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平生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渭水访贤,得到姜太公做他的辅佐,这关系到他一生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他的民族的前途。从姜太公这方面来说,太公遇文王,更是他平生唯一的大事,关系到他本人的才能和抱负是否能得到发展。两个人的际遇结合在一起了,历史的车轮因而得到了推动。于是后代民间便逐渐流传出了有关他两人的神话传说,而以太公钓渭水为这些神话传说的中枢。

姜太公本名吕尚,又名吕望,因为据说周文王见到他时曾向他说过一句“吾太公望子久矣”这样的话,所以称他做“太公望”(《史记·齐太公世家》),或简称“太公”;又因为他姓姜,所以后来民间传说都称他作姜太公。其实“太公”两个字,原是古时候儿子对父亲的尊称。

从传说中姜太公的经历看,他也是出生微贱,大半生都过着穷愁潦倒、很不得志的生涯的人。《战国策·秦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尉缭子·武议第八》也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楚辞·离骚》说:“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洪兴祖补注说:“吕尚为老妇之所逐,卖肉于朝歌,肉上生臭,不售。”都说明了他早年的困顿生涯。“棘津之雠不庸”,是说棘津(在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又叫南津,已湮)那个地方讨厌他的人多,连帮工都不成。当然,这就比“屠牛”“卖食”等生涯更困苦了。

姜太公遇文王,有说是在朝歌屠牛的时候,屈原《离骚》《天问》便作此说。《离骚》已见前引,《天问》说:“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王逸注:“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吕望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与俱归。”就说得很明白。但多数还是说他是在渭水钓鱼的时候。《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主,乃钓于渭以观之。”《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此外还有《六韬》《尚书大传》等,都是这么说。

太公渭水遇文王这个故事,已经具有相当神话意味了。更具有神话意味的是,《齐太公世家》正义引《说苑》(今本无)还记了下面一个故事:

吕望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也,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望如其言,初下得鲋,后得鲤,刺鱼腹得书,书文曰:“吕望封于齐。”

不仅此也,太公钓鱼而得兵钤符印等记叙,还见于汉代一些纬书中。虽有相当神话意味,但同时也有着“天命论”的臭味。它只是表明太公渭水遇文王这回事,在秦末汉初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为人所称艳,所以自然有些奇闻异说,附会在这个故事里面,乃至有属于糟粕性质的落后的东西,也都夹杂在中间。

和太公渭水遇文王故事有关的,还有《搜神记》卷四所记的下面一段神话:

文王以太公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问其故,曰:“吾泰山之女,嫁为东海妇,欲归,今为灌坛令当道,有德,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疾雨,是毁其行也。”文王觉,召太公问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风,从太公邑外而过。文王乃拜太公为大司马。

这段神话,《博物志·异闻》里也有记叙,文字大同小异。从它的内容看,大约是太公初遇文王不久,只在灌坛做了个小官,没有得到大的信任。神话便假借泰山山神之女,托梦给文王,说因敬畏太公,连行路也成了问题,这样来渲染太公的“有德”。于是文王才进一步认识到了太公的贤,因而提升他做了大司马的官。这段神话,无非是太公遇文王神话的补充、发展,说明太公是连神也知其为贤德的人物罢了。

太公遇文王神话,大约是战国中年以后才逐渐流传起来的,和这神话流传的同时,又有伊尹遇成汤、傅说遇武丁(反转过来说当然也就是成汤得伊尹、武丁得傅说)等神话流传。这些神话,基本上就是一个求贤得贤的神话。现在我们就要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这些神话(或故事),以前鲜有所闻,而在战国中年以后却突然一下子兴盛起来,而且一再被诗人屈原咏歌、形诸诗篇呢?

这是有它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意识的总趋向的。原来春秋战国之交,是奴隶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制社会逐渐取代奴隶制社会而形成的时期,阶级斗争尖锐复杂,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同样尖锐复杂。拿政治上用人这方面来说吧,就存在着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用人唯亲和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用人唯贤这两条路线的斗争。大抵儒家的孔孟之徒是奴隶主的代言人,他们是主张“亲亲”、主张“世臣”“世禄”的;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说话的法家和墨家则主张“举贤”“让贤”,主张“尚贤”。《管子》的《小匡篇》,就是“举贤”“让贤”的典范;《墨子》的《尚贤》三篇文字,也旗帜鲜明地宣传了墨家的主张。曾经“造为宪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屈原思想是接近法家一派的,当他受到国内势力的打击和迫害之后,在他的内心深处,无疑更加同情出身微贱、沉埋在生活底层的贤人们的辛酸遭遇,而以他们的见“用”“得举”为幸事了,因而在《离骚》《天间》等诗篇中,接连对伊尹、傅说、吕望(姜太公)等人的际遇发出了叹美的呼声。这以后关于他们遭遇“明主”的神话传说便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群众叹美的对象,而姜太公渭水遇文王就成了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