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吕思勉国文课 | 吕思勉 | 《吕思勉国文课》分为六册,以短小精悍的课文讲古诗寓言、历史百科、山川人文,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中国语文之美。其内容注重“寓教于乐”,用简洁流畅、轻松有趣的文字,启发学生“发表思想之能力”;其取材广阔,涵盖古今中外,包罗自然人文,以达到“授以切于实用之文字”的目的。 |
五经文字[标点本] | 张参 | 正字类文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大历十一年(776年)。此书系作者奉诏“勘校经本”,与儒者“分经钩考”而成,故循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例,取名《五经文字》。编写目的主要是应读经之需和科举之用。收集经典中有争议而难决断的“疑文互体”3235字,据偏旁分为160部,参考《说文解字》、《字林》、汉《石经》、《经典释文》刊正谬失,辨其异同,“《说文》体包古今,先得六书之要;有不备者,求之《字林》;其或古体难明,众情惊懵者,则以《石经》之余,比例为助;《石经》湮没,所存者寡,通以经典及《释文》”。清顾炎武赞扬其书“甚有功于学者”。此书初刻于长安太学孔庙屋壁,后易以木版,后又石刻,北周时雕印成书。今有《古经解汇函·小学汇函》本、《后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重修大广益会玉篇 | 陈彭年 | 又称 《大广益会玉篇》、《宋本玉篇》、 《今本玉篇》。 《说文》 系统字书 《玉篇》问世后, 唐上元 (760—761) 间孙强稍增多其字, 嗣后原本 《玉篇》亡佚。宋大中祥符六年 (1013年),翰林学陈彭年与史馆校勘吴锐、 直贤院邱雍等奉诏对《玉篇》重加刊定,重修所据为孙强本, 又有增益。孙本总字数为 158641字, 陈等又加51129字, 总计209770字。与原本《玉篇》差别颇大。传本有宋本、元本。宋本有清张士俊泽存堂刻本(也称“上元本”)、曹寅扬州诗局刻本 (也称 “重修本”)。 元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
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 | 王鹗 | 元王鹗撰文,姚枢书丹。鹗,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史官。枢,任大司农。碑高六百二十五厘米,座高九十八厘米。碑文主要记述了纯阳真人吕洞宾所居之地——河中永乐镇乃自然形胜,土膏泉冽,草木畅茂,真乃贵人所生之地。又叙其家世及生平事迹,再叙永乐宫因何由观升为宫的修建始末。此碑记载比较详细,是研究吕洞宾的家世及其生平事迹的珍贵资料,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中统三年(1262)立石。原在芮城县永乐镇永乐宫内。一九五九年随永乐宫一起迁至今永乐宫三清殿前。 |
墨竹谱 | 管道昇 | 元代管道昇撰。道昇是赵孟頫之妻, 书中阐述了墨竹画法:一画竿,二画节,三画枝,四画 叶。还提出画竹避讳;画叶“粗忌似桃,细忌似柳”,画 竿“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如 手指及似蜻蜓”。 |
救荒本草译注 | 朱橚 | 明代朱橚撰。朱橚(1360—1425)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被封为周王,就藩于开封,死后谥为“定”。朱橚好学,他从当地野生植物中查出荒年可以采来充饥的,都一一绘制成图,附以说明,编成这部《救荒本草》。本书成于1406年,总收录了414种植物,其中未见以前本草书著录的有276种,分为五部:草木、米谷、果、菜等。朱橚将搜集到的野生植物栽种于园子里,亲自观察研究,把每一种植物的可食部分记下,态度相当严肃,本书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本书为救荒而作,所以作者非常注重其通俗性和实用性。对一些难字注以字音;深入浅出地记述植物名称的由来;对不常见难认的植物,以常见易认的植物来比拟;除指明植物可食部分外,还叙述了加工、食用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直接生食,腌制与干藏,水提法,制粉食用及其它特殊处理。最为突出的是对植物特性的描述,显示出较高的植物学成就。本书很重视花器官的描述,不仅述及花形、形色,而且记有花瓣的枚数、果实和种子的颜色、大小和形状。此外书中对植物生长习性有颇多的术语,对植物叶及其形状、茎、结实器官的描述,对植物花期、蒴果等的记述,对植物生态环境的调查,都较以往本草书籍详尽。《救荒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目的植物专著,同时也代表着我国15世纪植物科学的水平。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学术价值,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后被译成英文并传播于欧美各国。 |
九章算术译注 | 佚名 | 该书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本书对《九章算术》作了详细的注解。 |
国学略说 | 章太炎 | 《国学略说》是根据章太炎先生于1935年9月在章氏国学讲习会上的讲学记录整理而成的,是章太炎先生晚年总结其一生研治国学的治学心得的结晶,内容系统全面,分析力透纸背,行文古雅畅达,引证宏富详博,集章氏毕生国学功力于此书,不仅是国学入门的最佳导引之书,也是了解和研究章氏国学思想演进的极好的参考。 |
中国书画入门 | 佚名 | 本书集结了三位文化大家——诸宗元、叶鋆生、陈师曾关于书法绘画的经典篇目。全书系统讲述了书学中书体、笔法、字之结体及运用、学书之次第,画学中画体、画法、用笔、设色等基础内容,并梳理了中国文字、书道及历史上一些中国画派的传承等知识,最后一章的“陈师曾讲中国绘画史”部分,则重点讲解了清代山水、花卉的派别,中国人物画的变迁等专题性文章。全书行文浅显,知识丰富且通俗易懂,是书画爱好者较佳的入门指导书。 |
吕思勉国学经典入门 | 吕思勉 | 吕思勉著,全书共分三篇,分别为经子解题、史学与史籍、中国史籍读法。内容涉及论读经之法、论读子之法、史学定义、史籍溯源、史学缘起、史部大略、史家宗旨今夕异同、论搜辑考证、论史事之法、史学演进趋势、读旧史宜注意之点、治古史的特殊方法,等等。三篇内容都是吕思勉先生盛年时期,指导学子学习国学的入门佳作,至今对国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
