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旧时岁时风俗,元宵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除盛大的饮宴、灯会、烟火之外,还有一个十分引起人兴趣的节目,那就是“灯虎”。康熙时柴桑《燕京杂记》记云:

初二至十六开琉璃厂,上元设灯谜,猜中以物酬之,俗谓之“打灯虎”。谜语甚典博。上自经文,下及词曲,非学问渊深者弗中。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元宵夜宴中虽未写到灯谜,但在年前第五十回中已经写了。芦雪亭联诗,贾母来赶热闹,说道:

有做诗的,不如做些灯谜儿,大家正月里好玩。

这回回目的下句,也是《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接下去便是半回编谜语的花团锦绣的文字,这都与元宵有关系。这段故事一直写到第五十一回开头,可以说是元宵夜宴一回书的前奏曲。描绘豪门贵戚之家的日常生活,岁时风俗,前后萦带,极为袅娜多姿。用文艺的话说,是在五十回中,先透露了五十四回中的一点春之消息。

春灯谜是当时元宵佳节的重要点缀,写贾母元宵家宴,如果不写灯谜,从情节关目上讲,从历史风俗上讲,都不能不说是漏笔。而如果把灯谜也写到五十四回中,那内容就更繁重,因为要描绘的东西太多了。不但罗列过于纷纭,而且描绘亦过于冗杂,人物神情就不能充分表现出耀眼的光芒。这样在前面先预写一笔,把湘云、宝琴等人编写灯谜的才情描绘一番,这样既先泄露了第五十四回元宵狂宴的春讯,又遥连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前后照映,极为自然。正所谓一源万派,无意随手,山断云连,伏脉千里。这是《红楼梦》在情节安排,文字结构上极神奇的章法。正由于作者习惯使用这种巧妙的章法,使能随时呼唤读者的记忆,与书中人物似有生活与共、呼息相通之感,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是曹雪芹的金针之秘,其他说部中是少见的。

春灯谜在第二十二回中写的更为具体。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正是正月十五日元宵。当日回宫,“次日见驾谢恩”,是正月十六日,这日宁国府过节唱戏,宝玉偷去袭人家。此第十九回开头事。中间又一“至次日清晨”,乃十七日。由袭人生病,宝玉说“香玉”,宝玉晚间为麝月篦头,至第二十回末,又一“次日清晨”,则十八日。以后直至二十一日宝钗过生日的第二天,即正月二十二日,元春才送灯谜来,乃《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之余韵也。原文道: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命他们大家去猜,猜后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四人听说,忙出来至贾母上房,只是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着乱猜。

后来又写贾母道:

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一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

又写贾政凑趣的话云:

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

从以上三节引文中,均可看出,“谜”和“灯”是关联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因为灯谜从宋元以来,就是欢庆元宵的一个重要节目。写成谜语都是贴在灯上,猜中者,扯下纸条,便可去领奖品。是有彩头,十分好玩的一项欢庆节目。康熙时,刘廷玑在园杂志》记云:

灯谜本游戏小道,不过适兴而成。京师、淮、扬于上元灯篷,用纸条预先写成,悬一纸糊长棚,上粘各种。每格必具,名曰灯社。聚观多人,名曰“打灯虎”。凡难猜之格,其条下亦书打得者赠某物,如笔、墨、息香、白扇之类。

所说“京师、淮、扬”等,就是说这种风俗,不只京师有,其他地方也很盛行。明代王鏊《姑苏志》云:“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江(吴江)震(震泽)志》云:“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记苏州风俗的专书,顾铁卿的《清嘉录》中“打灯谜”条记云:

好事者,巧作隐语。粘诸灯,灯一面复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隃麋、陟厘、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

