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称谓有种种复杂的情况。如第二十七回李纨说的“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弄也弄不清楚了。这是北京远自明代后期、清代,直到半世纪前,官场的习惯称谓:先以“老爷”、“太太”作为“准星”,将他(她)们的上下代列一个简表:

老老太爷、老太爷、老爷、爷、小爷———以上男性。

老老太太、老太太、太太、奶奶、小……奶奶———以上女性。

男、女均各五代,但每家人家,五代不一定全,一般四代居多,以当家一代作准星,往上和往下排。

荣宁二府。荣府:贾赦、太老爷,贾政、二老爷,邢夫人、大太太,王夫人、二太太。他们往上排,只有老太太———贾母,没有“老太爷”了。往下排,分作两房:贾赦之子贾琏,贾政之子贾珠、贾宝玉、贾环。这都是应该称“爷”的。同辈兄弟: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大爷、二爷、三爷……按此排行往下数。如此,贾赦大老爷,他大儿子贾琏是“大爷”,贾政是二老爷,他三个儿子,贾珠是“大爷”、宝玉是“二爷”、贾环是“三爷”。但宗族家庭中,排行有“大排行”,指嫡堂兄弟、堂兄弟(北方某些地方“嫡堂”曰“亲叔伯兄弟”、“堂”曰“从叔伯兄弟”),其父辈是亲兄弟者,曰“嫡堂兄弟”、“亲叔伯兄弟”,如宝玉与贾琏。其祖辈是亲兄弟、父辈为嫡堂兄弟者,曰“堂兄弟”、“从叔伯兄弟”,如宝玉与贾珍。贾赦之子贾琏,在贾赦房中,是“长子”,应叫“大爷”,而替贾政管家,贾母又在贾政这边,因而贾琏按“大排行”叫“琏二爷”,即排在已死贾珠之后,贾珠是“珠大爷”,贾琏称“琏二爷”。如按大排行,宝玉应在贾琏之后,叫“宝三爷”才对,但《红楼梦》中称宝玉又按小排行,即排在亲兄贾珠之后,称“宝二爷”。

“爷”的下一代,近代称“少爷”,但在《红楼梦》中还不这样叫,而是加一“小”字。第八回贾蓉带秦钟来见宝玉,文云:“次日醒来,就有人回:‘那边小蓉大爷带了秦钟来拜。’”称“小蓉大爷”,也可称“小×二爷”、“小×三爷”等等。这就看这一辈排行共有几人了。

在家中因辈分分明,老太太第一代,“反文”边第二代,“玉”字边第三代,“草”字头第四代,也就是贾母说的,到贾家由作重孙媳起,如今又见到“重孙媳”,是“四世同堂”。所以称贾蓉为“小蓉大爷”。如在社会上,一般人单独见贾蓉,亦可称“蓉大爷”。第二十四回倪二见是贾芸,笑道:“原来是贾二爷!这会子那里去?”这正是社会上不按辈分的尊称。即不管是“爷”,还是“小爷”,称“爷”总没有错。不管排行第几,泛称“二爷”,都没有错。贾芸远房,泛称“二爷”。第二十四回中焙茗也这样叫他。

据说当时北京社会心理,尽量不称“大爷”,因为武大郎行大;爱听“二爷”,因为武松行二。

也不爱听“三爷”的称呼。“老爷”的佣人,如跟班、听差等人,绰呼也叫“二爷”。服侍跟班、听差的佣人,绰呼“三爷”,俗名“小三子”。所以人们不爱排成“三爷”。

“爷”的妻子称“奶奶”,大爷、大奶奶,二爷、二奶奶,琏二奶奶是《红楼梦》中最活跃的人。这“奶奶”,是有特殊词义的,是和“太太”连在一起的。第三十五回玉钏儿对宝玉说:“不过是奶奶、太太们!”自然,这个“奶奶”和第八回宝玉奶妈“李奶奶”的“奶奶”是两个概念。按,在《红楼梦》中,“李奶奶”的年纪不合理,几乎和贾母年纪一样,一张嘴就说:“宝玉未必吃了,拿去给我孙子吃罢。”宝玉似乎和她孙子一样。这个问题有人著文谈到过。因说到此处,偶谈几句,因系旁文,抛开不论。

