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钱穆学术文化九讲 | 钱穆 | 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这本由叶龙记录整理的《钱穆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
鲁迅批判 | 李长之 | 1935年写成,1936年1月初版,在这本书里,作者李长之是站在批评家的立场上,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站在“养育于‘五四’以来新文化教育中的青年”的立场上来对鲁迅进行评论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鲁迅纳入新文化运动中去审视,尤其着重于鲁迅之于青年的期望和青年对于鲁迅的崇敬。对于鲁迅其人其文的解读,在不同的文化历 史背景下,会因时空的推移而有所进展或迁移,这种“养育于‘五四’以来新文化教育中的青年”的批评所具有的真实和切近,在鲁迅批评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鲁迅批判》在鲁迅研究史上,是第一部成系统的专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李长之这部专著出版,曾得到鲁迅先生大力支持和帮助,鲁迅亲自看过李长之的稿件,并订正过其中著作时日。此外,鲁迅还赠送他一张照片,刊印在书面上。 |
汉语讲话 | 王力 | 王力关于汉语概论方面的书。原名 《中国语文概论》,抗日时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0年改名为 《中国语文讲话》,由开明书店编入 “开明青年丛书” 重印。1954年经修订后由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联合组成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5年再度修订,内容有较大的改动和补充,更名为 《汉语讲话》,转到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收入《文集》 第3卷。全书共5章: 第1章 “绪论”,讲 “汉语的特性” 和“汉语的亲属及其方言分类”; 第2章“语音”,包括 “汉语与四呼”、“汉语与四声”、“各地语音的异同” 和 “古今语音的演变”; 第3章 “语法”,包括“词在句中的位置”、“词是怎样构成的”、“各地语法的异同” 和 “古今语法的演变”; 第4章 “词汇”,包括“词汇与语音的关系”、“词汇与意义的参差”、“各地词汇的异同” 和 “古今词汇的演变”; 第5章“文字”,包括 “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形声字的评价”。 |
战国子家叙论 | 傅斯年 | 战国子家叙论,本书为傅斯年先生残稿,共15章,是对战国时代各思想流派与思想家的考察。其中“十一 独行之士”、“十二 坚白异同之辨”有目无文,自注“以上两章非仓卒所能写就,待后补之”。 |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 钱基博 |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吴江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 傅斯年 | 本书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该书系统地讲解、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包括诗经、楚辞、诗、书、论语、五言诗等方面,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相关领域内仍具有深远影响。按照11个专题分为11堂课。这11堂课详细地介绍了叙语、泛论、诗部类说、楚辞余音、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很早的传疑文人、贾谊、儒林、五言诗之起源等知识。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了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 |
阵纪注释 | 何良臣 | 《阵纪》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何良臣撰,陈秉才一九八四年注释。本书对《阵纪》原文详加注释,并全部翻译成白话文,深入浅出地进行评说。《阵纪》是明代军事家何良臣撰写的一部兵书,重点探讨战阵之间的纪律,治军思想是该书的重点。《阵纪》不仅深入探讨了战阵纪律的重要性,还对如何选拔兵员、定岗定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何良臣主张,要打造纪律严明的军队,首先需要在士卒的招募和选拔上下功夫,即“募选”。他认为,通过严格的选拔过程,可以确保军队的质量和效率。此外,《阵纪》还强调了实际作战中的军事实用性,反对那些只追求美观而无实际战斗效果的训练方法,提倡“真艺”及“功夫”,使武艺朝着“遇敌制胜”的方向发展。 |
尉缭子译注 | 尉缭 |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华陆综一九七七年译注。《汉书·艺文志》载有《尉缭》三十一篇。今本共五卷二十四篇。即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蹱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书中批判了唯心主义天命论的战争观,认为军事上的胜利取决于国家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措施。同时记载了关于军队服装、军衔、编制制度等内容,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投笔肤谈译注 | 何守法 | 本书译注工作由原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古代兵法研究室和原南京军事学院训练部军事史料研究处部分同志于一九六五年完成。《投笔肤谈》是一部明代的军事理论著作,现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陈汝忠弘钖堂刊刻的《音注武经七书》的附刻本。《投笔肤谈》卷前引中题“西湖逸士”著,上下两卷卷端下题“浙江解元钟吴何守法撰音点注”,而《音注武经乜书》各卷卷端下题为“何守法校音点注”。这里“校”、“撰”一字之羞,似可认为“西湖逸士”即为何守法。“西湖逸士”在引言中说:《武经七书》自北宋校定之后,“国初因之颁布”。他所谓的“国初因之颁布”,即指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兵部奉命重刊宋本《武经七书》一事。再者,书中所征引的战例或掌故,均不晚于宋。经查证,何守法当为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人,这也与《投笔肤谈》成书时间相吻合。 |
