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话是中国神话的一个分支,不管好坏,还得承认这个既成的事实。在仙话的影响下,某些著名的神话人物,如像黄帝、西王母等,也都逐渐仙话化了。它使中国神话遭受一些损失,又由此而发出某些异样的光彩来,当分别不同的情况予以对待。现在就将黄帝神话仙话化的过程来作一剖析,以便能从一斑而得窥全豹。

黄帝神话的仙话化,最早是从《山海经·西次三经》所记黄帝在峚(mì)山服食玉膏开始的。这种从山原涌出、“沸沸汤汤”的玉膏,不但为黄帝本人所服食,并且还由黄帝把它的精华去种在钟山的向阳处,使玉膏都变作了一些“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的美玉,让“天地鬼神”都来“是食是飨(xiǎng)”。明显可见,这段神话就充分带着仙话的意味了,使本来是神的黄帝开始穿上了仙人的鹅毛羽衣。证以《楚辞·远游》所说:“轩辕不可攀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确实在战国时代,黄帝已经沦比于赤松、王乔之流的仙人了。

黄帝神话仙话化最清楚、最典型不过的,是《史记·封禅书》里的一段记叙: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胡),其弓曰乌号。

这段神话说的是黄帝在荆山铸鼎成功,于是有龙来迎接黄帝,黄帝就在那里乘龙升天,成仙而去。何以知道黄帝是成仙去了呢?原来《史记》作者司马迁记叙的这段神话,本是由汉武帝时一个名叫申公的方士说出来的。巫师某在汾阴掘出一个古鼎,硬说是黄帝当年铸造的。方士申公遗书予以证实,说黄帝“且战且学仙”,铸了此鼎以后,就乘龙登仙去了。司马迁对这些荒诞的东西,本来是抱怀疑态度的,所以仍然忠实记录下来者,是要使“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太史公论赞语)。感谢司马迁的忠实记录,才使我们知道神话仙话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现在记录下的文字看,知道原也应该有一段与辑录文字稍异的古神话为其蓝本的。“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所为何来呢?如果真有这么一段神话,那就应该是为了纪念战胜蚩尤的成功。正如“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史记·封禅书》),是为了纪念他治水成功一样。《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孙氏瑞应图》说:“禹治水,收天下美铜,以为九鼎,象九州。”禹铸鼎和治水有关,前人已有发现。则黄帝铸鼎,必也当和他对蚩尤作战有关。从《史记·封禅书》所载方士申公所说黄帝“且战且学仙”语中,已经透露出了此中消息。“且战”,自然是对蚩尤作战;“且学仙”,则当是道家方士涂饰的谎言:身为上帝的黄帝,还“学”什么“仙”呢?黄帝铸鼎乃是为了纪念战胜蚩尤,鼎成而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者,原是从天上下来的黄帝现在又回到天上去了,所以谓之“迎”也。以后所写什么“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大家拥挤、争欲上天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恐怕又是道家方士如申公之流的涂饰之辞,以坚人主相信所掘古鼎就是黄帝当年所铸宝鼎的信心,从而更加相信神仙不死之说而受他们的愚弄的。经过这么一改装,原来的黄帝神话就成为黄帝仙话了。然而这段黄帝仙话以其形象生动、情景热烈,竟也成了新神话,影响及于民间及后来文苑很大。民间至今流传“龙须草”的传说,“鼎湖”一词也成了诗文的典故,就是例证。

黄帝乘龙登仙神话,又别传为《古今注》所记叙的“世传皇(黄)帝炼丹于凿砚山,乃得仙,乘龙上天。群臣援龙须,须堕而生草,曰‘龙须’”的新神话。后段就是至今流传的“龙须草”传说的最早记录。

而《博物志·史补》却说:“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像黄帝,帅诸侯以朝之。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左彻亦仙去也。”更添枝带叶,加上了随黄帝“仙去”的臣子左彻,那么“黄帝登仙”之说就更无可疑了。

黄帝登仙虽已渐为众人公认,但登仙的方式却也还有不同的说法。《古小说钩沈》辑《列异传》说:“黄帝葬桥山,山崩无尸,惟剑舄存。”这是说,黄帝死后,“尸解”而登仙了,所以“山崩无尸”,只剩下他的宝剑和拖鞋。古仙人登仙,据说是有所谓“尸解”这一法的。

此说一出,因其诡异,也很有势力,大大冲击了黄帝铸鼎、乘龙登仙之说,连专门研究神仙法、著《抱朴子》的葛洪对此也无以解释,只好在《极言篇》里含糊其辞地说:“此诸说虽异,要于为仙也。”足见他的研究也无法彻底。

后来陶弘景真诰》又出来调停弥缝此二说道:“轩辕采首山之钢以铸鼎,虎豹百禽为之视火参炉、鼎成而轩辕疾崩,葬桥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无尸,唯宝剑赤舄在耳,一旦又失所在也。”把两段神话糅在一起,最后竟说连“剑舄”也“一旦又失所在”,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化得干干净净。

黄帝登仙神话,虽是仙话化的神话,其初《史记·封禅书》所记,景观还不失为宏伟壮丽,黄帝也不失为具有一个做主要天神的神格。后来的传说却把他形容作一个道士的模样。《古今注》说“黄帝练丹于凿砚山”已启其端倪,《图经》《方舆胜览》等书更说:“缙云山,相传黄帝于此合药”“稠稉山,在新津县南八里,上有丹灶、古碑、宫阙、天池。轩辕帝于此得仙”——黄帝的道士形象就更显明了。这都是道家方士之流编造出来宣扬他们的道教、用以欺骗世人的。

至于有的书说黄帝“御女三百”“行容成术而登仙”,那就更是为了逢迎统治者荒淫生活需要的无耻胡诌,连普通仙话的资格也不具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