从顾铁卿所记,可以更详细地看出一般谜灯的形状,谜语的内容、赠品的种类。可以明确看到,谜语游戏,一必须有灯,二必须编内容广泛的谜,三必须有物质奖品。顾铁卿文中所说奖品,前四种用的“雅言”,即典故性的词语,已不为今日读者所了解,这里既然引用了,还必须作一个简单的注解;不然,何能知道“隃麋”等等是什么玩艺呢?简言之,就是“墨、纸、笔、砚”四种。“隃麋”是墨的代词。《嫏嬛记》:“汉人有墨,名曰‘隃麋’。”按《汉官仪》记载,汉代“尚书令、仆、丞、郎日给隃麋墨大小二枚”。隃麋是地名,又名“榆眉”,汉置县,在陕西省汧阳县境内。“陟厘”是纸的别名。《正字通》记载:“海藻本名陟厘,南越以海苔为纸,其理倒侧,故名倒侧纸。”第三“不律”是笔的别名。《尔雅·释器》云:“不律谓之笔。”注曰:“蜀人呼笔为不律也。”第四种“端溪”是砚的别名,砚中以广东端溪所造者为最佳,世多知者,不必多说了。顾铁卿又是《桐桥倚棹录》的作者,是才子,行文欢喜掉书袋,夸学问。他这样一来不要紧,害得我引文时倒要替他解说半天,可惜他没有想到今天一般读者的程度。闲话少说,书归正传。《红楼梦》所写灯谜的灯,一是“四角平头白纱灯”,二是“小巧精致围屏灯”,虽然都同顾铁卿所说的不一样,但也有异有同。异处就是所制更精致;同处就是尽管形状不同,但都是素纸平面,便于粘贴笺纸。因为谜语都是写在纸上,贴在灯壁上的。再有元春颁赐之物,“一个宫制诗筒,一个茶筅”,也都是文房雅供,类似纸、墨等物,都在顾铁卿所说的“谜赠”的范畴之内。

前引《在园杂志》文“名曰‘打灯虎’”。按灯谜又叫“灯虎”,明清以后已很普遍。但为什么叫“虎”呢?各种文献上并无确切记载。明代有贺从善所编之谜语书,名《千文虎》,见赵翼陔余丛考》记载。但未说明何以名“虎”。近人徐珂所编《清稗类钞》记谜之原起云:

或呼曰“文虎”,一曰“灯虎”,而又疑其为“灯糊”。“虎”字必有所本,殆取以矢射之之义也。

后面这一句说的比较中肯,猜灯谜亦曰“打灯虎”,重在打字,即以矢射的之义。

谜语在我国的历史是很长的。考据家把它追溯到《左传》、《国语》的“廋词”、东方朔的“射覆”,这个词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为酒令也提到过。这些都是很古老的了。刘勰文心雕龙中说:“谜者,回互其词,使昏谜也。”实际谜语就是古代的隐语。最有名的是汉末蔡中郎书《曹娥碑》阴“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被杨修解作“绝妙好辞”四字。据此在《三国演义》中写出了很好的故事。杨修是很聪明的。曹操作相国府门,自往观之,于门上书一“活”字,人都不明其意,杨修说:“门中活,阔也。”丞相嫌门太大了。他经常猜曹操的谜语,正是“老虎头上捉虱子———不知死的鬼”,最后因猜中“鸡肋”二字,把条小命给送了。可见谜语也不是乱猜的。

灯谜大盛于明清以来五六百年中,成为最有趣的文字游戏,元宵故事。好作品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而且创造出许多形式,谓之格。朱存理《古今钩元》云:

考灯谜,有二十四格。“曹娥格”为最,次莫如增损格。增损格,即离合格也。孔北海始作离合体诗,其四言一篇,合“鲁国孔融文举”六字。余外复有苏黄、谐声、别字、拆字、皓首、雪帽、围棋、玉带、粉底、正冠、正履、分心、卷帘、登楼、素心、重门、闲珠、垂柳、锦屏风、滑头禅、无底囊诸格。要之不及会心格为古。

另据徐珂《清稗类钞》所载:“其后踵事增华,而格日多。曰白描,曰集锦,曰系铃,曰解铃,曰卷帘,曰落帽,曰脱靴,曰折腰,曰锦屏,又谓鸳鸯。”

两书所记,除重复者外,单一个“格”就有三十余种之多。精于此道的,每一格均会讲出特征,说出道理,还会举出例子来。只此谜语小道,亦足以显示前人的智慧和学问。文章一开头所引柴桑的话,所谓“谜语甚典博,上自经文、下至词曲,非学问渊深者弗中”。大约谜语首先可以分作两大类或三大类。即一种是纯属文人学士炫耀学问,以渊博知识编制的,所谓“文虎”,是文人学士的玩艺。另一种是老人儿童、民间以日常生活、口头俗语编制的,江南俗称“谜谜子”,北京俗称“猜闷儿”、“破闷儿”。这是民间玩艺,充分显示了民间朴实的智慧和情趣。再有一种,则是雅俗共赏的。有的谜面很文雅,而猜中的谜底却是最普通的东西。或者谜底、谜面均十分通俗,但极为巧妙,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作者过人才智的。这中间有明显的文野雅俗之分。清末沈太侔编《国学萃编》,其征集谜语启事中云:

书家意者方能照登,江湖意者恕不登录。

所谓“书家意”者,即或高雅、或通俗,均要有思致、有情趣。所谓“江湖意”者,即庸俗、拙劣、市井、匠气、铜臭气,无思致、情趣可言。只生编硬造,或故作高深,呆笨愚顽耳。当然其区分如此,作起来也不是容易的。联系《红楼梦》中,贾母所说:“猴子身轻站树杪”,谜底是“荔枝”,就是稍有情趣,谜面、谜底都是十分通俗的。宝玉那个谜:“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像忧亦忧,像喜亦喜。”则是谜面文雅,而又十分巧妙,谜底却是普通东西———镜子。就谜论谜,这种谜是有“书家意”的,是好的。其他不要说贾环的“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十分粗劣,即黛玉的“朝罢长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猜作“更香”,亦十分雕琢,就谜论谜,也是无情趣可言,只感故意作高雅语。

当然曹公写这回书,完全是着意安排,暗示书中人的未来命运的。这在“庚辰本”、“甲辰本”中,都有过录的“脂评”,如“庚辰本”探春谜下评语道:

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

“甲辰本”于宝玉谜后评云:“此宝玉之镜花水月。”“庚辰本”在这回书后,并记有畸笏叟总评云:“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可见这回书是曹雪芹着意经营,用谜来暗示书中人物未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谜语似乎有些不是曹雪芹创作的。宝玉的“南面而坐……”一谜,即曾见于墨憨斋主人编《黄山谜》中。墨憨斋主人乃冯梦龙,则此谜明代已有。唯所见乃襟霞阁主人所编“国学珍本文库”铅印本,不甚可靠。如能找到明刊本或清初刊本的谜语书,如《谜社便览》、贺从善编的《千文虎》、徐景祥编的《包罗天地》等,或能找到曹雪芹所写谜语的出处。

在第五十回中,李纨及李绮所编诸谜,是书袋的玩艺,都无意趣,置之当时的一般《四书》谜及字谜中,均非上乘之作。作者是陪衬湘云一谜,就是雅俗共赏的。以《点绛唇》小令“溪壑分离”到“后事终难继”数句破“耍猴儿的”,既脱俗又有情趣,在当时谜语中也算是中上的。是这些谜语的中心。后面宝钗、宝玉、黛玉三谜及宝琴十首怀古绝句的谜语,亦均为写书中人物之才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什么两处都大量地写到谜语呢?这是与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它是雅俗共赏的东西,明清两代的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接触过它,在启蒙教育的书房中,不少塾师甚至把它当作启发儿童思维的一种手段。同对对子一样,不少人很小就爱上了它,到老不衰。几百年中,汗牛充栋,真不知创作了多么有情致的灯谜,后面举几个例子,可以和《红楼梦》中的谜语作一个比较,先举三个“四书”谜:

谜面:一点胭脂。

谜底:“赤也为之小。”

谜面:官场如戏。

谜底:“仕而优。”

谜面:凭君传语报平安。

谜底:“言不必信。”

试看以上三谜,不是比《红楼梦》中李纨的“观音未有世家传”,猜作“虽善无征”要灵巧有思致的多吗?当时“四书”是各地私塾启蒙必修读物,只要能读上五六年书的人,没有不把它背的滚瓜烂熟,又因科举八股文考试,均以“四书”中的语句命题,所以几乎所有知识分子终生都能一字不遗地背“四书”,因而以“四书”语句制谜的也特别多,原是文人灯谜中最普通的,所以李纨一上来就编了两个“四书”谜。当然,这些二百多年前,认为最普通的玩艺,现在读者则感到太深奥、高不可攀矣。

有极为巧妙的。如谜面是宋玉赋中语:

臣东邻有女子,窥臣三年矣。

谜底射唐诗句:“总是玉关情。”

又如谜面是《西厢》中语: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谜底射书名:《离骚》。

再如谜面一个字:“掠”,谜底《西厢记》句:“半推半就。”谜面一个字:“禽”,谜底《西厢记》句:“会少离多。”这些都十分巧妙,但都是在十分熟悉诗文、《西厢》的基础上,才能编制,才能猜射的。旧时有这种能力和才情的人是很多的。了解了这种文化历史上的具体情况,对于湘云等人的出口成章,而且博引杂书,也就不感到奇怪,相反更觉得著者所写十分真实,十分生活化了。

宝琴的诗谜,一组十首,也非独创。乾嘉时梁章钜归田琐记》中云:“国初毛际可作七绝十六首,每句隐一古人姓名……遂为传作。”就是诗谜中最有名的创作。毛际可是顺治进士,是清初著名学者。遂安人,字会侯。又是画家。其名著为《春秋三传考异》。当时与毛奇龄齐名。他这十六首谜语诗,后代流传下来了,而且还有人为之作了注解。不过对一般人来说,还是比较深奥的。下面举一首作个例子,以见一斑吧。诗题《老农》云:

中男驱犊出前村,须避南山百兽尊。

更与诸儿相共语,年来齿落复生根。

以上四句诗,猜作四个古人名。第一句是“牧仲”,“牧”是放牛,“仲”是伯仲叔季之仲,即第二个男孩的通称。春秋时代鲁国人。第二句是“阳虎”。山南为山之阳,山北是山之阴。“百兽尊”即百兽王,虎的代称,因而是“阳虎”。春秋鲁国人,仲氏家臣,字货,又称“阳货”。据传貌似孔子。第三句猜作“告子”。告子与孟子同时,《孟子》有篇名《告子》。第四句猜作“易牙”,春秋时代齐国人。以上四人,都是当时启蒙读物“四书”中的人名,并非僻典。

灯谜是雅俗共赏的东西,自然有不少民间通俗作品、甚至用方言写成的,都极为生动。下面举两个用吴语写的谜语,看看民间作品的才智。如:

丝虽长,湿哩搓弗得个线;经虽密,干子织弗得个绢。

冷便爱,热便怕,有子花儿,结弗得个果;有子珠儿,穿弗得个花。

第一个谜底是“雨”,第二个谜底是“雪”。读来都有浓厚的乡土气,编得都有情趣。还有人全用曲牌名编谜语道:

傍妆台,端正好;踏莎行,步步娇;上小楼,节节高。

这个谜的谜底是“梯子”,编得多么巧妙呢?

在《红楼梦》时代,上自王公贵戚、文人学士,下至村塾学究,野妪儿童,都有爱好谜语的,是一种有十分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字游戏,在北京不少好事之家,甚至经常举行猜谜语的集会。“百本张”俗曲子弟书有一个段子,开篇就叫《平灯谜》,我把它作为资料引在后面,以见当时的风俗面貌。唱词云:

好是灯谜雅社开,大家谁不遣情怀?社主大起风流兴,去把那洁净房屋去捡择。取一个雅致别名横书作匾,定一个日期竖写如牌。镌刻图章烦劳朋友,陶熔印色破费钱财。最可怜一张整纸裁零碎,方信道小用由来是大才。举霜毫搜索枯肠如饥如渴,查《字汇》研求讲义复去翻来。有多少传记诗书要言正典,大半是市语俗说意外拆白。虽然有搭题读句心思巧,终不免倒意发圈主意歪。总无非五律七绝泊名泊号,还有那巧言谚语曲牌骨牌。是日也生火烹茶打下浆子,早把那顶儿锤子预备出来。已饭时三五成群鱼贯而入,人人是哈腰拉手笑盈腮。社主让茶诸公归座,雄谈阔论畅叙心怀。评一番人情说一番世路,提些个私事问些个官差。不多时窗棂的日影欲将午,那未到的敢是今朝晒了台。社主说:“先猜我的是抛砖引玉,也须把诸公的佳作请拿来。”有几个款款毛腰摸靴筒,有几个急急回手探襟怀。有几个摆手摇头说不曾带,下次找补此次暂该。社主说:“新添的脾气是这等的寒虎,从今后不带灯谜不准猜。这么长天白日的在家中坐,难道还摇煤煮饭哄婴孩?忙又说众位拿交给我,等着我全钉齐备大家猜。”众人说:“自己钉吧不须劳驾,似这等外道拘泥何苦来?”钉壁子按墙宽窄分长短,粘条儿成排端正莫斜歪。忽听得乒乓一阵锤儿响,顷刻间柳绿花红次第排。真个是纸色光明夺锦绣,字迹华丽显文才。也有五彩洋笺如云灿,也有那一色洋宣似雪白。也有那字数儿拘泥章法儿别致,也有那笔端豪放题面儿诙谐。也有那字小条宽行款密,也有那杜撰填词按曲牌。更有那文学欠通衣冠美丽,更有那书法虽佳不是自裁。更有那题面拮据岂止一句,更有那里儿丢弃大半胡来。见大家一起站起凝眸看,都作那面壁的达摩似哑如呆。那好玩的偏捡村题的打,爱小的专将挂赠的猜。机灵的只用一言揭下去了,钝塞的频翻两眼想不起来。

这是一二百年前专用北京方言编写的演唱风俗的唱词,开头一句,正好同《红楼梦》中贾政的话对照来看,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