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囊,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于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唐尧战于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己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战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如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非仇不怨,非敌不战。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远。失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脸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将服其成、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于前,无敌于后,此用兵之势也。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终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故国困于贵买,贫于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

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乓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

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乐,谋之知其善各。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夫军成于用势,败于谋漏,饥于远输,渴于躬井,劳于烦扰,佚于安静,疑于不战,惑于见利,退于刑罚,进于赏赐,弱于见逼,强于用势,困于见围,惧于先至,惊于夜呼,乱于暗昧,迷于失道,穷于绝地,失于暴卒,得于豫计。故立旌旗以视其目,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便,则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己则斗,静以理安,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侍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整整之施,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军之道全矣。

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便,则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己则斗,静以理安,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侍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整整之施,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军之道全矣。

【译文】

治理军队、整顿军备的目的是固守边疆,巩固边防,挽救大的危机,维护国家的威势和尊严。诛伐暴逆,这是使国家社稷永保、江山安定的办法。

所以国家除了应有的日常活动外,还应进行军备建设,连那些弱小的动物都有爪牙,他们平时高兴时共同嬉戏,发怒时相互用爪牙攻击,人没有锐利的爪牙可以互相搏斗,所以制造了兵器,用以自我保卫。因此国家以军队做自卫的辅佐手段,君主以群臣做幕僚,如果做为辅佐的军队或者幕僚强大,国家就安全,反之,国家就会有危难,关键在于领导部队的将帅是否选用得当。

能力低下的将领,不能统领百姓,不能考虑国家的利益,不是国家的辅佐,更无法主持军政。所以,治国以文为主,治军以武为大计,治国不能不从外部着手,治军不能不从内部着手。所谓内部是指华夏诸族,所谓外部是指戎狄各族。戎狄等民族民性强蛮,难以驯化使其归顺,便可以用威武之势使他们臣服,礼义有被使用的地方,威严也有能够被施加的地方,所以黄帝与量尤大战于涿鹿,唐尧与三苗战于丹浦,舜讨代有苗族,禹讨伐有扈族,象三皇五帝这样的圣明贤君,以德化教人,还要使用武力,所以,军队这种凶器,是不得己才能应用的。用兵的方法,要首先制定策略,然后再实施行动。用兵时,要考察天时与地利,调查人心的归向,要不断地进行军事技能训练,让士兵熟悉各种兵器,明确赏罚的条件,鼓励士兵英勇作战,观察敌人的战术策略,察看道路的平坦与险要,掌握敌人的动向,区别安全与危险的可能情况,比较敌我力量对比,了解进退的有利时机,充分部署,做好戒备,加强进攻征讨的力量与声势,尽量发挥士兵的积极作用,充分估计成功与失败的可能,考虑到可能的伤亡,做好了上述准备,才可以领兵出征,展开进攻的攻势,这就是用兵的大略。将领是三军主帅,国家社稷的保障,在行动时,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然后才能出兵打仗。将帅发布的命令应象洪水暴发般有雷霆万钧之势,在出击时应象鹰隼追逐猎物一样迅速快猛,安静时象弓弩蓄机待发,行动时要象射出的利箭,使敌人无力招架,自取灭亡。如果将帅没有周密的思虑,士兵也没有强大的气势,上下不齐心,只是凭借个人的计谋办事,就是领导了百万大军,敌人也不会产生畏俱。不是敌人就不要去怨恨,不要去战斗,工匠没有鲁班那样的眼光就无法做出精巧的作品。将帅没有孙武那样的谋略,也就无法对战争进程作出筹划。在作战时,作战的计划越机密,歼灭敌人就越迅速,俘获敌人时要象鹰出击一样,作战时要象河水决堤一样,使部下没有耗费太多的精力,敌人就自然地被打败了,这就是用兵之势。因此,善于作战的人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不会气馁,善于在战斗中寻找时机克敌制胜的人即使遇到了强大的敌人也不会惧怕,明智的人事先已经有了胜利的把握然后才领兵作战,平庸的人则是先作战然后再试图在作战中求胜,善于克敌致胜的人顺着进军的道路进行修补,常常失败的人则总是为了寻求捷径而失去前进的方向,这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所在。用兵之势还在于,将帅应具有一定的威严,部下应尽量发挥自己的力量,向敌人发起进攻时,不能轻易地改变攻势的力量,要象圆圆的大石头从高空落下一样有威势,所向披靡,使敌人失败,没有挽救的机会,使自己前后无敌,取得彻底的胜利。因此,将帅统领的军队应该以出人意料的计划做为谋略,应该有绝妙、高超的智慧,刚柔并济,强弱皆能,能屈能伸,发动的攻势象暴风骤雨一样的迅猛,统帅的三军还要象平静的江海一样悠然自得,摆开的阵势象泰山一样的稳固,行踪还要秘密,使敌人对我方的计划无法测知,在调动兵力时,使兵力像天地一样广泛、充实,象江河一样无穷、无尽,像日、月、星辰一样有始有终,像春夏秋冬的四季规律一样,牺牲得当,盛衰得体、在战法上,奇袭与常规战法互相配合,变化无穷。将帅用兵时还要以粮食为本,有充足的粮饷,作战时用奇袭与常规战法互相配合的战术向敌发起进攻,要运用适合于作战的兵器,并有充足的后援准备。国家的经济生活因为物价上涨而国力困乏,因为长途的运输粮饷而贫困,所以在作战时,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作战,以免士气低落,要量力而行,不能无故地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减少没有任何利益的行动,国家就可以安定下来,避免无谓的消耗,国家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善于进攻的人能够使敌人无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够使敌人无从进攻。因此,善于进攻的人不依赖兵器,善于防守的人也不依赖于各种防御工事,所以尽管敌人的城墙很高大,护城河很宽深,也不能认为是牢固不可攻破,敌人有坚固的皑甲,锐利的兵器,也不能认为是强大不可战胜。当敌人想要固守时,就要进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敌人想要在阵前较量,就要进攻敌人没有意料到的地方,当我方撤退,敌人进攻时,要谨慎地选择可以停留的地方,当我方进攻敌军阵地时,要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左右两翼做为进攻目标,两军阵前交锋,要选择敌人关键的部位进行攻击,在暂不了解自己所能凭借的地势时,还没有选择好作战的时机时,要多设计几套作战计划,不能只做一种形式的战斗准备。用周密的考虑做准备,强弱互相搭配,勇敢怯懦互相协助,前后互相跟随,左右互相偕行,就好像常山上的蛇,首尾连在一起,这就是救兵的方法。欲克敌制胜的将帅应具有自身的威严、有相应的计谋,了解作战形势,对各种情况预先作下了准备。应该能分析战局,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引诱敌方出击以观察其兵力部署情况,并能综合各种情报,判断对方敌人的多寡,采取行动之前要了解敌人的战斗力的强弱,侦察敌方将士的战斗情绪。以计谋试探敌人的防守情况。

