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与髻

古代服装,似乎比现代人要复杂得多。而且在衣服之外,还有冠、履。《红楼梦》中明写男女冠、戴、头饰的地方并不很多。男人除宝玉而外,几乎都未写衣着,更不要说冠戴了。这显然是为了避免露出时代的痕迹。宝玉的紫金冠是戏文当中的,清代道士登坛作法,什么真人、法师之类的人,也戴这种冠。这种冠在明朝一般不戴,认为是戏装。刘若愚明宫史》“束发冠”条中记云:

其制如戏子所带者,用金累丝造之,上嵌睛绿珠石,每一座,有值数百金或千余金、二千金者。

四爪蟒龙,在上蟠绕。下加额子一件,亦如戏子所戴,左右插长雉羽焉。凡遇出外游幸,先帝圣驾尚此冠。(先帝指万历。)

第一条大约就是宝玉所带的式样,只是没有红缨。说明曹雪芹写宝玉服饰,确实是描绘了戏装。而人们羡慕戏装,模仿戏装,远自万历时宫廷中就如此了。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丝皇帝冠,也正是这种“用金累丝造之”的。

《红楼梦》写到女人的冠戴、头饰,有第三回凤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第六回凤姐“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

第八回写宝钗“头上挽着黑漆油亮的 儿”,未写头饰。

同回写宝玉“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这同第三回宝玉的“写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样。但“抹额”是女人头饰。用在宝玉头上,亦难想象。

第二十四回写小红“倒是一头黑鸦鸦的好头发,挽着 儿”。

第四十九回写黛玉“上罩了雪帽”、写湘云“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子大红猩猩毡昭君套”。以上均是雪帽。

与首饰

第五十一回写袭人“头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是略写。但有欠通处,“钏”乃臂环,见《说文》。《南史·王玄象传》:“女臂有玉钏。”“钏”如何又能戴到头上去呢?

第五十八回写芳官“挽了一个慵妆髻”。第六十五回写尤三姐也是“松松的挽个 儿”。

以上大体是《红楼梦》写到女人头上冠戴首饰发型的一些片断。

《红楼梦》中未写明清盛装妇女所梳之头及所戴之冠。如珍珠凤冠等,亦未写整副首饰,明代整副首饰最多者二十一件,如《天水冰山录》所记“金厢(即镶)蝴蝶戏花珍宝首饰一副,计二十一件,共重一十二两九钱”。最重的三十七八两一副,如“金厢庆无穷寿首饰一副。计一十一件,内猫睛四颗,共重三十九两五钱”。“金大珠八仙首饰一副,计一十三件,内猫睛三颗,共重三十八两六钱五分。”就是说头上首饰要戴到两斤半重。严嵩家这样的首饰,有近二百副。《红楼梦》贾家比之于严分宜,那真是小巫见大巫,望尘莫及的了。《红楼梦》中这样豪华的首饰尚未写到。

《天水冰山录》中记有“金宝髻一顶,重九两三钱;金髻三顶,共重一十五两八钱;金丝髻五顶,共重一十八两六钱”。另外“珍珠髻二顶,连胎共重六两四钱”。前引凤姐的“金丝八宝攒珠髻”,就是上面所说的“髻”。这“髻”怎么个样子,如何戴呢?叶梦珠阅世编》记云:

余幼见前辈冠髻,高逾二寸,大如拳,或用金银丝挽成之。若乌纱者,顶上装珠翠沿口,又另装金花衔珠如新月样,抱于髻前,谓之插梳。其后变势,髻扁而小,高不过寸,大仅如酒杯,时尤以金银丝为之者,而插梳之制遂废。银丝髻内映红绫,光采焕发……顺治初,营中眷属,往往纯以金银为之,金者缕花,银者珐琅及烧染紫金花色,饰于髻顶,想亦北方风俗……

以上可见,所说之髻,一是指头发梳成之“髻”,一是指套于髻上之束发、压发饰物也叫“髻”。而头发梳成之髻,变化极大极快,时高时底、时大时小,明代崇祯时时兴“松鬓扁髻”,后来又变成“圆如覆盂”,后又“束发直上指,前高逾尺”,到康熙中叶,“又尚扁小”,“城中兴高髻,城外高一尺”,这种从远古就有的发型变化,所谓“时世妆”,在明清之际,虽无详细的记载,零星资料也有一些。如明代万历时董穀《碧里杂存》记云:

三十年前吾乡妇女皆窄衣尖髻,余始至京见皆曳长衣,飘大袖,髻卑而平顶,甚讶其制之异也。还乡又皆然矣。

这就是《阅世编》说的高卷之发,变而圆如覆盂,这是明末流行发式。又据明末清初史玄旧京遗事》记云:

帝京妇人,往昔高髻居顶,自一二年中,鸣蝉坠马,雅以南装为好。

乾嘉时胡式钰窦存》记云:

京师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今吴中谓之“鬅鬓”,亦云“凤头”。

后来时兴所谓“马尾髻”,《红楼梦》写有“慵妆髻”,清代后期时兴元宝髻、如意髻、麻花髻,小姑娘又梳抓髻、双环髻,历史上有《妆台记》、《髻鬟品》等专门讲发型的书,说起来也是洋洋大观的。

“髻”是文话,是雅言,照北京俗话说,只有小姑娘叫“抓髻”,俗曲有所谓“倒打抓髻红头绳”,就是把“抓髻”梳在额上前脑部分。因为髻的位置时在头顶心,时而或偏左、或偏右,时而脑后,别出心裁,搬到前面,故曰“倒打”。北京俗话,年纪一大梳头就叫“”了。所以《红楼梦》中好多地方写的是“”,宝钗、小红都叫“”。北京俗曲“百本张”《妙峰山》中写:“这佳人打扮的整齐、时款相(像)样,乌云巧挽过梁的(亦作纂),金耳挖子玉扁方。”《逛城隍庙》中写:“头拢着青丝发、发青丝、青丝高挽元宝。”《逛万寿寺》中写:“头上梳着屎壳螂,上戴着狗尾巴花。”这些都是民间俗语,都写作“”(读 儿zuǎn,上声)。

凤姐“绾着五凤朝阳挂珠钗”,明代有二式:一是按品金冠,均有金凤衔珠串;二是金玉凤头簪,口衔珠结串,下垂于鬓。另簪与钗均为头饰,但有时混淆,大或用于绾、束,使发髻不散用,一用于插鬓,亦起拢发、压发之用。插头金簪一头常有“耳挖”,所以俗曲中有“金耳挖子玉扁方”句,即金簪与玉簪也。

“珠勒子”和“金抹额”,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既像女冠,或包在额前,又像首饰,因为是勒在头上,包紧两鬓的,又可用金银丝编制,嵌珠饰翠的。《天水冰山录》记有“金厢珠宝头箍、连绢”,即有绢里子。另有“珍珠大头箍、珍珠小头箍、珍珠抹额”等。当时尚时兴珍珠面帘,只是《红楼梦》中未写到。

蝴蝶与鞋

现代姑娘们都买鞋穿,古代姑娘们讲究做鞋,不但做了自己穿,而且做了精美的鞋送给心爱的人、敬重的人。第二十七回探春对宝玉说:“我还像上回的鞋做一双你穿……”现代姑娘们读了很难理解了,三姑娘自己做鞋可能吗?古今风俗不同,一鞋之微,也大有文章可做的。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所写宝玉服装:

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上露出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

这个漂亮名字的蝴蝶落花鞋是什么鞋呢?一般理解,定是绣着蝴蝶和落花的鞋了。实际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是薄粉底、蓝、黑绒云头衬花的双梁鞋,这是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式样,叫“蝴蝶梦”,原是戏台上为《庄子鼓盆成大道》戏文设计的,这出戏名《蝴蝶梦》,所以鞋也叫“蝴蝶梦”。“百本张”俗曲《逛城隍庙》云:

身穿着西湖色,色西湖,西湖水染绣罗娇……足登着蝴蝶梦,梦蝴蝶,蝴蝶闹梅瘦底儿薄。打扮的上下无非是窈窕……

这种鞋男女都时兴,因当时旗人都是天足,同男人一样。“百本张”马头调《阔大奶奶逛西顶》云:

月白缎子帮儿配的是瘦鞋底儿的蝴蝶梦,套裤带儿系的往(即“顺”之意)鞋底儿一般儿平。

当时时兴月白、藕合等浅而娇嫩的颜色衬黑绒云头贴花,再嵌金线,特别显眼。另外鞋头还要装上能颤动的绒剪蝴蝶作饰物,“百本张”俗曲子弟书《风流公子》云:

那小鞋儿大概是八寸罢,做了个得;虽不平金“打子”(绣法的一种)堆绫顾绣,消魂的俏步儿一挪那蝴蝶一哆嗦。

子弟书《胡子谱》云:

穿一双红里儿瘦鞋是蝴蝶梦,天蓝的面子是洒绒三蜂……

以上俗曲所写,均有助于理解宝玉的“蝴蝶落花鞋”。至于探春给宝玉做的那双鞋是什么样子呢?文中亦可略窥消息:探春说:“比那双还加工夫。”贾政看了不受用说:“虚耗人力,作贱绫罗。”显见也是用多种彩色绸缎贴花堆绣而成的一双花鞋。既费工,又费料,但绚丽精美,是一种高级工艺品。这在道学味十足的贾政看来,自然是十分“不受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