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所暴露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助长了英、法、俄、日等列强侵略中国及其邻邦的野心。朝鲜和中国东北,由于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更加成为中法战争后十年间列强争夺的焦点。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的日本,经过精心准备,终于在1894年(光绪二十年)挑起了侵略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
列强角逐东北亚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到九十年代,这一过渡已日趋完成。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是同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紧密联系着的。到这个时期,在亚洲,只有中国、朝鲜、波斯、土耳其等,还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争夺这些半独立国的斗争一定会特别尖锐起来。” 因此,帝国主义列强围绕着中国这块肥肉,在东北亚展开了一系列的角逐。争夺朝鲜,就是其中的一个中心环节。
中朝两国是唇齿相依的亲密邻邦,有悠久的传统关系。早在六十年代,法、日、俄、美等国的侵略势力,就曾相继闯入朝鲜,进行试探。之后,各国陆续在朝鲜取得了立足点,并且进行激烈的争夺。其中尤以后起的俄、日两国最为疯狂。俄国自从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领土之后,就处心积虑地继续向南扩张,以攫取不冻港,进而把朝鲜和中国东北纳入它的势力范围。1869年,俄国曾经派出军舰侵入朝鲜沿海,以后又要求朝鲜开放东部港口。1884年7月至1885年3月间,俄国诱胁朝鲜政府商定一项协议,规定俄国派出军官训练朝鲜军队;俄国军舰有权进泊朝鲜任何港口,并且将长期使用永兴湾元山港。
俄国控制朝鲜的这一阴谋,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早就把防止俄国南侵作为一项重要决策的英国,担心东亚的均势将被打破。恰好在1885年春,英、俄两国因争夺阿富汗而剑拔弩张。于是,英国海军在这一年4月占据了位于朝鲜南端海面的巨文岛,控制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通道对马海峡。两国在东北亚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俄国一面继续往东亚地区集结兵力;一面施展外交手腕,逼迫清政府向英国抗议。后来,由于俄国感到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力量不足,才变换手法:一面在外交上支持日本对朝鲜、中国的政策,伺机从中渔利;一面积极着手修筑西伯利亚铁路,扩充在东亚的军事力量。
美国也反对沙俄对朝鲜的控制,因为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它也把势力伸入东北亚地区。1882年5月,美国在清朝政府的帮助下,成为西方第一个与朝鲜订约的国家。这项条约和1876年的日、朝《江华条约》,就使朝鲜“被置于惊涛骇浪的阴谋诡计之中”。 美国迅速扩大了在朝鲜的影响,而且应邀决定派遣军事教官训练朝鲜军队。但是,这个权利还来不及付诸实现,就被俄国所攫取,所以美国站在日本一边,支持日本的侵朝政策,以便同俄国抗衡。
法、德两国的意图,与美国也有相似之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德总以种种形式暗示倾向日本。连日本政府外相陆奥宗光也承认,直至1895年3月,它们对日本的态度总算是友好的。
日本的大陆政策
列强中,日本是俄国在东亚的一个强硬对手。与朝鲜一水之隔的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就一直把朝鲜和中国东北作为扩张的首要目标。明治初年,日本统治者就制定了所谓“大陆政策”,也是所谓“明治遗策”:“为了征服中国,我们必先征服‘满蒙’;为了征服世界,我们必先征服中国。” 明治政府为了实现这个狂妄的野心,不断向朝鲜和中国扩张。1872年,日本擅自宣布琉球为“内藩”,七年后又强行改为冲绳县。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攫取了免税贸易和治外法权。
