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福不浅,有机会在北京尝了一次“红楼宴”。大菜上来了,黄蜡蜡、油汪汪的一大盘子端来摆在桌子正中,菜上有乳白色的钉状物,红红绿绿彩色的花朵配着,十分好看。穿着洁白制服的女青年服务员彬彬有礼地报告菜名———“茄鲞”!

大家动筷子了,同席者一位友人笑道:“宫保鸡丁……”

我像刘姥姥一样,尝了一块,细嚼嚼,是宫保鸡丁的味儿,又从盘子中找了找,找到一块茄子,同烧茄子一个味儿,便报以笑谈:“宫保鸡丁加烧茄子……”

这就是“茄鲞”吗?我思索着,不禁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茄鲞”究竟是冷拌菜呢?还是热炒菜?是腌、糟类的路菜式的可以存放较长时间的“陈菜”呢?还是及时烹炒的不能存放的时令菜呢?

“路菜”一词,可能大多数人已经不懂了,不妨稍作解释。

由于生活条件的古今不同,旧时有好多适应于当时生活条件的烹饪手法,现在则往往为人所忽略,想象不到了。“路菜”便是其中一例。以《红楼梦》时代来说,当时长途旅行,因受交通条件限制,每天只能走上百八十里。当年贵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由北京去广州,据《日记》记载,走了近三个来月。每天住店打尖,伙食怎么办呢?固然有地方官按站送酒席,但也要经过荒僻小店,生活条件既差又不方便的地方,即使带有厨师、佣人,也买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行色匆匆,风尘仆仆,也没有时间去做。这便要在动身行旅之前,预先做好一些“路菜”,装在容器中,带在路上。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荒僻小驿,打火做饭,不必弄菜,只要烧锅干粥烂饭就可以了。拿出“路菜”,实实惠惠也可吃一顿,保证旅途饮食健康。像《红楼梦》中所写,黛玉北上、薛蟠远出作买卖,这种长途旅行,习惯都是要带“路菜”的。不但自家要做,而且亲戚朋友还要以精美“路菜”,互助馈赠。是一时风尚。

“路菜”要较为经久不坏,要有荤腥保证口味和营养,要便于携带,不能有汤汁等等。最普通的如肉丁、鸡丁、开洋等炒辣酱呀,五香大头菜切丝炒肉丝、干丝呀,鸡丁、香干丁炒乳酱瓜丁呀,斑鸠丁炒笋丁、乳酱瓜丁呀,油焖春笋、冬笋呀,以及或糟、或蒸的鲫鲞、白鲞呀等等。其特征是重油、稍咸、无汁,可以经久不坏;便于冷吃,食用方便;香而多油,但不腻,易于吃粥、下饭;无汤水卤汁,放在瓷罐中或菜篓中便于携带。旧时大小菜篓是用细柳条或竹丝编制,再用绵纸、桐油糊过里子,外面也上了桐油,既不漏油漏水,也不怕外面水湿。当年运送大量油、酒等流体物,都用这种大油篓、酒篓,比瓷缸、木桶都好。因其坚韧而稍有弹性,不大重的碰撞,不会破裂。用小的小口大肚的菜篓装“路菜”,菜中少量的油汁也不会从篓中漏出,走长路十天半个月可以大大解决吃菜问题。但这类菜还不等于、同于冷荤。

再有旧时储存条件很差。黄河以北,如北京,冬天还可以大量藏冰,夏天可以用冰桶,清末词人严缁生词中所谓:“三钱买得水晶山”,冰窖中冰车按日给送来一大方廉价的冰,放在冰桶中,可以在炎暑中保存一些荤腥食物。在江南以及湖广,这样的条件也没有,因此保存食物就更困难了。为此传统的烹饪技艺中,创造了腌、腊、糟、醉、烤、熏、风干等等办法。不唯保存了食物,而且创造出了别有风味的食物。花样越演越繁,每一样又有不同的炮制方法,用的材料也不同,如同样是腌,用粗盐腌、细盐腌、花椒盐腌、橘皮炒盐腌、盐水腌、醋腌、芥末醋腌、糖腌、蜜渍、暴腌、泥腌等等。这些腌、腊、糟、醉、风干等等食品,都代有名家,各地都有风味隽永的美味,其制法也常有独得之秘。《红楼梦》中写的“茄鲞”,自然也是荣国府庖厨中的家传秘制了。不然贾母为什么特地让凤姐夹一些给刘姥姥尝尝呢?

茄子而名“鲞”,新颖固然新颖,但道理何在?一得之秘又何在呢?不妨小作研讨。

什么叫“鲞”呢?《集韵》上注作“干鱼腊也”。据《吴地记》记载,“鲞”得名的由来,有一段很有趣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代,吴国那位派专诸刺杀王僚的阖闾(这故事后来编为著名的戏剧《鱼肠剑》,京剧常演),后立为吴王,有一次带兵入海,遇上风浪,断粮了,不能航行,他便向大海拜祷。这时忽见金色鱼群游过来了,吴军便捕鱼为粮。出征回朝后,会见群臣,思念在海中吃过的鱼,主管人员报告,那些鱼都晒干了。他便让烹来吃,觉得味道更为美好,因此便在“美”字下写了一个“鱼”字,这样便成为繁体字的“鮝”字了。

从《集韵》所注及《吴地记》故事记载,可以理解以“鲞”名鱼、名菜者,都有“干”或“腊”的意思。如乌贼鱼,咸干者曰“明鲞”,淡干者曰“脯鲞”。干鲫鱼曰“鲫鲞”,干白鱼曰“白鲞”,干黄鱼曰“黄鱼鲞”。江浙人对于什么是“鲞”,那是十分明确的。《红楼梦》中的“茄鲞”,以“茄”而名“鲞”,似乎必然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是陈菜,即保存若干时日的茄子制品,而非新鲜的,现炒的。

第二是干菜、腊味一类的菜,是干的,没有什么汤、卤、菜汁等。

第三是咸而香,有嚼头,具有各种“鲞”的特殊风味,不然何必以“鲞”名之呢?

