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生活在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时代,资本主义因素有所发展,正在冲击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思想斗争因之也非常激烈。康熙开创博学鸿词科,雍正颁布《大义觉迷录》,大兴“文字狱”,对凡有“华夷之辨”的思想的人都要加以镇压。“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1到了乾隆时代,一批御用文人,大肆吹嘘什么圣朝盛世,也掩盖不了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在统治阶级竭力提倡孔孟之道,推崇程朱理学来镇压束缚人民思想的同时,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思想家戴震等人,猛烈批判程朱的反动理学,光辉地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戴震同时代的曹雪芹,以自己的独特方式,用假语村言来创作小说,对程朱理学进行抨击,表达了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个问题过去很少被人触及。因为,研究曹雪芹思想的人,都感到他留下的东西太少了。这样一位艺术大师、思想家、世界文豪,只给我们留下一部未写完的《红楼梦》,再就是一点儿零星的东西了。

曹雪芹是个作家,不能像哲学家那样用哲学术语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的思想只能是用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而其他如书信论文一类的作品,我们又无从获得了。因此,在贾雨村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发的一通议论,比较明显地涉及到哲学内容,就更容易惹人注意。一则认为他是假语村言,二则认为他是替宝玉说话。因之,企图在他的这通议论中寻找曹雪芹哲学思想的根源,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贾雨村在曹雪芹的笔下是个下流人物,是个儒子和黠吏的典型。《红楼梦》里罪恶重大的情节几乎都与他牵挂着。

贾雨村通体发散着封建时代的腐朽臭气,对贾家的事,他以为“若非读书识字,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禅之力者,不能知也”。曹雪芹反对孔孟之书,反对致良知之功,不信仙释,怎么会容许用这把烂钥匙来开他的思想之门呢!

《红楼梦》(第一回),回目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贾雨村是主词,各种版本都如此,独甲戌本无“贾雨村”三字。有人认为是“漏抄”,我则认为未写“贾雨村”三字,正可证明甲戌本更接近原稿,因彼时曹雪芹对主词还在斟酌,没有定稿呢。

曹雪芹的哲学思想应该说是表现在第三十一回“侍儿论阴阳”,湘云和翠缕的对话中。一般都把回目写为“伏白首双星”,而《乾隆抄本百甘回〈红楼梦〉稿》2,则作“侍儿论阴阳”(本文引文以此本底稿为准)。这个回目没有宿命论的味道。《红楼梦》对翠缕着墨不多,未给她独特的情节,她给读者的印象不深。如果没有这段论阴阳的对话,对全书似乎也无甚影响。其实不然,这才是作者的题眼所在。因为,这里提出的观点是和贾雨村的论点针锋相对的。

现在,试从以下的探讨中来寻取印证。

先证元气一元论。“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3

每当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的历史转折点的时期,前进和倒退的斗争就特别尖锐。乾隆尽力推崇朱熹用理学来束缚人民的功绩。代表进步力量的戴震起来,则痛斥程朱“以理杀人”。他说:“欲,其物;理,其则也。”针对朱熹的理在气先的谬论,提出气在理先的理论。认为天地是物质生生不息地运动着;道的实质是气化状态的阴阳相互作用;理是物质运动的法则。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同时,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元气一元论的观点。

曹雪芹和戴震同时,两人相互辉映,一个是伟大的文学家,一个是伟大的哲学家。产生他们时代思想的动力则是相同的。

曹雪芹借湘云口中说出:“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个字。阳尽了就是阴,阴尽了就是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湘云是个识字的,怎么会说出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个字呢!这就表明曹雪芹认为阴阳是一个气的两个方面。和呼吸一样,和雷电一样,没有呼也没有吸,没有电也没有雷。

缕儿又问阴阳是什么样儿,湘云告她这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罢了。

这才是曹雪芹的根本思想,他是元气一元论者,是元气本体论者。这是曹雪芹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认为阴阳实质上是一个气,是物质相互运动的关系的表象。

湘云口无遮拦,又不大受旧理教的束缚,翠缕是个不懂世故的孩子,曹雪芹选择她俩来论阴阳是最合适不过的。正如老子好以婴儿来打比一般。在这元气一元论上,就确立了曹雪芹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理学家朱熹的唯心主义思想的根本分歧。