1878年12月,日本撤销了受内阁统辖的“参谋局”,代之以不受内阁控制而只从属天皇的最高军令机关“参谋本部”。参谋本部之所以独立,是因为日本已经下决心要同中国和朝鲜开战。它随即派出间谍到中国一些重要地区,搜集情报。1880年出版了以所搜集的情报编成的《邻邦兵备略》六册,鼓吹以打败清政府为主要目标而扩充军备。从这一年开始,日本政府又相继迫使朝鲜政府同意它在军事要地元山和仁川,设置类似西方列强在华的租界那样的“特别居留地”,并且由日本军官着手训练一支军队。
日本在朝鲜不断扩张政治、经济势力,掠夺财富,践踏主权的蛮横政策,激化了朝鲜官民的反日情绪,加剧了朝鲜封建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斗争,终于导致了“壬午兵变”。1882年7月23日,汉城一些军民袭击日本公使馆,杀了日本军事教官。8月,日本以武力胁迫朝鲜政府缔结《济物浦条约》和《修好条规续约》,攫取了在朝鲜的驻兵权。这是日本侵略军入侵大陆的第一步,也是以后干涉朝鲜内政的后盾。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朝鲜亲日的金玉均、朴泳孝等人,在日本支持下,于12月4日发动政变。驻朝鲜的日本公使竹添,公然率领驻汉城的日军闯入王宫,支持金玉均等人宣布“独立”。这就是“甲申政变”。驻在朝鲜的清朝军队接受朝鲜官员请求,与朝鲜臣民协同击退日军,粉碎了政变。
日本政府为了解决由于政变失利形成的危急形势,1885年9月与朝鲜政府签订《汉城条约》,朝鲜被迫赔款、惩“凶”,和负责重建被焚的日本使馆等。接着,日本政府又派遣伊藤博文等人到中国,同李鸿章谈判,缔结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其中规定,如有重大事件,两国对朝鲜有同等的派兵权。日本政府轻易地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特权,这就为后来大规模进兵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从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政府加紧扩军备战。1887年,参谋本部拟定《征讨清国策》,计划攻占北京和长江下游的战略要地,吞并从辽东半岛到台湾的沿海地区和岛屿,以及长江下游两岸地带;肢解其余国土,使之成为日本的几个附属国。到1893年,日本基本上完成了侵略中、朝的战争准备。在军备上,陆军的现役和后备役共达二十万人,现有的装备和储备的弹药,也足够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海军拥有包括松岛号等三艘大型装甲舰和巡洋舰等舰船,共六万多吨位。在军事制度上,日本宪法明确规定,统帅权独立于内阁之外,更有利于军部控制全国一切力量,以发动对外战争。1893年5月,制定了海军军令部条例,并决定成立战时大本营,为具体筹划和指挥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做好了准备。
早在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国会所作的施政方针演说中,公然提出了“大陆是日本生命线”的侵略理论。他把所谓“守卫主权线”和“保卫利益线”作为日本“国家独立自卫”的基本方针。这一侵略理论提出后,日本的“大陆政策”就进一步具体化了。随后,以煽动向大陆扩张为职志的军国主义团体,如东邦协会、东洋俱乐部、殖民协会等,竞相成立。日本出现了一个向大陆扩张的狂热时期。
至此,日本政府发动一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只是时机问题了。
战争始末
1894年1月,朝鲜爆发了“东学道”(又称“东学党”)起义,起义者提出“济世安民”“逐灭倭夷”“尽灭权贵”等口号,斗争迅速席卷全罗、忠清、庆尚三个道。日本侵略者认为这是一次出兵朝鲜、挑起战争的天赐良机,指派驻朝使馆武官和参谋本部的情报官员,到实地收集情报,为出兵进行准备。
这时,日本驻朝鲜的使馆官员,估计朝鲜政府无力把农民起义镇压下去,必将要求清政府派兵,因而接连建议日本政府,尽快做好出兵准备。5月30日,参谋本部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6月1日和2日,日本驻朝鲜代理公使一再向清政府驻朝鲜的代表袁世凯探询,诱使中国迅速出兵朝鲜,以便作为日本出兵朝鲜的借口。当时清朝掌握外交和军事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不识日本的诡计,在接到朝鲜政府的正式请求后,于6月4日决定出兵,并于7日行文通知日本政府。9日至12日,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和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领淮军二千多人,陆续进驻离汉城七十多公里的牙山地区。