“小爷”的妻子称“小奶奶”,在“小”字后加名、加排行。第七回周瑞家送宫花,说到秦氏云:“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的小蓉奶奶的品格儿。”后来凤姐又分两枝宫花给秦氏,吩咐道:“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的。”都是在“奶奶”上加“小”字,以区别辈分。不像后来一样:称“少爷”、“少奶奶”、“孙少爷”、“孙少奶奶”。似乎《红楼梦》时代,还没有这样的称呼。

再“大爷”一词,易于同“伯父”意思“大爷”混淆,北方伯父叫“大爷”,大伯父叫“大大爷”,二伯父叫“二大爷”,以及“三大爷”、“四大爷”等等。在读音上有差别,前者“大”读重音,后者“大”读轻音。一听就能区别。写出来一样,如翻译成外国文,同样的“奶奶”,同样的“大爷”,都是难以翻译的。

这是官称,以“老爷”为中心。这种“官称”的形成,大体是从明代开始的。《舆地丛书》本《燕京杂记》云:

京官称“老爷”、称“大人”,鲜有称“大老爷”者。

赵翼陔余丛考》释“爷”云:

爷本呼父之称。《说文》云:“吴人呼父为爷”是也。今不特呼父,凡奴仆之称主,及僚属之呼上官,皆用之。……今通用为尊贵之称,盖起于唐世。按《通鉴》:高力士承恩久,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为“兄”。诸王、诸公呼为“翁”。驸马辈直呼为“爷”。曰“直呼为爷”,可见从前但以呼父,未有以呼贵官者。自此以后,遂相沿为尊贵之称。今世俗所称“王爷”、“公爷”、“老爷”所自来矣。

按赵翼所考,以“爷”为尊贵之称,从唐代以后就开始了。但南北方言不同。北方将“爷”重叠为“爷爷”,就是“爷”的“爷”,那就是祖父。金兵称岳飞为“岳爷爷”。北方俗语中,仍有“爷”作为父亲的意思,如“儿大不由爷管”。但在生活中呼唤,则呼“爹”、“爸爸”,而很少叫“爷”的。但在苏州附近吴语系中,正好相反,呼父为“阿爷”,呼祖父为“阿爹”。吴下谚语云:“儿(读作倪)子弗养爷,孙子吃阿爹。”

“爷”在北京,在意义又不相同,可作一切男性的代称:如“爷们”,即男人们:“娘们”,女人们。也可加老字,“老爷们”、“老娘们”。男性可再加“大”字,即“大老爷们”,意即“大男子汉”,是“大男子主义”的产物。

总之,在《红楼梦》时代,“老爷”一词,在北京有五种意义和用法:

一、官称、尊称,如政老爷、赦老爷等等。

二、后加“们”字,泛作男人代称。

三、读音稍重,是俗语称呼“外祖父”,同样外祖母作俗称“老老”、“姥姥”、“老姥”均可。刘姥姥即此意,虽然关系很远,但辈分和亲戚关系应如此称呼。按“姥”同“姆”,读“莫补切”或“莫候切”、“木五切”,《广韵》作“老母”解。《辞海》引《晋书·王羲之传》:“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人竞买之。”作“老妇”解。另浙东有“天姥山”,李白名诗有《梦游天姥峰歌》,“姥”读作“姆”。后均读作“老”,是俗语读别了。

四、清代庙祠关羽,俗称“关老爷”,简称“老爷”,如关帝祠直接呼之为“老爷庙”。

五、对“知县”之特种称呼,外地都加“大”字,作“大老爷”,或叫“太爷”,到现在仍有“县太爷”、“当官作老爷”的俗谚。比知县大的,如“知府”,就称“大人”,不称老爷了。

说到“老爷”,有以上五种不同意义。《红楼梦》中,第一、二种都用到。第二种“老爷们”,亦可简称“爷们”。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中道:

外头人回道:“大老爷、二老爷并一家的爷们都来了……”贾珍连忙出去了。

这“大老爷”是按排行称贾赦,与称知县为“大老爷”、“青天大老爷”等意思不同。“爷们”即以上所说之意思。

第五点说到“大人”一词,第十回贾珍因冯紫英之介,拿名帖请先生给秦氏看病,先生回话中有几句道:

方才这里大爷也和我说了……

因冯大爷和府上既已如此说了,又不得不去,你先替我回明大人就是了,大人的名帖着实不敢当。

这里对冯紫英称“大爷”、“冯大爷”,对贾珍则不称“爷”,而称“大人”。贾珍是“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用更尊贵的称呼———“大人”。乾隆时叶凤毛《内阁小志》云:“自雍正年间,三品以上俱称大人。”同时人王应奎《柳南续笔》记云:

称谓亦随时为轻重,如大人之称,至尊也,而在前明时,则不以此为重……今数十年来,内而大小九卿,外而司道以上,无不以此称为尊,其名颇觉近雅。

因“老爷”、“爷”、“大人”之称,女眷又有“太太”、“奶奶”、“夫人”之称。而“夫人”一词,又有两义:

一、有诰命之“一品夫人”,方得称之。

二、尊称官夫人。王夫人、邢夫人均此称呼,乃一般泛称。

因本家“老爷”,又联系到亲戚家:舅家(亦可称外家)、姑家、姨家。这样便有了舅老爷、舅爷,姑老爷、姑爷,姨老爷等等称谓。

但“姨”没有称“姨爷”的。官吏佣人称官吏岳父为“外老太爷”、称官吏岳母为“外老太太”。

随着男人称谓,女眷便有舅太太、舅奶奶,姑太姑、姑奶奶,姨太太、姨奶奶种种称谓。第二十七回小红传平儿的话道:

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二爷没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几丸延年神验万金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到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了去。

这一段话,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得实在好。同时把奶奶、姑奶奶、舅奶奶都用全了。直到今天,北京俗语,还习惯称“姑爷”、“姑奶奶”。而且对两代出嫁的女子称“老姑奶奶”、“小姑奶奶”以示区别,对平辈的则按排行称“大姑奶奶”、“二姑奶奶”、“三姑奶奶”……

明、清两代,北京作了五百年的首都,是官吏集中的地方,也是“官称”集大成的地方。流风所及,形成了“官派”,养成了官称的习惯。其特殊表现有二点:

一是在亲族、父子母女之间,一律用官称,不用亲属称谓。如第二十七回宝玉对探春说:

你提起鞋来,我想起故事来了:一回穿着,可巧遇见了老爷,老爷就不受用……老爷听说是舅母给的,才不好说什么了。

兄妹之间,称自己父亲不说“父亲”、“爹”、“爸爸”等等,而称“老爷”,这是“官派”。

第二十八回宝玉对王夫人说:

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

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

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贾政先对贾母说:

大暑热的天,老太太有什么吩咐,何必自己走来,只叫儿子进去吩咐便了。

后来急了,才忙叩头说道:

母亲如此说,儿子无立足之地了。

亲生母子,在一般情况下,也只称“太太”、“老太太”等官称,不叫“母亲”、“妈”等等。只有在情急时才叫。这也是不同于“民派”(此词是我创的,指民间习惯)的“官派”。

二是影响所及,北京民间,也不同于乡下,也习惯用“官派”称谓。市井之间,到处称爷;寒素之家,亦称太太、奶奶。旗人家族间,便讲究这个礼儿。

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有“称谓门”,专记称谓:其“太爷、太老爷”条云:

乾隆时之举人、贡生,亦称太爷。

《红楼梦》第九回,贾政对李贵说:“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称贾代儒为“太爷”,后面宝玉、李贵一律称贾代儒作“太爷”,这不单纯是因为他辈分大。另外也是尊称。因代儒只是个“老儒”,并无功名。白了头也是“生员”,向国子监太学补个名字,即使未考中优贡、拔贡,也可叫“贡生”,年纪大了,亦可尊称曰“太爷”。

