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解愠编 | 佚名 | 笑话集:明佚名撰。不分卷。作者原署“乐天大笑生纂集,逍遥道人校刊”,不知编校者真实姓名。文前有“粲然子”评语:“古今漫录,雅俗兼收,义存箴警,一笑舒忧。”可见该书内容与编者意图。书中收笑话一百余篇,其中多数从民间流传中记录下来,虽经编者润色而不失原貌。内容多讽刺贪官污吏、官衙黑暗,语言清新活泼,构思多有艺术性。有万历间刊本。路工《访书见闻录》可资参考。 |
广笑府 | 冯梦龙 | 笑话。明冯梦龙(墨憨斋主人)撰。十三卷。梦龙有《古今小说》等“三言”已著录。此编在作者《笑府》基础上略为增益的笑话集(末卷附录谜语)。分儒箴、官箴、九流、方外、口腹、风怀、贪吞、尚气、偏驳、嘲谑、讽谏、形体、杂记、隐语,共十四类四百条。有与《古今谭概》重出者。前有作者序曰:“古今莫非话也,话莫非笑也。……后之话今,亦犹今之话昔,话之而疑之,可笑也;话之而信之,尤可笑也。经书之史,鬼话也,而争传焉。诗赋文章,谈话也,而争工焉。褒讥伸抑,乱话也而争趋避焉。”在他看来或笑人,或笑于人,笑人者亦复笑于人,笑于人者亦复笑人,古今世界乃一大笑府,人人都于其中扮演角色。所收明代(间有前代者)笑话既录全备,经作者加工,更极精练多讽,一着纸而解人颐。盖冯氏于明末作家中,素以才情跌宕,风流蕴藉闻名,被称为明季天才狂士,其文字潇洒倜傥而大胆,于整理笑话中更见功力,学界、民间视为珍品。有《国学珍本文库》本、一九三六年襟霞阁主人重刊本。 |
芥隐笔记 | 龚颐正 | 一卷。南宋龚颐正撰。龚颐正字养正,本名惇颐,因避光宗讳改。和州历阳 (今安徽和县) 人,一说处州遂昌 (今属浙江) 人。龚颐正以学问文章知名当世,曾著 《元祐党籍列传谱述》 淳熙中,为史院编辑《四朝国史》,后授和州文学。韩侂胄用事,赐出身入馆,为秘书丞,国史院检讨官,预修孝宗、光宗实录等。龚颐正学问博洽,自六艺百家诸史之籍,无所不读,河图洛书,山镵冢刻,方言地志,佛道典籍以及骚人墨客之文,无所不记。至于讨论典故,订正事实,辨明音训,评论文体,虽片言只字,必欲推原是正。每有心得,随笔记录,因成是书。因其书室名芥隐,故名 《芥隐笔记》。全书一事一记,共一百三十五事。大体考证精核,具有根底。然舛谬之处亦时有之。如,韩愈“马上谁家白面郎”诗,误以为杜甫诗;《公羊传》孔父义形于色,误以为《左传》孔子之语;王昌龄“梦中唤作梨花雪”诗,误以为王建诗等等。每条之下多有注语,便于考证。然亦有舛错之处,如“班固宾戏”一条注文与正文不相应;“王安石草堂怀古”一条明注异同,而 “王建”一条注则明驳之,互相抵牾。似非龚颐正所自注,但出自谁手,则不可考矣。统观全书,考据精核者居多。《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书 “不在沈括 《梦溪笔谈》、洪迈 《容斋随笔》之下,未可以卷帙多少为甲乙也。”不免有些过誉,但亦见其书价值矣。足资治史研文者参考。今传本不一,主要有《百川学海》、《顾氏文房小说》、《格致丛书》、《津逮秘书》、《唐宋丛书》、《说郛》、《四库全书》、《学津讨原》、《续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 |
涧泉日记 | 韩淲 | 三卷。南宋韩淲撰。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家世居开封雍丘,后徙信州上饶。参政韩亿后裔,吏部尚书韩元吉之子。韩淲淲生平事迹不详,唯戴复古《石屏集》有 “挽韩仲止”诗云:“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隐居溪上宅,清酌涧中泉。慷慨商时事,凄凉绝笔篇。三篇遗稿在,当并史书传。”自注云:“时事惊心,得疾而卒。作所以商山人、所以桃源人、所以鹿门人三诗,盖绝笔也。”。据此可知,韩淲遭逢乱世,坎坷退居,赍志以没。是书当退居时所作,后散佚。《宋史·艺文志》没有著录,原书卷帙不可考。清修《四库全书》时,将散见《永乐大典》中的内容,搜集起来,重新排次,定为上、中、下三卷。全书以类相从,大体上按有关史事、品评人物、考证经史、品定诗文、杂记山川古迹顺序排列,共一百九十八条。所记多有他书不载之遗闻轶事,考证颇为精详。如所记明道二年 (1033)明肃太后亲谒太庙事,可证《石林燕语》之误;大观四年(1110)四月命礼部尚书郑允中等修哲宗正史事,也可补史传之缺。其他议论,亦皆精审。《四库全书总目》说此书 “在宋人说部中,固卓然杰出者也。”足资治文治史者参证。今传版本,《四库全书》以外,尚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清芬堂丛书》、《励志斋丛书》、《说库》、《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本排印,为通行版本。 |