6月2日,日本政府已获知朝鲜向中国请求援兵的消息,在内阁会议上立即对今后派兵朝鲜的问题作出秘密决议。在策略上,日本力求“尽可能的居于被动地位,事事使清国成为主动者” ,并避免第三国介入。当夜,又具体拟定由七千人组成一个混成旅团先行。6月5日,大本营正式设立。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到可在朝鲜采取任何断然措施的训令,立即率领四百名海军陆战队和二十名警卫,乘军舰返任,于9日在仁川登陆。10日强行进驻汉城,扼守险要,构筑工事。到16日,进入朝鲜的日军已有五千人,进泊朝鲜港口的日舰也有十艘。
日军进入朝鲜已占优势,中国国内舆论和驻朝将领纷纷要求清政府增兵备战,遏制日本的侵略。光绪皇帝和他的师傅、户部尚书翁同龢等,支持这些正义要求。但是,掌握着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为了自己晚年的安逸和享乐,却想维持“太平”局面。这一年恰好是她六十岁,不愿意自己的“万寿庆典”受到扰乱,力求用妥协退让来早日结束这场冲突。李鸿章则要保存淮军的实力,守住北洋地盘,也想迅速和解。因此,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一味避战求和。在军事上,他们非但不急整军备,反而压制主战者的要求,致使驻扎牙山的清朝军队孤悬一地,让日本在朝鲜先占一着。在外交上,他们又忙于向英、俄、美等国申诉乞情,把解决战争危机的希望,寄托于列强的干涉上。
日本政府充分利用清政府的求和方针与列强的“调停”,从容地做好了军事部署。7月23日,驻汉城的日军击败反抗的朝鲜军队,占领王宫后,组织了傀儡政权。7月24日,这个傀儡政权向中国宣战,宣布废除与中国的一切条约。还“委托日本将驻扎在牙山的中国军队,驱逐出境”。 日本联合舰队,也在此时奉命直航朝鲜西海岸。25日上午,日本军舰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护航舰只和运兵船,正式发动了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历时八个多月,可分为三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 从7月25日到10月中旬,主要战役有丰岛海战,牙山、成欢之战,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主要战场在黄海海面和朝鲜境内。
日本侵略军步步进逼时,光绪皇帝连下命令,要李鸿章立即向朝鲜增兵。李鸿章迫于朝野舆论的压力,只得增派援军入朝。援军分陆、海两路进发。陆路方面,从7月中旬开始,先后派遣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升阿等,率军共二十九营赴朝。海路方面,以重金雇用高升号等三艘英国商船,运兵二千余名,在济远、广乙、操江等兵舰护送下,于7月21日、23日由大沽出发,增援牙山守军。
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
日本军部事先探知高升号等运兵船出发的情报,即命令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伺候。25日上午七时许,日舰在丰岛海面发现护航的中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发起突然袭击。日舰以其占绝对优势的速射炮,向中国军舰倾泻炮弹。木质炮舰广乙号的官兵,在管带林国祥率领下,奋勇抵抗,受重伤后搁浅焚毁。济远号管带方伯谦临阵怯战,下令鼓轮飞逃,帮带沈寿昌和水手王国成、李仕茂等官兵奋力作战,操尾炮还击日舰,重创日舰吉野号。这时,满载清军的高升号在木质炮舰操江号护航下,驶临战区。日舰浪速号前来逼高升号投降,船上官兵坚决拒绝,以步枪抗击日舰。中午时分,高升号被击沉,操江号被俘,清军官兵七百多人殉难。
在朝鲜国土上,7月29日,日本侵略军又进犯成欢,聂士成率部奋勇抵抗,因众寡悬殊,败退公州。随即追上闻风先逃的叶志超部,合军北走。叶志超恐与日军遭遇,率部绕道汉城东面往平壤方向狂奔一千多里。“‘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四脚脱如飞,还恐被追攫。” 李鸿章器重的淮军老将叶志超,原来是这样一个临敌善逃的“长脚将军”。
