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西桥,前后桥皆高,压不著肉,不打破马脊。可用。

──名海糊桥,前后桥皆低,压即著肉,虽有连替,亦蹋脊损马。不可用。

──名太师桥,前桥虽高,而后桥亦低,受压则打伤马后脊。不可用。

──名错结裹,后桥虽高,而前桥亦低,受压则打伤马前脊。不可用。

──鞍桥鞔座合用黄油皮,不得用粉皮,惹水湿衣。

──鞍桥下发替合用摘[ BC] 相连,不得用凉替,攀桥上马,则鞍倒垂马腹,误人性命。

臣闻鞍桥制有数等:一曰太师桥,二曰错结裹,三曰海糊桥,四曰西桥。近日三司、诸军,皆用太师、错结裹、海糊三样,池阳、江鄂、京南、襄阳多用海糊一样。海糊之制,前后桥低贴马肉,其摘[ BC] 低压马脊。师出日久,马膘瘦减,受重则鞍颊打破马脊,脓血溃烂,不堪乘骑,以至死伤。前岁海泗、符离、唐邓之役,皆坐此患。海糊桥及错结裹后桥虽高,而前桥亦低,故伤马前脊。太师前桥虽高,而后桥亦低,故伤马后脊。惟西桥一样,前后桥比他桥皆高数寸,搭袋常系后桥之下,虽上载甲军、下□梢搭,鞍颊亦不著肉,鞍桥亦不砑脊,甚为利便。关西人多用,故曰西桥。然诸军鞍座尽用粉皮,欲使骑坐者不被瘾阁。不知粉皮惹水,遇雨则湿浸内透,坐马者衣裤皆湿,大为利害。不若用黄油皮鞔之。及鞍桥,虽用高空,下用连替摘[ BC] ,免有转侧。缘凉替与鞍相离,上马攀桥则鞍与替不相粘著,多致攀转鞍桥,坠下马腹,临阵误人性命。

是谓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