在两千年前,孔丘说唯上智下愚不能改,可以说是气禀论的发端。韩愈首倡品类不齐论,把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说是与生俱生的。周敦颐认为无极生太极,五行之生,各主一性,人得其秀最灵,五行感动而分善恶。程颢给他作注解,说,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气禀论从此就有了规模了。程颐又加以发挥,论气有清浊,禀清气者为贤,禀浊气者为愚。在这方面张载也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气禀赋于人,有昏明清浊之分。朱熹则集其大成,把它系统化了。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个理。有了这个理,而后有这个气。禀清气者为圣贤,禀浊气者为愚为不肖。而气质的禀,又不能齐:禀得清高的,便贵。禀得丰厚的,便富。禀得久长的,便寿。禀得衰颓薄浊的,便为愚、为不肖、为贫、为贱、为夭。天地元气,生出一个人来,便会有许多物随他来。到气禀处,便有不齐。看其禀得来如何,有得木气重的,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之心常多,而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水火亦然。朱熹从气禀论到先天品类不齐论,完成了一部完整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反动的神相术来。看!他是多么懂得用理学来维护封建统治!当然,封建统治者对他也特别恩赐有加,钦定他是禀清气而生的,在他头顶上画个圆环,明令封他为“圣贤”。

可是他的这番大道理,被王夫之一句话就给戳穿了。王夫之说:“圣人不能做到的,而匹夫匹妇能做到!”李贽认为尧舜和路行人一样,圣人和普通人一样。汤显祖认为:“世人如鳌山灯,裁有暖气,手足便动。”都是说客观条件影响着人。曹雪芹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富儿永远不以搜刮为满足,不是生下来,便有许多“物随他来”4。

贾雨村是程朱的吹鼓手,他的思想怎么会代表曹雪芹的思想呢!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逻辑严密的哲学论文,透露作者思想是通过许多种人物来传达的,不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别,会闹笑话的。因为曹雪芹绝不会像演文明戏那样,满足于要自己的角色登台大演一套“大实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但我有理由说,他的小说的根本思想在贾雨村的话里是不足为据的,而是相反。

现在让我们再谈一下曹雪芹的阴阳论。

屈原在《天问》里提出一个疑问:昼夜未分,浑沌一片,充满大气这种无形的象,何从认识?

柳宗元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本来浑沌不分,没什么可说的。后来分为明暗,流动变化,这都是元气存在的结果。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引用黑格尔的话:“把物质当作本来就存在着的并且它自身是没有形式的这个观点,是在很古时候就有了的,并且在希腊人那里,首先在浑沌的神话样式中,我们就看到过了,因为浑沌是当作存在着的世界的没有形式的基础。”5虽然黑格尔不知道或未引用中国古代也有的这个观点,但他毕竟回答了屈原的疑问。

柳宗元的明暗交错,曹雪芹的一气阴阳,都是形容世界的没有形式的物质基础的运动状态的。这一点是很容易看到的。

曹雪芹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李贽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汤显祖认为“一气混成,三才互吞,以成宇宙,以生万物”。王夫之认为“故无有天则无地,无有天地而无人”6。他们的认识都有着共同点。曹雪芹认为从天地日月到男女以及蚊子、虼蚤、蠓虫、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都是物质的,都有阴阳。这些东西的千变万化都是由于条件的顺逆和量的多少而形成的。至于奇的、怪的,是由于人的认识来决定的,像王夫之所说的那样,蜀犬见雪而吠,雪本常见而犬见不常,所以觉得奇。同样的道理,曹雪芹认为邪正的区分也是这样。合乎社会风俗习惯的就叫做正,反之就叫做邪。但社会的标准是有偏的,而且是需要改的。当然,曹雪芹还不能用阶级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但他早已发现,所谓邪正不是按照客观标准划分的,而是按照统治集团的利害来划分的。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曹雪芹提出了物体的大小是由物质的多少所决定的,物体所处的条件的顺逆是对他们固定的久些或消散得快些起决定性的作用的。这一点尤其重要。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7

而这幅画面,一直到曹雪芹这儿,中国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们,都是用阴阳消长来描绘它的。正如王夫之认为的那样,阴阳的升降就是物的凝结和消散,在气候方面就表现为寒暑,在生物方面就表现为生存和死亡。极力反对玄学鬼说什么阴不尽也不生,阴是永恒静止的观点8。他认为物质摧折消阻是常见的现象,蒸锅的汽上升遇冷凝结为水,柴炭埋在地里被浸蚀分解为尘。这和曹雪芹的阴阳顺逆多少的说法,是可以互为补充的。了解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再来谈谈有关曹雪芹的“器赋了成形”的这个论点。

恩格斯说:“当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时候,它也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能够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9