8月1日,中日两国互相宣战。可是,清政府并没有制定出一项作战的具体方针和策略,只是消极应战。由于李鸿章“志存和局,致诸将观望不前”。 陆续增援的卫汝贵等四路清军,迟至8月上旬才进驻平壤。8月下旬叶志超部也到达平壤。各路清军共约二万人。谎报牙山一役告捷而获得重赏的逃将叶志超,被任命为各路清军的总指挥。他没有利用险要地形认真布防,保卫平壤,甚至连军纪也不能加以约束。卫汝贵所率的盛军,来到朝鲜后纪律极差,使朝鲜人民大失所望。清军两万人在平壤坐以待敌。8月14日,日军大本营组成以山县有朋为司令官的第一军,大举入侵。9月,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率部两万人,分数路包围平壤。由于朝鲜人民的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平壤之际,除干粮以外,无所得食,以一匙之盐供数日。” 所带弹药也不能应付几天的激战。但叶志超等人却没有主动出击迎战,尽失战机。
9月15日晨,分四路包圈平壤的日军发起总攻。守卫平壤东门和大同江左岸的马玉昆部,守卫西南门的卫汝贵部,都曾击退来犯的日军。在北路,两支队日军以开花大炮夹轰清军阵地。左宝贵率部在城北山地与敌激战失利,遂入城坚守玄武门。这时,叶志超恐退路被切断,想弃城再逃。左宝贵立即派亲兵监视,反对逃跑,自己登城指挥,身负数伤后仍高呼杀敌。广大将士拼死奋战。不幸左宝贵中炮牺牲,部将数名也阵亡。玄武门陷落。在此紧急关头,叶志超却一面让部将在城头竖起白旗,意求停战;一面下令各部迅速撤退。当晚,他率将士弃城逃跑。
平壤丢失后,叶志超率军仓皇渡鸭绿江,溃退国境。整个朝鲜半岛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接着,日军就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平壤战役后第二天,日本联合舰队又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袭击清朝北洋舰队,发动了黄海大战。9月17日上午,北洋舰队完成护送任务后,在提督丁汝昌率领下正准备向旅顺基地返航。日本联合舰队在司令官、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下,以美国旗伪装,驶向北洋舰队。中午时分,日舰突然改挂日本旗,成一字队形鱼贯进袭。丁汝昌立即率舰迎敌。当时,北洋舰队舰只和鱼雷艇共十四艘,日舰有十二艘。在总排水量、时速和炮火装备等方面,日舰略胜一筹。开战时,北洋舰队形成杂乱的半月形。日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避开北洋舰队居中的定远、镇远两主力舰,快速从左面插入北洋舰队背后两阵角之间,以速射炮猛烈轰击,使北洋舰队队形混乱,陷于被动。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故伎重演,临阵逃跑,且于慌乱中撞伤扬威号,致使扬威号被敌炮击沉。
除方伯谦等少数败类外,北洋舰队大部分官兵都能坚守岗位,奋勇抗敌。提督丁汝昌在开战时即负伤,仍忍痛督战;旗舰定远号官兵一面扑灭军舰中炮引起的烈火,一面操纵重炮轰击敌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沉着机智,果敢巧妙地指挥战斗。该舰被敌舰击中,舰体倾斜,全体官兵仍继续浴血奋战。不久,弹药用尽。这时,恰与日舰吉野号相遇。邓世昌下令全速直冲迎面而来的日舰吉野号,决心撞沉敌舰。不幸途中被鱼雷命中而沉没,官兵二百五十多人壮烈殉难。经远号中炮起火,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仍坚持战斗,直至牺牲。镇远号全体官兵在管带林泰曾率领下,奋力冲击,以重炮击中敌旗舰松岛号,致其弹药库起火爆炸,死伤一百多人。来远号中炮起火后,仍配合左翼诸舰向日舰赤城号突进,四次击中该舰,毙其舰长以下多人。其他如超勇号、靖远号等舰的官兵,都能不畏强暴,坚持抗敌。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和该舰成员
双方激战到傍晚,以日舰首先撤离战场而结束。这场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军舰,死伤管带以下千余官兵;日本舰队的松岛、赤城、吉野、比睿和西京丸受重伤,死伤舰长以下六百余官兵。在这场经历五个多小时的海战中,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临危不惧,勇猛抗敌,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忱,他们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但是,李鸿章却故意夸大损失,坚持避战,竟下令舰队余部都开进威海卫,不准出海作战。
战争的第二阶段 从10月下旬日军侵入中国境内,到1895年2月中旬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覆没。