作战时应占据有利的地势,避实击虚,在山陵作战,不要从低处向高处仰攻,在水上作战,不能逆水向上流进攻,在草地上作战,不可以向草茂密的地方深入,在平原作战,不要朝有村落的地方进攻,在道路上作战,不可把部队散开,以免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这五点就是利用锐利的兵器,占据有利的地势以夺取胜利的原则。在作战的问题上,能够乘胜追击敌人就会胜利,泄露机密就会失败,远途出征长途运输会使士兵饥馑,缺少水源会使士兵焦渴,意义不大的行动会消耗士兵的精力,过于平稳安静会使人丧失警惕,战争突然停止就会使人产生疑惧,贪图小利会使人容易困惑,刑罚过度会使人消极,赏赐得当会使人深受鼓舞,被对方逼迫就会胆怯,乘胜追击就会占据优势,被敌人包围就会产生动摇,先锋部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夜间的呼叫声容易引起混乱,在黑夜中行军会乱了秩序,迷失方向会影响整个战局,处于困境会被敌人追击,突然被敌人袭击会失败,事先准备好作战方案就会胜利。因此,设立旗帜来吸引士兵的注意力,敲击金鼓来吸引士兵的听力,用刑罚来统一士兵的心,公布军令使全军上下团结一致,用奖赏来鼓励士兵立功,用诛伐来防止士兵的投敌叛国。白天作战不容易传令,所以用旗帜来指挥作战,夜间作战不容易言清方向,就用火把和鼓声来指挥作战,士兵不服从法令,就会受到刑罚,不了解九种战场的地形的便利条件,也就不了解其变化的规律,天时、地势、人心,是求得作战胜利必须了解的三个问题。了解自己的将士也就能了解敌人,不了解自己的将士也无法了解对方,在不了解敌军的条件下作战是一定要失败的,所以用兵作战,应首先了解自己的将士。关于侦察敌情和反敌谍的方法,一般被军中将帅所厚爱,是军事行动中必须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在运用时,不是圣明聪慧的将帅是不能使用的,不是仁义、贤良的将帅也不能利用。用这种方法了解了敌人的情况后,民心可用,国家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所以,要想使军队在战争中胜利就要在平时做好准备,不到不得已时不决一死战,平静时求稳妥,战斗时则要有威势,不立足于敌人临阵不来应战,而立足于自己不可战胜。作战时,要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侍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侍来,使自己占据有利的条件。要挥舞拄旗,井然有秩序,要擂响战鼓,有宏大的气势,表面上让敌人认为是在正面交战,实际上是要扰乱敌人的后方,要固守险要的地势,而表面上是不经意的,要用小的利益引诱敌人上当,实际上却要狠狠地打击敌人,这样,用兵的理论就完备了。

【解析】

这是《便宜十六策》中,唯一一篇专门论述军事问题的文章。《将苑》的五十篇文章,对军事问题已有详尽的论述,这里又再次论述,从内容上看,并非重复,这篇文章是提纲契领地综述军事问题,而且是从治理国家这个高度上宏观地论述军事防务问题,所以和《将苑》中的文章分别论述战略战术等具体军事问题不一样。当然,文章中对战略战术方面的论述,《将苑》中已有专文详细论述,这里也不必多作分析,而只分析其几个基本点。

文章首先论述了国防之必要、建设好军队的重要以及军队的任务。文章指出,军队是”存国家安社稷之计”,一句话就概括出了国防的重要与军队的对外对内任务,说明了它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社会安定的保障,是国家机器不可缺少的部分。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安接着,文章论述了治军的着眼点:“治军不可以不从内。”明确指出军备必须首先着眼于国内,只有内部安定,才能威服外夷。

文章以较大篇幅论述了治军与用兵之道,包括将帅之配备、军队的训练、用兵打仗的战略思想、战术问题、带兵问题、后勤保障问题等等,涉及到用兵的方方面面,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