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香莲品藻 | 佚名 | 宋张功父著《梅品》一帙,疏梅花之宜称,憎疾,荣宠,屈辱凡五十八事。闲思莲足纤妍,花堪解语,更无凡卉得与追踪。至有历百折而不回,贯四时而不改,则唯寒梅、翠竹、苍松差堪接武。乃或遇人不淑,有女仳离,空谷幽兰,不知凡几,在女子以缠足为容,譬之君子修身俟命,岂有怨尤?然读“采封采菲,无遗下体”之诗,能无三叹?因仿其意,纂香莲宜称、憎疾、荣宠、屈辱,亦得五十八条。别疏香闺韵事,及步莲三昧所未及者,凡二十余类,总汇一卷,签曰《品藻》,愿因风寄语金屋主人,倘阿娇步步生莲,幸加意护持,万勿敝屣视之,庶几享香莲清福于无既也。 |
四部正讹 | 胡应麟 | 考辨伪书专著。三卷。明胡应麟著。唐宋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有人不察,尽信不疑,致使谬种流传,为害非浅,而辨伪专著甚少。应麟有感于此,著成《四部正讹》,专门考订辨别伪书。此书先概括介绍伪书出现的种种情况,将其分为二十类:一,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二,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三,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四,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五,有傅古人之名而伪者;六,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七,有惮于自名而伪者;八,有耻于自名而伪者;九,有袭取于人而伪者;十,有假重于人而伪者;十一,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十二,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十三,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十四,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十五,有伪而非伪者;十六,有非伪而实伪者;十七,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十八,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十九,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二十,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然后按经、史、子、集次序列出伪书,逐一辨析论证。卷末还有审核伪书的方法八条: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本书所辨伪书有一百零四种,比此前宋濂的《诸子辨》超过一倍多,而且把辨伪范围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实乃前人所无有。宋书之辨,多属“卫道”之评,胡书之辨,皆为辨伪求真。书中所概括伪书的情况、辨伪的方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
胡文穆杂著 | 胡广 | 一卷。明胡广(1370—1418)撰。此书是胡广随手札记之文,持论较为公正。其中如评《资治通鉴》论维州悉怛谋事时,胡广认为司马光不是不知道李是牛非,而是特以意主和邻,不欲生衅,故矫为此言。并引司马光临终时与《吕公著简》为证,加以说明,可谓深明时势。又认为灞陵尉禁人夜行,乃其本职,李广憾之为私意;认为子产论黄熊为启信妄喜怪之开端;认为申屠嘉大节凛然,班固称其学术不及陈平,这种观点是错误等等,持论均很公正。其他如胡广还认为纳吉、纳币之卜,皆卜其日,非卜吉凶,程子所疑不大可信;又认为李白原本已有给杜甫的诗,《容斋随笔》所考不确切;又认为定豫章者实为灌婴,李白之诗所载没错,而胡若思却说是陈婴,是其误也等等,考据也颇有根据。此书在明初说部文献中属上乘之作。此书有路有钞本和 《胡文穆集》本。 |
书生初见 | 翁传照 | 通达治体于天理国法人情三者皆到虽老于吏事者不能易也未入仕途而所见己如此非有家传之仕谱未易办此持此一编与令兄朝夕切磋居家则花萼一集居官则棠棣两碑与前史所传大小冯君大小南郡后先辉映上绍先德廉访公之盛迹不难矣令伯祖与先君为丙子同年本有世讲之谊而又承不弃愿居门下之列余何敢当乎勉绍先型益宏令德老夫衰朽惟有欣然企望而己 |