10月24日,陆、海两路日军同时向辽东进攻。陆路方面,由山县有朋指挥第一军渡过鸭绿江。当时,防守沿江的清军有四万人,但诸军自平壤溃退后多丧胆,闻警即逃。25日,日军进犯中、朝交通重镇九连城东北的虎耳山,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所部奋起抗击,屡败日军,但因孤军无援,终于败退。26日,九连城、安东(今丹东)相继失陷。随后,日军侵占了凤凰城、长甸、宽甸、岫岩。仅二十多天,东边道几乎全境沦陷。接着,占据东边道的日军,分东、西两路直入辽东腹地,占据海城,直逼辽阳。
海路方面,以陆军大臣大山岩为司令的第二军分乘三十多只船,在金州(今金县)东北的花园口登陆,直扑大连北面的重镇金州,南攻辽东半岛。11月初,金州告急,旅顺守将、正定镇总兵徐邦道率所部前往抗敌。大连守将赵怀业却忙于在大连湾督促兵勇搬运行李什物,准备逃跑。徐邦道率部孤军与敌鏖战两天,伤亡过重,率残部退回旅顺。7日,赵怀业毫不抵抗,日军兵不血刃地占据了大连这一重要港口。日军在这里休整十天,然后集中力量进犯旅顺。18日,由大山岩指挥的日军,从后路进攻旅顺,联合舰队则布列于旅顺海域,佯攻正面。在日军来犯的关键时刻,身为守军统帅的龚照玙,在前一日已乘鱼雷艇逃往烟台,其余守将也忙于掳掠财物,争夺船只,伺机溜走。只有徐邦道部孤军苦战,在旅顺以北土城子包围敌军步、骑各一中队,毙敌军官兵近百名。21日,日军以大炮猛轰旅顺,分数路发起总攻,徐邦道孤军失利。22日,日军攻陷旅顺。
旅顺一役,日军付出了大约三百人(其中将校十四人)的代价,才占据这座要塞。旅顺、大连是李鸿章经营了十六年,花了几千万两银子建成的海军要塞。日军侵占旅顺后,进行了连续几天的血腥大屠杀。据英国的齐·伊·胡兰德在《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法》中说:从日军占领旅顺的“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幼童”。就连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也承认“旅顺事件,虽无传说之甚,可能有若干无谓的杀戮。”
日本侵略军炮轰旅顺(1894年11月21日)
日本侵略者在旅顺屠杀中国军民
当旅顺危急时,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官兵要求全力赴援,李鸿章却下令舰队坐守威海卫,不准出击。1895年1月下旬,日军以舰艇从正面封锁威海卫港口,两万人在东南面的荣成湾登陆,从背面包抄。到2月2日,南北邦炮台相继沦陷,威海卫失守。
港内舰队已处于腹背受敌的绝境,丁汝昌仍积极组织反攻。驻守刘公岛的海陆军叶祖珪、杨用霖、张文宣等爱国将士,也临危不惧,竭力防守,与日军炮战十多天,击沉敌舰艇共七艘。在这十多天的战斗中,日军利用港口炮台猛轰困守港内的北洋舰队,从海面封锁港口的日舰,也不断发起攻击。定远、来远、威远、靖远诸舰先后沉没,鱼雷艇突围时全部被俘。在这关键时刻,牛昶炳等少数没有民族气节的将领,勾结洋员煽动兵勇、水手哗变,逼丁汝昌降敌。作为统领舰队的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在这次反侵略战斗中,拒绝投降,下令沉舰或以铁甲舰猛撞敌舰以突围。当这个作殊死一战的命令遭到反对后,11日,处于气愤而又绝望之中的丁汝昌,服毒殉职了。12日,牛昶炳与洋员浩威等人托名丁汝昌,向敌人投降。日军占据了刘公岛,掠去十一艘舰只及其他军械,北洋海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战争的第三阶段 威海卫失守后,战争进入最后的一个阶段。
日本侵略军破坏威海卫清军炮台
还在1894年秋,清政府担心淮军不可恃,决定起用湘军,令湘军将领魏光焘、陈湜、李光久等,率军北援。随即任命两江总督刘坤一督办东征军务,以湖南巡抚吴大澂、淮军主将宋庆为帮办,统率湘军和在前线的淮军共六万余人,援辽作战。刘坤一是没有鸦片刺激就提不起精神的人,一日之内只有几小时能勉强起坐办事。受命出师后,拖延一个多月,仍然驻节天津,前线六万多清军漫无布置。在第三阶段的作战中,虽然有些将士尚能搏击沙场,但是败局却已无法扭转了。
2月28日至3月上旬,日军又相继攻占牛庄、营口和田庄台,不到十天功夫,辽东战场六万清军全面溃败。辽东半岛被日军控制,京津震惊。慈禧太后急忙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马关条约》
经过八个月的战争,日军虽在战场上取得多次胜利,但侵略军所到之处,中、朝两国人民拿起所能得到的武器,展开英勇卓绝的斗争。
在朝鲜,以金奉准为首的一批东学道成员,重振农民军,准备北进以配合清军抗日。1894年秋,忠州、清风附近的农民军总数超过二万,武器精锐,粮食充实。这一年冬天,农民军在首府公州附近与日军血战。1895年反日的义兵运动又在各地兴起,不断地消耗日军的力量。
