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国学概论 | 钱穆 | 现代钱穆著。讲述中国两千多年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著作,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前八章专言经子,内容包括孔子与六经、先秦诸子、秦之焚书坑儒、两汉经学今古文之争、晚汉之新思潮、南北朝隋唐之经学注疏及佛典翻译、宋明理学等,扼要叙述上自春秋孔子,下至晚明心学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及其变迁轨迹。第九章专论清代考证学。将清代学术分成清初诸儒之学、乾嘉考据之学和晚清今文经学三个阶段,反对把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笼统地概括为考证学。在论吴学、皖学的治学风格时,称“吴学务反宋,而转陷尊古。皖学初本阐宋,后乃为诤宋。吴以革命始得承统,皖以承统始而达革命”。最后一章为最近期之学术思想,叙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东方文化派、学衡派、科玄之争、戴季陶论孙中山三民主义等。收入台湾出版的《钱宾四先生全集》。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 王亚南 | 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的著作。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著作。1948年10月,由上海时与文出版社初版印行。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共分17篇,曾分篇连载于上海《时与文》杂志上。本书以历史和经济分析为基础,对官僚政治这一官僚主义发展最成熟的形态本身的基本矛盾——官民对立关系作了慧眼独具的剖析,从而为探索官僚主义的根本克服办法提供了启示。官僚政治确曾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并作用于一切国家的某一历史阶段。作者提出从“技术”和“社会”两方面去认识官僚政治。官僚主义的作风和流弊,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的官僚政治,是由封建制到资本制的历史过渡阶段的必然产物。“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人治是官僚政治固有的基本特征或规律”。中国古典官僚政治形态的特殊表象,分别体现在它的以下三种性格中:一是延续性,二是包容性,三是贯彻性。作者从分析中国官僚政治的社会经济基础入手,指出“专制的官僚的政体必须建立在地主经济封建制基础之上”。儒家学说的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和纲常教义的“三位一体”是中国官僚政治得以巩固的思想基础。两税制和科举制是支持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两大杠杆。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集权的专制官僚政治使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传统农村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逐渐瓦解和都市的市民经济形态的发展,使传统的旧官僚政治不断走向覆灭。一个新的代替官的或官僚的人民时代,就是让人民普遍地自觉自动起来,参加并主导政治革新运动,这才是官僚政治真正寿终正寝的时候。全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结合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实际,解答了英国科技史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向他提出的“中国官僚政治”话题。 |
国学有滋有味 | 陈寅恪 | 作品荟萃了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辜鸿铭、蔡元培、夏丏尊、李叔同、闻一多、徐志摩、陶行知、郁达夫、朱自清、林徽因等大师及其相关的文字。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大师们的生活、读书、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历史观。一段文字代表一段人生,代表一段历史。作品字字珠玑,充满智慧、哲思,有滋有味儿 。《国学有滋有味》一改国学严肃、高深的固有印象,所选取的文章贴近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读者从中也可以看到大师们活泼的另一面。论求学,开篇有梁启超高屋建瓴地讲解为什么要求学;继而有华罗庚以曾经身处困境依然发奋求进的经历,鼓励读者要正确认识困难。论交友,有弘一大师与夏丏尊的十年遗书之托;有胡适、郁达夫、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深深怀念;有辜鸿铭与胡适、林语堂与鲁迅之间纵有误会也胸怀磊落。论家庭,有梁实秋述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有朱自清面对五个儿女时的痛与快乐;有蔡元培宁愿改变以往的观点,转而相信逝者有知的丧妻之痛。这些沉默的文字背后,相信读者能感受到国学大师们谆谆教诲之殷切、倾心相交之赤诚及克服困难之笃定。 |
北大经典课 | 佚名 | 本书收录了上百篇经典作品,凝聚了古今中外的文学精髓,体裁涉及散文、诗辞、小说、戏剧,充分呈现出经典文学作品的不朽魅力。书中遴选季羡林、朱光潜、胡适、老舍等北大名师的名言作引开篇,在北大学者的引导与点评中,吟咏绵绵古韵,重温民国经典,观赏异域风情,追寻生活之美。上完这一课,从此爱上经典,让我们在诗词中邂逅一段纯美感情,于戏剧故事里领略几番悲欢离合吧。 |
