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训育底意义

六十四 训育底对象

《说文》说:“训,说教也。”《字汇》说:“训,导也。”训教两字在中国旧日的字义原属相通,训育好像就是教育。不过现在教育学上所称的训育,实与教育大异其范围,即训育偏重于受教育者之感情意志的陶铸方面,教育则总括教育者对于被教育所施予之一切教诲。

因为训育两字底意义无确切的界限,所以训育底对象也常发生问题:从理论上讲,知与行本不容易分开,中国虽然有“知之匪艰”“行之维艰”的成语,但任何行为中都有知识在背后支配一切,任何知识也有用行为以表现的倾向,所以中国旧日的教育,教学与训育并无严格的区别,如书院制、私塾制大半均由一教师总持一切,学生无论在知识盛行各方面都以教师为模范,教师亦只尽其力之所能者竭忱指导,更不问何者为训育,何者为教学。变法而后,废科举,兴学校,因教师只于上课时负传授知识之责,不问学生底行为如何,于是始有管理员或学监监督学生底起居饮食等等事项,主要目的在执行规则,使学生表面遵行。只是消极的裁制而已,并少积极的指导。五四而后,各校有将管理员学监改为训育员或指导员者,但他们对于学生所负的责任,与从前无大差别。不过从上面所述的事实中,我们可以得着一个概念,即训育为处理学生知识之学习以外的事情,其对象为行为。

行为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行为是伦理学上的名词,是根据自由意志的道德活动;广义的行为则指具有意识的活动本能以外的活动均属之。训育底目的自然在养成学生道德的行为,但其过程须以广义的行为为始基,所以训育底对象是以广义的行为为基础,狭义的行为为目的。

广义的行为既为本能以外的活动,故其范围极广,训育的事项也极多。意志的锻练,感情的陶冶为训育所当注意,即良好学习习惯之养成亦为训育所不可忽视。负训育责任者决不只训育员,一切教师均当同负其责。

六十五 训育底要素

人类因为具有遗传的活动能力,堕地即能动作。不过有本能的动作,决不能自存,尤不能生存于现在的社会,所以行为必须锻练。行为锻练的步骤,大概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被动的遵从,二是自动的遵从,三是反省的自范。人当幼稚时期,对于社会的需要与行为底结果均茫然无知。顺着本能的要求自然活动,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此时的父母或保姆时时用命令鼓励或禁止其活动,儿童自己既无充分的经验,故常处于被动地位,遵从命令,至于此命令之内容却少能理会。及至年龄稍长,经验较多,对于各种活动底前途有相当的预知,不必事事依赖长者底命令,而能自己处理其动作;不过因经验与修养的关系还不能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教师或长者不能不设一定的规则,使他们底举动有所遵从,而他们此时的遵从,也不是盲目的服顺,自己能了解规则底意义而愿意遵守,所以称为自动的遵从。及至知识与经验都极充足,处己、对人、对事均能自立范围,有规则固然能明白其用意而切实遵守或觉其于理不合而提议修改,即无规则亦不至为非作乱,此时完全是用自己底理智范围自己的行为,所以称为反省的自范。

行为的锻炼虽然有上述的三种阶段,但训育底目的重在养成自决的行为,要养成学生自决的行为,第一要使他了解各种行为底内容;第二要使他有中心思想,为行为的规范;第三要有导率;第四要使环境能供给他行善去恶的机会。所以训育底要素,不是对于学生行为的消极制裁——虽然在必要时也不得不偶尔用之,乃是:(1)灌输其正当的知识,(2)设备适当的环境,(3)以身作则的人格感化。换句话说:训育是教师用人格力陶铸学生行为的教育活动。

Ⅱ.训育原则

六十六 训育目标

训育为达教育目的之一种方法,其目标也当随教育目的之变迁而变迁:例如清朝底教育以尊君尊孔为主旨,训育亦以尊君尊孔为言,民国初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训育亦特重国民道德。自“养成健全人格,发挥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宣布而后,训育亦无一定目标:有主张以“为个人造互助的社会,为社会造独创的个人”为训育目标者,有主张“以养成自动能力,维持公共秩序为训育主旨”者,但是否为切合国家需要的方案,却难断定。当此外患内忧交逼的中国,不得不希望教育救国,欲以教育为再造国家的工具,首先要使国民有爱国心,而爱国心之构成不是凭空而来,必得以本国文化优点为背景;爱国的活动亦非盲目的乱动,必以个人独立与遵守公共秩序为前提。所以今日中国多级学校训育的普遍目标可有下列三项:(1)养成个人独立能力,(2)遵守公共秩序,(3)为国家服务。