在中国,日军攻城略地、烧杀淫掠的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辽东各族人民的无比愤恨。广大农民、猎户、矿工和爱国士绅,纷纷拿起武器,组织民团,打击日军。在辽阳、凤城、摩天岭附近,各村堡习练战征。岫岩的桂花岭,连村数十,自练乡团,经常抗堵日军。在辽阳、凤城及其邻近数县,估计有武装群众三十万人。猎户李樾、徐万润等自带猎户义民二千人,赴前线配合清兵作战。吉林夹皮沟金矿流民首领韩登举,率三千武装队伍赴辽抗日,战于凤城、海城、辽阳一带,冲锋陷阵,愈战愈勇,日军闻而生畏。宽甸、长甸的群众陆续组织了十个民团,展开武装斗争。1895年2月,各路武装民众会集成军,进攻宽甸守敌,经过激烈战斗,歼敌近百人,收复县城。接着,他们又乘胜包围并击溃长甸守敌,于3月1日收复长甸县城。日军陷入民众斗争的包围之中。
经过这八个月的战争,日本的兵力、财力和武器大量消耗;国际关系上,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也在激化,内外形势已经不允许继续交战,因此日本政府也急于结束战争。在清政府方面,则始终未放弃求和活动。
1894年9月下旬,总理衙门央求英国政府倡议由英、俄、美、德、法五国联合调停,只是列强各怀鬼胎,都想乘机扩大本国在东亚的势力,联合调停很快就告吹。11月中旬,清政府又改求美国政府独自居间调停。在战场上得逞的日本,当时正沉醉在军国主义的狂热中。为了从中国夺取最大限度地侵略利益,以满足军国主义势力的无穷欲望,日本政府决定在军事上彻底击溃集结在东北的清军主力,在外交上以羞辱中国使臣的方式,尽量使清政府在国际上丢脸。
1895年1月,清政府和谈代表、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及其随员,到达日本。2月初,他们在广岛同日本代表、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会面。日本按照预谋,借口所谓张、邵的代表“委任权”不完全,拒绝谈判,并以强迫手段把中国政府的代表驱逐出境。与此同时,日本又私下指名要恭亲王奕 或李鸿章,来担当议和使臣。
3月中旬,日军已击败了清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主力,占领辽东半岛和威海卫,清政府被迫按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本求和。3月14日,李鸿章由他儿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J.W.Foster)等人随同,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议和。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乞求为清朝“稍留体面”,而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则动辄以战争再起相要挟,肆意勒索。24日,暴徒小山丰太郎还以李鸿章为他们勒索的重要障碍,竟枪击李鸿章于回旅馆途中,伤其左眼下角。按照国际惯例,日本当局对作为外交代表的李鸿章受到伤害,负有严重责任。一些国家纷纷谴责日本政府。日本统治者很担心由此横生枝节,而使日本对中国的勒索“将陷于不得不大为让步的地步”。 然而,李鸿章等人却依旧卑躬屈节。据陆奥宗光回忆,当他来到李鸿章病榻前探望时,看到李鸿章尽管包扎伤口的纱布蒙住了一只眼睛,还眯起另一只眼睛,流露出十分高兴的神情与他攀谈,一再感谢日本方面的“厚待”,乞求尽早举行条约谈判。
李鸿章
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中日双方在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十一款,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其主要内容:(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实质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所属诸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3)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搭客装货,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5)日本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设立工厂,其产品得免征各项杂税,日本货物均可设栈寄存。
《马关条约》是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所谓“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二亿三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化。条约的割地规定,不但使中国失去大片战略要地,而且使中国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十九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
