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题解]军势者,三军之体势也。其转移虚实强弱,全在于将。将非贤能不可,任之不专亦不可。将贤而任专,斯军势强实,而战无不力矣。盖上篇言当得敌情,若无贤将以治兵,则军势虚弱而不振,虽得其情,亦难于取胜也。故以《军势》继之为第七篇。
[译文]军势,指军队的态势。转变它的虚实强弱,完全取决于将帅。将帅没有德才是不行的,任用将帅职责不明也是不行的。将帅有德才而职责又分明,军队才会出现强大充实的态势,那么打起仗来没有不努力奋战的。上篇阐述了应当掌握敌情,但如果缺乏德才兼备的将帅来统率军队,军势就会虚弱不振,虽然掌握了敌情,也难于取得胜利。所以把《军势》接在《敌情》后面,作为第七篇。
59.将之用兵,实则胜,虚则败。虚实之分,胜败之机也。实而虚,虚而实,实实而虚虚,不与焉。实实虚虚,战道也,非所以言军势也。军之势,亦观于强弱而已。然强不期实而自实,弱不期虚而自虚。故即强弱而虚实可知也,即虚实而胜败可判也。
[译文]将帅指挥作战,力量充实就能胜利,力量空虚就-会失败。虚实的分别,就是胜败的关键。至于本来充实而显示空虚,本来空虚而显示充实。或充实就显示充实,空虚就显示空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实实虚虚的运用,是作战的方法,不是用来说明军队实力的。军队的实力,只是从强弱来观察。强大,不期望充实也自然充实;弱小,不期望空虚也自然空虚。所以从强弱来看,就可以了解双方的虚实;从虚实来看,就可以判明战争的胜败。
[旧注解]此先以虚实强弱论军势。“实则胜”四句,以定体言。“实而虚”四句,以变化言。盖虚实无形,而强弱有迹。然强自实,弱自虚,亦必然之理。故欲知虚实,当先观其强弱也。大抵虚实由强弱而生,胜败因虚实而决。即此可以推彼,故曰“可知”、“可判”。
60.且三军之势,如人一身。大将,心也;士众,四体百骸(1)也。军需辎重,饮食也。教练纪律,体悉(2)赏罚,所以培植元气、振励精也。是三军之势,莫重于将,选将之道,不可不慎也。
[注释](1)骸hái(孩)。(2)体悉,体谅而深晓其衷曲的意思。
[译文] 军队的情势就象人的身体一样。大将是心,士兵是四肢骨胳。军需辎重是饮食、训练、纪律、体贴、赏罚,是用来培养元气、振奋精神的。由此可见,军中的威势,没有比将帅更重要的了,选任将帅的原则,是不能不慎重考虑的。
[旧注解]此以人身喻军势,而归重于将也。
61.夫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儒将者,决胜庙堂者也。武将者,折冲千里者也。大将者,深明天地、兼资文武者也。凡此三者,国之柱石(1),民之司命,而非偏稗(2)之选也。
[注释](1)柱石,支持屋梁的柱子和承受柱子的基石。比喻担负重任的人。 (2)偏裨,偏将和裨将。
[译文]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儒将,指在庙堂之上出谋定计、决定胜利的人。武将,指在广阔的战场-上,取得胜利的人。大将,指通晓天文地理、文武双全的人。这三种将,担负着国家的重任。掌握着民众的命运,而不是一般将领可以充任的。
[旧注解]此言将有三等,非偏裨可比也。决胜庙堂,如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折冲千里,如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2)深明天地,如孙子之知天知地。(3)兼资文武,如吉甫之万邦为宪。(4)折,毁断也。冲,旗竿也。折敌之冲,言全胜也。
[注释](1)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字子房),曾提出过许多指导战争的重要建议。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见《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2)楚汉战争中,汉将韩信打了许多胜仗。刘邦曾说: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见《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 (3)《孙子•地形篇》有“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句。 (4)吉甫,姓尹,周宣王的大臣,曾击破玁狁人的进攻。《诗经•小雅•六月》有“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赞语。
62.圣王之选将也,必择是材而用之。苟得其人,授之专阃(1),不中制,不外监,不分权,不信谗。故养兵者,主也;治兵者,将也。兵之权,不握于主而握于将,然后将得以尽其才。
[注释](1)专阃,古代将帅在京城以外全权处理军务的意思。