在先进思想对新社会起着作用的时候,倒退的思想就起来保护老马破车,唯恐它一旦完全破碎。

唯心主义的理学,竭力宣扬:太极无极,五行感动,就分善恶。

王夫之反对这个论点。认为阴阳之始,没有善恶之分。因此,他批判唯心主义者说,既然他们也认为阴阳有如开合,像门户那样,那么,就必得承认先有能成为门户的器材。不然,是没法开合的。所以,他反对器外求道10。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汤显祖认为:“器者,运功之象。”王夫之认为:“器而后有形。”曹雪芹说得更口语化,他说:“器赋了成形。”可见曹雪芹是和王夫之观点完全一样。这些人的论点,就是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像乐曲不能离开钟鼓而发出来一样。没有钟鼓就不能发出乐曲声来。“不可能把思维同思维着的物质分开”11。

从这些论点里,不难看出他们之间思想的内在的联系来。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汤显祖对曹雪芹的影响。在《红楼梦》十九回里有一小段说:茗玉小姐十七岁便死了。有的批者说这是从《还魂记》套来,十分可惜。在写黛玉点唱“离魂”的曲子时,又有批者认为这是暗示黛玉之死。像黛玉之死这般重要情节,是借《牡丹亭》的曲子暗示出来的,也可见《牡丹亭》的作者在曹雪芹心目中的地位了。

汤显祖称赞李贽为杰,看到李贽的书,高兴得如获战斗的美剑。他虚拟柳宗元的后代是《牡丹亭》的男主角,他借瑶华公主之口,宣扬不生孔丘,天地照样亮。这些思想在《红楼梦》里很明显地反映出来。曹雪芹绝不掩饰他和《牡丹亭》的联系,那位评者的惋惜无疑是多余的。

汤显祖留下的东西比较完整,曹雪芹当然都会涉猎过的。汤显祖集子里有一篇《阴符经解》,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原始辩证法。

现在也就借此机会谈谈汤显祖在《阴符经解》中的一些观点。

在《阴符经解》中认为“机在于发”。张载认为“功必有机”。伏机一旦暴发,就会生出奇器来,这就是说,在平衡状态的物体经过摩擦和碰撞,突然失去平衡,便会产生新的东西。

《阴符经解》中认为:“地机发在雷。”

这完全符合近代的科学解释。两个物体互相撞击,“在一定的强度和一定的条件下产生新的、不再仅仅是力学的作用,即产生热、光、电、磁”12。

“天机发在斗”。北极星是天的枢纽。从斗柄的转移,可以知道空间和时间的转移,可以定春夏秋冬。这种运转是由于天体互相吸引,所以导致宇宙不散,总是处于平衡的运转中。

在《阴符经解》中,汤显祖又认识到:日月按照周期运行,大小的表象被体积决定,都是可以量得出、算得出的,并没有什么神奇。随着这种矛盾的相互渗透,上天下地也在互相转换。经过三十六个时辰,时间和空间都经过一度正、反、复的过程。这种现象用曹雪芹的话来形容,就是阳尽了就是阴,阴尽了就是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曹雪芹从三十六个时辰的周转的过程中,也得出正、反、复的概念来13。

毛主席指出:“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动它们发生运动。”14

曹雪芹不可能作出这种科学的论断来。他只是从物质的阴阳这一对矛盾中,看到条件顺逆的矛盾和量的多少的矛盾,推动着事物在不断地运动。这就说明他思想的进步的一面了。

在这个基础上,曹雪芹借湘云的口中说:没有雌的就没有雄的,没有母的就没有公的。这说明曹雪芹意识到对立物的统一。阴和阳的同一性,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联结,以对方的存在作为己方的存在的依据。

曹雪芹认为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都是以对立物的统一的形式存在着。在湘云和翠缕的对话中,湘云说:“树叶还分阴阳呢!向上朝阳的就是阳,这边覆下的就是阴。”这些都是说明了正反互相依存的关系,没有阴,也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推而广之,曹雪芹认为这也适合于考察千变万化的器物。即以扇子为例,正面就是阳,反面就是阴,双方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中。

湘云关于阴阳的阐明,却使处于侍儿地位的翠缕明白了一个大道理。这就使她这糊涂的奴才比起她的聪明的主子(湘云)的智慧来,高出了一万倍。这时,在曹雪芹的笔底下出现了奇迹,真像“楼子花”一样,在翠缕天真的头上又长出一个智慧的头来。原来翠缕明白了封建阶级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她说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这是她从具体实践中得出来的认识,湘云的阶级根性使她不愿接触这个现实,但也只得说:“你很懂得!”有正本眉批:“人规矩言人道三规矩也。”可见批者已看到曹雪芹是指社会地位的等级关系来说的。