六十七 养成习惯

训育底目标定了,实现目标的方法是我们所当注意的。各种具体方法,当于下段详之,现在只述支配那些方法的重要原则。

心理学者常说人生是习惯的,竟谓人类底生活常为习惯所支配,此话实有至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活动,虽然极其复杂,但均能处置裕如,就是习惯底功用。倘若成人也像婴儿,饮食起居都要学习,不独不胜其烦,即欲生存亦且不能。习惯既成之后,在生活上固然使我们便利,且有保守性能使我们对于种种重大的牺牲,视若故常,而决然乐就。乡间吝佛的人平常供奉菩萨惯了,某处行香建醮不能参与固然悒悒不乐,倘有人毁谤仙佛,更要怒目相加,甚者实行驱斗,即有牺牲亦所不顾。现在日本人之对于天皇,罗马人之对于教主,有人侮辱毁谤,势必与之拼命;其他如各国人民对于其国旗见有加侮辱者亦莫不愤恨填胸,立思雪耻。这些举动,并非先天的特性,都是由教育养成的。谚语说“习惯为第二天性”,确能表示习惯底性质与力量。所以要学生能自立,固然要养成其相当的能力使他能不依赖人,而养成以依人为可耻的习惯更为必要。现在社会上之依人为生与依人作恶者并非无自立的能力,只因依人的习惯牢固不拔,不愿自立而已!其他如遵守公共秩序更属易为之事,只要有自治的习惯、知耻的意识,便不会无故为破坏秩序的事情。为国牺牲似乎是很难的事情;其实国民有爱国的习惯,实行起来并非难事:历史上为国丧生的事实随时可以寻出,从愚妇愚夫之以吝佛而丧生的事实看来,亦可为切实的证据。所以训育的第一原则是养成学生底良好习惯。

六十八 引起信仰

现在学校教职中之最为学生所深恶痛绝者莫过于管理员——此就普通情形说,亦有管理员极为学生所信赖者——管理员所以招怨之原因,一部分由于执行校规干涉学生越轨的行为,一方面则由于三十年来之新教育历史素不重视管理员,常随便以不能负教学责任者充任。人类底生活固大半为习惯支配,而习惯底决定与其谓为理智毋宁谓为感情底功用。因为习惯之所以成为习惯,必得反复练习,而某人对于某事之愿为反复的练习,必他对于此事有满足之感。所以感情的满足又以信仰为重要条件。讲到感情的满足,或者有人以为是迎合学生心理而利用其弱点,实则此种说法在理论上固然说不通,在事实上亦无效;因为利用学生弱点而迎合其心理虽也可以使他们有满足的感情,但只是一时的瞬感而已。他们智识稍进步能发见从前的错误,不独好感失去,而且有一种愤恨的反感相随。所以真欲引起学生信仰,要以人格力博得学生底好感。人格力底内容极复杂,最重要者是言行合一,富同情心,诚实公正诸事。倘若教育者能事事以身作则、律己以正、待人以诚,纵使主张不为学生所取,对于其行为亦有肃然起敬之好感,而无形之间受其影响。青年与儿童心性纯洁,感情热烈,倘使教育者之主张真系至公无私,不含其他自利的作用,决不会不为他们所不取。若果个人人格能博得学生底好感而引起其信仰,言语行动无形中为他们所模仿,即偶有误会而不为他们所信任,亦极容易解释。有些学校常因小事发生风潮致使职员无法处理,而素得学生信仰之教师,一言即可解决,亦事实上所常有。故教育者当以自求进步,努力修养,以引学生底信仰为训育中最重要的原则。

Ⅲ.训育方法

六十九 消极的方法

训练行为的方法可以分为消极、积极两类:消极的方法是防止不良动机或处理已成的错误行为,积极的则一方面启发其善良的动机,另一方面指导其向上。论效用自然积极的方法为大,但因事实上之需要亦不能尽废除消极的方法,不过运用时当特别注意不可以方法为目的而已。属于消极方面者有禁令、惩罚两项,属于积极方面者有诱导、发泄、移接、反省四项,兹分别述之。

1.禁令 学生因年龄与知识的种种关系,对于某种事物不能深切了解其利害,而该事物之本身又含有危险性——如临深渊或嫖赌之类——又不容他们去尝试,只有发命令禁止之。禁令底要点:(1)对照“当时此地之情形”,(2)命令者自己身体力行,(3)使学生明白禁令之用意。例如,某校直面有深渊,始可以发“不善游泳者不得入浴”,有妓馆始可以发“不得狭邪”的禁令,否则徒为多事。此禁令既经发布,教师须身体力行,否则不独为具文而已,反由此引起更不良的行为。禁令之目的虽在防止学生之尝试,但所以不许尝试之理由应明白宣示,否则将因怀疑而不遵行或更去尝试。

