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 正 虚实

伍束而后阵定(1),阵定而后节制行,节制行后进止熟,进止熟而后奇正生(2),奇正生向屉变化不竭(3),惟变化不竭者,乃能致胜寸无(4)。《淮南子》曰:“奇正相应,若水、火、金、木之代为雌雄(5)。”斯言是矣。故静为躁奇(6),治为乱奇(7),饱为饥奇(8),佚为劳奇(9),而轻疾悍敢(10),若灭若没(11),无不是奇也。孙子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12) 要知善用正者,亦如天地:之无穷,江河之不竭耳(13)。又曰:“善用奇者无不奇,善用正者无不正,”(14)正此谓也。世之谈兵者,执以旁击为奇(15),埋伏为奇,后出为奇;选锋为正(16),先合为正(17),老营为正(18)。有等庸将派定伍队(19),正者只做正兵,奇者只做奇兵,皆非也。善用奇正者,不但使敌人不识我之奇正,如三军之众,偏稗之多,亦不得预测我之孰为奇,孰为正也。故当敌处(20),即为首、为正、为前冲(21),在左右,即为伏、为奇、为辅翼,在后即为尾、为殿、为策应。然亦有首内之尾(22),正内之奇(23),冲内之伏(24),尾内之首(25),奇内之正(26),殿内之冲(27),又以辅翼策应(28),内易正(29),正而奇(30),奇也。于是奇正之变,只以听号视旗,辨别火鼓(31),为率然之出(32),无不可以为首,无不可以为尾(33),无不可以为伏胡(34),无不可以为奇正(35)。所谓立定阵成,举号即战,乌有一定之则.而拘于方色前后也耶(36)。故曰:存亡死生,在桴之端(37)。

[注释]

(1)伍束而后阵定:完成队列训练,然后才能排成阵形。伍束,就是通过队列训练约束士兵,教育士兵听从指挥,按照号令去行动。 (2)进止熟而后奇正生:能熟练发出进攻和停止的号令。就会产生不断变换奇正的战略、战术。(3)奇正生而后变化不竭:奇正相互转换,可以变化无穷,永无休止。《孙子•势篇》:“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可见,《阵纪》的“奇正生”出于孙子的“奇正相生”的思想。(4)惟变化不竭者,乃能致胜于无形:作战时,奇正变化无穷,就能隐避企图。战胜敌人。无形是孙子的重要军事思患,他提出“形人而我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见《孙子•虚实篇》)意思是用示形的办法,诱使敌人暴露企图和兵力虚实,而自己严加隐避,不露形迹,使敌人无法判断虚实。这样就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因此,可以战胜敌人。(5)若水、火、金、木之代为雌雄:象以水克火、以金克木一样,决定胜负。(6)(7)(8)(9)四句话的意思是以安静对付急躁的敌人就是使用奇兵:以有秩序有纪律的军队对付混乱的敌人就是使用奇兵;以粮饷充足对付饥饿的敌人就是使用奇兵:以充足的休养对付疲劳的敌人就是使用奇兵。这四句话本子《孙子》,如孙子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见《孙子•军争篇》)李靖又推演为六句:“以诱待来,以静待躁,以重待轻,以严待懈,以治待乱,以守待攻。”这些战法归结起来就是“善于用奇”、“避实击虚”。(李靖所云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10)轻疾悍敢:轻装、快速、凶猛、勇敢。(11)若灭若没:好象不存在。意思是隐避自己行迹,不被敌人发现。(12)这三句话出自《孙子•势篇》。(13)这三句话是何良臣引申发挥孙子思想的,孙子讲用奇,是变化无穷的,那么用正也是无尽无休的。(14)这二句话指善用兵的人总是灵活运用奇正。(15)执以旁击为奇:坚持认为只有从侧翼攻击才是用奇。执:执意、坚持。(16)选锋:选拔艺高而英勇的士兵。组成精锐突击队,在最关键时使用。《孙子•地形篇》:“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17)先合为正:首先交战的为正兵。《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是把当敌交战者视为正兵,把派出的袭击敌侧翼或后方的小股部队视为奇兵的。何良臣在这里是不赞成把“先合为正”绝对化,把正奇位置看成是不变的。(18)老营:主将所在的大本营,中军设老营。(19)有等庸将;有一类平庸将领。派定伍队:调动部队。部署作战。(20)当敌处:面对敌军的地方。(21)为首、为正、为前冲:指首先面对敌人的部队是先头部队、为正兵、为阵前的冲击部队。(22)首内之尾:指先头部队中,又可以分出头、尾部队,即分出层次。(23)正内之奇;正兵中又可以分出小股奇兵,作为机动兵力。(24)冲内之伏:冲击部队中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也可以预设伏兵。(25)尾内之首:末尾部队分出层次的话,也有首尾之别。(26)奇内之正:奇兵之中的正兵。(27) 殿内之冲:后卫部队之中可以分出冲击部队。(28)辅翼策应:左右两翼部队互相策应。(29)内易正:把隐避的部队(奇兵)变成正兵。(30)正而奇:正兵又变成奇兵。从(22)至(30)所论奇正之变,就是孙子所讲的“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的注脚。唐太宗,李靖君臣问对也有这类议论,李靖说:“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语之以虚实之形。”唐太宗说:“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见《问对》卷中)何良臣所论与此意合。(31)火鼓:火光和鼓声。(32)率然之出:机动灵活地出动部队,象常山的一种蛇一样,应敌自如。《孙子•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33)无不可以为首,无不可以为尾:无法区分首尾,两端都可以当作首,也可以当作尾。(34)伏翊(yì):伏兵和侧翼辅助。翊,辅佐,帮助之意。(35)无不可以为奇正:无法区分奇正,奇孑兵可以当作正兵使用,反之亦然。(36)拘于方色前后:局限于受指挥旗所指示颜色来判断方向和前后的变化。方色,用旗帜颜色表示方向。(37)在桴之端:在鼓槌的一端。桴(fú),鼓槌。桴同袍。

既知奇正相交之术,便可得敌人虚实之情,奇正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用正(1),敌虚崩奇(2),理势然也(3)。敌意吾正(4),以奇击之(5)。敌意吾奇(6),  以正袭之(7)。敌意吾出奇内之正(8),而吾出正内之奇也(9)。敌意吾出正内之奇(10),而吾出奇内之正也(11)。敌意吾以奇正必变(12),吾故奇奇而正正之也(13)。所谓形之者以奇(14),示敌非吾正也(15),胜之者以正(16),击敌非吾奇也(17)。故善用兵者,必使敌人不识我之孰为正,孰为奇。是以我常实,而敌常虚;我常致人,而不为人所致(18)。但敌之意我,而吾何能知其意我也?故曰:端末未见(19)。人莫能知。能因敌转化(20),动而辄随者(21),发机于无穷之源(22),乃可谓之得敌意,乃可谓之善奇正。

[注释]

(1)敌实用正:敌人兵力充实,用正兵对付。(2)敌虚用奇:敌人兵力虚弱,用奇兵对付。(3)理势:道理和形势。(4)(5)(6)(7)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敌人认为我出正兵,我却以奇兵袭击敌人。敌人认为我出奇兵,我却以正兵袭击它。(8)(9)(10)(11)(12) (13)这六句话的意思是,敌人认为我出奇兵之内的正兵,而我却出正兵之内的奇兵。敌人认为我出正兵之中的奇兵,而我却出奇兵之内的正兵。敌人认为我必然改变奇正的用法,而我却仍然坚持原来出奇兵或出正兵的计划。(14)(15)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显示出用奇的行迹,向敌人表示不是我的正兵,用以欺骗敌人。《孙子•势篇》:“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李靖也说:“善用兵者,先为不可测  则敌乖其所之(改变原来预定前往的方向,导致敌人判断错误)。”(见《问对》卷上)这些都是用假象迷惑敌人的战略战术。如齐魏马陵之战,孙膑采用减灶示弱、诱敌追击的方针,造成魏军主帅庞涓轻兵冒进的错误,结果兵败自杀,全军溃乱。这是用“示形”办法制胜的典型战例。  (16)(17)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战胜敌人使的是正兵,袭击敌人的不是我奇兵。(18)我,常致人,丽不为人所致:我常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致:招引。(19)端末未见:看不到细微米节。(20)能因敌转化:能依据敌情变化。《孙子•虚实篇》:“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21)动而辄随者:随着敌情。变动而改变我军行动计划,敌变我变。(22)发机于无穷之源:指挥作战的命令就象无穷无尽的源泉不断发出。

*                 *                  *

李靖曰(1):“凡兵却者,旗参差而不齐,鼓大而不应,人喧嚣而不一,此真败而非奇也”。(2)臣谓以为不然,善用兵者,正使旗之参差,鼓之不应,语之喧嚣,退如山堕,走若潮崩,似果败矣。敌必欺凌,倏忽变号。出却内之正(3),用正外之奇(4)。敌虽有见,亦必堕我之所不齐(5)。靖曰:“旗齐鼓应,号令如一,虽却非败,必有奇也。”(6)臣意亦以为不然,如节制之师,进退有度(7),虽败必整(8),虽退亦治(9),乃息鼓偃旗(10),反前为后,似奔不奔,似骤不骤,势似出伏(11),敌必可售(12)。兵法所谓以诈而施等类(13) 则有幸与不幸焉(14),以诈而当节制.则必知其是听矣(15)。是以得节制奇正之用者,神于人。故能形人(16),而我则无形也,乌在乎真败不真败间生测度哉(17)?

[注释]

(1)李靖(571~649):唐初军事家。字药师,京兆三原(陕西三原东北)人。通经史,精熟兵法,初仕隋为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称其有“王佐才”,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率军从李孝恭征服萧铣,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后以副帅参与镇压辅公柘起义军。唐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率军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今佚,《通典》中尚保存部分内容。世传《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讨论兵法的言论辑录,其中保存了李靖的军事理论。(2)(6)两处所引语出自《李卫公问对》卷上。文字上略有出入。(3)(4)出却内之正,用正外之奇:派出退军之中的正兵,使用正兵以外的奇兵。意思是退却时调动反击部队,实施突然袭击追兵的计划。(5)堕我之所不齐:敌人在我军不整齐的队形中遭到毁灭性打击。堕(huī):毁坏。(7)进退有度:进攻,退却有法度、有标准。(8)虽败必整:虽然失败,军队必定是整齐的。(9)虽退亦治:虽然退却,军队也是有秩序的。(10)息鼓偃旗:停止击鼓、放倒旗帜。(11)势似出伏:摆出好象有埋伏的样子。(12)敌必可售:敌人必定被我骗过。售:出卖、实现。(13)以诈而施等类:用诈术对付同一类人。(14)有幸与不幸:有的幸运不被蒙骗,有的不幸运便被蒙蔽。(15)知其是听:知道他是善于治理军队的。听:处理、治理,如听事。(16)形人:用诱骗办法,使敌军暴露行迹。《孙子•虚实篇》:“形人而我无形。”就是用示形的办法使敌人暴露作战意图、兵力虚实。(17)乌在乎真败不真败间生测度:哪能在真败不真败之间进行推测量度呢?

按:何良臣所驳李靖数论,是有得有失,李靖所论是问题的一方面,有它的真实性,但不具有普遍真理性质。何氏所驳,亦仅一面之词,没有吸取李靖合理成份,一概加以否定,亦为不当。若将李、何二氏见解统一加以考虑,方为万全之策。公元前六八六年齐鲁长勺之战。曹刿在齐军败退时,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才下令遗击,大获全胜。此战例合李靖“真败而非奇”之论。公—元前二六〇年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以一支部队诱赵军,佯北退至秦壁垒,既是李靖所说“非败,必有奇”的战例,也符合何氏所说“出却内之正三,用正外之奇”的见解。公元前二〇四年,韩信与张耳的井陉之战,韩信弃.鼓旗诈败,则符合何氏所说“堕我之所不齐”的情况,而李靖却未言及此种佯败战例。所以说,何李之说各有长短,必合二氏所论,取长补短,较为完善。

李靖曰:“善用兵者,教正不教奇。”(1)似亦误矣。奇而不教,则号无以别,变何以施?孙子谓,奇正相生,循环无端。安有不教而能相生无端者耶?唐太宗问曰(2):“奇正素分之欤,临时制之欤(3)?”靖曰:“按《曹公新书》(4),‘己二敌一,则一正一奇,己五而敌一,则三正而二奇。’(5)此大略耳。士卒未习吾法,偏裤未熟吾令。则必以二五之术(6),使其各认旗鼓,迭相分合(7),此教战之法也。教阅既成,众知吾法,听将所指,如驱群羊,孰有一一二三为奇正之别哉?”(8)又曰:“素分者,教阅也。临时制变者,不可胜穷也。”(9)卫公此际,似得孙子用奇之理。然又既言乌有先后旁击之拘(10),又谓“大众所合为正(11),将所自出为奇(12),却又凿矣(13)。惟“无不正,无不奇”,斯言乃得(14)。

[注释]

(1)教正不教奇:语出《李卫公问对》卷中,此语系指古人善翔兵的将军,只教正兵,不教因敌变化而使用奇兵,并非讲一般军事原则。何氏反驳李靖此语,未加详审,反驳没有全面对待李靖关于奇正的论述,李靖也讲过“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由此可知,李靖教战,决非只教正不教奇。(2)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曾带兵镇压窦建德,刘黑达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建成,立为太子,旋继帝位。由于推行了较开明政策,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晚年曾与李卫公讨论兵法。(3)奇正素分之欤,临时制之欤:奇兵和正兵的区别是平时划分出、来的呢,还是作战临时掌握的呢?(4)《曹公新书》:曹操所著兵书,今佚。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人。位至丞相,封号魏公。子曹丕称帝,追尊操为魏武帝。他精通兵法,据《隋书•经籍志》载,著有《续孙子兵法》二卷、《兵书接要》》十卷、《兵书略要》九卷、《魏武帝兵法》一卷,今不传。《孙子》十一家注,有魏武帝所注一家存世。遗著有《魏武帝集》,今佚。明人有辑本,今人又有排印本《曹操集》。(5)已二敌一,则一正一奇:敌我双方军力对比是二比一时,就把我军二份为正兵一奇兵一,以对付敌军一。  已五而敌二,则三正而二奇:当我军为五、敌军为一时,就用五分之三的兵力作正兵,五分之二作奇兵,(6)《李卫公问对》作“为之二术”,指实行一正一奇、三正二奇这两种办法。《阵纪》作“二五之术”,亦指上述两种办法。两说文字不同,含义相同。  (7)迭相分合:反复训练分散和集中。(8)孰有一一二三为奇正之别哉:谁还用再教士兵奇正的区别呢?一一二三,指一正一奇,三正二奇。(9)素分者,教阅也:平时区分奇正,是武场练兵。临时制变者,不可胜穷也:临战掌握时机,适应各种变化,奇正的划分是不可穷尽的。这几句话出白《李卫公问对》卷上。(10)乌有先后旁击之拘:没有先出为正、后出为奇、从旁侧击敌之不备为奇的这种拘束和限制。(12)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为奇:集中优势兵力,与敌进行决战是正兵。将领根据军情变化,临时派出一部分兵力,袭击敌人的侧翼、后部等弱点,是奇兵。语出《李卫公问对》卷上。(13)凿:死板、穿凿附会。(14)斯言乃得:这话才算符合《孙子兵法》的精神。

按:何氏驳“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为奇”为穿凿附会,也不恰当。这两句话仅是李靖论述奇正的一个侧面,不是他的全部观点。即使是这两句话,对奇正的解释,也无可非议。