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春帆楼会议室
台岛擂战鼓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哗然。各阶层人民纷纷集会演说,作文写诗,编写唱词,愤怒谴责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投降派,声讨残暴贪婪的日本侵略者。全国立即掀起了反对割地赔款,要求继续抗战的浪潮。
这一年,正遇着全国会试,广东省举人康有为联络各省来北京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要求废约拒和、迁都、抗战。特别是台湾籍举人,联名上书抗议“弃地畀仇”,严正表示:“如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台地军民必能舍生忘死”,为反抗日本侵占台湾奋战到底。有人在上海《申报》上发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 的呼声。四川农民起义军发布檄文,传告天下,坚决反对割地赔款,要求兴师讨伐日本侵略者。
“城头蓬蓬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反对割台的斗争在台湾省更为激烈持久。还在割台之议刚开始时,台湾百姓就纷纷投军,立志抗敌,保卫家乡。要求投军杀敌者每日有成千数百,一时饷械不敷供给,许多人就设法自备。《马关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台北鸣锣罢市,群众涌进巡抚衙门,愤怒抗议清政府的卖国条约,并宣布饷银不准运出,台湾税收应全部留供抗击日本侵略军之用。台湾同胞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从台南到台北,抗日的武装义军遍布各地,比较著名的有吴汤兴、徐骧、姜绍祖、林崑冈、简成功父子等领导的队伍。他们与驻守台湾的清军刘永福部,是为时近五个月的反割台斗争的两支主力。
1895年5月20日,清政府无视台湾人民的愤怒呼声,仍派出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如期交割台湾,并令台湾文武官员迅速撤走、内渡。5月下旬,日本派出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率领的近卫师团,陆续向台湾进犯。5月底,悲壮的台湾保卫战揭开了序幕。
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武装斗争,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形势图(刘思源 绘)
第一阶段,从5月底到8月中旬,战场在台北地区,主要战役是新竹保卫战。
5月29日,侵台日军分别由海军大将桦山资纪和北白川能久指挥,相继在三貂角登陆,向基隆进犯。6月1日,基隆陷落。7日,日军侵占台北。在大敌当前的时刻,台湾巡抚唐景崧和官绅相继溜回厦门。坚守台湾的军民,又共举刘永福为首领,领导全台抗日武装斗争。
6月12日,日军近卫师团分东西两路猛扑南入台中的门户新竹县。刘永福派遣分统杨紫云率领新楚军,会同义军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驻守。他们分别在东路的大科崁和西路的大湖口,据险阻击日军,奋勇杀敌,人民也群起响应,“四面包裹,杀声连天” ,日军大佐樱井所带六十余人全部被歼。其余日军或者败退,或者驻守一地,不敢出战。双方相持十天,抗日武装终因粮械不济,被迫后撤。22日,新竹失陷。抗日武装的英勇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台湾同胞。台湾同胞都拿起鸟枪、大刀,甚至木炮、竹枪,四处出击。
7月中旬,杨紫云会同吴汤兴等义军,分三路大举反攻新竹日军。他们以猛烈的攻击,歼灭敌人步兵、骑兵各一队。在城东,他们与盘踞十八尖山的顽敌激战竟日。姜绍祖率部在枕头山,与敌战至弹尽而壮烈牺牲。其他各军也因得不到后援而败退。台北地区的抗战,历时一个多月,大小战斗共二十余次,有力地抑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凶焰。
第二阶段,从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战场在台中地区,主要战役是彰化保卫战。