齐民要术译注 | 贾思勰 |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本书共十卷,详细记述了古代农副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几乎囊括了古代农家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堪称为一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百科全书。缪启愉先生是国内研究《齐民要术》的权威学者,与其子缪桂龙一起对《齐民要术》作了全面校勘整理,并予以注释和翻译。本书堪称目前国内最佳的《齐民要术》整理本和译注本。 |
茶疏译注 | 许次纾 | 明代许次纾撰。次纾,钱塘(今杭州)人。全书约4700字。共分36则,即产茶、今古制法、采摘、炒茶、岕中制法、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秤量、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童子、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虎林水、宜节、辨讹、考本。内容主要为评论江南各种名茶,茶叶采制及品饮的历史演变,藏茶、品茶的宜忌及上述具体方法等。其中以介绍炒茶较为详细。姚绍宪为之作序。 |
品茶要录译注 | 黄儒 | 一卷。宋黄儒撰。黄儒,字道辅,建安 (今福建建瓯县) 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品茶要录》。是书皆论建茶,分为十篇,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三入杂,四蒸不熟,五过熟,六焦釜,七压黄,八清膏,九伤焙,十辨壑源沙溪。书前后各有总论一篇,主要阐述茶的采制烹试各有其法,低昂得失,论辩甚详。为防茶病,故详列病状以示人,以便识别。其著书用意别于其它茶录。现存《说郛》本、路有钞本、明新安程百二刊本、《夷门广牍》本、清钞本、《四库全书》本等。 |
茶经译注 | 陆羽 |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大概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全书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中,主要介绍了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这都为后人研究唐代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茶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译注者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代科技著作。本书还收录了宋代蔡襄的《茶录》和宋代《品茶要录》,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
马一浮之书札 | 马一浮 | 《马一浮全集》收编《书札》共三卷,分“致亲戚师友”(上、下)与“致学生晚辈”两部分,呈现马一浮儒学思想乃至生命的丰富性。事实上,研读论学书信,不仅是为了理解马一浮,而且也诚如马一浮在一封信中所讲,“晦翁与友朋论学书最多,其言为学功夫、次第、品节、条目,最深切详尽”,实乃进学之门径。当然,马一浮的“论学”,并非今人熟知的一味骛外的知识、理论,抑或思想,而是切于自身的儒家义理之学。从本书信集中,可以看到马先生与同辈学人的切磋与对晚辈后学的指导,通过编者的解读与爬疏,可以使读者更为贴切的看到作为新儒家尤其理学家的马一浮的思想与治学方法。 |
镜镜詅痴译注 | 郑复光 | 中国最早专门论述几何光学原理的著作。郑复光著。1846年成书,1847年刻入清道光中杨尚文辑的《连筠簃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出版。郑复光(1780—约1853),清代科学家。字元甫,又字浣香,安徽歙县人。少年时即成为贡生。自幼偏爱科学,博览群书,注重西学,重视实验研究,通晓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制造,尤善于融会贯通中西光学。1819年曾依据古文献成功地做过削冰造镜取火的实验。道光年间曾自制一架测天望远镜。1842年写成《弗隐与知录》,把当时人们认为怪异不可解的各种现象,归纳成200余条,用物性、热学、光学、地理学等原理加以解释。 本书共5卷,约7万余言,计分“明原”、“类镜”、“释圆”、“述作”4个部分,末附“火轮图说”。明原部分计有6篇,分别说明了几何光学中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论述了物体发光和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以及眼睛的光学功能。类镜部分是镜子的综述,论述了4个问题,介绍了几种镜的质料与性能,重点阐述了几种方形透明体的特性及其光现象。释圆部分是全书的中心,分为5个专题,主要论述了几种凸凹透镜成像的理论问题,并分别论述了凸凹透镜成像的总规律、特点,透镜组的成像情况,凸凹透镜之间量的关系。述作部分著录了17种光学仪器和器具,详细论述了各种光学仪器的制作、调节、使用、保养和原理。本书集当时已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光学和中国古代光学知识之大成,加以系统化,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安排系统与逻辑结构严谨,是当时1部比较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书中所阐发的几何光学理论,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国的光学发展水平。 |
山居存稿 | 唐长孺 | 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是作者的文集,收入作者从事历史研究40余年来旧稿和新作29篇,近半数未曾正式发表。内容包括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政治制度、朝廷党争、饥民暴动、经济制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等方面的研究、考证。还包括作者早年研究辽、金、元史时的数篇论文。凡有所论,无不广泛搜集史料,辨真去伪,以求揭示历史真实面貌。本书是作者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反映了作者从事中国史研究40余年来,在学术研究途径上的足迹。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 |