靖曰:“非正兵无能致远,非奇兵无能致胜”(1),乃有治力、前拒、束部伍迭相为用之说(2)。此又指车营为正兵,步骑为奇兵也,似非无不正、无不奇之本义耳(3)。又曰:“正而无奇,守将也(4),奇而无正,斗将也(5),奇正皆得者,国辅也。”(6)更又凿矣。殊不知奇正原不可分,惟临时因用,始有奇正之名。若以用正用奇,奇正皆得,而分守将、斗将、国辅之别,则臣不敢服也。观其说屡变,其意数更,似谈兵者流(7),非用兵之杰,否则伪书耳(8)。惟末引握机握奇无二洼(9)  走学者兼通,稍为可解,他如用兵之道,先正三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二语极当(10)。

[注释]

(1)非正兵无能致远:这句话是李靖西行数千里破突厥时用的策略。长途行军,未遇敌军前,应以正兵的行军序列前进,才能实现长途跋涉的行军目标。在宿营时,则须置“扁箱鹿角”(防护营寨的木车和鹿角式的木栅)护卫营房,保持警戒,使敌人不能接近军营,这样还可以便军力得到休整,保持战斗力。何良臣认为李靖这是把车曹看作正兵,步骑看作奇兵。其实,这是觸解。刘寅在《武经七书直解》中对此曾进行说明:“今李靖但用正而不用奇者,何哉?夫兵行之法,惟先有正,至于奇者,临敌变化而为耳!靖非不用奇也。但西行数千里,用正,则部曲有制,进止安徐,扁箱鹿角,捍外御内,必无所失,且八阵亦有奇兵,若与敌相遇,进退不获,非出奇亦安能取胜哉?故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后之为将者,不可,泥于用正而不用奇也。”(2)治力、前拒、束部伍迭,相为用:治力就是保持战斗力,如《孙子•军争篇》所说:“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在长途行军中,治力尤其重要。李靖提出木车护飘营寨,即出于治力的考虑。前拒就是凭借鹿角状障碍物阻止敌人夜间偷营。使其不得轻易冲入营阵之中。束部伍就是用军法军纪管束军队,使之保持队形,遵守秩序、遇敌不乱。迭相为用就是这三者交互使弔。(1)(2)两句话均出自《李卫公问对》卷上。(3)何良臣在这里的批驳又欠斟酌,李靖所说“非正兵无能致远”。  “三者迭相为用”系指一次系指一次草事行动中如何使用正兵,并提出具体措施。这种使用正兵的方法,并不排斥“无不正,无不奇”的思想。(4)守将:指只知遵守正兵作战原则,而不善于使用奇兵的将领,不善于捕捉战机,出奇制胜,只懂正规打法,不免馅于被动挨打局面,因此,李靖把这种将帅称为守将。(5)斗将:指不善于使用正兵作战,只会出奇兵,只图寻找敌人作战,而不顾整个战局,便是斗将。(6)国之辅:指既会使用正兵战胜敌人,又会出奇制胜的将领,是国家的辅佐大臣。

按:(4)(5)(6)三句话均出自《李卫公问对》卷上,这几句话是接着前面“正兵受之于君,。奇兵将所自”二句话讲的。这里的意思是,正兵是由君主授命与将领的,即作战计划、兵力强弱和多寡等等由君主决定,如果违背既定正兵作战原则,可能成为斗将,而死守君主的决定,可能成为守将。李靖认为“兵无不是机”,关键在将领掌握,孙子说:“兵不豫言,君命有所不受。”在这种情况下,将领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变原来计划,临时调动部队。这就是将领决定的出奇兵。李靖把这种“奇正皆得”之将,视为杰出将领、国家栋梁。

(7)似谈兵者流:好象是纸上谈兵一类人。(8)否则伪书耳:和上句接起来看,意思是李靖说了许多关于奇正的话,观点总是变,不是纸上谈兵一类人讲的,就是《李卫公问对》这本书是伪书。

按:《问对》一书真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是伪托,如北宋陈师道何薳提出《问对》由北宋的阮逸作伪。(见《后山谈丛》,《春渚纪闻》)明代胡应麟在其《四部正讹》中也贬低《问对》的价值和真实性。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李靖与太宗论兵之语,而后人录以成书者也。”并提出“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变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兵家类》卷九九)据有关同志研讨,认为《问对》“是后人根据当时侍臣所记整理而成的”,并指出决非阮逸所伪托。这个意见是较稳妥的。(详见吴如嵩,王显臣的《李卫公问对校注》前言)

(9)握机握奇无二法:握机握奇是一个意思,没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按李靖所解,“奇,音机,故或传为机,其义则一。”(见《问对》卷上)又说:“奇,余零也。”握奇就是掌握正兵之外的零奇之兵,即使用奇兵。(10)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出自《问对》卷上。意思是先用正兵,后用奇兵,先实行仁义,后运用权术诡诈。

*      *               *

法云:有正无奇,虽整不列(1)。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2),难以控御也(3)。所以正兵如人之身,奇兵如人之手,伏兵如人之足。有身而后有手足也,三者不可缺其一。三者能俱用,而旗鼓秘之(4),是为神化,故三分其一为奇伏(5),然伏出于奇者也,奇又出于正者也。善用伏者,自无处不伏耳。岂独以丛林草木陵阜间可伏耶(6)。不期,孔明之八阵(7),外有游弈二十四阵(8),则伏备其中矣。然非奉节制,齐心力,识奇正,而神出没者,未可使为伏(9)。如敌入伏内,伏必胜也。敌当我头而来(10),伏易为也,恐其不入我伏,而反伏我后(11)。敌或搜捕更严(12),抑亦先伏待我(13),不大胜必大败矣。故用伏之难如此。不若与大队同出,无得离远,遇可伏处,得令便伏,以待我兵少却可也(14)。否则抄于敌后,瞰彼兵交(15),即鼓噪乱其根本(16),捣其怠弛(17),或冲其心腹可也。至于伏前伏后,伏左伏右,伏远伏近之机,须因敌园地.而设施之,固不可以遥度定制(18)。故善兵者,自能使正之整治,使奇之分移,使伏之出没,如神如鬼(19),如山如雷(20),虽圣智对面,亦莫测我之所在。况敌之蒙昧,未若圣智者哉,世之庸将,尚不识何以为奇,何以为正,何以为伏,又乌能出无朕之化(21),发不尽之机耶?此可与知兵者意会心符,似不能以形声相授。

[注释]

(1)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有正兵无奇兵,虽然阵形威严整肃,但对敌人的冲击却不够猛烈。(2)有奇无正,虽锐无恃:有奇兵无正兵,虽然锐气十足,但没有正兵作依托,阵脚是不稳的。(3)控御:控制战局。(4)旗鼓秘之:指正兵,奇兵,伏兵的调动,全部秘密在旗帜和鼓声的变化之中。(5)奇伏:奇兵和伏兵。    (6)岂独:何止,哪里只有。陵阜(一fù):土山。(7)孔明(181~234):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隅都(今山东沂南)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从此孔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他任丞相。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后病死军中。据传他曾发明连弩,能发十箭,又发明适合山地运输的木牛流马。著作后人辑有《诸葛亮集》,据《隋书•经籍志》载,梁时有《诸葛亮兵法》五卷,今佚。八阵:诸葛亮创制的一种阵法。《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绘成图形,详见《武备志•阵练制》。刘寅《武经七书直解》:“诸葛亮于鱼腹平沙之上,以石纵横布为八行,黄帝九军方阵之法即此图也。盖诸葛变而为纵横八行耳。纵横八行者,谓四面视之,皆成八行。八八六十四小方阵,即所谓阵间容阵,隅头八尾者也。”这里的以石布于平沙,就是在沙滩上作阵列示范。李靖说:“八阵本是一阵,阵内划分为八,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之名不过是诡异地假设八阵名称,实为旗号、帜别、伍队名称。这些名称决不止八项。(8)游弈二十四阵:指八阵之外游动的兵力,组成二十四个阵形。实际上是预备队。(9)未可使为伏:指如果士兵没有节制、不能齐心、不能识别奇正变化,不善于隐蔽,就不能让他们当伏兵。(10)敌当我头而来:敌从阵地的正前方来。(11)反伏我后:反而在我阵地。后方埋伏兵力。(12)搜捕:指派出搜索部队捕捉伏兵。(13)先伏待我:预先埋伏,等待我军。(14)待我兵少却:指正兵少退却之后,就可以埋伏。(15)瞰彼兵交:从远处观望敌兵交锋。瞰(kàn),远望,俯视。(16)鼓噪乱其根本:擂鼓呐喊,扰乱敌人军心。(17)捣其怠弛:当敌人懈怠松弛时,突然袭击。捣,攻打。(18)遥度定制:不通过实地观察地形,远距离制定埋伏计划。(19)如神如鬼:象鬼神一样出没,即神出鬼没。(20)如山如雷:指埋伏时静止得象山一样不动,行动起来象雷击电闪。(21)无朕之化:没有迹象的变化、不暴露任何目标。朕:征兆、迹象。

*               *                  *

主将所持不直(1),卒心日离,吏士不和,上下有隙,是谓气虚(2),岂独以兵疲食少为虚哉!主明将贤,上下同欲,感激既深,意气俱起,是为气实(3),  岂独以兵强积广为实哉(4)!故胜在得机,败在失气,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胜兵非学实,败兵非常虚,虚实之气,系乎人心,是以明将常得(5),而暗将常失也(6)。明战畏其实(7),偷营虑其虚(8)。群鸟集其上,烟岚疏其中(9),鼓铎之音不节凑者(10),空营也,旁必有伏。无伏者遁也。当谨我聚散,止我号火(11),速出伏中(12),以免覆我(13)。设有旌旗乱而阵数移,将离卒而心恐悸,道险狭而渡半涉(14),敌远来而她未得,疲奔命而炊未食,失利便而行未息(15),敌已虚也。当选锐分兵(16),相继袭击,所以见敌之虚,而急攻其危者,得其虚之用斯,见敌之实,而急避其锐者,得其实之用也。然亦有虚虚实实之情,隐然未见者,我则虚者反其实,而应之者以虚也(17),实者反其虚,而应之者以实也(18)。此又握虚实之窍,而致用之以神。

[注释]

(1)不直:指执法不正直,不公正,(2)气虚:士气亏虚,低落。(3)气实:士气充实、高涨。(4)兵强积广:武器精良士兵强健,军粮军需储备丰厚。(5)明将常得:聪慧明察的将领经常得到“气实”。(6)暗将常失:昏庸愚笨的将领经常失去“气实”。(7)明战畏其实:公开的战斗,担心敌人气实。(8)偷营虑其虚:偷袭敌人营寨,担心是空营。空营意味着敌人有备,有埋伏。偷营不成,反而会中敌伏兵,遭突然攻击。(9)烟岚:混沌的雾气。(10)鼓铎:战鼓和大铃。铎(duó),古乐器,形如铙、钲而有舌,大铃的一种。(11)号火:号角声和火光信号。(12)速出伏中:迅速退出埋伏圈。 (13)覆我:被敌人倾覆吞没。(14)渡半涉:渡河至河中心。(15)失利便而行未息:士兵饥疲劳顿行走困难还要走个不停。  (16)选锐分兵:选拔精锐力量组成若干支突击队伍。(17)我则虚者反其实,两应之者以虚也:我就把敲方表面充实处当作虚弱点来对付。(18)实者反其虚,而应之者以实:我就把敌方表面虚弱处当作兵力充实处来对付。

按:奇正之说,历代兵家各有异词,总括起来有以下五种;一、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二、尉缭子说:“正兵贵先,奇兵贵后。”三、曹操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又说:“奇兵旁击。”四,李靖说:“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者为奇。”“兵以向前为正,后却为奇。”又说:“奇正相变”,“无不正.无不奇。”五、何良臣说:“奇正之变,只以听号视旗,辨别火鼓,为率然之出,无不可以为首,无不可以为尾,无不可以为伏翊,无不可以为奇正。”综诸家所说,可知奇正问题,含义甚广,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的战法等等方面提出奇正的种砷说法,但是,诸家所说不外以下几种: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为正,侧翼为奇:摆开阵势为正,伏兵为奇;明战为正,暗攻偷袭为奇;常见的,众人常规用兵之法为正,将帅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掌握独出心裁的打法为奇。善用兵者,奇正互生,无不正、无不奇,等等。有的将领认为正只是正、奇只是奇,李靖视之为守将,斗将,何良臣视为庸将。只有把奇正看成可变的,才堪称善用兵的将领。可见,奇正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重要问题之一。只有正确处理奇正的辩证关系,才能制订正确的战略战术。

众  寡

用众,宜整宜治宜分(1),则利于平易(2),便于正守(3),妙在进止抽移(4)。所谓如山如林,如风如云,正正填填(5),雷霆怒天者,用众之势也(6)。  用寡,宜固宜轻宜锐(7),则务于隘厄(8),避之于易(9),变化不厌烦数(10)。所谓进不可当,退不可追,齐力一心,死且不北者,用寡之势也(11)。故曰:用众者,进而止之;用寡者,进而退之。所以识众寡之用者胜。吴子曰:“以一击十,莫善于厄(12);以十击百,莫善于险(13);以千击万,莫善于阻(14)。是故善用众者必务易(15),用少者必务隘(16),犹宜于日暮,伏于必由(17),巧在偷袭击虚,利在未舍半涉耳。”

[注释]

(1)宜整宜治宜分,指指挥众多士兵,应当严整、有秩序,用.严密的组织系统把众多士兵分成若干部分。(2)剥于平易:指在乎坦地带有利于调动众多部队。(3)正守。正兵和防守。(4)进止抽移:前进、停止、抽调.转移.(5)正正填填:士兵众多而严整。填填,严整貌,车马众多。(6)用众之势:善于使,蹋众多士兵造成的声势和威力。(7)宜固宜轻宜锐:指指挥数量少量士兵,应当是顽强,轻捷、锋锐。(8)务于隘厄:注意利用狭窄地形。(9)避之于易:避开平坦地带。(10)变化不厌烦数:灵活多变,不厌烦多次变化。数(shuó):屡次,频繁。(11)用寡之势:善于使少数精锐部队造成的咸势。(12)以一击十,莫善于厄:打击十倍于我的敌人,没有比利用狭隘地形更好的了。(13)险:险要之地。(14)阻:能阻挡敌人前进的地形。(15)必务易:一定要利用平坦地形。(16)必务隘:一定要利用险要地形。(17)伏予必由:埋伏在敌人必经之地。

*           *            *

   众寡之用,法固称难(1),而更当视众寡之治也(2),求众寡之情也(3),审众寡之敌也(4)。孙子谓“治众如治寡者”,无所不任人也(5)。是以任力者劳(6),任人者逸(7)。善任人者,总其纲,则万目起(8),握其已,则万目起(9),虽治千百万众,何以劳为(10)。故曰:任人者多而不劳。《管子》谓“民诚而信令也(11),其民虽少无畏;民伪而不从今也(12),其民虽众为寡。所以将民伪而不从令也(13),其民虽众为寡。”所以将,众而用寡者(13),势不齐也(14)。将寡而用众者(15)。用力谐也(16)。然究其诚与伪,势不齐,用力谐,皆由在上者政令作之化之而已矣(17。如孙武以三万胜(18),吴起以五万雄(19),管仲以七万霸(20),汤、武以万人王(21)。兵非不可用也,民非不可附也(22),不得其所以用之附之之方,虽多抑奚为哉(23)!故善用兵者不务多,善附民者求诸己。