北大国学课 | 佚名 | 《北大国学课》是普及国学知识的读本,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地理、诸子哲学、诗词曲赋、小说戏曲、金石学、图书学、中医、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常识知识,力求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撷取精华呈现读者。立意明确,解读深入浅出,用简练质朴的语言将深奥的国学细细品读,旨在帮助读者对国学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并日益精进,学有所成;使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融会贯通,启发智慧,指引人生。 |
北大哲学课 | 佚名 | 《北大哲学课》包括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部分,以北大著名哲学教授们的教学指导为方向,涵盖古今中外哲学理论的经典篇目。中国哲学部分,收录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部分篇目,以及后期哲学家的主要观点的篇章,凝结中国哲学之精髓。西方哲学部分,也以时间顺序记录了从古希腊时期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学代表人物流光溢彩的哲学长卷。收录其主要理论经典篇目,囊括西方哲学之精华。 |
北大历史课 | 佚名 | 《北大历史课》包括中国与世界历史两部分,以北大著名历史教授们的教学指导为方向,按照时间顺序,精编了华夏文明上至盘古开天的历史传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长达五千年的浩瀚长卷。世界史部分则展现了从古文明时期到二战后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历史概况。在选材上反映了各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以典型事例为题,通俗易懂。站在大师的高度看世界,读历史,一书在手,谈古论今,鉴往知来。 |
中国思想史 | 钱穆 | 钱穆著。全一册。1952年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印行。1980年台湾学生书局再版(增订本)。全书四十四节。其中开首两节提出思想与思想史、中国思想史的概念。另有九节分别概述春秋时代、战国时代、秦汉时代、东晋清谈、南北朝隋唐之佛学与现代思想。其余以人立篇,从春秋子产写到孙中山,计三十三位思想家,重在揭示各家思想的内在精义。此书坚持钱氏一贯主张的对中国思想的独特性研究,旨在揭示中国思想的深远渊源,寻求中国思想本身所固有的条理系统、进展变化与其流派的歧异,以阐发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本书虽标名思想史,其实所揭示的是宇宙论人生论,是一部简明中国哲学思想史。书中有几个观点值得引起注意:1.就思想史的意义而言,叙述了《中庸》、《易传》在孟荀后是先融通儒道再来融通百家以扩大儒家的新儒家。2.就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意义而言,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特征是德性一元论,以德性一元的观点来求人生与宇宙的合一,并进而提出了中国思想必求自然真理与人生相合一的宇宙人生真理会通合一论。 |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 李剑农 | 李剑农著。太平洋书店1930年出版。李氏又名剑生,号德生,湖南邵阳人。1913年赴英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该书原名为《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著者对1898—1928年间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各系军阀之间政治斗争作了精辟的分析。1946年补写了1840—1937年的中国政治斗争,改为现名出版。后作者又删去《导言》和最后一章,并略加校改,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该书中,著者认为西方近代正值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中国则处于封闭落后之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而此后的政治变化,大致可分三个段落: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期;第二阶段从甲午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进展,满清皇位颠覆的时代;第三阶段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这是革命势力与满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全书分析中肯,比较注意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角逐以及政治斗争的演变和分化,是这一领域较成功的著作。 |
韩非子评论 | 熊十力 | 《韩非子评论》原题《正韩》,乃是抗战前夕熊十力先生在杭州西湖为胡哲敷先生讲解《韩非子》的一个记录整理,曾以胡先生之名发表在1950年1月的《学原》杂志第三卷第一期上,并于1949年底在香港出版了单行本。是书虽非熊先生亲笔所作,但意思却都是熊先生的。而且发表前经过了熊先生的手订,应该说代表了熊先生本人的见解。 |
啼笑皆非 | 林语堂 | 本书共分四卷。卷一论“局势”。陈述当时世界之危局,及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伏机。卷二论“道术”,指出道术之沦丧,及以物质主义方术解决危机之错误。卷三论“征象”,批驳二战战后和平之各种论著,以见今日思想之症结。卷四论“治道”,由学术思想上分析了跨度近百年的文化之去向,及推陈人道扫地之史困,并由科学穷极思变之新倾向,透人一道曙光,摆脱唯物论机械论,重立自由意志论。 |