台湾人民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
占据新竹的日军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又得到约二万日军的增援,即于8月中旬出新竹,分三路向南进逼。驻守头份等地的新楚军,在副将杨紫云的指挥下,拼死抗击。杨紫云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冲杀,最后壮烈牺牲。8月22日,日军猛攻大甲溪。黑旗军统领吴彭年率所部在岸边丛林中伏击,徐骧和黑旗军营官袁锦清由溪湾左右夹攻,日军纷纷落水。次日,日军再次进犯。袁锦清率精兵五十多人,冲入敌阵拼杀,全部战死。吴彭年、徐骧等退守彰化。大甲溪失守。日军进逼彰化。
8月26日开始,抗日武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彰化保卫战。彰化城外的八卦山,形势险要,是县城的天然屏障。吴彭年督率黑旗军精锐和各路军互相配合,据险布防。日军收买奸细引路,分兵绕道抄袭。27、28日,日军猛扑八卦山。守将李士炳、沈福山和汤人贵等率军在义军援助下坚守山顶,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日军以快炮猛烈轰击,守军诸将和吴汤兴先后英勇殉难。正在山下追敌的吴彭年,不顾生死成败,率领黑旗军三百余人回援,不幸身中数枪而阵亡。吴彭年原籍浙江余姚,任事广州。1895年春,正当台湾存亡的关头,他“见危授命,誓死不移”, 毅然东渡台湾,入刘永福军幕,协助批答公文。7月,前方告急,吴彭年主动请缨赴战。援苗栗,守大甲,最后为保卫祖国而捐躯。在这次战役中,日军精锐近卫师团伤亡一千多人,是侵台以来受打击最沉重的一次。
第三阶段,从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战场在台南地区,主要战役是嘉义、台南之战。
日军攻占彰化之后,又占领云林县。刘永福一面命王德标率部加强嘉义的防卫,一面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派遣分统杨泗洪率部与各支义军反攻云林、彰化。这时退守台南的徐骧,又招募了高山族义军七百多人。简成功、简精华父子和黄邦荣、林义成等招募了数千人,也接受刘永福指挥。8月底,杨泗洪和各支义军夜袭嘉义北面的大浦林,歼灭大部分守敌。杨泗洪受伤后仍奋勇追杀逃敌,终因伤重牺牲。刘永福命令肖三发接任。9月初,抗日武装收复云林后,继续挥军北上,进击日军。当地群众则利用溪多林密等自然条件,设陷阱、埋竹钉,截杀日军,致使敌人马队多陷于泥淖,人马死者甚多。日军只得逐渐收兵,龟缩彰化城内。
由于清政府阻断大陆人民对台湾抗战的支援,财源、枪弹和粮食都极为困难,斗争因此难以长期坚持下去。与此同时,日本却向彰化调来大批援军,重新从彰化出兵,复陷云林,进逼嘉义。黄邦荣、肖三发、王德标等合力抗御,击毙近卫师团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
10月11日,日军进攻嘉义,王德标联合林崑冈所率义军奋起迎战,以地雷阵炸死日军七百余人,又设伏兵拦击溃逃之敌。次日,日军以大炮轰塌城墙,涌入城内。年近五十的林崑冈率领弟子,手持双剑,挟渍水棉被以挡炮子,踊跃杀敌,视死如归。王德标、徐骧和简精华等与冲入城内之敌浴血巷战,重伤北白川能久。一个月后,北白川能久伤发毙命。抗日武装方面,继黄邦荣、肖三发牺牲之后,林崑冈、林义成和总兵柏正才等,也先后英勇献身。王德标、简精华退入山中。嘉义陷落。
嘉义失守时,徐骧退守台南北面二十公里的曾文溪。在台南地区登陆的日军,配合近卫师团从三面围攻台南。义军在众寡极其悬殊的危急形势下,毫不畏惧。徐骧中弹倒下,仍跃起高喊:“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率领英雄们杀向敌阵,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打狗港(今高雄市),侵略者受到刘永福之子率领的守军顽强抵抗,至15日才攻陷这个港口。随后侵台日军几个旅团合攻台南府。这时,台南城内已经弹尽粮绝。19日,刘永福乘船退回厦门。21日,台南失守。台湾省全境沦陷。
台湾军民反抗日本入侵台湾的战斗,从1895年5月到10月,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抗击了五万近代化日军,历经大小百余战。日本入侵台湾的主力近卫师团,有将近一半被消灭在台湾,被打死打伤近六千人,其中有一名中将、一名少将。
日军占领台南后,满以为大局已定,于11月下旬正式宣布“全台平定”。但是,台湾人民并未屈服。12月,林大北在宜兰发动起义,提出“驱逐倭奴,恢复中华”的战斗宗旨。此后,台湾同胞采取各种方式,与日本入侵者斗争了五十年。
台湾人民的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