[注释]

(1)法固称难:方法诚然说是难以掌握。(2)视众寡之治:注意对人数多和人数少的部队的管理和训练。(3)求众寡之情:了解人数多,人数少的部队的情况(如士气、纪律、勇怯、武艺等等)。(4)审众寡之敌:慎重、周密地制订出人数多,人数少的部队抵抗敌的办法。(5)无所不任人:不论人数多少都可以使用。    (6)任力者劳:只凭力气作战的人,就会疲劳。(7)任人者逸,善于用人的将领,就会从容不迫。(8)(9)这两句话指用人抓住纲纪,才能万事顺利。纲纪,从思想意识来讲指礼义伦常,从治军角度来讲指军纪  指挥号令。(10)何以劳为;怎么会弄得疲劳不堪呢?(11)民诚而信令:百姓诚实就会相信和服从命令。(12)民伪而不从令:百姓诡诈,就不服从命令。(13)(14)将众而用寡者,势不齐也:统率人数众多的部队,真正能听从命令存战斗力的人却少,是由于没有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态势,或没有充分利用有利形势。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见《孙子•势篇》)这里的势,是指有利的形势,就象把大圆石头放在八千尺高的山顶上一样,不用任何推动力,就可以飞滚下山,不可阻挡,作战造成这种态势,就可以战胜敌人。把士兵放在这种形势之下,所有的人都会被调动起来。所谓势不齐,就是有利形势没有造成,不齐备。(15)(16)将寡而用众者,用力谐也:统率人数少的部队,被使用的人数却很多,是由于指挥得当,部队和协一致。(17)在上者:指部队统率者。作之化之:作之指创造有利形势,指挥得当,化之指教化,教化得当,就可以诚实不诡诈。(18)孙、武以三万胜:指公元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吴国仅以三万人的兵力,战胜了兵力多于自己的大国楚国。孙武是这次战役的重要谋土之一。这是一个以寡胜众的战例。(19)吴起以五万雄:指吴起为魏大将时,率五万之众,破秦五十万众。事见《吴子兵法•励士》第六。(20)管仲以七万霸:管仲是春秋时杰出政治家,被齐桓公任为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他在军事上的改革主要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寓兵予农,兵民合一的政策,平时进行生产,战时可以打仗,实现了富国强兵。(21)汤武以万人王:商汤、周武王用万人的兵力称王天下。(22)附:归附,亲附。(23)奚;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                *                      *

我寡敌众,忽被彼围,须乘其围势未坚,行列未定,急出武勇,挫其来气,  谬用谲怪(1),示以神异,风突电驱,敛翼转势(2),一击乱之,敌众不治(3)。兵入敌境,众寡不当,相持且久,被围已厚,常令并气勿乱,待其少懈,从其兵厚而不治处突出。大抵围师必阙(4),阙之前面,多有险伏(5)。兵厚处必敌根本地也(6),观其不治,便可冲之,不但得出,更乱其营,所谓一击而百万破矣(7)。此又在用者审势相机,亦未可执围师必阙一语。如敌入我境而被围者,又不同也。敌众我寡,人心必惧,进退之间,或不用命,无得漫行杀戮,防有变也。寞从容自好颜色(8),开以必生之机,示以必死之路,则畏心销释,战气自生。战气生也,则众寡未可为不敌,然众寡之势,莫以土地广大,兵马繁盛,就为众也。但分守处多,便无处不寡矣。即如虏漫九边(9),各有部统,势似不多,群虏心合,便觉众强。故善用兵者,能分合彼此之势,使其各丑异心(10),自相攻杀,则众寡可乘之势,因而两用之象(11)。

[注释]

(1)谬用谲怪:故意使用荒诞的怪异之求,迷惑敌军。(2)敛翼转势:收缩两翼兵力。聚拢部队,形成突围有利形:势。敛:收,聚集。(3)一击乱之,敌众不治:指突围时抓住敌人弱点,狠命一击,打乱敌人部署,敌兵虽多也无法控制。公元前279年的燕齐即墨包围反包围淡中,齐将田单就使用“谬甩谲怪,示以神风,风突电驱”之类战术,打击燕军围兵。即墨被燕军包围三年,当田单的反攻破燕准备工作完成以后,便选牛千头,牛身披上五彩龙纹的外衣,牛角扎上利刃,牛尾系上沾透油脂的苇草,又选五千精壮勇士,扮成神怪模样,在夜间放出点燃牛尾的千头火牛,火牛向燕军营地狂奔猛冲,五千勇士随后冲杀,全城人敲打铜器呐喊助威。经此一击,燕军全军溃败。何全城人敲打铜器呐喊助威。经此一击,燕军全军溃败。何氏所说突围战术十分类似这一战例。(4)围师必阙:包围敌军时留出缺口。语出《孙子•军争篇》。(5)阙之前面,多有险伏:缺口的前面,多半在险要处设有伏兵。(6)根本地:大本营。(7)一击而百万破:冲击敌人要害部位,一次冲击便可打破百万人的包围。(8)从容自好。颜色:临危不惧、从容不迫,表现出镇静自若的样子。(9)九边:明代北方九个军事重镇的合称。明王朝为防御北部中国境内一些游牧部族的侵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派遣大将,统兵守御,相继设立辽东,大同、宣府、延绥(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合称九边。(10)各丑异心:互相憎恶,产生异心。(11)众寡可乘之势。因而两用之矣:人数众多和人数较少分别造成不同的形势,两者都可以用来战胜敌人。

率 然

所谓率然之势有,言其首尾顾应,斯须不离(1),腰不可断,首不可击,尾不可摧。故曰:率然如常山之蛇。所以善用兵者,无不率然,何也?盖缘兵体将意(2),将合兵情(3),教因情措(4),阵因地列(5),气自势张(6),势从机发(7),如心之役身,身之运臂,臂之使指,动静率然,随心所使。虽风气有南,北之殊,其应变无一定之理,大要在节制素明(8),教戒有白者,必利急中之用,是以三军行止,必严队列,慎行伍,谨甲兵,哨远近。如一伍一队一哨一营一阵之中(9),或昼或夜,但系火角铳炮齐鸣,即是有急,恐令不及下,随听遇警之处,队、伍、营、哨之长,以二而三,以六而四(10),立定阵脚,举手便杀,左右邻队,就是奇兵,进退迭更,人自为战。有惊营喧嚷,误举火炮者,须令静待,其乱自止,如有制之兵,祸落固密(11),连坐令严,自无此咎(12)。纵营内有奸,亦不能动。

[注释]

(1)斯须:须臾、一会儿。(2)兵体将意:士兵能体会将领的意图。(3)将合兵情:将领的指挥符合士兵的实际情况。(4)教因情措:练兵根据具体情况制订训练措施,办法。(5)阵因地列:阵势根据地形排列。(6)气自势张:士气鼓舞来自有利的战场态势。(7)势从机发:有利的战场态势产生于善于捕捉战机。(8)素明:平常就明确。(9)伍,队。哨、营:明代军队编制单位。永乐时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合为五军。嘉靖时,罢中军。掖,哨之名。后改为以哨为较小的编制单位,以三千一百二十人为一枝,每枝分中、左,右哨。清代亦有此称,咸丰后,陆军每百人或八十人为哨,水师每八十人或二十人为哨。(10)以二而三,以六而四:指队形由二队变三队。六队变四队。(11)隅落固密:指军纪严明。井然有序,连角落都十分坚困、严密。无隙可乘。(12)咎:过失、罪过。

*               *                  *

臣谓军中率然遏急之势易为(1),而天下率然有变之势难措(2),何也?军中遇急,其节制机权(3),在于能将而已。能将之善任战者,率然如风。之陡发,如云之陡合,如转圆石、溃积水于万丈之上(4),使人莫识其来,莫知所御,是谓握率然之用(5)。故能握率然之用者,必能应变于不挠(6),而又能以率然制敌于不测(7)。法曰:“恩与身先(8),兵雄天下。”以是而知军中率然遇急之势易为也。天下有变,其冰消瓦裂之势(9),以前古鉴之,则有五危:曰乱民也,曰罪弃也(10),曰荒淫也,曰四夷也(11),曰权篡也(12)。乱民之所起,起自、饥荒,衣食迫之;罪弃之所起,起自贪墨(13),杀人无罪、高才不用于时:荒淫之所起,起自君上好奢,佞幸用事(14);四夷之所起。起自战守不明,控御无制;权篡之所起,起自权威日与(15),树党交私。有一则国贫,有二则国乱,有三则国危,有四则国分,有五则国灭。一者,五之渐也,设或有一,则五随之矣。苟不幸而庄此率然遭变之世,虽贤智之才,班布而起(16),恐亦不能以率然为捍御。将有驱不教之民(17),以勤王事者出焉(18),或喻之以必生,或绳之以必死,或激之以忠孝,或重之以功名,犹未识其所应之机,能为必胜否。以是而知天下率然有变之势难措也。惟明君良将,能虑患于未形(19),措置于有道,自足以弭率然之变耳(20)。

[注释]

(1)军中率然遇急之势易为:军队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容易,处理。(2)天下率然有变之势难措:国家突然遇到紧急,事变难以对付。(3)节制机权:掌握控制军队的权力。(4)如转圆石,溃积水于万丈之上:好象从万丈高山顶上滚下圆石头、决开积水一样,势不可当。 (5)握率然之用:掌握机动灵活的指挥权力。 (6)应变于不挠: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应付突然事变。 (7)以率然制敌于不测:用突然的行动把敌人遏制在不可测度的困境中。 (8)慰与身先:以恩德,恩惠对待士兵,作战时身先士卒。(9)冰消瓦裂之势:比喻失败的局势急转直下,不可挽救。(10)罪弃:因犯罪而流亡的人。(11)四夷:中国境内,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1 2)权篡:皇帝权力被人篡夺。(13)贪墨:同贪冒。贪图财利。《左传•昭公十四年》:“贪以败官为墨。”杜预注:“墨,不洁之称。 ”《新书•道术》:“厚人自薄谓之让,反让为冒。”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墨)又为冒……犯而取也。”这里指因贪财而犯罪。(14)佞幸用事:朝中献媚讨好的人。掌权,并得到皇帝宠幸。(15)威权日与:威势权力日益、落在大臣手中,大权旁落。(16)班布而起:布告周知。班布同颁布。(17)驱不教之民:驱使未经训练的百姓。(18)勤王事:尽力于王事。这里指起兵救援王朝。(19)虑:患于未形:灾祸没有形成就已经考虑到防此它发生。(20)自足:自己采取适当措施,满足防止灾难发生的需要。弭(mí):消除。  

昔吴起以飨赐激劝之法(1),行之日久,秦众犯西河(2),魏士闻之,不待将令,介胄而奋击之者(3),以数万计。今也,将吏惫于监司中制之烦(4),士卒疲于科克工役之苦,偏裨困于谋求奔,走之劳(5),则士气何由而作,教戒何由而施,以故将乏良能,兵无练锐,纵竭尽民膏,以养兵将,实无益于率然。惜乎,臣于是而知斯时也,非商君之变法(6),不可以言守国,非尉子之连刑,不可以言治旅(7)。

[注释]

(1)飨赐激劝之法:用款待、赏赐激励士兵勇敢作战的办法。据《吴子兵法•励士》第六载,魏武侯问吴起说:“怎样才能做到士兵听到发布作战命令,乐于去作战,乐于战死呢?”吴起说:“国君要设晏招待有战功的将佐,无功的也要勉励。”于是,武侯在晏席上设三排坐位,上等功坐前排。席上有鱼肉菜和牛羊猪俱全的食品。贵重的祭器食具;次功坐中排,酒食按功劳大小相应减少;无功的坐后排,席上没有贵重器具。款待之后,又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这样实行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奋击之者以万数。”(2)西河:郡名。战国时魏置,一称河西。魏文侯封吴起为西河守。辖境在今陕西东謁黄河西岸地区。(3)介胄(zhòu):甲冑。古代士兵的铠甲和头盔,泛指士兵。(4)监司中制:监察地方长官之官为监司。明代按察使及按察分司,以按察为职,亦称监司,中叶后为巡抚的属官。中制为中朝的制度。(5)谋求奔走之劳:为谋求升官而托请奔走,劳神费心。(6)商君之变法:即商鞅变法。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先后二次实行革新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奖励耕织,生产的多可免徭役;实行军功爵,按功劳大小授爵位,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土地可以买卖;实行连坐法;一户两个男丁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赋。变法结果,使秦富国强兵。(7)治旅:治军。

技 用

(以下器具矩式制法用法,别载《利器图考》[1])

古者旌旗幡帜,幢葆旐X(2),不过束伍司方(3),使士卒别认本部之进退,为分合之指麾耳。故曰:“所麾从移,所指从死者是也。”原无异巧之术。后世绘诸像者,诡道也(4)。出生克者(5),厌法也(6),嗣而画熊彪狮吼,以彰其猛(7),雕鹗鹰隼(8),以彰其击,星辰日月,以彰其明,云龙风怪,以彰其不测。故伍有伍旗,队有队旗,门有门旗(9),角有角旗(10)。变队旗(11),杂伍旗(12),官旗,将旗,司命豹尾(13),高照转光(14),坐纛号带(15),金鼓清道之制(16),大小方色虽殊,而名则曰旌旗也。他如五方五帝旗(17),二十八宿旗(18),三百六十日神旗(19),雷门十二将旗( 20),  四时八神旗(21),司地十二祇旗(22),支干丁甲旗(23),八卦九星旗(24),司天司煞(25),异名谲像之类,不可悉数。克土以青,克火以皂,克金以红,克水以黄,克木以白(26),又如坐罪人于白旗,杀罪人以黑纛,得敌刳心以祭旗,取血以衅鼓者(27),总不外多方误人。悚彼观望,示致其灵,以彰我威耳。能兵之士,当自识之。然旌旗不可不多用也,旌旗不多,则威仪不严,威仪不严,则军容不整。故曰:“多用旌旗,蔽我队伍。”使敌不得登高望我动静虚实也。且旗为进导之司,尤能遮蔽矢弹,如南夷惯用毒弩边箭,鸟铳药标,到身即死,是以南将多用健士,麾旗当先,翼兵驰进,盖缘弩箭弹标,著旗即下,自不及伤人也。用法以旗杆过人二尺,桶木为之,旗用好绸,上至枪筒,下及枪钻,少尺余,以两手托开,阴阳拿住,左右伏身,盘旋转绕,鼓紧急趋,先于高招,锋交即止,以让短兵。

[注释]