史讳举例 | 陈垣 | 陈垣著。“避讳”是我国早已存在的现象。《春秋》讳言尊者、亲者、贤者所做的某些有违所谓“礼义道德”的事,这是“春秋笔法”,不算避讳。所谓避讳,则是在语言文字上避称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而用其它方法来代替。史书避讳用例十分繁杂,不仅避人名,连官名、书名、地名、年号等往往也要避讳,而且各代所避之讳不同,避讳方法也不一致。作者阅读了大量宋人、清人有关避讳的著述,收集了100百多种历代典籍中的材料,于1928年写成《史讳举例》8卷,概括了避讳的方法,如改字、空字、缺笔、改音等;归纳了避讳的种类,如改姓、改名、辞官、改官名、改地名、改物名等;并指出了如何把避讳学应用于校勘、考古的方法。此书的出版,使后来的史学工作者及古代哲学、文学研究者在整理、利用古籍时,多了“一门径”,增了“一钥匙”。对于普通的文史爱好者,此书也不失为增长文史知识的重要读物。本书有科学出版社1958年的排印本。 |
孔子改制考 | 康有为 |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协助下开始编著,1898年正式刊行。共二十一卷。书中阐发“托古改制”理论。宣称《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言行,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认为孔子改制的精义主要反映在《春秋》一书中,而《公羊传》则是阐释《春秋》的典籍。作者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需要出发,附会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解释历史发展趋势。认为“据乱世”即西方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民共主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这一划分并不科学,但确认历史不断进化发展,强调当时中国应由“据乱世”通过改革进入“升平世”,冲破了顽固派“敬天法祖”和“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反动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甚大。顽固派攻击该书“灭圣经”、“乱成宪”,要求清政府将该书毁版。 |
艺林汇考 | 沈自南 | 二十四卷,清沈自南撰。他采集各种书籍中考证事物名称的资料,分类编撰而成。分为五篇,每篇下有子目。栋宇篇十目:宫殿府署、亭台、门屏、庙室、寺观、宅舍、庑序、梁棚、沟涂;服饰篇八目:冠帻、簪髻、装饰、袍衫、佩带、裈袴、履舄、缯布;饮食篇六目:饔膳、羹豉、粉饎、炰脍、酒醴、茶名;称号篇十一目:宫掖、宗党、戚属、尊长、朋从、卒伍、编户、仆妾、巫优、诨名、道释;植物篇仅存琼花一目。共三十六目。《栋宇》等前四篇都有作者题词,所论颇为精赅,唯《植物篇》独无,可能是尚未完帙。所引证资料注明出处,甚为翔实。对于研究古代名物制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清康熙二年(1662)吴江沈氏刻本、乾隆十六年(1571)重刻本、《四库全书》本、1998年上海书店影印本。 |
花里活 | 陈诗教 | 三卷。明陈诗教撰。著有《花里活》一书。是书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古往今来的花卉故事。全书按朝代分编,内容大多因袭陈言,特别是在考证方面疏漏较多。至于《花里活》的书名,来源于唐李贺《秦宫诗》中“秦宫一生花里活”之句,秦宫本是梁冀的奴才,这里引以自比,既有失作者的身份,也见陈氏失考之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列为存目。 |
妇女双名记 | 李肇亨 | 一卷。明李肇亨撰。李肇亨字会泰,嘉兴(今属浙江)人。本书所录古今妇女双名共六十七人。书中自序谓王元美《弇卅卮言》、张睿父《琅琊代醉编》、陈无功《析醉漫录》中皆有所载,而彼此未备,暇日偶有所睹,即随手录出,又兼三书考其出处云。 |
訄书 | 章太炎 | 章炳麟著。“訄”(qiu 求)即逼迫之义。“訄书”即为匡时救国所迫而非说不可之言。作者自解其题意为“逑鞠迫言”。为戊戌变法前后所写论文的结集。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在苏州刊行初刻本,共五十篇,另补佚二篇。次年即着手修订,1903年春脱稿,删去主张改良主义的论文十三篇,增加宣传反清革命的论文二十四篇,共六十三篇,另以《客帝匡谬》、《分镇匡谬》二篇为“前录”,于1904年在日本出版重订本。与初刻本相比,重订本的立场由尊清变为反清,主题由宣传社会改良变为提倡民主革命,体系由康有为式的异端理论变为号召“光复旧物”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标志着作者由改良到革命的思想飞跃,清算了康有为改良主义的影响,为正在蓬勃兴起的革命民主派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辛亥前后,作者再事修改增删,于1915年春定稿后,更名《检论》出版,共九卷,六十三篇。《章太炎全集》第三册,收有初刻本、重订本和《检论》三种。 |