马一浮先生语录类编 | 马一浮 | 这是一部谈话记录,由“六艺篇”“诗学篇”“文艺篇”及“教学篇”等构成,是马一浮称性而谈的作品,既具有一定的条理性、系统性,也非常适宜片段化地欣赏,是了解一代哲人非常好的渠道路径。 |
北山酒经译注 | 朱肱 | 三卷。宋朱翼中撰。朱翼中,自号大隐翁。生卒年不详。隐居湖上,因其医术高明,朝廷起为博士。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达州。著有《北山酒经》。是书首卷为总论,主要论述酒对人的利弊。古人制酒为礼天地祭鬼神,历代饮酒名士皆借以逃世。最后总论酒的制法及其优劣。中卷先总论酒曲的原料及制法,分叙顿递祠祭曲以下十多种酒曲的原料及制法。下卷主要记叙各种酒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是书《宋史·艺文志》作一卷,为传刻之误。《说郛》本所采仅总论一篇,其余皆有目无书。原书卷末有袁宏道《觞政》十六则,王绩《醉乡记》一篇,均为后人所附入,《四库全书》本削而不载。现存明刊本、《知不足斋》本、影宋钞本、《四库全书》 本。 |
档案经营法 | 毛坤 | 毛坤著。论述档案的意义、性质、功用、中外档案概况;函件:论述立排法及如何应用于一切机关企业文件之排比等事;公文:论述国内各机关现行之新旧各种管理方法,及今后应如何规定收发、分类、编目、储藏、出纳方法等事;旧档:论述陈旧档案的接收、保管、清查、排比、修补、刷印、展览等事;官书:论述官书之获得、分类、收运等事;馆务:论述档案馆之建筑、设备、用具、组织、人员等事。 |
个性教育 | 范寿康 | 范寿康著,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分个性的意义、教育的目的、个性与教育的关系、个性及于教育效果的影响、个性差别的原因、正常儿的个性、异常儿的个性、个性的七大方面实验法8章。 |
中国书法常识 | 潘伯鹰 | 《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
中国政治常识 | 吕思勉 | 《中国政治常识》是一本了解中国历代政治的入门读物,探寻中国政治“理乱兴亡”的必备书。吕思勉先生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古至民国讲述中国政治体制的起源、演变,以独到的眼光深刻剖析了历朝历代更迭的根源及历代政治变革的得失、利弊。本书是了解中国五千年治乱兴衰的必读经典,百万读者认可的中国文化指南。 |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 刘绶松 | 现代文学史著。刘绶松著。作家出版社1956年分上、下卷出版。全书除“绪论”外,共有5编。第1编“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1917—1921),内含4章: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文学革命”与“文学改良”;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早期的创作);倡导时期的诗歌与戏剧。第2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1—1927),内含5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国内形势与文学概况;在战斗中前进的鲁迅;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与“革命文学”的提出;本时期的诗歌与小说;本时期的戏剧与散文。第3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内含9章:在白色恐怖下向前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想战线上的对敌斗争;党给鲁迅以力量;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老根据地的文艺运动;本时期的诗歌;本时期的小说;本时期的戏剧;本时期的报告文学与散文。第4编“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5),内含7章:在民族解放旗帜下的文艺运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历史意义;文艺思想领域内的批判和斗争;本时期的诗歌;本时期的小说;本时期的戏剧;本时期的报告文学与散文。第5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45—1949),内含4章:沿着文学的工农兵方向胜利前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收获;在反对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成就。书末有附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简述”。本书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写的,“左”的倾向较为明显。此书在作者逝世后经过修订,于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
论逻辑经验主义 | 洪谦 | 《论逻辑经验主义》收录了洪谦1934年在维也纳大学写的博士论文,以及1949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的大部分有关逻辑经验主义的论文和讲稿。内容包括《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问题》、《莫里兹石里克与现代经验论》、《逻辑经验主义概述》、《克拉夫特哲学简述》等。全面体现了作者对于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成果和贡献。逻辑经验论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有很强的互补性。该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史或是促进中国当今的哲学研究都很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