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怎样构成的问题,原是这样提出来的:在人类社会的童年,不论是哪个民族,总有些关于天地开辟的幻想性质的东西,从神话里反映出来,因而提出了世界构成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篇《天问》里就曾这么写道:
邃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郭沫若在《屈原赋今译》里翻译此诗的大意说:“请问,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个能够传授?那时天地未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那时混混沌沌,谁个能够弄清?有什么在回旋浮动,如何可以分明?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这样为的何故?阴阳二气,渗合而生,它们的来历又从何处?穹窿的天盖共有九层,是谁动手经营?这样一个工程,何等伟大,谁个是最初的工人?”屈原所提问题,已经是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的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构想,故在古神话的反映中还没有一个能够圆满地解决他所提的问题的。直到三国时代吴国的道士徐整著《三五历纪》,出现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才为屈原所提问题找到了比较完善的解答。在此之前,则只有一些神话的零片,来做部分回答。
例如《淮南子·精神篇》说,上古天地未分的时候,世界的景象只是窈冥混沌,看不出一点形迹。混冥之中,慢慢生出阴阳两个大神,在那里苦心经营天地。后来阴阳判分了,八方的位置定出来了,刚和柔彼此相成,于是才形成世界万物。这无疑是以古代神话为蓝本、又加上一些哲学思想的描述而表达的神话。它恰好解答了屈原所提“阴阳三(渗)合、何本何化”那个问题。
此一神话,在更早的《庄子·应帝王》里,又表现为倏与忽凿混沌的寓言。寓言说,南海的天帝名叫倏,北海的天帝名叫忽,中央的天帝名叫混沌。倏和忽常到混沌那里去作客,混沌待他们很好。他们想报答混沌的恩情,便在一块私下商量道,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窍,用来看呀、听呀、吃东西呀,等等,偏那混沌一窍也没有,未免美中不足。于是带了斧头凿子之类的家具,去给混沌开窍。一天开一窍,到第七天上,就把他们的这个好朋友活活凿死了。
倏、忽,譬喻的是一瞬间的时间,当宇宙还是混沌一团的时候,就连一瞬间的时间观念也不会产生;直要到混沌开辟,才有时间的观念产生。这虽是寓言,其实也是古老的开天辟地神话在寓言形式下的再现。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叙了一只“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的天山神鸟帝江。毕沅于其下注云:“江读如鸿。《春秋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沌。’是此。云帝江,犹言帝江氏子也。”毕沅这一条注上半段很好,使我们知道帝江便是帝鸿。引《春秋传》即《左传》的话也引得好,不过他不知道《左传·文公十八年》这段话是已把神话历史化了。帝鸿的“不才子”浑沌,实即帝鸿本身。这里的帝江,亦即帝江本身,而不是什么“犹言帝江氏子”。帝江既即帝鸿,帝鸿又是谁呢?《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逵云:“帝鸿,黄帝也。”这是说对了:作为中央天帝的黄帝,原来就是浑沌。所以《庄子》寓言,才有“中央之帝为浑沌”的说法。在神话或寓言里,天地开辟以后,浑沌自然是死了。但是神话的流传演变,此开辟之前的浑沌神,却又成为后来赫赫有名的黄帝,却是非一般人始料所及的。
变相的阴阳二神开天辟地的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这么一段记叙: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上),名曰嘘(噎)。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这里记叙的是一个管理日月星辰行次的名叫“噎”的时间之神的来历:他原是颛顼“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黎下地后所生的儿子(《海内经》记作“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重黎所为,是身为上帝的颛顼叫他们做的一件“绝地天通”的重要工作。此在《书·吕刑》和《国语·楚语》上都有记叙,自然是把神话来历史化了,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神话的影子。据说原来天和地相距很近,神可以下地,人也可以上天。自从蚩尤煽动苗民作乱,几乎威胁到做上帝的黄帝的宝座。为了“遏绝苗民”,使其“无世在下”,到黄帝的曾孙颛顼继黄帝做了上帝之后,便叫大神重和大神黎去将天地的通路阻隔断。他们是怎样去阻隔断天地的通路的呢?据韦昭注《国语》说:“言重能举上天,黎能抑下地”,大约就是本《山海经》“重献上天,黎卬下地”为言。那么就是说,重和黎这两个大神,奉了颛顼之命,各自伸出他们两只硕大无朋的手臂,一个把天尽量往上举,一个把地竭力往下按,这样就使本来连接的天地远离开来了。“绝地天通”和“开天辟地”在某种意义上说原来是同一性质的神话故事:重和黎实际上就是阴阳二神的化身。
最早的开天辟地神话,本来是由两个神来做这项艰巨的工作,后来才渐渐集中到一个神即盘古的身上,说他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唯一的天地开辟者,并且还说他“垂死化身”,以其尸体,创造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世界就这样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