甲申闻见二録补遗 | 王巩 | 先公任諌官时,大旱,请对,乞驾出祈雨。仁宗曰:"太史言:‘月二日当雨。'月一日当出。"先公曰:"臣谓是日无雨。"上曰:"卿何以知之?"曰:"陛下既知有雨,则安用祈求?知有雨而求,非诚也。天非至诚不格,臣是以知无雨也。"上曰:"明日当出。"先公曰:"臣乞传旨合门。"上即召近珰喻曰:"明日于醴泉观等处祈雨。"先公曰:"何不远出?岂惮热乎?凶岁百姓衣食将不给矣。"上每意动则耳轮先赤,厉声曰:"待去西太一宫。"先公曰:"乞传旨。"上曰:"卿不知典故,出城不预告也。" |
后山谈丛 | 陈师道 | 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
古今考 | 魏了翁 | 《古今考》宋魏了翁撰。了翁有《周易要义》,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称即汉纪随文辨理,作《古今考》。《古今考》·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然惟有二十馀页,摘《汉书·高帝纪》中名物称谓字义音释,略为辨论,与序相应。自东坡《胡麻赋》以下,皆杂记他事,注曰以下杂识诸条附。考方回所补《了翁古今考》,仍以原书为第一卷,无此诸条。知为后人以篇页寥寥,不盈卷轴,窜入他文以足之。陈继儒《秘笈》所载,大抵此类也。 |
公冶长听鸟语纲常 | 佚名 | 《公冶长听鸟语纲常》一卷一则,仅两个半中国叶,六百八十一字,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原书板框高一七五毫米,宽一○五毫米。中缝页码先四后三,并非从一开始,为原书如此。未署作者名,刊刻年代不明,亦未见著录。 |
读书止观录 | 吴应箕 | 吴应箕编撰。吴氏字次尾,号楼山,安徽贵池人。谥忠节。崇祯贡生。曾参与复社,善今古文,是明末一位著名的人物。他曾与黄宗羲等复社同志一起写下《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又曾冒险探望护视被阮大铖逮捕入狱的周镳,以至被迫逃亡。清兵南下后,举兵反抗,兵败被捕,不屈而死。著有《楼山堂集》27卷、《东林本末》6卷、《续觚不觚录》2卷等。《读书止观录》是在陈继儒《读书十六观》和屠本畯《演读书十六观》的基础上增益而成的。撰者将不见于前两书的前人关于读书的心得和逸事收集汇录,分编为三卷。该三卷每则前录古人语录或读书掌故,后以“吴生曰”作按语,昌明读书之旨。每则之尾,均以“读书者当观此(是)”作结。不仅纂辑量超出前两书,编纂体例也有所改进。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乃袭陈继儒《读书十六观》之余绪,推而衍之,杂引古人论读书作文之语,而稍以己意为论断。”并编《读书十六观》和《演读书十六观》为该书第四、第五卷。总称《读书止观录》,凡5卷。“止观”两字原为佛教术语,大抵“止”为止息妄念,“观”谓昭察万物,朗然常照,性自寂然,所以又译为“定慧”、“寂照”。作者标书名为“止观”,一来借指读书所达到的佳境,二来与陈继儒《读书十六观》书名相照应,另外也有“观而止于是”的意思。陈维崧说该书“足为天下读书者之津梁”,刘世珩认为该书“策励士子,最为有益”,诚非虚语。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世珩刻《贵池先哲遗书》本。通行有胡贯中点校,黄山书社1984年重排本。 |
读史抄 | 刘宰 | 郑当时好黄老言而每五日洗沐尝置驿马长安诸交请谢宾客至明旦常恐不徧何胷次扰扰如博极其言亦若人之流亚也孟坚谓其不能为醇儒过矣 |
御制董鄂后行状 | 顺治 | 《御制董鄂后行状》是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仙逝之后,顺治为爱妃写下的悼文,深切地寄托了自己的哀思。福临亲手执笔,以洋洋四千余字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 |