[译文]“圣王”选任将帅,必须选择这种人材来充任。如果有了这种人材,就在军事上授予他机断行事的全权,不受中央牵制,不派宦官监视,不分割他的权限,不听信别人的谗言。所以养兵,是君主的事情;治兵,是将帅的职责。军队的指挥权,不由君主掌握而由将帅掌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将帅的才干。
[旧注解]此言古圣王选任将帅之道。总是上惟养兵,而不侵其治兵之权,则将能治兵,可尽其破敌之才。不分权,如汉高因萧何荐韩信,筑坛具礼,拜为大将而任之;(1)宋太祖遣曹彬下江南,赐以匣剑,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2)不信谗,如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谤书盈箧而不问;(3)燕昭王使乐毅围临淄,谤言日至而无疑,(4)此所以俱能成功。若唐玄宗督哥舒翰进战,则中制矣,(5)鱼朝恩为李光弼监军,则外监矣,(6)安得不败乎。真可为万世之法戒。
[注释](1)韩信弃楚归汉后,萧何深知他的才能,极力向汉高祖推荐。汉高袒才“筑坛具礼”,拜韩信为大将。(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2)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命曹彬进攻江南的李煜,出发前,赐给曹彬“匣剑”(用匣子装着的剑),并告诉他说:“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见《续资治通鉴》卷八)(3)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魏文侯命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经过三年取得胜利,乐羊回国,文侯把别人毁谤他的满箱信件送给他看,乐羊才知道他之所以能攻下中山,应归功于魏文侯对他的信任。(见《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 (4)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昭王命乐毅攻齐,破临.淄等七十余城,只有莒与即墨,围攻三年不下。这时,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诽谤乐毅,燕昭王当即把进谗的人杀了,表示对乐毅的信任。(见《资治通鉴》卷四)(5)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唐将哥舒翰在潼关阻止了安禄山的进攻。唐玄宗命令他立即反攻,收复洛阳。哥舒翰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建议待机观变。玄宗不允,一再催促,哥舒翰被迫领兵出战,全军覆没。(见《旧唐书》卷一〇四《哥舒翰传》)(6)唐至德三年(758年),唐肃宗派宦官鱼朝恩监督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进攻安禄山军于邺城(今河南安阳),李光弼建议进军魏州(今河北大名东)阻止史思明来援,被鱼朝恩拒绝,导致邺城之败。上元二年(761年),鱼又建议肃宗,逼迫李光弼攻洛阳,以致李军大败。(见《旧唐书》卷一一〇《李光弼传》,卷一八四《鱼朝恩传》)
63.凡兵,甲胄之不坚,袒裼(1)也;器械之不利,徒手也,其法三不当一。枵腹(2)以待敌,犹病体也;羸马以入阵,犹病足也,其法五不当一。手足之不便,犹絷(3)缚也;行阵之不闲,荆棘也,其法十不当一。上不爱下,下不亲上,厚赏之不激,而苛罚之不畏,是犹心乱而肢痿(4)也,其法百不当一。
[注释](1)袒裼tán xī(坦西),脱衣露体。 (2)见第23条“旧注解”注(3)“枵腹”。 (3)絷zhí(执),用绳索绊住马足,这里指捆绑的意思。(4)痿wéi(委)。中医学病名,指肢体萎弱、筋脉弛缓的病症。
[译文]凡是作战,盔甲不坚固,如同赤膊一样;器械不锐,如同徒手一样。这样,三个人也抵不上一个人。饿着肚子与敌作战,如同身体有病一样:骑着瘦弱的马冲锋陷阵,如同脚上有病一样。这样,五个人也抵不上一个人。手足不灵便,如同捆缚着一样。战斗动作不熟悉,如同在荆棘中一样。这样,十个人也抵不上一个人。上级不爱护下级。下级不拥护上级,给予优厚韵奖励而不感激,给亨严厉的惩罚而不畏惧,如同心思紊乱、肢体萎弱一样。这样,一百人也抵不上一个人。
[旧注解]此与下节,明篇首“实则胜、虚则败”意。此则言将不能治兵,其势弱而难以当敌也。三不当一者,无甲胃器械也。五不当一者,乏粮储刍秣也。十不当一者,昧于步伐止齐也。百不当一者,失于鼓舞振作也。此见兵不治而势弱,去敌至于百倍如此,非虚而何?此所以败也。
64.故能教戒于先,则梃可格刃,以一当十之兵也。使民亲其上、死其长,则心雄敌忾,以一当百之兵也。一当五,一当三,未何言哉!