(1)何良臣所著《利器图考》未见传世之本,内容不详。(2)旌旗幡帜、幢葆旒施:各种不同类型的指挥工具。葆(bāo):车盖。又称羽葆、羽盖。古代多用鸟羽覆车盖,后世指挥车往往有车盖。旐(zhào):,上画龟蛇的一种旗。X:疑为招。(3)司方:指示方向。 (4)绘诸像者,诡道也:指在旗上绘成各种鸟兽动物鬼怪神灵图形,用诡诈手段,造成威严,神秘莫测的气氛。(5)生克:即相生相克,或相生相胜。是阴阳五行家的术语。所谓桶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相克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克:战胜、克制的意思。(6)厌法(yā):即厌胜。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称能以诅咒制服人或物。(7)彰:显示、显著。(8)雕鹗鹰隼:猛禽类。鹗(è):即鱼鹰。隼(sǔn):鸟纲隼科各类鸟的总称。(9)门旗:立辕门摆营之旗,旗高一丈三尺,上画飞虎。(10)角旗:大营四角之旗,每角二面。(11)变队旗:指示改变队形的旗。 (12)杂伍旗:指示伍与伍混合组编的旗。(13)司命豹尾:司命即三军司命旗,为主将号旗,颜色随方向,不预设。豹尾,禁止通行的标志旗,旗所立之处,任何将士官员不得擅闯,出入必持主将号令旗箭,违者军法是问。旗用绢做成,长条形,上画豹尾。(14)高照;一种昼夜两用的指挥旗,旗用绢作成,长一丈二,旗色按照各营旗颜色确定,用以调动奇兵。子营中军亲兵。夜里,把旗杆头二个灯笼点燃起来,以代替旗用。转光:用于将台的指挥旗,旗随主将,各营视此旗进止立伏。旗面画有五朵白云。(15)坐纛:(dào又dú):军中大旗。戚继光纪效新书•旗鼓》卷十六有中军坐纛说明:“此不可用于行阵,重大也。杆高一丈六尺,旗大一丈,黑绿缎为之,白绫为边,缨头饰以珠络,极其华丽。”号带:坐纛上的飘带。中军坐纛上悬数条号带,各为一个方向的代表,每条号带上都画有图形。旗中央画有阴阳八卦图。(16)金鼓:即金鼓旗,是金、鼓指挥工具的引导旗,杆高一丈二尺,旗色素黄。清道:即清道旗,军队行进在队前开路清途,操习时立路边,操毕引官哨队回营,杆长八尺。旗方网尺,蓝色,边红色,上写“清道”二字。(17)五方五帝旗:五方为东西南北中五面旗。五方五帝旗立于四面四方,指示兵士坐起进止左右前后周旋。五方旗分大中小三种。(18)二十八宿旗:按二十八星座绘成动物图形的旗,共二十八面,凡出动军队时,扎营立于八门,士兵由八门而出,则使用此旗。(19)三百六十曰神旗:数量、颜色、大小、用途不详。(20)雷门十二将旗:即六丁六甲旗,十二面。用法与二十八宿旗同,上绘十二属象图形。(21)四时八神旗:不详。(22)司地十二祗旗:不详。(23)支干丁甲旗:六丁旗六面,六甲旗六面,用法同二十八宿旗。旗色照方向。边同大旗之色。上画十二神将形象,一旗一像。(24)八卦九星旗:《武备志•旌旗》作八卦旗,形如五方旗,旗中央画八卦,外围画星辰。立于中军为坐蠢,立于前后左右各军,为中小坐纛,上画本方之卦,颜色也随方向变化。(25)司天司煞:司天指按日月天神形象制成的各类旗。以司天命名,司煞指按凶神形象制成的旗,以司煞命名。煞(shà),凶神。(26)克土以青:以青色之木克土,克火以皂:以黑色水克火。克金以红:以红色之火克金。克水以黄:以黄色土克水。克木以白:以白色金克木。这几句话是借用阴阳五行家生克之意,为各个方向的旗帜确定颜色,用以表明凶吉,给指挥旗涂上了神秘和迷信色彩。(27)衅(xìn):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牲畜的血涂在新制的器物上。后来,在战争中又以战俘的血涂战鼓。

             *                   *                  *

   军中响器,则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鼗鼓、鼍鼓之类(1),用虽不同,大抵壮逢X之势(2),彰震天之威,故出军有衅鼓之法耳。其大金錞钲、铙铎、号笛、笳管、觱篥、销叭、哱罗、板钹、梆铃者(3),齐心听、别昼夜(4),用变率然之号,而奇正进退因之以分合焉(5)。长六尺者曰角。五尺者蠡(6),蠡角之用,亦皆神出没,一三军也(7)。许洞曰(8):“大将出师十万,宜有大角二十四具,大鼓六十四面。”似亦泥矣。如深入敌境,欲彰其威盛者,更须多用,何必数拘。

[注释]

(1)铜鼓:最初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重器和乐器,用铜铸造,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最小的十厘米。从春秋中期一直沿用到清代。它原是统治权力的象征,可用以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并作祭祀赏赐。桡鼓(náo一):不详。鼙鼓(pí):古代军中所击小鼓。一作骑鼓。杖鼓:长而细腰之鼓,以杖击右,以手拍左。鼛鼓(gāo):有役事召集人的大鼓。 鼗鼓(táo):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鼍鼓(tuó):用扬子鳄皮蒙的鼓,可用作更鼓。(2)逢X(tōng):鼓声冬冬响。逢,鼓声。X(《中华大字典》作X),也是鼓声。(3)錞((hūn):古乐器,青铜制。形体圆,上稍粗,中虚可击鸣。多用战争中指挥进退。钲( zhēng).古乐器,又名“丁宁”,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击之而鸣。《诗•小雅•采芑》:  “钲人伐鼓。”毛传:“钲以静之,鼓以动之。”陈奂传蔬:“传云动静,所以明习战之节。”铙(náo):古击乐器。青铜制,类似钲,体短而阔、柄短,槌击而鸣,可用以止鼓。铎(duó):古乐器,形如饶、钲,有舌,是大铃的一种。号笛:《纪效新书•号令》:“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是要聚官哨队长来,吩咐军务。”笳管:管乐器,与觱篥类似。板钹(一bó):锣鼓乐器中的一种击乐器,圆形,中部隆起如球状。又称摔钹,类似今天的镲。可用以指挥散开的队形收拢起来。(4)齐心听、别昼夜:指通过各视,听指挥工具统一士兵的思想、意志和行动;区别昼夜的行动信号。(5)变率然之号:指调动首尾两翼部队的号令。奇正进退因之以分合:出奇兵、正兵、进攻、退却要根据部队的分散,聚合的调动来决定。(6)角:古代军中乐器,如画角,出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用于军中,以警昏晓。也有甩以指挥作战的号角。蠡,长六尺为角,五尺为蠡。(7)三军:使部队整齐划一。一,统一。三军,泛指部队。(8)许洞: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曾任均州参军,于景德二年(1005年)进献《虎钤经》,该书共20卷,210篇,是北宋著名兵书。

*                 *                  *

凡射之理,开弓须雄而引满,发矢须静而虑周。故曰:“心清也,情逸也,性静也,身正也,力闲也,审固也。”(1)所谓从容闲逸,射必中的。又曰:“镞不上指,必无中理(2);指不知镞,同于无目(3)。”镞须至坚,杆宜挺直,弓须软硬适宜,而收贮最畏潮湿。学射以十步立标,标眼如钱大,乎瑯满射,能三矢中二,移远五步。又能个尚左右,即于二十步立标,标眼如酒钟面大,平胸满射,能三矢中二,移远五步。又能不离左右,即于三十步立标,标眼如烧饼大,平胸满射,能三矢中二,移远五步。又能不离左右,即于四十步立标,标眼如碗面大,平胸满射,能三矢中二,移远五步。又能不离左右,即于五十步立标,标眼如碟面大,平胸满射,能三矢中二,移远五步。又能不离左右,即于六十步立标,标眼比碟大一围,平胸满射,三矢中二,移远五步。又能不离左右,即于七十步立标,标眼比碟大二围,平肩满射,能三矢中二,移远五步。又能不离左右,即于八十步立标,标眼大八寸,平肩满射,能三矢中二,移远五步。又能不离左右,即于九十步立标,标眼大一尺  平肩满射,能三矢中二,移远五步。又能不离左右,即于百步立标,标眼大尺许,平肩满射为率。标之高下,须以远近相称,虽立百步,不过高六尺是也。武场比射,以八十步立靶,亦高六尺,广二尺许,三矢中二为善射。但力能至百步者,当短五十步而发;力能至五十步者,当短二十五步而发。能如是,乃得射之妙机。马射必以离把十五步而及者为熟,又能以每把必发分騣、对镫抹鞦者为精奇(4)。

[注释]

(1)力闲:力量使用得均匀,会控制力量的使用。审固:沉;着、镇定,握弓牢固。(2)镞不上指,必无中理:箭头拉不到手握弓处,一定没有中把的道理。意思是弓要拉满才能中把。(3)指不知镞,同于无目:手指不知箭头在何处,等于没有目标。意思是射箭要控制箭头。指,左手中指。(4)必发分骏.对镫抹鞦:騣,鬃的异体字,分骏指伏身前射,箭分开马鬃射出。对镫,指侧身低射,与马镫平行。抹鞦,指向后射,低姿射时可以碰到马后革带。

*           *             *

   夺险守隘,非弩莫克;邀彼方张,非弩不可(1)。弩之称利,古人尚之(2),何独不重于今世,此可于有志于边事者筹之也。如绞车弩(3),能射七百步。大合蝉弩(4),能射五百步。蹶张弩(5),能射三百步。群鸦弩(6),发十矢。飞枪弩(7),发一矢,诸葛亮名之曰“元戎”(8),陇人呼之为“摧山”(9)。他如三弓足丩子弩(10)、八牛床子弩(11)、雌黄桦梢弩(12)、大连环弩(13)、跳镫弩(14)、小合蝉弩(15)、自犯弩(16)、大黄参连弩(17)、大木单弩(18)、黄肩弩(19),臂张弩、毛胡芦毒弩、傜僮濡缕毒弩、八担弩(20)、双弓弩(21)、神劲弩(22)、马黄弩(23)、叠竹弩、角弓弩(24)、伏远驽(25)、神机驽(26)、木鹤弩(27)、匮子弩(28)、神臂弩(29)、麻阳弩(30)、蝎尾弩(31)、神水弩(32),克敌弩(33)、二意角弓弩(34)、无敌流星弩(35)、一字弩(36)、静塞弩(37)、竹竿弩 (38)、交趾弩(39)、强弩(40)、积弩(41)、漆弩、小黄石弩(42)、火弩(43)、台弩(44)、床弩(45)、腰弩(46)、连弩(47)、竹耕戈(48)之类,不止数十种,然弩虽一名,其制其用各异。如伏弩者,药非至毒,未必能杀人,镞非至坚,未必能透甲,矢及即死,方可称弩,万弩一机,乃得弩用。故善伏弩者,站头高下自准,而矢勿令其虚发,更药须至急,机须至幽,用机之妙,妙在旋下,其旋下者,得机之用也。敌少不必下机,敌或尝我(49),而大队在后,亦不必下机,敌进大半而发者,为之神击,镞及马倒,人及自毙,纵胡马骁雄,必不能当我半寸之镞。故知用弩之功,不在火下(50),犹宜潜袭最便山林,欲以轻骑往来、利于小弩、小黄、腰弩、神臂。若将守壁据危(51),须用绞车、合蝉、撅张、自犯、比手弩。以五十步立把,高五尺,广尺许,三箭中二者为善射,能及飞走之目者称精奇。弓弩虽短兵之长用,但矢尽弓解(52),即为人困。故习射者必精刀剑,弓解则有接济之兵矣:学弩者必熟杈镰,矢尽则有利用之具矣。此在锐意练兵者,宜加意焉。

   [注释]

(1)邀彼方张:迎击士气正在高涨的敌人。(2)尚之:崇尚、重视它。(3)绞车弩:用绞车牵引力张弩。《六韬•虎韬》亦有绞车弩的记载。(4)大合蝉弩:架子床子上的一种连发弩。宋代制造使用。又名双弓床弩。大者张时用十人。(5)蹶张弩(jué):用脚踏强弩使之张开。古代用脚张的弩叫“蹶张”(见《汉书•申屠嘉传》注卷四十二)。(6)群鸦弩:唐代西蜀制造的连弩,能“十矢谓群鸦,一矢谓之飞枪。”(见《中国兵器史稿》第二章《铜兵》 215页1 957年版) (7)飞枪弩:见上注。(8)元戎:诸葛亮改制的一种连弩。“一弩十矢俱发。”(见《魏氏春秋》,转引自《中国兵器史稿》188页)元戎本意为有三:大的兵车、大军和大众、主将。(9)陇人:陇,甘肃省简称。因古为陇西郡而得名。摧山:《中国兵器史稿》谓“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乎为摧山弩。”(10)三弓X子弩,又称三弓床弩。宋代制造,用时百人张弓,少者五七十人,一发十矢,也可用以攻城。足丩,铁制长槽,可容十矢。足丩(iiu),《武备志》作㪷。(11)八牛床子弩:同三弓足丩子弩。攻守可用。(12)雌黄桦梢弩:宋代所制劲弩之一。人自踏张,因饰雌黄桦故名。(13)大连环弩:众多床子弩连起来同时发射的弩。(14)跳镫弩:宋化所制腰弩,又名小黄,稍小于雌黄桦梢弩。(15)小合蝉弩:宋代制造的一种双弓床弩。承弩之床有大、小合蝉之称,手射时,如两蝉之状,因名之。大者用十许人张之,小者五七人张之。(16)自犯弩:当敌人触动暗机,群弩自动发射,可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大量杀伤敌人。(17)大黄参连弩:是一种古老的连射弩,《周礼》就有此弩记载。汉代李广曾用此弩对匈奴作战。参连,连射之意。(18)大木单弩:唐代制造的单发弩,可射一百六十步。(19)黄肩弩:手开的一种单发弩。(20)八担弩:即:八石力能拉开之弩。(一般卫士挽力达一石六斗之弓。)(21)(22)(23)双弓,神劲,马黄弩:皆宋代制造。双弓即二弓床弩。神劲亦强弩。马黄,因克敌弩难张,重新改造而成的新弩,制造精密,对方发一矢,此弩往往能发三矢。(24)(25)角弓弩、伏远弩:唐代制造。角弓弩可射二百步,伏远弩可射三百步。叠竹:捆扎细竹。(26)神机弩:即神机箭,是一种强弓。(27)木鹤弩:宋代制造。刘锜顺昌破金兵,曾用此弩破敌。(28)匮子弩:装置于车上之弩,用木板屋保护起来,形如匮子。(29)神臂弩:宋代制造,可射二百四十步,穿榆木可入半杆。足丩麻阳弩:南方竹弩.产于麻阳地区。麻阳在今湖南麻阳县东。(31)蝎尾弩:神臂弩的别称,因用蝎尾牙发得名。(32)神水弩:一种毒弩。镞用毒汁浸过。(33)克敌弩:宋代韩世忠造,强劲,射远胜过汉代大黄。可洞重甲、犀象。(34)二意角弓弩:形制及威力不详。(35)无敌流星弩:宋代制造,可用于车战冲阵。因一发数矢、又可连发,故名。(36)一字弩:形制及威力不详。(37)静塞弩:唐代守城大弩。(38)竹竿弩:唐代制造七种弩之一。(擘张弩,角弓弩、木单弩,大木单弩、竹竿弩、 大竹竿弩、伏远弩。)捆束多根细竹竿做弩弓。(39)交址弩:古安南。越南制造使用之弩。(40)(41)强弩、积弩:《汉书•地理志》:“汉兵器以弩为尚,将军有强弩、积弩之名。”如强弩都尉、积弩将军即是。用脚踏始能张弓为强弩。装有机栝,能连续发射的弓为积弩.(42)小黄石弩:汉代的发石连弩。(43)火弩:发射火箭之弩。(44)台弩:置于土台或石台之上的弩。(45)床弩;以木架床子承弩机,可架一弓、二弓、三弓等不同数量,通称床弩。(46)腰弩:凡以腰开弓,即为腰弩。(47)连弩:能连续发射之弩。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连弩即大黄参连弩 (48)竹耕戈:竹制弩,可埋伏于要路,形如耕地。(46)敌或尝我:敌人如果是试探我方兵力舔署情况。(50)不在火下:指用弩不在明处。(51)守壁据危:坚守壁垒,占据危险之地。(52)矢尽弓解:箭射完弓即废除无用,这是指弓弩的短处。