东原录 | 龚鼎臣 | 一卷,北宋龚鼎臣撰。龚博通经史百家之说,精心考证,一有心得,随笔录之,以成此书。此书多考论文字训诂,兼及杂事。许多考论,颇有见地。如解《易》之“鼎金铉”即《仪礼》之鼎扃;解《礼记》“升中于天”为《左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之中;解《太玄》“如玉加莹”句,据唐类书证李轨注为误本;解《后汉书》注引《潜夫论》“化国之日”句,为章怀太子避高宗讳;解马融“轶越三家”句,为指三王;又引《说苑》子桑伯子事,证王肃注之漏;引《汉书·地理志》有煮枣,证颜师古注之漏;引王弼解子弓为朱张字,证杨倞《荀子注》之误;引殷仲堪《天圣论》解仁宗年号,证拆字为二人圣之非;引《汲冢记》证汤墓在河东,证刘向说之非等,都颇有见地。所记杂事,如太宗赐进士诗;太祖批答赵普论王仁赡札;太祖幸绫锦院警戒梁周翰事;《郑氏诗谱》别有全本,欧阳修所得乃残帙;文彦博家庙不作七间,乃用唐杜岐公家旧式等等,对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艺海珠尘》本、《四库全书》本、《函海》本、《十万卷楼丛书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宋人小说》本等。 |
东园丛说 | 李如篪 | 三卷,南宋李如箎撰。卷首有自序,作于绍兴壬子(1132),谓“仆顷年僻居语儿之东乡,既无进取之望,又不能营治资产,日与樵渔农圃者处,羹藜饭糗,安分循理,亦足以自乐。时时披阅文集,省记旧闻,随手笔之,遂成卷帙。其间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历数之说,无不有之。”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分《春秋说》、《易说》、《书说》、《三礼说》、《诗说》、《左传说》、《语孟说》、《天文历数说》、《杂说》等九个部分,共一百一十八条。其间有称宋高宗庙号者,且论天文历法之处似为后世之说,宋人可能没有达到那种水平。四库馆臣怀疑是后人因如箎书名捃摭旧文、益以所见,伪为此书。此书虽然真伪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其内容考证典核,多有可取,足资研治古代经史及科技的学者参考。版本主要有《指海》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
东观余论 | 黄伯思 | 二卷。附录一卷。杂著。宋代黄伯思撰。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别号霄宾,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元符进士。政和间为秘书郎。能书,好古文奇字。对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之研究,以及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其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初仿颜、柳,后规模钟、王,笔势简远,有魏、晋风气。是书首例《法帖刊误》,其余为论、序跋、辨记等,凡一百零五篇。其中以涉及书法、碑帖为最多,议论考证,俱甚精确,对米芾等人的著作颇有补益之功。是较早从科学角度研究法书的著作。论书重晋人,尚成规,反对学“阙古人之渊源”的字,体现出古典的书学倾向,在对钟、王楷法的形式,以及和字型发展变化等关系的论述上,有独到见解。《四库全书》谓:“此书精博,胜《集古录》多矣。”伯思卒后,其子诏、礽裒其平日议论题跋汇为是书,前有自序,后有楼钥及其子礽跋、毛晋识。传世主要版本有《王氏书苑》本、项氏万卷楼仿宋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本。 |
送东阳马生序 | 宋濂 | 明代宋濂 (1310—1391)作。这是一篇赠序。洪武十一年 (1378),已经告老辞官的宋濂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同乡晚辈,正在太学学习的马君则拜见他,这篇序是宋濂写给马君则的临别赠言。文章的主旨是勉励青年专心求学。作者先写自己少年时代得书、从师和求学之难,后写当今太学条件优越,得书、从师和求学之易,告诉太学生: 如果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决不是别的原因,而只是自己用心不专。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寓道理于事实的描写和分析之中,是教诲,但没有教训的口气,读来使人感到温暖、亲切,使人奋发上进。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自己少年求学生活的清苦,写大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对比强烈,发人深省。语言朴实,笔调如涓涓流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