[译文]所以能事先进行训练,就可以用棍棒来同拿刀的敌人格斗,这是以一当十的军队。能使民众拥护他的君主,为他的长官拚命,就会斗志昂扬同仇敌忾,这是以一当百的军队。至于以一当五,以一当三,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旧注解]此言治之有素,则军势强而可以无敌,义与上节相反,亦至百倍,强必实矣,此所以胜也。
65.是以其道可数焉。足其刍粮,备其铠(1)器,习其击刺,熟其进止,明其分数(2),谙其旗技,正其体统,严其号令。未已也,又恤其仇寒,忧其疾苦,别其功过,公其赏罚,均其劳佚,释其疑贰。则三军之势不伤。而日渐强实矣。
[注释](1)铠 kǎi(楷),古代将士穿的铁甲。(2)分,部曲。数,什伍。分数,指古代军队的编制。
[译文]所以,治军的方法是可以列举出来的。必须使军,队粮秣充足,武器装备齐全,熟练刺击技能,熟悉进止动作,明确编制隶属,熟悉指挥信号。健全各种体制,严格执行命令。这还不够。更须对士兵体恤饥寒,关心疾苦,分明功过,公正赏。这还不够,更须对士兵体恤饥寒,关心疾苦,分明功过,公正赏罚,平均劳逸,消除疑虑。这样,三军的实力,就不会受到损害。而能日益强大充实了。
[旧注解]此言治兵之道。足其刍粮,则无枵腹赢马矣。备其铠器,则无袒裼徒手矣。习击刺,熟进止,明分数,谙旗鼓,正体统(1),严令,则教戒于先,而无絷缚荆棘之患矣。恤饥寒,忧疾苦,别功过,公赏罚,均劳佚,释疑贰,则人皆亲上死长,而无不爱不亲、不激不畏之弊矣。此三军之势,所以无伤而日渐强,强自实也。
[注释](1)体统,底本作“统体”,互乙,今改正.
66.然兵不可使骄,骄则难制。不可使玩,玩则难用。故善用兵者,体备上十四事而时出之。先之以身而非亵(1)也,決(2)之以和而非懦也,抚之以仁而非姑息也,断之以刑而非残忍也,励之以义而不赏自劝也,教之以礼而不怒自威也。夫然后骄玩不作。三军之势,如山之重、如火之烈、如雷霆之迅速、如江汉之不竭者,强实也。
[注释](1)亵xiè(泄),轻慢、冒失的意思。(2)浃jiá(颊),浃洽,融洽和气的意思。
[译文] 军队不可使它骄纵,骄纵就难于控制。不可使它玩忽,玩忽就难于使用。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深刻体会以上十四件事而经常实行它。以身作则而不是轻慢;对人和气而不是怯懦;用仁慈安抚而不是姑息;用荊法处断而不是残忍;用犬义激动,就可以不奖赏而人人奋勉;用礼法教育,就可以不发怒而人人畏惧。这样做了以后,骄纵玩忽的现象就不会发生。三军的实力,就会象山那样稳重不可动摇,象火那样猛烈不可阻挡,象雷霆那样迅速不可抵御,象长江汉水那样无穷无尽,强大而雄厚。
[旧注解]此亦治之之方,所以足上节之义。骄者,狎恩恃爱也。玩者,废时藐视也。善兵者知之,故能治。“先之以身”六句,正是治之事。是以军势强实,而不流于骄之难制,玩之难用也。如山持重,喻其莫能动。如火能烈,喻其莫能当,如雷霆迅速,喻其不可御。如江汉不竭,喻其不可止。军势至此,一当乎百,非贤将何以能之,非圣王选之精、任之专,何以致之。信乎,论军之势者,先于统军持势之本,求之斯善耳。