蠡海集 | 王逵 | 《蠡海集》分八大门,涉及天文、地理、 象数、历法、人身、医学、动物、植物、农业、 气象、神鬼等事物与问题。与古代其它同 样的札记类型的博物著作相比,比较侧重 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解释,书中常阐述并运 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对自然界 的事物与现象,从具体事物到所谓鬼神现 象(古代学者常将鬼神变化视作自然界物 的变化的一部分)进行分析、论说、描述, 力图说明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源、变化的依 据等等,其理论色彩与学术性都较为浓 厚、强烈。 |
林泉随笔 | 张纶 |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明张纶撰。一卷。有《今献汇言》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作者生平不可考, 自署“淮浦”人。作者在本书开头谈了他的写作动机。他认为,书籍除《论语》、 《孟子》之外,像子史、诗文词赋乃至异端方技术数之书, “虽有纯驳邪正浅深偏全之不同,然而吾心之体未始不该也。苟能覃思熟究以求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抑岂不可以为学之助乎?”因此,当他晚年“耕钓江淮”时, “追思往昔所读经传子史诸书,其或理有未畅、语有未莹、舛有可考、疑有当辨者,疏而通之,补而足之,推广而明之,不分伦类,随笔记录, 久之,不觉成编。”这乃全书的概括,但所记往往抓住一鳞半爪,议以三言两语,意亦平平,无甚高论。其引莫诚父《棹歌》第四首(“小鱼易钓不值钱,大鱼往往潜深渊。渔者日取小鱼去,还使大鱼长弃捐。”) 时人认为“此盖以渔者喻君相而以鱼喻人材也”,似也有怀才不遇之感。 |
女范捷录 | 江宁刘氏 | 一卷,为封建时代女教书之一。全书列有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等十一篇,宗旨是宣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和节烈观。《女范》开宗明义就讲夫妇之道,“五常之德著而大本以敦,三纲之义明而人伦以正。”其“统论”篇云:“乾象乎阳,坤象乎阴,日月两普照之仪;男正乎外,女正乎内,夫妇造万化之端。”“母仪”曰:“父天母地,天施地生;骨相像父,性气像母。”在“贞烈”篇中,提出“忠臣不事两国,烈女不更二夫,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从婿,女无再适。”《女范》除一般地阐述女教道理外,各篇都列举历代各类名女作为妇德教育的楷模,大量地宣扬恪守封建伦理纲常的节妇、孝女、贤妻、良母等事迹。如称颂刘氏斩指取血和药以医治婆母病的孝行,称颂夏侯令截耳劓鼻以持身的贞烈行径等。《女范》也有些积极健康的因素,如称颂班昭的续《汉书》,梁红玉的击鼓败金等等,赞颂古代才女的学术贡献与巾帼英雄的爱国行为。在《女范·才德》篇中,作者主张对女子进行德才兼备的教育,斥责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殊非”的,要求“德以达才,才以成德”。在《智慧》篇中特别宣称“有智妇人,胜于男子”。表现了要求开通女子智育的思想,以及对德智相辅相成的认识。 |
清秘藏 | 张应文 | 二卷。杂著。明代张应文撰。应文,字茂实,号彝甫,又号被褐先生,江苏昆山人,致力于搜讨古今法书名画、奇琛异宝。就平生所见,一一题识,逝后由其子张丑润色成书,取元代倪瓒“清秘阁”意为书。上卷分二十门,下卷分十门。在论法书中,专述书法真迹的欣赏与鉴定,指出:“欲观古法收,当澄心定虑,勿以粗心浮气乘之。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真率造作,真伪已得其六七矣;次考古今跋尾,丁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而真伪无能逃吾鉴中矣。”皆为经验之谈。对摹本的鉴定,指出“得其结构而不得其锋芒”者往往为摹本,而临本则“得其笔意而不得其位置”,集书则“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此书多采前之旧说,而不注所出,然于收藏装裱等言之最详,多有可取之处。有《述古丛钞》本、《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藏修堂丛书》本、《真迹日录》附刊本、《美术丛书》本。 |