洪福异闻 | 佚名 | 光绪癸卯奋间,余游芜湖,遇同知陈君某,年六十余矣,偶谈及席公宝田事。 |
阳秋剩笔 | 佚名 | 不慧孤露失学,罕读楹书,先世手泽之余,都归灰烬。盖自庚子劫后,寄食江南,辗转舟车,未尝终岁卒读。然龙门所谓南探禹穴,北至涿鹿,不彗蓬踪,庶几过之。其间所见所闻,颇有可歌可泣者。迩者小隐秋山,低徊旧梦,兴至命笔,聊书百一,以志不忘已耳,非敢自托著作之林,从而文其固陋也。 |
广阳杂记 | 刘献廷 | 《广阳杂记》5卷,清刘献廷撰。刘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顺天大兴人,毕生未仕,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刘献廷是清初的一个奇人,他于“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无所不通,尤精于地理音韵,著作大都不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将他的学术失传视为一大憾事。《广阳杂记》是刘献廷唯一传世的著作。《广阳杂记》本是作者的随笔札记,生前没有编定成书,死后由其门人黄曰瑚辑录成帙,但编者只是将它分分卷而已,书中内容杂乱无伦,编排毫无头绪。此书大致包括:一是史实,明末史事记载较多;二是典制,主要是清初的政治经济制度;三是人物,书中记叙了明清之际一些人物的逸闻琐事。对文字音韵的考订,对社会风俗民情的描述等等,也时有所见。有些内容录自实录或政书,如第1卷载录的康熙间各省文武官和学官数目,第2卷载录的各省钱谷总数、各省岁需兵饷、各省岁需存留等等。第5卷记航海者使用指南针的情况很值得注意:“海舶上司罗盘者曰夥长,置一龛,下铺细砂,安盘于上,取平,周回置灯,夥长昼夜视之,较之以刻漏而定方向焉。”描述罗盘使用较它书尤详。同卷又记台湾土人有男子皆赘妇家,并改从其姓氏的习俗,这对了解刚刚回归清朝政府的台湾的社会情况,也是很有价值的材料。 |
秦鬟楼谈录 | 佚名 | 我国东南各省,与欧洲各国通商,自粤始。其奏许通洋舶,立十三行,便中外人贸易者,则在康熙中。其时,两广总督为吾乡吴留村兴祚。然吴督粤之先,有所谓石濂和尚者,已私与洋舶通贸易,则粤之通商,石濂实启之。石濂名大汕,本苏人,徐氏子。幼无行,为画师沈朗倩外嬖。沈以画名于时,石濂亦师其技,龚芝麓鼎孽一见大激赏之,弃沈而从龚,言者仍谓以色事也。后流转入粤,自称浪觉师,居粤西门外长寿院。不剃发,不诵经,室中亦不置钟、磬、瓶、钵之属,见者初不知其为僧。顾好大言,专结纳。又尝至安南,走交趾以祈雨,立验。眩其国人,多辇金助之,黄金巨万。 |
秋灯琐忆 | 蒋坦 | 《秋灯琐忆》是清代文人蒋坦所作散文集,内容记述了他与爱妻秋芙的日常生活琐事。这是一对情深意笃、才情清绝、心性淡远的夫妻,他们意趣高雅,性情相契,尽管生活贫寒,却整日涵泳于琴棋书画中,陶然忘忧。他们既是一对夫妻,又是两个韵友。《秋灯琐忆》是一种“忆语体”,也就是回忆录的意思。文辞极美,叙事传情栩然哀切,辄催人泪下。据说秋芙天生体弱,却生具慧根,悟性奇高。凡古琴、绘画、诗词、书法等雅业,触手便通,让人讶异难解。有道家的高人说她是昙阳转世,蒋坦认为是真的。秋芙曾写过这样两句诗“空到色香何有相,若离文字岂能禅。”其境界之高,似非凡人气象。秋芙从小笃信佛法,诵经礼佛二十年,三十多岁的时候,终于西去了,真正是“人间不许见白头”。秋芙死后,蒋坦也全心礼佛,夕梵晨钟,忏除慧业。蒋坦向佛陀许下这样的心愿:如果自己能够往生西方,愿意和秋芙并肩而坐,听弥陀说法。如果还要堕入娑婆人间,则愿意和秋芙世世永为夫妇。四十二岁左右,蒋坦也死了。他是因为兵乱饿死的。 |