“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没有地主。”“因为互为依存的条件,就是同一性的第一意义。”“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15

在甲戌本《红楼梦》眉批中,有一段是说姣杏和英莲二人社会地位是转化的。它说英莲是主子,姣杏是奴才,如今英莲反倒没有好运道,姣杏可算既有命又走运,可见不在眼下社会地位的高低,在这里作者正是寄托了他深刻的含意的16。可以证明曹雪芹已认识到人的地位的高低是由于社会的等级所决定的。而它们又会向着对立面的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曹雪芹所存的深意,也正是这个封建人规矩是可以逆转的,曹雪芹在这里揭露了一大秘密。就以上各点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湘云的论点都是和贾雨村相对立的。这不但一丝一毫也没有“气禀论”和“先天品类不齐论”的东西,而且也没有给唯心主义留下任何空子可钻。

那么,人们看到《红楼梦》第二十回时,也会发现宝玉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又该怎么解释呢?其实,这在脂砚评语中,早已说穿了。批语说:“又用讳人语骗着看官。”这里指出曹雪芹恐犯忌讳,很有见识。可以从下列二点说明:

宝玉在悼晴雯时,竟把这个女奴比作星日。反之,其他的人都是渣滓浊沫了。在渣滓浊沫里不是也有圣祖、皇帝、皇太后、皇后在内吗?这就是讳人语犯忌的所在了。这里不能用它来和气禀论混同起来,这儿也仍然没有给唯心主义留下任何空子可钻,而最后用翠缕和湘云的对话,把这堵得死死的。

翠缕问道:“这么说起来,从今至古开天辟地都是些阴阳了。”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两个阴阳不成!”只有一个气,两个气也不行。更不消说什么金气、木气、水火等气了。骂翠缕是借机发挥,骂程朱才是真意所在。

自然,人们又会想到:既然英莲、姣杏地位能够互相转化,但又说英莲有命无数,姣杏运数两全,不又落到天命论的泥潭里去吗?(《红楼梦》中写宿命论的地方并不止这一处。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但是这个问题可以从柳宗元自解的例子里得到解释。柳宗元根本不承认有有意志的天,但在自己遭到迫害时,居然也说:这不是命吗?命不是天吗?在哀悼朋友时,他喊天。可是随即声明说:因为怨太深毒太甚,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怨恨,所以喊天17。这和曹雪芹所惯用的“无可奈何天”是同义语。不过,不管怎样,这也是他们阶级烙印和时代局限的流露。

曹雪芹生在封建社会的盛朝末世,当时新兴的市民社会正在不断壮大,曹雪芹被贵族权势集团所抛弃,在荒郊野外举起叛逆的大旗,背离自己的阶级,走向新兴社会力量的队伍。当然,新兴生产力当时还在萌芽状况。“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在头脑中产生出来”。这就形成一种贾宝玉向往的“华胥境”了。18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以直观的“气”、“器”作为宇宙的主体的设想,又在曹雪芹的笔底下复现出来。他并没有加上什么东西。但他直观地用在人与人的关系的转化上面来,这一点十分重要。同时,曹雪芹毕竟是个文学家,在他那个时代,他不会有严密的科学的思想体系。但是,探索他思想的某些基本观点,对看清他的世界观的转化是有好处的。

(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

[1]《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人民出版社版,第4页。

[2]《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版,简称抄本。

[3]《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648页。

[4]《红楼梦》第六回,抄本和戚本都有解题诗:“朝叩富儿门,富儿犹未足”的句子。可以反映曹雪芹认为,物是后聚的,不是生下来就随之俱足的。

[5]恩格斯:《[物质的运动形态。科学分类]》,《自然辩证法》第203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

[6]李贽语见《焚书·夫妇论》。汤显祖语见《阴符经解》。王夫之语见《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一章。

[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17页。

[8]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一[泰][屯]卷七[杂卦传]。

[9]《书信·恩格斯致梅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02页。

[10]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卷第十一章。

[1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84页。

[12]《书信·恩格斯致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08页。

[13]《阴符经解》,《汤显祖集》第四十二卷,第1207页,中华书局版。

[14]《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302页。

[15]《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303页。

[16]甲戌本眉批:“……莲主也,杏婢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

[17]章士钊:《柳文指要》上卷16《天说》。

[18]抄本和戚本都有解题诗,有“问谁幻入华胥境”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