三余赘笔 | 都卬 | 二卷,分夜半日出、古字相反、饮食必祭、十友十二客、传书鸽、艾一壮、梓潼神、昼夜百刻、吴绫出火、论语辩惑、鹿角、道家南北二宗、淫沛、风马牛、蕈、辩鸟雌雄、戒指、老医少卜、钟馗历日表、急须仆憎、说虎轩、白乐天爱姬、雷公电母、彖象、须眉发、古玉器、二十三十字、角三弄二十八个子目。杂录见闻,亦间有辨论,但多摭拾旧文。如其引《唐六典》解世俗长功、短功之名,未免有些附会古义;谓郑本伯爵,《春秋》书爵非贬;段必敌人之名,故书曰克,决非其弟,殊为悖谬。但其它如论邓攸杀子不情,朱子不当载之于《小学》书中,颇有见地;又如陶九成著书、吕洞宾始末、赵缘督姓名、宋高宗作幽闲鼓吹数条,均可资考证。又如戒指条云: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自有来矣。此引诗注释世俗戒指之名,对了解名物、名称之由来有一定参考作用。此书有《格致丛书》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皇明百家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皇明百家小说》本、《续知不足斋丛书》本以及 《丛书集成初编》 单行本等。 |
石头记索隐 | 蔡元培 | 古典小说《红楼梦》研究专著。蔡元培著。原载《小说月报》1916年1至6月7卷1—6期。商务印书馆1917年9月出版铅印本。1922年第6版时,增自序《对于胡适之红楼梦考证之商榷》一文。至1930年已经印行第10版。是当时流行的影响较大的旧红学索隐派的代表作。作者明确地把《红楼梦》称为“政治小说”。他之所以要搞《红楼梦》的“索隐”,目的是为了宣传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想,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
拾遗录 | 胡爌 | 一卷。 明胡爌撰。此为杂考训诂之书。共分六类,一论语,二孝经,三孟子,四小学,五经说,六俪考。援引采辑,颇有根据。如其小学类中,据参同契证急就篇之老复丁。据诅楚文在秦惠文王二十六年,知小篆非韧自李斯。……其俪考类中,论文考古,亦多可采。原书刻于明季,分为十卷,后版毁于火,其书遂亡。其裔孙得残缺旧本,加以考订复印,只为一卷。 |
食色绅言 | 龙遵 | 养生类著作。二卷。旧本题明皆春居士撰,不著名氏。后依据明本《瀛奎律髓》考证,其中载有成化丁亥新安守龙遵叙,自称皆春居士,而断为龙遵叙所作。《宝颜堂秘笈》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均题为龙遵叙所作。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共二卷,其中一卷为饮食绅言,勉人戒杀。男女绅言一卷,勉人节欲。龙遵叙在书首引言中说:“食色根于所性,淫杀谓之恶业,二者事本粗鄙,而关涉甚大。迹似浅近,而克治为难。儒曰:‘饮食男女为切要,从古圣贤,自这里做工夫。’释曰:‘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玄曰: ‘病从口入,福从色败。子若戒之,命同天在。’ 究心三教而不透此关,未有能得者也。况杀生恣味,好色丧真,机元相因,势更助发。纵欲体瘵,思补肥甘,多食气昏,欲为魔祟、迷则同迷,能甘澹薄。欲火不然,常持净戒,粗粝亦美、悟则同悟矣。鄙人气弱多病,于此尤惧。归田暇日,流览往集,漫拾警语,类记成编,不择醇疵,亦鲜伦次,聊自省鉴,以代书绅云尔,至若入微工夫,诠注所不能及者,孰从而书之也哉?虽然,太上忘形,真心无相,舍置源本而辨清浊于支流抑末矣。……”书末杨廷贵跋中称“养生者诚不可不知”此书。此书所言,诚可为养生家之参考。起初,《饮食绅言》和《男女绅言》分别单行,后才合而为一刊行。有《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 单行本。另有一卷本《食色绅言》,收入 《由醇录》 中。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吴澄 | 一卷,旧题元吴澄著。其书以三百六十天,五天为一候,共七十二候,又以七十二候分属二十四气,各加训释。吴澄作《礼记纂言》,曾引唐《月令》,分著五日一候之义,但并未闻其著有此书。书中说多矛盾肤浅,故清儒多以为此书为好事者托名吴澄。 |
中国学术之趋势 | 李宗吾 | 李宗吾著,成都日新印刷工业社1936年7月出版,148页,1946年7月收入晨钟书局的《厚黑丛书》。这是一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简史著作,全书共分4篇:老子与程明道;宋学与蜀学;宋儒之道统;中西文化之融合。作者在书中将中国学术的发展划分为3个时期:一是以老子为代表的周秦诸子的思想,为中国学术独立发达时期;二是以程颢为代表的赵宋之儒思想,为中国与印度学术融合时期;三是西方文化传进以后的中、西、印三方学术融合时期。该书的这个分期是很独特的,对我们把握中国学术思想之流进大有帮助。 |
