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叙述生活起居时,写到炕的地方极多,固不止怡红院一处,要摘引“炕”的原文,那是引不胜引的。不过,不管有多少地方写到炕,而炕的形式、大小说起来也还是简单的。即以怡红院的炕说吧,通过分析,可以明确它在这五间房的最西面一间。至于固定在一个房间里,那它的位置形式只能有三种情况,它的大小一般只能有两种情况。如说怡红院的炕,在外屋三间的西部,板壁集锦槅子后面,假如这是一间房屋的空间,即一丈开间、丈二进深。在这个大约十三平方公尺的面积中,要设计炕的位置则只有三种:一、靠后墙盘炕。人坐在炕上,面向窗户,则右手是西山墙,左手是槅扇板壁。二、靠窗户盘炕,人坐在炕上,面对后墙,那右手就是板壁,左手是山墙。三、顺西面山墙盘一条炕,在同样面积的房间中,这样盘炕,炕最大,所以叫“顺山大炕”。这样的炕,如靠的是西山墙,则人坐在炕上,右手是窗户,左手是后墙。这三种炕的形式,尺寸如何计算呢?实际炕的面积最好算,因为基本上它是固定的。长度都一样,类床的长度,大约市尺六尺多点吧。宽度第一、三形式的炕,也是一样的,即同房的开间一样。如以怡红院五间抱厦每间开间一丈计,那按第一、二种形式盘的炕,就是长六尺、宽一丈,相当于并排放两张五尺木床。炕宽一丈,炕沿只是一丈。如果设想“怡红夜宴”八个人横排坐在一丈宽的炕沿下,那是很拥挤的了。如果是“顺山炕”,那便宽敞的多。顺着西山墙,山墙多长,炕便多宽,以最小的进深计算,算它一丈二尺吧。那便第三种形式的炕宽一丈二尺,八个人并排坐在炕沿下,就比较宽敞合乎情理了。因而怡红院外屋西面这条炕,按夜宴时容纳人数来想象,还是“顺山炕”较合理。如果按俞平伯老师在《寿红群芳开夜宴图说》文中所画的座次图,那这条炕不是靠后墙朝南的,也不是“顺山的”,这样黛玉的座位都无法安排,只能靠南窗的炕,人在炕上,上首靠西山墙,下首靠板壁。在北房一明两暗的房屋中,靠窗户盘炕的情况是十分普遍。这对睡过炕的人说来,《红楼梦》各回中所写的炕,稍微一想,就可明确其位置方向、炕的大小,而对只睡床、没有见过炕的人说来,那还是比较抽象,不会一下子想得清楚的。

我说怡红院的炕是靠窗的,古人文字中也多有明证。康熙时高兆《群经别解》中说

燕齐之俗,人家土炕,多近窗牖,疑古亦然。

同时人高佑 《蓟邱杂钞》中也说:

燕地苦寒,寝者不以床,以炕。室无东西南北,炕必近前荣。

前荣就是前檐,实际就是炕必近窗的意思。凡是顺山炕,炕的一头总是“近前荣”的,再不然就是靠窗盘炕,靠后墙盘炕的自然也有,那是比较少的。

炕是土砌的,炕又是烧火的。这是炕的两个特征。但说是“土炕”,它还有砖、有石,说是“烧火”,它也有不同的烧法,有活火炕,有死火炕,有地炕。如第四十九回李纨说:“我已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做诗……”这说的就是地炕。那么如何又叫“活火炕”、“死火炕”呢?简言之,就是炕下有火道,可以有烟囱出烟的,则灶中火烟热气顺着炕下火道盘旋,煤气从烟囱出去,既安全,又温暖,俗名“活火炕”。另外用砖砌的炕,只是个砖台,里面没有火道,没有烟囱出烟,只是炕沿下有一个小洞,可以把小煤球炉子推进去烤一烤,实际虽说有火,炕并烤不热,这就俗名叫“死火炕”,或叫“死炕”。

北方寒冷,睡炕是一种很实惠的取暖方法。一般火炕是这样修建的,先在要盘炕的那块地面上,顺着炕沿的位置砌一条不够二尺高的砖墙,作为界限,在砌灶的地方留出涵洞,灶或砌在一头或砌在中间。如果连的是烧饭的灶,那就是高台灶,灶台比炕沿只低二三寸。如果是闲房,即只住人不烧饭的高级房间,那灶要在炕沿下平地上挖一个坑,即灶台与地一样平,灶口用铁盖盖好,旁边出灰池(俗名“炉坑”),用木板盖好。北京旧时,形容人家清苦,常说一句“锅台连着炕”的俗谚,就表示家中烧饭、住人在一间房中,没有闲房。

盘炕时,炕、灶、烟囱,这三者的位置要确定好。在齐炕沿的短墙内,先用泥坯或砖把地面铺二三层,使高出外面地平约三五寸。用石灰泥抹平,然后用砖或竖着放大块土块,砌出火道,一头对灶口,一头通到砌在墙壁中的烟囱的下面,烟气便能从烟囱道一直冒上去,从房顶上的烟囱口冒出去。在灶口到烟囱下口中间的这一段火道,也叫“炕洞”,要按照炕的面积蟠曲着砌,砌成盘来盘去的回文火道,使灶中的火力,顺着回文通道流出去,热力遍及全炕,真是“慢腾腾地暖烘烘”了。这盘曲的火道,有如电炉上的弯弯曲曲的电热丝,排列、弯曲得合理不合理,是十分重要的。盘得好,生起火来,炕热得又快,又均匀。盘得不好,生的火很旺,而炕热不起来;或只是炕头热,甚至炕头上烫的不得了,而后面却仍冰冰冷。不要看轻我国古老的炕,这是包涵着现代科学中传热、散热、管道等专门学问在里面的。它在科学上的先进性,那比欧洲建筑中的“壁炉”,不知要先进多少倍。

