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因条陈“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下吏议拟死,终罢归。自号秦亭老民,主讲粤东、扬州书院,博闻强记、于经史词章之学,无所不贯。著述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续方言》、《道古堂集》等。《续方言》为钩沉古书方言资料以续补《方言》之作。本书搜集了唐宋以前的经、史、传、注及字书中的古代方言词语,以补《方言》所未备,颇有裨于训诂,惟所行之书或有遗漏。依《尔雅》体例编次,但不标明篇目。有《艺海珠尘》本,《昭代丛书》本等。 |
龙龛手鉴 | 行均 | 结合部首和四声排检汉字的工具书。行均编。有宋刊本和明抄本、清抄本、清刻本、明影印宋抄本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傅增湘藏宋刊本,商务印书馆续古逸丛书影印傅增湘藏宋刊本,1982年中华书局以高丽版影印辽刻《龙龛手鉴》为底本,用四部丛刊续编本弥补底本的掉页、缺字和模糊不清之处,将该书再次影印出版。行均,中国辽代幽州僧人,字广济,俗姓于。这部书是辽时僧人行均为佛徒通释文字,领悟释典而作,共有4卷。这部书改变了《说文》的部首次第,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收入26430余字。每个字下详细列出正、俗、今、古诸种体例,有注音和释义。虽多引佛书以证释音义,但除收入佛经中文字外,于《说文》、《玉篇》之外,广为搜辑。多引佛经汉文译本,但不仅限于此。仿唐颜元孙《干禄字书》例,每字详列正俗、古今、或作等体。 |
屈宋古音义 | 陈第 | 楚辞研究专著。明代陈第著。3卷。卷一收录屈原、宋玉辞赋38篇中入韵之字与今音异者,凡234字,考究其古本音。其体例是,先注古音,而后排列屈、宋辞赋正文作为本证,再广征先秦两汉古书作为旁证。其中与陈氏别著《毛诗古音考》,则题其本音,直注见《毛诗古音考》,盖以证屈、宋之音与三百篇之音合。卷二录屈原赋24篇:《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剔除《天问》一篇不录。每篇之首系以“总题”,而后划分章节。其分章以韵为断,阐说文意则以删润旧注为基础,间出己意,均分别见于诸句之下。卷三录宋玉辞赋14篇,除见于《楚辞》之《九辩》、《招魂》外,又有《高唐》、《神女》、《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其阐说文意之体例一如卷二,惟《九辩》之“总题”有二篇。此书考证先秦古音,明其古字音读,破唐宋人以后叶音之谬,开清人研讨古音学之源,其功至巨。阐述章旨亦颇多新颖之解,如谓屈原“内类”、“修能”是自招祸之道,又谓屈原禀性如此,非不自知。此对理解屈原悲剧意义极有启发。此书多次出版,版本较好者为清嘉庆十年乙丑虞山张氏《学津讨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