*              *                 *

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1),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如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囮拳(2),名虽殊,而取胜则一焉。温家之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琐、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3),此又善之精者。吕红之八下,绵张之短打,李半天、曹聋子之腿,王鹰爪,唐养活之拿,张伯敬之肘,千跌张之跌,他如童炎甫、刘邦协、李良钦、林琰之流,各有神授(4),世称无敌,然皆失其传,而不能竟所奥矣(5)。朳权棍长一丈二尺,精者能入枪破刀(6)。惟东海边城与闽中俞大猷之棍(7),相为表里(8),法有不传之秘。少林棍俱是夜叉棍法(9),故有前中后三堂之称(10),前堂棍,名单手夜叉,申堂棍名阴手夜叉,类刀法也,后堂棍名夹枪带棒,牛山僧能之(11)。谚曰:“紫薇山棍为第一(12),张家棍为第二,青田棍又次之。赵太祖腾蛇棒为第一(13),贺屠钩杆、西山牛家棒皆次之,其孙家棒,又出自宋江诸人之遗法耳。”大抵练兵教艺,切须去了走跳虚文(14),但动棍须把得坚,交棍妙在下起(15)。棍入必须上压(16),一打一揭欲我疾(17)。阴手阳手令人疑(18),大剪小剪神变用(19)。大门小门藏正奇(20),使拔剃滚杀起磕(21),俱得其妙,乃可称棍。俞大猷《剑经》曰(22):“待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而急乘之(23)。”似得用艺之—秘矣。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剑经》,在学者悉心研究,酌其共短长,去其花套(24),取其精微(25),久则自可称无敌也。

[注释]

(1)易易:容易极了。(2)宋太祖:即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后周时任殿前都检点、领宋州归德节度使,掌握兵权,精通拳棍三十六势,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作:“宋太祖有三十二势”,与此异,未知孰是。势,亦作式,拳术中的用语,指完整的一个或一组动作。囮(é;yóu):通讹,诈人财物。读yóu时,也叫㘥(yóu)子,是捕鸟人用以诱捕同类鸟的活引子。囮拳读yóu,是类似五禽戏。(3)行拳、合琐、、弃探马、闪番均为拳名。(4)吕红、绵张、李半天、曹聋子、王鹰爪、唐养活、张伯敬、千跌张、童炎甫。刘邦协、李良钦、林琰,均为踢代以前拳术名家,其生平、拳技不可考。神授:秘传拳术。 (5)竟所奥:探求奥妙。 (6)朳权(bā、chā):桃为短齿耙,横木用铁皮包裹。权为木叉,农具。这里指有横头,叉形状的木棍。入枪破刀:指朳杈可以代替长枪使用,打败或破坏使的刀招法。(7)闽中:郡名。秦置。治所在冶县(今福州市)。俞大猷(一yóu) (1504~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字志辅,福建晋建人。历任参将、总兵等官。抗倭多立战功,与戚继光齐名。著作有《正气堂集》、《剑经》。校赵本学之《续武经总要》。(8)相为表里:表指外,里指内,相为表里指东海与闽中棍术可以互相媲美,不相上下。(9)少林棍:少林寺僧常以棍习武,形成武林一派,少林棍即为少林武功的代表。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北少室山北麓。夜叉棍法:夜叉是梵语,义为勇健,又为凶暴丑恶.这里指少林棍法勇健。(10)三堂:堂指山上平地。三堂指少林棍的三套棍法名。(11)牛山:即牛首山,又名牛头山。在南京西南。山上有普觉寺。故有牛山僧之称。(12)紫薇山:疑指浙江金华县西北三十里的紫微岩。(13)赵太祖:即宋太祖。(14)走跳虚文:指练武艺中的花架子。(15)下起:自下而上的绷挑动作,为枪棍的一招。(16)上压:自上而下的拍击动作。(17)一打一揭:棍法招势。棍自上而下击为打,双手自下而上提棍为揭。(18)阴手阳手:手心朝下握棍为阴手,手心朝上握棍为阳手。(19)大剪小剪:用前低后高棍势击对方的棍,两棍相交,前部相交为小剪,中部相交为大剪。(20)大门小门:胸腹部位为小门,胸腹两臂之间为大门。(21)使拔剃滚杀起磕:拔疑为拨字之误,防左侧棍为拨。剃。棍至敌头部,成倾斜形。滚,左右转动手腕,使敌棍不得进身的动作。杀,自上而下猛击头部。起磕,自左向右击挡敌棍。(22)《剑经》:俞大猷关于棍法的著作。其中有用棍招法,步法歌诀。全书载《纪效新书•短兵长用说》及《续武经总要》。(23)待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等待对方使用一个招数的力气用完了,使用新招数的力气还没有使出来。乘之:抓住时机,乘虚而压倒对方。(24)花套:不切实用的花架子。(25)取其精微:吸取、采用精采、微妙的部分。

*               *                *

能杀人于二十步之外者,六合枪法也(1)。复有马家长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之名(2)。长短能兼用(3),虚实尽其宜(4),锐进不可挡(5),速退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也(6)。所以行有守,立有守,守内暗藏攻杀之机。枪锋须短利而轻(7),以不过两为率(8)。杆须腰硬(9),根粗梢称(10)。南方以竹为杆夕甚称省便;北地风高易裂,须得丝觔缠扎乃可,否则以稠木代之犹胜(11)。凡学枪,先以进退身法步法与大小门圈(12)、闂串手法演熟(13)。继以六直八母、二十四势的厮杀(14),使手能熟,心能静,心手与枪法混而化溶(15),动则裕如(16),变不可测。但施于阵上,则伸缩腾挪之机(17),少称不便,故花法不必习,习亦无用也,此在学者自妙而适用之。惟山东樊氏,深得其传,惜乎老矣。较比之时(18),先看单枪,试其手法身法,进退步法,阉串不宜甚大,尺余便好,复以二十步外立木把,高五尺,阔八寸,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孔大寸许,内悬圆木球。每一人执枪立二十步外,听鼓芦擂紧,翻然擎枪(19),飞身向前戳去,以得孔内太球于枪尖为熟,五孔木球俱得为精。若两人比艺,即不离封、闭、捉、拿、守五法而已(20)。惟能守者力自闲(21),有隙便进,是得用枪之诀(22)。

[注释]

(1)六合枪法:据《纪效新书•长枪》载,六合为六个回合的一套枪法。(2)马家、沙家、李家:使枪名家,其生平及枪法不可考。(3)长短:长枪和短枪。 (4)虚实:枪法招数中有虚招和实招。虚招迷惑、分散对方注意力,实招为进击。《剑经》所说“不打他先一下,只是打他第二下”,即为虚实招法。(5)锐进:疾速进招,上前。(6)杨氏梨花枪:古枪法的一种。据传出于杨素真之手。(7)枪锋:枪的矛头。短利:短小锐利。(8)不过两为率:不超过一两的重量为标准。两,重量单位,旧制十六两一斤。(9)杆须腰硬:枪杆必须挺直坚硬。腰指枪杆的中部。(10)根粗稍称:枪杆自根向头渐渐变细,根粗至掌握有力。(11)稠木(zhòu):是一种寒而不凋的树木,船篙多用此木。(12)大小门闂:两种枪棍招法。为了对付敌方打来枪棍,用枪棍的前部不断划圆圈,左右挡开对方的枪棍。(13)闂串;连续划圈,即为圈串。(14)六直、八母:均为枪法招数。六直是六合枪法第六合的一招,八母是第一回的起手一招。二十四势:六合枪法有二十四势。(15)化溶:溶合为一体、熟练使用枪法。(16)动则裕如:动作宽缓自如。(17)伸缩腾挪:武术中进退窜跳躲闪动作。(18)较比:武艺比赛,测验。(19)擎枪(qíng);举枪。    (20)封、闭、捉、拿。守:枪法中的五个基本招法。(21)力自闲:因善于、保存体力,力量自然比较充裕。(22)诀(jué):高明的办法,秘诀。

*                   *                        *

筅之出入,颇称不便,似非利器也。所可恃者,能作步卒之藩篱耳(1)。然非长枪短兵,夹持而进,则所谓能御而不能杀者也。故学筅者,必以老成有力,而筋骨已硬之人,谓其无活跳闪赚之势,如精锐轻凌之兵(2),又不必以重赘之器为利用焉(3)。筅之竹节须密而称(4),旁枝须坚而粗,筅刃须长而利,以火熨之(5),或曲或直,四面扶疏(6),如刺如戟(7),炙以桐油(8),敷以毒药,较阅之时(9),先令其自使,观其手法步法,六势成熟(10),然后与长枪对比,枪哄不动(11),又能护我短兵,进战搪架敌器不入为精。

[注释]

(1)藩篱:用竹木做的篱笆或围栅。这里指筅能保护使用短兵的士卒,不受敌人长兵杀伤,可以壮胆量、增士气。(2)精锐轻凌之兵:经过选拔、训练。武艺高强、动作敏捷的士兵。(3)重赘:沉重拖累。这里指笨重使用不便的兵器。(4)密而称:指.竹节短,粗细匀称。 (5)熨(yùn):本意是用熨斗熨衣服,使之平贴。这里指用火烤筅之刃,使成曲、直等不同形状。(6)扶疏:枝叶茂盛而分披的样子。这里指狼筅枝梢茂盛四出,有如树枝。(7)戟:一种古代兵器。将戈,矛合为一体,既能直刺。又可横击。(8)炙以桐油:在筅的旁枝上涂烤桐油,可以在表层结上一层薄膜,有防锈作用。(9)较阅:同校阅。检阅士兵武艺。(10)六势:使用狼筅的六种招数。据《纪效新书•牌筅》载,六势为中平势,骑龙势。钩开势、架上势。闸下势、拗步势。(11)枪哄不动:枪来挑动,扰乱,不为动摇。

*                   *                      *

藤牌宜坚大而轻,使人蹲下,可以遮一身有余。凡学牌,先从八势,曰:赖扎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进势、跃起势、低平势、金鸡闯步势、埋伏势(1)。八势既精,自得其巧,是以覱牌如壁(2),闪牌如电,遮蔽活泼,起伏得宜,全身藏尽,视听外驰,更须翻滚不露头足,此用牌之要说耳。然非标子(3),无以用也,故学牌者先学标。每带弃标数枝(4),启手时,左挽牌,右持标,步动标起,近敌便投。标士敌必闪顾,则牌随隙滚进(5),使敌措手不及为精。设若敌不为标所动,亦必为标所伤矣。故曰:“标者牌之疑兵。”又所虑者,恐进标而抽刀不迭(6),此用牌之大病也(7),习者慎之。较比牌标之法,悬银钱三个于三十步内,滚牌进标,如临敌势。标中银钱者,以银钱赏之;三限不中者,罚而复责。惟三标百试不差者为奇异。长牌主御(8),驻则成营,行则蔽队,仅可作营队之藩卫也。所谓壮士气,齐步伍,退如山,进如堵(9),然非长短之兵,杂而用之,则不可恃(10)。长短之兵,若非牌蔽,又不能以骋其利(11)。故曰:得长短刚柔之用者不败也。牌须高广过人,可以搪前遮后,护足止马(12)。但铅子竟入(13),无以为御。戚继光曾以丝绵数层制度牌上(14),名曰刚柔牌,以拒鸟铳,终不能挡,总不若练荆花铠法为妙(15),铅子著之包下(16),但人鲜得其制法(17)。

[注释]

(1)八势步法招数可见《纪效新书•牌筅》卷十一。(2)覱牌如壁:竖起牌来象墙壁。覱(zhàn),高危、长大的样子。(3)标子:可以投掷的标枪。(4)弃标数枝:可以投掷的标枪几枝。按《纪效新书》所载,一牌带二枝标枪。弃为抛弃不用,即投掷之意。(5)随隙滚进:随着标枪的抛出,敌人躲闪所造成的空隙,  藤牌就象车轮翻滚向前,藤牌滚进势基本招法是“先进刀,后进牌,疾速如风为妙。”这样刀,牌轮番使用,犹如滚进。(6)进标而抽),不迭:投出标枪,来不及从左手中抽出刀。迭,及的意思。(7)大病:大弊病。 (8)长牌主御:长大盾牌担负防御任务。(9)进如堵:前进时好象是墙。(10)不可恃:指长牌不和长短兵器配合使用,只甫长牌是靠不住的。(11)不能以骋其剁:指长短兵器不依靠长牌遮蔽,就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威力。利,锋利。(12)护足止马:护长牌能起保护脚部、阻止敌人战马前进的作用。(13)铅子竟入:鸟铳发出的子弹直接打入牌内。(14)制度牌上:指把丝绵按一定程序一层层的:缠到牌上。制度,是规程,属于名词,这里名词用如动词。(15)练荆花铠法:编制荆条铠甲的方法。(16)著之自下:指铅子接触盾牌就自然落下来。著(zhuó):附着。(17)鲜:少。

*               *                  *

军中诸技,惟刀剑法少传,若能滚入,使长短兵不及遮拦,便为熟矣。如日本刀,不过三两下(1),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偃月刀头大且重(2),使有力者用之,而更能精熟三十六正刀(3),二十四闪伏(4),则诸兵仗当之者(5),无不屈也。马上双刀,须长而轻,后过马尾,前过马头为要信,剑用则右术也,法有剑经,术有剑侠(6)。故不可测,识者数十氏焉。惟卞庄之纷绞法(7),王聚之起落法(8),刘先主之顾应法(9),马明王之闪电法(10),马超之出手法(11),其五家之剑,庸或有传(12),此在学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秘也。如凤嘴刀、三尖两刃刀、斩马刀、镰刀、苗刀、糜西刀、狼刀、掉刀、屈刀、戟刀、眉锋刀、雁翎刀、将军刀、长刀、提刀之类(13),各有妙用,只是要去走跳虚文,花套手法,始得用刀之实。故日:不在多能,务求精熟。设或不精,反为所累。所以秘技有神授,如无真授,未可强为。授之不精,未可称技。精而不能变,犹为法之所泥(14)。

[注释]

(1)三两下:重量三两以下。(2)偃月刀:古代兵器,月形状。因三国时关羽曾使用青龙偃月刀,故又名关刀。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偃月刀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指非实战时使用。(3)(4)正刀、闪伏:均为偃月刀法名称。(5)兵仗:兵器的总称。亦作兵杖。(6)剑经:专门讲述剑法剑术的书。剑侠:古代称精于剑术的侠士。(7)卞庄之纷绞法:卞庄为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勇力驰名,传说曾刺双虎。纷绞法为卞庄之剑法 (8)王聚之起落法:指王聚的剑法。王聚生平不详。(9)刘先主之顾应法:三国时刘备的剑法。(10)马明王之闪电法:马明王不详。闪电法为其剑法。(11)马超之出手法;三国时名将马超徒剑的出手法。。(12)庸或:或许,大概。 (13)凤嘴刀:长柄大刀。三尖两刃刀:长把马步均可用的刀。斩马刀:即砍刀。刃三尺、柄四尺。镰刀:长柄钩镰大刀。苗刀,把短刃细长的战刀。糜西刀(sén):不详。狼刀:细而弯的短刀。掉刀:长柄两刃刀。屈刀:长柄大刀。戟刀:长柄单刃的戟。眉锋刀:长柄大刀,刀形似眉。雁翎刀:长柄大刀,刃形如雁翎。将军刀:一种把较长(一尺五寸),刃细长的战刀。长刀:短柄长刀。提刀,类似长刀,但刃尖部比长刀宽厚。(14)为法之所泥:指不能变通刀法,就是被所学死套数束缚住了。

