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传说是和周穆王同时的人,但却不见于先秦史乘,仅见于《尸子》和《荀子·非相》。《荀子·非相》说:“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目可瞻焉”原作“目可瞻马”,据梁启雄《荀子柬释》改。云:焉借为颜,颜,额也。徐偃王眼睛可以看见自己的额头,可真是个怪人。《尸子》(辑本)也说:“徐偃王有筋而无骨。”又说:“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这就表明其人不单形貌怪,就连性情爱好也怪,应该是属于神话传说范围内的人物。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他是传说人物。《史记·秦本纪》说:“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穆王)御,长驱千里以救乱。”以他为和周穆王同时,而《韩非子·五蠹篇》说:“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荆文王就是楚文王,便是以徐偃王和楚文王同时。而《史记·秦本纪》正义说:“按《年表》,穆王元年去楚文王元年三百一十八年。”徐偃王假如没有彭祖的长寿,当然不能同时生存于两个不同的时代,则其为传说的人物可知。

有关徐偃王的神话传说,直到晋代以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叙。《博物志·异闻》说:

徐偃王志》云: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东归。独孤母以为异,覆煖(暖)之,遂 (烰 fú)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徐君国。后鹄苍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又葬之徐界中,今见存。偃王既袭其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己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皆伏从,伏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乘驷,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斗害其民,为楚所败。逃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遂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有神灵,民人祈祷,今皆见存。

《博物志》所据的《徐偃王志》,不知何时何人撰,从记叙内容看,肯定是有古代神话传说的凭依而非向壁虚造。单从徐偃王是卵生这一点就可以作为证明。徐本嬴姓,传说就是那佐禹治水有功的伯益的子孙后代,是古代东夷民族的一个分支。中国古代东方民族中,普遍流传的是鸟和鸟卵生人的神话,因而《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叙有少皞氏“为鸟师而鸟名”的神话,《诗·玄鸟》记叙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史记·秦本纪》记叙有“女脩(xiū)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遂为“秦之先”的神话,《后汉书·扶余传》也记叙有扶余王东明卵生的神话,等等。这里所记徐偃王神话,也说他是神犬衔徐君宫人所弃卵回家遂覆暖成儿,足见确实是有古神话的依据。

但是,研讨徐偃王神话,也要用批判的眼光。因为徐偃王这个人物,是以“行仁义”或“仁义著闻”而为人称道的,而“仁义”这种虚伪的说教恰好是儒家之徒妄图恢复一去不复返的奴隶制社会而倡导的。在奴隶制度面临总崩溃的春秋战国之交,新兴的地主阶级起来,要使用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法律和军队——来推行他们的主张,而不用虚伪的“仁义”。那个时代,谁也没有认真去实行过仁义,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传说中的徐偃王,大概是受了孔孟之道的毒害,老老实实而又不合时宜地去奉行仁义,所以演成了后来的悲剧。《韩非子·五蠹篇》批评他说:“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他之为人称道,流为传说,演为故事,大概是汉代以后的事。那时封建社会已经完全确立,并且开始露出一些大大小小的破洞,人们切身感受到统治者对他们横征暴敛、剥削压迫的痛苦,因而对曾经“行仁义而丧其国”的徐偃王产生了憧憬和惋惜,这样才在有些地方流传起他的神话传说来的。先秦时代有关他的传说,只是说他“怪”,至多说他“行仁义”而亡国,没有说他为人民拥护,竟至逃走时还“随之者以万数”的。说他为人民拥护,那是后来的事。单从《博物志》所记徐偃王的这段神话看,他也只是一个志大才疏,做事虎头蛇尾的懵懂人物,远不足当英雄的形象。什么“仁不忍斗害其民”,不过是块无识无能的遮羞布。倒是周王(周穆王)的形象在记叙中显得英武果决,“遣使乘驷,一日至楚,使伐之”,给了这个草头王以无情的打击。

太平御览》卷三◯五引《竹书纪年》说:“周穆王四十七年,伐 ,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比鼋以为梁。”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 与徐同音,伐 就是伐徐。照此说来,周穆王伐徐,竟是有古史的凭依的了。不过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古史,其实也多半是神话传说。即如这里所记的“比鼋以为梁”,其他地方引作“叱鼋鳌以为梁”,周穆王呼叱鼋鳌来替他的军队架桥梁,自然含有浓厚的神话的意味,把周穆王也当作了具有神性的人物。《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又还记了这么一条:“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小人为飞鸮。”不系年,大约也是伐 即伐徐的事。这也具有神话性质,说明穆王伐徐,战争进行也还是相当酷烈的,他的军队不论“君子”或“小人”,大都已经化为异物了。如果这条记叙可以和徐偃王神话联系起来,那么徐偃王也并不是如后来所传的“不忍斗害其民”、一击即溃的“仁”而近懦的人物。不过,这也只是揣拟,并没有直接的凭证,只好把它当作是徐偃王传说中有此可能的传说之一来认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