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发明,这是闻名于世界的。火药,不只用之于国防、战争等等,也为和平生活增加了绚丽的色彩。正月里放烟火,便是其中之一。烟火,具体发明于何时,那一下子很难说清楚,但总之是很早的了。据《西湖志余》载:

淳熙十二年元夕,禁中烟火日盛,至二鼓,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宫漏既深,宣放烟火百余架,而驾始还。

“淳熙”是宋孝宗赵眘的年号,淳熙元年是公元一一七四,这是南宋初年,在现在八百年前。那时宫中一放烟火就是百余架,可见已经极为普通、发达,技艺也十分高超,这就说明烟火在当时已早就经历了创始和发展的阶段。在历史上有些东西的发展是缓慢的,烟火能达到日盛的阶段,一放就是百余架,这一般不是短时期发展起来的,因之其历史再往前推算一下,那就要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红楼梦》中描绘荣、宁二府过年,由腊月里的准备工作,直到正月十五元宵后落灯,写了好几回书,写得花团锦绣。其中放烟火,也是一个很好的点缀。故事见第五十四回,文云:

贾母笑道……一面吩咐道:“他提起炮仗来,咱们也把烟火放了,解解酒。”贾蓉听了,忙出去,带着小厮们,就在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黛玉禀气虚弱,不禁“劈拍”之声,贾母便搂他在怀内……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

这是曹雪芹所描绘的放烟火的情况,曹公是情景交融,意在写人,写故事,故把黛玉、湘云、凤姐、尤氏等人说笑之情态,穿插在其中。我只说烟火,不谈人,所以把写人的话语都省略了。这段描绘中,有些术语,值得注意。第一是“安上屏架”、“设吊齐备”二语。烟火以“架”计数,自宋代便如此。但为什么叫“架”呢?这是指放的时候说。因为烟火本身是用纸糊扎成各式各样的东西,正方的,长方的,圆筒状的,六棱柱体的,宫灯形的,宝塔形的,各种各样。但是放的时候,不能放在地上放,也不能提在手中放,一定要吊起来放,而又不能吊在房中,吊在檐前,一定要吊在空旷的地方;如果是四合院,便要吊在院当中:因此要搭架。最方便的架,便是三根杉槁一扎,支起来便是一个三角架,考究的便要特制成像大插屏架子一样的架,下面有底座,上面有横梁,中间是大门式的一个空洞子,上有铁钩,可吊烟火盒子。如只是一个烟火架子,那便是放了一个再放一个,就像《红楼梦》中所说的:“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如果再讲究,那便是并列许多架,用药线连起来同时放,那就便要蔚为奇观了。赵翼檐曝杂记》记圆明园放烟火云:

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烟火最盛。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烟火数十架,药线徐引,燃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

“燃成界画栏干五色”说的很形象,因为烟火架子像悬挂钟、缶磬的架子一样,并排摆许多,在黑黝黝的夜色中,被烟火的五彩强光一照,自然成为彩色的界画栏杆了。

烟火在北京,别名又叫“盒子”,放烟火也叫放盒子。为什么叫“盒子”呢?因为在未放之前,总是盒状的,把里面的东西藏起来,外面看不见,统名之曰:“盒子”。制烟火曰:“扎烟火”,这要先由最基本的说起。明人沈榜宛署杂记》烟火释名云:

燕城烟火诸制,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地上者曰“地老鼠”。筑打有虚实,分两有多寡,因而有花草人物等形者曰“花儿”,名几百种,别以泥函者曰“砂□儿”,以纸函者曰“花筒”,以筐函者曰“花盆”,总之曰“烟火”云。勋戚家有集百巧为一架,分四门次第传爇,通宵不尽。