*                  *                       *

短兵者,为接长兵之不便(1),然亦有长用也。马杈有突越之势(2),绰钯有闪赚之机(3),然杈不出阴阳(4),钯不离五路(5)。如燕尾杈、蓉禽杈、五龙铲、三股杈、钯尾鞭、丈八鞭、双钧枪、连珠铁鞭、鹰爪飞挝,开山斧、锉子斧;钩镰戟枪,铁攩、钩竿、天篷铲,捣马枪,蒺藜椎、鸦项枪。拐突枪、鱼肚枪、狼牙棒、豹尾鞭、芦叶枪、流星椎、杈尾椎、杈竿、抓枪、铁简、檠䦆、掷远、铁梧、环子枪、抓子棒、紫金标,八尺棍之类(6),不可悉数,各有专门。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其进退腾凌顺逆之势,俱有异样神巧杀著,学之得精,俱可制敌,然非秘授,不可强施。外如花刀花枪,套棍滚权之类,诚无济子实用,虽为美看,抑何益于技哉?是以为军中之切忌者,在套子武艺(7),又所恨者,在强不知而为知。

[注释]

(1)接长兵之不便:指短兵器可在长兵器不便发挥作用的时候使用。(2)马杈:步卒所用长柄兵器,丈余。上可叉人,下可叉马。(3)绰钯((hāo):镋钯的一种。闪赚(一zhuàn):躲闪和作假动作诳骗敌人。(4)杈不出阴阳:指使权的两种基本招数。(5)钯不离五路:镜钯头部有利刃,两面出锋,可刺可御,兼矛盾两用,具有刺砍叉挡拉等作用,故有不离五路之说。(6)燕尾杈,虎尾杈、三股杈:均为长柄杈。燕尾、虎尾均为两股杈,虎尾杈比燕尾权的权头要长,两叉间距较近,成虎尾形。三股杈叉头成山字形。五龙钯:镋钯的一种。钯尾鞭、连珠铁鞭、丈八鞭,豹尾鞭,铁简:皆为鞭类短兵;其名称因形状而定,其大小长短轻重因人而定。细长:丽有节为鞭,细长方而无节为简。双钩枪:长柄,枪首有倒双钩,适合骑兵使用。鹰爪飞挝:一种击兵器。双飞挝周长绳系之,挝若鹰爪,可击人马,不能逃脱。挝(zhuā),击、打之意。开山斧、锉子斧、檠钁:均为短柄兵器,  斧头形状不同而有不同名称,不同用途。鼻山斧又名大斧、静燕,日华、无敌、长柯等名,一面刃。方体。锉子斧,斧柄安装与开山斧不同,砍下去,刃是横的,守城可断爬城之敌手指。棨,用于仪仗队的一种两刃斧。棨(qǐ),木制的一种符信。䦆(jué),据《中国兵器史稿》第六十四图版所载,䦆为一种短柄双刃斧。铁镜:即锐,长兵器。又名月牙镜,头部中为枪矛、两翼为刺,刺上有齿,左中右三面均可刺击,又可拉推,实为利器兼推挡拉之器。钩竿,短兵,竿首如枪,加曲刃如钩。天篷铲:即月牙铲,长兵,首成月牙形,柄长一丈,尾部有刃,可以后刺。捣马枪:又称捣马突枪,长兵,刃首微宽,其状如枪,为骑兵兵器。蒺藜椎:长兵,又称蒺藜枪,椎首由尖而阔,连裤有密排的倒钩刺,如蒺藜故名。鸦项枪:长兵,枪首与柄接口处以锡饰,如鸦项之白,故名。拐突枪:长兵,枪柄尾部有拐,故名。鱼:肚枪:长兵,枪首成鱼肚形,长一尺,似刀,柄长一丈二尺,为军中长技,随于挨牌,进攻便利。狼牙棒、铁梧(即铁杵):以坚重木做成的棒兵器,长兵,一头粗大,以铁刺置其上,为狼牙棒,两头粗大,以铁刺置其上,为杵棒。芦叶:枪:长兵,又称线枪,柄长丸尺,枪可透甲。流星椎:也叫流星锤,击兵器,两锤系于一绳两端,一个为正锤,由右手掷出击敌,另一个为救命锤,左手紧握,危机时击敌。杈尾椎:守城用的两叉椎,可推云梯。权竿:长兵,宋代杈竿用以叉飞梯及登城,柄长二丈,首部两叉,略成钩形。抓枪:长兵,柄长六尺,刃长一尺五,刃后柄上有密排倒钩。掷远:又称飘石,用木竹杠、绳套抛掷。环子枪:骑兵使用睁长兵,柄上置环,故名。抓子棒:长兵,棒兵器,棒首三个倒钩,似爪子形。紫金标:掷兵器,也是一种投掷器。(7)套子武艺:流行的成规,俗套武艺,只图美观,无益实战。

*             *                  *

鸟铳出自外夷,今作中华长技,妙在打眼圆中(1),神在火门急迅(2),剩在药细子坚(3),中在腹长照准(4)。装药竹筒、火绳、信鳖、匙锤、通杖、油单(5),须随身悬带,有临场遗失,药不燥干,即连坐以法。火门损坏,药弹短少,即禀修添。较演以八十步立五尺木,广二尺许,上悬铁片如人头大,中悬铁片如心腹大,三发二中其头腹为熟,三发三中为精。但不敢连发五七铳,恐内热火起,且虑其破,惟倭铳不妨(6)。今有以竹木代之,甚称轻便,又在制者得其巧,则得其妙.用矣。其所畏者(7),药炼荆花铠(8)、南岛油漆兕条甲(9)、湿布幔耳(10)。

[注释]

(1)打眼圆中:指扣动扳机,击发火门之药。眼即火门。(2)火门:可装入引燃火药,击燃之后,即可推动子弹发射。(3)子坚:指子弹坚硬。明代子弹以铅做成,称为铅子。(4)腹长照准:枪身长、照星准确。(照星即今天步枪之准星。)照星有前后两个,射击时必须瞄准前后照星和目标。(5)火绳:即引信,装在龙头内(即击发机),当龙头击打火门时,火绳便点燃起来,随即引燃火门火药。信鳖:装火绳用的器具,可防潮湿。匙锤:配药,舂药用工具。通杖:铁制通条,又称搠杖,筑实火药、送铅子到位。又可用以擦铳。油单:类似油壶,装油以备擦枪。(6)倭铳:指日本制造的火枪。(7)其所畏者:指用鸟铳射击所不能奏效的东西。(8)药炼荊花铠:用药水处理过的荆条编成的铠甲,铅子不可入。(9)南岛油漆兕条甲:用涂有海南岛的油漆犀牛皮制成的铠甲。兕条,即犀牛皮条,皮厚,加涂油漆,铅子不可透。(10)湿布幔:用水浸泡的布帘,可以防铅子穿透。

火箭古称神器(1),而南北俱宜(2),功不在鸟铳之下(3)。但军中久无制之妙者,若造作失制(4),放手无法(5),徒费而无所恃也(6)。大抵纸间矾油以避湿(7),药须极细而筑实(8),线眼用铁杆打成(9),自然更要至中而至直(10)。如筒长七寸,眼须五寸许,箭杆要直,翎宜劲,羽去颈二寸称平,此其诀也。比试以八十步立靶,平去能中为精,歪斜起落,不入靶者,治其兵,连其长。造法不精,责其匠。然亦有用强弩绞车豁竹射送者妙(11),其火则后出少,而前出多,  故利于烧积耳(12)。

[注释]

(1)火箭:用弓、弩发射引火燃烧的箭,用以攻敌的古代战具。《三国志•魏明帝纪》“诸葛亮圈陈仓”注引《魏略》始有放火箭记载。《通典•兵•攻城战具》附、卷一六〇,《武备志•器械》均有火箭记载。(2)俱宜:都适合使用。(3)功:功效和威力。(4)造作失铡:制造不合规定要求。(5)放手无法:射手不得方法要领。(6)徒费而无所恃:白白浪费资财,而且作战时也无法使用。(7)矾油,矾纸和油纸。《纪效新书•器图》:“忍矾纸和油纸,夏不硝,可留二年。”矾,即明矾。    (8)筑实:捣实使坚。(9)线眼:用以装火绳的小孔洞。(10)至中至直:指线眼要打在最中心,打得最直。至中至直。才能使出箭不斜。(11)豁竹:劈开的竹杆,火箭置其内,可径:制箭的正确方向。(12)烧积:烧毁军需、粮食。

子母炮者(1),妙在悚虏之马(2),惊虏之营,真乱虏之伍,夺虏之气。须药线不误,放手惯熟为神。所畏者母炮未发而子炮先声(3),则伤本处人矣。或至半途而炮发,或至敌营而火息,则炮无益于用矣。故线似螺蛳旋转,令不相见。赛贡铳者(4),竹木俱可为之,长三小尺,而铅子合口约重半斤,平卧地上,以垫头高下得宜放之,且不用木马(5),故神于佛郎(6),妙于发贡(7),亦军牛之利技耳。

[注释]

(1)子母炮:用以惊营,扰乱敌军心的一种火器。基本结构由子母瓶和母炮二部分构成,分别装入火药和火信,两个火信分别点燃,又因子母瓶要装入母炮内,故名子母炮。(2)悚虏之马:惊吓敌人战马。惊,恐惧。(3)未发、先声:炮没有射出来就响了,指炮弹在母炮中爆炸。(4)赛贡铳:明代发明的一种火器,因威力赛过发贡和鸟铳,故名。此炮不用炮架,无后坐力,可用以“守路截险”。(5)木马:木制炮架。(6)佛郎:全名佛郎机炮。明代人称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炮为佛郎机炮,明万历以后传入中国,用以防海防边,御敌有效。此炮的构造、使用方法,《纪效•新书•器图》卷十五、《练兵实纪•杂集•军器》、《武备志•军资乘》卷一二〇均有记载。(7)发贡:古代重型火炮,铜制,重500斤,燃药线发弹,弹为铅子,重4斤。刑于攻城,攻众多之敌,攻坚夺险,宜攻高,不攻下。也可以装备在大海船上。

 

火之得用者,如火砖、火球、火盗、火妖、诸般火兽、异样火禽、星鸢、烽豕、火鹞、云龙、.烟球、药桶、神彪、火瓶、牌铳、牌箭、游龙、号鸦、灰瓶、火船、毒烟、毒火、绿油、鲵油、合炮、火楼、火骑、飞炬;火堑、火牌、十子铳、九龙枪、大蜂王、大将军、覆地雷、绞江龙、绞地龙、轰山炮、混天炮、流星炮、净江龙、攻戎炮、旋风炮、天坠炮、虎蹲炮、五梢炮、七梢炮、天机炮、  返复枪、自犯炮、追魂箭、迷魂炮、一把连、三只虎、风尘炮、浮萍火、单梢炮、双梢炮、大窝蜂、小窝蜂、十丈枪、七筒箭、打阵炮、插翅虎、荔枝炮、石榴炮、地涌枪、千里胜、连声炮、葫芦火、冲锋马、木石炮、拄腹炮、火鞭箭、铁火床、蒺藜球、先锋炮、火龙刀、火龙枪、火焰枪、二虎追、火龙口、逐人枪、虎尾炮、漫天雾、毒药火、飞天喷筒、毒烟喷筒、神机火枪、旋风五炮、缠身火龙、惊风牝猪、飞蛇逐马、猛虎离山、五色障烟、飞空神砂、独脚旋风炮、霹雳行火球、交锋弃马、群虎啸风、火龙争胜、游鼠惊马、百鹰获兔、众虎奔羊、一母领十四子炮、旋风狼牙炮、月落星随炮、五雷裂山炮、大装囊、燕尾炬之类(1),制巧名殊,用同而药似,变而神异,用则夺魄者,约百余种,制式用法,俱载《利器图考》。须因敌异用,因地异施(2),举放燃线,不疾不徐(3),得法为妙,顾宜预制于军中,以(4)备率然秘用可也(5)。歌曰:“用阵须兼车步骑(6),用器应分南北利(7),用才若识致贤愚(8),水火得宜无不济(9)”。

[注释]