笠翁对韵译注 | 李渔 | 《笠翁对韵》是一部教人对仗和用韵的书,相传为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因作者别号笠翁,故名“笠翁对韵”。这本书和清代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齐名,都是学习汉语诗词格律技巧的极好启蒙读物。全书以“平水韵”平声三十韵为目编写而成,分为上、下两卷,各卷有十五韵部。《笠翁对韵》每个韵部各有二到四则对文,每则对文各有对句十对,由简到繁,选取的都是每个韵部的常用字,这些字在诗文创作中出现的概率大,经过熟读和背诵,容易被学习者牢牢记住。《笠翁对韵》的对句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学习者在学习对仗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 |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 佚名 | 于1946年8月至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陆续出版,以后又多次重印,在一系列优秀的开明语文教材中,《开明新编国文读本》虽然出版时间较晚,却是颇具特色的一种。这部教材初版甲种本六册,乙种本三册,是开明书店在中学语文教材编纂方面的又一个新尝试。 首先,《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的编纂者都是一时之选。叶圣陶是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周予同是著名历史学家、经学家,当时为复旦大学教授,同时在开明书店担任编辑;郭绍虞是著名文学批评史家、语言学家,当时任同济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覃必陶是开明书店编辑。由这样四位名家联手编纂这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无疑是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继《开明国文讲义》之后又一次难得的盛会。 其次,《开明新编国文读本》是当年对语文教学的又一次别开生面的新探索。它的“新”,也就是最显著的特点是白话文言分开教学,甲种本专选白话文,乙种本专选文言文。乙种本侧重明清作品,并以短篇记叙文为主,还酌情选入王国维、章炳麟、蔡元培、胡适、鲁迅、钱基博、俞平伯等近现代作家、学者的文言短制,这些都是前所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同样值得注意。不论甲种本还是乙种本,一以贯之的是凸现文学性和情趣性,循序渐进,引导读者在了解掌握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能领略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之美。 |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 黄仁宇 | 英文原版初版于1974年。作者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出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
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 | 钱玄同 | 《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是钱玄同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所作的序。钱玄同洞悉今古文,立场虽偏向今文学,对《新学伪经考》也多有褒言,但他站在历史家而非经学家的立场来审视《新学伪经考》。同时,钱玄同还以辨伪的眼光,把《新学伪经考》看作一部辨伪著作,把经”看作史料,这在经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钱氏认为“至于把古文经打倒以后,再来审查今文经,则其篇章来源殊甚复杂,它的真伪又是极应考辨的。但这是要站在超今文的‘历史家’的立场上才配说。”1932年6月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三卷二号抽印本。(抽印本,是从原出版书中抽出一部分或若干章节所发行的单行本。)1936年1月,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出版有日文翻译本,称支那学翻译丛书Ⅱ。 |
烂柯经 | 朱权 | 《烂柯经》由明代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辑。全书共四卷,分为两部分:前三卷为围棋理论著作,包括姓氏总范、十三篇论范、棋经四篇等。卷四为棋盘路图、受子局面、和死活棋势等。此为明嘉靖时期刊本,卷首有正德三年欧阳旦序。 |
中国文学十讲 | 胡云翼 | 《中国文学十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奠基者之一胡云翼先生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全书共10讲,基本按“文学性”来定位布局,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四大块,尤重小说和戏曲。这是一部接近采用了“纯文学史观”的“纯文学”著作,帮助读者厘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
唐诗九讲 | 胡云翼 | 从唐诗的起源开始,系统介绍唐诗经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发展脉络,研究唐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更详细介绍其特质、发展因缘,概观及派别。以及独特地介绍了唐代诗人、宫人、闺人等妇女的诗。囊括唐诗的方方面面,堪称研究唐诗的微型百科,是当代影响力较高的唐诗阅读鉴赏的经典选本。 |
杨树达讲文言修辞 | 杨树达 | 20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代,中国的现代学科都是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中国的传统学术也在这一阶段实现了现代化转型,或者在现代学科中得到延续。读中国书,不可不知中国特色的修辞。不明中国特色的修辞,易犯事不明、物不显、犯人忌等毛病。中国修辞与西方修辞相异之处甚多,然知之者实少。杨树达《中国修辞学》实为中国特色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如列改易、增益、删削、颠倒、改窜、嫌疑、参互、存真、合叙、错综等项,非今天普通修辞学教科书所能明示。 |