这一段把烟火的概念说得十分清楚,即烟火既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鞭炮、花筒等均可名之曰“烟火”;又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即“集百巧为一架,分次第传爇”的烟火盒子。我国出产烟火的地方很多,著名的如湖南的浏阳、广东的顺德、河北的束鹿,都是有名的出产炮仗、花筒的地方。单只的如《红楼梦》中说的“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等,这都是单只的。其制作材料是火药(包括硝、硫磺、木炭屑、锯末等)、绵纸、草纸、麻筋、胶泥等。绵纸包火药,搓成药绳,即导火线。用草纸卷成几层厚的小筒,一头用胶泥封口,中间用锥子锥个小洞,穿上药线,装上火药,另一头也用胶泥封好,纸筒再用麻筋缠紧,这就等于把火药密封起来,一点火绳,便会引着中间的火药,发生爆炸,轰然巨响,这便是炮仗。扎得紧,比较大的,便是“平地一声雷”。装火药的时候,中间再隔断开来,先是一响,再引起第二响,便是“双响”,俗名“二踢脚”,隔三格,便可作成“三级浪”。同样纸筒,一头泥封好,中间装的火药中再加木炭屑或硝等其他东西,另一头封得松些,加个粗火药绳做芯子,点燃之后,火药由一头喷出,加着燃炽的木炭屑等,在夜幕中形成闪亮的火花,而且可以形成各种彩色火花,绚丽耀眼,这便是各种“花筒”。把小纸筒中间隔开,装上不同的火药,封口时,一头紧,一头松,倒放着扎在一根细麻杆上,药芯在下面,点燃后,火星由下面喷出,产生强大的反坐力,便一道光线,划破黑夜,腾空而起,这就是“起花”,进而发展为“九龙入云”、“飞天十响”、“炮打灯”等等。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出色的科学创造,现代的最先进的宇宙火箭、航天飞机,都是运用这个原理的。

用一个木架子,把各种单只的炮仗、花筒、起花等,依次绑扎在一起,用搓好的绵纸火药纸绳,把所绑扎在一起的炮仗、花筒、起花等单只上的导火线,都连在一起,只要点燃一头,便可把所有的炮仗、花筒、起花等依次引燃。全部绑扎好,串连好之后,四周再用彩色纸糊起来,只留一个总的导火线在下面,用红纸包住,这就是“盒子烟火”了。放的时候,把这个盒子吊在架子上,把包住导火线头的纸扯开,把药线点燃,顺着药线的线路,所有单只炮仗、花筒等便都被引着了,有的哔剥乱响,有的轰然一响,有的火星四射,光线强烈,有的火线飞起,射入高空,再用彩纸剪扎成各样人形,随着强烈光线,照出里层的各种人物故事,如“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刘海戏金蟾”、“洞宾戏牡丹”、“关公看春秋”、“刘备招亲”、“唐僧取经”等等,所以《红楼梦》中说“各色故事俱全”。再有把“走马灯”的原理和烟火盒子结合起来,这些故事人物在亮光中会动,会转,造成奇观。而这些纸人腹中,或纸人后面,还扎着第二层、第三层炮仗、花筒等,随着药线的燃烧,又引燃里层,顷刻之间,这些故事人物,又变成火花四射,燃烧过后,可能又照耀出里层故事。按赵翼《檐曝杂记》所记,最后鸽子、喜鹊乘火飞出,这就是特别高级的了。自然一般的不大可能把活飞禽藏在里面,因为一般烟火盒子店中卖的,都是很久之前扎好的,活飞禽放在里面,时间一长,饿也要饿死了。圆明园中宫廷烟火,那是现扎现放,自然可以。一般要做到这点,只有自己会扎烟火,细想想也并不是太难的。

扎烟火是一门专门工艺技术,扎各种烟火盒子,常见的都有一些固定药线路子,扎几只双响、几个花筒、几个起花、几个炮打灯,都是固定的,比较容易扎。特殊的要高手艺人自己创造,各人有各人的巧妙,那就变化无穷了。扎烟火盒子,最怕把药绳线路弄乱,或者排错,引起一下子全部燃烧,那就坏了。芝兰室主人《都门杂咏》“放盒子”云:

花灯彻夜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遥。

最怕层层分不断,连皮带骨一起烧。

这就是说导火线连贯的不好,引起燃烧,不只是炮仗、花筒响,火星喷射,甚至连里面的木架子也烧起来了。

清人笔记中记圆明园放烟火的很多。乾隆时,也就是《红楼梦》时代,例如在“山高水长”(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最空旷)放灯,放烟火,最极一时之盛。文中写“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这都有真实历史背景的。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中记“鲁藩烟火”云: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夺,屡欲狂易……

《红楼梦》写放烟火,与此大同小异。在黑黝黝的夜空,看着强烈的、刺目的火光,闪花,巨响,强烈的火药硫磺味,真是“耳目攫夺”。所以贾母说:“解解酒”,这是可以大醒醉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