中国历史精神 | 钱穆 |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更巷,波谲云诡,常令治史者望洋兴叹,有无从下手之憾,而初读史者,亦每苦于重点之难以把握,以故望而却步。钱先生以其渊博之史学涵养、敏锐之剖析能力分别讲述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块内容,让读者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此一代中国人所背负之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之方向。 |
平心论高鹗 | 林语堂 | 《平心论高鹗》是一本有影响的、自成一家之言的红学论著。在本书中,林语堂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真伪及如何评价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丁”而非“续作”。林语堂从“补”与“续”的内涵、《红楼梦》有无残稿散稿等方面论证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全书,并针对胡适“首发后四十回高氏伪作之论”进行了驳论。 |
西南联大文学课 | 朱自清 | 《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了朱自清、闻一多、浦江清、萧涤非、罗庸五位文学大家的文章、演讲以及授课实录,并以时间的顺序梳理从先秦到清朝的文学发展脉络,并将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者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读透中国古代文学。 书中所选文章均为西南联大教授所作,通过阅读书中的文章,也能使读者感受到西南联大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以及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领略到大师们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 |
心书 | 熊十力 | 《心书》是熊十力最早的一部著作,1918年底自印出版。它共收录了作者1916-1918年间各种体裁的短文二十五篇,其中读书笔记十一篇,书信六封,传记四篇,序文两篇,杂论两篇,共约两万字。《心书》涉题广泛,内容丰富,作者自谓:“实我生三十年心行所存”。 |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 | 胡适 |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共6卷,收录了胡适在文学方面的研究论著。胡适对文学的研究范畴相当广泛,从诗词歌赋,到小说话本,无一不具。他对《红楼梦》研究、《水浒传》《西游记》等研究材料至今仍是解读这些名著的宝贵资料;此外,他对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分析,对明清时期的小说、话本的分析论证,至今仍是国学经典教材。 |
中国文学史讲稿 | 胡小石 | 《中国文学史讲稿》原为著者在北京女高师的讲义,1928年春由上海人文社出版,题名《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共11章,第1章“通论”,首标焦循《易余籥录》“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之说,同时接受达尔文进化论,结合西方文学理论,阐明自己的文学史观,主张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在澄清纯文学范围的基础上,要求“确立文学的信史时代”,尤重文体之盛衰流变。从次章起,按时代顺序历叙《诗经》、楚辞、汉赋、汉魏晋南北朝古体诗、唐律体诗、唐五代词诸体之源流正变,对历代关于“文”及“文学”的观念予以厘清;对桐城派方苞、扬州派阮元、常州派张惠言以及章太炎诸家观点予以评骘;以“移情”和“移象”解释文学起源,吸收借鉴并修正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关于地理环境对文人及文学影响的部分观点。全书识鉴精刻,上下贯通,堪称一部“篇幅不长而颇具卓识”的文学史著作。1984年,吴征铸编辑《胡小石论文集续编》,据40年代诸生零星笔记,增补“宋代文学”一章,成12章,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发行。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 章太炎 |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本书辑取《章太炎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刘师培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部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加上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全书集大家之言,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参考书。 |
纪评文心雕龙 | 纪昀 | 《纪评文心雕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评点之作,纪晓岚逐篇评点,一丝不苟,抓住关键,切中要害。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文心雕龙》研究在校勘、注释、评点三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文心雕龙》的评点史上,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无疑是纪晓岚。 |
