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章已论《系辞传》出于孔子以后儒家之手,虽不能定何者确为孔子之言,然其中实含有孔子晚年思想。《易》之传最古,若以哲学论之,则吾国之哲学不可不首求之于《易》。故今因《系辞传》而考孔子之世界观,亦得因以略明古代哲学之原焉。《易》立天地、日月、雷风、山泽之变,以明万事。盖观宇宙之象,而求之于经验焉。《系辞》曰: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上传》)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下传》)
天文地理是宇宙之全象,观此全象,而以合理(Bational)之法释之,乃立一种之世界观。故曰: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上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同上)
然《系辞传》中之世界观果何如者?凡经验之方法,其始观察之也,必先交积众材。故因于宇宙一切全象而求之,则得天、地、人三道。故曰: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下传》)
于是又以天地之道为人道之准,故曰:
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上传》)
《说卦传》又由天、地、人三道而分属六性,曰: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说卦传》之说以天、地、人三道兼属有阴、阳、刚、柔、仁、义六性,此《系辞》中所未言。自曾子始亟称仁义,故《说卦传》疑出于曾子之门人,视《系辞传》稍晚也。《系辞》仅明阴、阳二元,故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上传》)
阳者,积极之原理;阴者,消极之原理;所谓消息是也。合天、地、人三道,有阴、阳二原理消息其间而成变化,变化则谓之“易”。故曰: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同上)
易有变易、不易、容易三义,其义所以不止于变易者,以变则有生,生则久,其相流转而无穷也。故易之行,尤莫大于生。《系辞》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下传》)
生生之谓易。(《上传》)
然则宇宙之根本原理不在于静,而在于动。动为生因,动之所本则名太极。故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同上)
《系辞》之世界观,盖主一元,太极是也。太极动而生阴阳,则又迄有二元论于其中矣。至于研究之法,则重在经验,而不涉于认识论。又以合理为归,而不取神秘之说。是孔子晚年世界观之大略也。《大戴记·哀公问于孔子》篇有足与此相证者:
公曰:“敢问君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也,是天道也。无为物成,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此谓天道恒动不已,故与《系辞》之言合也。惟老子之世界观亦主一元,而尚其静不尚其动,异于孔子。老子常言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即无极之义也。又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然则老子之世界观主于消极,主于静,与孔子之世界观主于积极,主于动者,固有所不同也。宋周敦颐始取道家与儒家之说而调和之,曰:
无极而太极。(《太极图说》)
是取孔、老二家之世界观,折而衷之,以动静互相为根,而立道德之根本原理。然《太极图说》之言主静,《通书》之言无欲,犹有偏于道家之嫌。故清之学者多以太极图为出于道家也。
孔子以经验为主,以合理立说。子思最善述其志。故《中庸》以至诚为宇宙及人间之根本原理,由至诚之概念而演绎诸种之属性。其言曰: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至诚即根本原理也,博厚、高明、悠久,其属性也。此实近于哲学上合理主义之说矣。合理之论至宋而盛,邵康节益以数理阐明之。其世界观以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为四原理,上推宇宙,而下合人事,皆统之于数。其论历史曰:
仲尼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观物内篇五》)
此可谓以合理主义而推之者矣。康节尤非神秘说,益为其属于合理派之证: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而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口不可得而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观物内篇二》)
至于老子,则取神秘主义,其言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谓道德美恶,皆若不可知。是可想见其不取合理主义而取神秘主义也,是儒道二教之所以根本不同也。
又,孔子之世界观不涉于认识论,取义甚质朴,但明征其实体而已。老子则稍有认识论之端绪焉,其言曰: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中国古代哲学,孔、老二派是其大宗,故因孔子之世界观而粗叙其同异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