(1)火砖:用于水战的一种抛掷火具。当与敌船靠近时,点燃火信。燃至将入砖内时,抛向敌船,砖内可喷毒烟,可以燃烧战船。因成砖形,故名。火球:功用及使用方法类似火砖,也是一种抛掷火器。火盗:派士兵伪装入敌营,焚其粮草,再乘乱而出。火妖;用于水战的一种火具,拳头大小,外以纸包,内装松脂、毒烟、蒺藜,纸外涂柏(jiù,乌柏树)脂、黄蜡。燃火后抛出,火与烟有毒,蒺藜可戳敌脚,利于水战、伏击短战。火兽、火禽:捕捉敌境的禽兽,系以引火之物,放回可以在敌境引起大火。也可以人工制成动物、飞禽形状的火具,或用人推,或者发射,均以火攻敌。星鸢、烽豕、火鹞,云龙,火骑都属于火兽火禽之类火具。烟球:施放毒烟的抛掷火具。药桶:水战中使用的火药桶,内可装火药、火砖、蒺藜等物,用盖盖好,待敌船接近,平掷敌船,桶中预先装好的盛于碗内的火炭,受震动后,使火药燃烧,以破敌船。神彪:仿照猛兽制成的一种火器。火瓶:水战中的一种抛掷火具。牌铳:带有盾牌的火铳。牌箭:带有盾牌的火箭。游龙:发射出的飞行火器。号鸦:竹篾制成的飞鸦,内装火药,可顺风放入敌城内,灰瓶:瓶内装石灰,水战时抛往敌船。火船:专门用以火攻敌船的小船,船不载人,燃烧以后,。顺风冲向敌船阵。毒蛔。毒火:用有毒物质糊成的火药,装入各种火暴内。如火砖。火球,火炮、火妖、火兽、火禽等火具均可喷毒烟、毒火。绿油,用铜锈等物制成的毒汁。鲵油:即鲸油。合炮:四轮攻城石炮。火楼。攻城火具。飞炬:一种喷火的火箭。火堑:隔河埋伏地雷、火器,可阻敌渡河。火牌:盾牌与火器组成的火具。十字铳:一发十矢的一种火铳。九龙枪:一发九矢的一种火镜。大蜂王:适用于水陆战守攻取的一种火具。外壳用百层炮纸、十层布做成球形,内装小炮、毒火药,磁沙炒毒铁蒺藜,粪汁毒炒包松脂、硫黄毒等物间杂,可以起到“夺心眩目、惊胆伤人”的功效。大将军:即无敌大将军炮。是威力较大的火器,可用以阻击敌人冲锋,炮重千余斤,改装后,轻可移动,一发五百子,击宽二十余丈。覆地雷;埋在地下的爆炸火器。绞江龙、净江龙:两种水战火器。置于水中的地雷,封锁水道,拦阻敌船舰。轰山炮:又名穿山破地火雷炮。铁铸炮身,可发铅弹破阵。混天炮:地雷炮的一种。置于空营,可自动发火。流星炮:内装毒火药,细沙的铁制球状火器,用母炮射入敌阵,伤人马。攻戎炮:装予车上的一种火炮。车装将军炮,车有两轮,可用骡马拽拖。旋风炮:抛射右块的一种石炮。天坠炮:抛石器,用于守城。五梢炮:守城石炮,百五十人拖拽,二人抛发,石重二十五斤,可击攻城车。七梢炮:守城石炮,二百五十人拖拽,二人抛发,石重丸十一斤,可击攻城车。天机炮:发射铅子的火炮,威力大于将军炮,水陆兼用。返复枪:装有火器的长枪。自犯炮:将几颗炸炮连接在一起,置于要路,外线连接机关上,触线即群炮皆炸。追魂箭:毒烟火箭。迷魂炮:装有烟毒火.的火炮,炮炸后使敌中毒。一把连、飞天喷筒,毒烟喷筒:均为竹筒制成的火器,可喷烟、火、细砂,石灰、毒汁、翎箭等物,可用以守城或冲阵。三只虎:一发三矢的火器,由一铳三管构成,宜击散骑、步队。二虎追:可射一箭三镞的火器,镞下置火药,箭用火药发射,镞下火药可烧棚寨敌船。风尘炮:用瓶或竹编篓制成的抛掷火器,形如西瓜,内装火药、石灰、人粪皂角毒汁,可用于守城或打阵。浮萍火:抛掷火器放出的飞火。单梢炮。双梢炮:可抛射石块的石炮。由四十人,百人拖拽,可用于守城。大窝蜂:可射三十二支火箭的火器,火箭装于一个桶内,射出的箭可透甲。小窝蜂:装有火药的长枪,火发如蜂,使敌目不得睁。十丈枪:喷火的一种长枪,可伤十丈远之敌。七筒箭:七支箭捆为一把,每只箭杆内都有火药,用一总信连接,可同时发射,射二百步,可破阵。打阵炮:铁铸炮身置予,四轮车上,也可以装喷毒火的火器,可破阵。插翅虎:形如飞虎的火器,虎装于两轮推车上,虎口可喷火药、飞箭。荔枝炮:抛掷火器,形成泥球,内装毒火、碎石、毒砂,可用于守城、对阵,抛至敌群,可杀伤,可使敌流涕不止。石榴炮:形如石榴的铁铸抛掷火器,大如碗,内装毒火烟雾和火种,外涂花卉,弃置路旁,敌拾即爆。烟雾障天,可伤敌。千里胜:一种宜于行军载重,可以攻守火器战车,其制不详。连声炮:百子连珠炮。葫芦火:又名冲阵火葫芦,葫芦装于长木杆一端,内装火药、铅弹,列阵前,可冲阵。冲锋马:马背装有火药,可冲入敌阵,烧敌。木石炮:抛掷石块的一种木架。拄腹炮:木柱做成的抛石器。火鞭箭:用竹筒制成的火箭。铁火床:守城火具。用长方木框,以铁叶包裹。置四轮,自城上缒下,可滑动,上置火草,可烧攻城之敌,亦可照明。先锋炮:一种火炮,冲阵火炮都可称先锋炮。火龙刀,火龙枪:装有刀刃和枪头的两种火箭。火龙刀为刀刃火箭,火龙枪为枪尖火箭。火焰枪:装有火器的长枪。火龙口:可以发射多支箭的集束火箭。逐人枪:即火箭枪。虎尾抱:火器。其制不详。漫天炮:可施放烟、火的火球或火炮。毒药火:装有毒药的一种火球。神机火枪:装有火器的一种长枪。缠身火龙:身上带有多支火箭的龙头火器,火器起飞后,龙口可喷火。惊风牝猪:火兽的一种。飞蛇逐马:用铁棍制成的一种火器,一端可装火药,一端可装弹,用予破马队。猛虎离出:火器。其制不详。五色障憾:青白红紫黑五色烟制成的火球。飞空神砂:用起火筒制成的火器,筒内装细砂、火药、爆竹,射于敌人上空,爆炸后伤目无救。独脚旋风炮:抛掷石块的石炮,因以一根立柱为骨架故名。霹雳火球:守城火具,用以破地道,竹篾制成球形,内装火药、石灰、毒烟等物。交锋弃马;火兽的一种,在马身上系上燃烧物,使冲敌阵。群虎啸风:可发射多支箭的一种集束火箭。火龙争胜:体成龙形的火器。。游鼠糠马:火球的一种。内装火药、地老鼠,抛至敌马阵,爆炸后,地老鼠遍地飞窜,可惊马。百鹰获兔:一种两端均可发射火箭的匣装火器。一端可射三十支,可连续发射。众虎奔羊:一发百矢、可射三百步的火器,火箭装于匣内,一兵背负即可。一母领十四子炮:一种子母炮。竹筒造十四炮筒,另造一粗筒炮居中为母,十四炮为子炮。一发实十五炮。旋风狼牙炮:火炮,其制不详。月落星随炮:抛掷火器,器爆火星飞天。五雷裂山炮:五颗地雷连成的火器。大装囊:一种抛掷火球。燕尾炬:以苇草束成燕尾形草把,灌以油脂,燃烧后抛至城下,烧攻城之敌和攻城战具。 (2)因敌异用、因地异施:根据不同的敌人使用不同的火器,按照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3)举放燃线、不疾不徐:点燃火线,不快不慢。(4)顾宜:因此应该。(5)率然秘用,遇到突然变故时秘密使用。(6)用阵须兼车步骑:排兵布阵必须车兵,步兵、骑兵统筹安排,三者兼顾。(7)用器应分南北利:使用兵器应当区别南方,北方的便利。(8)用才若识致贤愚:选拔任用人才好象要懂得把贤能和愚笨之人都招徠,量才录用。(9)水火得宜无不济:水淹火攻用的适当,没有不奏效的。济:成、有利、有益之意。

*              *                 *

昔伍员教阖闾以舟师之战(1),大翼者当军车(2),小翼者当轻车(3),突冒者当冲车(4),有楼者当楼车(5),走舸者当骠骑(6),而后退钩进拒之法以著(7)。故水战利便,利用之器具,则有水平、拍竿、皮船、木罂、浑脱、丫篙、望斗镳、阴阳钻、燕尾牌、虎头牌、发贡、佛郎、喷筒、火箭、鸟铳、药弩、掷远、飞标、火砖、灰桶、绿油、硝黄、械筏、蒲筏、排筏、浮囊、水袋、飞垣之类(8)。水战利走利斗之应宜的,则有艨艟、斗舰、游艇、天艎、绝海、飞江、楼船、走舸、海鹘,为艅艎、下濑、戈船、沙船、渔船、梭船、网船、鹰船、巨舰、横海、追云、潢龙、沧兕、四轮舸、两轭舟、八卦六花船、鸳鸯桨、子母舟、破敌舸、高把梢船、开浪船、蜈蚣船、八桨船、大头船、尖尾船、大福船、苍山船、艟X船、两头船、草撇舡、沧海舡、广东船、水虎捷、水虎翼、叭喇唬、混江龙、犁云蚪、飞海龙、赤天艘、铁海青(10)、四跳三橹之名(11),率皆古今水战之长技(12),有用而捷者,有用而顿者(13),其风涛顺逆之势,港汉大小之宜(14),江海浅深之用,此在明将审势相机,因时变用(15),不可拘也。然不佐助以火,弗易有功,故军中大利用者,必在水火,大为害者,亦在水火,若非水火,又无以,见崩天裂地之势,却在用之得宜与不宜耳。

[注释]

(1)伍员(?一前484):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帮助阖闾夺取王位、治军修武,曾使吴国富强,称霸东南,后因直谏,吴王赐剑使其自杀。(2)(3)大翼、小翼:位于中军两侧的船队为大翼,担任主要的掩护任务。位于中军后部两侧的船队为小翼,担负中军的后卫或策应大翼的任务。(4)突冒:位于中军前列的突出部位的船队。冲车:单轮小战车,行军在一营的前后。扎营列予中军之侧,组成子营,通敌来犯,冲出车城之外,专备冲锋。(5)楼车:古代战车,上设望楼瞭敌。有叠层的大战船,称楼船。(6)走舸:无女墙小船,行进轻快,上置金鼓旗帜。骠骑:本为汉代将军名号。这里指骠骑兵。骠音piào,亦作票。(7)后退钩进拒之法:水战中对付后退、前进的战法。钩拒,古代水战中的一种兵器,敌船退时,以钩钩之,使不得退,进则以拒拒之。(8)水平:水平仪。拍竿:大舰上五十尺的高竿,可挂旗帜,迎战时可用拍竿击敌船。皮船:以竹木为框,生牛皮包裹而成的箱子形渡船。可乘一人。木罂,瓮缶捆扎而成的筏子,用以渡水。浑脱:没有破开的羊皮,保留四蹄,尾巴,可以充气。丫篙;船篙,一端有小叉。望斗镳:桅杆上的瞭望斗。燕尾牌:燕尾形的盾牌。虎头牌:刻画有虎头的大盾牌。掷远:可打飞石的木杆,一端系一皮带套,用以置石;飞标:铁制短小标枪,可投掷。械筏;用长枪捆扎成的渡水筏,五千条为一筏,可渡五百人。排筏:竹木潮成的筏子。浮囊:浑脱羊皮充气后,置腋下可渡水。水袋:生牛皮制成口袋,可渡水。飞绳:以粗索横水面,两端固定予两岸,人可沿索浮水而过。垣(gēng),粗绳子。(9)利走剥斗之应宜:指适合水上战斗。便于水上行驶的船只。(10)艨艟(méng、chōng):狭而长的战舰,适于冲击敌船。又名艨冲。斗舰:八桨,二重女墙的战船。天艎(huāng):大舰。又名艅艎。绝海:大海船。飞江:江上快船。海鹘(一gǔ):头低尾高、前大后小的一种小型快船,不怕风涛,形如鹘鸠鸟,故名。艅艎:大舰。下濑(lài):可以在急流浅水上行进的轻舟。戈船:载有干戈的战船。沙船:平底战船,邇子北洋浅海守港。渔船:用于作战时,可配火镜,一帆一桨,可乘三人,轻便简约,进退自如,驶于海上,随波上下,敌难瞭望,便于海上擒敌。梭船;小渔船,形如梭,勵帆,可乘二人,冲风冒浪,可为哨探,极便里港窄河,船亦备火铳。网船:同梭船,又称梭网船。鹰船:两头尖的战船,不辨首尾,有桨无帆,进退如飞,可冲敌阵。横海:又称横江,大型海船的统称。追云:快船的统称。潢龙:大战船。沧兕(sì):江河大船。四轮舸:又名车轮舸。轮以人力转动,行如飞,上置火器。两轭舟;两舟相连接而成的战船,一舟置火药,撞钩敌船后,另一船撤离,可以火破敌。八卦六花船:江海帆轮两用、攻守皆宜的大战船。鸳鸯桨;两舟并排活扣连接成的战船。不用篷桅,以生牛皮张裹,内藏勇士,每边八浆,近敌时可分为两舟,夹击敌船。子母舟:大船空腹,后藏小舟,大船为母船,可载燃烧之物,撞钩敌船之后,施以火攻,与敌船俱焚,士兵可乘小子舟返回。破敌瓶:守岸木筏船,有六轮,柁楼,船内置火铳,可发锅枪,可穿透敌船。高把梢船:前部,中部平阔的战船,无女墙,帆橹兼用。开浪船:一种头尖顺逆风均可行驶的战船。八桨船:仅供哨探之用,不可击敌。大头船:不详。大福船:福建沿潍的大海船,靠风行驶,船上装备发贡、佛郎机,各种小型火器,底尖,因吃水深,只利海上交战,不能在近海作战。苍山船:大海船,稍小于大福船,首尾皆阔,帆櫓兼用,可驶于里海。艟X船:小于苍山船的一种海船,原为渔船,后改为战船。两头船:两头制柁的海运用,便于行驶,用以武备,冲阵十分有效。草撇舡(piē chuán):哨船,一种小福船。沧海舡:也是一种小福船,用于哨探。广东船:大于福船,铁木结构,可撞击敌船。帆橹兼用。装备与福船同,利近海、不利外海作战。水虎捷:不详。水虎翼:不详。叭喇唬:一种哨探船,首尾难分,帆浆两用,行如飞,便追逐。混江龙:形如龙状的舟,帆浆两用,往来如飞。上置火器,又设翻板,诈降诱敌登船,可生擒。亦可冲入敌船队,左冲右突,齐发火器,破敌船阵。犁云蚪:船上使用一种投标,可穿透敌躲。飞海龙:龙形战船,又名火龙舟。赤天艘:船顶部装置火器的战船。铁海青:铁木结构战船,可碎敌船。(11)四跳三橹。船名,其制不详。(12)率皆:一概、全都是。(13)顿:通钝,这里指不成功、失败。(14)港汊(一chà):江河岔出的地方,又称汊河。(15)审势相机、因时变用:指弄清形势看准时机,根据不同时机改变使用船规的方法。

*              *                 *

阵而无车,犹身之无甲, 故车者为军之蔼翼,始于轩辕(1),盛于三代(幻,用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托(3)  普太公制武卫大扶胥者(4),轮高八尺,  以二十四人推之,可陷大阵也。武翼大扶胥者(5),差小于武卫(6),轮高五尺,以一十八人推之,可比锐师也。提翼小櫓扶胥者(7),又差小于武翼,用以独轮。大黄参连弩扶胥者(8),又稍大于小橹,伏以飞凫电影(9),皆可以摧坚破强(10),迎遏大势;(11)嗣而武王裁戎车(12),宣王制元戎(13),楚子制两乘(14),晋人制五乘(15),卫青制武刚车(16),马隆制扁箱鹿角车(17),马涟制冒战车(18),卫绛制如意车(19),黄怀信制万全车(20),王大智制雷电车(21)。洪武四年(22),  亦令造独辕车(23),永乐宣德中(24),曾益其制,近如谭司马奏造两辕车子京营(25),蠢重失制,运转艰难,诚无益于用也。迄皆糜费(26),惜乎。他如狻猊轩、神兽车、横阵车、翼虎车、自行车、必胜车、火厢车、云轩车、行炮车、霹雳车、轒辒车、旋风炮车、各样大小弩车、各样大小炮车、刀车、枪车、撞车、绞车、.驰车、阙车、冲车、辎车、火车、油车、弃在飞车、象车、虎车、天梯车、离合车、蹲狮车、伏虎车、帐幕车、三辕车、轻车、小戎、木牛、流马、骑寇、牌车、流车之类(27),皆古人用之,历能霆击风驰(28),何往而非取胜,独不用于今时(29),何也?岂匠不能制,而地不宜用哉?岂制之非良,而用之不得其法哉?不能变通其用者,必以山水形势不便为说。今之山水,即古之形势,其宜与不宜,不待辨而自明矣。

[注释]

