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读《孔雀东南飞》,读到“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两句,总给人一种非常美丽的感觉,同时也感到我国古代生活艺术多么丰富啊!就更使人同情刘兰芝的不幸遭遇了。由《孔雀东南飞》到《红楼梦》,这一千五百多年的悠悠岁月,那样流水般地过去了,而“四角垂香囊”的生活艺术,却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那样讲究、那样精美。《红楼梦》第十七回:
说毕,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就铰……宝玉曾见过这香袋,虽未完工,却十分精巧。
“香袋儿”者何?装香饼、香末子的小荷包也;“香囊”者何?装香的小口袋也。《红楼梦》写二百多年前,豪门贵戚的生活,写到“香”的地方是很多的。有的是具体来写,写的真是各种场合用香的具体事物。有的则是情趣地写,不是写香,而是写情。大概情与香是连在一起的,相反自是恨与臭连在一起了。只看《红楼梦》中“因香写情”的艺术描绘。先看第八回:
宝玉此时与宝钗挨肩坐着,只闻一阵阵的香气,不知何味,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没闻过这味儿。”宝钗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裳,为什么熏他?”宝玉道:“那么着这是什么香呢?”宝钗想了想,说:“是了,是我早起吃了冷香丸的香气。”
再看第十九回:
宝玉总没听见这些话,只闻见一股幽气,却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衣袖拉住,要瞧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这时候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那么着,这香是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儿的香。”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奇香不成。”
这两段以香写情,以情喻香,妩媚万分,是作者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前后对照呼应,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功。我这里只要说点具体的,那一点点的、一缕缕的、一股股的“香”,这都是些什么?又如何用?为什么用呢?
在宝钗和黛玉的话中,都提到一个字,就是“熏”,熏就是熏香。熏者,熏染也、熏陶也。香而用“熏”字作动词。宋洪刍《香谱》“熏香法”云:
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熏衣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难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以灰盖,或用薄银楪子尤妙。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烟得所,熏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
《香谱》中“熏香法”说的很具体。工艺过程用蒸气原理,很有科学性。但《红楼梦》中衣服熏香是否就是这样熏呢?不见得。宝钗说:“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裳,为什么熏他。”这话中所说“熏衣”,可能是《香谱》所说熏法,也可能另用他法,不得而知。而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熏染的。”显然这不是用《香谱》的方法了,而是把香放在柜子中,让香把香味熏染在衣服上。宝玉说:“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儿的香。”这也说明在衣柜中把衣服熏染上香味的,是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儿等等。这明显就不是把香放在炉中去烧,而是让其自然慢慢地把香味挥发出来,熏染到衣服上,物品上。现在人们皮衣、毛衣等等,还要放樟脑丸防蛀。其实樟脑也就是香料的一种。老式收藏皮毛衣服,没有现代的那种化学化合剂樟脑丸,都用天然樟脑。就是樟木切片,以井水浸三日夜,入锅煎煮,柳木搅拌,白霜沾在柳木上。将煮去汁过滤,倒入瓦盆内,经宿,自然结成块儿,这就是天然樟脑。过去韶州、漳州都有出产。旧时收衣服时,把樟脑块敲碎,包在小纸包中,一一夹在衣服袖内、领内、衣襟内,让气味散发在衣服中。隔些日子,打开箱柜,衣服全是樟脑香味,再看纸包内的樟脑,则全不见了。已经挥发光了。什么香饼儿、香球儿、香袋儿,也是这样放法,自然把衣服就熏染上香气了。唐人诗云:“斜倚熏笼坐到明。”这熏笼主要是旧时高贵的炽兽炭取暖之具。炭中自可加香同炽。什么样子呢?镂空的木箱笼,四壁及上面玲珑剔透,可以雕镂出非常漂亮的花纹。把炽炭的火盆放在其中,木炭无烟,燃烧的又缓慢,所谓“慢腾腾地暖烘烘”,是昔时考究的长物。第五十二回写潇湘馆各景道:
宝玉听了,转步也便和他往潇湘馆来。不但宝钗姐妹在此,且连岫烟也在那里。四人团坐熏笼上叙家常。紫鹃倒坐在暖阁里,临窗户做针线。一见他来,都笑说:“又来了一个!没有你的坐处了。”宝玉笑道:“好一幅冬闺集艳图!可惜我迟来了!横竖这屋子比各屋子暖,这椅子坐着并不冷。”说着,便坐在黛玉常坐的地方———上搭着灰鼠椅搭一张椅上。
这里可以明确了解“熏笼”,是冬日取暖,类似火炕的用具,上可坐人,而且坐四人,再多就不能坐了。似乎放在当地。倒坐在暖阁中临窗,那“熏笼”放处,自不临窗。凡此种种,读者都可想见。热源呢?就是放在笼中的炭盆。此物在大观园中,自然各处都有,第五十一回所写:“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麝月笑道:“你今儿别装小姐了……晴雯‘嗐’了一声,笑道:‘人家才坐暖和了,你就来闹。’”所写娇态如画,也是用“熏笼”渲染。后面麝月又说:“咱们那熏笼上又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凉……”可见怡红院的“熏笼”,还是可以睡觉的,当晚“晴雯自在熏笼上,麝月便在暖阁外边”睡了。故事后来叙述,晴雯蹑手蹑脚下了“熏笼”吓唬麝月,结果受凉了。而麝月后来:
说着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拿炭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速香”放上,仍旧罩了。至屏后,重剔了灯,方才睡下。
这里第一,火盆放在何处呢?实际就是熏笼下的火盆。第二“,速香”为何物呢?就是沉香木的不沉者,正名“黄熟香”,据《本草纲目》所载,交州称为“蜜香”,梵语称“阿迦”香。当年普遍用香,因其普通而又易燃,故讹称“速香”了。但“两块速香”,并非两块硬梆梆的“速香木”,而是做成的速香块。即将黄熟香木料剉成粉末,加粘合剂拌成糊状,如通过多孔漏斗压成线条,干后便是线香,在块状模子中倾压,干后便成块状。虽是一块,但是粉末制成,与炭火一接触,便十分易燃。不但有香味散出,而且炭火也因之助燃,便更旺了。因此房中温度升高,“晴雯因方才一冷,如今又一暖,不觉打了两个嚏喷”。这与“熏笼”、“火盆”、“速香”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熏笼”下炭火中自可加香,但主要是取暖的。如用“熏衣”,自然也可以。但这不是主要的。
所说“两块速香”,以及前面所说“香饼子”、“香球子”等等,其做法大体都是一样的,都是把香的原料剉成细末,加其他配料制成;都是燃烧之后闻它的香味,少数的是不燃烧闻香的。如在香袋子中,挂在柜中,佩在身上,另外用粉状物傅身,擦脸,或用水状物洒衣洒身,如现代之香粉、香水等,自然也有。但指“香”的本身说,大多是焚烧的。洪刍《香谱》载有种种制香法,如造香饼子云:
软灰三斤,蜀葵叶或花一斤半,贵其粘。同捣,令匀细如末可丸。更入薄糊少许,每如弹子大,擀作饼子,(即“晒”字)干,贮瓷瓶内,逐旋烧用。如无葵,则以炭中半入红花滓同捣。用薄糊和之,亦可。
另造香球子云(《香谱》又名球子香):
艾 一两,松树上青衣是也。酸枣一升,入水少许,研取汁一碗,日煎成膏用。丁香、檀香、茅香、香附子、白芷,五味各半两。草豆蔻一枚,去皮。龙脑少许另研。右除龙脑另研外,都捣罗,以枣膏与熟蜜合和得中,入臼杵,令不粘杵即止。丸如梧桐子大,每烧一丸,欲尽,其烟直上,如一球子,移时不散。
再有“梅花香”法云:
甘松、零陵香各一两,檀香、茴香各半两,丁香一百枚,龙脑少许别研。右为细末,炼蜜令合和之,干湿得中用。
以上三种,前二种都是焚烧的。后一种则如何使用呢?“干湿得中用”,即不过干,也不过湿,但是蜜和的,蜜是长期保持湿润的调和剂,中医丸药,大多以蜜调丸。似乎这“梅花香”是很难点燃的了。《红楼梦》第十九回,写宝玉到了袭人家里,袭人服侍宝玉云:
又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在宝玉怀里。
这里所说“梅花香饼儿”,恐怕不是“蜜和”的了,只不过是印成梅花状的香饼子。
