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真是古神话中一个最不幸的英雄,他的生涯几乎就是一连串的悲剧。他先是因为“革孽夏民”(解除下方人民的忧患)而“上射十日”,得罪了做十日的父亲的天帝帝俊;后来他的妻子嫦娥又背离了他;现在,又来了这样一个民间传说:“逢蒙杀羿”。羿的不幸的一生就这么终结了。
逢蒙杀羿的传说仅见于《孟子·离娄》: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和其他有关羿的故事一样,这段故事,也曾和有穷后羿的故事搅混在一起。朱熹注《孟子》,就曾这么解释说:“羿,有穷后羿也;逢蒙,羿之家众也;羿善射,篡夏自立,后为家众所杀。”完全是主观臆测,毫无根据。《左传·襄公四年》述后羿故事,有“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烹)之”这么几句,并未指明家众即是逢蒙。很明显,这里的家众,是一群起义的奴隶,不是单独的个人。逢蒙杀羿和家众杀后羿的情景全不类似。并且,孟轲引此故事,主要的目的是告诫他的学生“取友必端”,不要像羿那样和坏人打交道,结果丧生在坏人的手里。如果逢蒙真是羿的家众,做奴隶主的羿何得与奴隶为“友”?所以《孟子》所记的这个羿,仍当是尧时的羿,而非有穷后羿。不过,这个故事,神话的意味已经很少,只能算是“人话”了。
自从《孟子》记了这段故事之后,羿和逢蒙的射技常相提并论。《荀子·正论》说:“羿、蠭(fēng)门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淮南子·说林篇》说:“百发之中,必有羿、逢蒙之巧。”,等等。《世本》(王谟辑本)甚至还说:“逢蒙作射。”自然,“射”当然不是从逢蒙才开始“作”的,而言其“作”者,也无非是誉其射技之高罢了。但是,逢蒙的射技仍是从羿那里学来。他“尽羿之道”,可见羿是怎样尽心竭力、将他的全套本领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的学生。可是逢蒙报答他的老师,却是以血腥的“杀”。逢蒙可谓是既奸险而又残忍了。总之,嫦娥奔月和逢蒙杀羿的神话传说,是曲折地反映了那个人类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原始社会逐渐在解体、崩溃,代之而起的是私有观念兴起的阶级社会,所以仙药要独吞,技术要垄断。基本上还是属于原始社会神话人物的英雄羿,不能适应这种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深刻的变化,因而他的悲剧产生了。英雄羿的悲剧究其实质说来乃是社会的悲剧。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从社会发展史说来固然也算是一种发展,一种进步,但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无邪却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如马克思所说的神话的“永久的魅力”,还使我们感觉到远古时代青春的脉搏在跃动。
逢蒙杀羿,是采用什么方式杀的呢?《孟子》并未写明。若干年后《淮南子·诠言篇》才说:“羿死于桃棓。”许慎注:“棓,大杖,以桃木为之,由是以来,鬼畏桃也。”棓就是棒字的古写,“羿死于桃棓”,是说有人用桃木大棒击杀了羿。这击杀弈的人可能是逢蒙,也可能是另一传说中的另一谁何,弄不清楚了。总之,这死于桃棓的羿,当即尧时射日除害的英雄羿,故许慎才有“由是以来,鬼畏桃也”这样的注释。因为羿既生除民害,死了也当为鬼雄,桃棓击羿,鬼乃畏桃,正是顺理成章的逻辑,自无足异。
《淮南子·氾论篇》又说:“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高诱注:“今人室中所祀宗布也。”我们不知道汉末高诱注所谓“今人室中所祀宗布”是什么样的神,刘文典《集解》引孙诒让云:“宗布,疑即《周礼·党正》之祭萗(yǒng),《族师》之祭酺。”郑注云:“萗谓雩萗,水旱之神;酺者为人物灾害之神也。萗萗并攘除烖(灾)害之祭,羿能除害,故托食于彼,义亦正相应也。”大概是的。
从桃棓杀羿和“羿死而为宗布”的传说,使我们联想到后世钟馗捉鬼神话。沈括《补笔谈》说:
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还宫痁(shān)作,将逾月。忽一夕梦二鬼,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kuò)双足,捉其小者,刳目而啖之。上问大鬼曰:“尔何人也?”奏曰:“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若顿瘳(chōu),而体益壮。乃召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以进。上大悦,劳之百金,批告天下,于岁暮图钟馗像,以祛邪魅。
沈括在记了这段故事之后,又说:“皇祐中,金陵上元县发一家,乃宋征西将军宗悫(què)母郑夫人墓,夫人汉大司农郑众女也。悫有妹名钟馗。后魏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然则‘钟馗’之名,从来远矣,非起于开元之时,开元之时始有此画耳。钟馗字亦作钟葵。”从以上话看来,沈括并不相信钟馗画上唐人题记所述的钟馗故事是实有其事,这是对的,这不过是一段神话传说罢了。“钟馗字亦作钟葵”,正写其实应该作“终葵”。
《考工记·玉人》说:“杼上终葵首。”疏云:“齐人谓椎曰终葵。”这因为终葵的合音就是椎,椎的析音就是终葵。椎是用来击邪的,古人有名钟葵或钟馗者,不论男女,也是以祛邪除害为义,不知后来此钟馗竟演变成为捉鬼的钟馗了。从其意义上说来,它和桃棓杀羿以及羿“死而为宗布”的神话传说还是有一脉相承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