第四是习惯冷吃,既不像是热炒那样的热菜,也不同于随时烹制的冷荤。它如糟、醉、脯等,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入味好吃。最普通如腌鸭蛋,不能今天腌了明天就吃。

第五这种菜既能下酒,而更适宜于就稀饭、就粥吃。如常见的肉松、咸鸭蛋以及榨菜炒肉丝、佛手炒肉丝等。

如果以上特征能成立,不妨再看看书中所写的做法。见第四十一回:

贾母笑道:“把茄鲞夹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夹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这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夹了些放入他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就是了。”

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道:“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鸡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如果研究凤姐所说做法,应该注意到以下几样操作程序:即“鸡油炸了”的“炸”,“拿汤煨干了”的“干”,“香油一收”的“收”,“外加糟油一拌”的“拌”,“封严了”的“封”。这炸、煨干、收、拌、封可以说是“茄鲞”的“五字真经”。其窍门是充分去掉水分使之干(是香、咸、韧软三者混合的干),而又严封使之经久充分入味。

古人烹饪理论,对于一切荤素菜肴,有两句极为扼要的名言,即:“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如把这个原则灵活地掌握了,那就可以深通烹饪的三昧了。

茄子是蔬菜,本身有清香,但非厚味,此其一。茄子是时令菜,并非一年四季都有,要在没有茄子的季节,还吃到茄子,此其二。这就要创造出既能保持茄子清香,又能入厚味,且易于保存,能经较长时间,还美味可口的茄制佳肴,这就制成了“茄鲞”。

用鸡油炸了,一是使茄丁熟、香、干,二是第一次使之入鸡味。茄鲞茄鲞,自然是茄子为主。茄子与配料的比例,以三七成计之,则配料鸡肉脯子(亦可叫鸡脯子肉)、香菌、新笋(有茄子的时候,无新笋。自亦可用玉兰片、干笋尖代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包括杏仁、核桃仁等)数种,名堂虽多,只不过占二、三成,即十分之二三耳。用“鸡汤煨干”也使之得鸡的鲜味。但要煨干,重在“干”字。为什么茄丁先用鸡油炸了,才入汤煨;而不先煨呢?道理很简单,油炸之后,表面焦香已熟,在汤中,水分进不去,煨过之后,仍是“茄丁”。如不炸,就用汤煨,那茄丁就会被汤煨的稀烂,一塌糊涂,再不成“丁”了。

用汤煨干的食物,但还是含有水分,而且表面湿润,不能久存,因而要用“香油一收”,就是用香油起油锅,用小武火干炒之,不停搅拌,使之水分蒸发,并沾油炒焦香。这同炒福建肉松一样,一定要用香油。不然,冷了之后要结块。

主料茄丁用鸡油炸,配料用鸡汤煨干、用香油收,都是使之入鸡味,而又都是干的。加糟油拌,是在加咸味。因为据我所知,糟油是用糟加配料特制的调味品,有如“秋油”。在瓷罐中封严,其“封严”的目的,是隔绝空气,外面的空气不接触里面的食物,使之得以保存时日。而更重要则是里面的味道不散发出来,使之闷在里面。经过一定时间———不能今天封了,明天、后天就开封;自然也不能时间太久———其味才能“入”到茄丁中,使之“透”,使之“醇厚”,这才是大观园特有的、风味隽永的“茄鲞”。这是“荣国府食单”的秘制,不仔细研究,如何如法炮制呢?

至于说“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等等。那似乎是曹公故加一笔,以显高贵。正可呼应后面刘姥姥“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鸡配他”等语。照应多姿,文字极见神采。而单从菜来论菜,从瓷罐中扒拉出一盘封存了很多日子的、香喷喷的“茄鲞”,那本身已是十分可口的美味了。下酒也好,配粥也好,一定滋味无穷。似乎“拿炒的鸡爪子一拌”,倒有些蛇足了。

今天居然有人做出“茄鲞”来了。遗憾的是:未经仔细研究作者原文,连“冷拌”和“热炒”还没有弄清楚,油汪汪地一大盘端上来,这哪里是《红楼梦》中所写的“茄鲞”,又如何能称之为“红楼佳肴”呢?

附记:

“糟油”在此文初发表于《中国烹饪》时,我解释错误,经友人指出,已作改正。现江苏太仓尚生产“糟油”。其产品说明书云:太仓糟油创始于乾隆年间,采用百年秘方,选用上等质料,配用二十余种天然植物香料酿造而成,其特点是提鲜解腥,开胃口,增食欲,久藏不败,越陈越香。不论红烧、清炖、冷拌、热炒的荤素菜肴,只要放入少许,即能增加风味。另“糟油”曾获一九一五年巴拿马赛会超等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