不下带编 | 金埴 | 清金埴著。七卷。埴字苑孙,号鳏鳏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康熙二年(1663),卒于乾隆五年(1740)。此书记载了作者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遗闻佚事、社会风俗、科举考试等。每卷都下标“杂缀兼诗话”,谈诗文篇幅尤多,评论诗艺,解说本事,摘录佳构隽句妙联,钩稽诗人生平事迹,对研究清代文学,颇有参考价值。作者与戏曲作家洪昇、孔尚任是好友,故谈论《长生殿》、《桃花扇》的内容亦较多,并且还记录了作者与二人的酬唱之作。所论及的重要诗文家则有王士禛、赵执信、宋荦、查慎行、杜濬、潘耒、陆圻、汪懋麟等。本书为未完稿,当系晚年所作,1982年中华书局据谢国桢藏手稿本标点整理,与作者另一笔记《巾箱说》合订出版。 |
述庵秘录 | 王钟麒 | 《述庵秘录》,清末王无生撰,所记多为晚清官闱辛秘,如“同治帝之轶事”、“孝贞后之暴薨”、“珍妃坠井”等。 据民国《满清野史丛书》本标点整理。 |
烟屿楼笔记 | 徐时栋 | 清·徐时栋著。徐时栋,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鄞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后来,两次上北京会试,均不得志,从此便发愤读书。生平酷爱读书,留意搜罗,建烟屿楼于月湖西,藏书6万卷(同治二年毁于火)。一生校勘文献甚多,尤致力地方文献,校刻宋元《四明六志》,考异订讹,著《四明六志校勘记》,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又辑《四明旧志诗文钞》,著《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等。曾主四明文坛30余年,后起俊秀多出其门。同治七年(1868),受聘主持鄞县志局,发凡起例,总持大纲。为利用自己藏书,次年移局于西门外新宅水北阁,并借阅城内卢址抱经楼、杭州丁丙八千卷楼的藏书千余种,仿照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明入志资料出处,排比成文。越5年,病重将殁,执董沛手,以志局事郑重相委,不语私事。十三年志成,3年后刊行。性急公好义,设义庄,兴义学,资助修东津浮桥、建三桥碶闸等。水北阁在花池巷,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移建天一阁南园,成为中国方志珍藏馆。 |
寄园寄所寄 | 赵吉士 | 清代笔记。赵吉士撰。赵吉士(1628—1706),字恒夫,号寄园、渐岸,休宁(今属安徽)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康熙时历官山西交城知县、户部给事中、国子监学正。在京城时侨居宣武门外,将其园题名为寄园,并以为号。此书编辑于寄园中,因以名集。他将自少至壮所记古今异闻分类编排,整理为12卷,分别题为《囊底寄》、《镜中寄》、《倚杖寄》、《捻须寄》、《灭烛寄》、《焚麈寄》、《獭祭寄》、《豕渡寄》、《裂眥寄》、《驱睡寄》、《泛叶寄》和《插菊寄》。每卷又分为如《经济》、《智术》等若干小类。全书共有条目1800余条,其中1730余条都是从古今书籍采摘搜集而来。述古事者十之二三,记明末事者十之七八,内容极为博杂,涉及国家治乱、道德伦理、天时舆地、山川名物、人物轶事、诗文纪事等,兼及神鬼怪异。赵士麟说它“言必有据,事必有征,章章缕缕,极备极奇,诚大观也”(《〈寄园寄所寄〉叙》)。卷首有赵士麟序、作者凡例和其门人汪灏《读〈寄园寄所寄〉志略》。该书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三益堂刻本和《香艳丛书》本。 |
栖霞阁野乘 | 孙静庵 | 全书收笔记212篇。其内容集中记述清代国故典章、朝野人事;即所谓“搜辑故老遗闻,摭采京朝佚事,并旁求世家秘钞,朝野佥载”(王大错《亭》)。由于材料来源及所叙内容不同,所以文笔也不尽一致。其中有一部分揭露晚清官场之腐败,与谴责小说可互为补充。如《军机领袖》讥刺军机大臣之昏愦。《和珅出身之卑贱》揭露乾隆年间纳贿专权之和珅的身世。《铎洛仑之笑柄》更象一篇讽刺小说。故事叙光绪年间,旗人铎洛仑出任山东粮道,对百姓残酷压榨,民怨刺骨。百余民人乘其外出之际,将他打了80大棍,以伸其愤。朝廷闻之,将铎洛仑革职。10年之后,铎洛仑又巴结到监道。某日,监院官请发讲师赏银,铎洛仑大笔一挥,批给10两。院官以旧例为2两告之,铎洛仑竟说:我们在京城听妓女唱小曲,一赏就是4两;这师爷一口气念了700多字,调门也好听,难道还不如妓女唱曲吗?诸如此类的故事可称为短篇谴责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