大观园中,对黛玉、宝钗等人,不称“小姐”而称“姑娘”,这是旗人家的规矩。赵翼《陔余丛考》记云:“今南方搢绅家女多称小姐。”所说正是《红楼梦》时代。《红楼梦》中少数地方也说到“小姐”一词。如第二回冷子兴说“二小姐”、“三小姐”。最典型的是第五十一回,带太医给晴雯看病的老嬷嬷说的话:

倒是个大姐;那里的小姐?若是小姐的绣房,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

这里不但说到“小姐”,而且说到“大姐”。称年青女佣人为“大姐”,这是标准的江南语言。苏州、上海迄今仍有这种叫法。

自称父母兄弟要谦虚,加“家”字或“舍”字,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亲(泛指亲戚)等等;称对方父母兄弟姊妹要客气,加“令”字,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令姊、令弟、令妹之类。这一套《红楼梦》时代,以及几十年前最习见的称谓,现在好多人都弄不清了。一位朋友的孩子出国去了,在国外读大学,写信问候国内一位旧日同学的母亲。写道:“请代我问令家母好!”类似这种情况,目前已不是什么“笑话”了。

看《红楼梦》的人不妨注意一下书中的“家”和“令”。

第七回中宝玉和秦钟的谈话:

秦钟道:“……家父年纪老了,残疾在身,公务繁冗。”

宝玉道:“……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且温习着旧书。”

双方各人自称自己的父亲,均曰“家父”。

第二十八回中,冯紫英说宝玉和薛蟠道:

你们令姑表弟兄倒都心实,前日……

第四十七回中,柳湘莲对宝玉说薛蟠道:

你那令姨表兄,还是那样……

两处都尊称“令”。不过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宝玉、薛蟠是姨表兄弟,不是“姑表”。冯紫英是说错了。

以上是《红楼梦》中“家”和“令”的用法,也是迄今为止的习惯用法。赵翼《陔余丛考》中一条题为“家祖、家父、家君、家兄、舍弟、家姑、家姊”。文中记到“家母”,题中未写。另古人有“严父慈母”的说法,所以“家父”又称“家严”,“家母”又称“家慈”。

《陔余丛考》另一条题为“尊老、尊兄、令弟”。文中开首云:“杭州人自称其父曰尊老,徽州人自称其兄、嫂曰尊兄、尊嫂。他处则称人之父曰尊公、尊老,称人之兄、嫂曰尊兄、尊嫂。”按此“尊”字,亦等于“令”字。但有所区别。尊兄、尊嫂可称为令兄、令嫂。而尊公、尊老,则不能称为“令公”、“令老”,犹之“尊大人”,一般不称为“令”大人也。以“令”为尊称,来源很古。《诗经·小雅·角弓》:

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梁章钜《称谓录》云:“钱大昕曰:‘令兄、令弟之称本此。’”而《陔余丛考》又引谢灵运与谢惠连诗:“末路值令弟,酬问开心颜。”杜工部诗:“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谓“是又自称其弟曰令弟也”。按二诗都是直对“弟弟”的尊称。并不是对别人讲自己的弟弟时,称“令弟”。这是在语气上完全不同的。

《红楼梦》中的“称谓”很多,约略说了一些主要的。最后说一个特殊的称谓,第二十九回贾母因宝玉、黛玉二人拌嘴生气,不去看戏,抱怨说:

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造下的孽障?偏偏儿的遇见了这么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儿,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的是俗语儿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了。

这“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俗语,被宝玉、黛玉二人听到,好似参禅一般,细嚼起滋味来,潸然泪下,书中说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了。

什么叫“冤家”呢?在这里是一句纯中国式的“罗曼谛克”的情语,是爱侣的“昵称”。第二十八回中锦香院的妓女云儿唱道:“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着你来又惦记着他……”是情歌中的好称谓,“俏冤家”而且是曲牌名。赵翼《陔余丛考》中引蒋津《苇航记谈》,谓“冤家”一词,见于《烟花记》,其说有六:

情深意浓,死无异心,一也。两情相系,阻隔万端,二也。临歧分袂,黯然销魂,三也。山遥水远,相思不见,四也。怜新弃旧,怨深刻骨,五也。一生一死,触景悲伤,六也。

这是山盟海誓的称谓,今天的爱侣们,是否也知道“冤家”一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