(1)轩辕(xuān、yuán):即黄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一说,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轩,小车居中向上弯曲的横木。辕,大率驾车用的直木或曲木,周代车用独辕,汉以后的车用双辕。(2)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3)要强敌。迎击或拦截强大之敌。要通邀。遮北走:拦截逃跑的敌人。遮,本意为阻拦、遮蔽。走,跑;北,败北,失败。(4)武卫大扶胥:左右设盾牌的大型战车。(5)武翼大扶胥:稍小于武卫大扶胥的战车。(6)差小:稍微小一些。(7)提翼小櫓扶胥:稍小于武翼大扶胥的战车。(8)参连弩扶胥:装有连发弩的大战车。(9)飞凫:铜簇赤杆白羽的箭。电影:铁簇黑杆红羽的箭。 (10)摧坚破强:指弩车可以摧毁敌人坚固阵地,打败强大之敌。(11)迎遏、大势:迎击压制声势强大的敌人。(12)嗣而:随后。(13)宣王:周宣王。元戎:古代可乘三人的战车。夏代称钩车,商代称寅车,周称元戎均为战车。元,大之意。戎,为兵器总称,又是军旅、军士、军车的代称。三囤时诸葛亮改造过的连弩,亦称元戎,说见前释。(14)楚子:楚为古国名。芈姓。立囤于荆山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始袒为鬻熊,周,成王时,其三世孙熊绎,被封为子男爵,因称楚子。两乘:疑,指两广之法,每广车十五乘,每乘有一卒,一百五十入。(15)晋人制五乘。指晋文公时所造五两之士五乘,说见前释,(16)卫青(?一前106):西汉武帝时击败匈奴的名将。武刚车;四周和车顶用皮革包严的防护兵车,军队扎营时,环绕营外组成车城,防敌袭击。公元前119年,西汉与匈奴的漠北之战,卫青即以此车为营。(17)马隆:西晋武帝、惠帝间名将。因平凉州授卫将军,先后任武威、西平太守。扁箱鹿角车:扁箱为一边有屋形板,行予狭路,两车并行,合为木板屋,可防御敌人射来矢石;房内可射箭,观察敌情,且战且进,是攻守兼备的行军战车。鹿角是带枝树+木削尖,置于营外,亦可装于车上,为鹿角车营,为防敌.袭击的有效障碍物,因状如鹿角,故名。马隆以兰千精锐.之卒,行军千余里,胜敌数万,即用此车。扁,《续武经总要》,《武备志》均作扁,不作偏。(18)马燧:唐德宗讨伐藩镇的将领之一。冒战车:仿兽状制成的战车,行军可载重,止可为营,又可塞险。(19)卫绛:据《宋史•魏胜传》载,魏胜制如意车。魏胜,南宋名将。疑《阵纪》误.作卫绛。如意车:多用途战车。二人推可蔽五十人,行载重,止为营,钩连如城垒,前列大枪拒马,列阵,车在外,弓车置床子弩在阵门,炮在阵中,发石二百步。(20)黄•怀信:北宋将领。万全车:用九马驾驶的四轮战车,车上配备盾牌长兵、火弩、望楼,可冲敌阵。(21)王大智:不详。雷电车:《六韬•虎韬》称骑寇为电车,电击陷坚阵、败步骑。雷电车其法不传。(22)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23)独辕车:仿周代独辕战车制成,用人推,用于拒敌马。(24)永乐:明代第三个皇帝成祖朱棣年号。宣德:明代宣宗朱瞻基(25)谭司马,即谭纶(15201577)。任福建巡戚继光、俞大猷平定倭寇。官至兵部尚书,主持兵事三十年,与戚继光齐名,世称“谭戚”。两辕车:两辕之间一马驾车的战车。京营:明代驻守北京的三大营军队,省称为京营。(26)迄皆糜费:终究都是浪费。(27)狻猊车:形如狮子的战车,狻猊(suān、ní)即狮子。神兽车:形如神兽的战车,可装火器。横阵车:护阵战车,可装火器、鹿角、刀枪。翼虎车:装有两翼的虎形车,可喷毒烟火。自行车:攻城用的牵引车。必胜车:装有火器,可陷坚阵的战车。火厢车:即火柜车。内装火箭百枝,进攻冲敌之用。云轩车:攻城的云梯车。行炮车:装有抛石器械的四轮或两轮车。嚣雳车;明弘治年间曾造先锋霹雳车,用法不详。轒辒车,攻城战车,四轮、两面坡顶,牛皮革蒙之,内藏十人,直抵城下攻城。轒辒(fén wēn),车盖隆起为辕,可卧之车为辕车。旋风车:即旋风车炮。一种守城抛石车。炮车:载火铳火炮之车。刀车:一种守城车。车架正前面密布尖刀,下置两轮,城破堵缺,门开塞门。枪车:类似刀车,攻击型枪车,枪尖向前,防御型的可三面装枪。撞车:一种守城车,敌飞梯临城,则撞之。车上装有一撞木。绞车:守城用具。可将敌飞梯,木幔。攻城车绞入城内,可承重二千斤。驰车:用马驾驶的战车.阙车:形如城阙的攻城战车。冲车:攻城车。平顶四轮,人在车内推行。辎车:即辎重车。双轮。用以运粮及军需。油车:攻城车。上装油、四面积薪,推至城门楼下即纵火,如用水救,火焰更高。火车:即盛油引火车,同油车。弃车:油车、火车燃烧即弃,统称弃车。飞车:即飞轮。攻守两用,上可置火器可逐敌万里,上置刀枪可用做拒木马、车营.象车:车形如象,前置数十枝利刃,四轮,可用以冲阵。虎车:车形如虎,虎口中置数枝利刃,可用以冲阵。天梯车:即云梯车。攻城时使用,下有六轮,上有二梯,下部以牛皮为屏,掩蔽车内人推车。离合车:不详。蹲狮车:即狻猊车。伏虎车:形如伏虎的装有火器的车。虎口可喷烟火、飞箭。可用以冲阵。帐幕车:城上防矢石的遮挡用具。三辕车:人推车,用以守阵、拒马。轻车:一马驾驶的战车。小戎:可乘一人的战车。木牛:攻城车,平顶。牛皮蒙围,人自车内推之。流马:又称独轮推车。三霹时诸葛亮曾制木牛流马,为运输工具。骑寇;一名电车,可陷坚阵、败步骑。牌车:单轮盾牌车。流车:不详。(28)历能霆击风驰:历来都能以雷霍万钧之力袭击甜人象疾风一样奔驰。(29)何往而非取胜,独不用于今时,为什么过去使用战车没有不取胜的,今天却偏偏不使用.

昔者以弩卫车,今则益以烈火,弩有毒药,火有神方(1),而车有异制,其功固十倍于古人,又昭然可见也。当事者不言因用之无方(2),而谓车之无益于用,误矣哉(3)!然则黄帝、太公而下,诸将用车致胜者,皆虚语耶?独不观卫青出塞,以武刚车自卫,黠虏不得骋其雄(4),李陵以步卒五千(5),猿行虏地,战气日锐(6),若非轻车,何以骋战气?若非毒弩,何以褫虏魂(7)?矢尽食绝,而应援不至(8),要皆数耳(9),非用车弩之罪也。识者谓(10):“胡虏之勇悍,胡骑之轻慓(11),非车无以当御,故制虏先制马,制马必以车。”又谓:“破虏非难,  在车制战守有法。”则用车之验,顾非不给之事矣(12)。戚继光曾与臣论将驱大车陷坚阵之法,欲以牛骡驴马代人之劳,势颇难当。臣谓用力于前(13),故不为妙,设有巧思者,能发机于后(14),或中或傍(15),仍以机前用火,是善发其势,斯为无敌也。大率制车以朴素浑坚、活泼机变(16),构思宜巧,法财宜新是也。若一时有急,能令市上及农间小大轻重之车,稍易制度,俱可赴战,此又得用车之至—窍者矣(17)。

[注释]

(1)神方:神秘、变化无穷的方法。(2)因用之无方,沿袭前人用车而不得方法。 (3)误矣哉:错了啊。矣,语气词,相当于了。哉。语气词,相当于啊、呢、吗。(4)黠(xiá):聪慧:狡猾。(5)李陵(?–前74):汉武帝时为骑都尉,善骑射,率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死于匈奴。(6)战气日锐:士气更加旺盛。(7)褫魂((hì一):丧魂落魄。褫,原意为剥去衣服,引申为夺去。(8)应援:接应支援。(9)要皆数耳:多次迎击敌人。(10)识者:有见识的人。(11)轻慄(piào):轻捷勇猛。(12)不给之事:不足之事。(13)用力于前:指在前面拉车。(14)发机予后:从车后推动车前进。(15)或中或傍:指在中部、一傍使车前进的推动力。(16)朴素浑坚、活泼机变:指车的构造质朴厚重:坚固、转动灵活。(17)至窍:最关键的地方。

*            *              *

飞楼望远、插板陷坑、飞桥、钩桥、转关、鉏铻、谁何、刁斗、辘轳、地涩、天罗、地罗、武洛、织女、穿环、暗门、泥檑、木檑、风扇,竹牌、砖檑、石檑、  地笋、铁屋、剑刃、储胥、X蹄、捉马、毡帘、皮幔、麻搭、唧筒、狗脚、木篦、篱笆、垂钟板、拐子木、夜叉檣、鹿角木、木女头、木马子、铁蒺藜、铗菱角、铁撞头、狼牙拍、铁飞钩、阑杆棒、霹雳棒之类(1),皆攻守之具(2),悉令备置于绎中可也。如布城软壁(3),用于南方,则野战固有所恃,用于北鄙(4),而虏马亦为之惊疑。或军行失道,则以指南车子午针定其南北(5),欲还本境,乃放老马引道于前(6)。军围八面.欲知其进退,当今城内八方凿并,深二丈许,取新瓮以薄皮鞔口如鼓(7),使聪耳者,干并中枕瓮而听,去城五百步,悉知之矣。或令少壮者,枕大空葫芦,卧幽静处,人行二十里外,东南西北皆知之,名之曰瓮听(8),曰地聪(9)。器具屡有异名,如以铁蒺藜为鬼箭(10),以掷远为飘石,以伏弩为耕戈(11),以火砖为满地锦(12),以竹片代衔枚(13),以木城为壁垒之类(14),不可悉数。为将者固宜识之。凡制器具,务在精奇,三军生死相关,家国存亡所系(15),不可因中制而避嫌省费也(16),须令匠作自制营中(17),切勿推于有司(18),致误大事。所谓负大计者,不避小嫌,不惜小费,军中之乐,  以围猎.观进止之节耳。然赏罚之令必严,将帅之仪必整,如戏剧音乐之类,亦必雄壮慷慨,教以激烈,凡无益于军用者,不可有也。

[注释]

(1)飞楼:即望楼。攻城用具,登楼观察城内军情。插板:守城用具,置于城门外,可防火烧。钩桥;城门外护城河上的吊桥.敌来攻城,桥被拉起,可断路护门。转关:城防用具。是一种可转动的机关,可以分别装于桥上,为转关桥梁:装于炮身。为转关小炮:装子女墙(城上短墙),为转关女墙。使用转关桥梁时,可使上桥的人马陨覆。鉏铻:一种外圆内方的铁钉扣,可用以连接两块木板。谁何:即奈何木。为防敌登城,在垛曰置一可转动横木,上杂错铁刺。又可系石块和铁刺团,敌既不可攀援,又不可飞越而入.横木一触即转,石块、铁刺团俱下,故称奈何木。地涩:即铁钉板,置于要路,可阻人马。天罗:守城的浮篱,敌登城时触动后上面的石灰乱石俱下。地罗:陷阱。翻板之类的防守设备。武洛:守城用具,其形不详。织女:守城用具,其形不详。穿环:用铁或硬质木做成的大环,以索系之,敌推撞车攻城时,将环抛下,套住撞木,可使车覆。暗门:临时凿开城墙为门,外可存砖尺余勿透,可待机出击。混檑:将泥、猪鬃,马尾捣烂裹于圆木之外,重三十余斤,用以守城。檑,通礌,自高处下滚的圆石。木檑:用重圆木做成的守城用具。风扇:即风扇车。可用于地道中,扬石灰和火球烟以阻敌通过地道。竹牌:用牛皮条编竹条而成,可以掩蔽射手,亦可防火器。砖檑;用火烧制而成的,形如木檑。石襬:石制滚檑。地笋:带有铁刺純暗板,可用以阻路。铁屋:攻城用的铁皮掩护体。剑刃:以刀剑长枪做成的抠马障碍物。储胥:木栅之类防守障碍物。搊蹄(chōu):方框形拦马障碍物,四框皆有铁倒刺。搊,束紧、固执。捉马:即陷马坑。坑中置鹿角枪、竹签,上盖刍草,或种草苗伪装,凡敌来路及城门内外皆可设之。毡帘:土黄色可垂挂地道两旁洞穴之口,可蔽遮穴中士兵。皮幔:板框外包生牛皮,用以防矢石,攻守皆宜。麻搭:灭火用具。以二斤散麻系于一尺八寸木杆一端,蘸泥浆可灭火。唧筒:灭火器。可吸水、喷水的木筒,亦为守城用具。狗脚:守城用具。女墙内的两根木柱,柱中有横木钩。可用为支架。木篦(一bì):守城用具。又称篱篦。可挂于狗脚,置女墙外。用荊条编成,外包生牛皮。垂钟板:守城用具。用生牛皮包裹木板而成,有箭窗。拐子木:用以支撑笆板的丁字形木拐。夜叉檑:守城用具。用一长圆木,周有逆铁刺,两端有轮脚,可用绞车上下起动,击登城之敌。鹿角木:形如鹿角之木做成的阻马及车的障具。木女头:形如女墙,用木板做成,有两轮,敌坏女墙,则以木女头代之。木马子:一横木下置三足、或四足,可用支撑、挡靠笆板。铁撞头:守城用具。以辘轳系大铁块,落下击敌攻城木牛车、木驴车。狼牙拍:守城用具。用长方木板做成,上有数百狼牙铁钉,用滑车吊起,上下起动击敌。铁飞钩:一名铁鸱((hī,鹞鹰)脚。钩长锋利,系于绳索,抛到城下身穿重甲不敢仰视之敌群,急速拉回,可钩取一至两人。阑杆棒:守城杆棒。霹雳棒:用辘轳悬空的击棒,可捣攻城之车。(2)攻守之具:攻城守城用具。(3)布城:扎营时用布做成的围墙,上画砖形如城。软壁:用棉絮做成的防弹壁障。(4)北鄙;北方。鄙,郊野。(5)指南车:指示方向的车,车上装有指南仪指针。相传黄帝制造。唐代以前制法失传,宋代制法见岳珂愧郯录•指南记里鼓车》。子午针:指示南北方向的针。(6)老马引道:因老马识途,故可用以引迷路者。管仲曾用老马引道,典故见《韩非子•说林》。(7)鞔(duì):补。(8)瓮听:将瓮埋于地下,用以探听城外有无挖地道声音。 (9)地聪:地聪是探听有无人马走路的声音。 (10)鬼箭:在铁蒺藜上涂毒药,撒干要路,可阻路守险。(11)耕戈:隐蔽的弩箭,弩弦用细绳连接,系于木桩,绳横于要路,可阻敌。因形如耕地之状,故名。(12)满地锦:火砖爆炸,火星满地,故名。(13)衔枚:古代行军时,为了不暴露目标,常令士兵真:真印衔枚,不使喧哗。枚有圆,条两种,竹、木,铜为之,平时系于颈。(14)木城:守城、安营的一种木架。架上悬二根滚木,置城上垛口,防夜袭登,扎营时可围成营盘。(15)家国:即家庭和国家。(16)避嫌省费:避免浪费嫌疑。(17)匠作:工匠。(18)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

*            *               *

平时用技称十分精熟,而对敌之际,能用出五分者不败,能用出六七分者必胜。多有当场便忘了平素手段,况生死之际乎!且如长短器械错杂,阵头一齐拥进,起手就戳便砍,虽转手回头,尚不可得,岂容活泼动跳做作进退身势手法耶?所状、虚花武艺,一些用不得在阵头上,正谓此耳。练兵者若曾亲经战阵,当识诸此,然艺虽倍精于敌,又不可失势也,势一失,恐无隙复乘矣,无隙乘则胜败却未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