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段玉裁撰。成书于乾隆四十年(1775)。五卷。包括《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凡五种。表一为全书总纲,表二分列十七部字之谐声偏旁,表三辨别古韵诸部分合远近,表四为《诗经》韵谱,表五为《群经》、《国语》、《楚辞》韵谱。六书文字按音分部,故名其书曰《六书音均表》。段氏分古韵为十七部,其精于江永十三部者,乃分江氏第二部为“支”、“脂”、“之”三部,分其第四部为“真”、“文”二部,分其第六部为“幽”、“宵”二部;入声分配亦有改变。段氏以为古同谐声者必同韵部,故其研求古韵,除据《诗经》群籍用韵材料而外,复以文字谐声参互较订,并用声旁统摄同部之字,以简驭繁,至为省便。又其阐发“古本音”、“古合韵”之说,辨识诗文押韵之必然与偶然;不以本音蔑合韵,不以合韵惑本音,是段氏超迈前人之处。所列古音十七部表,始于“之”而终于“歌”;部与部之远近疏密,则据合韵之理考定。与江永只以《广韵》韵目之先后排列,亦不可同日而语。段氏又特别提出“古无去声”与“古假借必同部”说,于文字音义研究颇多启发。分部虽未尽善,“真”部有入声尤自乱其例,其后王念孙、江有诰等皆别有论述以正其讹误。然其观点方法影响一代学人,其书不失为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其中讹错,段氏晚年或有所悟,但以书既刻板,无法追改。此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成于蜀,后又附刻于《说文解字注》后。1983年中华书局据《经韵楼丛书》本重印,周祖谟为撰前言并订正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