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现实的历史人物而身上附会神话因素最多的,莫过于秦始皇了。由于他用武力结束了一个群雄竞逐、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战国时代,开辟了一个第一次中国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新局面,自然在他的头上会形成一种过去任何君王无人能及的神性的光圈。这个人帝而兼神帝的人物,本来可以英明有为,长治久安地统治下去,谱写出封建社会的瑰丽的诗篇的,然而愚蠢贪欲的他,却是残民以逞,将他手创的基业自己葬送了。因而在他的身上,一方面具有神性英雄的色彩,另方面却又如同桀纣一样,是暴君的典型。他光暗交织,闪烁无定,所以自然有许多奇闻异说,来附会在他的身上。
其中最突出的一件,是秦始皇做石桥,海神为之竖柱事。《古小说钩沈》辑《小说》说:
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阳城山上石,皆起立东倾,如相随状,至今犹尔。秦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或云,非人工所建,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感其惠,乃敬通于神,求与相见。神云:“我形丑,约莫图我形,当与帝会。”始皇乃从石桥入海三十里,与神人相见。左右巧者潜以脚画神形。神怒曰:“速去!”即转马,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
这段神话记事,真是壮丽而惊心动魄。但是“欲过海观日出处”所为何事,仅仅是为了“观日出处”吗?恐怕不会这样简单,而是和始皇愚妄的求仙思想有关。因为传闻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都在东海彼岸,“过海观日”不过是为要达到此一目的的借口罢了。然而正因有了这段造桥竖柱的传说,于是或又传始皇自身就能用法术召唤石头,叫石头自己行走(见《太平御览》卷一九三引《齐地记》);进一步更说他有驱山铎,能驱山填海(见《天中记》卷七引《玉堂闲话》)。近代民间传说说秦始皇有赶山鞭就是这样发展演变来的。这就使他真个成为神性英雄式的人物了。
由于秦始皇好神仙,所以传说他曾经和一些仙人、神人打过交道。《列仙传》记叙的安期先生,《十洲记》记叙的鬼谷先生,就是仙人中传说曾和秦始皇打过交道较著名的,但也没有特别值得称引的地方。只有秦始皇和仙人王次仲打交道的那次,最有意思,值得引述:
大翮(hé)山、小翮山在妫(gui)州。昔有王次仲,年少入学,而家远,常先到。其师怪之,谓其不归,使人候之,又实归在家。同学者,常见仲捉一小木,长三尺余,至则着屋间,欲共取之,辄寻不见。及年弱冠,变苍颉(jié)旧书,为今隶书。始皇遣使征之不至。始皇怒,槛车囚之赴国。路次化为大鸟出车而去。至西山乃落二翮,一大一小,遂名其落处为大、小翮山。(《述异记》卷下》)
这段记叙的后半段,又有略为不同的异文。《太平广记》卷五“王次仲”条引《仙传拾遗》说:“次仲化为大鸟,振翼而飞。使者惊拜曰:‘无以复命,亦恐见杀,惟神人悯之。’鸟徘徊空中,故堕三翮,使者得之以进。始皇素好神仙之道,闻其变化,颇有悔恨。今谓之落翮山,在幽州界,乡里祠之不绝。”异文的补充记叙不仅使这段神话更形象生动,而且对“好神仙”的始皇做了无情嘲讽。“闻其变化,颇有悔恨”,始皇毕竟是凡夫俗子,对眼面前即可罗致的神仙竟交臂失之了。
始皇和骊山神女交往的传说也很有意思,值得略加研究。《太平御览》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记》说:
始皇生时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金柱见存。西有温水。俗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洗除,后人因洗浴。
据清俞樾《小浮梅闲话》考证,后世所传的骊山老母,实际上乃是秦人的先祖,是秦国的宗祖神。则这里所记的骊山神女,也应是骊山老母神话的分化。缘神仙都有永葆青春的能力,始皇“有眼不识泰山”,竟戏弄起自己的老祖母来了,唾而生疮,其惩也宜。这也是神话传说对“好神仙”的秦始皇的无情嘲讽。
有关秦始皇的神话很多,大都零杂琐碎,一般属于地方风物的附会。例如《水经注·河水》引《三齐略记》说:“鬲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下蟠蒲系马。至今每岁蒲生,萦委有若系状。”《述异记》卷下说:“秦始皇至东海,海人捧珠献于帝前。今海畔有秦皇受珠台。”《酉阳杂俎·物异》说:“莱子国海上有石人,长一丈五尺,大十围。昔秦始皇遣此石人追劳山不得,遂立于此。”《汉唐地理书抄》辑《吴地记》说:“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其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中,悮(误)中于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剑无复获,乃陷成池,古号剑池。”,等等。无非都表示后人对于秦始皇这个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还怀着相当崇敬的心理,把他当作一个具有神性的英雄看待罢了。
要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对这样一个人物从神话和历史两方面做概括的综述和全面的评价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借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的诗句来暂作本节的结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夭,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