2.惩罚 惩罚有两种意义:一为自然的惩罚,一为人为的惩罚。无论做何事倘其结果不能如所预期,便会有不满足之感,这就是自然的惩罚,若某事不为法制或规则所许可而自由动作发生不良的结果,执行法规者予以处罚,叫作人为的惩罚。这里所说的惩罚是属于第二种,即学校为维持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幸福,有一定的规则为学生所当遵守,倘学生犯此规则,教师可按照规程予以惩罚,惩罚之目的,在予以不满足之感,使同样的动作不为反复的练习以成习惯,其要点有四:(1)注意学生个性,(2)注意行为底动机,(3)处罚的事项须能使学生了解其用意而自动改过,(4)处罚事项须有防止同一过失蔓延及于他人的功效。

七十 积极的方法

1.诱导法 即利用环境的刺激引起学生底善良动机与以身作则使学生受感化而时时向上的方法。此方法之目的在无形引导学生向上,故不持权威的命令,只重无形的陶化。其要点有六:(1)供给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优游其中,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功效;(2)了解学生个性,予以适当之辅助;(3)用文艺的教材陶冶其感情,使其行为纯洁;(4)以贤哲言行示范养成其道德的情操;(5)注意善良行为之奖励以养成见善乐为之习惯;(6)遇事以身作则,使学生无形受陶冶而自然向上。

2.发泄法 人生而好动,儿童与青年尤甚。此时只可因势利导使其为正当的动作,决不可压抑使之不动而使其潜意识寻求不正当的路向去发泄。例如,儿童因好动而常有破坏用具的事情,教师与父母决不可因其好破坏而禁居室中,应当设法引导使之为有益的游戏以发舒其剩余势力。倘若不让他们为适当的发舒,在禁令有效的时期中固然俯首帖耳不为他事,禁令一旦失效,即无所不为。发泄法底目的在使学生于自由活动之中求得控制经验的方法,养成勇于为善的习惯,故课外活动的指导,在训育中极其重要。此方法之要点有四:(1)组织各种课外活动训练学生团体生活;(2)教师参加团体活动,自为团体中之一分子,以祛除师生隔阂;(3)不滥用威权使学生自己所感不如意的事情,可自由向教师申述;(4)考察各个学生所处的境遇,用适当方法调剂其苦乐使之向外发泄。

3.移接法 人类底本能虽无所谓善恶,但有些性向若无适当的训练,便足为人群之害。例如,争斗本是一种本能,若不加训练则将流于勇于私斗,于社会秩序很有妨害。教育者对此性向,并不必用消极的方法抑制它,最好以服务国家为国牺牲的事实去训练他,养成其为公仗义的精神。移接法的目的在将原始的性向用积极的方法,提高其效用,其要点有三:(1)利用环境底刺激为改变性向的工具,故宜特别注意于学校底设备;(2)注意学生休闲活动随时加以指导,减少其与不良境遇接触的机会;(3)参加实际活动,养成学生为公服务的精神。

4.反省法 规则虽有规范行为普遍的性质,为一般人所当遵守,但终是外部的势力,不易支配内心的活动。学生当青年期,自我扩张,自尊与好奇心极为发达,往往故为偏激的主张以自矜。教师若用命令或规则规正之,他们不但轻视而已,甚且为激烈之反抗。故中等学校的训育问题常多于小学校而且不易处置。此时训育上最要的方法为养成其自律的习惯,即使学生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而时时改过迁善。反省法之要点有五:(1)引起学生信仰,使语言易于入耳;(2)指正学生错误须平情度理,剀切开导,使自知其非;(3)时时灌输其关于修养之知识,使其行为有所取法;(4)利用事物之对比养成其分析的习惯,使反省有据;(5)利用团体活动养成自治能力。

Ⅳ.训育现况

七十一 训育现状一般

训育为中国改行新教育后的新名词,因革改时将训育与管理混为一事,及五四后议会式的学生自治会理论风行一世的两种原因,现在学校中训育状况有两种很相反的极端现象,即(1)严格压抑,(2)极端放任。

中国历史上常以君师并称,所以师严道尊的观念深入人心。科举时代,私塾教师对于学生之威严,几如监狱者之于囚犯。改行新教育制度以后,形式上虽然有所更改,实际上从前之任管理员者,大多不明教育原理,仍本其师严道尊的遗意,以发现学生短处,干涉学生行动为职志。学生被视为机械,一言一动,均须得管理者之许可。在表面上学生对于校规,几无不奉行唯严,对于教职员之命令,无不马首是瞻,但实际上则压抑愈甚者,其被压的意志向外发舒的要求愈切,结果在校内固然暗中作了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出校更少特立独行之士而为不良社会所沦胥。这种现象内地学校之大部分与自显校规严肃的学校常有之。

