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不少地方都写到捐官,如贾琏身上的同知,赖尚荣的知县等等。而写的最详细的是贾蓉捐“龙禁尉”。

先写贾珍想道:“贾蓉不过是黉门监生,灵幡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接着太监戴权来上祭,接着写贾珍接待时说:

心中早打定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

明明是捐官,不说捐官,却说捐个“前程”,第四十五回赖尚荣,赖嬷嬷的话中,也说“许你捐了‘前程’在身上”。这“前程”二字,是“捐纳”的专名词。在《红楼梦》时代,以及清代末年,官场中常常说到,自然不必多说。在我们今天,如不注意,读过也就算了;如果问个为什么?那就不一定能说清楚,必须作历史的解释了。

“捐纳”一途,在《清史稿·选举志》有详细记载,俗称“捐官”,大体分这样几种:

一是“捐实官”,这花的钱最多。京官可捐到郎中,外官可捐至道员,武官可捐至参将。捐实官,捐了就可以到差,有了机会就可以补缺额。没有缺的时候等着,但也上衙门应卯。如京官捐了郎中或以下的员外郎、主事等职,分发在刑部或工部等等,如果这时正式编制的郎中、员外郎等等,没有缺额,人都满着,那么这个捐官的人便是“额外郎中”,或“额外员外郎”等等。就同贾政的“额外主事”一样。外官的捐班分发到各省,如“候补道”、“候补知县”等,也要等机会才能得到实缺,才能“掌印把子”。所谓“机会”,自然也要包括走门路、花更多的钱运动了。

二是“捐出身”,也就是说的“捐前程”。这中间大约分为两种,一是“记名”,或叫“纪录”。如贾琏捐“同知”,赖尚荣捐“知县”,纳捐之后,主管官吏分配考核的吏部便可纪录下你的名字(包括三代简历),取得了做同知、做知县的资格。如果你真想去做,便可以此资格,再通过关系,捐纳一些“选官”的钱,到吏部抽签选到某省,走马上任了。如果你家中有财有势,不真去外省做官,那就不必再花钱走门路,在家仍可穿官服、摆官派了。如贾琏便穿五品同知的官服。二是捐“虚衔”、“顶戴”,这种连“记名”做官可能也没有,而只是荣誉的职称,自然更用不着到衙门应卯,只是可以穿用这种官品的华丽官服,车辆马匹,以及执事等等。贾蓉捐的官,好似这种荣誉的虚衔官。但所捐的“五品龙禁尉”,也是“脂砚斋”所谓“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的官。不过这先留待后文再说。

三是官再捐官。简单地说:就是小官花一笔钱,可以捐个大官;候补的官,花一笔钱可以捐个很快的缺的官;致仕(即退休)的官,革职的官,可以捐个复职等等。贾雨村被革职,谋了一个“复职”,这中间没有细写捐纳输款的事,这是一笔带过。按《红楼梦》时代的史实,是数不胜数,且开捐都有明文规定的。

四是捐考试资格,即“纳银入监”。第十三回写贾蓉“不过是黉门监生”,高鹗续书第一百十九回宝玉去考举人,也是以“监生”的资格去应试。所谓“监生”,就是“国子监”中读书的学生。实际不去,只是个名义。但有了这个“名义”,便可如府考得中的“秀才”一样。可以凭此资格参加“乡试”考举人。“秀才”的资格,不能用钱买(偶然有人提议过捐,但未成事实。),一律凭考试。而“监生”的资格,除去够上品位官吏的子弟照例是“监生”外,其他则都要捐纳取得。因是用钱所捐,所以“监生”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常是小说、戏剧中讽刺的对象。如《儒林外史》严监生。

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及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所述,自康熙初年至乾隆中叶,办过几十次捐纳。邓云:

雍乾以后,踵行捐例。由户部贵州司捐纳房主之。曰常捐,如捐贡、监虚衔,加级、纪录之类。大捐则实官捐也。开捐之日多,停止之日少。

具体情况,如康熙初规定:

凡民间俊秀子弟并富民,捐米五百石、银五百两者,俊秀子弟转咨礼部,送监读书。富民加以九品顶带荣身。

又规定:

见任各官捐银一千两者,准加一级。五百两者,准纪录一次。

康熙中叶又规定捐纳若干:“候补文官知州、知县,武官守备等,准其先用。降级调用各文武官,复还原官录用。”

又规定:“文武官因公诖误革职者,以原官补用。”

这些规定,都一直延用到乾隆以后,正是《红楼梦》所关系到的整个时代。不但所写捐官者可于以上所引找到历史根据,即贾雨村复职亦可找到历史根据了。

捐纳的名义,不外拯荒、河工、军需等项,办理捐纳的单位是“吏部贵州司捐纳房”。但这不像买东西那么方便,其中不但手续复杂,而且黑幕重重,弊端百出。清末捐官的黑幕,在《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中都有充分的揭露,而所谓“康乾盛世”的捐官内幕,在《红楼梦》第十三回中,亦可稍见端倪。