读书笔记 | 祝允明 | 一卷。明祝允明撰。是书乃是作者居忧其间,就平日读书所得之事物之理,随笔笺记而成。篇幅较短,约一千六百余字,不分门类,随意漫记,以自己的观点阐发事理,虽为一己之见,然亦有可取之处。如关于坚持常久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关系,他总结为“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关于当时人情险恶,世事艰难,作者也有议论,“虎狼存父子之仁,蜂蚁有君臣之义,虫盖有时而人也。今人仁不如虎狼,而虐如之;义不如蜂蚁,而毒如之,是人亦有时而虫矣。然虫之人也,进也;人之虫也,退也。人之不如虫也,哀夫。”也有一些文字,则反映了作者的处世哲学,如“高不虚也,卑不污也,明而无耀也,暗而无昧也,张乎其博,而非空也,敛乎其约,而非隘也。不偏焉,不倚焉,其中也。而莫过莫不及也。心之本体盖如此。”此书版本很多,择其要者录于下:《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正德嘉靖本、宣统排印本、民国石印本)、《金声玉振集·撰述》、《宝颜堂秘笈》(万历本、民国石印本)广集、《说郛》续卷四、《学海类编》(道光本、影印道光本) 子类、《广四十家小说》等。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 (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1959年补印。 |
麻杈棍谱 | 佚名 | 《麻杈棍谱》是一部明隆庆二年家藏、康熙十八年重订的武术类典籍,署名门人山逸人造,书前有序,儒张枪之流源。其主要内容为以所谓少林棍法为代表的活把棍法。页面版式为上面文字描述,下面图绘棍法招式。此本共两册,约为清康熙18年(1679)钞本。 明朝是棍法篷勃发展的时代。那时,从总体上说,棍大致分成南北两大块,南方称棍,北方称棒或白棒,技术上不相同,连基本的持棍姿势也明显不同。一般说来,北方主要是以所谓少林棍法为代表的活把棍法,以现存的《棍棒体式》、《麻杈棍谱》、《少林棍法阐宗》等棍谱为其典型。南方则主要是流行于闽、粤、浙、湘地区的死把棍,也叫硬把棍,以俞大猷的《剑经》为代表。 |
北宋文化史述论 | 陈植锷 | 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往往在文化构成各个层面的交汇处得以体现。作者治北宋文化史,而以‘宋学’为纲领,深入探讨了传统儒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及其对同时代其他文化层面的渗透和影响。本书比较全面地剖析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
国故概论 | 钱基博 | 钱基博著,《国学必读》是钱基博1923年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时为普及国学常识而编选的一部教科书。本书是钱氏《国学必读》的下卷,辑录有关国学的论文三十七篇,以通论、经学、小学、史学、子学为序排列,反映了钱先生的特识和国学分类思想。本书所收文章,除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一篇外,均为清代及民国学人所作,而民国文章占了大部分,宗旨在于重学理之阐发,故略学史之完整。所选文章亦可以窥见民国时学术风气之一斑。 |
文学通论 | 钱基博 | 钱基博著,选编历代文论,自三国以至民国。《国学必读》是钱基博1923年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时为普及国学常识而编选的一部教科书,既考虑了读者的实际能力和现实需求,又兼顾了各个朝代的文章,选文精审。他认为文学“可通国学之邮”,故而以文学为上卷。《骈文通义》是钱基博对骈文的综合研究评点著作,分《原文》《骈散》《流变》《典型》《漫话》五篇。今以类相从,附于《文学通论》之后。 |
中国文学简史 | 郑振铎 | 郑振铎著,1932年出版,原书名《插图版中国文学史》。全书分为三篇: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以及近代文学。自古代文学鸟瞰至明末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讲述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涉及体裁种类很多,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全书图文并茂(约180幅图)、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入门书。 |
文艺心理学 | 朱光潜 | 心理美学专著。朱光潜著。1931年前后写于法国。作者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用书稿作教材讲课,并作了较大修改,增写了第6、7、8、10、11章。193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本书约19万字,共分17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美感经验分析(四)美感与生理;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美感与联想;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自然美与自然丑;什么叫做美;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艺术的起源与游戏;艺术的创造(一)想象与灵感;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刚性美与柔性美;悲剧的喜感;笑与喜剧。此外还附有“近代实验美学”3章:颜色美;形体美;声音美。该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文艺和审美现象,把它们当作心理事实加以归纳分析。认为文艺是一种心理的创造,美感是一种心理的经验。书中介绍并运用了大量西方近代心理美学观点,如“直觉说”,“移情说”,“心理距离说”,以及关于艺术起源、悲剧、喜剧等方面的理论。是中国第一部心理学美学的专著。是研究中国现代心理美学的发生和西方近现代心理美学的重要参考书。 |
诸史夷语音义 | 陈士元 | 此《诸史夷语音义》是明代陈士元为了方便当时阅读史籍中的汉译夷语内容而编写。全书共四卷,其内容收录历代史书(从史记到元史)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夷语)词汇进行标音和释义,也收录了一些与外族相关的汉语词。此为明万历十八年序写刻刊本。诸史夷语音义叙(甘雨撰)、诸史夷语音义序(陈士元撰)、 卷一: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 卷二:魏书、北齐书、后周书、隋书、北史、唐书、五代史 卷三:宋史、辽史 卷四:金史、元史 诸史夷语音义后序(祝以豳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