自五四学生运动偶然成功之后,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陡增,不健全的舆论更提倡所谓“学生自治会犹议会,学校行政人员犹政府官吏”的理论以鼓荡之,近年“阶级争斗”之说盛行,更有利用青年弱点倡学生与教师为对等阶级互相争斗者。于是学生底声势更增,几于社会国家世界上之一切事情,均可由在校学生处理之,学校底风潮更层见迭出。主持教育者因政局之变换而任免,贤者固难久于其事,不肖者亦可因缘为奸,学生无良师指导,顺其本性之冲动与外力之鼓荡更可踰越常规,为所欲为,教师畏其凶焰,惟以无事相安,放任自不待言。放任过度,社会责难群起,教育者更有假军警力量以整顿学风以期博得同情。此种现象,都市学校之一部分与自号开明之学校常有之。总之,现在的师生,就一般情形言,不仅是路人而已,直是敌人,与训育本义相去甚远。

七十二 今后的方针

上述两种现象固然是极端的表征,其中亦有师生感情融洽,校风优美的学校,我们不能不说是训育之功。以全国之大,这种事实自然是常有的,不过就我平日观察所及,有训育可言的多是小学。因为小学校之教学与训导,大概由教师担任,不像中等学校教师不负指导学生行为的责任。中等学校这种二元观(知与行截而为二,即教师专负知识灌输的责任,管理员或训育员专负指导行为之责)的教育方法固然不合理,而各级学校之训育无重心,尤为教育上的最大问题。所以今后的训育方针:第一,当注意的是训育目标,即全国学校想把全国学生训练成为一种什么人,各级各个学校要把各校学生训练成为一种什么人要先立标的,目标定了,再照着拟订具体的方法去实施;第二,当打破知行对立的二元观:因为知与行这不是一事底两面,决不能截为两途,则训育的责任,应由教师担任,不当另设专管学生行为的人员;第三,要设法减除外部不正当的诱因。教育诚然是有效的,可以改造国家,改造人性,然而环境底影响却可以减少教育底效力。例如,教育者指导学生组织自治会,训练其自治能力,舆论日日鼓吹他们治校,你底力量再大一点,也不能不受其影响而使多年与多人的训练基础发生动摇。教育者对此,只有不避险阻,尽力陈言,改造舆论;第四,当注意教师底修养,训育原是教师用人格力陶铸学生行为的教育活动,应首先使自己有能陶铸的资格然后方可收效。

训育问题不只是训育的本身而已,实是教育宗旨问题,我们应进一步努力!

Ⅴ.撮要

1.训育是教育者用人格力陶铸学生行为的教育活动,中国往时教学与训育不分,变法而后,始有训育的名词,但实际上大半为消极的管理。

2.训育的普遍目标有三:(1)养成个人独立能力,(2)遵守公共秩序,(3)为国家服务。

3.实施训育的普遍原则为养成习惯与引起信仰;二者均当注意感情陶冶与人格影响。

4.训育方法分消极、积极两类:消极的方法有禁令、惩罚两项,积极的方法有诱导、发泄、移接、反省四项。

5.现在的教育状况不流于严格压抑,便流于极端放任;前者由于历史之师严道尊及初办学校不明训育真义所构成,后者为五四后学生偶然成功与社会上不健全的舆论所激成。

6.今后训育方针当注意四事:(1)厘订训育目标,(2)打破知行对立的二元观念,(3)减除外部不正当之诱因,(4)教师修养。

Ⅵ.名词释义

伦理学 英文为Ethics,专论道德的学问。

自由意志 此处指伦理学上的自由意志,意谓对于一事之思虑抉择等活动均由己意决定,不受外部的干涉。

潜意识 变态心理学之名词,英文为Subconsciousness,即被压抑不能发舒而潜藏于心意之下的意识。

剩余势力 心理学名词,英文为Surplus energy,即维持生活以外的多余势力。

Ⅶ.问题

1.什么是训育?其特质如何?

2.何谓人格感化?其方法如何?

3.普遍的训育目标有几?还有应当加入的目标吗?理由何在?

4.人生何以常为习惯所支配?养成习惯的方法如何?

5.你生平最信仰何人?试将信仰的原因分析之。

6.惩罚与褒赏的效力在训育上的价值如何?何种情形当用惩罚,何种情形当用褒赏,试举例说明之。

7.述你在小学时对于教师的感情,与中学时比较之。

8.中国训育现状,何以有两种不良的极端现象?用何法改进?

Ⅷ.参考书

1.陈启天:《中学训练问题》(中华书局)

2.周天冲:《中小学训育问题》(同上)

3.元尚仁:《德育原理》(同上)

4.《中等教育》第三卷第二期(商务印书馆)

5.舒新城:《一个改革学生自治的具体方案》(《舒新城教育丛稿第一集》,中华书局)

6.Perry: Discipline as a School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