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在乾隆以前没有现在之武戏,故自宋元到明末,没有武生这个名词,更无武旦,凡有用武生武旦时,则只写生或旦“戎装上”便足,因为彼时没有现在大打特打之武戏,用不着打仗的技术,只是武人的装束便妥。清朝初叶,才有武生的重戏,虽已有武旦之名,但仍没有他的正戏,所谓武旦的正戏,自乾嘉后始有之,只不过是添了些短打,还没有什么新鲜的。自从打出手加重之后,武旦才有特别的戏,然因打出手,左不过是那些动作,每出戏都是如此,有点变化也不多,所以戏界有一句谚语曰:武旦叫好不叫座。盖武旦打出手时,打的好可以得哄堂的好,但若依仗武旦叫多少座来,那是不容易的,有的稍有叫座能力者,则一定是扮相稍美,带演花旦戏的力量耳。所以所有的戏班,有好的武旦固好,没有他也没有什么关系。在同治光绪年间,北平的戏是最发达的时期,长久的戏班,总有十五六个,但其中有好武旦的,不过两三班。因为这些情形,所以北京出名的武旦,不过几个人,兹略述如下。

龚翠兰

这是北平有名的武旦之中,最早的一位,曾搭四喜班。老辈云,戏中出手,有他创的,然亦不多,不过把子打的极美,后来之武旦,多是效法他的。

一阵风

一阵风,忘其名,本系梆子班出身,搭永胜奎班,颇有叫座能力,亦恒搭皮簧班,因武旦唱功话白都很少,搭皮簧班也没什么不合式处也。老辈云,他打出手倒没什么特长,但是把子打的极美,身段亦极灵活利落,故人以一阵风呼之。因国服期间,北京不能演戏,他们全班到吾乡去演过,故在吾乡一带很有名。

朱文英

文英小名四十,为朱桂芳之父,为光绪中叶最有名的武旦,常搭四喜班,与俞菊生、麻德子等等合演,与张淇林等,亦常配戏,教的徒弟很多,如九阵风等都是。文英虽比我长十几岁,但与我最好,他对于北平的家常菜,极有研究,每逢过年,总送我一两样自做的菜,口味都很美,尤以烩肚丝为最佳,至今思之,书此志念。

张芷芳

芷芳名蓉官,常搭三庆四喜等班,乃名票老生张二奎之女婿。搭三庆班时,便以演《泗州城》出名,出手打得很好。他之后,有二十多年,此戏不打出手,而《取金陵》倒有了出手,这算是出了规矩,因为出手是表现《封神传》中,神仙祭法宝之义,非神话戏不得用也。

朱小元

小元乃朱素云之父,搭过三庆班,但搭四喜班最久,他为光绪初叶,很有名的武旦。在光绪六年的《都门纪略》中,列有七个大戏班,在这七个班中,武旦一脚,只有朱小元一人,其余均未列入,这足见他有叫座的能力,使人注意也。

耿大力

搭三庆班很久,也是光绪初叶很红的武旦,把子打的脆快利落,还能排新戏。在三庆班时,曾排《青峰岭》一戏,他去徐凤英,张淇林去李虎,王小五去大王,十昌林去二大王,极能叫座,几十年来,没人接演了。

周长顺

与老旦周长顺同名,但较老旦之周长顺还要早几年,他乃山东人,搭四喜班几年,为同治及光绪初叶很有名的武旦,凡短打的戏都好,朱文英有仿效他的地方。

陈彤仙

彤仙初演花旦,乃时小福的徒弟,后改武旦,与杨荣寿、姚增禄诸人,同搭四喜班,常与姚增禄等合演《千里驹》,很受欢迎,又常与范福太等,合演《竹林计》等戏,也都很精彩。

侯幼云

幼云谭鑫培之妻弟,为光绪中叶以前,极有名之武旦,小名连儿,观众都呼为侯连儿。打把子都很利落,耍大刀下场极受欢迎,大刀下场中,有串脖串腕二着,乃是钢叉花,有人说是他加入的,目下在台湾,只见过一人能耍此,余均不会了。幼云又知道旧事很多,与我极熟,在正乐育化会,常常谈天,说起来滔滔不穷,我得他益处很多,我第一次到谭鑫培家中长谈,便是他同我去的。

贯紫林

紫林为大元、盛习之父,乃王八十的徒弟,武旦戏都很精彩,不过同时有朱文英、侯幼云诸人,所以他名不大显。他生于同治末年,最好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年前后,他正是二十上下岁,最漂亮出风头的时候,不过不但有朱、侯诸人,压他一头,且彼时正是梆子班最盛时期,梆子班中,特重武旦,好的武旦较多,这于他更受影响,所以他名不甚大,然技术则确很好,虽不及朱文英,也差不了多少。

阎岚秋

岚秋小名九儿,故外号九阵风,通称阎老九,乃朱文英的徒弟,也是他的女婿。岚秋得其岳父的传授,又能自己用功,把子、出手,打的都很漂亮,又因他扮相颇美,嗓音亦不错,所以兼演花旦戏,于是很受欢迎。在光绪中叶以后,很红了十几年,民国后,脖子有病,不能常登台了。民国初年,一次演大义务戏,大轴子为《四进士》,孙菊仙去宋士杰,谭鑫培去毛朋,他去万氏,演的还非常精彩,比孙谭不少得好。

朱桂芳

桂芳小名柱儿,乃文英之子,武旦得其父之传授,自幼功夫就很稳当,故十几岁就蒙挑入内庭供奉,他是前清内庭供奉的最后一人,虽然是靠其父老供奉之面子,但技术也须过的去,否则也不容易挑上也。桂芳一生的技术,虽没什么出类拔萃的精彩,但的确很规矩稳当,且扮相很美,惜乎没什么表情,嗓音亦太低,不能演花旦戏耳。

此外尚有双意,忘其姓,且忘其搭何班。又有田元,曾搭四喜班也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