大书长语 | 费瀛 | 书论。此书卷一为正心、识字、师授、心悟、通变、结构、真态、神气、乘兴、贵熟等十则,凡二十一则。他认为“草书千字不敌楷书十字,楷书千字不敌大书一字,愈大愈难”,故主张为大书者当先端正认识。一则“学书自做人始,做人自正心始”;二则深明六书之义,“恶有扁署而可作别字”;三则从明师指授八示、八病、运笔捉襟等法;四则“机巧由于心悟,所悟乃能造微”;五则“不可专习一体,须遍参诸家,各取其长而融通变化”。以上五则是大书者首先要具备的条件。书写时需先经营位置,字个、间架、笔画等要相适配合;要尽字之真态而勿参己意;要“大字惟尚神气,形质次之,最忌修饰”;要“乘兴趣乃克臻妙,非兴到不书”;要“心不厌精,手不厌熟”,“笔下自然,应规入矩”。以上各则多关联笔法,是为大书者必须注意的事项。署书、堂扁、绰楔、镌漆、鉴定一则,叙述了各种大字不同的书写方法,尤强调鉴定一则,主张切不可护疾忌医,应“过得众人眼,始放老夫心”。原古一则叙述历代书法之流变,强调大书必须各极其旨,一字之中诸体兼备。客问一则是大书笔法的诀要,谓“字贵正锋,操笔要直,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体执有向背,气脉相联属”。纸说、笔说、墨说、砚说四则,皆从便于大书角度叙述之。 |
幼仪杂箴 | 方孝孺 | 幼仪杂箴(《幼仪杂箴》)乃杂著,为明方孝孺所撰。见于《逊志斋集》卷一。《幼仪杂箴》二十首,共列了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二十项,前边有序。在《幼仪杂箴》二十首中则把理学关于修养心性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归纳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而把此杂箴放在全集第一卷,可见作者对日常修养的重视。 |
父师善诱法 | 唐彪 | 清代唐彪著,是一部专论教法、兼谈学法的语文教学著作。书中认为读书除益于作文外,还益于身心:“不读经史古文,则腹内空虚,文必浅陋。且经史之益,更在身心,读之其用又不止于作文已也。”建议“欲读一书,宜问有学者”,教师就应起到指点者的作用。在读书过程中,“先生须用心审听”,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学生背书时教师也要给予指导,“必须使其声高而缓,先生用心细听,则脱落讹误之处,了然于耳,然后可以记其脱误而令其改正。”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指出:“先生止与学生讲书,而不令其复书,最为无益……人或嫌其工夫移少,而不知其得益良多。其间错解者,可以改正;不解者,可以再解;不用心听,全不能复者,可以惩儆之。”在作文方面,论述了教师批改的作用和方法,“阅童子之文,但宜随其立意而改之,通达其气脉字句,极能长发才思。若拘题理而尽改之,则阻挫其才思,已后即不能发出矣。”这些经验之谈切合实用,对当今语文教学也有借鉴作用。 |
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 | 黄之骥 | 八岁入塾读小学书宜先读《孝经》所以端小学之本也。《小学》内篇四前三篇述虞、夏、商、周圣贤之言后一篇摭虞、夏、商、周圣贤之行。外篇二又以纪汉以来贤人之嘉言善行所以广其言实其行为观摩则效之验也。其于古今入德之门固已本末赅备而所恃为坊表者即因是为权舆。 |
日知录集释 | 黄汝成 | 注释书。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清黄汝成撰。他博采众家之说,抉择精义,详加辨证七百多条,又综括群书,发明考证,再作 《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为《日知录》最精善本。书中不分门目,编次顺序以类相从,其具体内容前七卷论述经义,八卷至十二卷论述政事,十三卷论述世风,十四、十五卷论述礼制,十六卷、十七卷论述科举,十八卷至二十一卷论述艺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杂论名义,二十五卷论述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述史法,二十七卷论述注书,二十八卷论述杂事,二十九卷论述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述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述地理,三十二卷杂考。卷首有自序,卷末有刊误序、刊误、续刊误序、续刊误。全书特点学术源渊通贯,每一事实,论述详细,论证、引据浩繁。有广州重刻本、武昌局本、扫叶山房刻本、坊刻巾箱本、《四部备要》 通行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