香的种类很多,第四十三回宝玉出城为金钏儿焚香,路上问焙茗:“这里可有卖香的?”焙茗问不知哪一样?“宝玉想到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后面又说:“有两星沉速。”这“檀、芸、降、沉、速”都是香的名字。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在怡红院睡了,袭人推醒她,不叫她说话,“忙将当地大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第二十七回:黛玉吩咐紫鹃,“烧了香,就把炉罩上”。第五十三回除夕贾母正坐中间,“当地火盆内焚着松柏香、百合香”。同回庆元宵写道:“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以上所举“松柏香”、“百合香”也是香的名字。但与上面所说概念不同,这两种概念也不同。一是以制造原料松、柏二木命名,一是多种杂合而得名。以上所举,名字已够多了,实际从香的种类来说,还是极少的。《香谱》所载:有“龙脑香、麝香、沉水香、白檀香、苏合香、安息香、郁金香、鸡舌香、熏陆蜜、詹糖香、丁香、波律香、乳香、青桂香、鸡骨香、木香、降真香、艾 香、甘松香、零陵香、茅香花、馢香、水盘香、白眼香、叶子香、雀头香、芸香、兰香、芳香、香(俗名马蹄香)、蕙香、白胶香、都梁香、甲香、白茅香、必栗香、兜纳香、藒草香、兜娄香、耕香、木蜜香、迷迭香”等四十三种。以之对照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还不全。因为香的原料,植物中木、花、草、果,分泌物都有。另有动物、矿物,也是种类繁多。《香谱》所载,自然也有不少漏掉的。如著名的珍贵香料“龙涎香”,就未列入。《宋史·礼志》记载:“绍兴七年,三佛齐国进贡南珠、象齿、龙涎、珊瑚、琉璃、香药。”(按,“三佛齐”南洋古国名,明初为爪哇所并。)“龙涎香”是过去香类中最贵重的香。《稗史汇编》中说:“诸香中龙涎最贵,出大食国。”过去传说“龙涎香”是“龙的口涎”,这自然是荒诞的说法,因为出产在南洋岛国,国内不知道。现在人们知道,“龙涎香”就是抹香鲸肠内的分泌物。自然,如今国际市场上,这种香料也是非常珍贵的。
宝玉说的檀、芸、降三种,“檀”是檀香木。李时珍谓“叶皆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泽”。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紫檀。其木并坚重清香,白檀最好。一说黄檀最香。现在人们还广泛使用,以之提取香料,制作扇子等工艺品。“芸”是芸草,芸草茎是草质,根是木质,花叶都有香味,因其根为木质,又名“芸香树”,这种“香”在南北朝时就已广泛使用。梁简文帝萧纲《大法颂》云:“芸香馥兰,绿字摛章。”当时礼佛已经焚芸香了。“降”是降香木,又名紫藤香、鸡骨香。其香似苏方木。烧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就特别香了。周达观《真腊记》谓“降香生丛林中,番人颇费砍斫之功,乃树心也。其外白皮,厚八九寸”。另外宝玉荷包中的“两星沉速”,那是沉香和速香,前面已解释过,不再多赘。所谓“两星”,是指少量,即“二钱”,因戥子称物,一星一钱。故旧时称白银等货币及其他贵重物品,少量均以“星”计,如两星、数星等等。
所谓“香”,是指用各种制香原料制成的线香、高香(线香中之长而粗者)、散香(碎的粉状香末子),以及香饼、香球等等的总称。散香不少是混合制成的。道家书《仙传》记云:
拌合诸香,烧烟直上,感引鹤降。醮星辰,此香第一。度篆之功力极验,降真之名以此。
降香又名“降真香”,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此语给读者解释。也可看出,不少香在实际使用时,是“拌合”在一起的。前引各回书中所说“松柏香”、“百合香”、“御赐百合宫香”等等,都是混合的。“松柏”是松香、柏枝混合的,是比较普通的。“百合”一般是檀、降、沉等五六种比较高级的香料混合而成。其实旧时做成的香,大多是各种香料配制而成,很少独用。此是来源于道家的讲求,古诗云:“百合裛衣香”、“博山炉中百合香,郁金苏合与都梁”,原是古已有之的。“御赐”、“宫香”等等,是宫中特制的。制香的木料,大多出自云、贵、两广及南洋,清嘉庆时张海鹏跋《香谱》文云:
古者 萧灌郁,焚椒佩兰,所谓香者,如是而已。汉世始通南粤,《西京杂记》有丁缓作被中香炉;《汉武内传》载西王母降,爇婴香,自是而后,殊方外域多贡奇香。闽越商舶,往来岛国,香之珍异日繁。而和合、窨造之法日盛。
简单地说了我国从古以来,用香的演变。正如跋中所说,在明清两代中,不少香的原料都是进口的。大多来自南越及南洋一带。明代王世贞《凤洲杂录》引《明会典》“番货价值表”,其中不少都是香料。如“丁香每斤一贯、速香每斤二贯、木香每两三贯、乳香每斤五贯、沉香每斤三贯、黄速香每斤一贯、龙涎香每斤三贯,降真香每斤五百文、安息香每斤五百文”等等。不但可以知道这些香大多都是进口的,而且可以从价格上比较,知道哪些香是贵重的,哪些是一般的。
文震亨《长物志》云:“芸香,短束出周府者佳,然仅以备种类,不堪用也。”可见“芸香”,也是普通的香。宝玉说要檀、芸、降三种,实际也是贵戚豪门日常用香之一般者。看上文所列,降真香每斤不过五百文,而沉香每斤则要三贯,速香则每斤二贯,价格比芸、降等香贵多了。因此宝玉的小荷包中,有两星沉、速,是佩在身边闻香避邪气的,如现在之人洒香水,自比一般焚烧的香贵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