第一捐官是户部办理的事,而贾珍不找户部官吏,却找太监。而这个大太监“戴权”,“庚辰本”脂批“妙,大权也”。实际是“载权”,即“掌大权”、“拿大权”的。他公开售官鬻爵,而且口气之大,无与伦比,似乎比北静王那样的王爷大多了。“襄阳侯”一个侯爵,在他眼里,简直不算什么,而是“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永兴节度使”,这也是古代官名,所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是一方面的封疆大吏,相当于《红楼梦》时代真实的“总督”,而在这位大太监眼里,不但直呼外号为“冯胖子”,而且“没工夫应他”;户部堂官老赵,不是尚书、就是侍郎,都是红蓝大顶的官吏,却听这个大太监的任意指挥。看看这个太监的权多大,可以说是“左右朝廷”了。这种事如发生在晚清,发生在李莲英之类的身上,那是不足为奇的,可是在《红楼梦》时代,正是清朝的“康乾盛世”呀!曹雪芹写“戴权”,口吻如画,是十分精彩的文字。估计他是有过这样的经历,看过或听过太监如此说话的。这段文字,既写了当时大太监的气焰权势,又写了捐官的黑幕。即这桩“黑买卖”,表面上是户部所管,而实际却掌握在戴权之类的秘密权势人物手中。这种人包括有权势的亲王、得宠的皇妃、掌权的大太监,以及出入宫廷得到皇帝宠信的和尚、道士、尼姑等秘密人物。这种人勾结户部、遍布爪牙、拉拢生意;想捐官的人到处钻营,寻找门路,重资请托。因此“捐纳”一途,成了这些人发大财的利薮了。

第二捐官的价钱没有准,里面也是黑幕重重。首先是国家收入没有准,“捐纳得官”,名义上是报效朝廷,往往是以粮食多少石,准银多少两,但公家收入,常常是打折扣的。说是一千两,常常是缴纳六百、五百两就可以了。说是“几成上兑”,最低到二成。清末捐知县,所谓“大八成”,就是缴足百分之八十的现款,可以尽快得到知县的实缺,走马上任。其次是“官价”没有准,捐同样的官,有的人花钱多,有的人花钱少。如《红楼梦》所写,戴权给人捐“龙禁尉”:襄阳侯兄弟老三捐,他收了人家一千五百两银子;贾珍给贾蓉捐,他卖个交情,只收一千两。当贾珍问他:银子是送到部中去兑,还是送到他家中。他对贾珍说:

若到部里兑,你又吃亏了。

这就是说,如到吏部去兑银子,就要用得更多了。当时“捐官”,名义上是向公家捐纳钱粮,报效国家,实际大部分都被经办人层层中饱,主要都贪污了。《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乾隆间常例,每岁贡监封典、杂职捐收,约三百万。”国家只不过收入这些,而捐官人所缴纳的银数,也许要十倍于此了。戴权经手“卖了”两名龙禁尉,共收银二千五百两,一律送到他“家中”,户部能为公家收回多少呢?户部堂官老赵又能分几个肥呢?这好比被狗含在口中的骨头,要吐出来,那太难了。恐怕主要是被他吞没了。当然,这种事,在公开之中,还是秘密一些的,他虽对贾珍侃侃而谈,如谈生意一样。而贾蓉的履历,却还是“回手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这“贴身”二字,多么重要呢?不了解历史史实的人,是很难理解《红楼梦》在这种地方的行文缜密处和其深刻社会意义的。

捐官的人,当时把这种额外的钱,叫作“花销”,“花销”是远远超过正式捐官的钱。

再有戴权所说:

回去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这履历填上。

这些话稍作解释:明、清内阁六部,兵、刑、工、吏、户、礼,各有专管。户部是财政、税务等,“捐纳得官”,就当时国家说,是一种筹款的手段,所以一直归“户部”,而不归“吏部”,自康熙初年直到清末,都是如此。自然包括了《红楼梦》整个时代。

户部的长官是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侍郎各一人,那时衙门,由县衙到北京的部,主要审理公务的大厅叫“堂”,有“大堂”、“二堂”之分。尚书、侍郎轮流每日坐大堂处理公事,所以叫“堂官”。

“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这等于旧式机关的委任状,是印好的空白的,临时填写姓名、三代简历。“再给个执照”,这等于工作证、凭证。

捐官是清代的吏治弊政,但自清初康熙开始,一直到清末,这一弊政,迄未断过。各家争论,也未断过。而且不少知名学者,没办法时,也只好捐一官过日子。如近代著名学人李慈铭,就是因中了秀才之后,乡试考不上举人,到北京户部捐了个郎中,所以在他的大著作《越缦堂日记》中,常常以“入赀为郎”解嘲,因为在历史上,著名的风流人物汉代司马相如就是“入赀为郎”。所以李越缦以此解嘲。李越缦“入赀为郎”之后十年,才回浙江考中举人;其后又十年才会试、殿试,点了翰林。在中翰林的时候,他早已是名满朝野的大名士了。

清末《爱国报》编的《燕市积弊》中记“金店”云:

论商界名望最大,举动儿款式,莫过于金店。其中可分为金捐两行……所以能赚钱的,就仗着后柜办捐。前几年这行买卖,跟吏、户两部的书吏都有来往,柜上单有跑衙门的,不到文选司,就上捐纳房,不是查条儿,就是赶片子(可得二八余润),甚么注册咧,核准咧,取结换照,交库上兑,外带着包揽,验放上班……即不十成部库上兑,岂非由性儿绕捐。省钱合例,一切虚衔顶戴,以及双月实官,各项升阶,很有大赚。

《燕市积弊》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完全用北京土话记录、介绍当时的社会。这金店代办捐官的内幕,给我们留下正史中找不到的历史痕迹:一见捐官之普遍,二见捐官手续之复杂,三见捐官之黑幕重重,经手者多么赚钱。一般捐官者,哪里都能像贾珍那样,直接认识大太监戴权呢?只能隔着多少层关系,不知要花多少冤钱(尤其是外省外地的土财主、富商,到京捐官,都被看作是肥猪拱门),才能到了真正掌权者那里。此书所记,虽然去《红楼梦》时代已远,但是那一百几十年当中,政权和制度、社会情况,均未有大变化。所以这些记载,仍有助于我们理解《红楼梦》时代捐官的历史内幕,所以我作为这篇小文的一个小尾巴,把它引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