寒柳堂集 | 陈寅恪 | 综合学术论文集,陈寅恪著。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陈寅恪文集之一,收辑论文、校笺、序跋、考据短章11篇。书中《论再生缘》一文多涉诗事。《韦庄秦妇吟校笺》专为诗歌而发。作者于此篇用力甚深,博采诸书,胪陈众说,细加按断。遇有格碍难通之处,必寻根究底,务求确解;如根据不足,未能别具胜说,姑阙疑以俟考。行文计为三节:(甲)从洛阳东奔之路程。驳斥前说,考定诗中“汴路”之所指,彭门相杀之语及彭门与汴路之关系;洞明唐季徐淮军事之情势及“野色”、“冤人”、“金陵”等语辞之校释。(乙)从长安至洛阳之路程。辩证韦庄非讳“内库烧为锦绣灰,大街踏尽公卿骨”一联,盖由适触新朝宫阃之隐情,志希免祸而戒其诗。(丙)诗句诠解。严谨详核,创为新见。笺“二郎四郎”、“大彭小彭”句,谓主奴全体忧泣;证“一升栗”为端已故甚其词,特意形容之笔,颇显治史之明察,衡诗之滋味。作者脱出乾嘉学派只重文字考据的窠臼,利用唐诗某些佳构以叙事胜,提供了大量关于时、地、人的历史材料,重视唐诗之史料价值;以唐诗纠正史籍错误,说明历史真相,或别备异说,互相证发,增补阙漏,以史证诗,以诗证史,将史学与文学熔为一炉,为唐诗研究开拓新鲜视角,其荦荦大者,首推《元白诗笺证稿》,次为《韦庄秦妇吟校笺》。此稿也善于在人们疏忽或以为无关紧要之处发现问题。如考释“野色”,参稽《旧唐书·郭子仪传》“野宿魂惊”语,细绎诗歌上下文意,谓“野色”乃“宿野”二字之讹倒;复钩沉史料,依地理系统及历史事实推证“宿野”为宿州或泗州之野,与诗中“河津”对文。《狐臭与胡臭》考察中国古医籍中所谓腋气狐臭者,其得名之由,与西胡血统人有关。谓三国志曹冲、华佗二传皆有佛教故事附会其间;析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等,均为富于学力见解的文字。 |
中国画学全史 | 郑午昌 | 中国郑午昌(1894~1952)著。中国画史著作,不分卷。成书于1929年,前有郑孝胥、黄宾虹两序及自序,是书将中国古代绘画从整体上约分为4个时期,一、初民至唐、虞以前为实用时期;二、夏、商、周至两汉为礼教时期;三、魏晋南北朝至五代为宗教化时期;四、宋以后至清末为文人化时期。其间,“并非绝对”而“互有出入”。自汉始,又以每朝为章,每章4节,一曰概况;略述一代绘画源流、派别及发展状况;二曰画迹,或详或略,列举画家名迹记录;三曰画家,记述一代尤要丹青名家姓名、籍里及生卒时间;四曰画论,摘录各家画学论述的主要观点。后有附录四:一、历代关于画学之著述;二、历代各地画家百分比表;三、历代各种绘画兴衰比例表;四、现代画家传略。全书总约35万字,其叙事和评论虽多采自历代成书,但作者在以现代手法予以剪裁取舍的同时,亦不乏有个人观点心得汇入其中,深得学者好评。蔡元培誉其是“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余绍宗赞其“独出心裁,自出手眼,纲举目张,本原俱在”,“实开画学通史之先河,自是可传之作”。此书原为中华书局铅印本。1985年上海书画出版社重刊(黄保戊校阅),增谢海燕《重刊<中国画学全史>序》,而郑孝胥原序未载。 |
文心雕龙札记 | 黄侃 | 教授《文心雕龙》的讲义。作者黄侃。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书中收有解说《文心雕龙》的札记三十一篇。其中多处涉及文艺心理学。在《神思》篇“神与物游”句下,《札记》指出:“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黄侃所谓“内心与外境相接”即指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审美关系,即“非能一往相符会”。主体须有一种“虚静”的审美态度,才能感知物态而心生“怡怿”。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既不能单方面被动地接受外物的刺激(“以心求境”),又不能单方面地强迫客观符合主观(“取境赴心”),只有主客默契,心物交融,神与物、心与境融为一体,同一无间,“神与物游”,才能移情。《文心雕龙札记》对《养气》、《体性》等有关创作主体的篇章也有独到的阐发,如“养气之说,正为刻厉之士言,不为逸游者立论也”。“人情万端,文体亦多迁变,拘者或执一文而定人品”,故其说不通。这些见解体现了黄侃对于创作个性和文体风格复杂性的认识。 |
近代欧洲文学史 | 周作人 | 1917年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开始在国文门一年级教授“欧洲文学史”,第二年继之为二年级开“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与《近代欧洲文学史》便是这两门课讲义的整理。前者最早在1918年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其是周作人到北京后出版的第一种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欧洲文学史;后者则为学者止庵于2005年在国家图书馆发现,2007年出过单行本,此次首次收入自编集。周著文学史广博淹通、洞见深邃、文词典雅、深入浅出,被称为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 |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 刘师培 |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为刘叔申先生晚年讲稿,由罗常培先生笔记。此书析论精微,每发一义,启示无穷。内容除总论外,重要的篇章有:论各家文章与经史子之关系、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等。 |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 刘师培 | 近代刘师培著。本书以辑录排比所论问题的文学评论与作家传记资料为主,再略加引申和案语,连缀而成。 全书共分五课,前两课为“概论”和“文笔之变”,后三课是按时代顺序论述汉魏六朝文学的概况与变迁,大部分篇幅在评论古文,其中对诗歌的发展概貌也作了简约核要的论述。其论魏诗曰“渐衰轻靡”,推重阮籍、嵇康的矫枉之功;其论晋诗的祖述与邅变曰:“晋代之诗如张华、张载之属,均与士衡体近,然左思、刘琨、郭璞所作,浑雄壮丽,出于嗣宗。 东晋之诗;其清峻之篇,大抵出自叔夜,惟许洵、支遁所作,虽多玄言,其体仍近士衡,自渊明起,乃合嵇阮之长,此晋诗迁变之大略”;其论宋诗独推颜延之、谢灵运,论齐梁文学之盛,强调了“上者”对文学的提倡崇尚的作用,其论陈代文学,指出其先衰后昌,列出了各代文学名家;最后总结了中古文学的四个特点:一曰矜言数典,以富博为长。指出“南朝之诗,始则工言景物,继则惟以数典为工”。二曰梁代宫体,别为新变。认为梁诗为淫艳宫体之始,徐摛、庾肩吾、徐陵、庾信诗尤为艳丽。三曰士崇讲谈,语悉成章。四曰谐隐之文,斯时益甚。最后指出齐梁文学“上变晋宋,下启隋唐”的关键在于“声律说的发明”和“文笔之区别”,接着便专门论述了这两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