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真有点像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窃天上火种来赐予人间。二人都是神国的叛逆者,他们所得的结果也大体相同。前者是被天帝派遣火神杀戮在羽山;后者则是被宙斯锁系在奥林匹斯山,叫岩鹰不断飞来啄食心肝,创口旋啄旋合。论牺牲的惨烈,普罗米修斯似乎更甚;而论斗争的精神,则鲧表现得更超过普罗米修斯。因为“鲧死三岁不腐”,从他的肚子里竟孕育出能继承他事业的禹来。薪火相传,绵历不绝:神话中的这种幻想真是大胆超特,反映了古代人民向统治者做斗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所以神话结末说:“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简单的记叙里包藏着深厚的含意。大约天帝看见“鲧腹生禹”的景象,也害怕而有所顾忌了:叛逆者假如也有叛逆的道理,那么即使再将禹也杀戮,哪怕不会从禹的肚子里再生出新的叛逆的一代来么?所以只好“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并不表示天帝的仁慈宽宏,只是表示鲧禹斗争取得的一曲胜利的凯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神话中的“布土”两个字。“土”是什么呢?无疑就是鲧从天帝那里窃取来的息壤,经过鲧禹父子坚决的斗争,天帝不得不被迫批准使用它。这就是说,神话中禹以子承父业,平治洪水,主要使用的仍然是息壤这个法宝,去填堵,去堙塞,而非如后来的一些历史家所说,什么鲧用“堙”而禹用“疏”,所以鲧失败了,而禹成功了云云,那纯全是神话历史化以后历史家的瞎说。其实古神话中鲧禹父子最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致的。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谚语流传在民间大约已相当古老了。以土掩水在一段长时间中始终被认为是治水的妙法,它反映了原始时代生活在一小块一小块土地上各自为政的氏族公社的人民,遇见像洪水这样大的灾难,无计对付,只有出此“下策”的真实情况。甚而幻想中的英雄人物所持的治水宝物也只是能够生长不已、堆积加多的息石息壤,除此以外,似乎就想不出更好的治水办法来了。疏导,这个明智而有效的治水方法的被发现,恐怕是当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了阶级社会,有了国家的组织,人们的地域视野扩展了。一方面知道水流东注、归于大海的这个真理,另方面确实也可以组织一些力量,采取一些措施去疏导河川使归于海,因而才发现并肯定了这个方法的。这在较后的鲧禹治水神话里,也有恰当的反映。《楚辞·天问》说:
洪泉极深,何以窴(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这段神话所表现的,就是禹继承父业、继续做平治洪水工作的情况。但他似乎已变得更聪明了,他已经采取了“堙”“疏”并施的方法而不专注于“堙”了。“洪泉极深,何以窴之”,王逸注:“言洪水渊泉极深,大禹何用窴(填)塞而平之乎。”洪兴祖补注:“《淮南》曰:‘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渊,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这就是“堙”。“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王逸注:“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洪兴祖补注:“《山海经图》云,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这就是“疏”。神话的发展演变,禹已经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了,而以息壤堙洪水的古法,终于未废。
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
这段记叙较之《天问》虽然又晚了七八百年,看来禹治水的格局还是未变。“黄龙曳尾于前”,当然就是“应龙何画”了。“玄龟负青泥于后”呢,虽然作者后文说什么:“玄龟,河精之使者也。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今人聚土为界,此其遗象也。”其实解释得麻烦啰唆,终于不得要领。我看作者所记假如还是本诸当时的某些民间传说,则玄龟所负青泥,实在便应是息壤,所以才有“今人聚土为界”的“遗象”。“聚土为界”者,当初原本就该是拿息壤去堙洪水、生长不已而加高起来的“名山”啊!作者写此,连他自己也忘乎所以了。
从以上所说看来,神话中禹承父业平治洪水主要还是用堙而不是用疏,后来才堙疏并用,到了讲述他纯用疏导治水的时候,已是唐宋而后的晚近之世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