把炕洞中的火道砌好后,然后就要盖顶,把弯弯曲曲的火道,用大方砖或大石板或大泥坯全部覆盖起来。把缝隙用石灰抹严,然后上面再抹纸筋、石灰细泥,抹光,或者再用桐油油过,把木制的约五寸阔,二三寸厚的炕沿装上。炕沿一般都要油过,考究的要用朱漆漆过。炕周围三面墙壁,要用墨绿色或杏黄色油一圈,要用金粉走边,边要画三四道,转角处都要画出“云头”、“如意”、“回文卍字”等花纹,谓之“炕围”。炕沿下面的短墙,都要桐油油成黑色,试想这样的炕,该有多么漂亮!黑亮黑亮的炕根,朱红的光亮的炕沿,墨绿的能照出人影子来的炕围,闪着黄金色彩的花边,单是这些,就已构成十分高级的艺术杰作了,何况还有炕上铺的华丽的毯褥,以及考究的炕上陈设呢?不妨可以看看第三回所写王夫人炕上的陈设:

于是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火炕上铺着猩红洋毯,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摆着文王鼎,鼎旁……

这是王夫人正室的炕,但这好比大客厅,是摆样子的,日常起居并不在此。再看日常起居的炕:

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上面堆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花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三让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

从这两则引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点:即炕上的铺陈,炕上的摆设,炕上的起居方式。

炕上的铺陈,先是毡、毯,然后是条褥、坐褥。靠背引枕,是四方的很大的靠枕,类似沙发的靠垫。但靠背引枕是正四方体,区别于睡觉的一般“引枕”。当然假如是没有油漆过的炕,最下面先要铺一条苇席,然后再铺其他东西。如果是穷寒之家,最简陋的炕,那就只有炕席,没有其他东西了。那种炕可以显现出最凄凉的景况。康熙时宋琬《安雅堂集》“狱中诗”咏“土炕”与“芦席片”云:

欲破愁牢用火攻,融泥施锸罕人工。

琅珰作枕铺牛荐,瓦缶为炉爇马通。

注:马通用戴起下狱熏马通不死的故事,马通,即马矢。

愁心不可卷,假寐聊相资。

莫厌籧篨贱,犹能出范睢。

狱中的土炕,一般自是铺个芦席片,极为简陋了。宋琬是大官、大诗人,狱中吟土炕芦席片,还能显出抱负。小儿女遇到这种凄凉境地,自然是另一番况味了。《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写宝玉探晴雯云:

他独掀起布帘进来,一眼就看见晴雯睡在一领芦席上……幸而被褥还是旧日铺盖的……

三句话便可使人泪下,这也是写土炕芦席的绝唱了。

炕上的陈设,最普通的是炕桌,即高约一尺、宽约尺五、长约三尺的长方矮桌。再有炕柜,高约二尺的长柜,贴墙放在炕的一头。炕几,比炕桌小,易于搬来搬去。炕屏,炕上放的小屏风,四扇或六扇。总之,炕上的家具陈设,都是比较矮小的。最普通的摆法:一条“顺山炕”,靠墙那面,摆个炕柜。炕中间,摆个炕桌。炕桌两面,铺褥子,是人的坐处、睡处。当然,家具有好有坏,简陋与华丽,不可以道理计,那是说不胜说的了。

炕上的起居方式,坐惯椅子、睡惯床的人,可能是不习惯的。因为在炕上一般是盘腿坐的,同日本人坐法又两样。这个有炕的地方的人,不说也知道;而江南没有炕的地方的人,说了也很难理解,所以也不必多说了。

在清代北京内城大部分人家,也还都是睡炕的多。这不只是贫寒之家,即使富有的、甚至王公贵族,也习惯睡炕。连皇宫中也不例外。清宣宗、道光《养正书屋集》“火炕诗”云:

花砖细布擅奇工,暗爇松枝地底烘。

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

形参鸟道层层接,理悟羊肠面面通。

荐以文裀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拢。

这种诗自然没有什么诗意,但是其描写火炕,还是比较细致逼真的。所谓“地炕”,首先就是在室内地上挖成火道,上面再漫上方砖。烧“地炕”的灶放在室外也行,放在室内也可以。清宫中的地炕的灶,不少是在室外的,那是为了防火,似乎更安全。一般地炕的灶,也在室内。而且火道长,地炕连着炕,上下都热了,这种地灶很大,烧无烟煤,加好煤,一夜不要动,暖和一夜。宋人诗云:“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地炉就是地炕的地灶,这种取暖设备,在我国原是古已有之的。怡红院的炕就连地炕,可看第五十四回的故事。

在过去叫法上,有时炕、床不分,木制的大床,中间摆个小炕桌,下面摆踏脚,清代官僚分宾、主座,用以接待客人的、花梨紫檀大木床,也叫“木炕”,和珅查抄单中就有“镂金八宝炕”二十座。这个自不同于火炕、土炕,是另外一种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